《受戒》讀後感
一、內容簡介
庵趙莊有座荸薺庵(實為“菩提庵”,被大家叫訛了,叫成荸薺庵),庵內13歲的小和尚明海因為家裡人多地少而被舅舅帶來出家的。他舅舅是庵裡的當家和尚仁山。庵內和尚們並不恪守戒律,一樣過著俗世的日子。明海在第一次來庵上的的路上認識了小英子,小英子家住在荸薺庵附近,明海老往她家跑。明海會描畫,這一技藝令小英子即將出嫁的姐姐著實風光了一回——大英子照他描的畫繡出來的鞋三十里方圓都傳遍了。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一起栽秧、薅草、車水、放割稻子、打場看場。四年以後,明海就要受戒,受了戒就能做“沙彌尾”,將來能做方丈。小英子划船送他去善因寺受戒。數天後,小英子又划船把接受過戒的明海回庵趙莊。回來的路上,小英子要明海不要當沙彌尾也不要當方丈,天真的明海一概應下。當小英子問他:“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大聲說:“要!
-------------------------------------------------------------------------------------------------
二、人物介紹
明海
“荸薺庵”裡17歲的小和尚。因為家裡兄弟多田地少,出於生計考慮選擇了出家,13歲時到“荸薺庵”出家。庵內的當家和尚仁山便是他的舅舅。他與“荸薺庵”的鄰居趙姓人家的女兒小英子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還認了小英子的母做乾孃。
小英子
庵趙莊的趙大伯的小女兒,與明海年紀相仿,心靈手巧、活潑美麗。她家是“荸薺庵”的鄰居,日子過得很興旺,除了自家的地外還租種了庵上的十畝地。
仁山
明海的舅舅,“荸薺庵”的當家和尚,負責管理庵內的賬簿,教明海唸經,深諳佛門的升遷之道。其人黃、胖,不修邊幅,在庵裡從不穿袈裟,經常披著短僧衣,光腳趿拉著僧鞋。
仁海
仁山的二師弟,很愛乾淨。有家室,老婆每年夏秋之間會到庵裡住幾個月。
仁渡
仁山的三師弟。年輕漂亮,聰明能幹,不但經懺俱通,而且身懷絕技,會表演“飛鐃”,還會放“花焰口”唱山歌。很有女人緣,據說外面有相好的,但是平常表現很規矩,看到姑娘媳婦連玩笑也不開。年下庵裡殺豬時由他掌刀。
趙大伯
小英子的父親,是個能幹的莊稼人,不但田裡場上的活計樣樣精通,而且會罾魚、洗磨、修水車、砌牆等等手藝。不咳嗽、不腰疼,身體結實得像一棵榆樹,為人和氣,平時沉默寡言。
趙大娘
小英子的母親,五十歲了但兩個眼睛還是清亮亮的,無論何時都是精神飽滿,頭梳得整齊,衣服穿得體面。熱愛勞動,一天到晚不閒著。除了會做農活和家務,還會剪花樣子。喜歡明海聰明、會畫畫,認他做了乾兒子。
-------------------------------------------------------------------------------------------------
三、受戒讀書筆記
談到汪曾琪,印象最深的有兩點,一是小學課本上的《端午的鹹鴨蛋》,而是他與沈從文的師生關係。這兩點與他的文風都關係頗深。
本次入手的是中國工人出版社文學館小經典系列的小說和散文集,以汪老的代表作《受戒》命名。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他的小說多讓人體會到鄉鄰的和諧之美。短篇小說的故事基本發生在作者的家鄉江蘇一帶,要麼是水鄉,要麼是張家口,水鄉故事更具代表性也更引人入勝。
《雞鴨名家》講的就是一位放鴨大師和一位炕房孵雞大師。陸長庚似懂鴨語,能把進入蘆葦蕩的群鴨刷的召喚出來,餘老五則能孵出遠近聞名的好雞。《大淖記事》說的則是居住在大淖周邊的兒女故事,美麗勤勞的挑女巧雲和英俊機靈的小錫匠十一子。《歲寒三友》則講述了三四十年代小縣城裡三個老友跌宕的生活,賣炮仗的陶虎臣,開絨線店的王瘦吾,賣畫的靳彝甫。雖有過暫時的好光景,卻很快又陷入落魄,但所幸有老友之間的相互扶持。
汪曾祺的文章讓人看著很舒服,同樣寫的舊社會,同樣有批判,但他很少用尖銳的語言去揭露黑暗的社會現實,也不怎麼用諷刺的手法去批判當時的制度。他只寫最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市井間的故事,用樸實又生動的語言。然而,普通的百姓的生活是最能反映時代面貌的,我們讀著有趣的文字,自可想像背後的動亂時代,又不必有太多的心理負擔。總而言之,汪的文字,可以讓你感受水鄉生活的點點滴滴,也可以讓你一窺舊社會普通人民的卑弱。他的小說,讀起來有趣且無心理負擔,甚至會讓你特別想去體會一把文章裡所描繪的風俗。比如,我看完《端午的鹹鴨蛋》,就很想去買一盒正宗的高郵鹹鴨蛋,砂紅色的蛋黃,一敲殼就溢位的油脂......
曾在網上看過幾幅吳冠中的畫,我想,汪的水鄉故事,配上吳的水墨畫,堪稱協調!
-------------------------------------------------------------------------------------------------
四、受戒讀後感42篇
《受戒》是汪曾祺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北京文學》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寫了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女小英。
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這部小說的內容簡介、人物介紹、讀書筆記以及讀後感42篇,希望對你有幫助。因為內容比較多,大家可以採用“Ctrl+F”查詢自己想要的內容。
篇1:受戒讀後感400字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說獨特更不如說荒誕。庵趙莊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沒有區別。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還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觀念。
再說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鬥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慾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裡,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裡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裡是如此和諧。
我並不贊同網路上大部分人所說,這是對人性最原始的復甦的讚美。更有甚者,說這是對人類原始的愛的讚揚。
篇2:受戒讀後感500字
7歲,一個多麼美好的年齡,也正是一個對於人生、愛情有了慒懂的認識和嚮往的年齡,難怪,只在看到一個小女孩的小腳印後,便會心亂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澀卻使他不敢表白,這份朦朧的愛只好在他的心裡孕育、成熟,他的心還是純真和美好的。他雖始終只是在被動地等待和接受初戀的到來,但他堅定地相信自己對小英子的愛的小英子對自己的愛。於是,在他等到了愛狂風暴雨般來襲時,他大聲說出了心裡話,雖然,這還是小英子的鼓動下,而這一次,他的勇敢已戰勝了怯懦。復甦的人性讓他把幸福緊緊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膽。她毫無顧忌地坦露心跡,但她並不魯莽。她是在確定了明海的心後才以身相許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誠;她很大膽,但很謹慎。她深信自己的可愛靈巧一定可以打動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對那個漂亮溫順的少年暗暗傾心,於是她把這種愛表達出來,釋放出來。正是這種主動的交流和呼喚,才讓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有時候,人與人心靈的交匯就在那麼一剎那,錯過了那一剎那,恐怕兩個人的手永遠也不會牽在一起。聰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贏得了屬於自己的那份真愛,她身上蘊含著的那份至真至純的人性之善讓她獲得了生命中最珍貴、最美好的幸福。
小說雖是描寫一派純美寧靜和諧舒淡的鄉野風情,但其中也隱藏著淡淡的憂傷,如明海為什麼出家,明海與小英子之間似愛非愛的純美情感能保持多久。這些都隱含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閒適,自由靈暢,可見作者自然通脫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結尾往往蘊含著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讓人有一種隱隱的悸動。
篇3:受戒讀後感600字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說獨特更不如說荒誕。庵趙莊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沒有區別。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還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觀念。
再說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鬥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慾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裡,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裡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裡是如此和諧。
在我看來,和尚本身不是一種職業,守清規也並不是對人性的壓抑。對於那些看破紅塵的人來說,選擇出家反倒是解脫。給心靈困惑的人們一個遠離塵世的機會。而文章中,和尚變成職業,用來賺錢,是對佛教信仰的侮辱。
再說全文的主線,明海和小英子,二人兩小無猜的感情倒是讓人動容。也只有在庵趙莊這樣寬容的環境裡才有可能成長髮芽的戀情。這也是全文讓我覺得像世外桃源的地方。
文章題目是受戒,而受戒卻放在結尾,被淺淺一帶而過。作者是故意讓人錯覺離題,然後再體味作者的用心良苦。“受戒”後,和尚本身就應該是過著平淡的清修生活的,可是他們“不正經”,於是題目與正文便產生了反差效果,而這種反差效果恰恰是表達了作者心中想諷刺的現象。
篇4:受戒讀後感
初讀汪曾祺,是中學課文,《黃油烙餅》,沒感覺。後來再讀已經很晚了,大學一年級,讀《受戒》《復仇》《大淖記事》,那個時候喜歡情節複雜、高潮迭起、大氣磅礴的作品,因此也沒讀出這裡面的好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兩年終於讀出汪曾祺、沈從文、廢名以及周作人這類作家的好來了。(這也算是我承認自己“老了”的方 式。)
我很喜歡鸚鵡史航對汪曾祺的一句評價:“汪曾祺的文字,就是糖衣炮彈。他是為了讓你悵惘而生的。汪曾祺是個老福爾摩斯,他是個針對美的偵探。”汪老的散文、小說都搜刮著生活裡的邊邊角角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美的、純淨的世界。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這個片段在微博、微信廣為流傳,很多根本沒讀過汪老作品的人也“貼上”此句盛讚汪老幽默有趣,不可置否,這句美、有態度還幽默,但汪老的有趣可不止這一點點、一丟丟。
《果蔬秋濃》江陰有幾家水果店,是正街正對壽山公園的一家,水果多,個大,飽滿,新鮮。一進門,撲鼻而來的是濃濃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香。這香味不是時有時無,時濃時淡,一陣一陣的,而是從早到晚都是這麼香,一種長在的、永恆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慾醉。我後來到過很多地方,走進過很多水果店,都沒有這家水果店的濃厚的果香。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遠不忘。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
寫果蔬、寫秋,寫對水果香氣的記憶轉而一筆“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這種表達是刻意習而不得的,是作家的天賦,是長期浸泡在生活裡的“得心應手”。誠如他自己所說“我比較同意老的提法:‘從生活出發。’”他對生活的體察不是浮於表面的,他是真正地將自己投身進去,因此他的完全表達是源乎心性的。
汪曾祺的散文寫到過很多人,提籠架鳥的老人、撿枸杞的夫婦、西南聯大的同窗和師長、作家朋友……從記憶深處挖掘出的滴滴點點,寫他們生活的彎彎角角,他們真誠、可愛,有著我們這個時代所不常見的那種純淨。
《鬧市閒民》裡的那個獨居老人,不種花、不養鳥,每天吃點麵條,抱膝看街,平平靜靜,活莊子。我很喜歡這個人物,說是喜歡也毋寧說是羨慕,他的這種從容安閒是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求而不得的。
汪老的可貴、可愛就在於他對這些他熟悉的人、事真正地葆有感情。
“我的小說多寫故人往事,所反映的是一個已經消逝或者正在消逝的時代。”汪曾祺的小說大都置於回憶筆調之中,大多數人物都建構在他熟悉的民間風俗中。
他在一篇談小說創作的文章裡他提到《受戒》是他的一個夢,是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在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坦白:“我十七歲初戀,暑假裡,在家裡寫情書,他在一旁瞎出主意。”但《受戒》不是他的初戀故事,是他初戀時朦朧的對愛的感覺。《秋雨》一篇是他曾在昆明街頭親見的,《大淖記事》錫匠的故事也是真實存在的。這些故事在記憶裡存放了多年,“這些,都留給我很深刻的印象,使我向往。”他將這些記憶深處儲存的東西一遍遍淘洗,一遍遍過濾,最後再呈現出來, 因此讀他的小說很像是聽一個久別重逢的老朋友講那逝去歲月裡的人和事。
他不故弄玄虛,老老實實地搜刮記憶裡的邊邊角角,詳詳細細、認認真真地敘述過程。誠如他自己所說:“小說是談生活,不是編故事,生活是沒多少情節的。小說是一種情感形態,是一種思索方式,人類智慧的一種模樣,寫小說就是寫語言,氣氛就是人物。”
“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受戒》)“北門外有一條承志河。”(《王四海的黃昏》) “船開了一會,大家坐定下來。”(《邂逅》)他任何故事的開頭都是落到實地的,規規矩矩地開始“回憶”。在他不動聲色地講述裡那些久遠的人和事一一登場,氤氳在霧濛濛的水汽裡。
那些“特殊的事件”總是在“一般狀況”下被帶出,不顯山不露水,自然流洩。
《詹大胖子》,寫打更、賣花生、剪冬青樹的齋夫詹大胖子,但淡淡的一筆帶出了校長和語文老師的故事。“有時候,放了學,除了詹大胖子,學校裡就剩下張蘊之和王文蕙。……一天晚上,張蘊之到王文蕙屋裡去,說是來借字典。王文蕙把字典交給他。他不走,東拉西扯地聊開了。聊《葬花詞》,聊‘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王文蕙不知道他要幹什麼,心裡怦怦地跳。忽然,‘噗!’張蘊之把煤油燈吹熄了。”校長張蘊之和王文蕙的事,用現在的糙話講就是偷情,但他不帶任何評判,他不強化“我”的聲音,老老實實地“演繹”。校長換了人,王文蕙調去了別的學校,這裡面的“曲折”他不說,從頭到尾都是淡淡的。
他的所有小說裡“我”的聲音不強烈,從來都是不經意地一筆,“我”的心情就流露出來了,這種個人表達一點也不招人煩。(今年讀了不少當代作家的小說,一個讓人特別厭煩的事情就是作家不斷地在文本里發聲,恨不得像微信公號一般在文本里標紅甚至放大字號。)
《王四海的黃昏》“王四海站起來,沿著承志河,漫無目的地走著。夕陽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長。”賣藝人王四海的故事從北門外那條承志河,河上那一道承志橋開始,以一個背影結束。這個尾聲作家沒做任何的渲染,僅僅一個背影他那一生的浮沉,他在這個小鎮上棲身的悵惘都在這個背影裡了。
在回憶早年的教育和創作道路之時,汪曾祺一再提到歸有光,他說:“在我所授古文裡,我受影響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歸有光的幾篇代表作。歸有光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悽婉。這和我的氣質很相近,我現在的小說裡還時時迴響著歸有光。”私以為這種“清淡”是大智若愚、大巧之拙,是一種“返歸自然”的哲學與審美,某種程度上也是作家對中國古典文人向善向美的自覺延續。
五十年代以來,文藝理論家們鼓吹小說創作應該直接反應現實,汪老的小說衝破了這一藩籬。較之他前期的作品,我們所熟悉的《受戒》《大淖記事》《異秉》這些“十年浩劫”後寫作出來的作品更像是“返璞歸真”,讀這些作品能感受到作家擺脫長期捆綁,鳶飛魚躍似的快樂。
汪老作品整體呈現一種和諧,但在溫暖、純淨的背後也蘊藏著淡淡的悲涼。他自己也曾說過“重讀我的一些作品,發現自己是很悲哀的,我覺得,悲哀是美的。當然,在我的作品裡可以發現對生活的欣喜。弘一法師臨終的偈語:‘悲欣交集’,我覺得,我對這樣的心境,是可以領悟的。”
悲涼是作品裡的底色,是背景。《大淖記事》十一子和巧雲,“他們倆呢,只是很願意在一處談談坐坐。都到歲數了,心裡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雲,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但“巧雲有一個殘廢爹,需要招一個養老女婿,十一子是獨子,有一個守寡多年靠做針線養家的老孃,要接一個當家媳婦。”《黃油烙餅》一個關於孩子的故事,一個關於吃的故事,但“黃油餅是甜的,眼淚是鹹的。”他筆下的人物沒有“聲嘶力竭”的呼喊,有的只是一聲嘆息,一點點哀愁。這是他對人物特別的“關照”,是他的悲憫之心。
這本精選集,特別將《聊齋新義》所有篇章收錄一欄,讓人頗為驚喜。
《聊齋新義》這一系列是汪老1986年1991年期間的作品,是他“做一點實驗”想使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具有一些“現代意識”的一次嘗試。
汪曾祺改寫《聊齋志異》的時期,正是中國先鋒派小說最熱鬧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汪曾祺是為數不多“流派”外的少數派。即便他“做一點實驗”的《聊齋新義》系列,也完整地延續、保留了他一貫的小說風格和審美趣味。相較與原著而言,他的改寫刪去了大部分傳奇的情節,增加鋪敘不少人物的生活細節。八十年代的文學聲浪是誇張、變形、怪誕,但他說:“我沒有荒謬感、失落感、孤獨感。我並不反對荒謬感、失落感、孤獨感,但是我覺得我們這樣的社會不具備產生這樣多的感的條件。如果為了贏得讀者,故意去表現本來沒有、或者有也不多的荒謬感、失落感、孤獨感,我以為不僅是不負責的而且是不道德。”
在他的散文《七十抒懷》中他透露過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寫完這個系列以及他構思的長篇小說《漢武大帝》,叫人遺憾的是這個系列我們能看到的也只是這十二篇而已,我輩也未能有緣看到《漢武大帝》。
篇5:受戒讀後感2000字
寒假看了《受戒》一書,受益匪淺。
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學生,《受戒》一篇和沈從文的《邊城》,都是飽含詩情的小說,歌頌了人性之美。秋水般的文字,纖塵不然的意境,汪曾祺的《受戒》一篇與沈從文一脈相承。都是讓人感動的名篇。
小說描寫的內容包括和尚們的宗教生活和民間的世俗生活兩部分。和尚們的宗教生活是充滿著人間煙火氣或者說世俗性的。聰明漂亮的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是從小就確定要出家的。他的家鄉出和尚。當和尚對當地人來說是一種謀生的職業,因為當和尚有很多好處,可以吃現成飯,可以攢錢,將來還可以還俗 娶親。不僅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廟裡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滿了塵世的氣氛。
荸薺庵的小和尚過著很清閒的日子,連早課、晚課也不做,只是敲幾聲磐,然後挑水、餵豬。在為數不多的幾個和尚中,大概只有一個老和尚最守規矩,他是吃齋的,但過年時也破戒。明子的舅舅仁山是"當家的",掌管寺廟裡裡外外的俗務。二師父仁海是有老婆的,夫妻倆在廟裡過起了逍遙自在的小日子。三師父精明能幹,風流倜儻,能玩牌,會"飛鐃",還長於唱山歌小調。這個廟裡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有人提起。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他們也舉行宗教儀式,可那歡快的場面更像是人生的舞蹈。有時,"一場大焰口過後,也像一個好戲班子過後一樣,會有一個兩個大姑娘、小媳婦失蹤,——跟和尚跑了".
對和尚們的生活習俗作了充分的鋪敘後,作品又以小英子家為中心,展開了明麗的 田園牧歌 式的水鄉世俗生活畫卷。這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文明社會,人與環境自然和諧。小英子一家4口人,儘管性格不同,但都稟承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格。小英子熱情潑辣,心靈手巧,熱愛勞動。她和常往她家跑的明海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明海會畫花,小英子就把它們繡出來。他們共同勞動,一起薅草,車水,"扌歪"荸薺隨著歲月流逝,春去秋來,他們的心田裡漸漸長出了愛情的苗子。
《受戒》這個題目是帶有反諷性的,"受戒"本來是和尚表明接受佛門戒律的儀式,而就在明海受戒的同時,兩個小主人公的愛情也走向成熟。明海在受完戒與小英子划船回家時,兩人 表白愛情 ,把船划進了蘆葦蕩。小說結尾處以寫景暗示了性的成熟。
這是一個個性的作品,從資料上看,簡單質樸,然而深深挖掘,才知本應屬於時代下的產物,確實如此的清新脫俗,無傷無痕。湖南衛視<宮>的上演開啟古裝穿越劇的高-潮時代,這讓我不禁啞然於<受戒>的超純愛戀,彷彿消減在世俗之外,一場沒有悲傷的確是刻骨銘心的超時空感情故事。彷彿室外桃源,估計這是一個連陶淵明都傾羨的世外"園林"吧!
從作品中我們解讀到了一種不可能變成可能,一分難以理解變成理所當然,一間世俗禁錮下的毛草屋變得熠熠生輝,然而,正是這樣一間沒有粉飾的房子,讓我們從沒有如此暢快過。明子,一個小和尚,英子,一個小村姑。多麼簡單的兩個名字,很有中國風的感覺,英明,似乎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呢。
讀過文章也很多了,這篇文章,的確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擁有良好空氣的蘆花蕩,英子那真切可愛的小腳印,明子那"巧奪天工"的畫作,英子姐姐秀麗的讓人讚不絕口的刺繡,每個和尚的所做所說所感所夢,這些,都是文章的亮色,也是構建桃源的基本框架。那裡,和尚吃酒又吃肉,甚至能夠娶妻生子;那裡,村姑善良又質樸,甚至助人為樂不求功。那裡的生活彷彿是把現實世界的美醜消解到只剩下完美,把那些在我們世俗社會被認為大逆不道的事變成了理所當然,自由的船帆,把我們這些活在別人世界裡的可憐蟲喚醒,它告誡我們不要在再成為時代的犧牲品世俗觀念的殉葬者。
縱觀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獨到的視角,還有那清新的筆觸。讀著讀著,彷彿有《邊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雋永的風景畫裡有的是快樂善良的人民,美不勝收淡雅古樸的山水,但與沈從文截然不一樣的是,一個是用帶有點點悲傷的結尾結束勾勒,而另外一個則是一種明快的語調告訴給我們完美的結局。
但兩者多多少少還是都擁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讓人意猶未盡,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個脫離塵世煙火的人們都未曾見過的美食,吃過一口,還會惦記第二口,但是每一口卻還有與上一次不一樣的味道,我想,這樣的作品才是大家的作品。留戀忘返,漣漪泛起。如果,讓我再從深點的層次挖掘這篇文章的亮點,就應是作家的寫作手法吧!
我個人認為汪曾祺是借用了西方作家比較擅長的反諷手法,用這種點睛的筆調錶現下的完美其實是不存在的,不現實的,不能被世俗世界理解的,這不僅僅違背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學的道德觀,更是對在中國如此盛行的佛教的諷刺與反觀。
諷刺,諷於外,更諷於內,很難想象,那代表清心寡慾的戒疤,能夠在瞬間變得毫無好處,很難理解,那滅人慾的時代竟有如此自由完美的愛戀。在那裡,當和尚並不是為了信仰,而只是一種合理的謀生手段。有時候,我會想,此刻的旅遊景點,供養著很多和尚道姑,他們的謀生想法是不是受了這本書的影響,這只是我的滑稽之談罷了,只是,還是感覺有點可悲的,雖然,<受戒>中有的是這樣的和尚,但是至少他們擁有純真的心,但是,此刻的假和尚早以喪失了人的本性,為了自我的利益為了賺錢,甚至能夠不折手段,不禁心生悲涼。
很顯然,我們世俗的社會很難再擁有這麼淳樸的感情了,說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阻斷了我們的情也好,說是現代化的理念西方思想的滲透埋葬了我們的靈魂也好,總之,人,要想活的逍遙,活的無拘無束,活的自由燦爛,並沒有那麼容易,我們需要解答靈魂深處的問題,尋求內心的安寧,需要一顆明朗的心。
作品中兩個部分的內容是相通的,具體的聯結就是明海的行動;不僅如此,兩個部分還互相印證,流貫著共通的精神--中國人的求生意志。《受戒》有著一種內在的歡樂,浸潤著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現世主義精神,令人想起《詩經》和古代樂府中那些歡快的民歌。這是一首人生的讚歌,讚頌了純樸健康的人性之美。
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書,提高個人內涵,定會有一番收穫 .
篇7:受戒讀後感
“我與我周旋,寧做我,我與我比我第一。”這是汪曾祺晚年時說過的一句話。
汪老先生是我十分喜歡的一個老人,喜歡汪老文字中流露出來的一派天真,喜歡他對世間尋常萬物的憐惜珍愛之情。他的文字很淡,所寫的小說不大有跌宕曲折的情節,但有的是意境之美,如青橄欖,如蘆花蕩,十分耐嚼,回味甘甜綿長。讀他的文字,時常會激起我對平凡世俗煙火生活的感激欣賞之心,是一遍一遍重讀亦不覺厭倦的好文字。
曾經,不止一次地置身於汪老先生《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這裡我彷彿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
小說的標題叫《受戒》,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讀者一開始就會以為這是一篇寫佛門生活的作品。它也確實描述的是出家人的故事。只是讀著讀著,你會漸漸覺得小說中的人與事雖然未離佛門,但讀者感受到的並非佛寺的森嚴和佛徒生活的單調與清冷,而是與之相反的濃郁的世俗生活的情致與意趣。
人們實在看不出作為小說主人公的明海在這裡到底受了什麼戒,反倒是他和他的老小夥伴們在這裡盡情享受著日常世俗日子的溫馨與快樂。與其他職業相比,當和尚的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二是可以攢錢。因此,明海之所以去當和尚並且還有望當一個好和尚,就是非常好理解的事情了。他不僅嗓子好,而且記性好、相貌也好。更值得提及的是,他出家以後連名字也不用改,還叫“明海”。出家了的明海被大家喜歡著,但似乎從來不因為他當和尚的“本職工作”做得好,而是因為會畫畫、會唱歌、幫人幹農活。“唸經,一要板眼準,二要合工尺。”說的都是不關內容的形式方面的要求,因此小明海唸經又怎麼會去關心經文字身的涵義?值得注意的,倒是他看見小英子的腳印,“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覺得心裡癢癢的。”那每天本來就出於應付而不得不敷衍的經文恐怕早就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小說的最後,作者是把這種日常生活的詩情和溫馨渲染到了極致,那就是明海和小英子的戀情在回家途中的瓜熟蒂落,那一段優美的文字令所有的讀者讀後無不悠然神往。本來,明海剛剛受了戒,等於在出家人的人生中完成了一個重要儀式,沙彌頭、沙彌尾的前景開始在他的眼前浮現。殊不料小英子對所謂的沙彌頭、沙彌尾毫無興趣,她所想的,是給明海當老婆,而且要他馬上回答要不要。明海頭上的戒疤餘痛未消,此刻卻要馬上回答這樣的問題。但明海似乎很快就被小英子給俘虜了,回答了“要”以後,兩人的小船就划進了既充滿詩意、又引起人不盡聯想的蘆蕩,小和尚這會兒頭上的戒疤恐怕是什麼感覺也沒有了吧。
作者在小說結尾說,這是“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可見從那時起,汪曾祺對於人生的理想和憧憬就已顯現這樣的特徵。在許多曾經大紅大紫的應景之作被人漸漸遺忘的今天,汪曾祺的小說卻以它特有的個性和魅力依然受到讀者的青睞,我們現在這樣饒有興趣地欣賞和品味《受戒》不就是一個證明嗎?
篇8:受戒讀後感
人生是一場單行程的旅行,走過去的就是走過去了,想回頭再也不能回頭。這是人生的缺憾,也是人生的可貴。不過總是走過這一遭,人生精彩也好,平常也罷,用心才不枉人活這一世。 說來人生百年不過一瞬,看見的,聽到的,小心思裡想法的都在侷限裡,就像孫悟空畫的圈,很難出去,出去了也就不是本真的自己了。
所以我們喜歡看電影,看電視劇,讀小說,在情節裡體味別人的酸甜苦辣,在文字裡看別人的人生百味,千迴百轉。有些故事走心,有些故事溫暖,這些故事就像清明上河圖的人物千姿百態,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世界。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讓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有愛,有暖,有缺憾的世界,看到了有為了生活失了自己的女人,有懵懵懂懂遇到愛人的小和尚,有遇到人生知己的痛快和敞亮。 汪曾祺先生是江蘇高郵人,出生於上個世紀的20年代。一生寫文作詩畫畫,文字裡都是生活,沒有極致的悲涼,也沒有刻苦銘心的愛恨,總是淡淡的,平凡的,就像我們身邊的人和事。汪曾祺先生是年少時學業不錯,大學時卻被開除學籍的江蘇人,他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他師從沈從文,一生雖無長篇,但是短篇小說的人物頗耐人尋味。汪曾祺先生晚年的時候寫詩解釋自己為什麼從事寫作。——“我事寫作,原因無它/從小到大,數學不佳。” 數學不佳的汪曾祺先生是寫小說講故事的行家。他的文字裡透著讓人著迷煙火氣。浪漫的愛情行雲流水,不著痕跡的就讓看客知道愛情來了。仔細想來,生活裡的的愛,就是這麼自然的落盡了心裡。
《受戒》裡的明海和小英子,“明子老往小英子家跑。”一句話我們就看見了一個有了自己喜歡的人的男孩子。“她一路問了明子很多話,好像一年沒有看見了。”這樣的感情最好了,她心裡有他,他心裡也有她。 汪曾祺先生講述的每一個故事裡的女人都是爽快的,沒有扭扭捏捏的性格,從來就不會拖泥帶水,愛了就是愛了,能說的就趕緊說,像英子和明海。可是也不是誰都有這樣的好運氣,有些時候愛也是愛的,可是愛情總也抵不過命運,《辜家豆腐店的女兒》,那個苦命的女孩子,她的命運就像天天給他父親熬製的湯藥,苦澀,卻治癒不了人生的苦難。人生就是這樣,其實就算沒有走到一起又何必牽腸掛肚。
人活一輩子又不是隻為了愛情,人的一生不會永遠在命運的手裡,早早晚晚會打個翻身仗的。 可是有些人能逃過命運,卻逃不過人情,《陳小手》是個男接生婆,他不管別的男大夫為什麼都不願意學習婦產科,他願意學,不管什麼原因,他學了這一行,也做了這一行。他在那些土生土長的接生婆都無能為力的時候,救了許多人。女人生孩子本就是鬼門關走一遭。
有陳小手在,女人和孩子都有一層保障。就算如此救死扶傷,卻還是死在了背後打來的黑槍。大時代的背景,讓我們可以解釋那個打黑槍的兵大爺的委屈,他的女人別人不能碰。只是惋惜了一個救死扶傷的人還沒有卸去救人的疲憊就這樣草草結束了性命。有些時候的愛恨情仇真是說不明白。 汪曾祺先生做為一個既能寫詩又能畫畫的作家,在《鑑賞家》裡我們看到了他的功力。
寫起揚州八怪之一李復堂,汪曾祺先生就是最好的“鑑賞家”。 “季陶民最佩李復堂。他認為揚州八怪李復堂功力最深,有筆有墨,也奔放,也嚴謹,也渾厚,也秀潤,不裝模作樣,沒有江湖氣。” 他把葉三對季陶民的崇拜,讓我們看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場景。 “他給季陶民磨墨,漂朱磦,研石青石綠、抻紙。季陶民畫的時候,他站在旁邊很入神地看,專心致意,連大氣都不出。有時看到精彩處,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氣,甚至小聲地驚呼起來。” 汪曾祺先生的《受戒》收錄了他17篇小說,12篇關於神仙鬼怪的故事,讀完所有,就會發現似乎每一篇裡,都有他自己的影子在。人生就是這樣,心思裡想的不知不覺就落到了文字裡。文字本就是生命裡的一部分。
篇9:受戒讀後感
卷帙浩繁,遨遊書海明朗乾坤;舒暢精雅,暢想美妙純真情意;平靜淡然,逍遙遠離世俗塵繞;意深情綿,道盡世俗哀愁難怨……
這是一個個性的作品,從資料上看,簡單質樸,然而深深挖掘,才知本應屬於時代下的產物,確實如此的清新脫俗,無傷無痕。湖南衛視<宮>的上演開啟古裝穿越劇的高-潮時代,這讓我不禁啞然於《受戒》的超純愛戀,彷彿消減在世俗之外,一場沒有悲傷的確是刻骨銘心的超時空感情故事。彷彿室外桃源,估計這是一個連陶淵明都傾羨的世外“園林”吧!
從作品中我們解讀到了一種不可能變成可能,一分難以理解變成理所當然,一間世俗禁錮下的毛草屋變得熠熠生輝,然而,正是這樣一間沒有粉飾的房子,讓我們從沒有如此暢快過。明子,一個小和尚,英子,一個小村姑。多麼簡單的兩個名字,很有中國風的感覺,英明,似乎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呢。讀過文章也很多了,這篇文章,的確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擁有良好空氣的蘆花蕩,英子那真切可愛的小腳印,明子那“巧奪天工”的畫作,英子姐姐秀麗的讓人讚不絕口的刺繡,每個和尚的所做所說所感所夢,這些,都是文章的亮色,也是構建桃源的基本框架。那裡,和尚吃酒又吃肉,甚至能夠娶妻生子;那裡,村姑善良又質樸,甚至助人為樂不求功。那裡的生活彷彿是把現實世界的美醜消解到只剩下完美,把那些在我們世俗社會被認為大逆不道的事變成了理所當然,自由的船帆,把我們這些活在別人世界裡的可憐蟲喚醒,它告誡我們不要在再成為時代的犧牲品世俗觀念的殉葬者。
縱觀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獨到的視角,還有那清新的筆觸。讀著讀著,彷彿有<邊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雋永的風景畫裡有的是快樂善良的人民,美不勝收淡雅古樸的山水,但與沈從文截然不一樣的是,一個是用帶有點點悲傷的結尾結束勾勒,而另外一個則是一種明快的語調告訴給我們完美的結局。但兩者多多少少還是都擁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讓人意猶未盡,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個脫離塵世煙火的人們都未曾見過的美食,吃過一口,還會惦記第二口,但是每一口卻還有與上一次不一樣的味道,我想,這樣的作品才是大家的作品。留戀忘返,漣漪泛起。如果,讓我再從深點的層次挖掘這篇文章的亮點,就應是作家的寫作手法吧!我個人認為汪曾祺是借用了西方作家比較擅長的反諷手法,用這種點睛的筆調錶現下的完美其實是不存在的,不現實的,不能被世俗世界理解的,這不僅僅違背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學的道德觀,更是對在中國如此盛行的佛教的諷刺與反觀。諷刺,諷於外,更諷於內,很難想象,那代表清心寡慾的戒疤,能夠在瞬間變得毫無好處,很難理解,那滅人慾的時代竟有如此自由完美的愛戀。在那裡,當和尚並不是為了信仰,而只是一種合理的謀生手段。有時候,我會想,此刻的旅遊景點,供養著很多和尚道姑,他們的謀生想法
是不是受了這本書的影響,這只是我的滑稽之談罷了,只是,還是感覺有點可悲的,雖然,《受戒》中有的是這樣的和尚,但是至少他們擁有純真的心,但是,此刻的假和尚早以喪失了人的本性,為了自我的利益為了賺錢,甚至能夠不折手段,不禁心生悲涼。很顯然,我們世俗的社會很難再擁有這麼淳樸的感情了,說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阻斷了我們的情也好,說是現代化的理念西方思想的滲透埋葬了我們的靈魂也好,總之,人,要想活的逍遙,活的無拘無束,活的自由燦爛,並沒有那麼容易,我們需要解答靈魂深處的問題,尋求內心的安寧,需要一顆明朗的心。
讀了一篇好的文章,就猶如和智者進行過一次對話,我只期望,在未來的中國文壇上,能夠出現更多的秀茵之作,讓我們的心靈不再向如今滿目瘡痍的土地一樣貧瘠。一篇《受戒》,雖然簡短,但是意味深長,真的期望自我能夠沿著這條擁有寬度又擁有光的大道上一向前行,也期望,真能有那麼一天,我的愛戀能夠消解在“你有沒有車,你有沒有房”之中,談一場沒有世俗,即使平淡,只要幸福的戀愛。
篇10:受戒讀後感
《受戒》中的桃花源,彷彿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界。這是一篇理想的樂土,在庵趙莊的人們心中,和尚種地、織蓆、箍桶、畫畫與常人沒什麼不一樣,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人。而趙大伯一家生活自由歡樂,自給自足,從這家人的生活,就能夠看出庵趙莊芸芸眾生的一斑。
在這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小主人公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漸漸地,他們成了好朋友,明子常到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之間朦朧的初戀就這樣悄然萌生了。他們一齊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一齊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個性是他們挖荸薺後的一段描述“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印下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了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攪亂了。”多麼生動的描述啊!多麼令人嚮往的美妙初戀啊!作者把少年情竇初開懵懂寫的曲盡其妙,讓人感到溫馨完美。《受戒》讓讀者徒然心羨悵然嚮往那種原始和自由的恣肆,作為狹隘空間中的禮貌人,或許蒙上了不真實的色彩,猛然停住腳步應對這美麗的影射,才發現我們的很多天賦,已經被遺棄,錯失了許多完美。
篇11:受戒讀後感
《受戒》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叫做庵趙莊的地方。“趙”,是因為莊上大都姓趙。叫做莊,但是人家住得很分散,那裡兩三家,那裡兩三家。“庵”,是因為有一個庵,庵叫菩提庵,而這個菩提庵在這個莊裡十分重要,因為這個地方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蓆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婊子”。在那裡,和尚算是一種職業。這個庵如此重要,卻被大家叫訛了,叫成了荸薺庵。這篇文章就寫了發生在荸薺庵的零碎瑣事,這些事全似信手拈來,全都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蕩氣迴腸的故事,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
那裡的和尚,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也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慾,“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著很多沫子噴出來”,“能夠收租、放債”,“能夠賭錢、能夠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麼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後,挑水,餵豬”,讓人看來有些離經叛道之感。但因為和尚在此地但是是種職業,所以這些實實在在的世俗人情與人間煙火讓讀者們看到了和尚們過的閒適的生活,看到了他們的與世無爭,率性隨意。
而本文的主角——小和尚明海,是個聰明好學,悟性高而多才,純樸又老實的一個孩子。他與同樣純樸善良、聰明伶俐的農村小女孩——英子之間的絲絲情愫,似乎構成了這篇文章的線索,但都淡得讓人把握不住。
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腦子裡一向在回想著一部小時候看的電影,是林志穎主演的《旋風小子》,又叫做《笑林小子》。釋小龍演的那個小和尚,和那個古靈精怪的郝邵文,他們和明海一樣純真無邪,無所謂塵世如何,自有自我的歡樂。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好像是和表哥一齊看的,那時候會去租VCD來看,五毛錢一張。之後我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地看這部電影,因為那時候電影頻道總會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地放這部電影。這部電影除了有郝邵文和釋小龍帶來的歡笑,還有包括林志穎他們帶來的關於少年時代的幻想——少林寺,打棒球,滑輪,開車,女朋友……
那時候的我還在上小學,每一天放學回家都會迫不及待地開啟電視機——五點半的動畫城,六點的大風車,從來都不會錯過。藍皮鼠和大臉貓,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西遊記,哪吒……部部經典,時至今日提起仍然如數家珍。那時候的生活平淡但也不失精彩——紅領巾,升國旗,合唱賽,眼保健操……還有每個週末去少年宮上奧數班。那時候不會有什麼個性大的追求,所謂的理想似乎都在很遙遠的以後,也從來不會有應對塵世的辛勞之感。
讀著《受戒》就好像回到了那時候,看到了無拘無束的自我。
篇12:受戒讀後感
在我的印象中,和尚——守著孤燈寡影,清規嚴律,敲度一生,和尚的世界裡,萬物皆空。雖說落地生根,逢根生源,但何嘗不是如浮萍般漂浮於空暝之中,生於塵世之間,卻又苦苦追尋境界,是真忘我還是假忘我?真亦假時假亦真,吃齋唸佛,豈不是虛度光陰?
《受戒》並不是傾訴和尚苦行的載體,也不是道明受戒苦旅的讀本。明海已經出家四年了,使我不禁以為這唄世人推崇的名篇但是是和尚枯乏生活的絮絮唸叨。我懷著閒讀的情緒往下看,不知不覺被其中的字眼所吸引。恬靜閒適的村莊,樸實憨厚的村民,美麗純樸的英子,助人為樂的明子,構成了一幅最為和諧的景圖。
這是一個關於愛與美的故事,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是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是唐玄奘心中的極樂世界。在這個小小的村莊裡,我們看到的是一畝畝良田,一座座青山,一個個人家,而不是險惡的人心,利益燻心的村民。這兒有一座小小的寺廟,和尚不用受清規戒律,能夠喝酒吃肉,能夠娶妻生子,活似神仙。彷彿到此刻,我還能看到舟山的英子和明子,聽見山間英子優美的歌聲。村民之間相處融洽,而不是如今的近鄰不識;人們互相幫忙,而不是如今的冷眼旁觀別人的悲慘;人們之間無私奉獻,而不是如今的追名逐利。在那裡,我看到了人性,久違的人性之美,陌生的人性光輝。
其作者汪曾祺將這個感情故事譜寫得淋漓盡致。他的文字並不華麗,卻盡顯文致。他的語言美,但不是矯飾。他寫的感情純,乾淨的如溪水一般,並不像外國多數作家那樣露骨,明子與英子並沒有經歷什麼風吹雨打,卻讓人刻骨銘心。他們的感情不像是張愛玲說的,經得起挫折卻經不起平凡。他們的故事是那些在一齊以及不在一齊的時光,他們的故事在我們的眼裡,在他們的心裡。那份淡淡的卻又濃厚的愛,沉澱在文中的每個字裡,在那小舟上方昇華。
再看此刻,人與人之間隔著一層紗,彼此看不清,識不透。再看社會,處處宣傳構造和諧社會,但是食物毒加工,貪官汙吏,打 砸 搶燒的現象屢見不鮮。社會不和諧,是人心亂啊!正如韓寒所說,社會不和諧就是兩種人給鬧的,一種是吃不飽餓的,一種是吃飽撐的。人人都在道和諧,但還有多少人不明白和諧也是需要從身邊做起的道理。政府時時倡導和諧,人民盼著和諧。政府出臺政策,是靠人民去構造和諧的,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只能盡微薄之力,真正的力量在於人民。和諧也是一種人性美。
人性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人類能夠超越功利與得失,懂得悲憫、敬重和寬容。
篇13:受戒讀後感
以前,不止一次地置身於《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那裡我彷彿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並不顧一切地愛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確切的說,這是一個原始的烏托邦,在庵趙莊人們的心中,和尚和種地,織蓆,箍桶,畫畫等行當沒什麼不一樣,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人,與世道的艱辛,人生的苦澀都無關。如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貌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從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趙莊芸芸眾生的一斑。
至於荸薺庵裡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嚮往了,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裡清規的羈絆。那裡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黃懺之類,從此就能夠吃現成飯,能夠賺錢,能夠還俗,能夠娶親,還能夠買田置地,過優哉遊哉的神仙日子。庵裡的老師傅終日枯坐唸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裡沉醉。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著經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裡從不穿袈裟,經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著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著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裡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那裡的和尚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裡是一個“佛門淨土”,分明就是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我們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聲如鐘磬,聰穎好學,在隨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時,遇上了小英子,漸漸的,他們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經常上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間朦朧的初戀就悄然萌生了,他們一齊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他們一齊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個性是他們挖荸薺後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
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過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多美的描述啊,把少男少女初戀時的心態描摹得曲盡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後他們一道進城,一個去善因寺受戒,一個給家裡買東西,他們同坐一條小船,一道歸去來,最後最後逼出了小明子的心裡話:期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此沉靜,如此完美,人就會不自覺地與環境渾然一體,產生無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夢境,讓我無限嚮往!
篇14:受戒讀後感
近來讀書頗多,主要以散文為主,也兼讀些小說。因為工作和家庭各方面的壓力漸長,即使小說也只看了些篇幅不長的。其中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受戒》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餘香。總體來說,無論文筆還是故事都寫得很美,有點沈從文小說《邊城》的感覺。小說裡世界彷彿夢裡桃源,只是裡面人並非為了避世,而是本來就生長在那裡,俗世中人有的他們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採用的是回憶式開頭:“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這與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開頭“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頗為神似。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創作此篇時是否受到了這位法國文豪的啟發。如果是,那麼此作可以說既有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的詩情畫意,又有西方意識流的不拘一格,堪稱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學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鄉管“出家”叫“當和尚”,感覺就像我們今天去“當老師”、“當記者”、“當編輯”似的。只是一種可以賺錢的職業,並沒有太多神聖的味道。而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計劃好了的,因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夠種的了,他是老四。於是在他七歲那年,家裡人便決定讓他當和尚。當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關係。文中說道:“當和尚有很多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哪個廟裡都是管飯的。二是可以攢錢,只要學會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錢。積攢起來,將來還俗娶親也可以;不想還俗,買幾畝田也可以。”換做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這樣好的工作,就連明海自己也覺得在情在理。這是小說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說是“受戒”的緣起。
到了小說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場了,文章寫道:“到了一個河邊,有一隻船在等著他們。船上有一個五十來歲的瘦長瘦長的大伯,船頭蹲著一個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剝一個蓮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船裡,船就開了。”這個女孩子就是小說中的女主角,這一段描寫確實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邊城》中那隻渡船上的老爺爺與翠翠。也許這篇小說起初就是汪曾祺向其恩師沈從文的敬禮之作吧。
在船上,女孩問明海是要去當和尚嗎?明海點頭。女孩問明海當和尚要燒戒疤,怕不怕?明海含糊地搖了搖頭。女孩又問,你叫什麼?明海。在家呢?明子。小明子,我叫小英子!我們是鄰居。我家挨著菩提庵。——給你!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個蓮蓬扔給明海,小明子就剝開蓮蓬殼,一顆一顆吃起來。這就是小明子與小英子的第一次邂逅。一個小和尚和一個小女孩的懵懂愛情就此泛起了漣漪。
汪曾祺後來在關於《受戒》的感言中寫道:“因為我的老師沈從文要編他的小說集,我又一次比較集中,比較系統的讀了他的小說。我認為,他的小說,他的小說裡的人物,特別是他筆下的那些農村少女,三三、夭夭、翠翠。是推動我產生小英子這樣一個形象的一種很潛在的因素。這一點,是我後來才意識到的。在寫作過程中,一點也沒有察覺。大概是有關係的。我是沈先生的學生,我曾問過自己:這篇小說像什麼?我覺得,有點像《邊城》。”
但是我覺得,《受戒》雖然脫胎於《邊城》,但卻比《邊城》更貼近現實的生活,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邊城》裡的世界幾乎完全是如詩如畫的,是脫離了現實世界的另外一個世界,裡面無論人物還是景物都是那麼唯美。而《受戒》裡的人即使入了佛門,也根本不受清規戒律的約束,打紙牌、吃水煙,吃肉不瞞人,年下還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只是殺豬時多了一道儀式,要給即將昇天的豬念一道“往生咒”,並且總是老師叔念,神情很莊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再世,皆當歡喜。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當和尚嗎?拿著善男信女的錢,卻做著吃喝玩樂的事。難道是作者在小說中孕育著莫大的諷刺嗎?我不敢想,又不能不想,經歷不同則感受不同,也許每個讀過這篇小說的讀者心中都會有自己的一番認識吧。
小說的第三部分,明子要去“受戒”了,英子問他:“你真的要去燒戒疤呀?”“真的”“受了戒有啥好處?”“受了戒就可以到處雲遊,逢寺掛搭。”“什麼叫‘掛搭’?”“就是在廟裡住。有齋就吃。”“不把錢?”“不把錢。有法事,還得先盡外來的師父”“還要有一份戒牒。”“鬧半天,受戒就是領一張和尚的合格文憑呀!”當和尚也要文憑,有了這文憑,不僅在本寺,到外面寺廟混飯更容易,明子當然要去搏一搏,同時也為了完成家裡人的期望。
小說的最後,小明子“受戒”歸來,小英子划船去接他,這一段寫得極美:他們一人一把槳。小英子在中艙,明子扳艄,在船尾……劃了一氣,小英子說:“你不要當方丈!”“好,不當”“你也不要當沙彌尾!”“好,不當。”又劃了一氣,看見那一片蘆葦蕩子了。小英子忽然把槳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邊,小聲地說:“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說話呀!”明子說:“嗯。”“什麼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聲地說:“要!”“你喊什麼!”明子小小聲說:“要——!”“快點劃!”英子跳到中艙,兩隻槳飛快地划起來,划進了蘆花蕩。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嚕嚕飛遠了……”
小說的結尾,作者這樣寫道:“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原來這都是作者的一個夢啊,怪不得寫得那麼美,只是這夢後來怎樣了,明子會為了娶英子,剛“受了戒”又馬上去“破戒”嗎?抑或這個結尾還蘊含著更深遠的寓意?作者沒有再寫下去,對比《邊城》的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索空間。
篇15:受戒讀後感
曾經,不止一次地置身於《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這裡我彷彿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並不顧一切地愛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確切的說,這是一個原始的烏托邦,在庵趙莊人們的心中,和尚和種地,織蓆,箍桶,畫畫等行當沒什麼不同,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人,與世道的艱辛,人生的苦澀都無關。如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從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趙莊芸芸眾生的一斑。
至於荸薺庵裡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嚮往了,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裡清規的羈絆。這裡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黃懺之類,從此就可以吃現成飯,可以賺錢,可以還俗,可以娶親,還可以買田置地,過優哉遊哉的神仙日子。庵裡的老師傅終日枯坐唸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裡沉醉。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著經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裡從不穿袈裟,經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著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著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裡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這裡的和尚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裡是一個“佛門淨土”,分明就是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我們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聲如鐘磬,聰穎好學,在隨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時,遇上了小英子,漸漸的,他們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經常上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間朦朧的初戀就悄然萌生了,他們一起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他們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特別是他們挖荸薺後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過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多美的描寫啊,把少男少女初戀時的心態描摹得曲盡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後他們一道進城,一個去善因寺受戒,一個給家裡買東西,他們同坐一條小船,一道歸去來,最後終於逼出了小明子的心裡話: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此沉靜,如此美好,人就會不自覺地與環境渾然一體,產生無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夢境,讓我無限嚮往!
篇16:受戒讀後感
初識汪曾祺先生,還是得源於初中課本中所學的《端午的鴨蛋》。依稀記得初讀《端午的鴨蛋》就感覺到汪曾祺先生文風的清新、雅緻。今日拜讀先生《受戒》一文,甚是喜愛。
《受戒》展示了明海和英子由兩小無猜到春情萌生再到互相表白的過程。因家裡人多田少,明海透過舅舅的關係當上了和尚,住在荸薺庵,緊靠著英子家。荸薺庵並無多少清規戒律,明海一有空就到英子家,因為他的聰明能幹,英子一家人十分喜歡他,而明海也常常幫忙幹些雜活,畫畫花樣,和英子一塊牽牛“打汪”、採集荸薺。兩人在日益相處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微妙的感情,英子在陪明海受戒回來的路上,以她的方式表明要做明海的老婆,明海答應了。
小說講述的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人情世故的矛盾,有的是撲面而來的泥土香帶給我的清爽寧靜。《受戒》中寫明海對英子最初動情的描寫是這樣的:“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汪曾祺先生內心是美好的,寫作也是優雅的。“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美麗的腳印把明海的心搞亂,而輕淡的文字撩動我沉寂已久的心。
明海和英子兩小無猜,嬉戲玩耍,在天真浪漫的田埂上漸生情誼。他們的情誼區別於冠笄禮後的郎情妾意,而是那種懵懵懂懂、似情又非情的喜歡之情,猶如一種初戀的味道。初戀的味道,甜蜜的惆悵,一切的一切是那麼的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曾經年少懵懂,與初戀在校園的甜蜜回憶,林間散步、湖邊戲水玩耍,陌生是時光荏苒,年少不再留。
情竇初開、兩情相悅、淳樸天真,明海和英子之間的情愫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如山間小溪,悄聲細語地訴說著山野之間的美好,而我也在先生的文字中追憶逝去的年華。
篇17:受戒讀後感
在我的印象中,——守著孤燈寡影,清規嚴律,敲度一生,的世界裡,皆空。雖說落地生根,逢根生源,但何嘗不是如浮萍般漂浮於空暝之中,生於之間,卻又苦苦追尋境界,是真忘我還是假忘我?真亦假時假亦真,吃齋,豈不是虛度光陰?
《受戒》並不是傾訴苦行的載體,也不是道明受戒苦旅的讀本。明海已經出家四年了,使我不禁以為這唄推崇的名篇不過是枯乏生活的絮絮唸叨。我懷著閒讀的心情往下看,不知不覺被其中的字眼所吸引。恬靜閒適的村莊,樸實憨厚的村民,美麗的英子,助人為樂的明子,構成了一幅最為和諧的景圖。
這是一個關於愛與美的故事,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是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是唐玄奘心中的。在這個小小的村莊裡,我們看到的是一畝畝良田,一座座青山,一個個人家,而不是的,利益燻心的村民。這兒有一座小小的,不用受清規,可以喝酒吃肉,可以娶妻生子,活似神仙。彷彿到現在,我還能看到舟山的英子和明子,聽見山間英子優美的歌聲。村民之間相處融洽,而不是如今的近鄰不識;人們互相幫助,而不是如今的冷眼旁觀別人的悲慘;人們之間奉獻,而不是如今的追名逐利。在這裡,我看到了人性,久違的人性之美,陌生的人性。
其作者汪曾祺將這個愛情故事譜寫得淋漓盡致。他的文字並不華麗,卻盡顯文致。他的語言美,但不是矯飾。他寫的愛情純,乾淨的如溪水一般,並不像外國多數作家那樣,明子與英子並沒有經歷什麼風吹雨打,卻讓人刻骨銘心。他們的愛情不像是張愛玲說的,經得起挫折卻經不起平凡。他們的故事是那些在一起以及不在一起的時光,他們的故事在我們的眼裡,在他們的心裡。那份淡淡的卻又濃厚的愛,沉澱在文中的每個字裡,在那小舟上方。
再看現在,人與人之間隔著一層紗,彼此看不清,識不透。再看社會,處處宣傳構造和諧社會,可是食物毒加工,汙吏,燒的現象屢見不鮮。社會不和諧,是亂啊!正如韓寒所說,社會不和諧就是兩種人給鬧的,一種是吃不飽餓的,一種是吃飽撐的。人人都在道和諧,但還有多少人不明白和諧也是需要從身邊做起的道理。時時和諧,人民盼著和諧。出臺政策,是靠人民去構造和諧的,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只能盡微薄之力,真正的力量在於人民。和諧也是一種人性美。
人性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人類能夠超越功利與得失,懂得悲憫、和寬容。
篇18:受戒讀後感
我還記得剛進初一的時候,教語文的王老師一走進課堂就操著標準的普通話給我們安排任務,等我們反應過來的時候,她已經說完了,也沒問我們聽清楚沒有,緊接著便朗誦課本的第一篇文章,應該說是一首詩,然後我第一次看見一個老師會因為朗誦一首詩而落淚,心裡突然對語文產生了無比的尊重和敬意。那首詩叫《在山的那邊》,最後幾句詩是: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我說:“老師,為什麼這首詩有一些有標點符號,有一些沒有呢?”
“這是因為詩歌有一定的規則和含義。”
“那老師你為什麼朗誦的時候哭了呢?”
“老師朗誦這首詩的時候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想起了心靈裡面的一些東西。”
“詩歌有這麼大的力量嗎?”
“有啊,文字都是神奇的,我們中華的文字更加涵意豐富,你想不想用文字來讓老師流淚啊?”
“我不想,我只想如果可以,我要用文字讓老師笑。”
她用手摁住我的頭,緊緊地抱著我。往後的一年,我讀到了很多從未謀面的小說,包括王老師第一次要我認真讀的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這些都讓我知道一位文學愛好園丁固守的夢想,還有那些文字帶給我的所有快樂、悲傷以及呆滯。只可惜,初二她就教其他班級了,我想:就算再被班主任說我和科任老師關係過於密切,我也想再當她的學生一年。
初二的語文老師,很遺憾,我已經忘記您的名字了,但我從您身上受到的待遇並不比王老師少,包括讓我當科代表、讓我修改同學的作文、讓我出題進行課堂小測、讓我自己寫每次的考試分數······這些我都無以為報,您讓我知道:不能成為我學習上的知己,也可以成為我學習上的幫手。我一直在想:曾偉明你何德何能,竟能尚得如此恩遇!
在上《端午的鴨蛋》這篇課文的時候,我第一次聽到您如此莊重地介紹汪曾祺先生,還出乎意外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叫我們讀一讀他的代表作《受戒》,弄得我一下課就跑去圖書館找這本書,可是找遍了圖書館,也不曾覓其蹤影。我才第一次問您借書。
“老師,您有《受戒》這本書嗎?我找遍圖書館都找不到。?”
“有啊,其實《受戒》不是一本書,是一篇小說而已。”
“那您能借給我看嗎?”
“當然可以啦,我晚上自習課拿來給你。”
“謝謝老師。”
剛想問她要不要寫讀後感,她就走了。突然間我意識到,借書給我要我寫讀後感的老師已經不再教我語文了。
我記得把讀後感寫在週記交上去後,她第二天講課的時候特意用十幾分鍾又說了《受戒》的內容,最後說我寫的一句“《受戒》不受戒”概括。
今天早上6:30左右,我夢到Yu回到我身邊,然後又離開了,只留下給我什麼椰角的食物,帶著絲絲失落和悶熱的空氣我下床重新看了一遍《受戒》,看完的時候我記起這些事情,覺得要把它們寫下來,因為我沒有什麼留下來了,如果連記憶都丟棄,活著便虛空了。
至於再次看完《受戒》的感想,我想初二的我寫下了成熟睿智的答案,但是現在我想寫下作為初二學生的答案:十幾歲的懵懂,包括對人生、愛情的認識,和著那些鄉村美妙的風景,汪先生只想告訴我們,如果受戒是生活不僅是儀式,也可以帶給我們很多自然、通脫、仁愛和美。
篇19:受戒讀後感
這幾年間看的小說其實不少,但國內作家的小說不多。之所以國內的小說看得不多,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沒什麼味道。但這樣一種“偏見”,在讀過了汪曾祺的短篇小說集《受戒》之後有所改觀,覺得不是國內作家的小說寫得不好,是以前沒讀到好的,所以量變引起質變,認為國內小說都不怎麼樣了。至少,在仔細地讀過了汪曾祺在《受戒》中的29個短篇小說之後,內心的感覺和讀過歐·亨利或者馬克·吐溫的小說的差不多,就是一種很平靜的氛圍之下,那一種餘音繚繞的情境,越品越覺得別有一番味道。
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這個《受戒》版本,收錄了汪曾祺的29個短篇小說,分為了“受戒”“大淖記事”“聊齋新義”三輯。一開始看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很快就覺得自己像是入了門、上了道,竟然欲罷不能,非得一口氣讀到最後一篇才肯停下來。以前似乎沒怎麼讀過汪曾祺的小說,只是似乎曾經聽別人說過其人其文;這次讀到真文了,其人的形象仿好像也在品味的過程中一點一點地變得清晰了起來——彷彿看到了汪曾祺先生就坐在他的書桌前奮筆疾書,偶然間會停了下來,有意無意地抬起頭瞧了一眼正在讀他的小說的你我他,似乎想要問一句:“怎麼樣啊,我的小說?”
《受戒》是汪曾祺其中一個短篇小說的名字。不知為什麼這個集子採用了這篇的標題作為了全書的名字。或許正如他在目錄之前所講的那一句:“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悟得到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這個目標還真是講得頗為詩意。自第一篇《受戒》起,循著《復仇》《異秉》《大淖記事》《黃油烙餅》《邂逅》等多篇廣受讚譽的經典小說一路讀過來,越來越覺得講出了一位老作家的一種真心實意。他的小說,果真在忠實地實踐著他對自己創作的小說的一種期望——“小說是談生活,不是編故事;小說要真誠,不能耍花招。小說當然要講技巧,但是:修辭立其誠。”
在汪曾祺的筆下,情節好像是次要的,碎片化的敘述卻能夠在不經間間把整個人物給表現得那麼恰到好處。有的時候,故事好像並沒有講完,好像猛然一下子就停住了;然後,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足夠讓人去稍微平靜下來去想一想,為什麼會這樣?這樣做有究竟好在哪裡?就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和尚明子和英子之間那一種純真無邪的愛,賣果子的葉三對繪畫發自內心的熱愛,小人物王四海以自己不情願的方式過一生的悵惘……普通人、普通事,展現出來的卻是一個自然、舒展、歡樂的別樣世界!
很顯然,汪曾祺講故事的時候,他一點也不著急,一幅從容不迫的樣子;即使是他改寫的那十個聊齋故事,整體風格也是如此。偶然間,才猛地想了起來,他是師從沈從文的,文中既有沈從文的一些影子,但更多的則是他自己的,如他自己的個性一般,雖然恬淡無比,卻自有一種耐人尋味之處。
這樣的一個人,當然足夠讓人長久地記著;這樣的一個人的文章,好讀耐讀當然就是一種理所應當。
篇20:受戒讀後感
在我的印象中,和尚——守著孤燈寡影,清規嚴律,敲度一生,和尚的世界裡,萬物皆空。雖說落地生根,逢根生源,但何嘗不是如浮萍般漂浮於空暝之中,生於塵世之間,卻又苦苦追尋境界,是真忘我還是假忘我?真亦假時假亦真,吃齋唸佛,豈不是虛度光陰?
《受戒》並不是傾訴和尚苦行的載體,也不是道明受戒苦旅的讀本。明海已經出家四年了,使我不禁以為這唄世人推崇的名篇但是是和尚枯乏生活的絮絮唸叨。我懷著閒讀的情緒往下看,不知不覺被其中的字眼所吸引。恬靜閒適的村莊,樸實憨厚的村民,美麗純樸的英子,助人為樂的明子,構成了一幅最為和諧的景圖。
這是一個關於愛與美的故事,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是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是唐玄奘心中的極樂世界。在這個小小的村莊裡,我們看到的是一畝畝良田,一座座青山,一個個人家,而不是險惡的人心,利益燻心的村民。這兒有一座小小的寺廟,和尚不用受清規戒律,能夠喝酒吃肉,能夠娶妻生子,活似神仙。彷彿到此刻,我還能看到舟山的英子和明子,聽見山間英子優美的歌聲。村民之間相處融洽,而不是如今的近鄰不識;人們互相幫忙,而不是如今的冷眼旁觀別人的悲慘;人們之間無私奉獻,而不是如今的追名逐利。在那裡,我看到了人性,久違的人性之美,陌生的人性光輝。
其作者汪曾祺將這個感情故事譜寫得淋漓盡致。他的文字並不華麗,卻盡顯文致。他的語言美,但不是矯飾。他寫的感情純,乾淨的如溪水一般,並不像外國多數作家那樣露骨,明子與英子並沒有經歷什麼風吹雨打,卻讓人刻骨銘心。他們的感情不像是張愛玲說的,經得起挫折卻經不起平凡。他們的故事是那些在一齊以及不在一齊的時光,他們的故事在我們的眼裡,在他們的心裡。那份淡淡的卻又濃厚的愛,沉澱在文中的每個字裡,在那小舟上方昇華。
再看此刻,人與人之間隔著一層紗,彼此看不清,識不透。再看社會,處處宣傳構造和諧社會,但是食物毒加工,貪官汙吏,打砸搶燒的現象屢見不鮮。社會不和諧,是人心亂啊!正如韓寒所說,社會不和諧就是兩種人給鬧的`,一種是吃不飽餓的,一種是吃飽撐的。人人都在道和諧,但還有多少人不明白和諧也是需要從身邊做起的道理。政府時時倡導和諧,人民盼著和諧。政府出臺政策,是靠人民去構造和諧的,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只能盡微薄之力,真正的力量在於人民。和諧也是一種人性美。
篇21:受戒讀後感
7歲,一個多麼美好的年齡,也正是一個對於人生、愛情有了F懂的認識和嚮往的年齡,難怪,只在看到一個小女孩的小腳印後,便會心亂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澀卻使他不敢,這份朦朧的愛只好在他的心裡孕育、成熟,他的心還是純真和美好的。他雖始終只是在被動地等待和接受初戀的到來,但他堅定地相信自己對小英子的愛的小英子對自己的愛。於是,在他等到了愛般來襲時,他大聲說出了心裡話,雖然,這還是小英子的下,而這一次,他的勇敢已戰勝了怯懦。復甦的人性讓他把幸福緊緊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膽。她毫無地坦露心跡,但她並不魯莽。她是在確定了明海的心後才以身相許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誠;她很大膽,但很謹慎。她自己的可愛靈巧一定可以打動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對那個漂亮溫順的少年暗暗傾心,於是她把這種愛表達出來,出來。正是這種主動的交流和,才讓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有時候,人與靈的交匯就在那麼一剎那,錯過了那一剎那,恐怕兩個人的手永遠也不會牽在一起。聰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贏得了屬於自己的那份真愛,她身上蘊含著的那份至真至純的人性之善讓她獲得了生命中最珍貴、最美好的幸福。
小說雖是描寫一派純美和諧舒淡的鄉野風情,但其中也隱藏著淡淡的憂傷,如明海為什麼出家,明海與小英子之間似愛非愛的純美情感能保持多久。這些都隱含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閒適,靈暢,可見作者自然通脫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結尾往往蘊含著令人深思的人生。讓人有一種隱隱的悸動。
篇22:受戒讀後感
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在我看來,汪曾祺的《受戒》中,最打動人的是這段話。而在這段話中,最打動人的是最後一句。
說描寫的內容包括和尚們的宗教生活和民間的世俗生活兩部分。和尚們的宗教生活是充滿著人間煙火氣或者說世俗性的。聰明漂亮的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是從小就確定要出家的。他的家鄉出和尚。當和尚對當地人來說是一種謀生的職業,因為當和尚有很多好處,可以吃現成飯,可以攢錢,將來還可以還俗 娶親。不僅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廟裡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滿了塵世的氣氛。
荸薺庵的小和尚過著很清閒的日子,連早課、晚課也不做,只是敲幾聲磐,然後挑水、餵豬。在為數不多的幾個和尚中,大概只有一個老和尚最守規矩,他是吃齋的,但過年時也破戒。明子的舅舅仁山是"當家的",掌管寺廟裡裡外外的俗務。二師父仁海是有老婆的,夫妻倆在廟裡過起了逍遙自在的小日子。三師父精明能幹,風流倜儻,能玩牌,會"飛鐃",還長於唱山歌小調。這個廟裡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有人提起。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他們也舉行宗教儀式,可那歡快的場面更像是人生的舞蹈。有時,"一場大焰口過後,也像一個好戲班子過後一樣,會有一個兩個大姑娘、小媳婦失蹤,——跟和尚跑了".
縱觀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獨到的視角,還有那清新的筆觸。讀著讀著,彷彿有《邊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雋永的風景畫裡有的是快樂善良的人民,美不勝收淡雅古樸的山水,但與沈從文截然不一樣的是,一個是用帶有點點悲傷的結尾結束勾勒,而另外一個則是一種明快的語調告訴給我們完美的結局。
篇23:受戒讀後感
佛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佛,從人也。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故事發生在一個名為“趙莊”的村子裡。這裡家家戶戶安居樂業,像桃花源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有一荸薺庵,是住和尚的地方。
佛家講,凡是皈依我佛的人都應受持清規戒律,但這點在荸薺庵這裡彷彿沒有怎麼體現,這裡的和尚一點都不像和尚。不做早課不做晚課,不解佛經不講禪語,抽菸娶老婆,和平常人一樣打牌殺豬吃肉,唯一的不同就是在殺豬之前要念經超度一番:一切胎生、卵生、息生,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來世,皆當歡喜,南無阿彌陀佛!
這是汪曾祺筆下的鄉村世界,一個理想中的世界。沒有疫病災害,只有風調雨順。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自然中帶著裡分隨性,溫馨又恬靜。從不在乎這個桃花源之外的世俗觀念,和尚又怎麼樣?和尚也可以吃肉,反正沒有人來口誅筆伐,清規戒律是什麼,只要自己過得歡喜就好。
所有人都在這樣自由隨性和諧的氛圍中生活。故事的主人公明海在荸薺庵做和尚。平時念唸經,掃掃地,庵裡不忙的時候就去隔壁找自己的青梅竹馬小英子。小英子活潑可愛,聰明機靈,他們從小一起長大,搗搗亂,聊聊天,或者在田裡除草幹活……時光荏苒,無形中,年歲漸長的他們被佛家講的“因緣”緊密聯絡在一起。
明海到了去縣裡的善因寺受戒的年紀。受戒就要燒戒疤,好端端的腦袋上燒十二個洞,疼不要緊,重要的是受戒之後如果想成為沙彌尾,當上方丈,就更應當受持吾佛清規,潛心悟佛,不可被凡俗之事纏身,更不可去沾染塵劫。因為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修佛,要的是無憂亦無怖。
受戒完,小英子接明海回去。在船上,她問了許多和受戒有關的問題,明海也一板一眼的回答。小英子將船劃了一氣,突然道:“你不要當方丈!”明海毫不猶豫的答應道:“好,不當。”“你也不要當沙彌尾!”“好,不當。”情竇初開的年紀,藏在心底的暗戀,變成言語表達出來,就是無論你說什麼,我都答應你。
看著木訥內斂的明海,小英子又道:“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真切又直接的告白話語從勇敢大膽小英子口中說出,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明海的回答則是:“要。”
清規戒律統統拋在一邊,佛太縹緲,太遙遠,唐三藏西行求佛法尚且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所以在成佛之前,要先成為人。
於是,互相表明心跡的兩人划著小船盪到了蘆葦深處,此刻日頭溫和,微風正好。
不像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那樣將人的七情六慾與佛法放在對立的兩面,汪曾祺的書中世界則是盡力營造一種和諧的狀態。拂、沸、咈、狒——“佛”,人也。
未能成人,如何成佛?
這裡沒有世俗眼光,沒有他人的訝異與否定,我喜歡你,你也喜歡我,這樣就足夠了。
佛曰情劫難渡,但情之一字,雖萬般苦楚,卻也能予人快樂與安慰。又怎能說它是劫?
佛曰一切皆是妄念,但人生走一遭,未經歷愛怨嗔痴,又怎知世事虛妄與否?
與喜歡的人,做快樂的事,嚐遍世間滋味,不問是緣是劫。
因果自有定數。冥冥中,一切早已註定。修佛之路長漫漫,要成佛,先成人。
篇24:受戒讀後感
《受戒》中的桃花源,彷彿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界。 這是一篇理想的樂土,在庵趙莊的人們心中,和尚種地、織蓆、箍桶、畫畫與常人沒什麼不同,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人。而趙大伯一家生活自由歡樂,自給自足,從這家人的生活,就可以看出庵趙莊芸芸眾生的一斑。
在這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小主人公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漸漸地,他們成了好朋友,明子常到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之間朦朧的初戀就這樣悄然萌生了。他們一起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特別是他們挖荸薺後的一段描寫“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印下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了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攪亂了。”多麼生動的描寫啊!多麼令人嚮往的美妙初戀啊!作者把少年情竇初開懵懂寫的曲盡其妙,讓人感到溫馨美好。 《受戒》讓讀者徒然心羨悵然嚮往那種原始和自由的恣肆,作為狹隘空間中的文明人,或許蒙上了不真實的色彩,猛然停住腳步面對這美麗的影射,才發現我們的很多天賦,已經被遺棄,錯失了許多美好。
篇25:受戒讀後感
在此之前,我也曾閱讀了汪曾祺先生的一些散文、小說,老先生筆下的文字總有種令人舒適的魔力。無論是先生文中“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這樣詩意的語言,還是梔子花因香氣逼人而不得文雅之人喜愛的可愛抱怨,“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都讓人覺得驚喜不已。閱讀先生的文字,總是會得到一種“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感悟,從平淡中感受到細小的快樂,生活像白開水一般也會有一份自己獨屬的清甜。帶著對先生這樣淺薄的認知,我閱讀了《受戒》,再次從先生的文字中感受到了生活最本質的氣息。
庵趙莊中的荸薺庵裡有六個人,五個和尚——一個枯寂的老和尚,三個各有所長的師兄弟,再加上一個年幼的小和尚明海。“當家的”大師父“屋裡擺的是一張賬桌,桌子上放的是賬簿和算盤”,過年時殺的肥豬恐怕也要從他這走賬,二師父聰明精幹、打牌技術極佳,還有其他兩位師父未有的好姻緣,三師父風流俊俏,“據說他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個”,山歌更是唱得好,惹得姑娘聽了臉紅。小和尚明海十字開頭的年紀,不懂得師叔們擅長的這些玩意兒,最喜歡往小英子家裡跑,和她分享常來庵裡的牌友(一個偷雞的)的一件獨家傢什——銅蜻蜓,幫她姐姐的嫁妝畫繡花樣子,和她一起去地裡幹農活,傍晚牽牛“打汪”。
兩人閒時便去折荸薺,小英子故意用自己的腳去踩明海的腳,明海則被小英子在田埂上留下的一串腳印擾亂心跳。小英子划船送明海去受戒,再接他回來,在飄絮的蘆葦蕩中大膽地問明海,“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要!”,明海半帶羞澀卻又滿心歡喜地答道。兩個懵懂少年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他們之間的這份美好愛情來得順其自然卻又無比堅定,好似任何事都無法阻擋他們對這樣純粹的、互相喜歡的情感的嚮往和追求。
小說中的風土習俗和鄉村風光描寫更是文章的精妙之處,小英子的小島家,“島上有六棵大桑樹,夏天都結大桑葚,三棵結白的,三棵結紫的;一個菜園子,瓜果蔬菜,四時不缺”。這樣動態活潑的寫法比之“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之類的靜態描寫法更顯靈動,整個鄉村風光好似紀錄片放映一般,向我們展示了四季的變化。但它又與“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般的雅緻不同,它是一種更為真實質樸的語言,鄉村的淳樸氣息也由此迎面而來。沈從文先生在《邊城》中對於湘西鄉村的描寫與之有相似之處,“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這些充滿了生活氣息的描寫真切地表現了最為純粹的風土鄉情。
實則,在先生的眼中無所謂人的善惡區分,在小說中自然也沒有絕對善惡的人。先生“不把任何人看做敵人”,不加褒貶、平鋪直述的說明或許正是先生文字惹人喜歡的地方,讓人看來平淡卻又有幾分意味在其中。“這個庵裡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都沒人提起。”這句話是在先生陳述了四個和尚的自我個性之後出現的總結句,讀來便給人一種確之鑿鑿的感覺,就好像在告訴你“沒錯呢,你之前所有驚訝於他們放肆的行為的猜測都沒錯呢”!上述這些字字都帶有意味的句子為文章注入了靈魂,而乾淨清新的鄉村風光白描寫法更是為文章增添了獨特的汪式韻味。“驚起一隻青樁,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第一眼看到這一句,腦子裡便會閃現出詩人李珣的那句“驚起一行沙鷺”,它們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動寫靜,一片寧靜的蘆葦蕩突地搖曳起來,好似也驚動了那個世俗之外幽靜的小鄉村,“撲魯魯魯”的展翅聲更顯鄉村的靈動,整個鄉村彷彿在那時那刻活潑起來了。整篇文章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對話式的句段描寫,“你不要去當方丈!”“好,不當。”“你也不要當沙彌尾!”“好,不當。”簡短的問答句式,卻清楚明白地顯現出了兩個懵懂少年對於感情的堅定,無須太多冗長無用的承諾,短短几句話便可以明白彼此的心意。這大概就是語言的魅力,也正是純粹愛情的美好所在吧。
1980年,那是一個文革剛剛結束的年代,所有人還未徹底從那個批判所謂“資本主義”世界裡走出來。汪老先生在1956年被定為右派,並因此在張家口農科所勞動了兩年,兩年的勞作生活讓他對於當時盛行的“禁慾主義”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寫四三年前的一個夢”,老先生這句小說結尾的標註,正體現了他對於現狀的反思和無奈,也表達了心中對小說中釋放天然個性不拘泥於世俗規矩生活的嚮往,更是對當時人們能儘早認識到這一點萬分殷切的期待。而這篇文章的發表是否真的如先生期待的那樣有效地提醒了當時的人們呢?它作為一個新生事物迅速收穫了大批讀者的心,卻沒有得到大部分主流評論者的認可,可想而知,它的影響不足以達到老先生心中所想。但或許老先生心中早有估量,所以才會說“一個夢”,恬靜適然的田園生活不過是老先生虛構的一個“世外桃源”,它或許永遠都不會出現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認識既讓人萬分感慨,而我們又只能在越來越崇尚“放飛自我”的今天唏噓不已,先生的期待或許無法完全實現,可生活也正慢慢朝著美好的方向前進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就讓這樣美好平靜的鄉村生活一直停留在人們的腦海中,讓人相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先生的本意或許也是如此。
篇26:受戒讀後感
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我讀得不多,記得在2003年吧,我在自學中山大學的漢語言文學課程中,第一次讀到《受戒》一文,一口氣我接連讀了三遍,感覺只有兩個字:純美!
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小和尚——明海和一個和尚廟——荸薺庵的零碎瑣事,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事件;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清新雋永、悠遠綿長!
和尚出家不是因為貧窮、走投無路才遁入空門,當和尚也要有關係、要有必須的門檻:“當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鐘磬,三要聰明記性好。還要認得字讀過書”,當和尚還能夠賺錢,經營產業、娶老婆,甚至包小妾******。說白了當和尚其實就是一種職業,而且是好職業!
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慾,“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著很多沫子噴出來”,“能夠收租、放債”,“能夠賭錢、能夠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麼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後,挑水,餵豬”。******乍一看來有點離經叛道,有違清規,卻是世俗人情,人間煙火,飲食男女。和尚們過的是一種慵懶閒適的生活,與世無爭,率性隨意,自給自足,不是世俗人家,勝似世俗人家!
“捆豬的時候,豬也是沒命地叫。跟在家人不一樣的,是多一道儀式,要給即將昇天的豬念一道“往生咒”,並且總是老師叔念,神情很莊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再世,皆當歡喜。南無阿彌陀佛!”令人忍俊不禁之餘笑話和尚的迂腐!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燒了!”活脫脫的村野俗夫!這是真的嗎?我想就應是真的,起碼是存在這種生活方式的!和尚也是人啊。
小和尚明子英俊聰明,好學多才,又純樸老實。“得了半套《芥子園》,照著描,畫得跟活的一樣”。而小英子則是一個美麗、伶俐、敢愛敢恨的農村小姑娘,“一天嘰嘰喳喳地不停,像個喜鵲”。不像情感小說中的男女主角,從頭到尾愛得死去活來。故事中男女主角,對世事懵懂,卻不無知!明子與小英子談不上是戀人,最多是青梅竹馬的鄰居,孩童的純真、兩小無猜的玩伴,又蘊含著絲絲青春萌動的情愫,寫小英子喜歡明子,“小英子愛採荸薺,拉了明子一齊去,老是故意用自我的光腳去踩明子的腳。”而明子呢,“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他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一種樸素純真、如詩如畫的情感躍然紙上,令人有種“似曾相識”的感嘆!對於明子的受戒,善因寺要選他當沙彌尾,小英子怕失去心上人,毅然決然的要明子“不要當方丈”,“也不要當沙彌尾”,勇敢地表白說,“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故事在真情流露中到達了文章的高潮。
我不明白這種情狀是不是汪老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小說中沒有如詩如畫的情景描繪,沒有千迴百轉的情感糾葛,更多的是人物細膩的語言、動作描述,但是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同時又充滿溫馨寧靜、樂天安命的生活境界。文章的末尾汪老寫道“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更感受到作者在那種戰爭動盪時代對完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對人性真善美的深刻感觸。正如作者自我是這樣說的,“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噢!原先文字是能夠這樣純美的!
篇27:受戒讀後感
“你不要當沙彌尾。”
“好,不當”
“你也不要當方丈”
“好,不當”
“我做你老婆好不好?”
輕聲讀過這一聲追問,一聲回答,彷彿能聽見兩個稚嫩的童音在蘆葦叢中迴盪穿梭,像兩隻翩翩的蝴蝶。伴著一個個“不”字中,一片青梅竹馬的愛情故事已漸漸拉開了帷幕。只是,明子頭上扎眼的戒疤,在天邊陽光下映出異樣樣的光芒,在這光芒下,一個個不字顯得那麼無力、敷衍,像極了一個蹩腳的謊言。不由得想到小時看過的電影:同樣是一個聰穎的小和尚,只是增長了些年紀,跪在老方丈的面前。老方丈端坐在座上,半睜眼望著小和尚頭頂:
“戒女愛,汝能持否?”
小和尚默不作聲,只是低眼看著藏在門外的姑娘,目光中流轉過千言萬語。
“能持否?”老和尚不依不饒。
“能,能持。”
姑娘眼中淚光一閃,扭頭走了,只留下沉默的小和尚。望著書中的水光瀲灩、歲月靜好,我不由得想到他們的未來會否一樣?也許更甚吧……這天下哪有那麼多的機緣巧合,能改變世間的清規戒律。
至此,作者沒再寫下去了,也許是為了留一個好的念想,也許只是不忍再著筆墨。受戒,短短的十天,卻意味著小明子將從一個無拘無束的少年人變為規矩繁多的和尚,而頭上那幾個漆黑的戒疤,也如同一副鐵鏈,約束著他未來的點點滴滴,知道成為他靈魂的一部分。而在這個顧慮約束繁多的世界,少年人單純的祈願,又怎能成真。其實,誰又沒受過戒呢?自出生起,我們就被灌輸了許多的規矩,一點點將本真的慾望藏起。兒時,我們便知道不能不聽話,不能這個,不能那個;待到少時,不能的事情變越來越多,一環一環地將我們束縛起來。想來,待到長大時,規則終將我們自己的慾望徹底框進方圓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規則所約束的將漸漸深入我們的思想,與我們渾然一體,壓制著人類本能的慾望。唯一不同的是,明海心中的戒壓制的是不應屬於他的愛情,而是世人心中的戒則壓制著慾望
愛和慾望有什麼不同麼?我不由的問自己,無言。其實這二者本就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人最本能的渴求。慾望本身只是人對追求的原因,並沒有褒貶之意。例如生的慾望使人活下來,愛的慾望締造了世間單純的感情……只是在慾望的促使下,人會顯露出貪婪的一面,也會露出堅強的一面,他如同一把雙刃劍,既能激發希望,也能帶來絕望。也許正是為了控制慾望,才有了規則和戒律。透過規則,人們壓抑、約束著自己的慾望到一個可接受的底線,從而約束著自己成為一個能自控的人,更維繫著一個安穩的社會。
可即便有約束,慾望也依然存在。就像小明子的小英子的愛一樣,無法因為清規戒律而徹底消除。也許,慾望本就是人性中的一部分,賦予了人煙火氣息,沒有了慾望,人也難成為人。受戒,便是人性中接受規則的那一刻,存在於每個人的生命中。那十數個戒疤便象徵著規則的約束,約束著人心底的慾望,更意味著其與慾望的不斷抗爭,在人心底的角落。
篇28:受戒讀後感
初讀《受戒》,看著文中光怪陸離的和尚生活,腦中真只有“荒誕”二字。首先,從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去看,和尚就應是正而八經、吃素唸佛、不近女色、嚴守清規的。然而文中的和尚卻吃肉打牌娶老婆、殺豬抽菸唱淫歌,活象一堆江湖混飯吃的騙子。其次,小明子與小英子的“初戀進行曲”。小明子先是莫名其妙地當了和尚,後是與小英子日久生“情”。個人認為,這型別的透明戀情很有肥皂劇的味道。再次,是文中所謂“正經人”――“一個打兔子兼偷雞的”。“偷雞”這行當,是“正經人”所為嗎?……一個個“荒誕”的設定層出不窮,第一次看完《受戒》真的只是“荒誕”而已。
為了不讓自我僅僅停留“荒誕”的層面上,我便把課本上有關《受戒》的部分瀏覽了。對於課本上講到的一些觀點,我有自我的看法:
一、離題之說。
“小說的題目是《受戒》,但‘受戒’的場面一向到小說即將結尾時才出現,而且是透過小英子的眼睛側寫的,作者並不將它當成情節的中心或者樞紐。……”
課本列舉的這些例子,會讓人覺得離題。我覺得其實不是的。我覺得作者是故意讓人錯覺離題,然後再體味作者的用心良苦。“受戒”後,和尚本身就就應是過著平淡的清修生活的,但是他們“不正經”,於是題目與正文便產生了反差效果,而這種反差效果恰恰是表達了作者心中想諷刺的現象。
二、“桃花源”之說。
“《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實際的主人公卻就應是這種‘桃花源’式的自然純樸的理想生活。”
我不討論這“主人公”觀點正確與否,我要說的是我不贊同課本中“桃花源”的說法。照著《受戒》原文來說,和尚們不守清規,我若是當地的村民,我就會覺得活得不安穩。例如文中寫到:“一場大焰口過後,也就像一個好戲班子過後一樣,會有一兩個大姑娘、小媳婦失蹤,――跟和尚跑了。”與其說這是自由戀愛的結果,還不如說這分明是藉著和尚的幌子來誘騙良家婦女。另外,對於和尚殺豬的描述我也覺得不爽。不殺生,本身就是和尚的戒律,然文中的和尚殺了,“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樣”,只但是在豬臨昇天時假惺惺地多了一道“往生咒”。噁心!有這種偽善的和尚在身邊,那裡還是“桃花源”嗎?
三、“超功利”之說。
關於這一點,我是聽了同學的發言後深有感觸的。文中和尚有“攢錢”的“本事”,把“和尚”當作職業,能夠白吃飯、分辛苦錢……這實質還是在追求功利。
以上,是我對課本的一些看法。
除卻課本,我又看了一遍《受戒》。我始終覺得“受戒”在文中只是一個“形式化”的東西,它對於“和尚”而言沒有多大的實際好處。作者就應是想借這些和尚來諷刺社會上一些名不副實、尸位素餐的人吧?
關於《受戒》文中選用的對聯,我也有一些自我的看法:
“大肚能容”聯和“一花一世界”聯,其實這兩副對聯就算不是明白地出此刻文中讀者也會聯想到,但作者既然明白地寫了出來,那就不得不說了。“大肚能容”,容的是一群混飯吃的和尚;“開顏一笑”,笑的是和尚道貌岸然的行經。“一花一世界”與胡為的和尚成為了鮮明比較。這種反差還是在加強所謂“受戒”的形式化。最後就是小英子家的楹聯,“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餘”,這副對聯有個跟和尚有點關係的傳說:宋朝是蘇東坡與高僧佛印是忘年交。佛印這天在做魚湯喝,東坡突然來訪逮個正著,佛印想隱藏自我做的魚湯,但是東坡早已發現。東坡沒有明白指出佛印的魚湯,但是就用這副對聯的上聯引出了“罄有魚”的答案。這個故事與文中和尚的行徑多少有些共通點,天下對聯何其多,作者偏偏選了這一副,我想大概也就是這個原因了。個人認為,這副對聯在文中一有暗示小英子與明海的緣分、二有照應荸薺庵和尚們不受清規的作用。
篇29:受戒讀後感
對於寫作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輸入。很多寫作者都認識到了這一點的重要性,於是大量閱讀輸入。市面上的圖書種類太多,往往讓人迷亂了雙眼。
寫作者最應該讀的書是那名著。它們經過了時間的洗禮,留下的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最近在讀汪曾祺先生的《受戒》,以我一個小寫作者的身份,不敢妄自評價。但作為寫作小白,我們能在這本書中學到很多東西。
我手上的《受戒》是一部短篇小說集。除了名篇《受戒》、《大淖記事》,還收錄了汪先生改寫的《聊齋新義》,讀起來更增添了很多趣味。
下面來看一下,作為普通的寫作者,我們能在這本書中學到什麼呢?
一 寫作內容來源於小生活
普通寫作者最發愁的事兒,就是沒有東西可寫。今天好不容易寫出一篇,可能三五天之後才能再寫出一篇,更有甚者,寫了一篇之後就開始長久的沉默。
新手寫作者需要大量的練筆,而寫作素材成了大家發愁的重點。我們常說,寫作素材來源於生活,但很多寫作者認為自己寫不出高大上的東西,主要是因為經歷有限生活狹窄所致。我們要改變的就是這一認識。
汪曾祺老先生的這部小說集中,寫的主要是生活中的小事。
比如名篇《受戒》,主要講了明海小和尚為何出家,在廟上怎樣生活,和小英子朦朦朧朧的情感。
《詹大胖子》就是寫了一個學校看門人的故事,《王四海的黃昏》講了行走江湖打把勢賣藝的王四海的一段經歷。
汪曾祺先生筆下的這些人物,沒有很高的身份,沒有做過驚天大事,他們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但他們的故事讓我讀得津津有味。
故事來源於生活,寫作素材也來源於生活,如果我們耐心地觀察生活,體味生活,還會發愁沒有素材可寫嗎?
二 文章結構精妙,讓人意猶未盡。
有了寫作素材,我們就隨手的記錄生活,把它寫成流水賬肯定不行。一篇好的文章,要有精妙的結構才會讓讀者念念不忘。
汪曾祺先生的小說集中,有一篇名為《陳小手》的文章,至今讓我唏噓不已。
陳小手是產科醫生,專為女人接生,由她接生的女人都能順利產下孩子。汪先生在文章開篇就介紹了陳小手的技術,用了大量的筆墨渲染他的接生技術好。
文章後半部分講陳小手為偽團長的女人接生,累得陳小手一身大汗,孩子終於順利生了下來,陳小手拿了接生費,騎上白馬回家,團長在背後開了槍,陳小手死了。
短短三頁紙的小說,無端讓讀者覺得心內淒涼。前文大量渲染成小手的高超技術,給讀者一個熱騰騰的期望,後文短短的數十行字寫陳小手的死亡,前後對比鮮明,讓讀者在短短的三頁紙中就記住了這個故事。
賈平凹說:汪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這話講的不錯,三頁紙的內容能挑動讀者的內心,可見非一般之“精”。
汪曾祺先生的小說還有一個特點,他會大量描寫故事中的風土人情。比如《大淖記事》中,他大量描寫了大淖那片湖水,以及湖邊人家的生存百態,剛開始讀,讓人覺得拖沓不爽利,但配合十一子與巧雲的愛情故事發展,又讓人覺得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描寫不可或缺,正是那樣的生活環境,才造就了逆境中堅韌不拔的巧雲。
佈局結構是文章的骨架,汪曾祺先生是這方面的高手,值得我們去學習。
三 潔明快的語言,讓人那麼愛讀。
不管是讀小說還是讀其他文章,我都喜歡比較簡潔的語言。
汪曾祺先生的小說,語言簡潔清麗,讓人不忍釋卷。簡短的用語讀起來非常上口,讓我們來看文中的一段。
“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跟細細的,足弓缺了一塊兒。明海身上有一種從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
對小英子腳印的描寫,只有短短的二十幾字,但癢了的不只是明海的心,還有我的心。
再看小英子與明海的一段對話。
小英子忽然把槳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邊,小聲地說:
“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說話呀!”
明子說:“嗯”
“什麼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聲地說:“要!”
“你喊什麼!”
明子小小聲說:“要——”
汪先生用寥寥數語,將小兒女情竇初開的羞澀與純真,描寫地淋漓盡致。比起瓊瑤式大段的詠歎,我更喜歡這活潑清麗的美!
汪曾祺先生說: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
他用自己的筆,書寫著普通的生活,用清麗的語言創造著閱讀的美感。美不是過於高大上的,汪先生讓我們明白,美就藏在生活中。
作為新手寫作者,我們不要羞於書寫生活,大師筆下的生活是美的,語言是美的,我們應該從大師的作品中,學習、領悟,然後勤於練習。
歷史不僅由大人物組成,文學作品也不僅僅作家能夠書寫,我們每個人都有書寫的權利,我們也可以用手中的筆創造美,創造詩意!
篇30:受戒讀後感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題記
如果論文采華美,那麼《受戒》一文算不上什麼上乘之作,然而只讀一遍汪曾祺的這篇小說,我就已經被他的內容深深吸引了。樸實無華中,卻透露出一種境界,一種常人無法企及自然和諧之境,一種令人嚮往的另類桃花源。
庵只是小庵,莊只是小莊,而主人公也只是小孩,一切顯得那麼的恬靜自然。庵內住的並不是尼姑,而是一群和尚,也許是因為地方太小,所以不敢自稱是廟,乾脆也隨便稱它一個庵。莊是趙莊,因為裡面住的人基本上都是姓趙的人家,但是人口也並不能與一般的莊相提並論,於是也隨莊這一名稱叫莊。開篇作者並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副看似平常的畫面,兩個看似沒有必然聯絡的地點,卻在主人公小明子的出場下,變得千絲萬縷,而庵與莊本身的名稱又奠定了小說的整個基調。
從一開始的命中註定要做和尚,到讀書認字,再到與英子的初始相伴,一切明子都顯得像是逆來順受,沒有反抗,只是默默的選擇了接受。明子沒有為自己的出不出家去爭辯什麼,也許出家對於他來說確實是一件不錯的事情,畢竟在他們那兒出家並不是人人都能攤上的美差。因為出家需要誦經識字,所以明子自然而然的選擇了去讀書,當約期來臨,明子順理成章的跟著舅舅一起來到了荸薺庵,做了一名小沙彌。路過繁華的鬧市,一片欣欣向榮之景,這些當然也引起了明子的駐足,但也就是那麼一刻的騷動,卻並未影響明子的行動。在去荸薺庵的路上,明子認識了英子,英子的爽朗大方,也許從一開始就敲開了明子小小的心扉,而明子的聰明單純也漸漸的博得了英子的芳心。地理位置的便利,為兩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而且這兩家的地理位置可謂相當和諧,一個是湖中之島,一個是三面環柳,就這樣英子和明子成了鄰居,隨後兩人一起插秧,一起打穀,一起聽蛙聲,一起看流星,一起除草······明子是一個聰明能幹的孩子,長相畫功嗓音,借用英子的一句話就是“一十三省數第一”,而明子也確實沒有辜負英子的一番評價,為英子的大姐畫的繡花圖樣可謂栩栩如生。這一切都顯得平靜如水,然而明子的心卻顯得不是那麼平靜,當明子和英子兩人都划船至四處無人的蘆花蕩子時,明子就無端的覺得心裡面很緊張,於是就開始使勁地划槳,這種變化也許明子自己並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但是在現實的行動中,卻表現在潛意識中無條件的為英子及其家人做實事。到明子受戒的時候,英子出船送明子去善因寺,英子的心情看似比明子還激動,善因寺中的那些清規戒律也似乎對英子來說都是多餘的,於是在英子離開之時,她大膽的在中僧侶無聲的飯桌上大聲的跟明子說再見。明子的受戒期滿,英子主動的去接明子,當得知明子有可能被當選為未來的善因寺主持之時,英子果斷的讓明子不要當什麼沙彌尾、方丈,而此時也許是太怕失去明子,英子便大膽的跟明子說出自己的心聲——要做明子的老婆,明子也許並未想太多,因為這一切在他看來都是很自然,他答應了英子的所有要求,這也是明子的心聲。
明子未曾為自己爭取什麼,從來也未曾去奢望什麼,然而故事的結尾明子能得到的似乎都已經得到,該做的都已經做了,這也許就是道家多說的無為不治。明子的境界不是一種刻意追求,而是順其自然,小說中荸薺庵的和尚,英子的一家人也許都對這種境界的一種襯托。明子的舅舅——仁山,是庵中的管事,但是他沒有給自己安一個方丈或者主持的名號,而只是很實在的讓人稱作當家的。庵裡面的和尚吃肉也從不隱瞞什麼,每當逢年過節,他們也會跟平常人家一樣殺豬吃肉,寺廟的那些清規戒律似乎在這個小庵中不起任何作用,平時的時候庵內的和尚也不興做什麼早課晚課,明子的三聲罄就全部代替,而平時的業餘生活也是很豐富,摸紙牌打麻將,輸了之後,當家和尚會肆無忌憚的說“媽媽的!又輸了!下回不來了!”,這些看似不正常的寺廟生活,但在這裡卻顯得那麼的自然,人們不會去批評這些人,反而越發覺得親敬。
故事說到這裡基本結束,但是小說所闡述的思想並未隨之戛然而止,反而留下了更深的回念。到底人活著是為了什麼,怎樣的生活狀態才是最好的?到底什麼樣才算入境,才算真真成佛?也許以我現在的年齡還不適合去回答這些問題,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而且自己有幸能夠跟大師產生一絲共鳴也是本人的榮幸,不是去恭維,而是實實在在的一種共鳴。小說的從人物到環境都顯現出與桃花源異曲同工的境界,自然與和諧,這也就很好的詮釋了汪老所追求的一種境界,人活著貴在自然,就像一顆樹,漸漸的與自然融為一體,適應風雲變幻,適應鳥獸蟲侵,春發秋落,日月更替,於是可得日月精華。然而這種境界在我們人身上真的可得嗎?當然這種境界在現實中是難得的,小說中的生活的人物似乎已經入境,然而卻又不曾真正入境,唯有明子做到真正的大徹大悟,不去刻意追尋,而已在潛意識中去踐行。古有老莊,他們也同樣追尋這種人生境界,但是他們並未能成功,雖然他們已經理解這種境界的精髓,卻都未能擺脫一種人為的修飾,因為他們有出仕的念想,又刻意追尋這種境界之嫌,所以莊子在其《逍遙》篇中也闡述了他自己的苦悶。汪老也許也是在苦苦追尋這種與自然融合的一種境界,此種境界乃真是人生命的意義之所在,然而這個問題從來都未曾解決過,因為它本身也存在著一種悖論,一面人要追求一種自然和諧的狀態,另一面人是社會人,他有自己所面對的一切,生存與發展,你必須要選擇自己的方向。我們不能在結尾選擇自然和諧,但是我們能在過程之中去踐行這種自然,所以說我們不能完全入境,而就是半入境的狀態也很少有人企及。
汪老給我們留下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到底什麼樣的狀態才算是入境,才算是成佛。這個問題與前面提到的人生的意義是一脈相連的,說到底還是一種無我的自然。小說中荸薺庵的和尚們並不講究什麼寺廟的繁文禮節,卻道是跟平常人家一樣,過著一種灑脫的生活,吃肉打牌,但這些並不影響他們成為佛家弟子的覺悟,相比較那些表面仁義道德,暗地裡男盜女娼的勾當,這種境界更高尚更可算的上是一種佛性。佛教源自於印度,當初佛教剛剛開始興起的時候,並未曾有過像現在這麼多繁文縟節,所謂的這些清規戒律只不過是約束脩行者地一種手段,一種標準,如果你能達到一種頓悟,就像六祖慧能那樣,直接繼承弘忍衣缽,又何必講究外在的其他約束呢。當然能夠成為慧能一樣的法師又有幾人能,所以凡塵俗世的人必須要有這些限制的約束。小說中的這些和尚就代表的一種境界,這種佛家的境界與人生意義想呼應,體現汪老所追求的一種姑且成為自然和諧之境。
不管做什麼事情這種自然和諧之境都可謂是最高的境界,相信汪老早已經對這種人生問題有所頓悟,雖言其非追求深刻,卻讓人有無限的感悟。作為後輩,我要想達到汪老的這種思想境界,可謂任重道遠,現在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也只不過附庸風雅膚淺一回,但是我會繼續追尋前人的足跡,去探尋這種自然的境界。
篇31:受戒讀後感1000字
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我讀得不多,記得在2003年吧,我在自學中山大學的漢語言文學課程中,第一次讀到《受戒》一文,一口氣我接連讀了三遍,感覺只有兩個字:純美!
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小和尚——明海和一個和尚廟——荸薺庵的零碎瑣事,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事件;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清新雋永、悠遠綿長!
和尚出家不是因為貧窮、走投無路才遁入空門,當和尚也要有關係、要有一定的門檻:“當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鐘磬,三要聰明記性好。還要認得字讀過書”,當和尚還可以賺錢,經營產業、娶老婆,甚至包小妾######。說白了當和尚其實就是一種職業,而且是好職業!
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慾,“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著很多沫子噴出來”,“可以收租、放債”,“可以賭錢、可以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麼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後,挑水,餵豬”。######乍一看來有點離經叛道,有違清規,卻是世俗人情,人間煙火,飲食男女。和尚們過的是一種慵懶閒適的生活,與世無爭,率性隨意,自給自足,不是世俗人家,勝似世俗人家!
“捆豬的時候,豬也是沒命地叫。跟在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儀式,要給即將昇天的豬念一道“往生咒”,並且總是老師叔念,神情很莊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再世,皆當歡喜。南無阿彌陀佛!”令人忍俊不禁之餘笑話和尚的迂腐!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燒了!”活脫脫的村野俗夫!這是真的嗎?我想應該是真的,起碼是存在這種生活方式的!和尚也是人啊。
小和尚明子英俊聰明,好學多才,又純樸老實。“得了半套《芥子園》,照著描,畫得跟活的一樣”。而小英子則是一個美麗、伶俐、敢愛敢恨的農村小姑娘,“一天嘰嘰喳喳地不停,像個喜鵲”。不像情感小說中的男女主角,從頭到尾愛得死去活來。故事中男女主角,對世事懵懂,卻不無知!明子與小英子談不上是戀人,最多是青梅竹馬的鄰居,孩童的純真、兩小無猜的玩伴,又蘊含著絲絲青春萌動的情愫,寫小英子喜歡明子,“小英子愛採荸薺,拉了明子一起去,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腳去踩明子的腳。”而明子呢,“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他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一種樸素純真、如詩如畫的情感躍然紙上,令人有種“似曾相識”的感嘆!對於明子的受戒,善因寺要選他當沙彌尾,小英子怕失去心上人,毅然決然的要明子“不要當方丈”,“也不要當沙彌尾”,勇敢地表白說,“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故事在真情流露中達到了文章的高潮。
我不知道這種情狀是不是汪老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小說中沒有如詩如畫的情景描繪,沒有千迴百轉的情感糾葛,更多的是人物細膩的語言、動作描述,但是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同時又充滿溫馨寧靜、樂天安命的生活境界。文章的末尾汪老寫道“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更感受到作者在那種戰爭動盪時代對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對人性真善美的深刻感觸。正如作者自己是這樣說的,“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噢!原來文字是可以這樣純美的!
篇32:受戒讀後感
整篇文章讀完後,好像幸福地自我釋放了一次。簡單的佈景,簡單的情節,簡單的心情——人性就是很簡單的,順其自然,從心所欲,可是對比我們不簡單的現實生活,這份溫暖顯得有些無力。
小說的主人公小明子,從小就註定要出家,出家成為他們故鄉人謀生的手段,而並不是出於對人生的感悟等等。“跟爹孃磕個頭,就跟舅舅走了”;學名直接變成法名,一切看起來都很隨性。出家受戒,忽然有了種輕鬆自然的感覺,之後便開始了在“荸薺庵”的生活。看起來主要描寫了兩點——小明子和英子的交往與寺廟中的生活。作者筆下的和尚令人瞠目結舌——每天只念三聲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大師父根本沒有吃齋的規矩,甚至帶著家眷一起管理荸薺庵,打牌、抽菸、唱酸溜溜的歌,無所謂什麼清規,他們只是在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悠閒自在,更談何壓力、鬱悶?這些和尚的生活看似會不恥於人世,可是他們活著只是為了那種寧靜,又管世人怎麼想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師父殺豬的場景,眼前出現猩紅的血濺在和尚袍袖上的場景,好是詭異,卻也隱約有一種快意。念著“往生咒”殺豬,帶著家眷出家,這些可愛的和尚讓人眼前一亮。
嘴角不自覺地泛起笑意,我的心情在慢慢沉澱著。小英子聰明靈巧,活潑善良,似乎她的世界永遠不會有悲傷。當她為小明子參謀畫什麼花,當她好奇受戒是什麼樣子,當她留下那一串美麗的小腳印,我看到了人性的純潔——哦,是聖潔。那一串腳印,既描繪出小女孩的純潔爛漫,又預示著小明子和小英子感情的發展。當他們兩人在一起時,鏡頭總是如此唯美,他們簡單得有些幼稚。小英子看流星雨時忘了在褲帶上打一個結,她會許什麼願呢?作者又用省略號引出無盡的遐想。有了他們兩個,佈景都活了起來,就像是兩個天使,我不禁莞爾。
其實初讀這篇文章,很難體會到最深層的東西。參閱一些資料,才對主旨有了大概的把握,有兩個字不斷的出現——人性。我不禁思考,什麼是人性。如果說是和尚們對自己的心靈、慾望的坦誠,恐怕我還不敢苟同。這當然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用真善美來形容人性(當然這很俗),那麼還缺少最重要的美。於是來到文章的高潮部分,兩個人都直面自己的內心,把握住最單純的幸福,這才是人性最巔峰的部分,它是這樣的幸福和惟美,一瞬間我像是變成了故事中的主人公,這自然成了作者的昇華。小明子英俊多才,小英子溫柔可愛,他們互相傾慕,也知道對方的心思。人性指引著他們勇敢地說出來,勇敢地尋求愛。於是他們便這樣做了,於是他們得到了人性中最美的東西。
離開這篇文章,我還是想問,什麼是人性?荸薺庵當然不可能存在,那種生活也只是個夢想。而我們的生活呢?是在疲勞時看一看窗外的風景,還是在壓力下釋放呢?我們有天性,可這種現實的生活,早已忽略了它。無奈的、遺憾的,我不想呼籲誰重拾天性,因為這不是我們能掌控的,只是希望我記住我自己還有天性,有對它的嚮往。所以,能像明海等人一樣幹著自己享受的事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幸福。
謝謝這篇文章,讓我在這段時間內找到天性。
篇33:受戒讀後感
7歲,一個多麼完美的年齡,也正是一個對於人生、感情有了慒懂的認識和嚮往的年齡,難怪,只在看到一個小女孩的小腳印後,便會心亂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澀卻使他不敢表白,這份朦朧的愛只好在他的心裡孕育、成熟,他的心還是純真和完美的。他雖始終只是在被動地等待和理解初戀的到來,但他堅定地相信自我對小英子的愛的小英子對自我的愛。於是,在他等到了愛狂風暴雨般來襲時,他大聲說出了心裡話,雖然,這還是小英子的鼓動下,而這一次,他的勇敢已戰勝了怯懦。復甦的人性讓他把幸福緊緊攥在了自我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膽。她毫無顧忌地坦露心跡,但她並不魯莽。她是在確定了明海的心後才以身相許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誠;她很大膽,但很謹慎。她深信自我的可愛靈巧必須能夠打動明海,她也清楚自我早已對那個漂亮溫順的少年暗暗傾心,於是她把這種愛表達出來,釋放出來。正是這種主動的交流和呼喚,才讓她和明海走到了一齊。有時候,人與人心靈的交匯就在那麼一剎那,錯過了那一剎那,恐怕兩個人的手永遠也不會牽在一齊。聰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贏得了屬於自我的那份真愛,她身上蘊含著的那份至真至純的人性之善讓她獲得了生命中最珍貴、最完美的幸福。
小說雖是描述一派純美寧靜和諧舒淡的鄉野風情,但其中也隱藏著淡淡的憂傷,如明海為什麼出家,明海與小英子之間似愛非愛的純美情感能持續多久。這些都隱含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閒適,自由靈暢,可見作者自然通脫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結尾往往蘊含著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讓人有一種隱隱的悸動。
篇34:受戒讀後感
卷帙浩繁,遨遊書海明朗乾坤;舒暢精雅,暢想美妙純真情意;平靜淡然,逍遙遠離世俗塵繞;意深情綿,道盡世俗哀愁難怨……
這是一個特別的作品,從內容上看,簡單質樸,然而深深挖掘,才知本應屬於時代下的產物,確實如此的清新脫俗,無傷無痕。湖南衛視《宮》的上演開啟古裝穿越劇的高—潮時代,這讓我不禁啞然於《受戒》的超純愛戀,彷彿消減在世俗之外,一場沒有悲傷的確是刻骨銘心的超時空愛情故事。彷彿室外桃源,估計這是一個連陶淵明都傾羨的世外“園林”吧!
從作品中我們解讀到了一種不可能變成可能,一分難以接受變成理所當然,一間世俗禁錮下的毛草屋變得熠熠生輝,然而,正是這樣一間沒有粉飾的房子,讓我們從沒有如此暢快過。明子,一個小和尚,英子,一個小村姑。多麼簡單的兩個名字,很有中國風的感覺,英明,似乎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呢。讀過文章也很多了,這篇文章,的確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擁有良好空氣的蘆花蕩,英子那真切可愛的小腳印,明子那“巧奪天工”的畫作,英子姐姐秀麗的讓人讚不絕口的刺繡,每個和尚的所做所說所感所夢,這些,都是文章的亮色,也是構建桃源的基本框架。這裡,和尚吃酒又吃肉,甚至可以娶妻生子;這裡,村姑善良又質樸,甚至助人為樂不求功。這裡的生活彷彿是把現實世界的美醜消解到只剩下美好,把那些在我們世俗社會被認為大逆不道的事變成了理所當然,自由的船帆,把我們這些活在別人世界裡的可憐蟲喚醒,它告誡我們不要在再成為時代的犧牲品世俗觀念的殉葬者。
縱觀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獨到的視角,還有那清新的筆觸。讀著讀著,彷彿有《邊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雋永的風景畫裡有的是快樂善良的人民,美不勝收淡雅古樸的山水,但與沈從文截然不同的是,一個是用帶有點點悲傷的結尾結束勾勒,而另外一個則是一種明快的語調告訴給我們美好的結局。但兩者多多少少還是都擁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讓人意猶未盡,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個脫離塵世煙火的人們都未曾見過的美食,吃過一口,還會惦記第二口,但是每一口卻還有與上一次不同的味道,我想,這樣的作品才是大家的作品。留戀忘返,漣漪泛起。如果,讓我再從深點的層次挖掘這篇文章的亮點,應該是作家的寫作手法吧!我個人認為汪曾祺是借用了西方作家比較擅長的反諷手法,用這種點睛的筆調錶現下的美好其實是不存在的,不現實的,不能被世俗世界接受的,這不僅違背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學的道德觀,更是對在中國如此盛行的佛教的諷刺與反觀。諷刺,諷於外,更諷於內,很難想象,那代表清心寡慾的戒疤,可以在瞬間變得毫無意義,很難理解,那滅人慾的時代竟有如此自由美好的愛戀。在這裡,當和尚並不是為了信仰,而只是一種合理的謀生手段。有時候,我會想,現在的旅遊景點,供養著很多和尚道姑,他們的謀生想法是不是受了這本書的影響,這只是我的滑稽之談罷了,只是,還是感覺有點可悲的,雖然,《受戒》中有的是這樣的和尚,但是至少他們擁有純真的心,可是,現在的假和尚早以喪失了人的本性,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賺錢,甚至可以不折手段,不禁心生悲涼。很顯然,我們世俗的社會很難再擁有這麼淳樸的感情了,說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阻斷了我們的情也好,說是現代化的理念西方思想的滲透埋葬了我們的靈魂也好,總之,人,要想活的逍遙,活的無拘無束,活的自由燦爛,並沒有那麼容易,我們需要解答靈魂深處的問題,尋求內心的安寧,需要一顆明朗的心。
讀了一篇好的文章,就猶如和智者進行過一次對話,我只希望,在未來的中國文壇上,可以出現更多的秀茵之作,讓我們的心靈不再向如今滿目瘡痍的土地一樣貧瘠。一篇《受戒》,雖然簡短,但是意味深長,真的希望自己可以沿著這條擁有寬度又擁有光的大道上一直前行,也希望,真能有那麼一天,我的愛戀可以消解在“你有沒有車,你有沒有房”之中,談一場沒有世俗,即使平淡,只要幸福的戀愛。
篇35:受戒讀後感
卷帙浩繁,遨遊書海明朗乾坤;舒暢精雅,暢想美妙純真情意;平靜淡然,逍遙遠離世俗塵繞;意深情綿,道盡世俗哀愁難怨……
這是一個個性的作品,從資料上看,簡單質樸,然而深深挖掘,才知本應屬於時代下的產物,確實如此的清新脫俗,無傷無痕。湖南衛視<宮>的上演開啟古裝穿越劇的高-潮時代,這讓我不禁啞然於<受戒>的超純愛戀,彷彿消減在世俗之外,一場沒有悲傷的確是刻骨銘心的超時空感情故事。彷彿室外桃源,估計這是一個連陶淵明都傾羨的世外“園林”吧!
從作品中我們解讀到了一種不可能變成可能,一分難以理解變成理所當然,一間世俗禁錮下的毛草屋變得熠熠生輝,然而,正是這樣一間沒有粉飾的房子,讓我們從沒有如此暢快過。明子,一個小和尚,英子,一個小村姑。多麼簡單的兩個名字,很有中國風的感覺,英明,似乎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呢。讀過文章也很多了,這篇文章,的確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擁有良好空氣的蘆花蕩,英子那真切可愛的小腳印,明子那“巧奪天工”的畫作,英子姐姐秀麗的讓人讚不絕口的刺繡,每個和尚的所做所說所感所夢,這些,都是文章的亮色,也是構建桃源的基本框架。那裡,和尚吃酒又吃肉,甚至能夠娶妻生子;那裡,村姑善良又質樸,甚至助人為樂不求功。那裡的生活彷彿是把現實世界的美醜消解到只剩下完美,把那些在我們世俗社會被認為大逆不道的事變成了理所當然,自由的船帆,把我們這些活在別人世界裡的可憐蟲喚醒,它告誡我們不要在再成為時代的犧牲品世俗觀念的殉葬者。
縱觀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獨到的視角,還有那清新的筆觸。讀著讀著,彷彿有<邊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雋永的風景畫裡有的是快樂善良的人民,美不勝收淡雅古樸的山水,但與沈從文截然不一樣的是,一個是用帶有點點悲傷的結尾結束勾勒,而另外一個則是一種明快的語調告訴給我們完美的結局。但兩者多多少少還是都擁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讓人意猶未盡,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個脫離塵世煙火的人們都未曾見過的美食,吃過一口,還會惦記第二口,但是每一口卻還有與上一次不一樣的味道,我想,這樣的作品才是大家的作品。留戀忘返,漣漪泛起。如果,讓我再從深點的層次挖掘這篇文章的亮點,就應是作家的寫作手法吧!我個人認為汪曾祺是借用了西方作家比較擅長的反諷手法,用這種點睛的筆調錶現下的完美其實是不存在的,不現實的,不能被世俗世界理解的,這不僅僅違背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學的道德觀,更是對在中國如此盛行的佛教的諷刺與反觀。諷刺,諷於外,更諷於內,很難想象,那代表清心寡慾的戒疤,能夠在瞬間變得毫無好處,很難理解,那滅人慾的時代竟有如此自由完美的愛戀。在那裡,當和尚並不是為了信仰,而只是一種合理的謀生手段。有時候,我會想,此刻的旅遊景點,供養著很多和尚道姑,他們的謀生想法
是不是受了這本書的影響,這只是我的滑稽之談罷了,只是,還是感覺有點可悲的,雖然,<受戒>中有的是這樣的和尚,但是至少他們擁有純真的心,但是,此刻的假和尚早以喪失了人的本性,為了自我的利益為了賺錢,甚至能夠不折手段,不禁心生悲涼。很顯然,我們世俗的社會很難再擁有這麼淳樸的感情了,說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阻斷了我們的情也好,說是現代化的理念西方思想的滲透埋葬了我們的靈魂也好,總之,人,要想活的逍遙,活的無拘無束,活的自由燦爛,並沒有那麼容易,我們需要解答靈魂深處的問題,尋求內心的安寧,需要一顆明朗的心。
讀了一篇好的文章,就猶如和智者進行過一次對話,我只期望,在未來的中國文壇上,能夠出現更多的秀茵之作,讓我們的心靈不再向如今滿目瘡痍的土地一樣貧瘠。一篇<受戒>,雖然簡短,但是意味深長,真的期望自我能夠沿著這條擁有寬度又擁有光的大道上一向前行,也期望,真能有那麼一天,我的愛戀能夠消解在“你有沒有車,你有沒有房”之中,談一場沒有世俗,即使平淡,只要幸福的戀愛。
篇36:受戒讀後感
這是一個關於愛與美的故事,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是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是唐玄奘心中的。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確切的說,這是一個原始的烏托邦,在庵趙莊人們的心中,和種地,織蓆,箍桶,畫畫等行當沒什麼不同,他們都是平等的職業人,與的艱辛,人生的苦澀都無關。在這個小小的村莊裡,我們看到的是一畝畝良田,一座座青山,一個個人家,而不是的,利益燻心的村民。這兒有一座小小的,不用受清規,可以喝酒吃肉,可以娶妻生子,活似神仙。彷彿到現在,我還能看到舟山的英子和明子,聽見山間英子優美的歌聲。村民之間相處融洽,而不是如今的近鄰不識;人們互相幫助,而不是如今的冷眼旁觀別人的悲慘;人們之間奉獻,而不是如今的追名逐利。在這裡,我看到了人性,久違的人性之美,陌生的人性。
《受戒》並不是傾訴苦行的載體,也不是道明受戒苦旅的讀本。明海已經出家四年了,使我不禁以為這唄推崇的名篇不過是枯乏生活的絮絮唸叨。我懷著閒讀的心情往下看,不知不覺被其中的字眼所吸引。恬靜閒適的村莊,樸實憨厚的村民,美麗的英子,助人為樂的明子,構成了一幅最為和諧的景圖。
縱觀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獨到的視角,還有那清新的筆觸。讀著讀著,彷彿有《邊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雋永的風景畫裡有的是快樂善良的人民,美不勝收淡雅古樸的山水,但與沈從文截然不同的是,一個是用帶有點點悲傷的結尾結束勾勒,而另外一個則是一種明快的語調告訴給我們美好的結局。但兩者多多少少還是都擁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讓人意猶未盡,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個脫離煙火的人們都未曾見過的美食,吃過一口,還會惦記第二口,但是每一口卻還有與上一次不同的味道,我想,這樣的作品才是大家的作品。留戀忘返,漣漪泛起。如果,讓我再從深點的層次挖掘這篇文章的亮點,應該是作家的寫作手法吧!我個人認為汪曾祺是借用了作家比較擅長的反諷手法,用這種點睛的筆調錶現下的美好其實是不存在的,不現實的,不能被世界接受的,這不僅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學的觀,更是對在中國如此盛行的佛教的與反觀。,諷於外,更諷於內,很難想象,那代表清心寡慾的戒疤,可以在瞬間變得毫無意義,很難理解,那滅人慾的時代竟有如此美好的愛戀。在這裡,當並不是為了,而只是一種合理的謀生手段。有時候,我會想,現在的旅遊景點,供養著很多道姑,他們的謀生想法是不是受了這本書的影響,這只是我的滑稽之談罷了,只是,還是感覺有點可悲的,雖然,《受戒》中有的是這樣的,但是至少他們擁有純真的心,可是,現在的假早以了人的本性,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賺錢,甚至可以不折手段,不禁心生悲涼。很顯然,我們的社會很難再擁有這麼淳樸的感情了,說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阻斷了我們的情也好,說是現代化的思想的滲透埋葬了我們的靈魂也好,總之,人,要想活的逍遙,活的無拘無束,活的燦爛,並沒有那麼容易,我們需要解答靈魂深處的問題,尋求內心的安寧,需要一顆明朗的心。
讀了一篇好的文章,就猶如和智者進行過一次對話,一篇《受戒》,雖然簡短,但是意味深長,人性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人類能夠超越功利與得失,懂得悲憫、和寬容。
篇37:受戒讀後感
《受戒》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叫做庵趙莊的地方。“趙”,是因為莊上大都姓趙。叫做莊,但是人家住得很分散,那裡兩三家,那裡兩三家。“庵”,是因為有一個庵,庵叫菩提庵,而這個菩提庵在這個莊裡十分重要,因為這個地方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蓆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婊 子”。在那裡,和尚算是一種職業。這個庵如此重要,卻被大家叫訛了,叫成了荸薺庵。這篇文章就寫了發生在荸薺庵的零碎瑣事,這些事全似信手拈來,全都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蕩氣迴腸的故事,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
那裡的和尚,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也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慾,“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著很多沫子噴出來”,“能夠收租、放債”,“能夠賭錢、能夠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麼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後,挑水,餵豬”,讓人看來有些離經叛道之感。但因為和尚在此地但是是種職業,所以這些實實在在的世俗人情與人間煙火讓讀者們看到了和尚們過的閒適的生活,看到了他們的與世無爭,率性隨意。
而本文的主角——小和尚明海,是個聰明好學,悟性高而多才,純樸又老實的一個孩子。他與同樣純樸善良、聰明伶俐的農村小女孩——英子之間的絲絲情愫,似乎構成了這篇文章的線索,但都淡得讓人把握不住。
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腦子裡一向在回想著一部小時候看的電影,是林志穎主演的《旋風小子》,又叫做《笑林小子》。釋小龍演的那個小和尚,和那個古靈精怪的郝邵文,他們和明海一樣純真無邪,無所謂塵世如何,自有自我的歡樂。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好像是和表哥一齊看的,那時候會去租VCD來看,五毛錢一張。之後我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地看這部電影,因為那時候電影頻道總會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地放這部電影。這部電影除了有郝邵文和釋小龍帶來的歡笑,還有包括林志穎他們帶來的關於少年時代的幻想——少林寺,打棒球,滑輪,開車,女朋友……
那時候的我還在上小學,每一天放學回家都會迫不及待地開啟電視機——五點半的動畫城,六點的大風車,從來都不會錯過。藍皮鼠和大臉貓,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西遊記,哪吒……部部經典,時至今日提起仍然如數家珍。那時候的生活平淡但也不失精彩——紅領巾,升國旗,合唱賽,眼保健操……還有每個週末去少年宮上奧數班。那時候不會有什麼個性大的追求,所謂的理想似乎都在很遙遠的以後,也從來不會有應對塵世的辛勞之感。
讀著《受戒》就好像回到了那時候,看到了無拘無束的自我。
篇38:受戒讀後感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極美的小說。寫一個小和尚和一個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朧朧的感情。全篇有一萬二千多字,幾乎沒有什麼故事情節,但卻極富詩情地展現了三十年代蘇北裡下河的田園風光。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少女的初戀被作家描繪得如詩如畫,醉人心田。文章發表之前,有人問汪曾祺:“你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東西呢?”汪曾祺說:“我要寫,必須要把它寫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詩意。”寫成後,汪曾祺宣佈:“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這些話,我們都能夠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創作這篇小說的初衷,也是作家透過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受戒》。
一、詩意和諧的生活空間
《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實際上作者追求和張揚的就應是種“桃花源”式的自然純樸的生活理想。作者特地選取混亂時代極為難得的“人不生病,牛不生災,也沒有大旱大水鬧蝗蟲,日子過得很興旺”的幾年時光,以促成這個桃花源的生成。這個桃花源中諸多的人物不受清規戒律的約束,其情感表露十分直接而且質樸,他們雖然都是凡夫俗子,卻沒有任何奸猾、惡意,眾多的人物之間的相互自然的愛意組成了洋溢著生之快樂的生存空間。作者以一種通達的甚至理想化的態度看待這種生活,沒有絲毫的冬烘頭腦與迂腐習氣,他塑造的這個空間是詩意的,而又充滿了夢幻色彩。但是明海和小英子雖然不能完全算作這篇小說的主人公,他們那種純潔、樸素、自然而又有一點苦澀的感情卻確實能夠給這種理想賦予一個靈魂。
在汪曾祺筆下,小和尚明海是聰明的、善良、純樸的,小英子是天真、美麗、多情的。他們之間朦朧的異性情感,呈現出浪漫的、純真的色彩,在人生的旅程中奏出了一曲美的旋律。這種情感發自還沒有受到俗世汙染的童心,恰恰股以成為這個桃花源的靈魂的象徵,所以作者把它表現得個性美。譬如,明海受戒後,小英子接他回來時,問:“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子先是大聲然後是小小聲說:“要——!”英子把船划進了蘆花蕩,小說之後這樣描述:“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檫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小說中的少女小英子儲存著最為自然的本性——透明的性情,由這一帶清秀山水培養起來的水一般的陰柔性情。她有著本乎自然的慾望,純真的情愛。在她身上,似乎找不到焦慮或受壓抑的陰影。她的焦慮與慾望被掩藏或裝飾了起來,恰如那一片密密的蘆葦蕩子。小英子生存的空間是桃源式的環境。這一片空間裡的人,與自然是充分混溶的。他們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忌諱”的約束。小英子初次見到明子,就很自然地把半個蓮蓬扔給他吃,以後就熟如一家人,明子也老往小英子家裡跑。小英子的母親斥責明子時,徑直叫他“兒子”,之後乾脆把他認作了乾兒子。明子幫著小英子姐妹畫繡花,幫著做田裡的農活,一齊踩水,一齊採荸薺……“男女授受不親”的秩序被徹底打破了,少男少女在一種親密無間的關係裡滋養起了一種最自然的相互依戀的情感。在那裡,性愛被表述為一種如水一般流淌的、再自然但是的事情。小說自始至終渲染的這種古樸淳厚的民風得到了昇華與深化。“受戒”與“情愛”這兩個看似對立的命題在那裡奇特地統一齊來了。
二、純樸自然的生活方式作者在小說裡敘述的是一種獨特的生存環境中奇異的人情風俗及其人群的生活方式。
這個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同時又有一種超功利的瀟灑與美。首先,故事的行為“空間”——“這個地方的地名有點怪,叫庵趙莊”。“庵趙莊”這一符號,指稱著兩重涵義:莊上大都姓趙,莊上有一個庵。莊以族為名,是中國傳統社會注重血緣聚居的一種反映;莊以庵名,則可見這座小小的菩提庵對莊上人家的重要性。“出和尚”便是這個地方的一大特色。例如,在當地,出家僅僅是一種謀生的職業,它既不比別的職業高貴,也不比別的職業低賤,庵中的和尚不高人一等,也不矮人三分,他們照樣有人的七情六慾,也將之看作是正常的事情,並不以之為賤:“這個庵裡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他們能夠娶妻、找情人、談戀愛,還能夠殺豬、吃肉,唱“妞兒生得漂漂的,兩個奶 子翹翹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裡有點跳跳的”這樣的酸曲。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順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原始純樸,不受任何清規戒律的束縛,正所謂“飢來便食,困來便眠”。廟裡的和尚是如此,當地的居民也是如此,英子一家的生活,男耕女織,溫飽無虞,充滿了一種俗世的美:
“房簷下一邊種著一棵石榴樹,一邊種著一棵梔子花,都齊房簷高了。夏天開了花,一紅一白,好看得很。梔子花香得沖鼻子。順風的時候,在荸薺庵都聞得見”
小說中自然、純樸的民俗世界實際上是汪曾祺自然、通脫、仁愛的生活理想的一個表徵。他說:“有評論家說我的作品受了兩千多年前的老莊思想的影響,可能有一點。……我自我想想,我受影響較深的,還是儒家。我覺得孔子是個很有人情味的人,並且是個詩人。……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極致。……我覺得儒家是愛人的。因此我自詡為‘中國式的人道主義者’”
《受戒》中表現的就正是這種傳統文人追慕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這種“生活境界的美的極致”。他對人的關心、尊重和欣賞,超越了政治、形態等功利層面,直指人的生命形式和生存形態,這便是他塑造這些人性完全被釋放了的和尚形象的原因,也是他淡泊和諧的審美追求得到的進一步落實。
篇39:受戒讀後感
小說的標題叫《受戒》,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讀者一開始就會以為這是一篇寫佛門生活的作品,它也確實描述的是出家人的故事,只是讀著讀著,你會漸漸覺得小說中的人與事雖然未離佛門,但作者真正要表現的東西卻與佛的本意相去甚遠,讀者感受到的並非佛寺的森嚴和佛徒生活的單調與清冷,而是與之相反的濃郁的世俗生活的情致與意趣,人們實在看不出作為小說主人公的明海在這裡到底受了什麼戒,反倒是他和他的老小夥伴們在這裡盡情享受著日常世俗日子的溫馨與快樂,。
並不是說作者有意要作一篇"借佛反佛"的小說,也許作者的傾向遠沒有這樣的激烈,這正如作者對佛門清規的篤信也並不激烈一樣。小說也寫了凡人得以出家的條件、佛門弟子日常必備的功課以及明海最後也終於要到善因寺去燒頭上的戒疤,看得出作者描寫這些,同樣是饒有趣味,一點沒有輕蔑和褻瀆的神情,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作者雖然表面上也涉及到這些佛門的"程式",但並沒有探究這些"程式"本身的意義,也沒有透過人物在"程式"中的感悟來實現小說創作的真正意圖,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要表現的是人性的天然和率真,而上述"程式"就成了必要的反襯和烘托,又由於作者表達其心儀的人生境界的溫和與樸訥,因此讀者並不感到"程式"的存在與日常生活的對立和緊張,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讀者在這種世俗生活畫面中感受和體味到的只是日常生活的詩情與溫馨,佛門的戒律倘若並不妨礙這種詩情與溫馨,有與無其實也都無所謂。這裡的人選擇出家本身就帶有世俗的色彩,小說中甚至把出和尚和出織蓆子的、出畫匠和出whore相提並論,完全是謀生意義上的職業選擇,根本沒有任何宗教皈依的含義。與其他職業相比,當和尚的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二是可以攢錢。它的條件也不在於內心是否篤信教義,而是"面如朗月"、"聲如鐘磬"和"聰明記性好"。至於出家以後,也不像人們想象的有諸多清規戒律,而是"這個庵裡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
俗人們可以做的事情,和尚們幾乎也都做得,像拐人媳婦、殺豬吃肉,不同的只是捅殺豬刀之前有口無心地念幾句"往生咒"罷了。看得出來,作者完全是在凡人的意義上來理解和表現這些僧人的,佛的身份和庵的環境不過是提供他們生活的手段而已,這種身份和環境別想也沒有必要改變他們享受世俗的濃烈興致。因此,明海之所以去當和尚並且還有望當一個好和尚,就是非常好理解的事情了。他不僅嗓子好,而且記性好、相貌也好,更值得提及的是,他出家以後連名字也不用改,還叫"明海"。出家了的明海被大家喜歡著,但似乎從來不因為他當和尚的"本職工作",而是因為會畫畫、會唱歌、幫人幹農活。這個小和尚,好像也沒有被佛事的儀式和佛教的經文真正感動過,這也許與那位馬馬虎虎的舅舅的教導不無關係。舅舅說:"唸經,一要板眼準,二要合工尺。"說的都是不關內容的形式方面的要求,因此小明海唸經又怎麼會去關心經文字身的涵義?值得注意的,倒是他看見小英子的腳印,"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覺得心裡癢癢的"。那每天本來就出於應付而不得不敷衍的經文恐怕早就忘到九霄雲外去了。最讓人感受到作者表現生活的美麗與和諧的地方,當屬小說中所描繪的那種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融洽與和睦。不論是明海周圍的寺裡的人,還是小英子周圍的莊上的人,他們之間都是那麼友好相處、無猜無忌,無怪有人稱之為現代的"桃源"景象。
雖然打牌賭錢會有輸贏,但絕不會傷了感情、誤了和氣,因為他們都是"正經人"。甚至把一個"偷雞的"也稱作"正經人",不知道作者衡量人用的是什麼標準。好在這問題與本文關係也不大,也就不去深究了。作者不可能不知道上述"其樂融融"的景象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存在,他這樣寫,無非表明此時此刻的他,著意要尋求的,就是這樣一幅充滿仁愛和溫馨的民間生活畫卷。小說的最後,作者更是把這種日常生活的詩情和溫馨渲染到了極致,那就是明海和小英子的戀情在回家途中的瓜熟蒂落,那一段優美的文字令所有還具備正常人性的讀者讀後無不悠然神往。本來,明海剛剛受了戒,等於在出家人的人生中完成了一個重要儀式,沙彌頭、沙彌尾的前景開始在他的眼前浮現,這可不是每個出家人都能企盼得到的,因為它不僅要有主觀方面的條件,而且還要透過寺裡的人來選的。殊不料小英子對所謂的沙彌頭、沙彌尾毫無興趣,她不要明海去當,她所想的,是給明海當老婆,而且要他馬上回答要不要。這真是有點戲劇性的場面了,明海頭上的戒疤餘痛未消,當沙彌尾的希望也已呈現,此刻卻要馬上回答這樣的問題,也許這在別人會是一個小小的考驗,至少要掂量一下它與自己"事業"的影響,從長計議也不為遲。但我們看到,明海似乎很快就被小英子給俘虜了,回答了"要"以後,兩人的小船就划進了既充滿詩意、又引起人不盡聯想的蘆蕩,小和尚這會兒頭上的戒疤恐怕是什麼感覺也沒有了吧。
也許有人要問,戒律森嚴的苦僧生活對於擅寫日常生活的詩意與溫馨的作者來說非興趣所在,但凡人的日常生活,其實也並非始終溫暖如春,何以作者筆下的人間卻總是如此夢幻般的甜美,連出家人也如此眷戀於世俗?這正是我們解讀汪曾祺小說的一大關鍵。也許這與作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態度密切相關。汪曾祺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取著一種與海德格爾"詩意地棲居"相一致的精神向度,為了突出人性與人生中富有詩意的本質,他對現實進行了儘可能的過濾,他不是不知道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醜與惡,只是他不允許它們進入他所創造的藝術世界。對現實世界裡的醜與惡,他無能為力;但藝術世界的構成,卻只能依據他的願望來鑄就。為此,汪曾祺的小說就多用回憶,多采取童年的視角。豈止是深深佛門的清規擋不住人們對日常生活的眷戀,在作者的其他許多小說中,作者同樣描寫了各色人等唯有在最尋常的日常生活中才感覺得到依靠和踏實,像《鮑團長》《故人往事》等等。
具體到本文,作者在小說最後說,這是"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可見從那時起,汪曾祺對於人生的理想和憧憬就已顯現這樣的特徵,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後來的人生旅途中,雖然歷盡坎坷,其中不乏與醜惡為伴,卻始終不改初衷。也許正是因為這份堅持,才成就了他後來能在適宜的環境裡實現其創作的輝煌。汪曾祺的小說算不上主流,就因為他不僅沒有對社會歷史進行評判的政治考慮,也不屬於對民族文化進行或是批判或是守成的啟蒙和維護,他是一個按照自己的藝術和審美理想來創作的作家。這個理想就是他自己所說的:"作家的責任是給讀者以喜悅,讓讀者感覺到活著是美的,有詩意的。生活是可欣賞的。"這其中的"美"和"詩意"自然都帶有作者個人對生活的理解。他為自己這種創作理念的堅守付出過代價,但似乎正應了"苦心人、天不負"那句老話,在許多曾經大紅大紫的應景之作被人漸漸遺忘的今天,汪曾祺的小說卻以它特有的個性和魅力依然受到讀者的青睞,我們現在這樣饒有興趣地欣賞和品味《受戒》不就是一個證明嗎?
篇40:受戒讀後感
《受戒》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叫做庵趙莊的地方。“趙”,是因為莊上大都姓趙。叫做莊,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這裡兩三家,那裡兩三家。“庵”,是因為有一個庵,庵叫菩提庵,而這個菩提庵在這個莊裡十分重要,因為這個地方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蓆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婊子”。在這裡,和尚算是一種職業。這個庵如此重要,卻被大家叫訛了,叫成了荸薺庵。這篇文章就寫了發生在荸薺庵的零碎瑣事,這些事全似信手拈來,全都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蕩氣迴腸的故事,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
這裡的和尚,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也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慾,“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著很多沫子噴出來”,“可以收租、放債”,“可以賭錢、可以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麼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後,挑水,餵豬”,讓人看來有些離經叛道之感。但因為和尚在此地不過是種職業,所以這些實實在在的世俗人情與人間煙火讓讀者們看到了和尚謬的閒適的生活,看到了他們的與世無爭,率性隨意。
而本文的主角——小和尚明海,是個聰明好學,悟性高而多才,純樸又老實的一個孩子。他與同樣純樸善良、聰明伶俐的農村小女孩——英子之間的絲絲情愫,似乎形成了這篇文章的線索,但都淡得讓人把握不住。
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腦子裡一直在回想著一部小時候看的電影,是林志穎主演的《旋風小子》,又叫做《笑林小子》。釋小龍演的那個小和尚,和那個古靈精怪的郝邵文,他們和明海一樣純真無邪,無所謂塵世如何,自有自己的歡樂。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好像是和表哥一起看的,那時候會去租VCD來看,五毛錢一張。後來我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地看這部電影,因為那時候電影頻道總會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地放這部電影。這部電影除了有郝邵文和釋小龍帶來的歡笑,還有包括林志穎他們帶來的關於少年時代的幻想——少林寺,打棒球,滑輪,開車,女朋友……
那時候的我還在上小學,每天放學回家都會迫不及待地開啟電視機——五點半的動畫城,六點的大風車,從來都不會錯過。藍皮鼠和大臉貓,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西遊記,哪吒……部部經典,時至今日提起仍然如數家珍。那時候的生活平淡但也不失精彩——紅領巾,升國旗,合唱賽,眼保健操……還有每個週末去少年宮上奧數班。那時候不會有什麼特別大的追求,所謂的理想似乎都在很遙遠的以後,也從來不會有面對塵世的辛勞之感。
讀著《受戒》就好像回到了那時候,看到了無拘無束的自己。
篇41:受戒讀後感
《受戒》出現於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潮湧之際,卻沒有政治話語的痕跡,沒有濃烈的悲劇意識,沒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但是卻為文學帶來一股清新之風,作者汪曾祺用清新淡雅自然的文筆講述了山野之間的所見所聞。
這篇小說如果從語言上來說,是文學上的一大創新與挑戰,作者在這篇小說中,不管是敘述事件還是描繪事物,是寫對話還是描寫人物,都顯示出靈動清逸的風致。我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就感覺語言上很清新自然,使人在心靈上就感到莫名的愉悅之情,例如,小說中,在描寫小和尚明海對英子最初動情心裡產生愛慕之情的情景的描寫中寫道“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一串腳印,明海看到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都搞亂了”這裡,這座雖然沒有用太多的筆墨來揭示明海的心理活動,但是,這種直接的敘述與明海的視覺的描寫相結合出來的效果更佳形象地展示出了主人公明海的內心的一種情感的變化,不得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影響。除此之外,小說中,小和尚明海與英子之間簡短的對話,給人以乾淨簡單自然之感,作者採用這種一問一答式的對話,為文章增添了清逸之風。
讀完《受戒》這篇文化在那個,我覺得,在這篇小說中的和尚們與我想象中的和尚有很大的出入,在我的腦海裡,和尚基本上都是吃齋唸佛的,而且是沒有媳婦的,可是,在這篇文章中的和尚卻並不是這樣,他們不經常唸佛,而且還經常打牌,經常吃肉,在他們看來,吃肉是不足為奇的事情,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他們竟然有老婆!二師父仁海不僅有老婆,而且,他老婆每年的夏秋之間還會來庵裡住幾個月,種種的一切使我大吃一驚。我由此深深感覺到,在那個時代,似乎“當和尚”是在拿一種“文憑”的!
在這篇小說中,真的沒有過多的情節,如果真的有的話,就是明海與英子由兩小無猜到春情萌生再到相互表白的一個過程,作者在《受戒》這篇小說中更多的是描寫和尚們的一下生活之事,風俗民情,例如,寫和尚們的風俗人情,寫庵裡的一些事情,以及英子她們家的事情,除此之外,還有明海幫助英子她們家勞作時的場景以及大家一起聊天閒談時的場面,充分展示出了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純情互助與人性的善良!
篇42:受戒讀後感
《受戒》篇幅不長,卻寫得十分有畫面感。我讀著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繪的場景,故事性很強。雖然沒有什麼驚人的場面描述,沒有華麗的辭藻,僅是白描的筆觸卻也寫得生動。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飽滿,是完整的人。比如寫明子受戒時,有一個山東和尚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燒了!”簡直就是村野俗夫!這和尚的反應讓人覺得十分的真實,直爽的山東漢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雖寫的是和尚,卻不是超脫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齋唸佛,不食人間煙火。和尚也在那個世外桃源過得瀟灑,能夠自給自足,靠著自我的本事獲得吃穿,那裡的和尚能夠偶爾吃肉,甚至能夠娶妻。還有小英子家房子獨村獨落,有田沒有全拿來種糧食,而是有半畝種了小英子喜歡的荸薺。這種有些理想化的社會生活,在當時就應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間的感情純純的。從開始到結尾,兩人之間的關係總有些微妙。開頭埋了伏筆,將兩人從空間上拉近,到之後兩人之間不斷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間,玩伴間的情誼,沒有明確的錯綜複雜的感情,一向簡簡單單,似水長流,一點一點滲透到故事中,一種朦朧的感情,直到最後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潮。最後,文章用一個省略號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