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中國近代史讀後感作文>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精選30篇)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作文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作文

  一、書籍簡介

  蔣廷黻從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與研究長達十餘年,蒐羅原始材料,採用先進方法,開風氣之先,為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建立了科學的基礎。本書是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經典之作,產生過廣泛的影響。蔣廷黻以冷靜客觀的態度,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的中國歷史,對中國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以學術的形式表達了關切,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稱蔣廷黻“執中國近代史研究之牛耳。”本版《中國近代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馬勇導讀推薦,附錄《琦善與鴉片戰爭》、《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專節詳述沙俄近代以來鯨吞中國的歷史。

-------------------------------------------------------------------------------------------------

  二、內容簡介

  中國近代史是從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中國歷史。歷經清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捱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鬥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

  三、作者簡介

  蔣廷黻(1895-1965),湖南邵陽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外交家。1911年赴美求學,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23年回國任南開大學第一任歷史系主任,與梁啟超成為南開大學史學的奠基者。1925年調入清華大學任歷史系主任之職。1935年棄學從政。1965年10月9日在紐約去世,享年70歲。蔣廷黻先生研究歷史反對“治史書而非史學”的傳統方法,採用“重綜合、重分析、重整體把握”的新史學方法,並將其引入當時尚屬荒漠的近代史領域,從而在中國近代史研究取得不小的學術成就,被稱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

-------------------------------------------------------------------------------------------------

  四、《中國近代史》讀後感30篇

  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中國近代史》讀後感30篇,因為內容比較多,大家可以採用“Ctrl+F”查詢自己想要的內容。

  第1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讀完本書,能知道作者是懷了極大的熱情來寫的。也可以知道,此本不特寫中國近代的史事,而是以近代之事求現代進步之要。

  治史之法,似乎可以分成兩種,一曰“以我注史”,二曰“以史注我”。以我注史者,專注史事之研究,必須有確鑿證據始可言之,目的是為了給今人留下歷史的真實。以史注我者,乃是於歷史中探尋理想,實際上是為了繼往開來,給今人開啟發展未來的門徑。

  我以為,這兩種方法沒有高下之分,只在於讀者自己讀書的目的。而對於本書來說,自然是取後一種。

  記得上中學時,歷史老師曾對我們說,因為林則徐早死,所以沒有被派去圍剿太平天國起義,從而保全了名譽。謬矣!太平軍為禍之烈,舉世罕見,只有中學教材為了樹立未成年人的三觀才把世界搞的黑白分明。學生學的歷史教材過於臉譜化,這是培養三觀的需要,但到了年歲長一些,應當多涉及一些其他資料。

  其他史書講史事時,不會夾雜其他的史事,另外,講中國史的不講國際,講國際史的不講中國,割裂不明,難以暢通。但本書不同,比如講太平軍時,還講了太平軍對於清朝與外國之間戰與和的影響,令人思維為之一清。就像小時候先學中國歷史,但對於涉及外部的一些事總有些疑惑,待後來學習了世界歷史,才算明白。

  作者在書中喜歡說“如果”,但我以為,歷史大勢,浩浩蕩蕩,絕不是一兩次“如果”能改變的,但對於書中記述的時代精英們的努力,不免悲壯。

  讀本書,看到近代中國因愚昧僵化而錯失種種良機,不得不扼腕切齒,怒其不爭,恨其無知。

  時勢造英雄,英雄促時勢,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不分主次,也不必分主次。或者可以說,研究具體問題時可以分清,但對整體而言是分不清的。

  變通是必然的,阻礙也是必然的。洋務運動的失敗,不是一人一時之誤,甚至不是滿清朝廷的錯誤。這裡有一個論點,中國積弱,是地理原因造成的,中國的周邊太過閉塞,與外界不相連通,雖然號稱文明古國,實際是文明世界的邊沿地帶。如果有邊界危機,中國還能夠發奮圖強,但就在於清朝幾乎統一了中華文明圈,有清一代,中國邊界總體安穩,於是導致了近代的衰敗。

  滿清之亡,非亡於革命黨。實際上國家衰敗不堪,各地異心早起,偏偏主少國疑,於是紛紛藉著革命的招牌獨立。

  但不管怎麼說,清朝總是一個統一的政權,而對於革命黨而言,流弊太多,導致野心家四起,中國大亂,無怪現在有人說孫中山革命是日本人的陰謀。

  對於西方世界而言,遠東只需要一個合作者,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使中國的虛弱完全暴露出來,這不單是對日本戰爭的失敗,更是在國際上的徹底失敗,所以日本成了西方列強的合作物件,而俄國人搶佔東北領土,更正式開啟瓜分中國的風潮,從此偌大中國,瓜分豆剖,任人分食。

  各個國家中,俄國要的是土地,英國要的是利益,而日本,最需要錢財來壯大自己。因為一場甲午戰爭,中國人沒有被驚醒,被驚醒的乃是日本人,從此日本在軍國主義道路上一去不回頭。

  另外,本書附錄中有“中國與近代世界的大變局”,從葡萄牙發現好望角開始,又講了明朝下西洋與西方地理大發現的不同等等,抽絲剝繭,將近代中國積弱的原因娓娓道來。

  所謂“大變局”之類的詞,實際上,仍然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如果不知道根究,就無所適從了。所以學習歷史,應該本國史和世界史對照學習。

  外國的風雲激盪不能在中國激起一點風浪,這或許可以作為“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的另類解讀,中國近代的衰弱已經註定。所以中國衰敗,雖然令人挽傷,但並不可惜。

  附錄中另有“琦善與鴉片戰爭”一文,將主和派的琦善塑造為一個明白中西差距並想要忍一時之辱奮起直追的有志青年。作者以為舉國皆醉而琦善獨醒,太過。但讀完此文,個人認為,琦善算是中人之才,只是舉國醉得太厲害了。

  琦善的悲劇在於,他和世界相符合,卻與清廷不符合,而清廷不與世界符合,足以將琦善的努力湮沒。琦善領先清廷一步,所以終被貶黜;清廷落後世界一步,所以就要捱打。

  第2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剛剛開始上《中國近現代史》課時,我心裡充滿了疑惑:這段歷史我們初中學過兩遍,高中學過一遍,此刻來到了大學,怎樣還要學啊而且資料都是雷同的,都是從鴉片戰爭講到至今,沒什麼翻新嘛!

  雖然嘴上沒說,但心裡卻覺得學校如此的安排純粹是剩餘。老師好象看出了我們的心思,他說:“別看你們歷史學過好幾遍,但我此刻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當中不必須有人能回答得上來。鴉片戰爭是哪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發的這些問題算是簡單的吧。誰能告訴我”不出所料,聽到這個問題後,全班同學都做低頭苦思冥想狀,半天都給不出回答。

  老師的這個問題讓我意識到,雖然我們學的次數不少,但都沒怎樣用心。就算有些時候很用心,但等應付過考試後,就棄置不管了。此刻腦子裡的歷史事件已所剩無幾,跟當初沒學過的一樣。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也沒有好處。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學校安排我們再學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們記住:落後就要捱打!引申到我們身上就是:不求上進就會被淘汰!

  這次學習,我暗下決心,必須要好好學!多瞭解些中國近現代史,做個合格的炎黃子孫。

  第3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提起中國近代史,似乎就是說中國落後挨西方列強打的一部屈辱史。但是看過這本書以後,感覺有很多觀點被重新整理了。首先,洋人的動機原來並非一開始就是以政治顛覆的訴求為先,而是想來做生意的。是中國先不給予洋人以平等地位,洋人才要用炮艦來求得這個“平等”,最終反而是佔了優勢,中國變成不平等的殖民之所了。其次,中國方面並不是一直被壓著打的,中間其實是有很多次沒有讓洋人佔到便宜,很多歷史教材上斥為賣國的舊官僚表現出來的強大學習能力和執政水平令人動容,而另一些所謂的民族英雄其實不僅思想守舊,客觀上也讓國家付出沉重代價。再次,中國民眾始終未能得到喚起和組織,成為國內鬥爭和國際爭端的一再犧牲品,甚為可惜可嘆,他們在所有的權貴眼裡都不過是隨時可供消費的數字而已。上層的一切,看似一邊倒,看似結果可期,其實都有考慮、有較量、有邏輯,只不過中國方面始終沒有十分準備好,吃虧面大些,但並不能說沒有努力過。

  本書的史料很精當,舉了很多奏摺和批文的原文,還有不少英國方面的文獻。作者功底深厚,不僅解其總意,而且注意字句選用的細節,推匯出雙方博弈的心理活動,以及當事人在其本國和談判對手之間的周旋的餘地。這樣讀史,才是能還原歷史的全貌,並留給讀者足夠的空間自己獨立得出可能和書本上不同的結論,而非只說林則徐銷煙好、李鴻章籤馬關壞。銷煙到底是不是當時博弈的最好手段?馬關條約是不是已用盡談判的空間?中國看重的是什麼,英國看重的是什麼?這些問題如果不分析,不回答,結論自然也是站不住腳的。

  只願鎖國自大的歷史悲劇不要再重演,因為我們都是百姓,出了事情大抵是要被犧牲的那群人。

  第4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精美的史書是輕盈的蝴蝶飛躍光陰的記載,輕叩我們的心扉;它流傳著中國幾千年的文明,記載著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承載著中國日新月異的王朝更替,鐫刻著中國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與勝利,銘記著中國現代輝煌建設成就……

  開啟《中國近代史》,它是一部記載著我國由危亡走向復興。

  在鴉片嚴重損害人們健康,猶如一條毒蛇吞噬著,這時林則徐深明大義地上述朝廷請求嚴禁鴉片,從而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禁菸運動——虎門銷煙。面對外國資本主義的血腥掠奪、本國封建勢力的殘酷剝削,洪秀全領導太平軍奮起放抗。由於清政府和外國侵略者勾結起來,使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面對日本軍隊的突然襲擊,挑起戰端。在黃海戰役中,鄧世昌不畏生死,迎戰敵艦,與日本軍隊同歸於盡。面對如火如荼的抗日戰爭,張學良,楊虎威發動西安事變,用“兵諫”的形式使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林則徐、洪秀全、鄧世昌、張學良、楊虎威……他們以天下為己任,將自己的生命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他們深明大義,義無反顧;在強敵面前,他們不畏困難,頑強拼搏。他們不顧個人生死,處處為過為民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於身心之間。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衝破重重阻撓建立太平軍,但是社會矛盾十分激化,面對如此境地,洪秀全不畏艱險,領導太平軍同清政府、外國侵略者反抗。他們用行動進行反抗,用精神同他們鬥爭。古往今來,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國家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光和熱。洪秀全就是這樣一個讓我敬佩不已的人。

  在抗日就往運動的推動和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抗體救過,對蔣介石實行了“兵諫”,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他們不懼後果,一腔的熱血隨著抗日起伏。他們不希望國家再深陷於戰火之中,用行動去證明。他們一刻不停地殺敵報國,心繫國家安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念無疑是後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們是出來解國家之危,用生命去維護民族生死。他們大義凜然,視死如歸。面對風雲突變的局面,變幻莫測的戰場,他們毅然去之。面對隨時有生命的危險,他們仍知生死可以決定時,但仍義無反顧地選擇為國家流血犧牲。在戰場上,他們積蓄能量在巡檢釋放和爆發了鮮紅的光亮。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槍支彈藥。那些鮮活的身影在那火光四射的背影下退場了。他們有著時刻準備為國家犧牲的決心,時刻準備為國家奉獻的精神。他們的身影儘管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他們的事蹟,他們的品德,他們的精神永不泯滅並存留在人們的心頭之上。

  他們識大體顧大局,願為國家犧牲。他們是這樣的勇敢,是維護國家脊樑的戰士。他們熱愛祖國,保護祖國,他們之所以被世人稱頌,就在於他們的愛國精神是留在人們心中的豐碑。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不面強敵時不畏困難的決心,學習他們為國奉獻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

  第5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老師推薦的那麼多本書,我最喜歡蔣廷黻老先生的《中國近代史》。這本書正文內容其實很短。短小卻精悍,把很多初中、高中略去不講的東西,娓娓道來。結合老師的授課內容,再反覆看這本書,覺得自己看待歷史的角度,比以前開闊了許多,文化底蘊也似乎厚了那麼些許。

  網路上,總流傳著很多有道理的話,其中有一句我覺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個人看了一本書,聽了別人一番話,就覺得自己的價值觀都變了,那他大抵是個井底之蛙。在歷史這方面,我承認我只是個坐井觀天的人。因此,這本書和這門課帶給我的影響,在認知歷史方面是徹底的。風靡學生群體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兩本,就覺得它無聊看不下去了。所以,這本《中國近代史》含著老師的部分內容對應講解,真真是的非常對我的口味。非常感謝老師,那麼用心地準備課堂,那麼耐心地講授內容,那麼極力地推薦了一本《中國近代史》。

  收穫最大的,莫過於:歷史是客觀的。看書及聽講,相關初中有講到的內容,會不自覺想起初中老師如何講授(高中讀理科,上的歷史課都是渣滓而已)。初中的歷史老師,也是可以把歷史透過一些短短的綱領,講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當講到近代史中國人備受屈辱這段,初中老師含著極為強烈的個人色彩,連帶著我也覺得那時候的外國人怎麼那麼可惡。可在這書中,多次講到一些外國人友好的舉動,像使團來訪,要求建立大使館;傳教士傳授先進的科學知識,都是促進中國發展的。是中國人自傲,愚昧,生生錯過很多能讓自己改變的機會。

  就像蔣廷黻先生說的:“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後,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一開始不由覺得都是中國人活該,再回味時,那些偏頗於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的念頭都沒有了。的確,我們的失敗是註定的。我們強大時,傳統思維固化,一座五指山似的壓著中國人,讓我們對外來文化,毫無寬容心可言,我們的視野都在五指山下那麼一小片,即便抬頭觀望,也不過是上面那一點點景色。若沒有人洗淨自身反封建的東西,再帶領其他人更新觀念,中國那時是毫無勝算可言的。鴉片戰爭前,由馬戛爾尼主領的英國使團拜訪中國,“獅子號”軍艦的說明書中國人拆都沒拆過,代表人類翱翔天際的第一步的熱氣球展示,以及先進的軍事手段,中國人都不屑一顧,還出言不遜,毫無大國氣度可言。慘痛的教訓已經付出,我們中國人應該更多的去了解他們,傳承他們,勿忘國恥,奮發向上。

  那段歷史無論有多屈辱,多不堪,都應該積極地正視——瞭解外國人如何欺負我們的同時,更應正視自己做錯的地方。既要講外國人怎麼攻打我們,掠奪我們;更要講,我們如何無知愚昧,如何沾沾自喜,如何錯失機會。像初高中教材改得讓我們對那段歷史的看法有偏頗,我能理解國家的用意,讀後感.但卻不能認同。我們簽訂條約時,由於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爭所不當爭,棄所不當棄。《虎門條約》時,國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協定關稅、治外法權這種涉及國家主權的東西。互派使節這種要求,中國人從爆發鴉片戰爭的一百年前開始,更是拒絕、拒絕、再拒絕。《南京條約》後,中國人仇外心裡表現之一是殺外國人,可他們當中,有許多都是無辜的,耆英要求嚴厲執行國法,被人罵洋奴……這些錯誤,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正確區分別人的善意與敵意,這一點,到今天,對於中國人仍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另外,我更想說的是:知己知彼這一點,無論是那時,還是現在,中國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現代中國強大起來了,可論起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瞭解,中國人又有多少?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都瞭解甚少(爭著去申遺的中國人,對那些文化遺產背後的東西又是否曾主動去了解呢?)更不用說其他國家了,都只會道出表層膚淺的東西而已。朱焱先生在《日本人的善意和敵意》這一文章中大談相比於日本人對中國的研究,中國人對日本的瞭解是遠遠不夠的,我對於這個觀點,很是贊同。

  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真的是讓我知道了更多那段歷史背後的真實故事,先生的評論,也很精準。也許以後學者會研究出更多,甚至是推翻先生理論的東西。但無疑,先生的著作,還可以繼續走很遠很遠的路。

  第6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中國近代史》是蔣廷黻先生的經典著作,他以冷靜客觀的態度,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的中國歷史,對中國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以學術的形式表達了關切,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翻開這本書的封面,內文插圖赫然是一張著名的《時局圖》,令我過目不忘。圖中虎代表英國、青蛙代表法國、鷹代表美國、太陽代表日本,它們正在瓜分中國,這就是悲慘的中國近代情形。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誌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達到了幾百個。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

  這也是一段不屈不撓的抗爭史。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儘管有人低頭服軟、賣國求榮,但是廣大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的戰鬥,湧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仆後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鬥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除了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下鬥爭,帝國主義侵略到哪裡,就在哪裡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許多的反洋教鬥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兩次大規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勢力造成了沉重的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治的同時,還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1900年爆發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是一次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群眾為捍衛民族獨立而展開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它失敗了,但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這是中國人民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一部探索史。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濟發展,實現政治進步。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世務實的態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後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在歷經浩劫後,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辦軍事、民用工業,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儘管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程序。

  甲午戰爭後又興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可最終還是失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不能救中國。此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經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鬥爭,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已久的正確方向。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並不斷開創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讀完這部經典著作,我深刻地認識到“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一個人如果不思進取,夜郎自大,總有一天會被其他人超越,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而一個國家如果不圖強,整日閉門造車,輕則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出讓利益,重則被分裂甚至亡國。清政府長時期沉浸在自以為是強國的美夢中,卻不知西方列強早已在多方面遙遙領先,這種強弱差距造成了這樣一段坎坷的歷史。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併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自強不息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使中國越來越強大,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7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一段蕩氣迴腸的故事,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一曲催人淚下的歌曲……讓我回味無窮,百看不厭。

  蔣廷黼所著的《中國近代史》,貫穿了中國近代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至20世紀抗日戰爭爆發前的近一個世紀曆史,講述了整整一箇舊民主革命階段——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戰爭,辛丑條約……作者用著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描述著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翻開這本《中國近代史》,就彷彿掀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歷史長卷。為何當時的中國多次被列強的鐵甲鋼炮給轟開了古老的大門?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人的守舊。中國人的守舊造成了他們思想的落後,思想的落後造成了科技的落後,科技的落後造成了國防的落後,國防的落後就造成了國家不保的危險。很可惜,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時,李鴻章勇敢地站了出來。

  李鴻章,何許人是也?世界排名第九的北洋水師的創始人與統帥,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之一,晚清四大民臣……無數的榮耀集他一身,可謂是時勢造英雄。或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吧,李鴻章認清了只有向西洋學習才能自強的道理。

  歷史就是這樣公正,也是這樣的殘酷,它不會給予弱小者任何悲憫,也不會給予強大者任何協助。當清王朝的統治者在宮殿裡享著天倫之樂之時,西方的工廠裡機器正在轟鳴。李鴻章向西方學習,建工廠,設學校,成立北洋海軍。雖然他自強的方式很不錯,但是他自強過後卻也救不了國,因為他自強的不徹底,沒有認清楚清王朝落後的根本原因,思想上不改變就算是他能力再強也是沒有辦法的。所以說,在那個時期,想要自強是有多麼的困難。

  歷史早已過去。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因為即便我們對歷史有多麼的不滿,我們也無法將它改變。無論是什麼年代,都是屬於強者的。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要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如此這般,才能為祖國做出貢獻。

  第8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一直以來,我都喜歡古代史。古代的中國格外輝煌,以王者自居。最不喜歡的是近代史,近代的中國不停地割地賠款,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近代歷史給人一種感覺是近代的屈辱都是軟弱的皇帝和一幫妥協的大臣造就的。讀《中國近代史大綱》後,我意識到也許我所學到的歷史並不全面。基於多重因素考量,歷史書的編者才編出來了這樣給人以指向的歷史。

  作者蔣廷黻以超出個人的境界來再現當時歷史,分析出現那些局面的原因。重點從外交的方面入手。對李鴻章、琦善等當時主和的大臣深入剖析。在他筆下主和的大臣求和事出有因,他們超越了一般的民眾對事物的認識,綜合利弊得出最有利中國的結論就是求和。並非他們貪生怕死,投降。相反他們外交能力突出,才在當時能夠與外國擬定和簽訂條約。

  我固有的認知此時好像因此變的更加客觀了一點。以後我也許會盡量避免帶有任何主觀偏向講解歷史事件。我要做的可能是找到儘可能多的史料,還原當時的歷史,是非功過,自有人內心評說。

  書中還說到每當出現無法解決的事情,清政府總設法使他成為懸案。書中還詳細披露了東北出現爭議的根源和過程。這些都是我以前從沒有思考過的問題,而從這之後我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

  這本書書名給人一種純理論知識的錯覺,其實內容卻非常具有可讀性,作者的個人見解無時無刻不顯現期間。確實是值得一讀的歷史書籍。

  第9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1840年隨著廣東珠江口的英國艦隊一聲炮響,中國近代的黑暗歷史正式拉開帷幕。由於當時的中國閉關自守,與世界隔絕,沒有先進的武器,而且清政府好大喜功,腐朽愚昧,使得英國的侵略者勢如破竹,直攻入南京。最終簽訂了我國曆史上第1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作為弱者,我們需要賠償其2100萬白銀,割香港,開放數處通商口岸。英國得了便宜,美法兩國居然要挾中國簽訂同樣條約。可當時的清政府目光短淺,不重用剿夷派大臣,以致英法等國不斷壓榨我國收益,收割我國土地這些條件都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國不滿於既得利益,發動了第2次鴉片戰爭,古老的落後的防禦被侵略者的堅船利炮如摧枯拉朽般毀滅,並與多個國家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血的教訓告訴我們落後就會捱打!清政府終於肯吸收外國的科技文化成就。可兩次鴉片戰爭之間的20年時光,就這樣白白的浪費了!中國也因此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尤其是沙俄,掠奪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千里的領土。外國侵略勢力的擴張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書中寫道,中國歷史還有一個迴圈套“每朝的開國君主及元勳,大部分起自民間自奉極薄,心中的奢侈標準是極低的,而且比較能體恤民間的疾苦,辦事宜比較認真,這是內政昌明、立志澄清的時代。後來,慢慢的統治階級的慾望提高,奢侈標準隨之提高,因此官吏的貪汙一大大的長進。”所以我認為每到了天下太平已久,人口增加很多民生痛苦的時候,官吏加多,每個官吏的貪汙更加厲害,人民所受的壓榨也更加嚴重。而清朝嘉慶年間正是到了這個迴圈套的最低點,此時清政府連剷除內患都不急,又何談抵抗西方侵略勢力呢,所以西方勢力侵略起始的時候,正是我們抵抗力量薄弱之機,因此中華民族在近代遇到的難關是雙重的。

  讀完中國近代史,我的心中有自豪,有不甘,有憎惡,有無奈,慨嘆於1840年起這段災難深重而屈辱的歷史,這段飽受欺凌和侵略的歷史。至今,因人民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教訓,中國走向光明共創輝煌,而現在我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理所當然的享受著這個國家的和平和自由。我們只有憑努力學習回饋社會,才對得起那些歲月用鮮血和生命堆砌起的今天。

  第10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插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2012年3月第6次印刷),是我在書店發現的頗為重要的好書。

  蔣廷黻是民國時期的歷史學家,他的這本書寫於1938年,在民國銷量頗大。本書反映出作者受到過嚴格的現代西方歷史學的訓練,並且觀點頗為新穎。作者最獨特的觀點是:假如林則徐沒有被免職(林則徐在虎門銷煙後由於不能擺平英國人,被道光免職),估計他會在廣州和英國人幹起來,肯定慘敗,那樣他的一世英名將被毀掉,而對清朝卻是一件幸事,因為清朝慘敗之後必然會提前開展洋務運動20年,我們也將比日本早發展20年,以後就不會有甲午慘敗了。

  這個觀點很新穎,尤其是在林則徐早已被捧為民族英雄的情況下,更是頗吸引眼球。但我仔細想想,覺得經不起推敲。因為:(1)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不是沒和英國打過仗,英國順著長江快打到南京了,清朝終於受不了了,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如果英國在長江三角洲的勝利不能警醒清朝,難道在廣州打敗(如果不被撤職的)林則徐,就能警醒清朝嗎?(2)即使洋務運動提前20年,如果不能從制度上做根本的改變,真的能戰勝日本嗎?

  所以作者書生氣頗重。

  該書畢竟寫於1938年,民國時期的歷史,對作者來說是“現代史”,所以對孫中山、蔣介石歌頌頗多。這也是我不贊成的。現在我看中國近代史,逐漸形成了以下(可能比較獨特的)觀點:

  1、落後國家要發展,尤其是東方落後國家,一定要經過一段集權、獨裁時間。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不經過這段時間,國家和地區就不可能發展。好好看看日本、韓國、我國臺灣,乃至新加坡的發展,無不如此。

  題的關鍵是:(1)很多人認為一步跳入美國或英國式的民主,才是對的。(2)經過獨裁或集權之後,一定要過度到民主社會,而不能停滯不前。兩者缺一不可。

  東方國家,不走(1)而直接進入(2),成為世界先進國家的,至今沒有先例。所以必須走第(1)步,絕不能因為(2)而否定(1)!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必須及時過度到(2),否則仍然會落後,會捱打!

  2、在近代史上,李鴻章、孫中山的地位過高了。

  實際上,國人對李鴻章的評價已經幾經反覆。甲午戰爭之後,李鴻章的名聲就臭了,一直臭到民國。然後梁啟超等人為他翻案,說無論是誰,當時都不得不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和李鴻章沒有太大關係。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也為李鴻章說好話。到了1949年之後,大陸再次把李鴻章醜化,但1990年之後又逐漸為他翻案。總之,現在李鴻章基本上是個正面角色。

  但我認為,李鴻章還是被大大高估了。孫中山也一樣,國共兩黨對他的評價始終很高,都有歷史原因。但真正細觀歷史,我認為他被嚴重高估了。算了不展開了,重要人物總是充滿爭議。

  3、有些人的地位過低,比如左宗棠。

  左宗棠收復新疆,從清朝到民國,再到現在,我們都認為左宗棠是民族英雄。我越看近代史,越覺得左宗棠的見識極高,遠遠超過同時代的中國人。但是,我國對他的宣傳還是遠遠不夠,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收復新疆時還有另一個同樣重要的民族英雄劉錦棠(有興趣的可以看我的《劉錦棠收新疆》系列)。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左宗棠在我國(包括大陸和臺灣)的地位這麼低,他的知名度遠低於岳飛、戚繼光、林則徐甚至鄧世昌,也低於曾國藩和李鴻章。

  蔣廷黻對左宗棠的評價同樣不高。他認為:假如不是左宗棠力主收復新疆,當時清朝肯定有更多的力量建設海軍,琉球就不會歸於日本了。而琉球歸屬中國之後,在朝鮮的影響力也將更大。作者顯然認為琉球比新疆,東面比西面重要。

  對此觀點,我同樣不表贊成。難道左宗棠不收回新疆,李鴻章就一定能收回琉球,清朝一定能戰勝日本嗎?幾乎不可能的。李鴻章一貫忍辱求和,不可能為了琉球和日本開戰。而新疆的重要性,作者顯然沒有認識到。

  4、近代史嚴重低估了一些媒體思想家(“公知”)的歷史貢獻。

  具體地說,梁啟超和胡適,他們不僅是文人,是公共知識分子,是思想家,而且極大地左右了歷史程序。我們似乎只是在戊戌變法時才會談到梁啟超,並認為胡適只是民國時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這都大大低估了兩人的歷史作用。

  第11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每每翻開近代史,我的心情都會特別的沉重。這也是我為什麼愛著近代史,同時又不敢去翻開它。但歷史就是歷史,只有正視歷史,以史為鑑,我們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如不是,當我們成為歷史時,後人是不是也會懷著這種沉重的心情來看我們呢?在那段如鮮血般令每個中華兒女都刻骨銘心的歷史裡,每發生一件事,都關乎著我們這個民族的生死存亡。

  1840年,英國用當時的紅衣大炮打開了我們的國門。我不知紅髮碧眼的英國人踏上我們這一片熾熱的土地時是怎樣的心情,也不知當時的大清子民又是怎麼看待這些外來者,也許他們也會像紫禁城裡的貴族一樣,認為這些蠻夷不足為懼,反正我們的天朝地大物博。在侵略者的槍炮下,那徒有外殼的清政府,一步步地瓦解。帝國倒塌的痛苦和屈辱終於慢慢的喚醒了消沉的民族。

  開眼看世界的魏源,鞠躬盡瘁的林則徐,英勇就義的義和團,血灑菜市場的六君子……一批批的戰士,在國難時,為這個已經千瘡萬孔的民族做他們最後的努力。每一次看到戰爭爆發,每一次看到我們的民族英雄犧牲,我都無法壓抑住自己的情緒。心不停的抽搐,只願那段屈辱史快點過去。沒錯,時代要變更,但這太殘忍了。可是歷史就是歷史,我們可以怨恨,憤怒,但卻不可以改變。

  1911年,特別的一年。八國聯軍侵華給了孱弱的帝國沉重的一擊。但它同時也將人民長久以來積攢下來的力量給激發出來了。雖然孫中山和革命軍們把那龐大悠久的政治機器給推到,給了我們短暫的希望,但是這個希望就像泡沫一樣,隨著袁世凱把革命的果實竊取,很快又破滅了。但是在1911這特殊的一年裡,這個瞬間即滅的希望給當時的人們孕育了更大的希望。

  1921年,一個偉大的組織產生了。誰也預想不到,當時只有13個人小組織最後真的成了燎原之勢,點燃了整個華夏大地。當近代史被翻閱到這裡的時候,我總不禁露出少少的欣慰,這個久經戰火的國家,它真正的領導者終於出現了。即使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仍有人在犧牲,但最終我們這個飽受欺辱的國家還是站起來了。這個曬滿鮮血的近代史,還是過去了。

  第12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它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捱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鬥爭史。

  這本書的作者是蔣廷黼。他是個很厲害的人物,為什麼呢?他出生於1895年,也就是說,他寫的都是他身邊發生的事情。這就厲害了,他領悟了許多我們過了這麼久可能還沒有領悟到的道理,那他真是太偉大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生生的被他變成了“當局者清,旁觀者迷”。所以這是我非常敬佩他的其中一點。

  他寫的書非常有邏輯,而且感覺思維既貼近當時那個時代,又超出了那個時代。我跟我父母討論了一下這本書,雖然我讀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很深刻的體會,但是我父母卻說這本書寫的很好。

  我詢問了他們原因,他們以前受過的教育都是:從一個角度評判整個歷史,相對來說,角度比較單一。這裡面並沒有否認他們是英雄,而是客觀的給予他們一個正確的評價。就比如林則徐:老式教育是,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這本書裡寫的是,苛刻的,不考會慮大局的。不過他自己意識到了,但是人民卻陷下去了。

  那為什麼我的父母覺得這本書很好,但是我的感覺卻不深呢?這是因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正是因為此書寫的與他們學的不同,他們才有深刻的體會。但是我們從小就受到這種良好的教育,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此書出版與中國華僑出版社,利用政治學和歷史學結合所寫,新華書店經銷,字數188千字,特點是精煉油和經典,19年5月第13次印刷。這本書受人追捧,也值得讀好多遍!

  第13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一提到中國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麼想的,反正我就感覺到了兩個字:可惡。當然,這是說外國人的。每每當我看到外國人如何如何霸佔中國領土,如何胡攪蠻纏,使得中國政府暈頭轉向,答應他們無理的要求,我就覺得十分地憤恨:外國人,你們怎麼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當我看了《中國近代史》這本書後,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變。對中國的歷史也有了新的認知。

  書中一開始便指出了中國人的三種心態:“怨婦”心態,“潑婦”心態,和“情婦”心態。這讓我有些難以接受,可是隨著我漸漸地深入讀了下去,我發現作者說的也是不無道理。不僅如此,書中作者不少描寫的地方都沒有怎樣偏向中國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國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這便讓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發熱的腦袋變得冷靜了些。畢竟,不管中國人如何掩蓋,事實就是這樣:晚清亡國了。而我們呢?出於一種“愛國主義”,便是大肆宣揚外國人如何如何狡詐,蠻橫,而對中國失誤的地方,則是輕飄飄地一筆帶過,這便讓我的思想出現了一種誤區。思考問題也變得片面起來,覺得中國人是很無辜的樣子,一切都是外國人侵略我們的錯。可是,如果中國不弱小,外國人又怎麼會打上中國的主意?如果中國採取了正確的措施,外國人的計劃有怎會得逞呢?

  這本書,給我的思想敲了警鐘,它不僅告訴了我不少關於晚清的知識,民國的知識。更告訴了我:思考問題,不要太片面。

  第14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中國,一個在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的國家,從1840年到1949年的4月,因清朝政府的腐敗,自高自大,認為“天朝物產豐富”,閉關鎖國,再不與外國來往。後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林則徐虎門銷煙,卻不料清廷的昏庸懦弱,向惡徒妥協,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墮落,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60年,兩個強盜闖入圓明園,掠走珍寶,砸、搶、奪、拿、燒,無惡不作,無所不為。在那時,誰會想到我國四大發明,景德鎮的瓷器,郭守敬的《授時歷》,司馬光和《資治通鑑》,鄭和宣揚國威……從前的輝煌都付之一炬!我常常想,清政為何要閉關鎖國,為何那般懦弱!既然你存在在這世上,就不應該退縮,把一塊塊土地讓給侵略者,一次次的退縮,一次次的妥協,國破家亡,四分五裂!嘆你割讓173.9萬平方千米土地在所不惜,義無反顧投入敵軍陣營鎮壓革命…但你如果換一種方式呢?結果還會是這般慘烈嗎?

  從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已開始了向世界證明自己身份的征程。回顧今朝,我國在世界的地位上也是一日千里,在里約奧運會上,我國屢戰屢勝,奪得70塊獎牌,其中金牌26塊,位居世界第三!這足以見證了我們現在的充足實力。

  現在的我們,不再是那個受盡外國欺凌的舊中國了,我們有發達的工農業,先進的科學技術,其中不乏有多項領先於世界的技術。就因為我們強大了,我們發展了,外國也對我們恭敬有加,在與國外交往中,我們有朋友,有合作伙伴,有對手,也有敵人,即便敵人也不敢對我們輕舉妄動了!為什麼?原因很簡單——落後就要捱打。你落隊了,別人就欺負你;你強大了,別人就尊敬你。雖然今天的勝利十分輝煌,但我們也不能忘記歷史,讓我們喊出心底的願望:勿忘國恥,繼續振興中華!

  第15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翻開這本書,思緒彷彿也隨著翻動的書頁飛回到了,那昏暗的日子。入眼的,滿是傷痕。我聽見,一聲聲,痛苦的呻吟,一聲聲,絕望的哀嚎。

  我不是一個很喜歡讀歷史類書籍的人,在我看來,歷史往往太過真實,歷史不是一個作家可以創作的作品,歷史就是真實存在的,發生過的的事。相較於歷史而言,我更喜歡其他型別的作品,在我看來,很多作家創作的作品都包含了作家自身的情感。我不喜歡悲劇,我看完一個悲傷的故事的時候我就會告訴自己,這不是一個完全真實的故事。但是歷史故事是真實存在的,我沒辦法告訴我自己,曾經沒有那麼多因為戰爭流血流淚,因為戰爭流離失所的人們,也沒有辦法告訴我自己有些屈辱,有些殘忍,有些可怕是真實存在的。

  其實在翻開這本書之前,對於那一段慘痛的歷史,我的認識是,中國封建制度落後,人民思想觀念的腐朽,經濟蕭條,清王朝腐敗,清政府昏庸無能,自高自大,皇帝的懦弱無能,慈禧奢侈無度,崇洋媚外,士大夫膽小怕事,目光短淺,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琦善崇洋媚外,買主求榮。林則徐拼死抵抗,有勇有謀,卻被奸佞陷害,不被重用,曾國藩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開拓打下了基礎,康有為梁啟超,主持百日維新,向西方努力尋找真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提出三民主義……

  當我翻開這本書,一段段歷史就這樣在我眼前啊展開,我告訴自己,這不是創作的故事,這是真實發生的,我懷著沉重的心情,開始看這本書,開始走進那一段沉痛的歷史。

  一點點讀下去,我開始對那一段歷史,那一段歷史裡的人有了不一樣的,更深的理解。我開始意識到或許我不應該把那一段慘痛的歷史賬都算在清政府和士大夫的頭上,至少這不能全怪他們。我們沒有辦法去苛責那些從來沒有了解過西方的人,讓他們明白中西方的差距,讓他們意識到中國急需改革,但是還是覺得他們的意識過於麻痺。他們一直在閉關鎖國中坐著自己的春秋大夢,就像蔣先生在書中寫到的那樣:“到了十九世紀,我們只能在國際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慶,道光,咸豐年間的中國人,不分漢滿,仍然試圖閉關自守,要維持歷代在東方世界的光榮地位,根本否認那個日益強盛的西方世界。”我們希望當時的他們能有更高的覺悟,有更長遠的眼光,對西方世界有更深的認識,然而他們沒有。

  說起近代的民族英雄,我總能第一個想到林則徐,那個主持虎門硝煙,備受讚譽被稱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讀蔣先生的書,也讓我對這位民族英雄有了以往沒有的認識。

  很多時候,人們認為鴉片戰爭的失敗是因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則徐給撤職了,用了一幫投降派。但是,其實不然,這是歷史對林則徐的成全,成全了林則徐的身後名。假使,當時林則徐沒有被道光皇帝撤職,那我們的鴉片戰爭還是沒辦法打贏的。這場戰爭的背後有巨大的軍事,政治,經濟的懸殊。誠如蔣先生所言,真正的林則徐有兩個,一個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則徐,一個是真正的林則徐。前一個林則徐是主剿的,是百戰百勝的。真的林則徐是慢慢覺悟了的,他知道中國兵器不如西洋,他知道中國應該以以夷制夷,但是他不敢公開的提倡這些主張,他怕士林清議,他重視自己的名譽更甚於國事。

  每個人都有很多種不同的人格,每個都是我們自己,或許,民族英雄林則徐也有一種人格,一個不願意承認時代落後的舊時代精英,不肯公開提倡改革,讓主持清議計程車大夫睡在夢中,讓國家日趨衰弱,讓自己的名譽得以保全。但是,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人間,沒有誰是完全的沒有缺點的,人之所以為人,大概就是因為每一個人的不完美性,正是這些獨特的不完美性才使得世界有更多的美麗的可能。

  很多時候,再去讀歷史,就像是站在上帝視角去俯瞰世事。或許就是這樣,我們會去感慨,會去氣憤,會去惋惜。

  在我的印象裡,我所知道的琦善大概是一個備受苛責的人,看過很多對他的形容,說他是舊官僚,說他膽小怕事所以主和,更有甚者說他是賣國賊。大多時候,琦善都被拿來與林則徐作對比,用來突出林則徐的愛國,忠義,有遠見。

  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琦善卻有了新的認識,雖然現在琦善在我心裡不是英雄,但是至少,我發現他也並不是像我之前以為的那樣,是個膽小怕事主和的舊官僚。就像蔣廷黻先生評價那樣:琦善與鴉片戰爭的關係,在軍事方面,無可稱讚,亦無可責備。在外交方面,他實在是遠超時人,因為他審察中外強弱的形勢和權衡利害的輕重,遠在時人之上。的確,我們就不應該把一場打不贏的戰爭怪在某一個人的頭上,我們沒法說刀槍棍打不過洋槍洋炮是因為一個大臣的過錯。在蔣先生的書中,我認識了一個誠實的琦善,他知道沒落的清王朝沒法與興起的近代化英國相抗衡,他認識到“化外蠻夷”的實力而不惜一切去“撫”,他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保全中國。可惜這種誠實在別人看來是失了國體,這種誠實無異於是一種怯懦。但是,在我現在看來,琦善擔的起中國近代外交第一人的稱號。

  或許有的時候事實也並不是我們所想的樣子,但是事實就是事實。歷史永遠是最偉大的,最公正的裁判,所有的一切最終都會有一個公平的判斷。

  第16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為什麼歷史上曾經非常強盛的中國,到了近代會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直至最後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和文化十分落後,使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極端困苦?為什麼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後,中國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迅速屹立在世界之林?為什麼有了黨的領導之後,我們的祖國會日益強大,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國主義的侵華史,是一部反動政府的投降賣國史,但同時也是一部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追求近代化的奮鬥史!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清王朝實行閉關自守政策,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中佔著絕對優勢,清朝封建統治日趨腐朽,無力抵抗外來侵略,為資本主義入侵提供了機會。

  從鴉片戰爭開始,西方列強用武力迫使腐敗的清政府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透過《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侵奪中國主權和鉅額財富,控制了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財政、文教、國防等大權,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窮的災難。清政府封建落後,始則盲目自大、閉關自守,到外國資本主義打進來後只經過短暫對抗,當明白外國侵略者並不想推翻大清政權,而是要通商貿易和掠奪財富,便開始屈膝投降,出賣民族利益,把鎮壓人民放在第一位,暴露了其敵視人民的醜惡嘴臉。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相互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中法戰爭期間,中國在取得鎮南關大捷的情況下,清政府竟與法國侵略者簽訂出賣主權的不平等條約。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實行妥協投降路線,壓制人民的反侵略鬥爭,致使戰爭全面失敗。八國聯軍侵華,以慈禧為首的清朝權貴逃亡西安。戰爭結束後,慈禧竟然宣佈"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充分暴露了其不知羞恥為何物的一副醜惡奴才嘴臉。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各自在不同帝國主義的支援下,割據一方,混戰不已,北洋軍閥政府走馬燈似地交替更迭,人民苦不堪言。

  可見,腐敗無能、軟弱透頂、閉關自守的政府是近代中國飽受欺凌的根源。

  雖然清政府極端愚昧腐朽,但是,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停止過鬥爭,從反帝到反封建,廣大人民群眾一直是主力軍。無數次大大小小抗擊外國侵略者英勇悲壯的鬥爭,如波瀾壯闊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反對八國聯軍侵略的義和團運動、以救亡圖存為號召的戊戌維新、打倒"洋人朝廷"的辛亥革命、反對賣國獨裁的北洋軍閥的鬥爭、要求民主與科學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抗日戰爭、反對北洋軍閥和蔣介石獨裁專制政府的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等等,構成了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鬥爭的雄偉畫卷。

  在外國資本主義侵入中國之初,人民群眾就與反動統治者走著完全相反的道路。當封建統治者軟弱妥協時,人民群眾擔負起了保家衛國、捍衛民族利益的神聖任務。

  中國各族人民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英勇頑強地鬥爭,以數千萬先烈的犧牲為代價,挽救了民族的存亡,避免了淪為殖民地的厄運。歷史充分證明,任何困難都難不倒中國人民!中國人民是最偉大的人民!中華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是最偉大的民族!

  第17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寒假裡,我讀了《中國近代史》,作者是蔣廷黻,讀的比較吃力。主要講的是:在19世紀以前,中西沒有邦交,此中有兩個緣故。1。中西相隔很遠2。中國覺得外國人是蠻夷之邦。但外國人認為,中國是很好的國家,竭力與中國訂立邦交,可中國人仍覺得他們是應該向我們跪下的小人,英國人就這樣在一開始就和中國關係變差了。而且,當時在中國的外商發現鴉片是利潤較多的貨物,在中國銷售鴉片,但遭到許多中國人反對,更加惡化了中英關係,最後和英國打了起來,失敗後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戰敗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再輕視西方了。有些人要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一些人就批評說中國數千年的文化,不可以輕而易舉的滅亡。洪秀全領導一些人組成的起義軍很快攻下了許多城市,可是到後來,起義軍變得驕傲自大,他們的領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後失敗了。

  不過好幾場對外戰鬥的失敗,令更多的中國人知道中國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後,很多人向外國人購買先進的武器,學習科學技術,受到推薦的李鴻章提出了許多維新方案,他希望中國步步向前進,但他做的不徹底,許多人不聽他的話,很多建的廠都在和法國打仗時被毀了。

  這時李鴻章覺得日本是中國的勁敵,有朝一日會攻打中國,於是在高麗進攻日本,但由於戰略錯誤,中國敗給了日本。和日本戰爭失敗以後,李鴻章用各種外交辦法想得到其他國家的援助,但都失敗了。可是俄,法,德三國卻在後來自願援助我國,想從中獲取一些代價。俄國借給我們很多錢,聲稱要和中國為友,幫助中國修鐵路,實際上要佔領中國北方。最後,中國許多地方被瓜分了。孫中山這時在國內外來回奔波,提倡復興方案,最後推翻了滿清,當上了大總統,趕跑了不友好的外國人。

  我讀了這本書之後覺得應該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樣,我們不能歧視有困難的那些人,而且做人要大氣,不能為一點點小事而鬧得越來越大,應該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第18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以前真沒聽說過這個人,直到看到K教授的一篇小文中引用了蔣先生的一段結論,繼而對他發生了興趣,看來看超星版的書,他的八卦,關於他的事蹟,對於他的學術和官場生涯的評價,當然最顛覆我的歷史觀的還是對於中國歷史的兩種不同的視角,或者說“正規化”。

  蔣先生所代表的歷史觀,和我當年看茅海建的書感覺類似,他所關注的是中國的近代化和現代化,所有歷史人物的臧否的標準是是否有利於中國的近代化,而這種歷史觀是在我從小接受的歷史教育裡看不到的,我們的近代史是革命的歷史,我的歷史課本里的標準是是否有利於革命。

  兩種歷史觀對於中國近代史的解讀影響無疑是致命。看完蔣先生的書,再看我國的近現代史,真是別有一番天地。

  第19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最近翻看了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薄薄的一本,所以一口氣讀了下去。這本書是作者賦閒漢口時,花費兩個月時間一氣呵成的。儘管如此,卻並不意味著它的內容膚淺。蔣先生本人是近代的留洋博士,修的歷史學。或許正是他在國外學習到大量德國史和義大利史的資料,對致力於國家統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因此他衷心地希望中國能擺脫中世紀的困頓,建立一個富強民主的國家。這本書是他對當時的中國的深深思索。它主要講的是以中國當時怎麼一步步學習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的方案。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近代史要從西方的對外殖民戰爭講起。因為一場浩浩蕩蕩的革命,英國工業革命,這場革命帶來進步生產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產能過剩,使人們先前對生存能力的恐懼自然消除,反而激發了西方人對外擴張的本能。當時是的俄、意、日國家都是在這種外界環境壓迫下,走向了現代化。而當時的中國,靠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閉關鎖國,一直等到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開啟中國大門。中國自古以來的貿易制度讓那時中國真的沒有感覺到有改變的必要,有著穩定的農業經濟,完全滿足人民的生活所需。而且在那之前兩千年中國人充滿優越感,因為周邊那些國家確實在文明形態上相較落後。所以中國並沒有在工業革命和新航路發現後跟上世界步伐。當時的中國政府不明白他們所面對英國、法國並不是過去的蠻夷,英法等工業國家並不是到中國來朝拜進貢,而是貿易。那時的中國,繼續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根本不知道工業革命將給人類帶來怎樣的變化,因而中國錯過了其中一個外國人馬戛爾尼來華提到的重構近代國家關係的機會,此後引發鴉片貿易,又因鴉片貿易引發戰爭,中國由此錯過數十年發展機遇,直至兩次被打敗,方才有人意識到時代不同而思考改革。

  中國遭遇西方人的攻擊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國在被攻擊的過程中完全有機會有可能轉禍為福化險為夷,像日本等許多後發展國家一樣大膽接受西方文明。以中國的人力物力,倘若像日本那樣接受了科學機械,重構中國文明,那麼中國不僅會與西方強國並駕齊驅,而且一定會在國際上重塑中國文明的輝煌。歷史是不會改變的,而歷史的經驗我們是可以汲取的。所謂“窮則變,變則通”,誰排斥改革誰拒絕創新,誰就會落後於時代。因此,我國正在大力倡導的創新改革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之道,也必將永遠處於進行時。

  第20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我實在沒有想到,蔣廷黻的這本《中國近代史》會這樣單薄,篇幅會這樣短小。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驚異,是因為其書名與篇幅長短呈現出的奇異的負相關。中國近代史——這個範疇如此宏大又如此狹窄,它覆蓋著中國最屈辱和辛酸的百年記憶,儘管在中華五千年的浩蕩長河中,猶如浮光掠影。另一方面,但凡是一段歷史,且不說還是這樣一部正好卡著中國最黯淡無光時候的歷史書,怎麼會短呢?

  但是蔣廷黻的這本《中國近代史》,確實只有寥寥五萬字,但同時這也是洋洋灑灑的五萬字。照陳旭麓先生的話說,“這一本薄薄的才五萬餘字的書,論述卻頗能融會貫通。作者以自己的認識,抓住重大事件和人物,以點帶線,寫了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前的歷史,為近代中國劃了個輪廓。”需要指出的是,由蔣先生筆繪的這個近代中國的輪廓,大致圈著的年歲,與我們熟知的1840——1949年的劃分略有出入。

  這是因為那時中國尚是一團混沌,1938年蔣先生正有幾月賦閒在家,於是忙不迭做了這麼一件他一直想做的事情。誠如蔣先生所述,“我在清華教學的時侯,原想費十年功夫寫部近代史。抗戰以後,這種計劃實現的可能似乎一天少一天。我在漢口的那幾個月,身邊圖書雖少,但是我想不如趁機把我對我國近代史的觀感作一個簡略的初步報告。這是這書的性質,望讀者只把它作個初步報告看待。”

  而如此迫不及待地要做這個初步報告的動因,又是顯而易見的。1938年,“七七事變”後,狼煙已經燒在了中原大地上,淞滬戰役也即將打響。在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上,作為國民黨高階官員的蔣廷黻,必然是懷抱著滿腔的憂思與愁慮的;也是在這個時刻,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的想弄清楚:何以到了十九世紀,我民族就遇著這空前的難關呢?

  在本書中,作者大略地給出了他的回答。這本《中國近代史》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總論,第二部分則由“剿夷與撫夷”、“洪秀全與曾國藩”、“自強及其失敗”、“瓜分及民族之復興”四個章節組成。全書呈總分的論述模式,結構嚴密,層次清晰,與其短小的篇幅相協調。即使作為一部歷史書,它的魅力也絲毫不輸其他同類書籍。

  第21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作者對近百年尖銳的複雜的階級鬥爭史實完全不提,特別強調向西方學習,除了上述討論過的其所處的時代因素外,與其身份和經歷的關係也極其密切。必須承認,蔣廷黻骨子裡就是一個學者。他十七歲負芨遠遊,在美國修讀文學與哲學,後回國任教。是“生長於三湘,學成於西方;既受到過陶謝、魏源、曾國藩、譚嗣同等同鄉前賢‘經世致用’思想的薰陶,也接受了西方人文科學觀點的影響”的文化人。但除此之外,他中年時又以書生從政,任民國政府高階外交官,且還政後依然從事學術的研究。這樣一段特殊時期的政治生涯,使他的歷史著作既“高屋建瓴,目光四射,縱橫剖析一切人和事的是非功罪”,又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一層意識形態的陰影。

  但這本書在的論述切入點也頗值得我們借鑑。本書以對比開篇,而後抽絲剝繭,對主要事件逐個剖析。這一幕幕的歷史事件,不僅僅是單獨成像的畫面剪輯,在其背後,還有一張宏大變換的幕布做背景。而這張幕布,無疑是蔣廷黻在外交上的長袖善舞潑灑繪製而成的。同時,書中沒有引用太多的史料和掌故,而是以平易近人的語言文字,給人以形象感。民國遺風拓印其上,如行雲流水,收放自若。且對於蔣廷黻而言,無論是作為一名學者,國民黨官員,甚或只是一箇中國人,都有這樣一種責任和義務,即透過回溯與反思,借鑑與參考,在得失取捨、興衰榮辱中尋求“鍛造”中國的良方,重塑一個國家的精神。就《中國近代史》這本書而言,在“不僅要回溯神州陸沉的痛苦歷程而已,更要揭示歷史的內在規律,使人們鑑古知今,認識前進的方向”這點上,毫無疑問,蔣廷黻做到了。

  第22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總論開篇,即發出了中國為何在近代落後於世界的叩問。作者給出了三個解釋,一是“我們的科學不及人”,二是“西洋已於十八世紀中年起始用機器生財打仗,而我們的工業、農業、運輸、軍事仍儲存唐、宋以來的模樣”,第三他認為,歐洲“文藝復興後的局面很像我們的戰國時代”,當我們還軟綿綿地趴在康乾盛世的餘韻中時,歐洲已在戰火的洗禮中變得愈為堅強和團結。在蔣先生看來,所有這些只有一個指向,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

  從這裡不難看出,作者將是否向西方學習並學有所成作為中國近代化的衡量標準。這個觀點在今天看來,的確有失偏頗。然試想一下,1938年距1840年不過百年,但風雲突起,山河飄零,人間都不知已換了幾回。而作者與大多數史學家不同之處在於,他正深陷於歷史的漩渦中,且迎面撲捲來的浪頭一個高過一個。在他生活的年代,歷史裹挾著刀光劍影,與現實摻合在一起,一團亂麻糾葛難分。自鴉片戰爭炸開清王朝的大門,圍繞皇城的數重城牆其實便已在照亮下關江面的熊熊火光中轟然倒塌,從此國無寧日。英國人法國人俄國人美國人來了又去了,日本人“姍姍來遲”,卻裝備著當時最先進的“吉野號”,“嘭”一聲,撞沉了“致遠艦”。黃海海面的鄧世昌和他的狗漸漸沉到不見光亮的海里去了,而這片毗鄰中國黑吉遼三省的大海,也吞噬了李鴻章二十餘年的心血。無論皇脈還是國運,都一同,在這愈為黑暗隱晦的深淵裡,蜿蜒曲折,破碎支離。世紀之交,各國又歡歡喜喜結伴而來,於是古老的北京城被燒了個火光沖天;之後,大家在東交民巷也都有了各自的地產,卻亻舊不免爭執。如此十年渾渾噩噩,大清江山搖搖欲墜。金秋十月的好時節裡,湖北新軍在楚望臺的一聲軍令,響徹了中華大地十餘省,獨立的大旗紛紛被立起。皇城裡的小皇帝終究保不住祖宗傳下來的帝位,將一紙退位書,交到了袁世凱的手上。但是,即使是袁大總統籌劃良久的“洪憲帝制”,也僅僅存在了83天,便在隨後混戰軍閥的鐵蹄下碾作飛灰與塵屑。這一陣揚起的塵暴,彌散在中國的土地上十數年,原應在北伐大軍的行進中落定。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本人這次不僅開著船在海上游蕩,更甚將陸軍師駐紮在了華北平原。他們在原野上徘徊,在上海灘徘徊,這些來來去去的鬼影,糾纏在蔣廷黻的心頭,攪得他不能入眠。此時此刻的他,迫切想弄明白,我民族何以就遇著這空前的難關呢?

  他再次將目光投向1840年前後的那一段歷史,越回想越覺得屈辱和悲憤。他用手指著隱藏在中華民族還未曾癒合的傷口下的民族惰性,說:“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後還不明瞭失敗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這道傷口被一次次劃開,是因為中國人的守舊性太重,因為我國文化是士大夫階級的生命線:文化的搖動,就是士大夫階級飯碗的搖動。還因為“中國士大夫階級(知識階級和官僚階級)缺乏獨立的、大無畏的精神”。

  第23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作者以為,那時東方的世界仍滯留於“中古”:“我們的軍器和軍隊是中古的軍隊,我們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們的人民,連士大夫階級在內,是中古的人民。”是陳舊腐朽的器物和政治,且在根本上是落後的生產關係,造就了十九世紀“中古的人民”。相比較而言,1840年以前的西方世界卻已經具備了所謂的近代文明。零零碎碎的五百年中,西方世界已歷經了不知幾多劇烈變革。自帕臺農神廟和萬神殿予追尋自由、財富和現世幸福的人們以庇佑,幾乎統治了歐洲整個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皇的頭頂,上帝的光環便開始消退和彌散。而即使是信奉國教的英國國王,也不得不在一場不流血的宮廷政變中,逐漸掣肘於他曾經忠誠的盟友——下院中的資產階級新貴族。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神奇地驅動著笨重的火車轟鳴向前,滿載意氣風發的新貴們,去往金碧輝煌的水晶宮。在這風光無限的旅途中,“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的理性主義被高聲呼喊。這呼喊甚至從大西洋彼岸獨立不久的美國傳來,此起彼伏、連綿不絕,直抵巴黎市中心的巴士底獄。這時充斥著西方的不僅是吶喊,更甚還有前所未有的照亮沉沉黑夜的光明。這光明一旦降臨,工廠便再無眠夜,機器的齒輪飛快地運轉,推動著西方世界駛向那更為喧囂和嘈雜的遠方。就這樣,第二次工業革命席捲而來,一舉將稚拙的美國和曾經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推到了科技的最前沿。

  經此一番對比,清王朝在堅船利炮下的不堪一擊是可以預見的,因為西方的優勢是如此顯而易見。當蔣廷黻站在十九世紀中國淪為半殖半封社會的歷史轉折點上,環顧四周,他望見“東方日出之國”正噴薄而出、冉冉升起;他也依舊記得俄皇“大彼得以專制皇帝的至尊,變名改姓,微服到西歐去學造船,學鍊鋼”、“他不顧一切,奮鬥到底,甚至遷都到一個偏僻的,但是濱海的尼瓦河旁,因為他想靠海就容易與近代文化發源地的西歐往來”的歷史。(正是“大彼得”的這些作為,奠定了俄國近代化的基礎)而在離他最近的時代,他看到,在幾近被戰火夷為平地的土耳其——那個也曾是強盛一時的大帝國,卻因只知保守而被歐洲列強宰割的土耳其——的廢墟和瓦礫上,民族領袖基馬爾“不但提倡科學工業,甚至改革了土耳其的文字”,為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重新打穩立國之基礎。“這三國接受了近代的科學、機械、及民族主義,於是復興了,富強了”,所以,在蔣廷黻看來,“在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

  為了論證上述結論,作者再次回首中國近代史的曲折坎坷之路,順從歷史邁進的方向,踩著“英國請中國訂立邦交”這道久遠的印記出發,跌跌撞撞,艱難摸索,一直到踏出“慣徹總理的遺教”這個紋絡分明的腳印;本書第二部分也相應地從“剿夷與撫夷”、“洪秀全與曾國藩”、“自強及其失敗”一直敘述到“瓜分及民族之復興”。正如作者在總論中陳述的:“現在我們要研究我們的近代史,我們要注意帝國主義如何壓迫我們。我們要仔細研究每一個時期內的抵抗方案。我們尤其要分析每一個方案成敗的程度和原因。我們如果能找出我國近代史的教訓,我們對於抗戰建國就更能有所貢獻了。” 在這段回憶的推進過程中,不僅作者,連我們也隱約彷彿感知到了一線歷史的邏輯。

  但是作者“近代化國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經濟,並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換句話說,我國到了近代要圖生存,非全盤接受西洋文化不可”的論斷有未免過於武斷,以致時常遭人詬病。這種“全盤西化”的話,這種不顧中國實際、抹殺民族傳統的主張,顯然是錯誤的,也的確反映了作者政治思想上的短視。但是後記《難以遺忘的人與書》也給出了一份解釋,它這樣寫道,“一方面,蔣廷黻對本民族的文化並未採取虛無主義態度,也不主張頂禮膜拜西方的一切;另外,他理想的社會改革藍圖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而非照搬英美的民主政治模式。”

  第24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中國近代史是一段讓人無法釋懷的歷史。讀史的過程就是不斷生出慨嘆的過程。但是站在後來的角度,選定一個既定的基點去闡述歷史,是謂“蓋棺定論”者,實在讓人疑惑它的釋讀。教科書中的近代史如此,教科書外的近代史,此是其一,也未脫窠臼。所喜者,畢竟接觸到些許不同的歷史追述,些許開明瞭一些觀點和立場。

  之前讀曾文正公的傳記,最大的感嘆就是,所有著史者,皆是局外人。因為是局外人,便只能憑藉史料推敲連綴;因為是局外人,便對歷史的走向有了一點兩點通明,因而似乎更易評說好惡;但也因為是局外人,便永遠無法從當事人的角度還原歷史的真相。換句話說,大多數讀史人,永遠只有扼腕嘆息的份兒,把他們換回歷史現場,他們的所為只有更糟。

  所以,讀史或在於瞭解現代一切的由來和背景,或在於於風雲變幻中習得一兩點人生積累,而決不在於頓生義憤。

  第25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自春季以來四五月,共舉書四五本,然身陷繁瑣之中,心似惶惶喪犬,讀畢者竟唯此一本,忽有捧書大哭之意。

  自畢業以來,於社會認識愈多,於歷史認識亦愈多。社會之認識滋養歷史之認識,歷史之認識反哺社會之認識,方痛覺自身知識結構之偏狹,思維理念之侷促。於現代文化之隔閡,對西方世界之陌生。雖不必亦步亦趨,然知己知彼,一以客觀,平準抉擇,自是當然之理。又與西人稍有接觸,則痛覺我民族之落伍恐不輸於清末民初,而對國家民族之前途愈感消極。

  蔣氏之書,以科學、機械、民族精神為現代化之進向三途徑,橫准以民眾與士大夫,輔以當世英雄豪傑人物,既有美國新史學之訓練,亦不逃離舊史之窠臼。換言之,即能採舊史之長處,史中有人,亦能獨闢途徑,觀察新史。於近代史研究和史書撰寫,皆有開山之功。

  政治人物之偉大,在於其眼光與手段,史學家之偉大,亦在於眼光與手段。李鴻章雖與西方文化隔絕,但其立意中國,在近代史中,不愧為最偉大和最能幹的政治家;孫中山相比則反而次之,雖能有所想法,但畢竟書生意氣,未能實行,是一思想家而非實幹家。蔣氏對於林則徐之評判,對於左宗棠之評判,對於湘軍等的評判,皆有己見,不落俗套。

  第26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明明是簡簡單單的中國近代史,教科書找不到邏輯,貽害了幾代學生,這本書絕對深入淺出。

  事件的描述與細節的鋪陳並不深刻,只是總體上把握演變趨勢。從重要人物來把握歷史程序。歷史是人的演繹過程,是人的歷史。

  士大夫林則徐,以夷制夷,以夷器制夷,這個最早是林則徐想出來的,但是他並不宣揚。他讓主持清議計程車大夫睡在夢中,讓國家日趨衰弱,而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去與時人奮鬥。這是真正的林則徐。

  洪秀全對宗教革命及種族革命是十分積極的,對於社會革命則甚消極。一個小農,思想上沒有覺悟,太平天國只是他的工具而已。

  曾國藩評定太平天國,之後態度就趨於消極,他知道清朝已無可救藥,但他擔心清朝滅亡引起的長期內亂。

  李鴻章歷史書中的賣國賊,僅僅因為條約簽字嗎!他是一個很有遠見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主持做的事都是非常牛逼的。畢竟認識有限,不夠新,不徹底。

  康有為,非常聰明,孔子改制考都想的到,怎麼就看不清大局呢,想不通,想不通!

  孫中山,這本書是極力讚揚的。見過一個很有趣的評價,中山一輩子革命方面做了很多事,但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可他厲害地方就在於每次都還能站起來。當然並不是推崇這個,能夠準備充分,一擊即中最好了。

  中國近代化歷程一步步過程中,好幾次都有機會成功,失敗就一定代表他不行嗎?本質取決定作用,但這東西不是歷史書上的共產黨,外界環境、人為因素的影響是可以顛覆成功失敗的。考試60分就及格了,誰都可以過關,主義也並不是哪個是最好的。我想應該還是認識上的問題吧!認識到哪個層面,事情就只能做到那裡。躺在草地上看星星一樣,只能要到星星的外貌。

  第27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看的電子書。書雖小,只有五萬字,卻彌補了許多中學歷史教科書欠缺的歷史細節,理順了歷史事件的發生邏輯。而反觀 中學教科書,太重史觀的邏輯而輕史實的邏輯,以"歷史的必然性"反推歷史事件始末,缺乏必要的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演進過程的交代,更輕視對具體歷史人物分析,喪失了歷史豐富的細節與層次,不但降低了可讀性,也失去了可信性,須知在近代的歷史大變革中,歷史事件中的人物莫不受自身歷史格局、階級視角或所謂慣習的限制,其行動並非毫無頭緒的"愚昧"保守或激進,而是基於各自的認知圖式與利益衡量,他們並不是獨立的個人,更是歷史演進邏輯的各種實際力量與價值體系的代表,在此種視角下,對人物的分析,並不會陷入到所謂英雄史觀的窠臼,歷史分析的可靠正在於鮮有人能逃出自身的歷史格局與階級視角,即便能跳出而看清,也鮮有人能與之對抗並扭轉歷史自身的演變軌跡,林則徐、李鴻章、皆是如此。而更有那不能逃出自身歷史格侷限制的草莽精英與芸芸眾生,他們才構成了歷史演變中的最主要的力量。

  本書耐讀之處在於,著史者從外交與內政各層次與角度溫和的剖析了歷史演變的事實邏輯,生動的展示了近代以來東西方兩種文明的交鋒及其各自的邏輯,在推崇西方文明的同時又能對東方文明中的悲劇人物抱以理解之同情,可以說對東西文明的邏輯極其弊病都有一定的理解,而猶以對東方文明之弊病的痛陳與批判最激烈,所以對國家與民族的進步表現的也最為熱切。這種帶有著史者個人主觀意氣的寫作風格應該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通病"(通病並無貶義),這種寫法已為當下的學術規則所不容,然而竊以為在已經呈現清楚歷史演變脈絡的前提下,這種寫法並不為過,至少他坦誠的向讀者展現了著史者的著史取向及自身侷限(著史者自己就是近代史中的人物),這比那些明面上理中客,實際上暗地兜售歷史觀壟斷歷史解釋權的歷史書好多了。 而對民族與國家真切的關心,更是讓人敬佩本書著史者的民族與歷史擔當。

  而反觀我輩,雖業於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等所謂社會科學,卻對社會與國家的進步缺乏最起碼的興趣與關注,只以學術為謀稻粱之手段,而不能從中獲得應有的智識樂趣與價值滿足,終致於痛苦迷茫。 說到底是自身狹隘格局所限制, 既不屑為時局、國家、民族、社會盡力,專以批判解構之為能,而又無真正批判的勇氣與擔當,不敢與真正的愚昧專制退步做鬥爭,卻只會做些撩撥民眾情緒騙取點選率的蠅營狗苟之事,真正的苦難黑暗與壓迫置於其面前卻孰若無睹,而雞毛蒜皮的小事卻能掀起滔天的口水巨浪。這種只會寫以煽情為能卻毫無識見與擔當的文章正與蔣先生筆下的迂腐舊文人的文章相若,他們於國於家於民毫無益處,卻盡是些是阻礙社會進步的能手。希望以後能多讀些這種有格局有擔當的歷史書,盪滌我輩狹隘的文人思想,做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

  第28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每當讀到關於近代中國歷史時,總會讓我腦海中掀起一陣波瀾。不知為什麼,我厭倦咯這一層歷史。我聯想到古代史的恢宏壯闊,氣勢磅礴。看到近代史的恥辱無助。這是我想到咯很多,中國為什麼不掙扎呢?我不是看不到他不掙扎,是因為我的第一印象已經判咯他死刑。這本血淚史讓我提不起精神,難道就真的那麼懦弱嗎?那一條條的不平等條約刺透咯我的心,讓無數的同胞們備受煎熬。靜靜地等待著什麼,一次次的探索,我看到咯,先烈麼沒有放棄,開眼看世界的願望沒有破碎,維新變法沒有白費,辛亥革命沒有失敗......一次次的探索證明咯中國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國人民是不屈的。是在掙扎中前進的,他們用自己的身體來捍衛祖國的尊嚴。帝國主義的血債是要還的,人民的力量是在不斷被激發的!近代史使我們的血淚史,象美國擴張時期的“血淚之路”一樣長。但有結束的一天,它要我們記住歷史,勿忘國恥。在歷史的長河中它會埋在億萬華夏兒女的心中。

  第29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平時我們上歷史課,內心感到一種豪邁。因為,我們國家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濃重的文化積澱,有光輝燦爛的成就!今天,心情有些不同。因為,今天的歷史課是講述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受欺辱的歷史,是被世界列強瓜分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忘記的歷史。我們彷彿聽到八國聯軍的槍聲,我們彷彿看到美麗的皇家公園——圓明園在烈火中焚燒殆盡,我們知道中國富饒的國土被蠶食,我們的心在滴血!

  在中國的現代史中,我們感到:軟弱就會被欺辱,帝國主義就是強盜邏輯。這裡,我想起幾天的一則新聞:法國佳士得拍賣公司要在大王宮拍賣中國圓明園銅獸首--兔獸和鼠首的訊息。由歐洲保護中華藝術協會在法國大法院提出的,中止佳士得拍賣公司拍賣圓明園獸首的訴訟被駁回,其實我們知道在法國,依靠法國的法律來維護中國人民的利益的可能性幾乎是零.起訴是正義,主權與尊嚴的吶喊.是我們的表白,是我們對那段歷史回憶的提醒.但是,對著強盜說法律,強盜會罷手嗎?

  我們要努力學習我們自己的近代歷史.在學習中看清帝國主義所欠下的血債,在學習中體會祖國強大才不會受欺負的道理,在學習中感受多少仁人志士追求真理、為富強國家積極變法的追求,在學習中激勵我們發奮努力、報效祖國的雄心大志!

  因為,只有瞭解自己的過去,才能展望自己的未來!

  第30篇:《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讀了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然後又翻了以前高中的近代史教材,其中對林則徐的描述不太一樣。

  高中教材中是民族英雄林則徐,而這本中國近代史中對民族英雄隻字未提,於是我到網上搜索資料,重新認識了林則徐。

  林則徐為什麼被稱為民族英雄,應該有以下幾點原因:

  1、為官剛正不阿和清正廉潔使他獲得了“林青天”的美名。

  2、禁菸運動

  1839年,作為欽差大臣到廣州負責禁菸,期間他剛正不阿,禁菸手段強硬,他在廣州期間鴉片貿易幾乎被阻斷,更有著名的虎門銷煙,展示了清政府禁菸的決心。

  3、他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到廣州之後,慢慢意識到外國的軍器比中國先進,於是開始翻譯外國刊物,蒐集外國資料。後來這些材料給了魏源編入了《海國圖志》。這部書提倡以夷制夷,並且以夷器制夷。

  我從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裡看到了比較客觀的對林則徐的評價,而不是過分的神化。

  說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第一人並沒有什麼問題,他在鴉片戰爭後,給友人寫的信裡很好的總結了失敗:

  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後,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無他深巧耳。不此之務,既遠調百萬貔貅,恐只供臨敵之一鬨。況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師始能尾追,岸兵能頃刻移動否?蓋內地將弁兵丁雖不乏久歷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見面而接仗者,未之前聞。徐嘗謂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膽壯心齊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講,真令岳、韓束手,奈何奈何!”

  這是他的私信,他請他的朋友不要別人知道,他並沒有站出來指出整個社會的落後。

  人有歷史侷限性,林則徐是當時社會的精英,是清政府最好計程車大夫,但是我們也要看清他並沒有超載歷史,並沒有站出來推動愚昧落後的中國向前進,但是我們也沒有辦法苛責他,當時的中國在沒有經歷過一翻苦難之前是絕對不會清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