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 有關中秋佳節的名詩

中秋佳節的名詩

有關中秋佳節的名詩

  1、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圓月被視為團圓的象徵,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繫。下面是從歷代詩詞中節選出的與明月、中秋有關的名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2、小時不識月,胡作白玉盤何不做一輪皎月,與玉兔相伴,不也清幽?

  3、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4、一輪圓月心中掛,一塊月餅嘴邊嘗,一方圓桌齊圍坐,一家團圓心中樂。

  5、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6、賞中秋佳月,月下不褪鉛華,人團圓月下。

  7、唯到中秋節,人月兩團圓。

  8、數十年過去,就如夜間一聲嘆息,唯有每年中秋夜晚,我會靜心思考

  9、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10、秋桂飄香時,秋色此正濃。秋波碧波盪,秋月映蒼穹。

  11、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螿鳴露草。捲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12、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半人間,家家團圓。

  13、同一個世界,觀同一片晴空,賞同一輪滿月,擁同一個中秋。

  14、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淨。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1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16、墨色沉,月花影,聽取月中嫦娥吟,看盡樹下水袖舞,賞析宮中笑花靨,嚐遍世間園月餅。

  17、信寄託情感,言表達歡樂,思念之情卻無法遮掩,唯獨在那月圓之夜,又被幽月勾起。

  18、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9、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辛棄疾《滿江紅》

  2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21、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張煌言《舟次中秋》

  22、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23、人圓月圓心圓,人和家和國和。

  24、香餅形如月,十里共分享。

  25、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是新時代的少年,我們的成長,就是祖國的繁榮。願祖國永遠繁榮昌盛。

  26、送一個圓圓的餅,獻一顆圓圓的.心,寄一份圓圓的情,圓一個圓圓的夢。

  27、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28、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輝增。

  29、慶國慶,齊歡樂,家要和,國要興,普天同慶。

  30、以真誠為半徑,以感激為圓心,畫中秋圓圓的祝福,贈與家人。

  31、月餅閤家團圓,月兔送吉祥,月圓人團圓事事圓滿。

  32、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只願今日千里共嬋娟。

  33、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溼。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34、思念,化作一陣香,躲進月餅裡。咀嚼著,咀嚼著,便在口中散開了,而心裡,滿滿的,都是親人的祝福。

  35、品香甜的月餅,聊瑣碎的家常。望皎潔的明月,這便是中秋。

  36、小時候,中秋是一個月餅,我咬一口,你咬一口;長大後,中秋是一杯濁酒,我泯一點,你泯一點;而現在,中秋是一輪圓月,我看一眼,你卻不在。

  37、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38、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

  39、秋,是收穫的季節,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季節;那豐碩的果實,每一個都滿載著勞動者辛勤的汗水;那隨風輕舞的楓葉呀,每一片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絕唱;風輕拂,星低訴,舉杯邀明月,遙寄相思贈嫦娥。

  40、如此皎潔月光。那些人,便住在這月亮之中,托起的是滿滿的故鄉,只望這中秋明月,許我無數牽掛。

  41、用玻璃蘸取月球土壤浸出液,放在PH試紙上,紙上隱現了父母的背影。

  42、我們都是一塊拼圖,而主題則是團圓,而我們所拼成的圓圖名為家庭。

  43、邀君共賞秋佳月,把酒共話當年時。

  44、神州奮起,國家繁榮,山河壯麗,風調雨順,江山不老,祖國常春!此國慶佳節,祝願祖國繁榮昌盛,也願健康快樂伴你一生。

  45、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簷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