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峰巖見聞經典散文

峰巖見聞經典散文

峰巖見聞經典散文

  峰巖是一個土家人群居的小山村,因多山峰多巖而得名,距縣城二百多公里,今年四月中旬,我們來到峰巖村開展健康教育。

  走進峰巖村,讓我吃驚的是其村委會就建在扶貧安置點上。村委會四周有衛生室,加工廠、文化娛樂場所,每棟安置房是兩層小樓,中央是一個佔地二千多平方米的長方形小廣場,有不少健身設施,是村民開大會、打球、跳舞、看電影的場所。

  我問支書張濟平同志,你們村委會離老百姓這麼近,是不是天天有扯皮的?張支書聽了哈哈大笑,沒你說的那麼嚇人。他說,在初建時外村幹部曾經就提醒過他:貧困戶扯皮拉筋的多,你把安置點和村委會搞在一起,不是給自己找事嘛?張支書認為,村委會建在這裡主要是方便鄉親辦事,也是對村幹部的督促。他告訴我,現在扯皮的少,而過去的那些年還真是個扯皮窩子,回想起來還是我們的工作沒做好,原因是那幾年工作做的有點漂浮。前不久,我就聽說了這樣一件事,附近村的貧困戶老鄧,村裡為了讓他儘快脫貧致富,就動員養母豬,並給他買了種豬。結果老鄧餵了大半年,母豬長到了快一百公斤也沒下生出一個豬娃來,老鄧就煩了,說村裡騙他。調查時才發現,原來是那母豬沒有配種。年輕人聽了好笑,而我的心情卻非常沉重,他為什麼會貧困,不就是沒知識沒技術嗎,如果都像張支書那樣經常走在群眾中體察民情,及時排憂解難,就不會出現類似的事情。

  走進老鄉家裡,家家吃上了自來水,還安有水質淨化裝置。老鄉告訴我,峰巖村曾經也是一個缺水的地方,每遇大旱,全村人整夜排隊,“攢天河水”、“舀山溝水”。十年前,為了找水,張書記帶領村班子翻遍了15平方公里的大山,尋訪了80多位老人,直到有一天在名叫槐樹泉的地方,才在一個天坑上面聽到了流水聲。可這天坑沒人下去過,丟下一塊石子幾分鐘才沒聲響,不知有多深有多險。找到水了,卻沒人敢下去。支書就組織“敢死隊”,買好保險,寫下遺書,張支書第一個坐進繩子吊著的籮筐,搖搖晃晃下到天坑,當繩子放了80多米時,才到天坑的底部,找到了多年想找的那一泓清泉。開始用抽水機抽,由於落差大,抽壞了幾臺機器還是不能滿足全村人用水需求,最後透過專家指點,在天坑的底部的同一水平線上挖進去近80多米隧道才解決了問題,這樣全村人終於可以和城裡人一樣享受那乾淨的自來水了。捧起甘甜的“救命水”,村民們激動地流下熱淚。

  來到五組,滿山茶園綠意怡人。張支書說,5年前,這裡種的全是苞谷,老百姓在地裡辛苦一年,摳不到幾千元錢。現在全部改建成高標準可機採的茶園。2016年起,峰巖村茶葉大豐收,老百姓收入成倍增加。“用剪子這麼一旋,就是錢往口袋裡一吹!”村民胡方兵興奮地說,他今年70多歲,種茶一年毛收入近萬元。如今在這裡生態跑跑豬、羊肚菌、土雞養殖、有機茶、光伏發電等專案如雨後春筍,蓬勃生長。

  說起光伏發電,我還是在電視上見過,沒想到早就在土家山寨落了戶。在機器轟鳴糧食加工廠,老鄉告訴我,很早以前這兒就通了電,但許多時候是擺設,不是停電就是電壓低,電燈光線暗,合上電源開關,機器幾分才能開轉。現在可好了,有光伏發電助力,電燈更亮了,機器開機3秒鐘就可以開始工作。

  峰巖村短短數年,不僅山在變,人的精神面貌更在變。600多戶村民從“要我幹”變為“我要幹”。村民代表陳家鵬說,像村裡開會最初是“請不動”,到後來五六百人“坐不下”;擴寬村級公路時是下午召開群眾會,當天晚上集資修路款就全部收齊。開工後僅僅一週,5條公路就順利完成維修擴寬任務。如今就連老鄉們的衛生習慣也大有改觀,都建了衛生廁所,垃圾也習慣放在垃圾桶裡,沿途綠樹成蔭,給人清新的感覺。傳說,曾有一過路的麵包車中的一位客人向外摔了一包垃圾,一位老鄉發現後騎著摩托追兩里路才趕上,讓那位客人道歉才算了事。後來經常跑這條路的司機都知道,上車時就提醒客人不要隨便向車外摔垃圾。

  峰巖村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早在1930年紅六軍第五十師曾紮營於此,100多名峰巖兒女追隨賀龍鬧革命,其中70多位就犧牲在這塊土地上。富起來土家兒女將他們遺骨集中安置在一起,建立了烈士靈園,如今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講述先輩人事蹟,繼承光榮傳統,這也是村裡每年要做的'工作,讓年輕人不忘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村在“邊邊上”,路在“懸崖上”,田在“巖皮上”,屋在“吊坎上”——這是過去峰巖村的真實生活的寫照,如今在這有著光榮歷史傳統土家山寨裡,先列的後人們再創佳績,這也是給天堂的先烈們一絲安慰,同時也告慰先烈,他們的鮮血沒有白流,英名和事業將在這一遍土地上永世長存。

  離開峰巖返城時已是掌燈時分,在那小廣場上早已燈火通明,隨著音樂響起,勞作一天的鄉親們踏著歡快的節律在這兒起舞。我突然想起毛爺爺的兩句詩詞,“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在這一遍沃土上,有英雄智慧的人民,只要大家齊努力,沒有什麼做不好的事情。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