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日記> 有關於端午節的日記500字(精選11篇)

端午節的日記

有關於端午節的日記500字(精選11篇)

  轉眼一天又過去了,一定會有值得記錄的想法吧,此時此刻我們需要寫一篇日記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日記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於端午節的日記500字(精選11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的日記1

  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說起端午大家肯定知道屈原,想到屈原大家不由自主就會想到粽子。對!就是粽子,在星期四的那天,我們班展開了一個包粽子、品粽子的活動。

  那天上午——好激動啊,比春遊還激動!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下午我們要包粽子、品粽子了!我們沸騰起來,朱老師拍了兩下桌子,示意我們要安靜,我們便停止了議論。雖然我們表面看似平靜,但是內心卻洶湧澎湃著!

  下午,我來到學校時,桌子、椅子已經擺好了,就準備開動了。我先去洗了一下手,回來後就開始製作粽子了:我先用一片長長的粽葉圍成一個喇叭形,下面不能有太大的洞,最好是沒有洞,兩片葉子要重合,把上一步做好後,便開始裝米了,米不能放太多哦,因為還要放肉或者蜜棗,放完這些以後,該把粽葉包起來了。瞭解我的人都知道包粽子的最後一步可不是我的強項。果然不出所料,最後一步我試了還幾次都沒有成功,還是王聞傑媽媽幫我完成的。緊接著我又做了一個,我想自己獨自完成一個完整的粽子,經過反覆的學習,我終於完成了!

  過了一段時間,老師和媽媽們將煮好的粽子發給我們,我吃了一個,特別甜、特別好吃,比外面買的好吃多了!你知道為什麼嗎?告訴你吧!因為粽子裡面有一個特別的味道——成就感!

  端午節的日記2

  我媽媽一直不會包粽子,所以以前的那些年裡,我們都是去超市買粽子回家煮著吃。

  今天,媽媽買了做粽子的材料,買了兩捆煮過的棕黃色竹葉,還有江米和結結實實的白細繩。我和媽媽看著手機一部一部的開始進行。我們做的是江米粽子,她比較簡單,畢竟是新手,學太難的“貪多嚼不爛。”首先拿著一片竹葉,捲成像錐子一樣的形狀。得把葉子卷緊,保證不漏米,開始往裡面灌江米,我要灌太多,也不要灌太少。然後,用另一半葉子蓋住江米,用繩子繞一圈兒。一定要緊緊的綁住粽子。就這樣一個粽子便包好了,這時你便覺得你好棒,因為你超越了,以前的自己。

  我和媽媽一起包。,雖然包的外表沒有媽媽好看,但我自己覺得也不那麼醜陋。我包的粽子個頭大,卻總是漏米。“沒關係,慢慢來,熟能生巧嗎!”聽了媽媽的鼓勵,我更用心地包起粽子。

  我一會兒,第一波粽子便出鍋了,我一看,有好幾個粽子漏了米,而且都是我包的。爸爸媽媽都不開,我包的漏米粽子。蘸著白糖吃起來。一邊吃還一邊說兒子包的粽子真好吃。我也不開了一個漏米粽子,蘸著白糖咬了一大口,真好吃!我覺得自己包的粽子比超市裡賣的還好吃。

  在以後的端午節,我們家都要自己包粽子,下回我們要試著蜜棗粽或豆沙粽。

  端午節的日記3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每當端午節的時候,我不僅會想起這首詩——《端午》。

  五月初五那一天,我們全家包粽子吃。媽媽在燒糯米,爸爸在洗粽葉,根本輪不到我。當包粽子的時候,爸爸媽媽包得聚精會神,我卻傻呆呆地站在一旁看,我想:我也真想包啊!爸爸似乎看懂了我在想什麼,笑了笑說:“孩子,你也來包粽子吧!”我聽了一蹦三尺高,學者爸爸的樣,裝模作樣地包了起來。突然,媽媽問:“你知道吃粽子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嗎?”我搖了搖頭。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的傳說很多。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著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我聽後,說:“哈哈,今天的收穫可真不少呀!我希望天天都是端午節,這樣,每天都能聽到各種各樣關於端午節的小故事了!

  端午節的日記4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每年端午節小姨都會包許多好吃的。甜的大蜜棗粽子給我們吃,尤其是我和媽媽最愛吃。還可以和長輩。妹妹們一起聚在外婆家吃飯,熱熱鬧鬧的度過端午節!而今年卻沒有那麼熱鬧了。因為舅舅和小姨們出去賺錢了,姨丈也帶著妹妹也出去玩了,只有我們一家三口和外公外婆了。顯得十分冷清。

  今天一大早,我本已為媽媽會包蜜棗粽給我吃,誰知媽媽卻在忙著做家務。中午,爸爸煮了一桌好飯好菜,叫外公和外婆過來吃飯,但是沒有洋溢著一點兒歡快的氣氛!

  下午,媽媽為了不再讓端午節過得一點意思也沒有,便帶我和外婆一起去外面逛逛。我們首先去了菜市場,卻沒有看到半個粽葉的影子,去買粽子卻沒有蜜棗的,我有些失望,媽媽安慰我說:“下次看見有賣蜜棗粽子的絕對買給你吃!”聽了這話我的心情這才好了一點。媽媽逛完了服裝店又帶我們去了閤家福超市去,路途中還給我們買了一些好吃的。從超市裡出來後,我們已是滿載而歸。

  回到家後,我因為很想舅舅和小姨,還有四歲的小妹妹,所以便上網和他們一起影片聊天,小姨笑著對我說明年端午節一定包很多的蜜棗粽子給我吃,讓我吃個夠。雖然今年我們沒能在一起過端午節,但是還可以在網上和他們相見,也是很開心的。舅舅和小姨還跟我約好,明年端午節一定回來過節呢!

  端午節的日記5

  我們大家都知道端午節,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嗎?那我就給大家講講吧!

  端午節的來歷: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午”,“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午”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端午節的習俗:吃粽子與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賽龍舟等。粽子又叫“角黍”、“簡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組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裡食用。

  今天又到了端午節,又該吃粽子了,但你們會包粽子嗎?我會包,剛學的,下面我給大家說一下我包粽子的過程吧。

  首先找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粽葉,把兩個粽葉往外拉長一些,然後從中間往裡裹成一個像漏斗一樣的三角形,這樣模具就做好了。下一步就開始往裡放米了,放一點,使勁壓一壓,再放一點,米壓的越結實越好。接著是把左這的葉子往右邊裹,右邊的葉子往左邊裹,一定要裹結實,這樣大致就包好了,最後一步就是纏線,手拿著粽子,纏三個角交叉纏,纏的越結實越好,這樣粽子就包好了。

  包粽子這件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看起來簡單的事表,做起來卻很難。

  端午節的日記6

  今天早晨,我起床以後,媽媽就問我:“今天又是端午節了,你還要不要吃蛇肉啊?”“當然要吃!”我響亮地回答。“那我們現在就去菜市場買蛇肉去。”“好呀!快走吧!”於是,我就跟著媽媽去菜市場了。

  來到了菜市場,我們沒有看到蛇肉。於是,媽媽就帶我在裡面走了一圈。好不容易我們才找到了一處賣蛇肉的地方。攤主問:“你們是不是買蛇肉啊?”我搶在媽媽前說:“是的!”那個人就讓我們自己挑選。我看到那幾條蛇在籠子裡面游來游去。它們還不時把頭抬起。我不禁有些心驚肉跳了。

  媽媽卻不怕,指著一條中等大小的蛇說:“就要這一條!”“好!”說著賣蛇的人捉起那條蛇。他用手捏住了蛇的頭,用腳踩住蛇的尾,再用空著的手拿了一把刀,靈活地把蛇頭給宰了下來,然後立刻把蛇皮剝去。接著,他拿刀把雪白略帶粉紅色的蛇身切成一段一段的`放在一隻塑膠袋裡。媽媽付了錢,接過裝著蛇肉的袋子就和我一起回家去了。吃飯的時候,媽媽把香氣四溢的紅燒蛇肉端上了桌子。

  我看到這盆蛇肉不禁胃口大開,還沒有等媽媽把盆子放到桌子上,就拿起筷子夾了一塊蛇肉放進嘴裡就吃了起來。爸爸看到我這樣迫不及待地吃蛇肉,也跟著夾起蛇肉吃了起來。媽媽說:“看你們父子倆的饞樣”我和父親不禁哈哈大笑起來接著,媽媽也跟著我們一起品嚐起來。這紅燒蛇肉的味道真是美極了。

  端午節的日記7

  風中瀰漫著粽子的香氣,這沁人心脾的氣味勾著我的心神。一年年過去了,時光匆匆卻磨不盡人們對端午的嚮往。

  端午習俗是非常令人著迷的。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煙沒幾垂名。人們往往會包上許多粽子來紀念愛國偉人屈原。

  在端午節這天,大街小巷裡,男女老少中,無不散發出一種清雅和諧的淡香。從清晨起,家家戶戶就陸陸續續地進入端午節的狀態了。我在睡夢中隱約聞到一股幽香,我朦朧地眨了眨眼睛,視線漸漸清晰了。回想起那股幽香,應該是他指引我與太陽再見吧。我緩緩起身,忽然,我瞧見了正在我胸前滑落的香囊,原來,香味得飄來只因此啊。隨之,我又瞧見手腕上簡約精緻的五彩繩。原來媽媽早就為我係上了端午的一系列標誌啊!穿好衣服,推開家門,呼吸著新鮮空氣,一抬頭便看見一紮艾草我家外門的上端。

  正當我感嘆著一天之計在於晨的美好時,媽媽已經端著香噴噴的粽子來到餐桌前喊我:“寶貝啊,吃粽子了。”只見,餐桌上擺了滿滿三盤的粽子。被五彩繩禁錮住自由的的粽葉此時早已張開臂膀,露珠晶瑩飽滿的糯米了。我迫不及待地含住一小塊糯米嘗在嘴裡,黏黏軟軟的,香香糯糯的,吃在嘴裡,甜在心裡。家人的臉上掛著幸福的笑容,全家都流露出一股祥和的氣氛。

  美好的時光總是匆匆逝去,可那些幸福的記憶是永遠褪不去、磨不盡的。

  端午節的日記8

  大街上,人人都在慶賀;市場上,還有人在買粽葉;房子裡,一個個巧奪天工的粽子正在誕生……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暗暗地顯示端午節來了

  今天,媽媽和奶奶也包起了粽子。我學著她們的樣子拿出四片大小差不多的粽葉,學著她們的樣子把粽葉鋪在手上,再在鋪好的粽葉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幾顆大紅棗,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裡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

  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包好的粽子放在鍋裡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左右,粽子熟了。我迫不及待抓起一個粽子,把猛吞下去,結果被燙的臉就紅了。媽媽在旁邊笑我:“你的紅臉蛋好可愛啊!”我聽後“無語凝噎”,只得陪笑。

  我感受到人們透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端午節的日記9

  今天是端午節,天氣格外的好,我們的心情也格外的好,因為我們要到爺爺奶奶家去過節。

  到了爺爺那裡,我看見爺爺正在門上掛寶劍一樣的植物,我連忙跑過去幫忙。那個東西旁邊滑滑的,裡面還有肉,形狀是一個比豐少一橫的,真有點奇怪,為什麼這兩個橫的東西,其中一個是斜的,為什麼不是平的呢?從爺爺那裡得知,原來要這樣是為了驅邪。

  “開飯了,開飯了!”不知誰喊了一聲。我們就一擁蜂窩似地衝出大門,來到桌子上,你爭我搶地夾著自己喜愛的菜吃。忽然,伯伯冒出一句:“我來考考你們,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我聽了,一下子舉起手來,忘了現在是在吃飯,大家都笑了起來,我也一樣。伯伯看了,笑著說;“那王聰穎,你來說吧。”

  我聽了,站起來,清了清嗓子,說:“今天是端午節,是紀念屈原,所以端午節又叫詩人節。”“下面可沒那麼簡單了,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粽子又代表什麼?”伯伯一連提出了兩個問題,可把我們考倒了。這時,表哥王鑫站起來說:“端午節還有賽龍舟,掛艾草等習俗。而粽子,它的外面是糯米做的,白白的,表示屈原這個人清清白白的,裡面的紅棗紅紅的,表示屈原有一顆愛國的心。”“答對,”伯伯摸著我和表哥的頭說:“獎勵王鑫兩個粽子,王聰穎一個粽子。”大家哈哈地大笑起來,院子裡一下子變得鬧哄哄的。

  今天真是又有的吃,又有的學,真是一舉兩得的一頓飯。

  端午節的日記10

  我國的傳統節日不計其數,習俗也就像天上的星星,在怎樣多也數不完。今天,我就介紹一箇中國五千年最的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極其之多,像沙灘上的貝殼,拾也拾不完。其中,威海主要有吃粽子,踏青,掛艾蒿,系彩繩等。我首先介紹系彩繩。

  在古代,每每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都給小孩子們的手腕、腳腕繫上五顏六色,各種各樣的彩繩。有一些孩子的脖子上也帶著彩繩或者小笤帚,好像是要掃光身上的疾病,災難。傳說,繫上彩繩後,病就到了彩繩上。等到端午節後下第一場雨,把帶有疾、災害的彩繩扔到小水窪裡,就把疾病和災害用水洗掉了。

  端午節還有一件頭等大事——吃粽子。

  人們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傳說,農曆的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這天,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汨羅江自殺殉國。當地人民聽說後趕緊划船去搶救他,還把粽子扔到河裡餵魚蝦,防止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這就是粽子的由來。

  說到粽子,粽子的品種更是讓你眼花繚亂,有原味的,紅棗的,肉的……但我最喜歡豆沙的,撥開翠綠的艾葉,雪白的糯米變成現在你眼前。咬一口,暗紅色的豆沙就漏了出來,那味道誰都無法抵擋。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含義深刻,似乎每一個習俗都有一個故事,博大精深,值得我們一代一代的傳授下去!

  端午節的日記11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我和爸爸媽媽去姥姥家過節。

  來到姥姥家門口,我看到門上已經插上了艾蒿,聽姥姥說艾蒿在端午節天亮前插在門窗上可以驅蚊殺菌。姥姥已經將糯米淘洗乾淨浸泡了五六個小時,姥姥又把洗乾淨的粽葉放進鍋裡煮十幾分鍾,這樣可以除去葉子的青氣,增加葉子的柔韌度,在包粽子的時候才不會破。一切準備完畢,開始包粽子了。

  姥姥把兩片粽葉稍作重疊放在左手中,用右手撈出適量的糯米均勻的攤在粽葉中央,再放上蜜棗和花生,兩食指向中間護攏糯米,卷至半圓柱型,兩邊葉子向中間摺疊再卷,用線纏緊,一個圓嘟嘟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學著姥姥的樣子包了起來,包粽子真是看著容易做起來難啊!我包的粽子不是這漏米就是那兒破洞,好不容易才包出完美漂亮的粽子。等到所有的粽子包好後放進高壓鍋中,煮上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吃了。

  吃著香甜的粽子,姥爺給我們講起了端午節的來歷:戰國時代楚國偉大的詩人屈原,他為人正直,憂國憂民,一心致力於國家的變法圖強,但是卻屢屢遭受小人的讒言攻擊和迫害,再加上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奸,滿懷忠君愛民熱情的屈原最終在悲憤絕望中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投江後,老百姓為了防止魚蝦啄食他的屍體,駕著龍舟把粽子扔下江趕走魚蝦。從此以後每到端午節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有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