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人生哲理> 敢與不敢人生哲理

敢與不敢人生哲理

敢與不敢人生哲理

  有一天,子路問孔子:“您和我,誰比較適合帶兵打仗?”孔子指著自己答:“我適合。”子路反問道:“您不是常說我很勇敢嗎?”孔子說:“可我不僅勇敢,而且還勇於不敢呀!”孔子的“勇於不敢”,它的深層含義就是人心中要有所敬畏,敬畏良心、敬畏天理、敬畏法度,不可越線。

  南北朝時期,北齊有段時間由奸臣和士開獨攬朝政。此人沉迷於聲色犬馬,眾官員便投其所好,趁機為自己的子弟們謀求一官半職,於是許多無才德的官宦子弟得以在京城當官。但也有一個叫崔劼的大臣例外,他把兩個兒子都派往外地任職。崔劼的弟弟憤怒地質問他:“你的兩個兒子如此傑出,為何不謀求讓他們在中央擔任要職?”崔劼答道:“當今的京城魚龍混雜,我的兩個兒子都是單純求實之人,我可不敢把他們留在京城。倒不如讓他們離開,到條件不好但很清靜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華。”弟弟仍不依不饒,指責崔劼是個迂腐的人。但崔劼不改初衷。幾年後,和士開倒臺並被誅殺,那些無才無德的官宦子弟有的被革職,有的被法辦。但崔劼的兩個兒子由於在外政績卓著,得到了重用。

  崔劼“不敢”將兒子留在京城謀求權勢,體現了一種堅守本心、本色的處世原則,這種原則看似“迂腐”,但得到了最好的回報——兩個兒子終得以重用。看來,不敢違背做人原則,是成就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經》曰:“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意思是:一個人無所顧忌,則充滿兇險,有所顧忌,則穩妥靈活。事實上,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都是有所“敢”有所“不敢”的。

  《明史·雜俎》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朱元璋向大臣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最快活?眾人各抒己見,都不能令朱元璋滿意,這時,一名叫萬鋼的'官員奏道:心中有法度的人最快活。朱元璋聽後,連聲叫好。心中有法度,不敢亂來,與怯弱是不同的,它不是畏首畏尾,不是膽小怕事,而是深謀遠慮,審時度勢。它是為人處世的重要準則,是人生的一種大境界。

  什麼是勇敢?一位作家這樣說:所謂勇敢,應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迎戰不應該害怕的東西;二是敬畏應該害怕的東西。一個人面對假惡醜有不懼心、對真善美有敬畏心,這才是真正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