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庭玉《天淨沙·秋》
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朱庭玉《天淨沙·秋》,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淨沙·秋
元代:朱庭玉
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
解與詩人意同。
辭柯霜葉,飛來就我題紅。
譯文
庭院前落盡了梧桐的葉子,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當日的風姿。
彷彿是通曉詩人我的心思。
一片經霜的紅葉離開樹枝,飛近身來讓我題詩。
註釋
①芙蓉:指荷花。
②辭柯:離開枝幹。
③題紅:在紅葉上題詩。唐僖宗時,有一名宮女在紅葉上寫了一首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愍憨謝紅葉,好去到人間。”樹葉順著御溝水流出宮牆。書生於祐拾到後添寫道:“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置於流水上游又流入宮中。後兩人終成良緣。
鑑賞
起首兩句的對仗,概括了詩人在園林中所望見的秋景。“庭前”和“水邊”是兩處代表性的地點,暗示出詩人在四處徘徊,也在百般尋覓。但秋天對於詩人實在是太無情了,這兩句中的“盡”和“徹”就不留一點餘地。這兩個字也正是景句之眼。既然是“落盡梧桐”,詩人的判斷顯然是基於未盡之時綠葉繁茂的秋前情形;同樣,“開徹芙蓉”,首先浮現在他腦海中的也必然是舊時荷花盛開的熱鬧景象。枝上蕭索,水面凋敝,這現實與記憶之間的巨大反差,自然會勾惹起悲秋的心情。可明明是作者因紅衰翠減而傷感,第三句卻偏偏說成是紅翠善解人意,因迎合人的心緒而自甘衰殘。詩人的這種自我怨艾,一來反襯出心中無可奈何的悲感的沉重,二來也表現了他對園林中美好事物的一往情深。
正因為詩人將所見的秋景與自己繫結在一起,才會有四、五兩句的神來之筆,而在心情上發生一個完全的轉折。
我們在秋天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秋風卷著落葉撲面飛來,碰到身上有時就像粘住似的`,好一會兒才飄落地面。詩人此時,就有一片“辭柯霜葉”纏上了他。何以見得?因為在上文的氣氛中,飛舞在空中的霜葉只會加深“落盡”的印象,唯有停落在身上的片時的流連,才有可能啟發詩人新的思考。霜葉“辭柯”而依人,這本身就溝通了“意同”的兩者間的聯絡。“辭柯霜葉,飛來就我題紅”,在多情善感的詩人眼中,其“飛來”完全是主動的、有目的的及含情脈脈的行為;而“題紅”在其“紅葉題詩”典故的原始意義上,則飽含著真、善、美的生活激情。秋天固然有蕭瑟的一面,但對熱愛生活的詩人來說,卻同時意味著希望和奮起。這一“辭”一“就”,盡翻前案,將初時悲秋消沉的氣氛一掃而空,無異化衰朽為神奇。小令別出機杼的結尾,令人拍案叫絕。
賞析
一提到“秋”,大多數人的腦海裡便會浮現出馬致遠那首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天淨沙·秋思》。殊不知,元曲中有諸多關於“秋”的作品,其中不乏別出機杼的曲子,好比朱庭玉的這首《天淨沙·秋》。
此小令開頭描繪出一幅蕭條的秋景圖;然後寫作者內心悲秋的傷感和對園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愛;末尾兩句寫瑟瑟秋風中,辭柯的霜葉主動飛到作者身邊,不捨離去。全篇用典構思別出機杼,結尾處用典,所表達的奮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幾分魅力和感染力。
作者在開頭便描繪出一幅蕭條的秋景圖。庭院前盡是飄落在地的梧桐葉,水邊的荷花也早已凋零。“盡”“徹”二字是起首兩句的關鍵所在,突出秋天樹枝蕭瑟,水面凋敝的慘淡景色,這與作者腦海中秋天來臨前的荷花盛開、綠葉環繞的繁盛景象形成鮮明對比。“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兩句對仗描寫,寫出作者由眼前秋景而生髮出悲秋的情感。他四處尋覓,徘徊不定,目之所及皆為一片衰敗的景象,內心不由產生無可奈何的悲痛。
“解與詩人意同”,與前兩句的傷感基調不同。這一句提到景色為了迎合作者的情感才自願衰敗。透過前後的對比和擬人的手法,反襯出作者此時內心悲秋的傷感和對園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愛。
前面三句的基調都略為沉重,接下來的四、五句則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轉變。末尾兩句寫瑟瑟秋風中,辭柯的霜葉主動飛到作者身邊,不捨離去。這兩句與上句的“意同”一樣,都是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霜葉以生命。在作者看來,流連在他身上的霜葉具有豐富的生命力,“飛來就我題紅”化用典故,寫出作者在這蕭瑟秋景中所體現出的樂觀態度和旺盛的生命意志。一“辭”一“就”,使全曲的基調為之改變,與唐代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為“同調”。
小令結尾處不同於常人悲秋傷感的奮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幾分魅力和感染力,同時詞句恰到好處的運用,也體現出作者較強的煉意本領和構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