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 元曲的一些基本術語介紹

元曲的一些基本術語介紹

元曲的一些基本術語介紹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元曲的一些基本術語介紹,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子——戲曲術語。指故事情節。現代曲藝中的術語“關子”指為吸引觀眾而製造的懸念,當由元劇“關子”一詞得來。

  折——戲曲名詞。元雜劇劇本結構的一個段落,每劇一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一個整套,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這種習慣用法的形成與元雜劇戲劇結構及情節發展的需要有關,也與各宮調的聲情有關。

  楔子——戲曲名詞。元雜劇在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獨立段落,多數是放在第一折之前,作為劇情的開端,也有放在折與折之間,起銜接過渡的作用。

  北曲——宋元時期北方戲曲、散曲等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北曲源於唐宋大麴、宋詞、諸宮調等傳統音樂藝術,並吸收了金元時期流行的民間音樂,包括漢族以及北方少數民族民歌的曲調。用韻以周德清《中原音韻》為準,分陰平陽平上去四聲,無入聲。清人編訂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收北曲曲牌581個。

  南曲——宋元時期南方戲曲、散曲等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與北曲相對。南曲源於唐宋大麴、宋詞和南方民間曲調,用韻以南方語音為標準(主要在江浙一帶),有平上去入四聲。清人編訂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收南曲曲牌1530個(包含集曲)。

  南北合套——戲曲、散曲術語,是在一個套曲裡兼用南曲和北曲的一種體式。

  題目正名——戲曲名詞。元雜劇劇本結尾處總括全劇情節的對句。一聯或兩聯。對句的末句為劇名全稱,全稱中擷取前半或後半即為劇名簡稱。

  樂府——詩體名。指樂府官員從民間採集來的詩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詩歌。如《樂府新編陽春白雪》、《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張小山北曲聯樂府》等,皆以“樂府”指散曲。

  傳奇——一是指唐宋人用文言寫作的短篇小說;二是指明清以演唱南曲為主的一種戲曲形式;三指元雜劇,如周德清的《中原音韻》、鍾嗣成的《錄鬼簿》、陶宗儀的《輟耕錄》。

  宮調——我國古代音樂中樂律有十二律呂,即十二個半音階;音樂有七聲,即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其中任何一種為主均可構成一種“調式”。凡以宮為主的調式稱為“宮”,以其他調式則稱為“調”。

  仙呂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或稱為仙侶調。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於仙侶調的曲牌,北曲有81只,南曲有294只(包括集曲)。且元雜劇第一折大都用仙呂宮套曲。

  南呂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於南呂曲的曲牌,北曲有33只,南曲有178只(包括集曲)。且元雜劇第二折大都用南呂曲套曲。

  中呂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於中呂曲的曲牌,北曲有56只,南曲有144只(包括集曲)。

  黃鐘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於黃鐘宮的曲牌,北曲有55只,南曲有116只(包括集曲)。

  正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於正宮(題作高宮)的曲牌,北曲有43只,南曲有120只(包括集曲)。

  大石調——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於大石調的曲牌,北曲“高大石角”、“大石角”有48只,南曲“高大石調”、“大石調”有160只(包括集曲)。

  小時調——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於小時調的曲牌,北曲有29只,南曲有74只(包括集曲)。

  般涉調——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改入黃鐘宮內。般涉調套曲,使用時間較少,大都在正宮和中呂宮套曲後段,作為該套曲的結束部分。

  雙調——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於雙調的曲牌,北曲有113只,南曲有81只(包括集曲)。元雜劇末一折大都用雙調。

  商調——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於商調的曲牌,北曲有41只,南曲有163只(包括集曲)。

  越調——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之一。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於越調的曲牌,北曲有45只,南曲有110只(包括集曲)。

  曲牌——曲調的名稱。有一定調子、唱法;字數、句法、平仄用韻都有基本定式,可以根據曲牌填寫新曲詞,從韻文文體來說,曲牌即為此種文體的格律譜。曲牌與詞牌相似,但比詞牌更復雜,後面我們在深入講解。

  套數——也叫“套曲”。劇曲和散曲(小令除外)中,由多種曲調前後連綴,有首有尾,成為一套的,名為“套數”。散曲中的套數,又稱“散套”。套數曲牌的排列次序大致有規律可尋。

  小令——散曲體式之一。體制短小,元人又稱之為“葉兒”。普通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但也有例外。如“摘調”、“帶過曲”、“集曲”、“重頭”、“換頭”等都是小令的特殊形式。

  重頭——散曲中小令的一種特殊形式。凡是以同一曲調,重複填寫幾遍或幾十遍,甚至幾百遍,用韻互異,首位句法全同的',謂之“重頭”。

  帶過曲——散曲中小令的一種特殊形式。小令本以一支為限,但也可以兩支或三支曲調為一個單位,兩個曲調間的音律必須銜接,故名“帶過曲”。

  么篇——戲曲、散曲術語。北曲中連續使用同一曲牌時,後面各曲不再標出曲牌名,而寫作“么篇”或簡稱“么”;南曲中同樣情況則寫作“前腔”。

  尾聲——戲曲、散曲術語。套曲中最末一曲的泛稱。

  煞尾——曲牌名。北曲黃鐘宮、正宮、南呂宮、中呂宮、大石調均有煞尾,又稱隨尾、隨煞尾。

  煞——曲牌名。“煞”是“煞止”。北曲般涉調、黃鐘宮、正宮、南呂宮、商調、越調等都有“煞”曲,字數定格互有不同,都用在套曲的結尾部分,在末一曲尾聲或者煞尾之前。

  隔尾——曲牌名,屬北曲南呂宮。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其字數定格是七、七、七、二、二、七(六句),是南呂宮“尾聲”的一種格式,其作用是既可以將套曲的前後兩部分隔開,又起著轉折的樞紐作用。

  正字——詞曲用語。詞譜、曲譜規定的定格字數。正字以外增加的字,稱為襯字。

  增句——戲曲用語。據吳梅《南北詞簡譜》,《漢宮秋》第三折中之<梅花酒>共有二十句,增句比定格所規定的句數還要多。

  襯字——在曲調規定的字數以外,句中增加的字叫“襯字”。

  曲韻——戲曲用語。曲韻與詩韻、詞韻不同。詞韻基本上是詩韻的變通。北曲用的是當時北方話音韻,沒有入聲,而分別歸入平上去三聲,但按照歌唱的需要,有些地方要平聲要分陰、陽,仄聲要分上、去。曲比詩詞韻要密,幾乎句句押韻,而且不管小令還是套數都是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曲不忌重韻,同一首曲子中可以出現相同韻腳的字。

  務頭——戲曲、散曲術語。一般認為是作品中精彩、精闢或動聽之處。

  關目——戲曲術語。劇本的結構、關鍵情節的安排和構思,表示劇本情節的新奇,以吸引觀眾。

  元曲基本文學知識

  元曲是中國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並立的一座藝術豐碑,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興盛於元代的一種詩歌形式,有小令和套曲兩類雜劇,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和講唱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傳統戲曲藝術進入成熟階段,關漢卿的《竇娥冤》和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的代表作品。

  雜劇的語言包括曲詞、說白和科介。曲詞、說白是臺詞,是劇中人物的語言;科介是舞臺提示,是對劇中人物的主要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的簡要說明。與詩、詞相比,戲曲的語言通俗,多用口語;與其他戲劇種類相比,戲曲的語言具有以“曲”為形式的詩劇特點。超現實的想象,誇張和借景抒情,是戲曲重要的藝術手法,前者以奇異的情節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後者則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注重意境美的傳統,是一種形象化和富於詩意的表現人物感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