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拔蘿蔔》教育隨筆(通用8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寫過隨筆嗎?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抒情、敘事或評論。經典的隨筆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教師《拔蘿蔔》教育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教師《拔蘿蔔》教育隨筆 篇1
張雪門的行為課程理念倡導:“能夠讓幼兒去實際行動的,都應讓他們實際去行動。”課程在落實上要真正放手讓幼兒做他們能做和願意做的事情,這些來源於幼兒生活和身邊的內容才是真正的課程。
下面刊出的一組文章是北京市順義區石園北區幼兒園在實踐行為課程中的一些經驗。在踐行過程中,教師進一步更新了教育觀念,更加尊重幼兒,呵護幼兒的好奇心,善於發現和捕捉教育契機.引導幼兒自主學習、自主遊戲,建構自己的真實經驗。
幼兒園的小農莊裡種植了白菜、豆角、蘿蔔、小蔥等蔬菜,幼兒經常去澆水、觀察。蘿蔔一天天長大,豆角一天天長高,幼兒翹首以盼的收穫時刻漸漸到來。
拔蘿蔔
早上一來園,孩子們看到食堂阿姨拿著筐走進蘿蔔地,這可把他們樂壞了,顧不上跟家人說再見,一路小跑進了地。咦,怎麼拔呀?幼兒有的瞅著蘿蔔纓猶豫,有的跑來問老師。東東膽大,抓起葉子就拽,葉子被拽掉了,但蘿蔔並沒有聽話地從地裡冒出來。
食堂阿姨看見了,告訴東東要把葉子攥在一起向上拔,大家一聽便開始實驗。東東拔出了一個,說:“還真靈。”辰辰對旁邊的好好說:“往下抓點,抓住了,使勁一拔就出來了。” 洋洋驚喜地喊著:“我拔出來了!看!是個超級大蘿蔔!”珍珍手一滑,栽了個大屁墩兒,孩子們笑著把她扶了起來。
一開始,幼兒的興趣點在收穫蘿蔔的喜悅上,所以他們主動地嘗試、探索、學習怎樣拔出蘿蔔。就在這時不知誰喊了一聲:“蘿蔔葉子上還有小蟲呢!”“真有,是西瓜蟲。”“我這裡還有瓢蟲呢!”大家的興趣點轉移到了對昆蟲的觀察上。
漸漸地,地上的蘿蔔越堆越多,於是一部分幼兒開始和老師一起擰蘿蔔纓。達達最先擰掉一個蘿蔔纓,高舉著蘿蔔開心地形容他的勞動成果:“看!我這個是大嘴巴蘿蔔!”“我這個蘿蔔扁扁的!”碩碩也舉著自己剛從磚縫中拔出的蘿蔔開心地大笑。“我這個像紅燈籠!”“我這個是紫色的,像大蔥頭!”“我這個是長方形的!”歡快的聲音此起彼伏。
行為課程強調兒童在親身行動中獲得直接經驗,幼兒不僅透過拔蘿蔔的實際行為獲得了怎樣拔出蘿蔔的相關經驗,同時還自發地觀察比較了葉子上的各種昆蟲,描述了蘿蔔的不同形狀、顏色,體驗到了勞動與收穫的快樂。
洗蘿蔔
蘿蔔拔完了,看到大家意猶未盡,我沒有帶領幼兒把蘿蔔送到廚房,而是組織大家把蘿蔔抬回教室一起洗蘿蔔。幼兒有的圍著水池洗,有的用盆接水洗。“我覺得真開心,我喜歡拔蘿蔔。”萬萬邊洗邊說。“我覺得好玩又有意思!”綿綿也說。就連平常不苟言笑的琪琪也開心地說起來。這時一個聲音響起:“我今天來晚了,雖然我沒有拔到蘿蔔,但我也很開心,因為小朋友們有了收穫。”原來是小侯的聲音。看到小侯遺憾的樣子,我抓住時機啟發道:“小侯沒拔著蘿蔔,我們趕緊跟他分享一下拔蘿蔔的事情吧。”陽陽搶著說:“我拔的一個蘿蔔像有一根鐵棍鉤在地裡,我把葉子都擰下來了可就是拔不出來,後來我跟辰辰使勁一拔給拔成兩半了,另一半在土裡怎麼都出不來。”珍珍接著說:“我也遇到一個不好拔的,還摔了個屁墩。”這話把大家都逗笑了。達達還是對他拔的蘿蔔形狀更感興趣,說道:“我拔的都是怪模怪樣的,有一個跟大蒜一樣,還有的跟‘8’一樣。”
幼兒你一言我一語地梳理著自己的經驗,不僅從勞動中體驗到快樂,還從觀察與表達中獲得了發展。行為課程指出:“幼兒應該充分享受自由,有大量的自主探索和自主交往的時間。”在洗蘿蔔的過程中,他們邊洗蘿蔔邊觀察、邊表達,發現了蘿蔔形態各異、大小不同。幼兒在愉悅的氛圍中主動觀察,盡情表達,而這正是來源於生活的語言教育。
畫蘿蔔
活動區時間到了,幼兒對蘿蔔的興趣依然濃厚,他們拿起畫筆畫下一個個形態各異的蘿蔔。佳佳畫的蘿蔔上長著幾根細毛;靜靜畫的蘿蔔葉子像芭蕉扇;小侯畫的蘿蔔有些怪異,他說:“我洗蘿蔔時看到蘿蔔上長著的小皺紋就像老爺爺的臉。”達達畫出的蘿蔔張著大嘴巴;美美畫的蘿f、像一盞小燈籠,蘿蔔的葉子、根、須一樣不落,細緻入微。
從畫面上看幼兒畫的蘿蔔,纓子短小、蘿蔔很大,看似感覺作品比例失調,而這正是源於幼兒在實踐中的觀察所得,也反映出他們的關注點與興趣點——收穫的蘿蔔。這種飽含情感的繪畫才是真正的藝術,勝於老師的範畫。
吃蘿蔔
總算盼到吃午飯的時間了,幼兒好奇地找自己拔的蘿蔔。大家又發現了新問題:咦?今天喝的是蘿蔔湯,這是我們拔的蘿蔔嗎?我們拔的蘿l、明明是紅色的,怎麼湯裡的蘿蔔是白色的?幼兒想了半天仍不明白。我啟發地問:“這個蘿蔔湯裡面的蘿蔔是什麼樣的?”“切成片的。”“哦!對啦!”陽陽和晨晨恍然大悟:“蘿蔔外皮是紅的,裡面其實是白色的!我們拔斷的蘿蔔裡面就是白色的。”這下幼兒相信湯裡的蘿蔔就是自己拔的蘿蔔了。幼兒吃著自己拔、洗的蘿蔔,覺得非常美味,連平時不愛吃蘿蔔的幼兒也吃得津津有味。
拔出的蘿蔔是紫色、紅色的,可湯裡的蘿蔔卻是白色的,這讓幼兒有些疑惑,而拔斷蘿蔔的幼兒在教師的啟發下迅速聯想到自己的實踐經驗,證實了蘿蔔的真實身份,也使其他幼兒知道了蘿蔔裡面是白色的。這正是行為課程中倡導的“課程從生活而來,從生活中展開,也從生活中結束”。
種蘿蔔
“蘿蔔是從哪裡來的?”這一問題又引發了幼兒的思考。當然是種出來的,在這一點上幼兒的認識是統一的,但在種蘿蔔還是種種子的問題上卻引發了爭議。有的說種蘿J、種子,有的說種蘿蔔,還有的說種葉子,大家進行了種種猜想。老師啟發道:“蘿蔔是誰種的啊?”“李爺爺!”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那我們看見李爺爺的時候問問他吧!”孩子們果真在戶外活動時見到了李爺爺,圍住他詢問起來,李爺爺耐心地告訴他們種的是蘿蔔籽。可嘉欣卻質疑:“那我們班裡的蘿蔔就是用蘿蔔種的呀。”其他人也想起了植物角里的蘿蔔,還真是用小朋友帶來的櫻桃蘿蔔種的。為什麼會不一樣呢?
老師沒有急於告訴幼兒答案,而是和大家一起在植物角里種下了蘿蔔種子,並與種下的蘿蔔進行對比試驗。最後透過實驗,我們找到了答案:種子長出了葉子,結出了蘿蔔;蘿蔔開出了花朵,結出了種子。
行為課程指出:“從行動中所得的認識才是真實的知識;從行為中所發生的困難,才是真實的問題;從行為中所獲得的勝利,才是真實的制馭環境的能力。”幼兒不是為了種植而種植,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進行的種植,他們自發主動地管理植物、觀察植物、驗證猜想,這種探索過程使其在真實踐中獲得了真知識。
在生活中能夠讓孩子實際做的事情,都應該讓孩子親身去做,這是行為課程的重要理念。所以,在拔蘿蔔的活動中,我們首先注意的是幼兒的實際行為,讓幼兒自始至終都做活動的主人,他們用自身的行為主動嘗試、探索、觀察、表達、猜想、驗證。我們堅信這樣的課程才是幼兒所喜歡並能促進其成長的課程。
幼兒教師《拔蘿蔔》教育隨筆 篇2
《拔蘿蔔》是孩子們都非常願意聽的故事,因為故事中的角色深深吸引著孩子們,他們有趣的對話,特別適合我們小班的孩子們,重複的話語簡短,並貼近幼兒的生活。這也是我們選擇這一內容的原因。
活動前我們幫助孩子們積累相關的經驗,瞭解觀察蘿蔔的生長,一些孩子主動的帶來了拔蘿蔔的故事磁帶。教師透過給幼兒觀看蘿蔔升長過程的圖片,讓那個孩子們瞭解蘿蔔的生長過程,剛開始的認識蘿蔔的時候,家赫小朋友還很天真地說:“老師,蘿蔔長鬍須了。”可見孩子的想象力是無窮的,他們所說的話也是發自內心的,我們透過講解、觀察,讓孩子們認識了各種各樣的蘿蔔。
在我們有目的的問題引領下,孩子們又熟悉了《拔蘿蔔》故事中角色出場的先後順序和簡單對話,並激發了孩子們扮演其中角色進行表演的'願望。從孩子們興趣出發,我們設計了活動故事表演《拔蘿蔔》我們的活動目標定位在鼓勵孩子們大膽表演作品中人物、動物的語言、動作,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和記憶
首先我們通過出示顏色漂亮角色頭飾幫助幼兒回憶故事中角色出場順序和簡單的對話。然後根據孩子們的願望將其分成不同的小組教師分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和對白這樣孩子們的積極性可高了,活動中孩子們還發現許多問題,如老爺爺老奶奶只是戴上頭飾不太像,應該添上鬍子和皺紋才更像。於是老爺爺奶奶的臉上添上了鬍子和皺紋。這一下孩子們更是興奮,都願意去表演,學著老奶奶、老爺爺的動作,在表演小動物時還加上小動物的叫聲,真是可愛。
活動後許多孩子都提出還要給小動物們添上尾巴,那樣看起來就更像了。於是語言活動自然的和手工活動聯絡起來。孩子們在這一活動中,不僅在語言表達上有了進步,同時擴充套件了孩子們的思維空間,並激發孩子們動手操作的願望。
在具體活動實施中,教師從幼兒的需要出發,充分滿足幼兒的願望,尊重幼兒,讓其自主學習,將科學認知和情感體驗結合起來。在動手操作中,鼓勵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激發幼兒的藝術潛能,體驗音樂劇表演所帶來的成功和快樂。
孩子們還把帶來的蘿蔔裝飾成了故事中的各種角色,其實在課堂中,我對孩子們的要求是自己來裝扮蘿蔔,可以透過自己的想想任意裝扮,第一組的小朋友把帶來的蘿蔔裝飾成了故事中的各種角色,雖然作品實在稱不上好,但我還是給了孩子一定的表揚和鼓勵,小班的孩子年齡較小動手能力還不夠,可是他們有著與成人不同的世界,他們的世界充滿了童話色彩,充滿想想,是我們成人無法體會的,在開展了這次活動後,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應根據孩子的需要出發,多給孩子創造一些有意義的環境,讓孩子在這一環境中發揮潛能,積極創造,這樣,我們會發現很多很多的驚喜。
幼兒教師《拔蘿蔔》教育隨筆 篇3
《拔蘿蔔》是一個趣味性與表演性相結合的故事,它是將人物和動物串連起來以此來引發幼兒的興趣!深受小班幼兒的喜歡。
首先我用顏色鮮豔的紅、綠卡紙製作了一個大蘿蔔,利用這個蘿蔔教具和人物貼上圖片形象生動地為孩子們講述了故事,小朋友理解很快,知道了故事中有六個角色: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兒、小花貓、小老鼠,並且在我以提問的形式下興致高昂地學說了故事中的角色對話。拔蘿蔔的時候我請小朋友們一起來給老公公加油,在“嗨呦嗨呦”聲中孩子們彷彿感覺到自己真的在拔蘿蔔。一下子讓教學氛圍熱鬧起來。然後我以問題的形式開始問幼兒,“故事中你看到了哪些人去幫老爺爺的啊?”幼兒能把大部分的人物給說出來,“那老公公是怎麼喊得呢?她們又是怎樣回答的?...”透過一系列問題來激發幼兒的回憶,以此來抓住幼兒的注意力。在第二遍的聽和看中,幼兒對我提出的問題基本能回答出來了,而且興趣依然很高漲。
最後在角色遊戲中結束整堂課。並且透過玩“拔蘿蔔”的遊戲,使孩子們懂得有些事情光一個人努力是不行的,要靠大家配合,才能做成一個人不能做成的事情。
但是我覺得自己還有不足的地方,首先對於不同的角色就要求幼兒能把角色的特徵表演出來。還要對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語調、音色講話。而這一點恰巧被我忽略了。我想如果在課中加入這一點,會讓幼兒更加深刻地體會拔蘿蔔的感受,也會使整節課更加完整。
幼兒教師《拔蘿蔔》教育隨筆 篇4
《拔蘿蔔》這首音樂遊戲很特別,它是一個有人物和動物串連起來的故事。這個故事小班幼兒很喜歡聽,老公公種了個大蘿蔔,要拔拔不動,結果大家一個接一個地來一起幫忙,終於拔起了蘿蔔。故事中的語言非常簡明而又口語化,出場的角色又都是幼兒比較熟悉的,所以,很適合小班幼兒玩。為此,我決定上這節活動。同時我把目標設為:
1、透過遊戲,熟悉故事的內容、樂曲旋律。
2、掌握角色名稱並創編角色動作。
3、學習在遊戲中關心同伴,感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在教學中幼兒很輕鬆就完成了目標。
透過玩“拔蘿蔔”遊戲,讓孩子們懂得有些事情光一個人努力是不行的,要靠大家配合,才能做成一個人不能做成的事情。一個人是要努力鍛鍊自己的生活本領,像老公公那樣,種的蘿蔔比別人的個兒大,但還要與其他人友好相處,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像“拔蘿蔔”那樣一個幫一個,勁往一處使,克服困難,走向成功。
幼兒教師《拔蘿蔔》教育隨筆 篇5
《拔蘿蔔》這個金典、古老而又新鮮的故事,在我們玲瓏三班又宣起一股熱潮。他們一個個都被這個鮮明簡單的故事吸引,並且將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員,幫老爺爺拔蘿蔔,當我請小朋友扮演其中的角色時,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形象映入我的眼簾,我也被他們投入的表演所吸引。
即使他們聽過《拔蘿蔔》的故事,但絲毫沒有減弱他們對此活動的興趣,反而對他們這次表演起到了相當大的幫助。由於他們對故事非常熟悉,我再將精煉的歌詞唱出來時,小朋友很快就記住了,而且更加投入參與活動。當我出示故事人物桌面教具時,小朋友被深深吸引。他們拔蘿蔔時,小朋友也伸出小手做拔蘿蔔的樣子,似乎是想多給他們一點力量。因為我邊唱邊按順序出示桌面教具,所以他們對歌詞順序記得很清楚,沒有出現合唱混亂的情況。特別是請小朋友扮演時,小朋友一個個都舉起了小手,最後以滾小球的方式請了六個小朋友上來表演。上來表演的小朋友都表現出了想拔蘿蔔的渴望,拔不出的焦急,拔出來的喜悅,把各角色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下面的小觀眾也看得樂呵呵的。最後我又請了一批幼兒透過配上《拔蘿蔔》的音樂,表演拔蘿蔔,這次既有韻律還有歌詞提醒孩子,把氣氛渲染的更好。但每次只能上來六個人,如果我多準備幾份頭飾進行分組表演,讓更多幼兒共同參與也許會更好。最後我把故事人物桌面教具投放在表演區,供他們自由操作。
平時小朋友總喜歡搶著一個人玩玩具、幫老師拿東西,不喜歡和同伴共同完成,透過“拔蘿蔔”的遊戲表演,懂得團結的力量。當遇到困難時,向故事人物一樣互相幫助,共同戰勝困難,分享成功的喜悅。
幼兒教師《拔蘿蔔》教育隨筆 篇6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中提供小白兔和小黑兔拔蘿蔔的情境,目的是從中引出加減法數學問題,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背景嘗試列式計算,並在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中探索交流加減兩位數的不同的計算方法,充分體現出演算法多樣化和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另外,在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過程中,初步引出了用豎式計算的方法,這是一種重要而又易被學生接受的計算方法,它是學生學習筆算的開始,也是以後學習多位數筆算加減法的基礎。
在本課教學中,我本著讓學生自己經歷探索演算法的過程與理念,儘量給學生創造參與各種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主動探究不同的計算方法,以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我覺得在本節課中做得比較滿意的是:
1、學生學習興趣盎然,不論是猜一猜,提問題,還是自己探求演算法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些數學活動中,感受到成功的樂趣。
2、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並注意演算法的最佳化。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交流各自演算法的機會,鼓勵和尊重學生的不同理解,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演算法,為不同的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提供有效途徑;但由於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認知水平低,在學生提出多種演算法後,我再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推薦一種對大多數小朋友來說普遍適用、易於接受的方法,即:演算法最佳化。
同時,在教學中也有自感有些地方不盡如意,需要改進。
1、要加強生與生之間的評價。整節課中多是教師對學生進行鼓勵、讚賞,學生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做出評價時不那麼積極。
2、小組間的合作差異性較大。在小組討論中,發現有一部分只當聽眾。
3、學習的書寫習慣方面,如:列豎式時應更規範,畫橫線應用尺子畫等。這是我今後教學中還需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本節課教學中,我本著讓學生自己經歷探索演算法的過程的理念,儘量給學生創造參與各種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去主動探究不同的計算方法,以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透過教學實踐檢驗,我覺得本節課在以下三個方面較為成功。
1.學生學習興趣盎然,不論是猜一猜,提問題,還是自己探求演算法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些數學活動中,感受到成功的樂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教師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服務,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體驗的時間和空間。
首先,透過“拔蘿蔔這個情境,讓學生自己發現、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的機會,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其次,在學生經歷探索演算法多樣化的過程中,能積極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引導學生在多種演算法的前提下,比一比、學一學、想一想,在實踐反思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演算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幼兒教師《拔蘿蔔》教育隨筆 篇7
幼兒對於《拔蘿蔔》這個故事一點也不陌生,在活動中幼兒也能稍微講一些相關的故事內容,因此對於本次的音樂活動《拔蘿蔔》小朋友再熟悉不過了。而且在今天的音樂活動之前,我們的語言活動就是講《拔蘿蔔》的故事,透過語言活動的學習小朋友已經對故事情境十分了解,在音樂活動中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要孩子瞭解人物出場的順序,那麼透過第一個語言活動就已經幫助我們瞭解了,同時幼兒也鞏固了情境。
音樂活動開始之前,我先請孩子們一起來欣賞這首歌曲,但是在孩子們欣賞的過程中我卻發現孩子們都能跟著音樂一起輕輕唱,我想這可能是孩子們在家裡的時候就已經聽過這首歌曲了,對於歌曲的旋律掌握較好,但是對於歌詞孩子們都記不清,大部分孩子就只會唱歌曲中的“哎喲哎喲拔不動”,每當唱到這裡時都十分感興趣,都可以高聲的唱起來。為了讓孩子更好的學習這首歌曲,我在活動中便宜出示了圖片,利用圖片來讓孩子學習,掌握歌曲。當孩子們學唱的時候我卻發現,孩子們學會的《拔蘿蔔》歌曲與我們今天所學的這首有點不一樣。他們就先入為主的就唱起了自己會的,與我的教學內容不符合,而且無論怎麼幫他們改正就是改不過來。針對孩子的這一個情況,我想在活動中我們就可以出示圖譜,利用圖片幫助幼兒瞭解歌曲的節奏,同時出示小圖片來幫助幼兒理解歌詞。
在本次的音樂活動中,在活動中我主要是在讓幼兒學習歌曲的節奏,學唱拔蘿蔔這首歌曲。剛開始的時候,幼兒興趣很濃厚都可以跟著教師唱一唱,做一做動作,但是到最後他們一直唱錯,一直唱就漸漸失去了興趣,就不願意跟唱學習了。我想在這個活動中,我就缺少了讓幼兒根據歌曲來表演這個環節,小班的幼兒最喜歡模仿,而且在上個語言活動中,幼兒十分願意模仿故事中人物的對話,所以我想在音樂活動中加入一個表演的環節這樣幼兒會更加有興趣,而且對於歌曲也會掌握的更好的。
幼兒教師《拔蘿蔔》教育隨筆 篇8
《拔蘿蔔》是一個趣味性與表演性相結合故事,它是將人物和動物串連起來以此來引發幼兒的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就發現小班孩子最喜歡不僅能表演又很具有趣味性的故事。
課的一開始我便先出示一個大蘿蔔,我問小朋友這是什麼呀?他們一看就說是個蘿蔔,我接著又問是這個蘿蔔是什麼樣的啊,小朋友便開始說,紅紅的、大大的……。接著我便帶上老公公的頭飾。裝成老公公的樣子,一邊拔一邊說:“這個蘿蔔這麼大,怎麼也拔不動?誰來幫幫我呀!”許多小朋友說:“我來幫助您吧!”我便開始引出故事的開頭。“其實這個大蘿蔔,是老公公種在自己家菜園子裡的。可是他年紀大了,怎麼也拔不動?我們一起來看看,誰來幫助他的,好嗎?”小朋友都興奮極了!好奇的邊聽故事邊看教師演示教具,一動也不動。
每幅圖片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現的,那豐富多彩的畫面,生動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吸引了幼兒的注意。我先出現大蘿蔔和老爺爺,接著便出現了老婆婆、小狗兒、小花貓、小耗子的形象。看完後,我便以問題的形式開始問幼兒,“故事中你看到了哪些人去幫老爺爺的啊?”幼兒能把大部分的人物給說出來,“那誰先去的呢?接著又去了誰?還有誰啊?”透過一系列問題的提出來激發幼兒的回憶,並再次完整的欣賞故事,讓幼兒帶著問題帶著思考來聽故事,以此來抓住幼兒的注意力,在第二遍的傾聽中,幼兒對我提出的問題基本能回答出來了,而且興趣依然很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