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人還是要有所求-心情隨筆

人還是要有所求-心情隨筆

人還是要有所求-心情隨筆

  我一直以為一個人活在世上是要有所求的。無所求的說法於正常人而言,是不切實際的。不求名,不求利,也就罷了,但總該有值得“求”的東西吧。

  前不久,我在網站上獲得一個訊息,一個女大學生由於找不到自己的“所求”,體會不到活下去的意義,選擇了自殺。她自殺前寫下這樣一首詩:

  我列出一張單子/左邊寫著活下去的理由/右邊寫著離開世界的理由/我在左邊寫了很多很多/卻發現右邊基本上沒有什麼可以寫的/回想20年的生活/真正快樂的日子屈指可數/記不清上一次發自心底的微笑是什麼時候/記不清楚上一次從內心深處感受到歸宿感是什麼時候。

  當然,大家所熟悉的雷鋒他們則不同,他們以“自己活著,就是為了別人過得更美好”作為人生的追求。他們活得充實、有意義。雖然許多人沒有雷鋒他們那麼高尚的人生追求,但是,大多是有所求的,為自己,為家人,為他人……一個人要是到了“無所求”地步——物質的、精神的,一切的一切,那麼,這個人剩下的恐懼只是一副軀殼而已,其之所為並不一定值得仿效。

  前年一月,我的那本雜文集《愚人憂天》出版後,該如何及時確定下一個目標呢,我曾一度陷入迷惘境地,懵懵懂懂地度過了一段不太長的日子。為了說明自己“多才多藝”,我開始構思一部“長篇小說”。並且花了些時間寫出了三萬多字。那天,我突然想起要拿給行家“點評”一下,免得枉費心機,浪費感情。因為此前曾發生過一件可以引為借鑑的事情:一個退休的科技幹部,用了十多年時間寫出了好幾百萬字“小說”、“評論”之類,稿子疊起來足足有一米高。可惜,讀過的人都認為“沒有出版價值”——其實他不遺餘力地製造了一堆“廢紙”,只是礙於面子,沒有誰這麼說。果然,我的那“三萬字”的命運也相同,她和他說:“你還是寫雜文吧。”所不同的',我是用電腦“敲”出來的一堆“廢字”。我知趣地中止我的“小說創作”,全身心投入寫作一些“擬似雜文”之類的東西。不想兩年間也寫出了十多萬字。至於,是不是“廢字”,只好由他人評說了。

  說實在的,我在“臨退”前選擇寫書、出書,目的不在於謀名、謀利。“名”和“利”不是不好,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其實只是痴心妄想。何苦一定要為難自己?我自知愛好不廣,生活圈子不大,退下來之後,與其像豬“吃飽了睡——睡醒了吃”那般生活,不如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讓自己活得充實些。權當“另類”,享受一種別樣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