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廉頗藺相如列傳的隨筆

廉頗藺相如列傳的隨筆

廉頗藺相如列傳的隨筆

  導語:關於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教學,老師會有怎樣的教學分享呢?下面是《廉頗藺相如列傳》隨筆:《廉頗藺相如列傳》閱讀教學的切入點,供各位閱讀和參考。

  一個文字作為一個系統,它具有多向度、多層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個文字,也就具有多種可能。在具體的講解中,尋找一個合適的向度,選取一個合適的切入點,是非常重要的。講解《廉頗藺相如列傳》,我由課後練習題第四題得到啟發,選取從“藺相如的智和勇

  ”這內容賞析切入,因為它既是該文字最突出的特點,又能將文字主要的內容,如情節發展、人物性格貫通起來。

  課後練習題第四題是這樣的:

  給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標點符號,翻譯成現代漢語,並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先說“完璧歸趙”這個故事。《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出場前文章做了很多鋪墊、蓄勢。最精彩的要數繆賢講的故事。繆賢只看到“燕王私握臣手”以及“原結友”的表象,而相如能夠分析燕王這樣說的原因。更為重要的是藺相如除了對原因的認識之外,還提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肉袒伏斧質請罪”。繆賢和藺相如不同的處理,包含著對事理的認識,解決問題的思路,以及結果的對比。這就充分表明藺相如確實高人一等。一高在智,能夠一眼看透表象;二高在勇,敢於置之死地(請罪),而且最後的'結果是生。這些描寫已經為我們預設了一個智慧又全的藺相如。

  面臨著趙王和群臣都左右為難的一個問題——“可予不?”藺相如一出場,便迎刃而解決斷明瞭,一個字:予!藺相如之所以沒有猶豫,因為他把握住了一個“秦強而趙弱”的現實,以及取捨的標準“曲直”。說明他看問題更深刻,更能把握住關鍵,政治頭腦敏銳。

  尤其是在“廷鬥秦王”這個環節上,藺相如冒鬥智鬥勇,敢於冒險。當藺相如看到秦王得到和氏璧之後,輕狂倨傲,並沒有拿出十五座城池交換的意思,而是冷靜沉著,不動聲色,藉口璧有瑕疵,索回和氏璧。並巧妙實施緩兵之計,暗中讓“從者”把和氏璧送回趙國。讀到這裡,我讓學生注意“從者”這個人物。懷財而貪,人之常情。如果他沒有按照相如所說,結局就不是秦王空歡喜一場,而是相如雞飛蛋打一場空。所以,相如在選擇這個“從者”上一定要選一個非常注重自己品行的人。

  最後,讓學生認識到,完璧歸趙的故事中,藺相如的形象是智勇兼備,但重點在智。幫助繆賢解脫危機,深謀遠慮,高瞻遠矚;廷鬥秦王中,巧妙周旋,遊刃有餘;完璧歸趙中,任賢用能,計劃周密。種種看似冒險的偶然中有取勝的必然苗頭,這一切都充分印證了藺相如對事理認識的自信。

  閱讀“澠池會”的有關內容,讓學生討論這一情節中相如所表現主要是智,還是勇?

  進而總結這一次兩國國君面對面,閃挪的餘地很少,事關國家的榮譽,還有,就是做好了軍事鬥爭的準備。這個情節更多表現了藺相如的“勇”,可謂“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

  負荊請罪中,表面上對廉頗隱忍退讓,是無智也是無勇,其實是大智也是大勇,因為相如於無聲處折服了勇猛的大將軍廉頗。學生透過合作探究,明確相如如果沒有“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的胸懷,怎麼能夠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如果沒有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怎敢在秦廷怒斥秦王祖宗十八代?敢於在澠池針鋒相對?所以,負荊請罪的情節不僅表現了相如的智勇,而且解釋了相如之所以智勇兼備的源頭活水。

  課堂最後,引導學生閱讀司馬遷在《廉頗藺相如列傳》文末有關藺相如智勇的評價。

  附:《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和譯文

  原文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

  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據,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譯文

  廉頗是趙國的優秀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做趙國的大將去攻打齊國,把齊國打得大敗,奪取了陽晉,被任命做上卿,憑他的勇猛善戰在諸侯各國之間出了名。

  藺相如是趙國人。做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

  趙惠文王的時候,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到了這件事,派人送給趙王一封信,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取這塊寶玉。趙王跟大將軍廉頗一班大臣商議:想把這塊寶玉讓給秦國吧,恐怕秦國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騙;想不讓給秦國吧,又擔心秦國的大軍馬上打過來。(因此)商量不出結果來,想找個可以出使去回覆秦國的人,也沒有找到。

  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下客藺相如可以擔任這個差使。”趙王問:“怎麼知道他可以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了罪,私下打算逃跑到燕國去。我的門下客藺相如攔阻我說:‘您怎麼了解燕王?’我告訴他說,我曾跟著大王到邊境上與燕王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願意交個朋友’,因此我瞭解他,所以打算投奔去。相如對我說:‘趙國強而燕國弱,而您又受到趙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現在您卻是從趙國逃跑去投靠燕國,燕國害怕趙國,他們勢必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綁起來送回趙國。您不如解衣露體伏在刑具上請求大王處罰,或許僥倖能得到赦免。’我按照他的辦法去做,(果然)大王恩赦了我的罪。我看他這個人是個勇士,又有智謀,應該可以擔當這個差使。”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藺相如說:“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換我的和氏璧,可以給他嗎?”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趙王說:“拿了我的璧,(卻)不給我城池,怎麼辦?”相如說:“秦王用城池來換寶玉而趙國不答應,理屈的是趙國;趙國給了寶玉而秦國不給趙國城池,理屈的是秦國。比較這兩個對策,寧可答應(給秦國璧),使秦國承擔理屈(的責任)。”趙王問:“誰可以擔當這個使者呢?”相如說:“大王如果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我願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池給了趙國,就讓它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一定將璧完完整整地帶回來。”於是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出發,到秦國去。

  秦王在章臺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高興極了,把璧遞給宮中美人以及左右侍從們看,大家高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池抵償給趙國的意思,就走上前去說:“這寶玉有點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給他。藺相如於是握著璧後退幾步,靠殿柱站著,氣得頭髮都要豎起來了,對秦王說:“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所有的大臣來商議,都說:‘秦王貪婪,仗著他勢力強,用空話來詐取寶玉,那些說要交換的城池恐怕得不到手。’商量不打算給秦國和氏璧。我以為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騙,何況大國呢?而且為了一塊寶玉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也不好。於是趙王就齋戒了五天,派我來獻和氏璧,在朝廷上親自拜送了國書。為什麼這樣呢?為的尊重(你們)大國的威嚴以表示敬意啊。現在我來了,大王只在一般的宮殿上接見我,態度十分傲慢;得到了寶玉,把它傳給美人看,用來戲弄我。我看大王沒有誠意把城池交給趙王,所以我又把寶玉取回。您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腦袋今天就與和氏璧一齊在柱子上碰個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