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關於在通用技術教學中對中國傳統技術文化傳承與實現的實踐研究

在技術教學中對中國傳統技術文化傳承與實現的實踐研究

關於在通用技術教學中對中國傳統技術文化傳承與實現的實踐研究

  摘要:文化領悟是通用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較難把握的部分。中國傳統技術文化源遠流長,在當今社會各領域都在追求“工匠精神”的背景下,讓高中生接受傳統技術文化的薰陶和領悟非常重要。為此,作者認為透過三個方面實踐將有助於傳統技術文化在本學科教學中的傳承和實現:一是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從古代科技著作和古代物品中引入合適的案例;二是學生講述我國古代科學家的發明故事和發表感想;三是在實踐操作中傳承古代技術文化思想。

  關鍵詞:通用技術教學;中國傳統技術文化;文化傳承與實現

  中圖分類號:G633。94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xx—09—25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學科是以提高學生技術素養為主旨的技術課程,它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技能形成、思想方法掌握和文化領悟這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這三個方面,對於教師而言,最難的是文化領悟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對於學生而言,形成技術文化領悟是終極目標,是學科核心素養的最終體現。

  生活在工業4。0時代,在我們享受技術讓生活更美好的同時,也常聽聞有些人變相應用技術成果,如各種騙局、各種作弊工具的研發,給社會帶來惡劣的影響,這也讓我們反思。現在的社會太浮躁,畢業生缺乏創造力、缺乏原創精神、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認為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他們的行為缺少正確技術價值觀的引領,這也正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中最為深層的內涵。為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學會技術原理、掌握技術方法,更為重要的是要領悟技術文化,才能讓學生在今後的技術活動中形成思想上、行為上自覺的文化判斷、文化評估和文化選擇,實現學科的核心素養。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史上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做出過積極的貢獻。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從事技術活動過程中,處處體現“天人合一”“天工開物”的思想,既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改造自然,也要強調要和自然和諧共處;正如《考工記·總敘》中講到的:“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造物設計思想,主要體現在功能實用和精神追求相結合,如“堅而後論工拙”、追求“體舒神怡”等。在通用技術學科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多瞭解我國古代技術文化,使學生能夠對現代的很多技術的發展過程有一個整體的認識,進一步瞭解我國古代科技文明,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這將在他們的思想和心靈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從歷史中學習到、感悟到的技術思想、價值觀、道德觀等都將成為無形的精神財富,上升為他們的技術素養,在今後的技術活動中發揮指導性的作用。為此,筆者認為在通用技術教學過程中融入中國傳統技術文化的學習有助於學生本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下面從三個方面論述如何在課堂中實現我國傳統技術文化的繼承和實現。

  一、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引入合適案例

  1、引用中國科技著作中相關敘述

  中國的歷史地理位置為農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黃河、長江流域豐富的光熱水資源讓水稻成為中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從相關文獻可以看出,關於農作物水稻,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經驗形成的作物栽培技術對世界的貢獻不亞於四大發明。《天工開物·乃粒·稻》這一章對水稻種植的整個流程都有很詳細的描述,如何時插秧,何時收穫,如何選種,如何收割,生長過程中如何應對自然災害如防旱防澇等,以及為了提高勞動效率和勞動質量,發明了很多的勞動工具服務於生產,達到“悅以使人,人忘其勞”的目的。正如在《天工開物》書中,關於稻穀的加工工具——水碓,有這樣的描述:“又有一舉而三用者,激水轉輪頭,一節轉磨成面,二節運碓成米,三節引水灌於稻田。”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技術是伴隨著勞動而產生的,只有親身實踐才會根據實際加工需要很巧妙地設計,不得不讓人佩服。

  以上這些例子不僅說明古人意識到天時、地氣對技術的影響,還體現了技術活動中作為活動主體的人類的主觀能動性。“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考工記·總敘》)這提出了器物是由聰明、有創造才能的人創制的,工巧的人加以傳承。這也說明了手工業時期人們對技術的認識。《天工開物》更是強調人和天(自然界)協調配合,透過技術從自然界中開發有用之物,要巧生以待。“草木之實,其中蘊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憑籍木石,而後傾注而出焉。”(天工開物·捲上·膏液)這裡說的是人要藉助水火之力,憑藉木榨和石磨作用於草木子實才能將裡面的油榨出來。這些記載都說明了人類透過技術活動改造自然的過程。

  2、引用古代物品作為素材

  如在第二章《人機工程學》部分,地質版教材以椅子為例。在我國古代,桌椅的設計也有很多特色。比如,典型的組合傢俱有燕几、蝶幾、匡幾和七巧桌,都可以根據需要擺成各種組合桌。清代文人李漁,善於工計,他設計的越冬暖椅(如圖1所示)就是在椅子下面加個抽屜用來放炭,這樣在書房看書時只需要燒很少的炭就可以達到溫暖的目的,節能又舒適。不僅如此,暖椅可以當床,當餐桌,需要時簡單改裝可以當作轎子,充分體現了一物多用的設計思想。至今流傳民間的母子竹凳(如圖2所示),是古代為了方便母親可以一邊幹活一邊照顧小孩而設計的,一面可以供小孩坐,當母親抱起小孩時,把凳子翻轉一下就可以讓大人坐了。再比如魯班枕,既可以當枕頭,需要時又能夠變成凳子。以上這些都是非常實用又精巧的設計,體現了人性化設計的原則。

  車是古代國家機械製造工藝水平的集中代表,作為一個系統,它的.製造需要多個工種製作才能完成。《考工記》中有木車製造工藝的詳細記載,車的四個主要部件為車輪、車蓋、車廂、車轅,從材料到大小、形狀、工藝等均有非常詳細的論述。用途不同,輪子的高低、大小也不同,如《考工記·總敘》中講到戰車、田獵用的車和乘用的車,這三種車的高度都不同。針對不同的行駛環境,如沼澤地和山地,車輪的輪緣削厚薄程度也不同。車蓋的高度不僅要考慮不得高於城門的高度,也要考慮不能太低,否則會擋住乘車者的視線。這些都能說明,車作為一個系統,體現了系統的四個特性。

  二、學生講述我國古代科學家的發明故事和發表感想

  說起發明家,相信很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愛迪生等人。難道中國古代就沒有發明家了嗎?高中生在崇拜喬布斯的同時,也要知曉老祖先的偉大發明和生平事蹟。

  筆者認為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購買一些介紹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書籍讓學生借閱。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科技名著譯註叢書》,包括如《天工開物譯註》《齊民要術譯註》《考工記譯註》《茶經譯註》《酒經譯註》《夢溪筆談全譯》等共二十種;如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造物設計史》等。這些書籍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有選擇性地研讀。

  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觀看影片資料如央視相關的紀錄片《中華文明》、節目《家有傳家寶》等。“網易公開課”中也有一些高校開設的對中華傳統技藝和發明者進行系統介紹的課程,如合肥工業大學公開課“沈括和他的《夢溪筆談》”,其中第一節課主題是夢溪著述,介紹了沈括的生平事蹟、這本著作的創作背景,作者是在官場失意的情況下深居在夢溪園完成這項意義重大的工作,主要記錄了當時的重要科技成果,讓我們得以認識過去,更好地展望未來。公開課接下來選擇書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如第二節課的主題是存中之法,包括布衣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延川石液以及數學方面的隙積術和會圓術。沈括是名雜家,他學識廣博,治學嚴謹,在物理、數學、天文、律歷、兵法、音樂等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成就,代表作《夢溪筆談》更是內容非常豐富,不僅僅包括自然科學方面的內容,更多的是人文科學方面的記載。學生結合公開課中教授的講解,研讀這本博大精深的鉅著,會驚歎於底層勞動者的智慧。

  學生透過閱讀觀看相關的資料,加以思考,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可以感悟我國古代發明家造福人民服務大眾的追求和境界,覓古思今,對當今社會存在的一些與技術相關問題的思考具有參考價值和借鑑意義。

  三、在設計操作學習中傳承古代技術文化思想

  有效教學注重知行合一,通用技術學科正是將設計學習、操作學習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特徵。為此,教師可以選擇與我國古代傳統技術相關的主題如《中國古建的設計與製作》作為必修模組結束後的大專案作業,讓學生了解模仿創新古建的外部造型和內部結構等。選擇諸如榫卯結構、孔明鎖的製作等這些作為必修2《結構與設計》這一章結束後的小專案作業;學生在操作學習過程中,透過資料查詢、實地考察、向老師傅請教等多種方法學習,親手協作完成一些設計製作,從這些物品中感受到我國古代設計者、製作者的“工匠精神”,體悟詩經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思想境界,讓中華傳統技術文化的精髓滋潤影響自己的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之道,今後在各個領域維護、彰顯“中國製造”這張名片。

  四、結語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孕育和發展的技術文化也刻上了特有的中華氣質和精神。教師要提供平臺,讓學生從前人汲取營養和精華,在瞭解的基礎上加以思考,穿越千百年和他們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傳承中華文化,感悟中華智慧,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聞人軍。考工記譯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

  [2](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譯註[M]。潘吉星,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