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論文(精選19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技小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技小論文 篇1
摘要
就農村科技推廣培訓工作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以深化科技推廣培訓在基層的投入力度,為解決“三農”問題奠定基礎。
關鍵詞
農村科技推廣培訓;存在問題;對策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階段,農業和農村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農業科技推廣培訓在兩者之間發揮著重要的橋樑和紐帶作用[1]。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有6 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但近2/3沒有應用到生產領域,不能轉化為生產力,這與基層農技培訓推廣力量薄弱有關。如何抓好基層培訓,普及農業科學知識與技術,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當前“三農”工作中需要認真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2]。
1存在的問題
農業科技培訓工作重點在鄉鎮、關鍵在農村。由於存在思想認識、工作方法、資金保障等方面的差異,農技培訓覆蓋面不廣和工作難開展的現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1農業科技推廣培訓體系不健全,培訓服務難以到位
由於農業 “弱質產業”和農民 “弱勢群體”的地位,農業科技培訓服務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再加上經費得不到保障,農村科技培訓推廣工作弱化、邊緣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原有的四級農技推廣培訓網“線斷、網破、人散”,造成大多數鄉鎮農業科技推廣組織處於癱瘓、半癱瘓狀態,使農業科技培訓推廣工作在鄉鎮一級失去了同農村、農民之間的橋樑搭接,農業科技新成果的推廣到了鄉鎮便出現斷層,難以推廣到農民家中。同時,對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農技推廣的主力軍缺乏有效技術培訓指導,難以發揮整體效益。
1.2農業科技推廣培訓人員專業素質不高
由於從事基層農業技術培訓服務工作條件差、工資待遇低、人員流失嚴重,導致現有人員年齡偏大、專業知識缺乏、總體素質偏低;再者,受編制的限制,許多基層農技培訓機構無法吸收農業院校的畢業生,隊伍得不到及時補充和更新,人才出現“斷層”,無法適應農業科技培訓的要求。
1.3農業科技供給不足且供需脫節
一方面,農業科技與生產結合不緊,研究課題不適應實際需要,農戶生產過程中迫切需要的適宜性農業技術供給短缺,科技儲備嚴重不足;另一方面,農業科技供給嚴重滯後於農業發展的時代需要,難以滿足人們對農產品優質化、多樣化的需求。
1.4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應用科技難以普及
現階段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同農業經濟的發展極不適應。據統計,我國現有6%以上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年;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佔4.31%,初中文化程度佔48.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佔11.62%,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教育的不足5%。由於文化素質偏低,消化吸收農業科技知識的能力比較差,使得他們對農技推廣培訓活動不感興趣,農業科技難以普及。
1.5經費投入不足,難以適應農業科技推廣培訓實際
經費投入是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培訓的前提,但基層農技推廣培訓經費投入嚴重不足。鄉鎮農技推廣培訓機構,絕大多數編制內財政經費不能落實到位,有限的經費被截留或挪用的情況普遍存在,農技推廣經費大部分被用於行政事業費用支出,支出結構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從而制約了農業科技推廣培訓工作的正常開展。
2對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層鄉鎮農業科技推廣培訓體系
基層農技培訓推廣體系是實施科技農興的關鍵環節。為此,應根據各地實際,建立高效、精幹、多元化的農技推廣培訓組織,如以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為主體的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以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體的訂單推廣服務模式,以農資生產廠家為主體的農資推廣服務模式,以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為主體的技術開發和示範服務模式,以各種協會或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的推廣服務模式等,從而鼓勵和引導農業科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科技服務[4]。
2.2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推廣培訓隊伍
農業科技推廣培訓隊伍是農技推廣的根本。一要加強隊伍建設,支援現有農技人員帶薪學習培訓,透過脫產、函授等多種培訓形式,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知識水平,以適應農業科技不斷髮展的需求。二要鼓勵農村大學生回到農村就業和創業,充實基層農技培訓推廣隊伍。三要建立農技人員資格准入制度,嚴把進人關,提高農技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四要實行績效掛鉤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務物件為主體、以一線推廣業績為主要內容的考核評價體系,切實做到責、權、利相統一,提高農技推廣培訓質量。五要推行全員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轉向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市場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農技人員紮實工作。
2.3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解決供需脫節問題
提供農民和市場真正需要的技術是科技興農的基礎和前提。為此,必須面向農民和市場,按照“科學佈局、最佳化資源、完善機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構建“層次清晰、分工明確、執行高效、支撐有力”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範”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實行課題招、投標制度,提高農業科研產出效率。三要鼓勵農業科技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加強部門之間、地方之間和農民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圍繞農業生產中的關鍵、實用技術問題,發揮各自優勢,集中攻克農業技術難題,滿足農業科技服務的需要。
2.4強化農業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應當堅持以市場需求和農民需要為導向,促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在當地的普及與推廣。一要建立支援農民培訓的法律法規體系,依法規範農民培訓工作,並把宣傳發動與經濟補償措施結合起來,吸引農民積極參加農業科技培訓。二要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展培訓,如透過廣播電視、資訊網路、遠端教育、現場講授示範、舉辦技術講座、專業培訓、函授和農民夜校等,把科學技術送到幹家萬戶,傳授到田間地頭,培養一支有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三要積極引導農村逐步實行農業專業化分工協作,在此基礎上對農民進行針對性的專業技術培訓,條件成熟時對農民實施“綠色資格證書”制度,推動農村急需的農業技術骨幹和帶頭人的培養。
2.5加大財政投入,完善農業科技推廣培訓籌資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渠道農業科技推廣培訓投融資體系。一要強化國家撥款的主渠道,增加農業科技推廣投資總量,改善投資結構。二要完善間接融資體制,設立科技推廣培訓基金。鼓勵民間、私人投資到科技推廣事業,使之逐漸成為繼政府撥款之後的重要資金來源。三要鼓勵農業科技推廣培訓部門興辦經濟實體,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四要鼓勵金融部門加大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積極支援農業技術培訓專案。
3參考文獻
[1] 楊小云.關於農村大學生就業與現代農業科技推廣問題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8(11):33-331.
[2] 梁敏輝,吳磊.我國農業科技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 .集體經濟研究,27(5S):165-166.
[3] 馬桂花.對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幾點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7(21):232-233.
[4] 徐彬,裡日斥,揭筱紋.中國農業科技推廣的困境及新發展思路探索[J].內蒙古農業科技,28(4):9-11.
科技小論文 篇2
一、青年醫學科技人員的特性
青年醫學科技人員的特性可透過他們承擔的社會角色來體現:在工作中,相當數量的他們是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在校求學時間長,工作經歷相對簡單,大部分工齡在5年左右,就青年人才成才的規律而言,此時的他們大部分還沒有獨擋一面地開展工作,工作成果積累不足,因此在課題立項、經費申請、各類獎項申報等方面處於相對弱勢;在家庭中,他們即將或剛剛走進三十而立的人生階段,承擔著贍養父母、養育子女、供房供車的生活壓力,還不時處於與同學、同行、同齡人收入水平的被動比較之中。此外,他們往往具有較高的個人素質,就業流動意願比較強;有很強的工作自主性,喜歡有較大自由的工作環境;有強烈的自我價值實現願望,希望透過有挑戰性的工作獲得單位和社會的認可。可以看出,青年醫學科技人員身上集合著多種需求,其中心理方面的需求佔據顯著地位,因此對單位能否滿足自我需求的心理期望較高。
二、心理契約的概念
組織行為學家Argyri等人在20世紀60年代首先用心理契約(psychologicalcontract)來說明員工和組織之間的關係,即心理契約是員工和組織對於相互責任的期望,包括員工對相互責任的期望以及組織對於相互責任的期望。美國管理心理學家Schein在其《組織心理學》中將心理契約定義為“在任一組織中,每一成員與該組織的各種管理者之間及其他人之間,總是有一套非成文的期望在起作用”。因此,與正式有形的經濟契約相比,心理契約更多是隱含的、非正式的、未公開說明的,但同樣對組織成員的態度和行為具有重要影響,良好的心理契約關係有利於共同願景的凝聚,有利於發揮持久有效的激勵作用。關於心理契約的維度,學者Shapiro和Kessler以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三個維度:
1、交易責任:與相同行業員工有相同的報酬、相同的福利,報酬與責任掛鉤,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工資等與經濟物質有關的組織責任;
2、培訓責任:必要的工作培訓,新知識、新技能培訓和組織支援等與員工知識和能力增長有關的責任;Ⅲ。
3、關係責任:長期工作保障和良好職業前景等與員工個人前途有關的責任。
三、青年醫學科技人員心理契約的建立與維護
1、打好良好心理契約的建立基礎
崗位設定、人員引進是青年醫學科技人員與單位之間建立最初的心理契約的重要環節。在崗位設定時,應以科學、合理為原則,充分考慮單位戰略發展與員工職業發展的緊密結合,明確科研和科技開發崗位的具體職責並適當放權,既有利於二者目標雙贏又可以讓青年醫學科技人員擁有相對自主的工作環境,增強單位和崗位的吸引力。在人員引進時,應以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為原則,依據人員招聘的相關規定陽光、透明地進行,向參與應聘的優秀人員傳遞“以實力說話”的單位文化取向,讓他們在公平競爭中一比高下,既有助於單位“好中選優”也能讓員工增強自信和個人價值感。
2、重視良好心理契約的最佳化維護
作為一種期望和主觀感受,心理契約會隨著雙方所處的環境和狀態而不斷變化,呈現動態性,因此單位應重視對心理契約的維護,多措並舉最佳化雙方心理契約關係。在績效考核時,應堅持以考核促進步的初衷和目標設立考核體系,既展示有形的業績、成果和效益,也展示無形的價值、效率,透過單位內的橫向對比,讓青年醫學科技人員看到自己與優秀人才的差距,有助於調整下一階段努力方向,也可避免“唯成果”式考核對他們工作積極性的挫傷。在分配薪酬時,應看到物質待遇已不再僅僅是滿足衣食住行的低層次需求,而是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已經成為衡量一個人社會聲望的標尺之一,收入水平也逐漸成為個人成就感的構成之一,單位應在儘可能大的範圍內體現薪酬回報與工作付出的高相關性,讓青年醫學科技人員沒有過多後顧之憂,同時也能獲得適當的工作成就感。在職業規劃時,應重視青年醫學科技人員從校園走進工作面臨的知識轉化、更新的強烈需求,及早為他們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透過組織業務交流、專題培訓、選派深造進修等多樣化的職業教育形式促進其知識更新,在增強員工競爭力的同時也有益於鞏固員工對單位的忠誠度和歸屬感。
四、結語
在以上這些工作舉措共同作用下,單位不斷吸引、包容、培養青年醫學科技人員,才能最終擁有他們的創造力,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促進醫學科研不斷創新,更好地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事業服務。
科技小論文 篇3
關鍵詞: 國防科技工業 就業 畢業生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蔓延全球,這給本來就不容樂觀的畢業生就業市場蒙上了陰霾。2009年我國應屆高校畢業生的數量為610萬,而在2007年和2008年畢業的大學生中,分別還有100萬人和150萬人沒有找到工作。“危”中求“機”,在今天震盪的市場中,軍工板塊逆市而上尤為引人注目,國防科技工業,這個與國家生存和發展緊密聯絡,與國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產業,向我們展示著它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給予我們的無限機遇。
一、國防科技工業就業市場的SWOT分析
以下從S(Strengths,優勢)、W(Weakness,劣勢)、O(Opportunity,機會)、T(Threat,威脅)四個維度分析國防科技工業帶給我們的機遇和挑戰。
(一)潛在優勢。
1.市場潛在“敵人”少,產品替代風險小。國防科技行業一般都是技術含量高、投入巨大、政府嚴格控制的行業,進入的政策壁壘、資金壁壘都比較高。從事軍品生產的一些民營和非國有企業,即使被允許進入軍工領域,也是被限定在某一軍工集團自身不願、不想或不能進入的領域,與現有軍工企業的產品存在較大差異,對軍工集團不會構成強烈的衝擊。軍品進口渠道被嚴格控制,所以軍品的替代風險遠遠小於其他商品。
上游價格風險小,賣方市場利潤高。生產軍品的原材料都有穩定的供應渠道。普通原材料能在市場上獲得,而特殊原材料則可以採取非市場化的手段獲得供應保障。受技術和政治實力的影響,我國短期內在國際軍品市場上難以取得突破,所以國內市場就自然是國內軍工產品的目標市場。中國軍工行業長期以來自力更生的現實使中國的軍工行業保持非常高的利潤空間,上游原材料的價格風險幾乎全部可以轉移到產品中。
(二)潛在劣勢。
1.地處偏遠地區,不似都市繁華。與國防科技工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大都分佈在“三線”地區,這些地區以往是老、少、邊、窮的代名詞,即使現在的經濟狀況和工作環境已大大改善,但比起繁華的大都市和沿海開放城市,仍然有不少差距。
2.行業內競爭逐漸加劇,來自外部的壓力增大。我國軍工行業包括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軍用電子六大行業,十大軍工集團公司。集團之間雖有較為明確的分工,但交集越來越多,加之軍民融合,民品市場的競爭也愈演愈烈。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及混合所有制企業熱情地參與武器裝備的科研生產活動,軍工行業的壁壘逐漸被打破,壟斷的優勢將逐步消失,傳統的軍工行業將面臨越來越多激烈的市場競爭。
(三)潛在機會。
1.國家重視,投資巨大。近年來國家對航空航天等國防科技事業高度重視,眾多專案上馬,絕大多數單位科研任務十分飽滿:大飛機專案國家投資總額相當於一個三峽工程,航天方面近幾年的型號任務相當於過去三十年的任務總量;《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列舉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中,有五個直接涉及國防技術。
2.優越的事業平臺。由於國防科技單位任務繁重,年輕人承擔或參與重要任務的機率增大,不少畢業生在兩到三年內就有機會獨立承擔某型號的設計任務,或被提拔到領導崗位。在“國家級”的團隊中工作,又有如此多的晉升機會,這是別的工作所無法比擬的。
3.人才引進趨於多元,人才培養機制不斷完善。與國防科技工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過去只固定招收幾所學校的畢業生,現在為了促進多種學科背景的交叉融合,避免人才近親繁殖,都拓寬了視野,擴大了畢業生引進的範圍。不少國防單位還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培養的措施,如鼓勵流動、不斷改善員工待遇、對優秀員工提供晉升的綠色通道等。
4.有吸引力的公司文化,有競爭力的薪酬。經歷幾十年的歷程,尤其是1999年以來近十年的跨越式發展,國防科技工業領域各單位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國防科技工業領域各單位也在多年的歷練中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公司文化,吸引著人才的加入。各個地區國防單位都是當地的知名單位,員工收入都遠高於當地平均水平。按照國防單位的薪酬的“加法原則”,實際待遇還要更高,相比較當地的房價和消費水平,屬於中上收入水平。
(四)潛在威脅。
1.人才需求層次逐年提高,招聘流程愈加規範和複雜。由於人才引進可選擇的視野擴大,眾多國防單位在新的人才引進計劃中都提高了引進層次,很多單位減少了對本科生的需求,加大了對研究生的引進力度,對於成績和綜合素質也提高了要求。招聘流程相比起前幾年愈加規範和複雜,筆試和麵試很少能在一輪中解決問題,考核過程還會增加對英文的測試。
2.部分國防單位退休高峰已過,對畢業的需求進入穩定期。不少國防單位在前幾年都經歷了人員退休高峰期,經過幾年的大規模的人才引進,各單位多數都已度過這一高峰期,並重新制定了人才引進規劃,對畢業生需求也進入穩定期。
二、學生的戰略準備
國防科技工業領域是就業市場中的一塊“綠洲”,以工信部某高校為例,如表一,2007年和2008年,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就業人數的比例都穩重有升。國防科技工業對人才的需求並沒有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而大幅震盪。國防科技工業領域有一定的獨特性,針對國防科技工業就業市場的SWOT分析,畢業生要想進入該行業就必須有充分的準備。
(一)事業心是前提,職業精神是保證。
國防科技工業的優勢和機會源於國家的支援,高投入的背後必然蘊含著高風險。不少單位地理位置不甚理想,選擇到國防科技工業工作的畢業生必須有“志在四方”的理想,熱愛這項崇高、偉大而艱鉅的事業,具備不怕吃苦、勇於奉獻精神和知難而上、勇攀科學高峰的信心、決心和責任心。中國唯一從事核武器研製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傳著這麼一句口頭禪,也算是工作的原則,就是:“無怨無悔”,相信科學。所謂“無怨”,就是做實驗過程中必須全神貫注,不能有私心雜念,工作緊張時,通宵加班是經常的,沒有人會有抱怨,因為國家的巨大投入、人民的安危託付繫於一身;所謂“無悔”,就是自己做事自己不會後悔,如果在實驗中發現問題,必須提出來討論,寧願把進度停下來,也不帶著問題實驗。“無怨無悔”是對黨和人民事業高度負責的一種工作態度,也只有愛自己的工作,熱愛自己的事業,才能做到“無怨無悔”。
同時,國防科技工業具有軍事對抗性和激烈的國際競爭,從事這一行業的畢業生必須具備強烈的保密意識,嚴格遵守國家和單位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和保密紀律。
(二)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是核心競爭力。
國防科技工業是高科技發展前沿的行業,要求個體能主動地攝取最有用的資訊,並把這些資訊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科技生產力。行業內部競爭激烈,外部壓力增大,只有具備持久的學習能力和把書本知識轉換到實踐中的能力才能應對接踵而來的競爭。國防科技領域工程專案都是創造性的工作,該領域的一小步很可能就是歷史的一大步,各單位均要求畢業生具備良好的創新能力,在觀念意識上不迷信權威、不固守經驗;在工作方法上,要嚴謹細緻,敢於尋求突破,敢於創新,善於創新。
(三)團隊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財富。
每個國防科技工業專案都是高度複雜和規模浩大的系統工程,必須依靠團隊的力量聯合公關,協作完成。因此團隊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從事這一類崗位的畢業生必須積極主動地與他人合作,完全融入到團隊中去。個人要有善於溝通、善於交流、善於團結的精神,不計較個人得失,才能在大系統中做出個人的成績。在大型的科研任務中,個人的價值體現與否是無足輕重的。每個人都必須全身投入,才能確保成功,而個人的價值已經體現在集體的成功中了,無需說誰有多少功勞,無需論功行賞,因為每個人都是集體的一分子。團隊精神包含著偉大的集體主義,想問題、看事情總是從集體的利益出發,而將個人的得失放在一邊。如果在行動中總是計較個人得失,工作就無法順利開展。
三、積極開拓就業市場,搶佔國防就業的制高點
(一)把國防就業指導納入高校就業服務體系。
高校的就業指導必須以市場為導向,面對國防科技工業不可比擬的優勢和潛在機會,可以把國防就業指導可納入高校就業服務體系,調整專業結構與課程設定,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
(二)挖掘“客戶”,拓寬就業渠道。
有不少高校與國防科技工業領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固定客戶”的關係已經形成。這部分高校要及時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更新培養人才的模式,加強與用人單位的溝通或進行其他領域的合作,建立固定使用者資料庫,包括其用人特點、組織文化、領導特徵、員工素質、主導產品,以動態的管理方法及時更新相關資訊。想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分一杯羹”的高校,要充分挖掘“潛在客戶”,主動了解國防單位資訊,明確其需求,與已經在國防科技工業市場上有“固定客戶”的高校走出差異化的路線。
(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幫助學生樹立到基層單位、到生產第一線建功立業的觀念,樹立為國家、為社會多作貢獻的崇高理想。到西部地區、到基層、到中小城市就業、到國防科技工業就業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可以慎重選擇的一個渠道。
國防事業是一項同國家命運休慼相關、榮辱與共的事業,是一項從業者值得為之驕傲、值得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國防科技工業正以其博大的胸懷迎接著畢業生的到來,這裡充滿著機遇和挑戰。
參考文獻:
[1]鄭小諾,苗青.中國勞動力市場就業危機研究:從就業途徑看就業問題[J].管理縱橫,2009,(3).
[2]肖建宗,曹陽.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管理知識運用[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1).
科技小論文 篇4
1前言: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進步,計算機軟體已經在工業控制、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金融證券、電力通訊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軟體系統開發過程中,需求分析可以幫助軟體工程師與使用者進行溝通,能夠快速的獲取軟體需要完成的操作功能,以便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
2 什麼是需求分析
結構化軟體開發一般分為分析、設計、開發、測試、驗收與執行等階段。開發前,會進行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在執行開始以後,還要進行後期維護。需求分析是結構化開發中的重要階段。通常情況下,國內軟體開發公司在做歐美和日本的專案時,對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參與得較少,一般都是對方已經做完可行性研究,國內軟體開發公司從需求分析開始做起,直到軟體開發後的執行和維護。所謂“需求分析”,是指對要解決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弄清楚客戶的需求,包括需要輸入什麼資料,要得到什麼結果,最後應輸出什麼,等等。可以說,軟體工程當中的“需求分析”就是確定要計算機“做什麼”。
3 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從需求分析的定義上,就可以看出需求分析在軟體開發過程中的重要性了。需求分析做得不對,後面的步驟做得再好,也只能是南轅北轍,無法滿足客戶的要求。研究表明,改正產品付諸應用後所發現的一個需求方面的缺陷,比在需求階段改正這個錯誤要多付出大約100倍的成本。而另一項研究發現,在需求開發階段發現的一個錯誤,平均僅需要花30分鐘修復,但若在系統測試時發現則需要5-17個小時來修復。
需求工程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系統給的命運,需求工程絕對不是軟體開發的前期任務,而應該在整個系統的生命週期裡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需求工程階段解決和根除需求引起的問題可以大大降低生產和維護的成本,提高使用者的滿意度。在軟體開發的過程中,需求工程階段是瞭解使用者需求的最佳時期,但很大一部分使用者不知道、不瞭解需求工程,以至於在和他們交流的時候,他們都不能準確完整的說出自己的需求,因而對於從事需求工程的人員來說,能夠正確的理解使用者的需求觀點,利用一些方法和技巧來啟發使用者闡述清楚自己的需求是很重要的。需求工程作為了解並實現軟體開發者的目標的重要手段,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一個失敗的案例:由於和客戶簽訂了合同,5個月必須交付軟體,開發時間緊迫,導致專案計劃時做需求分析的時間只給了2周時間(理由是客戶的文件已經提供好了,照著做即可)。結果,由於前期對客戶文件理解得不是很清楚,導致開發進行到3個月的時候發現需求上有爭議。在和客戶確認後得出結論:如果要滿足客戶的要求,則需要對整體架構進行修改。雖然最後按期交付了軟體,但是整個專案組最後兩個月每天都在加班,包括週末,而且軟體質量也沒有得到客戶的充分認可。
再如我們在瞭解客戶需求的同時,應該儘量瞭解客戶為什麼要這麼做,幫客戶一起想需求,以便我們開發的軟體能夠更好地為客戶服務。每天開完會後,我們應該把客戶的需求整理好,發給同事進行研究分析,建立簡單的基礎模型並研究技術可行性。需求分析結束後,保持每週至少3次電話會議與客戶進行溝通,隨時瞭解客戶的需求。最後正因為在前期階段進行了這種細緻的需求分析,專案組在很少加班的情況下,不但按時交付了專案,並且得到客戶的充分認可。
4 軟體需求分析的任務
軟體工程的發展來源於資訊需求對它的推動,現在網際網路技術和應用越來越成熟,資訊的獲取也逐漸變得簡單和完整,但是由於資源的開放性、系統與系統的相互滲透性、使用者的變動性讓需求變得多目的、多變化,增加了軟體製作的難度,但同樣帶來了巨大的使用者市場。需求的獲取同樣也是困擾軟體工程的絆腳石。需求與資源的搭配不合理,就會影響軟體工程的發展。未來適應變化多端的使用者需求,必須讓軟體也隨之變化。要滿足多樣化的資訊需求,提取合適的資訊需求建立模式,就要有相應的系統對需求資訊進行分析和總結,透過程式化的模式來制定切實可行的軟體方案。
國專案中,在前期分析時軟體開發的核心技術人員和測試人員就已經進入專案組,每天技術人員會對分析的結果提出技術實現的難點以及改進的方法,筆者在隨後的會議上就會和客戶進行討論,儘量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使用更簡單可行的技術,這樣就為以後的開發奠定了基礎,使開發時的工作量大大減少。測試人員也在需求時提出從測試角度看到的問題,同樣在需求分析階段得到解決,節省了大量的開發時間。
需求工程在未來發展中會有如下幾個方面的著重考慮:
(1)縮小需求工程在理論研究階段取得的成果同實際應用中得到的效果的差距,透過得到的結論來更好的設計軟體;
(2)規範需求工程的各種機制,可以有需求工程規格資料的蒐集、整理、製作、實現以及維護,也可以有需求工程的問題的解決辦法;
(3)保證需求工程有較高的質量。這一點是需求工程最為關鍵的要求,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了未來實現效果的好壞。需求工程就是對未知問題進行探索、處理的過程。未來必然會朝著物件具體化、分析自動化的方向發展。
5 進行需求分析的注意事項
5.1 需求分析是分析人員與使用者共同的責任
使用者必須對軟體功能和效能提出初步要求,並澄清一些模糊概念。而需求分析人員則要認真瞭解使用者的要求,細緻地進行調查分析,把使用者“做什麼”的要求最終轉換成一個完全的、精細的軟體邏輯模型,並寫出軟體的需求規格說明,準確地表達使用者的要求。在一些專案中,由於時間緊迫,一些模糊問題沒有及時澄清,導致最後返工,影響了專案進度。
5.2 需求分析階段研究的物件是軟體專案的使用者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必須理解使用者的各項要求,但又不能全盤接受所有的要求。在一些專案中,針對客戶提出的需求,瞭解客戶的意圖後,發現技術上實現有很大難度。我們瞭解到這個需求對客戶來說不是十分重要,於是和客戶商量出一個折中的解決方案,繞過技術難點,並且沒有降低客戶滿意度。
5.3 主動積極瞭解客戶業務和相關知識
求討論集中於業務需求和任務,因此要使用術語。客戶應將有關術語教給分析人員,而客戶不一定要懂得計算機本收集整理行業的術語。由於通常情況下客戶對計算機術語瞭解不多,需求分析人員應該儘量將計算機術語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這樣便於和客戶溝通。而對於客戶方面的術語,一方面不懂的時候一定要問;另一方面也要多學習。
6 結語
綜上所述,需求分析是軟體開發週期中的重要階段,關係到軟體開發的成敗。我們在軟體開發中應該充分重視這一階段,儘量將問題在這一階段解決好,為後期的軟體開發打好堅實的基礎,使專案能夠保質保量的完成。隨著軟體工程的發展和應用,軟體需求分析技術也得到了極大的改進,軟體需求分析技術已經逐漸向原型化系統、敏捷需求分析、構件和元件等方向發展,其適用於PC軟體、移動終端軟體等不同型別軟體的需求分析,可以匯出完善的軟體功能,滿足使用者多樣化的需求。
科技小論文 篇5
GPS起算資料精度分析
摘要:本文介紹GPS應用於測繪領域的發展情況和測量的原理,概括的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和GPS系統的特點。並且論述了五種起算點座標誤差分析檢驗方法。重點透過研究GPS起算資料對其精度影響,找出提高起算資料的方法,發現起算點中的粗差或相對精度較低的點並進行適當處理,以確保GPS最終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為工程實踐提出指導性建議
關鍵詞:GPS;起算資料;精度分析;誤差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 A
1前言
由於我國的國家控制點佈設的時間較久,使國家的控制點破壞較多,所以引起這些己知點的座標有時可能存在較大的誤差。而GPS的起算資料直接影響其精度,所以要透過約束平差計算找到誤差較大的起算點並將其剔除,從而來提高平差精度。
本文透過對GPS起算點、起算資料精度的研究,從中找到提高GPS測量精度的方法。
2GPS控制網起算點分析
2.1起算點的影響因素
起算點主要包含點位本身精度和點位的分佈兩種因素。起算資料的數量在GPS控制網中也尤為重要, GPS聯測的起算點一般應以3個以上為宜,並應均勻分佈在測區周圍。
起算資料的擬合檢驗法
1)GPS網三維無約束平差
即GPS基線的起點到終點的座標差,對每一條基線向量均可列出三個觀測方程以及對應的方差陣、協因數陣和權陣。
(1)按最小二乘法可得到WGS-84座標系統下的座標。
2)起算資料的擬合
設有m個起算點,在54座標系統或地方座標系統下的座標為
(2)對應的GPS網中的WGS-84座標系統下的座標為
(3)根據正形投影原理,然後按最小二乘法計算各座標改正數VX和VY,進而可計算擬合座標中誤差。
根據VX和VY的值的大小可以判斷起算點的質量,如果某點的VX或VY較大,則說明該點可能有問題。
3GPS起算資料對其精度影響
3.1起算資料誤差對殘差的影晌
殘差的計算公式為: 或 假設上述待平差的網除有獨立網的幾何條件(無約束)外,還有非獨立網的附合條件(約束),此時上式的閉合差可為。其中,表示無約束平差的閉合差向量,表示約束平差的閉合差向量。
實踐中,如基線向量不存在粗差,一般無約束平差內符合精度良好,同時 為了分析起算資料誤差對殘差的影響,我們假設,則有
(4)上式反映了起算資料誤差對殘差的影響規律。
3.2起算點精度對GPS基線的影響
實驗資料分析計算
現選取了某GPS控制網中的2條基線(D001-D002和D001-D003)作為研究物件,用軟體TGO進行基線解算,解算時人為的將固定點座標分量分別加入一定的誤差,採用以下6種方案作比較:
方案1:將起算點的經緯度和大地高分別加入誤差+1.0″(N,E),15 m (H);
方案2:將起算點的經緯度和大地高分別加入誤差+3.0″(N,E),30 m (H);
方案3:將起算點的經緯度和大地高分別加入誤差+5.0″(N,E),60 m (H);
方案4:將起算點的經緯度和大地高分別加入誤差+10.0″(N,E),90 m (H);
方案5:將起算點的經緯度和大地高分別加入誤差+15.0″(N,E),120 m (H);
方案6:將起算點的經緯度和大地高分別加入誤差+20.0″(N,E),150 m (H)。
經過軟體資料處理可知:方案1的偏差最小,方案6的偏差最大。因此,起算點座標誤差越大,對基線向量解算結果影響也越大。
3.3起算點對高程精度的影響
以長武某個工程為例,需要在測區佈設四等GPS控制網,座標系採用北京54座標系統,中央子午線,高程系統採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由於當地國家點遭到嚴重破壞,只能在測區的一側找到3個GPS控制點,且分佈不均勻。
本次實驗採用中海達資料處理軟體HDS2003進行處理基線,為了檢驗起算資料的精度,進行如下資料處理:
1) 進行自由網平差;
2) 用控制點S002-S003-S007進行約束平差;
3) 用控制點S003-S007進行平差;
表 1三種方法高程比較表
透過資料分析我們發現用2個起算資料和用3個起算資料分別進行高程擬合時,距離已知控制點越遠高程變化量越大。同一個點兩種方法高程擬合最大變化量是1.13m,而最大中誤差只有0.035m,此時的中誤差已不能代表它的實際精度。
由於只有3個起算資料,沒有多餘的起算資料判定具體哪個起算資料的高程有問題來剔除粗差點,然而可以透過高程擬合變化規律和理論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當只有3個起算資料時,我們可以對起算資料高程精度進行檢驗。高程擬合時,我們可以先進行自由網平差,再進行約束平差,若兩種方法高程擬合成果變化量很小,則說明起算資料高程之間匹配較好;若差值變化量很大,則說明起算資料的高程精度匹配精度不高。因為自由網平差的高程成果相當於提供一個高程基準面,而約束平差相當於重新定義一個高程基準面,它們高程成果理論是一個固定的差值,若差值變化量較大,則說明起算資料之間高程精度匹配不高。
參考文獻
[1] 王慧南. GPS導航原理與應用[M].第一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寧津生等.測繪學概論[M].第一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3] 徐紹銓等.GPS測量原理及應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4] 周建鄭等.GPS測量定位技術[M].北京:化學出版社,2004.
[5] 李天文.GPS原理及應用[M].第一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科技小論文 篇6
1幾種以高校為依託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的比較和分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模式為專家研究、實驗、示範、推廣建設良好的外部環境與條件,讓專家們直接面向農業生產及農村經濟發展現實問題展開應用技術研究,從而帶動產業帶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將專家大院模式拓展為一體兩翼模式,示範推廣的同時開展三個層次的系列化培訓,並進行綜合資訊諮詢服務。這種模式的特點在於政府的主導作用強,產業方向明晰,提供的設施條件優良。湖南農業大學“雙百工程”模式強調高校科技團隊直接與農業基地一一對接,並建立長期工作機制,在管理制度、合作機制建設上都有一定突破。“雙百工程”模式推行專案責任管理,以制度來規範、約束科技服務人員的工作內容、方式、效果,使農業高校為農服務走向了主動化、制度化、程式化的規範管理軌道。
2依託高校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的啟示
2.1高校參與農業推廣優勢突出
1)人力資源。至2007年全國獨立建制的普通高等農業院校和高等農業職業院校達到74所;同時,在全國高等院校開設農學專業的大學達150所。2006年371244人,其中博士在校生7302人,碩士在校生32336人,本科在校生188067人,專科在校生143539人。農業科技推廣需要優秀的人才與智力支援。涉農類高等農業院校、職業院校教師、學生成為農業科技推廣的主力軍、生力軍。
2)物質資源。高校非常重視科研基礎設施建設。許多高校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或重大科研基地。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直接定位於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對生產性實驗實訓裝置投入多,建設力度大。
3)科技資源。科研是高校一項重要的職能。高校教師、研究人員往往有完成科研專案、撰寫科研論文、參與技術研發等的科研任務和考核要求。從對科技成果的貢獻率來看,我國高校相較其他科研院所、企業而言,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近20年來,農業高校先後轉讓重大科技成果915項,大部分已在農業生產中獲得應用,且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2農業高校在推廣、服務中同時獲益
1)推動教學。與理論學科、基礎學科教學相比,作為科技型、實踐型的農業院校,需要將教學與農業工作對接、融合,在實踐中教學、在推廣中學習,在應用中研究,實現教學、科技、服務三位一體。教學貼近實際,一是將農業推廣的知識體系融入專業教學體系,納入課程體系建設範疇,二是在教學階段上設定專門的實踐環節,組織學生到農村去,進行具體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這種教學兼有科技服務的功能,能有效調動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將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2)推動科研。高校產生的科研成果,透過科技推廣到農業生產第一線,成果的價值與效益在實踐中得到檢驗,並可帶來相應的經濟與社會效益。與此同時,廣大農民在應用科研成果時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可透過科技推廣人員反饋給高校,成為高校進一步攻關的科研課題或教育教學案例。
3)推動就業。農業高校參與農業科技推廣,可有效提升學校的影響力,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為學生就業打下良好基礎。農業高校學生在參與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中,與農民、農村、農業工作有了近距離的接觸,讓他們對我國三農現狀有一個真實的瞭解,增進與農民的感情,體會農民的困難與需求,逐步樹立用科技改變農村面貌的理想,有利於推動農業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創業。
2.3政府的引導和支援非常重要
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中,政府部門尤其是當地科技部門的引導和支援非常重要。政府部門在推廣過程中有三個主要職能:一是產業規劃佈局,二是相關政策、信貸、農資、市場運銷體系的配套,三是管理協調。只有技術,沒有政策、信貸、農資、市場運銷體系的合作,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推動不了,在小範圍實驗示範成功了,推廣效果也不會好。技術的推廣要符合當地的產業規劃佈局,同時也要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護,避免權益損害。鼓勵和支援高校參與農業推廣,政府可以將一部分農村公共服務職能如培訓、示範、推廣等下放或委託給院校承擔。在資金引導上,政府勢必要加強投資,如設立專項培訓和科研、推廣經費等對涉農高校給予支援。
2.4推動高校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目前涉農高校普遍存在農業科技人員市場意識弱,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農業高校的科研專案以基礎研究為主,應用性研究數量不佔優勢,且現有的應用性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獲取不到良好的經濟效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農業科技人員轉化成果的積極性。因此要大力推動涉農高校建立與市場緊密對接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在科研專案的遴選、確立、評價上進行有效引導。
2.5必須建立長期服務機制體制
農業專案根據產生效益時長,可分為短期專案、中期專案、長期專案。大多數專案從土壤改良、環境改造著手,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不科學測驗、科學規劃,盲目跟風,只見短期效益,看不到長遠效益,頻繁換產、換專案,將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損害農戶利益。所以我們必須建立長期服務機制,根據作物生產週期、品種更新週期,在一個較長時段科學評價推廣專案的效果。
科技小論文 篇7
1概況
隨著模具工業的快速發展,模具企業裝備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對先進的模具加工裝置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模具加工模式的不斷推廣和深入,數字化加工已成為模具加工發展的方向。採用數字化技術的模具加工裝置也成了模具企業提高其裝備水平的首選。同時,多功能複合加工能有效提高模具加工效率,也受到模具製造商的關注。由於將來多數模具還是由鋼以及鑄鐵製造的,因此硬加工越來越重要。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在模具加工裝置中,數控金切機床的比例不斷增長;但是隨著放電加工機床功能的不斷完善並向高速化、數字化發展,電加工機床將在其專長的領域發揮更好的作用。我國企業擁有的數控裝置比例很低,機床行業僅4%左右。模具加工行業的狀況可能會好一些,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這也直接導致我國模具製造水平檔次較低。隨著發達國家的模具工業逐步向我國轉移,我國模具工業較發達的廣東、浙江地區的部分大型模具加工企業已經實現了技術升級和技術改造。以下我們將圍繞模具加工裝置中幾個關鍵的產品:加工中心、數控車床及數控電加工機床,對目前模具加工裝置的現狀及趨勢進行分析。
2現狀
(1)加工中心
由於使用者對加工高效率的需求,加工中心是目前金屬切削機床中發展最快的品種,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國產加工中心的市場佔有率非常低的。另外,國內外同類產品的差距主要在機床的高速高效化和精密化上。對於高速加工中心,國外機床在進給驅動方面:滾珠絲槓驅動的加工中心,快速進給大多在40m/min以上,最高已達到90m/min,直線電機驅動的加工中心已實用化,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快速進給最高達到120m/min;而國內加工中心快速進給大多在30m/min左右,個別達到60m/min,直線電機驅動的加工中心僅試製出樣品;國外高速加工中心主軸轉速一般都在12000~25000r/min,最高已達到70000r/min,在結構上都採用適應於高速加工要求的獨特箱中箱結構或龍門式結構。在加工精度上,國外臥式加工中心都裝有機床精度溫度補償系統,加工精度比較穩定,而國內尚在研發中;國外加工中心定位精度基本上按德國標準VDI344l驗收,行程l000mm以下,定位精度可控制在0.006~0.01mm以內,而國內定位精度相對較低。另外,為適應未來加工精度提高的要求,國外不少公司還都開發了座標鏜精度級的加工中心。五軸加工中心,在國外不僅應用於模具加工上,而且已廣泛應用於一般零件加工,進行五面加工和複雜零件加工,國外各大公司都開發生產了應用於不同範圍的各種型別的五軸加工機。我國雖然在多次機床展和CIM12003國際機床展上展出了十多臺五軸加工機,但大多數沒有售出,沒有經過生產考驗,僅少數投入生產使用。高速銑削中心主要應用於中小型型腔模具加工,德國Roders公司和Hermle公司、瑞士Mikron公司都生產此種產品,而我國尚待開發。
(2)數控車床
從各類數控金切機床消費結構來看,我國消費最多的品種是數控車床,約佔41%。國產數控機床的市場佔有率按金額為51%。按臺數為73%。從佔有率看,國產數控車床是國產數控金切機床中佔有率最高的類別,但這並不意味著國產數控車床在品種上、效能上和可靠性上已經能夠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國產的數控車床大多為經濟型,約佔總數的80%左右,多功能數控車床和車削中心生產量較少;而國外生產的基本上是多功能數控車床和車削中心。國外車削中心具有雙主軸、雙刀塔、Y軸、C軸,甚至還裝有日軸,功能多,可供使用者選擇。國外數控車床的主軸轉速和主軸功率一般都高於國產數控車床;另外還能生產提供適合於高強度耐熱合金加工和鈦合金加工大功率、高剛度的數控車床和車削中心以及以車代磨的精密數控車床和車削中心,而此類產品國內基本處於空白。(3)數控電加工機床我國電加工機床的市場總容量不是很大,估計只佔我國機床工具總量的5%左右。同時,還受到數控銑、高速銑、加工中心的挑戰。但是數控電加工機床在數控金切機床消費結構中,其消費量比重卻達到14.5%,僅次於數控車床;進口量比重為12%,低於數控車床、加工中心和數控銑床。可見,提高數控化率和加工精度是放電加工機床對抗各方挑戰的唯一出路。在數控金切機床市場佔有率方面,國產數控電加工機床按臺數達到了54.5%,僅次於數控車床;但金額佔有率僅為15%,這就意味著高階市場依舊被國外產品佔據。現狀是,對於一般精度要求的加工,國產數控電加工機床可以滿足使用者需要;而高階的精密慢走絲電火花線切割機和精密電火花成形機,大多數依靠進口。隨著模具對錶面質量、精度及效率要求的不斷提高,精密慢走絲電火花線切割機市場需求越來越大。由於其技術含量高,模仿難度大,國內這部分市場基本被日本、瑞士的電加工裝置生產企業所佔領,國內企業在技術上目前還不具備優勢,僅合資企業蘇州沙迪克特種機電有限公司生產的AQ360L、AQ550L型精密慢走絲電火花線切割機達到了同類產品的國際水平。
3總體發展趨勢
加工中心、數控車床和數控電加工機床都屬於數控金屬切削機床,其發展的趨勢與當今數控機床發展的趨勢是相同的,即:高速、複合、智慧、環保。
(1)高速加工
提高加工效率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加工機床的加工速度,包括加減速度和進給速度。目前,高速加工的諸多關鍵技術的研究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高速電主軸的最高轉速及功率、扭矩普遍提高,並採用了感測技術的振動監測和診斷;進給系統不僅結構進一步輕量化,而且普遍採用直線電機和力矩電機的直接驅動方式,機床的3個直線座標運動多數由刀具主軸部件實現。機床的基本結構普遍具有高承載能力、高剛性、熱穩定性和抗振性。特別重視耐衝擊性,最大加速度由允許的最大沖擊力決定,而不僅僅取決於驅動系統及其伺服單元的能力。高速加工的主要目的是透過提高材料去除率和良好的加工表面質量來提高生產效率,為此必須防止切削顫振。於是顫振預測軟體應運而生。對於高速幹切削機床,為了使其及時順利排出大量熱切屑,排屑槽採用絕熱材料製造。
(2)複合加工
複合加工在保持工序集中和消除(或減少)工件重新安裝定位的總的發展趨勢中,使更多的不同加工過程複合在一臺機床上,不僅是使用者的追求(可以減少佔地面積,減少零件傳送和庫存,保證加工精度等),而且也適應了現代社會的節能、環保等方面的要求。
(3)智慧化和網路化
CAD/CAPP/CAM一體化已成為製造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在普通加工機床上的應用和研究已經比較廣泛;而對於放電加工機床,由於其工藝的特殊性,智慧化的研究相對較晚。對於當前智慧技術研究和應用的熱點一一模糊邏輯、人工神經網路和遺傳演算法等,許多電火花加工的研究人員已經致力於它們在電火花加工中的應用研究,並已取得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例如在日本FANUC公司開發的FANUCTAPECUIWP系統中,就是將模糊技術與專家系統相結合;SODICK公司還提出的一種具有學習功能的電火花加工系統。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路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具備實現機床全生命週期服務的開放式網路監控服務系統開始普及。該系統安裝有不同的功能模組,使用者透過瀏覽器就可以實現資料查詢、提交裝置最佳化、診斷請求並在線獲取最佳化、診斷結果及專家系統知識等操作資料。
(4)綠色化製造
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讓製造商更加重視環保和勞保,同時也重視節能和降耗。幹切削、準幹切削、硬切削技術由於可以減少或避免冷卻液、潤滑液對周圍環造成的生態危害而得到較快的發展。歐洲已不允許在無完全封閉加工區的機床工作,對冷卻液霧中油的濃度要求低於5~0.5mg/m3。以上為技術發展的大趨勢,就目前國內模具生產而言,我國今後會發展重達100t的大型模具和一模千腔的模具,這就對模具加工裝置提出了大工作臺、大行程、大承重和高穩定性等要求,同時也提出了加工一致性和高精度的要求。
科技小論文 篇8
1資料與方法
1.1採用我們自行研製的心電監護裝置
心電放大單元採用日本光電6353心電圖機,用PC586通用計算機系統進行量化處理。導聯採用改良的IESA連線方式和心電圖機frank網路專利技術,用專用監護線和貼上電極完成心電訊號的提取,透過軟體依據改良的DOWER矩陣法完成模擬12導聯同步心電圖的轉換。
1.2受檢者均為來本院胃鏡室就檢的病人,共170例,男性92例、女性78例。年齡17~83歲,其中<20歲10例,20~40歲32例,40~60歲74例,>60歲54例。患者有臨床確診的心臟病者54例,其中冠心病33例,心肌梗死(陳舊性)11例,高血壓心臟病9例,風溼性心瓣膜病6例,特發性慢性心房顫動3例,肥厚性心肌病和心肌炎各1例。每個受檢者均從胃鏡檢查準備工作開始到檢查結束,進行持續性的心電監護,除檢查前後、胃鏡檢查達到各個部位和取活檢等特殊操作時進行詳細的記錄和提取心電圖外,檢查過程中出現異常情況也隨機提取相應的心電圖並作標記,由專業工作經驗15年以上的心電圖醫師進行閱圖和診斷。
2結果
2.1ST-T變化
胃鏡檢查前存在ST-T改變者40人,佔23.53%,其中器質性心臟病者佔85%(34/40);胃鏡術中出現ST-T改變者98人,佔57.65%,其中器質性心臟病佔42.85%(42/98);胃鏡術後10分鐘仍存在ST-T改變者38人,佔22.35%,其中器質性心臟病者佔78.95%(30/38),術中較術前及術後10分鐘的發生率均高(P<0.05)。其中T波低平及ST段壓低者術中較術前及術後發生率明顯增加(P<0.01)。
2.2在監護過程中,記錄瞭如下特殊表現的心電圖,並在胃鏡檢查中進行了相應的應急處理
一過性極速竇性心動過速(最大心率Hrmax>180次/分)12例;嚴重竇性心動過緩3例,其中1例最慢心率42次/分,另外2例伴間歇性竇性停搏,長P-P間期分別是34s和28s;一過性嚴重缺血型ST段移位(ST段水平或低垂下移,振幅>2mm,持續時間>2min)7例,其中3例有不典型心絞痛症狀,餘4例為無症狀缺血;室性期前收縮(PVS)7例,成對出現者3例,且1例出現短陣室速1陣,特寬型PVS4例,早搏指數<1或“ront”pvs2例;快室率(心室率>160次/分)的房性心律失常2例,心房顫動和心房撲動各1例;此外還記錄到快頻率依賴性左束支阻滯和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AVNRT)各1例。上述心律失常單獨或複合表現,共計15例,佔胃鏡檢測者882%。此外,非特異的ST-T異常僅在下壁導聯組表現者9例,僅在側壁導聯組表現者4例,僅在前間壁導聯組表現者1例。上述ST-T異常者多無明顯臨床症狀,或症狀輕微被胃鏡檢查時的緊張和恐懼掩蓋,僅使用下壁導聯組漏診5例、側壁導聯組10例、前間壁導聯組漏診最多,為13例。
3討論
消化道內窺鏡檢查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檢查方法之一。一般認為,該方法無創、相對安全、對心血管系統影響小,發生該系統的嚴重併發症可能性較低。對有基礎心臟疾病的高齡人進行胃鏡檢查,為避免嚴重心血管併發症,進行心電監護是必要的。因為檢查時,胃鏡從口腔中插入,對咽喉、食管、胃腸等消化道形成一定的刺激,一方面引起交感-副交感神經自主神經系統張力的反射,對心血管系統產生一些影響;另一方面直接的作用,加之檢查時病人精神、肌肉緊張,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增大,心肌耗氧量增加,對心臟造成一定程度的負擔,出現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併發症的危險較大。胃鏡檢查所引起的心血管併發症主要有兩類,一是心律失常,二是一過性心肌缺血。有此類基礎心臟疾病的受檢者,進行檢查過程中常常有病症表現或症狀加重。,患有心律失常者在接受胃鏡檢查時,其心率變異度(HRV)指標的改變較無心律失常組為重,認為自主神經張力對該檢查出現心律失常有明顯的影響,提議有基礎心律失常者在進行消化道內窺鏡檢查之前應常規檢測HRV。鑑於上述原因,應用心電監護技術實時監測胃鏡受檢者的心臟情況,出現心臟事件時能及時處理,避免意外,提高胃鏡檢查術的安全性,拓寬受檢人群範圍。因此,在胃鏡檢查室配備一套完整的心電監護系統和心臟搶救藥品是非常必要的。
科技小論文 篇9
1農戶養豬存在的問題
第一,豬的日糧營養水平較低下,根本不能滿足豬的生長要求;大多數的養殖戶仍然是按照傳統的方法進行養殖管理。第二,豬廄舍條件比較差;很多的農戶只是將母豬關養非常簡陋的廄舍內,冬冷夏熱,根本就不能及時的排出汙水,衛生條件相當的差,通風條件不好、很容易滋養細菌,從而引發多種疾病。第三,受到條件的限制,免疫程式不到位;由於種豬的免疫種類較多,需要在不同的生產使其更具規定的程式進行免疫,但是絕大部分的養殖戶卻只是按照商品豬的免疫程式進行,根本就不能達到免疫的效果。第四,對於是否發情的鑑別能力較差,降低了配種率。
2建立科學的養殖方法
2.1科學的餵養良種母豬
首先是後輩的母豬的餵養:每天供應飼料每頭2.5kg,冬季供應3.0kg,將飼料拌溼,2次/d,同時還要保證充足的飲水;在夏季的時候要每天給2~4kg的青飼料。其次,妊娠的母豬的餵養:每天供應的妊娠飼料每頭2.8kg,冬季供應3kg,餵養的方法同上。第三,哺乳的母豬的餵養:每天供應哺乳料每頭4~5kg,3次/d,夏季的時候飼餵青綠飼料,3~4kg/d。
2.2建造科學的圈舍
養殖良種母豬需要按照規定建造科學的圈舍,一般高為2.3m,寬為8m,長度通常是根據養殖的頭數而制定的,雙列式,單圈的面積通常為6m2。牆體為空心的,在內充滿了保溫的材料,如鋸末等。一般屋頂高位3.5m,為雙坡結構,先要覆蓋6cm的保溫板,再將石棉瓦鋪蓋在上面。每個兩個單圈再設定一個窗戶,通常規格高為80cm,寬為100cm。同時還要在圈舍內設定兩個排氣扇,24h保持圈舍內的空氣流通。地面要是防滑的,並且還要有一定斜度,方便清洗。經過改造的圈舍,保溫、隔熱、進食、飲水、空氣流通等的設計都能從根本上滿足豬的生長。還能有效的降低疾病當發生,從而提升效益。
2.3嚴格的做好預防免疫工作
第一,後備母豬的防疫工作:給2~3月齡的母豬注射一次豬三聯苗(豬丹毒、豬瘟、豬肺疫);在7月齡(初次配種之前)的時候注射細小病毒疫苗;之後間隔靈州就加強免疫一次;母豬在初次配種前的3周要注射偽狂犬苗;在春季(3月中旬)注射乙腦疫苗,之後間隔兩週加強一次;在3~4月齡的時候注射口蹄疫疫苗,在配種之前再注射一次口蹄疫。第二,妊娠母豬的防疫工作:母豬在分娩之前的40d內要注射一次氣喘疫苗;在生產之前的30d內要注射一次萎鼻疫苗;生產前的20d內要注射一次大腸桿菌疫苗,之後間隔兩週加強一次,有助於預防仔豬白痢、黃痢;在每一次的配種之前要注射一次豬瘟、口蹄疫疫苗。
2.4認真的做好發情的鑑定以掌握最佳的配種時間
針對外二元母豬在發情期間大多數不叫,食慾減退,發情的表現不明顯。因此,需要“三看”:一看陰部:充血紅腫直到呈現出紫紅暗淡,腫脹現象逐漸消退同時出現了皺紋;二看黏液:先是稀薄,接著變濃稠並帶絲狀。三看錶現:出現了爬跨的現象,用力按母豬腰部的時候,不動。針對配種的時間要根據“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間”的原則。同時配種的時間:每間隔9~14h就復配一次,為最佳的配種時間。
2.5加強對養殖戶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
專業的技能知識人員應該定時定期的到村上、養殖戶家進行相關養殖技能知識的講解,引導養殖戶正確、科學、合理的進行良種母豬的養殖,透過講座、宣傳、發放資料等提升養殖戶的飼養和預防的水平。專業的技術人員要定期的深入養殖戶進行專業技術的知道,以便於及時的解決養殖戶的難題,從而促進效益的提升。
科技小論文 篇10
1溧陽市實施農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的主要措施
1.1構建成果轉化新機制,選定鎮村示範戶
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和自願的原則,結合近年來湧現出的種田大戶、科技能手,透過“戶評、村薦、鎮推、局定”層層把關的方式,在全市10個鎮選出900個種植面積大、生產技能好、種植水平高、樂於助人和具有一定影響的農戶作為科技示範戶,經公示無異議後進行掛牌示範。這900個示範戶種植水稻面積達1634hm2,佔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4.10%,平均每個示範戶種植面積達1.816hm2。每個示範戶帶動周邊10~20個農戶,共輻射帶動18520戶,輻射面積6837hm2,佔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17.15%。示範戶透過現身說法、實地示範,帶動其他農民實現了增產增收。
1.2紮實開展技術培訓,提高技術到位率
先後邀請省市農業技術專家在育秧播種、栽後管理、中期管理、穗肥施用等水稻重要生育環節對技術指導員、科技示範戶進行培訓,全市共舉辦技術培訓15場次,培訓技術人員500人次、示範戶3500人次,得到了廣大基層幹部和農戶的一致好評。同時,強化現場觀摩交流,先後舉辦了育秧、機插、麥草全量還田、分櫱期管理、中期管理、成熟期觀摩等6場次現場會,利用現場會,組織實地操作演練、技術點評,增強感性認識,提高技術應用能力,對提高溧陽市水稻生產水平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1.3加大加強宣傳力度,廣泛開展資訊服務
(1)全市印發了9萬多份水稻主導品種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方案、模式圖、“明白紙”及施肥建議卡,且發放到科技示範戶手中。
(2)利用《溧陽農技》印發10期共2萬餘份、利用《病蟲情報》印發7期共1.4萬餘份水稻生產階段性技術意見,做好水稻生產技術指導。
(3)利用簡訊平臺傳送簡訊,全方位進行技術培訓指導。
(4)將各種技術資料上傳到溧陽農林網,透過農林網對農戶進行全天候技術培訓,並將各種資訊及時傳遞給技術指導員,使他們能更規範、科學地開展技術服務。
(5)各相關業務站將當前農事、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等實用資訊及時告知技術指導員和示範戶,不僅有效提高了技術指導員的技術水平和能力,還提高了科技示範戶的種植水平和能力。
(6)為540戶科技示範戶訂閱了“農家致富”手機報,以簡訊方式將生產、市場等各類有效資訊傳遞給農戶,以指導農業生產。
1.4認真落實結對扶持,開展入戶技術指導
按照“一村一名農技指導員”的原則,每位技術指導員與1個村20戶科技示範戶掛鉤,每名技術指導員在專家組的指導下,制定分戶技術指導方案,因村、因戶制宜,採用集中培訓與分戶培訓相結合的形式,透過舉辦培訓班、現場指導、發放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明白紙、農林資訊資料、技術光碟等方式,開展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培訓,同時認真填寫技術指導員手冊。在農業生產關鍵時期,技術指導員上門對示範戶開展技術培訓和田間技術指導,有針對性地開好“處方”,如2013年,在機插育秧過程中,透過技術指導員的上門指導,使播量得到了控制,大面積機插秧苗素質也有了明顯提高,為全市水稻增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市45個技術指導員平均累計入戶技術指導時間為152d,做到關鍵環節主動入戶、突發事件及時入戶、技術諮詢隨時入戶。
2溧陽市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取得的成效
2.1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
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的實施,不僅讓廣大示範戶享受到方便、快速、貼心的技術服務,還提高了技術指導員自身的科技水平,同時樹立了廣大農技推廣幹部為農服務的良好形象,廣大農村基層幹部和示範戶對水稻科技入戶工作的滿意率在99%以上,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應。透過技術指導員的入戶指導,降低了廣大示範戶的生產成本,實現了增產增收,帶動了周邊農戶科學種田,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增加了糧食總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據2013年全市示範戶典型調查結果,示範戶水稻平均單產707.5kg/667m2,比2012年增10.4%;輻射戶平均單產693.8kg/667m2,比2012年增10.5%;示範戶平均效益1261.2元/667m2,比2012年增33.4%,輻射戶平均效益為1189.9元/667m2,比2012年增32.8%。
2.2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水平
透過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大大提高了溧陽市主推技術和主推品種的應用率。據統計,示範戶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入戶率和到位率均在95%以上;全市“武運粳23號”的推廣種植面積達30000hm2,佔全市水稻種植總面積的75.3%,其中900戶示範戶中推廣應用率達100%,輻射戶中推廣應用率為98.5%;全市機插水稻推廣面積達36733hm2,佔水稻種植總面積的92.2%,其中示範戶中推廣率為100%,輻射戶中推廣率96.8%;示範戶都能按照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進行配方施肥,推廣率為100%,輻射戶中推廣率為96.1%;全市推廣麥(油)秸稈全量還田面積為29066hm2,佔總面積的72.9%,而示範戶中全量還田佔98.4%,輻射戶中佔92.6%;在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方面,示範戶均能按照植保站提出的防治意見及時進行綜合防治,示範戶中應用率達100%,輻射戶為99.2%。實踐證明,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透過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員的入戶指導,能有效提高示範戶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
2.3為全市大面積平衡增產奠定了基礎
溧陽市科技入戶示範戶大部分是規模經營大戶,由於這些種糧專業戶把種植糧食作為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因此,他們在思想上十分重視生產的每個環節,也願意接受和積極應用新技術,願意增加投入,以奪取高產,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他們也輻射帶動了周邊農戶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從而提高了全市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推廣率。從大面積生產情況來看,種糧大戶的田間農作物長勢長相、管理水平均好於分散種植的小農戶,這為提高單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據統計,2013年全市39860hm2水稻平均單產達659kg/667m2,比2012年增2.1%,比全市前3年平均產量增4.4%,再次重新整理了溧陽市水稻單產記錄。
2.4健全和完善了農技推廣網路
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的實施,極大地創新和豐富了農技推廣方法,科技示範戶成為了農技推廣隊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科技入戶工程是當前形勢下農技推廣工作的重要載體。傳統的農技推廣方法在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顯得越來越蒼白無力,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的瓶頸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很難快速轉化為生產力。透過科技入戶工程專案的實施,有針對性地選擇有一定規模及影響力、種植水平較高、願意接受“四新”技術的種糧大戶,並進行科技人員直接入戶指導,與農戶零距離接觸,使良種、良法得以配套,先進適用技術得以快速推廣;同時,透過培育全市900戶農業科技示範戶,使科技示範戶逐步形成了自覺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習慣,從而提升了示範戶應用農業科技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此外,透過科技示範戶的示範引導,輻射帶動了周邊18520戶農戶,有效解決了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問題,實實在在地發揮了帶頭致富、示範帶動的“二傳手”作用。
科技小論文 篇11
[摘 要]知識更新迅速,要走在科技與創新的前沿,因此自動化專業的教學也必須抓住實踐和創新這兩個關鍵點,積極開展各種科技創新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和理論聯絡實際的學風。應該在自動化專業教學中緊緊圍繞這兩個關鍵點,逐步開展各種有益探索:學科競賽、自動化協會、創新創業專案,取得了非常好的實際效果,這些思路與方法可供本專業或相關專業教育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自動化 科技創新 學科競賽 實踐能力
筆者一直從事自動化專業的課堂教學、課外科技實踐的組織與指導工作,在培養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方面做了很多思考和實踐,深深認識到主動培養學生科技創新的興趣、能力和精神有著決定性作用,透過多年的實踐不斷得到驗證與完善,下面介紹一下這些思考與實踐及效果。
一、自動化專業特點與創新意義
自動化專業是一門具有很強理論性、實踐性的學科,從專業發展過程來看,自動控制科學技術的發展的核心是自動控制理論,是那些偉大的思維創新。而這些思想的有效性必須由實踐來檢驗;自動化程度是決定工業、農業生產力高低的一個關鍵的因素,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自動化同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緊密相連,融為一體。對於即將從事自動化專業工作的學生,大學中創新實踐技術能力的培養極大影響著就業、發展和成就的大小;對國家來講,科技創新型人才不僅關係到整個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質量,也會對建設人才強國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產生重要影響。
自動化科技實踐活動的開展是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面向21世紀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改革的一部分,有助於高等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和理論聯絡實際的學風;有助於學生工程實踐素質的培養,提高學生針對實際問題進行實際開發的能力;有助於吸引、鼓勵廣大青年學生踴躍參加課外科技活動,為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因此,自動化專業教學必須依託各種科技實踐與創新活動,在各種實際應用中開發學生的思維,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創新、合作、堅持等優秀品質,使之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二、創新現狀分析
對於自動化專業學生來說,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這些學生畢業之後不能立即投入實際的應用開發工作之中,由於“供過於求”,使得很多自動化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後尋求其他行業的工作。而事實上很多企業卻在感嘆人才難求,逼不得已只好自己培養。大學生們都是過五關斬六將“殺”入高等學府的,本身素質都不低,卻年復一年重複此現象,說明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生產”的這一類人才與用人單位的需求脫節,“生產”出來的人才只是“半成品”。其實,包括業界知名的很多專家在內,幾乎所有成才的開發工程師都是一邊學習、一邊實踐鍛煉出來的,很少有真正的專家是透過課堂教出來的。
如果我們到市場上調查一下,現在已買不到新的8279、8255了,可是有的學生還在課堂上學習這些很早就淘汰了的器件,一個大學本科生讀了四年大學連一個可靠的振盪電路都設計不好,那麼讓其從可靠性設計出發去設計產品就更無從談起。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的教材與教法違背了這門學科人才培養的規律,我們的大學一定要徹底地改變觀念,要儘快地從“教育型”的陰影中走出來,迅速地轉向“研究實踐型”培養人才的正確軌道上來。
可喜的是,各個大專院校已經初步認識到這一點,在人才的培養上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明確了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思路。以韶關學院為例,在自動化專業的學生中全面開展了學科競賽、學生課外興趣小組、學生課題等實踐活動,從已經畢業的學生來看,他們的個人發展情況非常良好。可以預見,對於高校來說,如果培養的人才能夠很快勝任工作,其畢業生必然很搶手,進而使更多的學生願意報考,學校就可以挑選素質更好的學生加以培養,也更容易獲得資金、政策的支援,使學校良性發展。
三、科技創新思路與途徑
(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思路
找到一種或多種適合當代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形式;教學中時刻不忘培養學生工程實踐的能力和意識;從眾多專業方向中找到自己的特色方向;利用各種工具有效提高學生的開發能力;解決遇到的各種現實困難,例如在學校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可開展課外科技活動;針對當代學生的特點開展教書育人和工程實踐活動;在欠發達地區獲得各種專業資訊,克服地區侷限性;結合社會需求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二)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方案、實施方法
1.建立有利於學習、創新和交流的團體文化氛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生的實踐基礎並不會都很紮實,個人的研究範圍有限,要使大家的水平都得到迅速的提高,必須共享知識,必須加強知識和經驗的交流。
2.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專業競賽,以大賽帶動實踐活動的展開,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自動化專業的學生可以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飛思卡爾智慧汽車競賽、機械創新競賽等;開展了各種面向大學生的群眾性科技活動,組織趣味性實踐活動,提高學生投身到專業實踐的熱情;競賽指導教師在競賽中表現出的強烈責任心和旺盛的工作熱情,必然感染著學生,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同時也將激勵自己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在以後的指導過程付出更多,這樣,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就會逐步形成。
3.為學生提供科技產品開發經驗,因為實際的產品必須考慮應用成熟的技術,考慮最可靠的功能實現,所以很多經驗要不斷摸索,而且要儘量去找一些在實際公司工作的開發人員來介紹經驗,開專題講座。
4.實現學生自我管理。筆者親自組織了自動化協會,把協會作為一個有效開展工程實踐活動的組織,為學生提供一個公平的、有挑戰性的、沒有偏見的、大家分工協作的工作環境,營造一種有助於不斷學習和共享的環境和文化氛圍。所以,堅持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科研、自主創新的原則[3]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師必須具有科技創新意識
教師本身要具有創新的思維,在教學活動中要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在言傳身教中薰陶出學生的創新意識,不能只做一個知識的講授者,要做一個學生成才的引路人。筆者在工作中同同事一起為學生建立了一個非常優雅、完善的學生“創新工廠”,學生自己掌握作息時間,可隨時過來學習。玻璃桌整整齊齊,各座位全部連線網際網路,工具裝置非常完善,整體環境非常好。各個興趣小組指導教師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教學經驗,具有非常強的創新意識。
教師還應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可做如下嘗試:探索自動化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組織模式;探索自動化專業學生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的有效結合和相互促進方法;探索自動化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具體途徑;探索自動化專業學生從實驗室技術到工程應用的思路;建立工程實踐活動的有效組織形式,研究各種方法與途徑;完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各種方法和途徑,驗證有效性。
五、總結與展望
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要分步驟、有次序地推進下列工作:首先應提高大學生專業實踐活動興趣,現在大學生對各種實踐的熱情是很高的,只要加以正確引導,就能使學生把精力放在有益的事情上,要多向學生解析實際的、先進的電子產品和其他自動控制系統,逐步培養學生的興趣;其次,要注重培養大學生學習和工作的敬業精神,因為沒有經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吃苦和沒有一顆堅持的心,而且一旦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就放棄,這種精神不但關係到現在能不能獲得專業實踐能力,而且密切關係到大學生以後到社會上能不能取得事業和人生的成功;第三,要注重培養學生實踐創新氛圍,提供給學生一個專業工程實踐活動的平臺,組織各種科技活動,增加學生動手機會,使之成為習慣,整體上塑造一個實幹、創新的學習環境。
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4],應把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看作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不但獲得各種知識,擁有強大的實踐能力,而且養成了敬業、協作的精神。總而言之,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能讓學生終身受益,讓社會得到需要的人才。
[註釋]
[1] 王琴,繆仁炳,陳敏玲.科技創新人才資訊元素體系的構建及相關應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2-13.
[2] 沈茜.從我係科技創新開展談大學生的科創問題與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14(17):230-230.
[3] 吳新開,王海華.專案驅動的創新實驗體系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137-140.
[4] 武永樂,趙尚,王珊珊.過程管理模式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與實踐[J].現代企業教育,2014(10):168-168.
科技小論文 篇12
1多功能農業與科技創新的關聯
多功能農業與科技創新存在同步發展的關係。邏輯上,“隱性農業革命”的發生與多功能農業的產生是需求層面上的對應,因此,服務於農業多功能性的科技創新亦是需求層面的對應。前文分析指出,“誘致性”引發了農業科技創新,作用於農業多功能性的科技創新則可進一步定義為“市場需求誘致的科技創新”。可以預見,在未來的10—20年,中國經濟將逐漸從現在的中等收人發展中國家經濟向發達國家經濟的行列邁進,在此過程中,國家和社會對農業多功能的需求將逐漸提高,如繼續發揮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口營養和維護農民生計等傳統功能;承擔改善生態系統、減緩氣候變化、提供觀光景觀和文化傳承的功能;進一步擔負起為緩解能源危機提供再生能源的功能。在該語境下,可以勾勒出農業科技創新的基本方向:
(1)社會對農業發揮民生保障功能的需求,促使農業科技創新需要在動植物種質資源培育技術、智慧化管理技術、安全生產過程控制技術三方面同步推進;
(2)社會對農業輔助新興經濟發展功能的需求,促使農業科技創新更加註重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的拓展;
(3)社會對農業配合生態文明建設功能的需求,促使農業科技創新在資源迴圈利用技術、節能減排低碳技術領域不斷深化。
2突出多功能性的農業科技創新架構
當前,中國大多數城市都面臨耕地資源嚴重稀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日益突出等問題,轉變經濟增長結構,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是社會整體發展的必由之路,而農業的經濟功能、休閒觀光功能、生態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等的充分發揮,必然需要科技的強力支撐。在科技創新中突出農業多功能性的實現,是對農業科技創新的理念昇華,這應是多種技術的整合創新。這種整合創新與社會需求相對應,表現為需求方願意且有能力應用技術的數量總和。需要說明,這些技術應用後的獲利能力取決於技術應用的制度安排,如土地的規模與經營管理制度、相應投入要素的供給能力、應用技術成果的鼓勵措施、成果應用後有關產出的分配等。
根據上文提出農業功能的三個層次,以及農業科技創新的三個方向,可以形成一種新的創新架構、。這種架構強調了科技創新的“新思路",即不單單在於創新產出本身的功用,更在於透過創新產出來實現必要的社會效果。動植物種質資源與現代育種科技方向應以系統生物學、生物資訊學、組學及其技術、基因功能等研究手段,開發植物光能轉化和利用效率高、飼料轉化和抗病能力強的動植物新品種。資源節約型農業科技方向,應研發耕地保育與替代技術、流域水資源保障技術、水肥高效利用技術,建立耕地和水分養分資源節約型農業,並推進以低值和農林廢棄物為原料的生物質綜合利用技術開發及示範。農業生產與食品安全科技方面,應重視農產品安全生產、動植物重大病蟲害防控、貯運保鮮、食品加工及營養開發等領域的攻關。農業現代化與智慧化科技方面,應實現農業資訊服務網路化、農業資源管理數字化、農業生產過程管理精準化和農業裝備智慧化的“四化”目標。
3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農業科技創新的實現與農業多功能性的實現兩者間的內在關聯,並試圖勾勒出基於推進農業多功能發揮的科技創新框架。對此,本研究建議可以採取以下推進方式:
第一,強化功能性的農業科研立項導向。當前,國家層面和省(市)層面的農業科研立項導向以行業劃分為主要方式,或根據近期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制定科技攻關計劃,這樣的立項導向一般只偏重經濟功能,對農業其他功能的涵蓋面較少或缺失。建議各層面在制定專案指南時能加強關注農業發展的功能導向作用,最佳化科研立項的頂層設計。
第二,建立全國性的農業科技指導協調機構,使該機構根據全球農業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需求,確定和調整農業科技領域發展路線圖,制定以功能實現為導向的科技創新目標,協調各方面的科研資源配置,避免分散研究和重複研究。由該機構制定區域性的農業科技創新評價機制,把促進農業多功能性的發揮納人衡量標準。
第三,完善農業科技創新評價的工作機制。目前對農業科研工作的評價和稽核僅由專案發出單位組織實施,使得評審的參與度較窄。建議可以探索新型科研專案評、驗機制,把主管經濟、生態、社會等領域的部門和專業人士納人其中,使具體的研究工作得到多元的指導和廣泛認同。
本研究在闡述農業科技創新和多功能農業內涵的基礎上,初步論證了兩者之間的關係,並勾勒了基於農業多功能實現的科技創新架構。在提出“誘致性”引起科技創新的觀點基礎上,透過“隱性農?業革命”的實證論述,得出社會需求引起了農業多功能拓展的論斷。本研究中,市場需求的誘致創新僅限於全國範圍內農業行業產值情況的宏觀分析支撐,而對需求更深層次的分解,則需要討論農業科技創新程度和方向與不同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和市場規模間一一對應的關聯,這也將反映出一個區域或一個科研機構如何配置資源以更好地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因此,進一步研究這些問題,探索農業科技創新的內在規律,並把它與多功能農業的發展路徑相耦合是有必要的。另外,農業科技創新既存在市場需求的誘致,也存在要素替代的誘致,這將在後續的研究中加以探討。
科技小論文 篇13
1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比較5種外部環境因素與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的相關程度,對比前2個指標可知,外部環境對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的影響程度處於居中水平,外部環境各因素對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的影響程度差異比較明顯,其中程度最大的是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政策扶持和引導力度,比重為0.899;其次為法律法規體系的保障,比重為0.85;相關程度最低的是產權交易市場建設,比重為0.73。以上資料表明,外部環境對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的影響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2研究結論與政策啟示
該文根據河北省石家莊、保定、廊坊和唐山4個地區300家農業科技企業的調查資料,分析了河北省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各影響因素的影響程度。透過比較研究得出,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需求主體影響的相關性顯著,供給主體影響的相關性相對較低,而外部環境的影響程度則處於居中水平。這說明對於河北省來說,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的需求主體對其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理論上供給主體和外部環境對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而資料顯示其影響不太顯著可能是因為農業科技企業對它們的認識不全面,造成了對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的綜合作用不太明顯。根據表2的資料,綜合15種因素對河北省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影響的相關程度由高到低排名。其中需求主體中的'農業科技企業專案的技術性和先進性對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影響的程度最大,外部環境中的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政策扶持和引導力度次之。
2.1提高農業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能力
提高農業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能力,需要從企業自身和外部環境2個方面開展工作。首先,企業的管理者要重視企業的創新發展,培養技術人員的創新精神,加強企業自身的技術積累。因為企業管理者是企業主要的決策者、資訊掌控與傳播者,其對技術創新的態度將會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其次,企業要不斷從各知名院校的研究生、大學生中引進大量的管理、技術人員,建立一整套促進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在待遇、股份、考核、晉級、培訓等方面向技術人員傾斜,提高技術人員的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後,還要注重政府政策調節的外部作用,政府應該利用各種方式在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為其提供資金支援,例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貸款援助等,幫助企業解決技術研發資金不足的問題。
2.2增加風險投資機構的融資渠道和資金規模
要想增加風險投資的融資渠道就必須加大對民間資金的吸引力,實現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的融資。2013年河北經濟年鑑資料顯示,2012年河北省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年末餘額已達到2.07萬億元。這些數額龐大的民間資金因一些政策原因而遊離在風險投資領域之外,且極少有投資的渠道。所以,政府可以制定和實施各種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風險投資的政策制度,例如設立民間風險投資基金,並對這類基金的設立程式,約束資金的運用方向。除了民間資本外,政府還可以引導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大型公司等透過購買股票或者組合投資的形式將風險資金注入到風險投資領域。這樣擴大風險投資資金來源渠道,能使河北省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主體結構多元化,增加了風險資本的規模。
2.3加大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政策和法律扶持
第一,健全有關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法律法規,明確風險投資的法律地位。透過以法律的形式規定有關稅收減免、信貸擔保等方面優惠政策,例如為農業技術創新專案提供低息貸款或貸款貼息、為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貸款提供擔保等,並保證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以便更大程度地吸引風險資本進入農業科技企業。第二,制定農業科技創新法,保證對初創時期的農業科技企業給予資助,因為初創時期的農業科技企業風險很大,缺乏信用評估,且核心人員基本為研發人員,缺乏財務管理經驗,沒有達到風險投資機構的標準,所以,一般透過申請政府各項扶持基金來融資。第三,透過立法,可以確定投資的優先發展領域,明確規定鼓勵、允許、限制的投資方向,對投資予以引導和調控,促進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的發展。
科技小論文 篇14
一、有效培育農業科技人才價值的再認識
1.能促進婁底農業加速發展,提高農業的競爭力
作為欠發達地區的婁底市,在全省的經濟排名中靠後,婁底的農業更是急需轉換升級,快速發展。在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源的作用要大於物質資本的作用,人力資源質量的改進是經濟增長的一個源泉。促進區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最緊缺、最重要的是人才。能否培養一支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數量充足、專業知識結構合理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直接關係到婁底農業的升級、婁底農業科技含量的提高和婁底農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2.創新農業科技人才的培育路徑是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作為欠發達地區的婁底,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不平衡、不全面,差距主要在農村。農村經濟社會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農村經濟社會的文明和諧與經濟的科學、合理發展必須培育數量適當的新型職業農民,使之肩負起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責任。農民的專業技能水平、科技文化水平、思想道德修養等綜合素養如何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標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重大歷史任務的提出,非常直接地對農業戰線上的科技人員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這就迫切要求因地制宜地培育農業科技人員,改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使農業科技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務於農業生產、服務於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生產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發展、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
3.能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平,著力解決農業技術
推廣“最後一公里”的問題發揮農業科技人才在轉化適用技術、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方面的優勢和作用,能有效促進區域社會的文明進步。以湖南省為例,目前湖南農業科學技術創新水平較高,但農業科學技術普及應用率較低,湖南省重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52%,湖南農產品的加工率還不到30%,農產品加工業的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率只有0.88:1,低於全國1.2:1和山東等發達省份2:1的水平。湖南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率也比較低。農業科技人才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推動力,是提高全民素質和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載體,農業科技人才是農業科技成果的實踐者、接受者、攜帶者和傳播者,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推動力,是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的主要載體和貢獻主體;數量適當的農業科技人才能為婁底現代農業產業的培育和發展、為湖南國家農業農村資訊化科技示範省建設和湖南省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構建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二、當前農業科技人才培育的現狀分析
目前婁底市農業科技人才的數量少,知識結構不合理,且專業技能不能很好地適應區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較嚴重地制約了婁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科技人才培育方面出了問題。在人才培育基礎教育階段,人們的教育理念還比較落後,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教師,還是家長和學生,都沒有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等相關課程的教育價值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們把升學當作基礎教育的唯一目標和出路。綜合素質教育在農村基礎教育中缺少關注,重視不夠。在基礎教育方面的奠基不牢是造成農業科技人才缺失的首要原因。職業教育是一種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包括職業準備、在職提高和轉換職業所需的教育。職業培訓是職業教育實現其功能的重要形式。職業教育是提高農業科技人才素質的重要推動力。當前,擔負著婁底市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機構主要是2所高等職業院校和40多所中等職業學校。婁底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由於受財政緊張等條件的影響,不重視職業培訓與進修學習,不注重更新知識,其實人力資源在使用中會出現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勞動者自身的衰老就是有形磨損,而知識技能的老化就是無形磨損。廣大職業農民、農業科技人才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透過繼續教育等方式掌握適應區域農村經濟發展的技術與技能,培養創業、創新能力,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三、培育農業科技人才的策略
1.建立正確的人才評價機制,營造重視農業科技人才的環境
社會各界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念,切實認識到培養適應區域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業科技人才是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教育行政部門要著力構建教育系統內部的行政性評價和教育系統外部由家長、畢業生、行業企業、用人單位等多方參與的社會性評價相結合的評估體系,從基礎教育起就要重視科學技術、生產技能、人格素養等方面的教育,並將相關的課程納入教學目標管理中進行考核,指導學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引導社會各界切實重視教育的社會效益,正確認識教育的社會價值。
2.完善重視農業科技人才的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
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就是要根據不同激勵方式的特點,結合當時的實際,把不同激勵方式進行有機組合,以實現對人才的有效激勵和約束。以婁底市為例,該地區的畜牧業、糧食、油菜、藥材等是傳統產業,但大部分規模不大、技術含量不高,結構不優。政府應制定實施相關激勵制度引導農民學習實踐相關科技知識,相關職能部門要定期給農業科技人才評定技術職稱等級併發放技術資格證書。具有技術職稱的農業科技人才在立項審批、技術承包、信貸資金、承但省支援的產業化畜牧業發展專案、畜牧科技推廣普及專案、扶貧資金等方面,各有關部門要給予優惠和支援。
3.加快實施職業教育改革,使之與培育農業科技人才有效對接
職業教育要積極創新辦學體制機制,深化教育教學辦學環節、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在辦學形式上,要從農村實際出發,靈活辦學,面向區域農村市場辦學;師資隊伍建設和專業建設要適應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條件成熟的地方,職業學校可採用各種所有制形式,建立農業產業園,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例如婁底市的職業院校,可根據縣域農村產業實際,切實加大種植與養殖專業、糧油產品加工、農機機械維修、農機技術應用、農村經營管理等專業的建設力度。其次,要有效利用地方高職院校的師資、教學裝置、實訓基地等方面的資源,發揮高職院校在培育區域農業科技人才中的骨幹作用。例如婁底職業技術學院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作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提出並有效實施院村合作計劃,利用學院農業人才和技術的優勢,主動服務三農,在農村新技術推廣、農業科技人才培訓等方面助推區域農村經濟發展。積極創新辦學形式,與周邊縣(市)、村鎮、“三黑”養殖與畜禽水產品加工等龍頭企業的合作不斷深化;不斷拓寬農業從業人員和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育空間,創新服務區域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式。例如,近年來把農業創業班的課堂放在田間、把農業技能技術培訓班辦到偏遠鄉村,有效培育農業科技推廣帶頭人、現代農業技術的實踐者和傳播者,有力促進了婁底農村產業的升級、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經濟社會的文明進步。
科技小論文 篇15
1.我國水電站對過速保護系統的使用歷史
我國在發展基礎工業的初期階段,絕大多數的技術和機器都來自前蘇聯。水力發電從解放以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全套引進得前蘇聯水輪發電機組設計技術,並且同步使用JSX型機械轉速訊號器作為水輪發電機組的過速保護監控。但由於當時技術的侷限性,該型機械轉速訊號器只能發出過速保護訊號,而不能根據訊號作出相應的保護措施,也就是說只有報警而機械不能相應的執行保護操作;另一侷限性表現在該型機械轉速訊號器在長時間的工作後會出現誤傳訊號或者作業失靈的現象。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研究者針對前者只報告訊號不操作的侷限性,增加了帶執行操作部分的機械液壓過速保護裝置,但該由於當時電子資訊科技尚不完善,在作業過程中經常發生讀卡不成功導致拒絕執行操作現象。改革開放之後,大量的國外的產品和技術被引進到國內,有幾種國外廠商提供的純機械液壓過速保護裝置被一些水電站使用,但是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國外的純機械液壓過速保護裝置與水輪發電機大軸連線的卡環設計有瑕疵,在安裝的時候還需要增加一道在水輪機大軸上加工齒口的工序之後,才能保證該裝置不在水輪機大軸上做軸向位移,即才能保證裝置在軸上的穩固性。我們知道軸承的材質和大小、粗細、長短的規格,都是經過嚴格計算的,在水輪機大軸上再加工齒口必然會對大軸的強度產生影響,會產生很大的安全隱患。另外對於經濟建設來說,拿貨時間、購買預算、花費的人力、物力,以及對國外產品技術的掌握和其產品的售後維修服務都在重點考慮之列,故使用國產的、效能可靠地、能解決上述侷限性的過速保護系統裝置是勢在必行。
2.新型機械液壓過速保護裝置的優勢
2.1透過技術知識的積累和以往現場作業反饋給我們的經驗可以瞭解到:機械液壓過速保護裝置的優點就在於獲得的轉速訊號不是來自於機組的轉速測量裝置,而是由於裝置本身的離心探測器透過機組轉速上升而增大的離心力帶動柱塞作徑向位移而直接啟動事故配壓閥操作液壓回路來關閉的導水機構,完全是同一機組上的另外一套測速方法和感應、操作的裝置,避免了因為電器測速系統出現故障之後可能發生的機器損壞和飛逸事故的發生,可以確保水輪發電機組的安全執行。新型機械液壓過速保護裝置國內就已經擁有極高的技術力量去生產,機器維護簡單方便,相對於昂貴的國外產品,可靠性高、經濟預算少、適合國情,對於關係到國家大中小城市、村鎮的水電站作業可以達到廣泛應用。
2.2新型機械液壓過速保護裝置的技術要點和設想
2.2.1在調速器失靈的情況下,新型機械液壓過速保護裝置能實現“零時間”無縫連結,直接啟動事故配壓閥操作液壓回路來關閉的導水機構,從而實現緊急安全關機。
2.2.2新型機械液壓過速保護裝置與電子調速器的有機結合,實際上就是完成了兩套過速保護裝置系統的安裝,新型機械液壓過速保護裝置本質上是一套在電器測速系統發生故障、電源系統和調速器同時失控的情況下的備用保護裝置,完善了過速保護裝置的工作系統。
2.2.3鑑於機械運動必然產生的高溫和軸承的變形,以及在作業的應用範圍,比如應用到水電站的地下深層取水,應用到石油工業的地下深層取油過程中,必然要遇到高溫和高壓的問題,新型機械液壓過速保護裝置必須要克服高壓和高溫德難關。。
2.2.4標準液壓元件已經在水電市場的大量應用,將標準液壓元件應用於新型機械液壓過速保護裝置,不僅能大量節省製造時間,提高水電輔機產品的標準化程度,並且降低了操作難度和維護的難度。
3.裝置工作原理
3.1機械原理
新型機械液壓過速保護裝置為兩級控制的切換閥。離心探測器由兩個半法蘭圓環、彈簧以及配重塊組成。法蘭環安裝在大軸承上,當軸承旋轉的時候,法蘭環也隨之旋轉,而旋轉產生的離心力則由探測器中彈簧產生的彈力作用在軸承柱塞上消除力的作用,使其保持徑向的相對靜止狀態,而法蘭圓環上配置的配重塊,則加強了兩個半法蘭圓環運動的平穩性。而當機組處於過速狀態且其他過速保護裝置不能正常控制速度時,當機組轉速達到了設定的上限17.8r/min時,則離心探測器中的柱塞產生的離心力大於彈簧的彈力,從而使柱塞產生徑向位移,離心力增大產生的徑向位移直接的結果就是增大了柱塞的旋轉半徑,徑向位移增加到一定的值時,則柱塞可以直接撞擊到切換閥的撞塊,使得切換閥開始動作,透過與其串聯的電磁先導閥作用於事故配壓閥,然後透過壓力油推動事故配壓閥來切換油路,從而實現快速關機的操作。同時電氣接點導通,發出事故停機警報。
3.2液壓系統工作原理
機組正常執行時,過速保護裝置內的切換閥處於開的狀態,事故配壓閥上的電磁先導閥不動作,此時事故配壓閥只作為主配壓閥操作導葉接力器管路中的一個通道,使得壓力油經過主配壓閥和事故配壓閥通道進入導葉接力器。當機組過速運轉且調速器調速失靈,急停電磁換向閥和事故配壓閥上的電磁先導閥等過速保護裝置未能正常啟動時,一旦達到設定的臨界值117.8r/min時,由於離心力的作用使得離心探測器中的柱塞旋轉半徑加大撞擊到切換閥撞塊,使得切換閥進入動作程式,使得事故配壓閥左側油匯入到漏油箱,而排出油,其另一側壓力油則導致了兩側管道的壓力差,由於右側油壓力產生的壓強,右側的壓力油便將事故配壓閥活塞向左推動,使得壓力油透過事故配壓閥的內腔直接進入到導葉接力器的關腔,並同時切斷經過主配壓閥的壓力油迴路,並透過導葉接力器關閉電氣閥門。在此執行過程中壓力油不經主配壓閥而直接透過事故配壓閥的內腔操作來關閉導葉接力器,縮短了壓力油的作用路線,既縮短了導葉操作的反應時間,也減少了油耗。還有一點要補充說明的是,在啟動緊急事故停機流程來關閉機組進口快速閘門的時候,也同時啟動了事故停機流程來關閉導葉,雙管齊下保證了停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機械液壓過速保護裝置在水電站作業中的可用機組型別
目前廣泛採用的是由標準化耐高油壓事故配壓閥為主體構成的新型機械液壓過速保護裝置符合各項大工業時代對機械產品的需求:標準化程度高、耐高油壓、結構簡單、維護方便、經濟實用。機械液壓過速保護系統在水電站作業中可用於額定轉速為2500r/min以內,軸承直徑在100mm~2500mm內的軸流式、混流式、貫流式、衝擊式水輪發電機組,目前在國內大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水電站已經得到了較廣泛的應用,並且在運作中已經避免了數起事故的發生,反響極佳。需要指出的是,在實際的應用中,為了配合新型機械液壓過速保護裝置的使用,水電站需要在引水管道上加裝一道檢修閘門,以方便水輪機的使用和維護,此項裝置需要增加一筆費用,不過其總體費用與傳統過速保護裝置所需要的總體費用相比仍然較少,符合經濟實用的需求。
5.結束語
隨著資訊時代的飛速發展,社會生產對機械自動化的推廣和自動控制技術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對機械的穩定性和對操作的安全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機械操作智慧化已經是大勢所趨。機械液壓過速保護系統目前在電氣測速系統發生故障或者電源和調速器調速同時發生故障的情況下,已經成為過速保護的最後一套保障裝置,能基本滿足生產的需要,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研究人員還要順應生產需求,進行進一步的技術革新,設計出更安全的甚至是完全智慧化的過速保護裝置。
科技小論文 篇16
1 物件與方法
1.1研究物件
選擇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急診科進行心肺復甦並出現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75例,其中男42例,女33例,平均(51.2±13。8)歲;心肺復甦過程中出現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顫及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18例,單形或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29例,頻發室性早搏28例。將心肺復甦患者隨機分成
①利多卡因治療組21例,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齡平均(52。9±11。3)歲;出現室顫及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5例,單形或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8例,頻發室性早搏8例。
②胺碘酮治療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齡(51。4±12。8)歲;出現室顫及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7例,單形或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12例,頻發室性早搏9例。
③胺碘酮聯合CP治療組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齡(52。4±13。2)歲;出現室顫及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7例,單形或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10例,頻發室性早搏9例。
三組間的年齡、性別、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型別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於室顫或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以及其他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先進行同步或非同步直流電覆律1~3次。如電覆律無效或血流動力學穩定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給藥方法為:
①利多卡因治療組:立即靜脈注射利多卡因1~1。5mg/kg,無效者5~10min後重復相同劑量,靜脈注射總量不超過300mg,有效後1~4mg/kg靜滴維持,每小時不超過300mg,並逐漸減量。
②胺碘酮治療組:室顫或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靜脈注射胺碘酮方法是:初始負荷劑量為300mg溶於10~20ml生理鹽水或葡萄糖液內10min緩慢靜推,無效者3~5min後再推注150mg,維持劑量為1mg/min持續靜滴6h。對反覆或頑固性室顫或室性心動過速,必要時可以再快速靜推150mg。每日最大劑量不超過2000mg。其餘快速室性心律失常靜脈注射胺碘酮方法是:150mg用10min以上時間緩慢靜脈給予,隨之以1mg/min靜脈滴注6h,然後以05mg/min靜脈滴注18h以上。對複發性或耐藥性心律失常可每10min重複給予150mg,直至最大總日用量2000mg。
③胺碘酮聯合CP治療組:在胺碘酮治療組給藥方法基礎上同時加用CP(20g/次靜脈滴注,1次/d,連續3d)。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持續心電監護和生命體徵監測,隨時記錄心律失常發生情況及用藥前後心律、心率的變化,每日記錄十二導聯心電圖並測定QTc。療效判定標準:室早或室速消失,室顫復律為顯效;室早減少≥50%,室速或室顫24h內未復發為有效;重複用藥室早無明顯減少或室速、室顫反覆發作為無效。
1。4統計學處理
採用SPSS11。0軟體統計,統計方法採用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臨床療效的比較
胺碘酮治療組、聯合治療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5。7%、92。3%,與利多卡因治療組總有效率57。1%相比較,2值分別為5。03和6。17,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說明胺碘酮治療組、胺碘酮聯合CP治療組療效均優於利多卡因治療組。聯合治療組顯效率為65。4%,與利多卡因治療組顯效率33。3%相比較,2值為4。78,差異也有顯著性意義(P<0。05),而胺碘酮治療組顯效率與利多卡因治療組顯效率相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說明在顯效率方面,胺碘酮聯合CP治療組療效優於胺碘酮治療組和利多卡因治療組。
2。2不良反應
胺碘酮治療組28例和胺碘酮聯合CP治療組26例(共54例)中2例血壓下降,3例竇緩(心率<50次/min),1例出現Ⅱ°Ⅱ型AVB,4例出現淺靜脈炎,分別給予升壓藥物、減量或停用胺碘酮等處理後上述不良反應消失。
3討論
心肺復甦搶救過程中,除心肺復甦常規步驟外,及時準確處理各種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肺復甦成功的關鍵。2005美國心臟病協會心肺復甦指南建議:在心肺復甦時,如果2~3次電擊、持續的CPR和應用血管升壓藥物之後室顫或室速仍然存在,應考慮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首選胺碘酮,如沒有胺碘酮,也可用利多卡因。胺碘酮是一類多通道阻滯劑,同時阻滯鈉、鉀通道和L型鈣通道,表現出Ⅰ、Ⅱ、Ⅲ和Ⅳ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作用,在靜脈用藥時具有快速的藥理作用,是目前治療持續性室速和室顫有效的藥物,可延長動作電位,阻斷內向整合電流和鉀通道;減慢浦氏纖維和心肌組織的傳導,特別是在因缺血部分除極化的組織中,並可抑制ATP敏感的鉀通道啟用。因此可用於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和預防。AR—REST試驗結果還表明,在採取常規心肺復甦措施的過程中,靜脈應用胺碘酮300mg可以提高院外心臟驟停患者的入院成活率。CP是人體內自有的活性物質,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供應源,為ATP補充能量,而ATP是任何細胞代謝過程中最主要的能量源。在體內CP的生物合成從腎臟開始,由甘氨酸與精氨酸反應形成胍基乙酸,然後在肝臟經甲基化形成肌酸,最後在各組織中被磷酸化後形成CP。
國外資料表明心肌缺血時,體內CP水平明顯減少,心肌代謝發生障礙,心肌細胞膜的穩定性降低,易誘發心律失常發生,外源性CP可大大地減少室顫的發生和持續時間,CP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電生理學基礎是去除極最大速率的降低和動作電位持續時間的延長。本研究表明,心肺復甦過程中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給予胺碘酮或聯合CP治療,療效均優於單獨給予利多卡因治療;同時在顯效率方面,胺碘酮聯合CP治療的療效也優於胺碘酮單獨治療和利多卡因單獨治療。因此,在電覆律的基礎上,胺碘酮和CP的聯合治療有望成為心肺復甦過程中快速室性心律失常處理的首選方法,對於降低死亡率,改善其預後有重要的意義。
科技小論文 篇17
1農業和農業科技的創意與創新
農業作為古老而傳統的產業,具有風險大、週期長、區域性強、品種多、易受資源限制和環境影響、與人類生存生活環境的天然相聯等特殊屬性。農業的創意即是把創意理念引入農業,是一種拓寬農業生產途徑、延伸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新型農業業態,它既有創意產業的一般特性,又有農業產業的特殊屬性。農業科技的創意創新是指發生在農業生產全過程中科技的創意創新,是推動農業發展的原始和主要的動力之一,一般體現在促進生產力發展方面,如耕作制度、農業區域、品種種子、栽培飼養、動植物保護、土壤肥料、水利灌溉、設施農業、食品安全等,還可延伸和體現在農業的生產關係中。
2寧波市農業和農業科技的創意、創新實踐
2.1創意、創新的實踐
回顧寧波市農業歷史,有很多創意、創新推動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水稻生產為例,其創意、創新包括:品種的更換、更新(20世紀50年代的農家品種整理推廣,60年代的矮稈品種引進選育,70年代雜交水稻品種的推廣應用,90年代抗稻瘟病、白葉枯病和優質稻米品種推廣,21世紀初秈粳雜交晚稻的示範推廣),耕作制度的改革創新(20世紀60年代雙季連作稻的推廣,70年代稻麥三熟制推廣,90年代種植業結構調整,21世紀農作制度創新),栽培模式的創新(三高一穩、稀少平栽培、模式栽培、葉齡栽培、輕型栽培、精確定量栽培、強化栽培),育苗方式的創新(大、中、小苗培育,二段育秧,乳苗拋栽,盤式育秧,機械插秧,旱育秧,半旱育秧),施肥方法的創新(重基早追後補施肥法,V字型施肥法,平衡施肥法,施足基肥、適施麵肥、早施分櫱肥、巧施穗粒肥,前氮後移,根外追肥,配方施肥等),水漿管理技術的創新(薄露灌溉,淺水插秧,深水護苗,薄水促櫱,適時擱田控櫱,以水養胎,乾溼到老),病蟲草害防治措施的創新(農業、物理、化學、生物防治、綜合防治)等。又如農作制度創新,這是浙江省農民和科技人員實踐的偉大創舉,突破了以前種植業的耕作制度範疇,把農林牧副漁五業緊密結合起來,種養結合、間作輪作、套種套養、生態迴圈,開展了糧經結合(如稻菇輪作)、糧禽結合(如稻鴨共育)、糧魚結合(如稻田養魚、蝦、泥鰍)、林下經濟(如山林套種靈芝)、水產(魚蝦鱉)套養等模式,使單一利用的耕地拓展到土地、山林、水面、灘塗等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依據光能利用、物質迴圈、多級轉化、生物共生互補、生物的生態位和生物與環境相統一的原理,構建既相互聯絡又相互區別的生產生態系統,做到物種上多種群(動物、植物、微生物的不同品種)結合、組合上多序列(種植業、養殖業、水產業之間)、搭配上多模式、空間佈局上多層次(間套種,立體種養)、資源上高利用(生物共生互補,廢棄資源迴圈利用,綜合利用)、技術上多學科綜合配套、產品上多樣化(農產品、畜產品、水產品、微生物產品)、效果上“三高一持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提高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2.2取得的成效
農業科技創意、創新為不同歷史階段的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如藺草的掛網,解決了藺草倒伏難題;二段育秧和高山育秧,提高了秧苗素質和繁殖係數;噴灌、微滴灌技術的應用,節約了勞力,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水培等無土栽培技術,解決了作物生長對土壤的依賴;拉線(杆)授粉、棚內養蜂,提高了雜交水稻制繁種和草莓的結實率;吊針注射農藥、肥料,解決了大樹施肥噴藥難的問題;茭白田套養甲魚,找到了防治福壽螺的有效途徑;南美白對蝦套養中華鱉,能有效防治對蝦病害;雞稻輪作、稻鴨共育,使生物共生、資源互補、糧禽雙收;藺草田套直播晚稻,破解了藺草焚燒難題;從稻田挖溝養魚到挖塘養魚到稻魚(蝦、泥鰍、黃鱔)共育(或輪作)思路的轉換,既確保了糧食安全,又提高了稻田的綜合效益;設施栽培的推廣,解決了蔬菜反季節栽培問題;精品農業、都市農業的提出,拓展了農業的功能,延伸了產業鏈,且依託、服務、適應城市的發展,構建、培育了融生產、生活、生態、科教、文化於一體的高層次、高科技的現代農業體系,具有食物保障、就業增收、生態旅遊、科普教育、文化傳承、體驗參於、美化環境等功能。
3寧波市當前農業和農業科技創意、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3.1由於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大多數生產勞動者文化低、年齡結構老化,易受傳統思想束縛,精力、資金不足,資訊渠道不暢,商品觀念不強,競爭意識不強,因而農業創意意識淡薄、創新思想落後。
3.2設施手段落後,新技術推廣速度不快,科技相對滯後。
3.3由於體制落後和機制僵化,缺少相應有效的法律法規和管理措施,在農產品和技術廉價的時代,農民缺乏對技術進行開發研究的興趣,農技人員缺乏激情。
3.4農技人員忙於應付事務工作,直接從事科技工作、親自參與試驗和實踐的時間少,拿來主義、實用主義、急功近利和重引進、模仿、嫁接而輕理論研究、實踐創新的現象較多。
4推動寧波市農業和農業科技創意、創新的途徑探討
4.1廣泛地收集資訊,積極向外學習
要創新,首先是要學習,引進、模仿、嫁接創意、創新農業模式和先進技術,這是最便捷、實用、有效的途徑。透過報紙、電臺、電視、書刊、網路,開展經驗交流和實地考察學習,加強創意、創新資訊的搜尋、收集、分析,並結合本地實際進行試驗、示範,成功後即推廣應用。
4.2到社會中去,到群眾中來
實踐出真知,透過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了解社會需求,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提高思維水平,從而發現新萌芽,醞育新思想,激發新的靈感和思路。廣大農民群眾長期在生產第一線,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創新靈感,是眾多發現、發明的原石和見證者,也是創新活動的實踐者。農技人員要在農業科技進步的工作中,發揮好突擊隊和領頭羊的作用,透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及至無窮的過程,得到提煉昇華。
4.3學習借鑑其它領域的先進理念技術
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原則。由於農業的特殊性和歷史原因,農業在國民經濟各領域中發展相對滯後,科技進步慢、應用少,應積極借鑑生物、資訊、工業、醫學等領域中的先進科技理念引領農業,應用現代科技成果和先進的儀器設施武裝農業,如在農業中積極應用機械化裝備、化學工業、分子育種、智慧大棚、太陽能溫室、網路技術、分析儀器裝置和迴圈經濟、創新經濟理念、工商業管理模式等。
4.4培育創新主體,開展自主創新
知識是基礎,實踐是根本,而溝通兩者之間的橋樑是思維的藍圖。要學習新知識,拓寬新視野,尋找新的靈感,雖然書本知識、外地技術、前人經驗為新的創新奠定了基礎,也拓寬了新的思維,但這些技術與當今的前沿技術相比,已經落後,只有自主創新後的技術才是一流技術。
4.5有科學家精神,有企業家膽略
目前,在農業方面普遍存在資源緊缺、環境制約、勞動力成本上升、技術壁壘、利潤空間壓縮、同行競爭、利益追逐、生存壓力等困難,這就催生了農業企業家的創意意識和創新動力,他們具有極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明確的奮鬥目標、積極的冒險精神,能夠打破常規、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同時,農業科學家們博學多才,善於思考,事業性強,追求科技的進步和創新,在科技的探索和應用上有一技之長。一旦兩者結合,優勢互補、相得益彰,既能消化、吸收外地的先進技術和經驗,進行再創新,又能根據本地實際自主創新發明,創造一流的產品和業績。
科技小論文 篇18
1科技投入與投向
從科研活動型別上看,我國2012年基礎研究經費比例為4.8%,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大多在20%左右,相對較低的日本也在10%以上。受我國科技投入基礎研究比例偏低影響,水利科技基礎研究投入比例也一直停留在低水平,2012年僅為3.3%,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也低於農業、林業的水平。
2科研力量佈局
在科研力量佈局方面,主要介紹國土面積較大、人口也較多的美國和俄羅斯的情況,並與我國進行對比。美國聯邦層面的水利科研機構主要包括陸軍工程兵團水道試驗站、內政部墾務局技術服務中心、內政部地質調查局水資源研究處、國家氣象局水文實驗室、農業部自然資源保護局水土保持實驗室。流域層面沒有下屬的科研單位,其科研任務主要由大學、相關研究所和企業承擔。各州雖說有成立自己水利科研機構的權力,但是大多都設在州立大學中,如愛荷華大學水力學研究所、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水資源研究所、托萊多大學伊利湖水資源研究中心、德克薩斯大學水資源研究中心。美國的水利科研力量佈局與水管理體制密切相關,其科研佈局以需求為導向進行設定,市場機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水土保持科研機構和地方科研機構多數掛靠在高校,避免了資源的浪費;部分科研機構特色鮮明,如托萊多大學伊利湖水資源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五大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生態系統的水問題;學研結合緊密,人員培養與研究相結合,創新能力較強。俄羅斯聯邦層面的水利科研機構主要包括水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研究總院、國家水文研究所、土壤改良科學研究院、水工科學研究院股份公司。流域層面沒有下屬的科研單位。各研究總院基本都在地方設立了分院,如水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研究總院設立了8個分院,覆蓋了俄羅斯全境,分別負責各地區水利科研工作。俄羅斯的水利科研資源高度集中,有利於攻克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按照水資源、水文、水工、水土保持設定研究所,分工明確;基本不存在競爭;缺乏激勵機制,難以淘汰低水平研究人員;多學科交叉領域研究能力較弱。我國國家層面的水利科研機構主要包括水科院、南科院、中科院涉水研究所、部分教育部高校。流域層面有長科院、黃科院、珠科院等科研機構。地方層面有26個省、市、自治區設立了省級水利科研機構,部分地方高校也承擔一些科研任務。我國的水利科研力量佈局與水管理體制和行政區劃密切相關。優勢是科研機構可直接服務水利行業;科研與流域、區域發展結合緊密;能夠吸引人才從事長期研究,並且熟悉流域和地方情況。劣勢是存在區域分割,競爭不足;區域的特殊性問題不一定能支撐地方科研機構的生存和發展;流域、區域、地方高校科研平臺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複建設的現象;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能力不強。
3科技專案管理
在科技專案承擔主體方面,發達國家的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鼓勵產學研結合的聯合申請,如日本企業與大學、研究機構組成技術創新聯盟承擔政府部門科研專案。歐盟科技框架計劃每個專案申請要求至少3名合作者,並且具有互補性。我國水利行業由於缺乏實力雄厚的高新技術企業,企業在科研中發揮的作用不足,且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在專案立項評審方面,同行評議是目前比較普遍的評審形式,國外基本都採取了分類立項評估的方式,針對不同專案型別建立了不同的評價原則和評價指標。注重評審專家的獨立客觀性,確保評審結果公平公正。如歐盟科技框架計劃透過招標方式公開遴選評審專家,透過簽署一系列合同和協議,避免專家與所評審專案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確保專家作為獨立人參加評審。在專案組織實施方面,我國科技專案管理“重立項、輕管理”問題比較嚴重。歐盟科技框架計劃和德國會對專案實際進展情況與預期進度的吻合度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採取相應措施,提出下一步建議,甚至取消專案資助。在科研誠信制度方面,發達國家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來規範科研不端行為,一些國家還設立了專門的機構處理科研誠信問題。與國外相比,我國水利科技計劃實施中失信行為懲處力度不夠。如歐盟科技框架計劃對於失信行為除了取消未來幾年內申請科技專案的資格外,還建立了違約賠償金和罰款制度。在科研經費管理方面,國外十分重視對科研間接成本和人力資本的合理補償。美國對間接費用佔直接費用的比例沒有設定上限,間接成本率為58%左右;人員費用根據專案研究需要申請,如國家科學基金人員費用可以佔到總經費比例的80%,在職科研人員約25%的工資可從基金專案經費中支出。我國科研經費對間接費用考慮不足,勞務費和績效支出比例偏低,不利於提高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在科技成果評估方面,國外一般採用獨立的第三方進行評估,對不同型別科研專案採取分類評估,基礎研究注重其創新性,應用研究注重其應用和推廣前景。此外,除了對單個專案的評估之外,特別重視對科研機構的整體績效評估。
4科技轉化與推廣
在科技推廣經費方面,農業科技推廣經費每年在7億元左右、林業每年也有2億元。水利部科技推廣計劃專項經費每年只有4500萬元,地方設立的推廣專項經費每年投入規模在幾十萬元到幾百萬元不等,推廣經費總規模十分有限。在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方面,農業、林業設立到縣一級的推廣機構,農業則覆蓋到了鄉鎮一級。與農業、林業相比較,水利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十分不健全,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仍未設立相對獨立的科技推廣機構,特別是基層科技推廣機構缺失。在企業發揮作用方面,發達國家的技術開發一般都由企業主導,企業依託高校、科研機構進行技術創新,政府負責推動產業與科技的結合。如美國設立了一系列的產學研合作計劃、英國產學研模式多樣(教研公司、科學園區、聯絡計劃、法拉第合作伙伴研究中心)。在科技轉化服務機構方面,美國、俄羅斯、日本的部分高校或科研機構都建立了自己的科技轉移中心,加快技術轉化和商業孵化。在扶持政策方面,美國規定聯邦政府實驗室要把其研究經費的一定比例用於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美國、俄羅斯、英國、日本為創新企業提供稅收優惠政策。英國還專門為設立了激勵科研與產業結合的獎勵。
5思考與建議
水利科技體制改革要在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框架下進行,此外,事業單位分類來gaige、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都會對水利科技體制改革產生影響。因此改革要有系統思維,需要統籌推進,要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同時,借鑑國內外經驗做法,提出以下粗淺思考和建議。
5.1明確各類創新主體的定位,促進水利科研力量佈局不斷最佳化
進一步加大競爭立項的力度,特別是應用研究專案,應打破流域、區域的保護和封閉,要改變“撒胡椒麵”式的投入方式,利用市場機制作用,對國家、流域、區域層面科研機構和高校進行最佳化整合,避免重複建設,形成分工明確、科學合理的科研力量佈局。基礎性、前沿性和全域性性的重大水利科技問題主要由國家層面的科研單位承擔。結合具體需求的水利科技問題主要由流域、區域科研機構和地方高校承擔,要放開競爭,促進佈局合理化,形成有流域、區域特色的研究機構。部分割槽域科研機構根據主要業務進行職能轉變,更多地承擔技術中介、推廣等工作。具有明確產品導向和產業化前景的技術開發,企業應作為實施主體。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學科和人才優勢,依託水利部教育部共建水利高校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取得原創新突破,省部共建水利高校可更多地參與到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當中。
5.2完善適應不同型別科研活動特點的投入和管理機制
投入上,加大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基礎研究投入,提高水利原始創新能力;建立政府的財政為主渠道的公益類科研投入機制;產品類專案應以企業投入為主,對於政府引導企業開展的科研專案,可採用“後補助”及間接投入等方式給予支援。立項上,基礎研究繼續實施政府導向、自由申報、同行評議的管理方式;應用類科技專案實施公開招標,擇優選擇。評估上,基礎研究以同行評價為主,著重評價成果的科學價值;應用研究由使用者和專家等相關第三方評價,著重評價目標完成情況、成果轉化情況以及技術成果的突破性和帶動性;產品類和產業化開發由市場和使用者評價,著重評價對產業發展的實質貢獻。
5.3完善科研間接費用和人員費用管理
完善科研間接費用和人員費用管理需在中央財政科研專案資金管理改革的基礎上進行。實施差異化、精細化的間接費用補償政策。在成本核算基礎上通盤考慮,區分科研承擔單位型別,區分科研活動型別,不同單位可根據科研人員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部分調整。加強間接費用監管。一方面,健全科技經費監督管理機制,加大對科研經費尤其是間接費用的監管力度。另一方面,專案承擔單位可結合自身情況,完善間接費用管理制度,健全內部控制與監督制約機制。重視科研人力資本支出,落實並提高績效支出比重。適當增加經費使用靈活性,授權高水平創新團隊按規定自主支配科研經費,探索頂尖人才自主使用科研經費模式。
5.4建立獨立的第三方科技評價機制,加強科研信用管理
注重維護學術研究的獨立自主性,在立項、成果評估等環節採用獨立的第三方專家團隊進行評估,出資人和評估執行者相分離。建立專家資料庫,擴充專家庫的專家數量和專業範圍,實行評審專家輪換、調整機制。實行評審專家迴避制度,評審開始前,專家要簽署利益衝突宣告。制定水利科研信用管理辦法,對專案承擔單位和科研人員進行信用評價,並按信用評級實行分類管理。建立“黑名單”制度,將嚴重不良信用記錄者記入“黑名單”,階段性或永久取消其申請財政資助專案或參與專案管理的資格。建立違約賠償金和罰款制度,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處。根據年度報告、中期檢查等節點評估情況決定是否繼續進行研究資助,建立專案退出機制。
5.5進一步完善科技轉化與推廣體系
建立和完善包括水利部、流域機構、省、市、縣、鄉在內的水利推廣機構,鼓勵科研單位、技術開發企業設立推廣機構。以社會效益為主的技術推廣工作,由政府支援的推廣機構完成;以經濟效益為主的開發類技術,鼓勵和支援企業推廣。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和各級政府的經費投入及信貸、匹配性資金、稅收等政策性投入,鼓勵、引導全社會多渠道、多層次地增加科技推廣投入,加大對重大公益類成果轉化與推廣的經費投入。創新產學研模式,扶持和培育一批水利高新技術企業,對易於推廣的產品裝置進行系列化開發及生產,形成一批拳頭產品。探索以獎代補,設立激勵水利科研與產業結合的獎項。
科技小論文 篇19
1收益方面
很多山區都因為荒漠化嚴重而擺脫不了貧困,為此,不能只依靠貧困山區的人民來預防和治理荒漠化。我們應該鼓動成千上萬的人民群眾一起參與到防止荒漠化的過程中,例如,讓人民群眾承包山林,大面積種植樹木和草地在荒地上,同時,我們還應該大範圍的引進新品種的藥材和果林,以此幫助公司和荒漠化地區的農民建立藥材基地和沒有公害的綠色果地。並且,利用好沙地生物圈林草間作模式,大面積的種樹和種草,諸如文冠果、山杏、地產果等樹木,努力發展荒漠化地區的具有特色的林業生產。
2機制方面
針對較為嚴重的荒漠化區域,我們總是可以大概的發現有發展畜牧業的痕跡。有些地區在發展畜牧業上沒有進行嚴格控制,任其隨意擴大發展,導致破壞了植被,日常月久,逐漸出現了裸露的山石,造成了沙化出現。所以,我們應該在政策和體制上做出有效的調整,因為制度相對於人為治理來看,更有利於綜合有效的治理荒漠化。在蓄養牛羊的地區,我們應該控制好河畔、林場、山場和草場的環境,宣傳鼓動牧民在餵養羊和牛時使用玉米桔稈的氨化技術,大肆杜絕那些處於恢復植被區的地方放牧牲畜。大體來講,防止荒漠化並不與發展畜牧業生產相矛盾,事實上,只要我們處理好政策和制度上的問題,就可以實現互相作用、互相激勵和互相促進的功效。比如黑龍江省的一個養牛大縣,其在蓄養黃牛時採取的手段就是玉米秸稈氨化,如此一來就輕鬆地處理好了黃牛上山吃草的問題。制度就是發展,是一種調整,同時也是一種約束。在我們防止荒漠化的過程中,應該重視科學技術的含量,同時也應該重視機制方面的影響,我們應該借鑑鑑定機制和專家的評估,力求科學合理的指導預防和治理荒漠化的工作。
3技術方面
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存在的矛盾之一就是荒漠化,在防止荒漠化的程序中我們採用的技術方式主要是種草治沙、種樹治沙,大多依靠的樹木和草禾。最近這些年來,很多從事林業科技的人員主要是力求革新新品種,廣泛培育並引進了許多新的草種和樹中。改變了治理荒漠化的方式,利用了很多頗具綜合性的技術方法,比如高效節水技術、保護森林技術、抗旱種草造林技術、水分平衡技術和植被覆蓋技術等,運用此種科學技術來進行治理,有效的阻礙了沙塵暴的發生機率,同時在防治荒漠化較好的區域,已經有效地減少了沙塵暴的危害,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4理論方面
眾所周知,荒漠化具有十分嚴重的危害。所以,從事林業科技的工作者都進行了大範圍的調查和研究,刊登了許多頗具科學價值的期刊論文,同時還利用媒體公之於眾。這些文章都具有比較新穎的見解,涉及了廣泛的內容範疇。現今,根據網路搜尋顯示的這些論文結果大多是探討環境監測、利用保護、治理途徑、漸進機理、演化規律、發展趨勢、形成機制和荒漠化的具體危害情形等,其給預防和治理荒漠化提供了理論性的建議。理論先行,防重於治。面對越來越嚴重的荒漠化程序,假若我們不採用合理和科學的技術手段來進行綜合治理,那麼我國大範圍的國土將會面臨更加嚴重的荒漠化,所以,我們應該有所警惕。
5結語
如今,中國日漸加快了荒漠化的程序。最近這些年來,我國北方地區顯著增加了沙塵暴的出現次數。從物候的角度來看,我國的華北、西北和東北地區,尤其是華北和西北地域出現了非常嚴重的沙化情況,必須及時加以治理。假若我們都不注重治理荒漠化的現象,終有一日,大家沒有任何立足之地留給我們的子子孫孫,也會逐漸失去大家生活的家園。在治理荒漠化上,還應該採用先進的立業科技,同時利用宣傳、政策、機制、效益、典型、市場的多種方式,最大程度的鼓勵果林大戶、包山大戶、種草大戶、種樹大戶大範圍的進行不間斷的荒漠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