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對我國教師教育的啟示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學校 教師教育 改革
論文摘要: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是一種融教師的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為一體的新型教師教育模式,其理論基礎為反思性教學和行動研究,其核心概念是合作。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其獨特的價值,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對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啟示是:我們的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師教育模式均需改變。
我國的教師教育,包括職前的師範教育和職後的教師培訓,雖然在近年有了很大的變化,但總體上來講,依然是以知識的傳授為主,在很大程度上忽視學生(員)的實踐。職前的師範教育的實習,時間長一點的是8周左右的時間,並且其中還要包括一週時間的總結,而職後教師培訓主要就是請大學裡的一些專家學者作學術報告。當然,這些也是必要的一問題是,如果教師教育就只是這些,那它顯然與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一我們知道,關於教師的知識結構.目前的一個基本的共識就是,教師的知識包括水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現在我國的教師教育主要是對教師的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起作用,而其實踐性知識則被忽視了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便對教師專業產生了錯誤的認識,即認為做教師,只要有相應的學科知識,再學些教育學理論和心理學知識就可勝任了。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借鑑美國教師一專業發展學校的思路和做法對我國的教師教育進行改革。
一、舉辦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理論依據及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核心概念
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簡稱PDS)最旱是1986年由當時的關國研究性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組成的霍姆斯小組在其《明日教師》的報古中提出並建立的,是一種新型的教師教育模式但它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學校,通常是在原有學校的基礎上建立的,有的是在原有學校中有獨立的機構,有的則是附屬於原學校的原有機構之下.其核心是一所大學的教育學院與若干所中小學建立起來的合作體,目的是使教師的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能一體化,以此提高教師職前培養的水平和促進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
1 舉辦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理論依據
(1)反思性教學
對“反思”的系統論述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杜威在《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一書中認為,反思是“對於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識,按其所依據的基礎和進一步的結論而進行的主動的、持續的和周密的思考”,“它使人們從單純衝動和單純的一成不變的執行中解脫出來”。
20世紀80年代,由於教育發展的需要,人們開始進一步關注反思和反思性教學。波斯納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沒有反思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認知。如果教師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人的思考,那麼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科頓和斯巴克斯一蘭格提出了一個教師反思的框架,後者還提出了反思的三種內容,即認知元素、批判元素及教師陳述。布魯巴赫提出了五種反思的方法,即課後備課、寫反思日記、觀摩與分析、職業發展及開展行動研究。
(2)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這一概念最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勒溫於1944年提出。行動研究是為了弄清現場面臨差別的實質,從而引出用以改善事態的行動、行動研究是由現場人員和研究者協作進行的調查和研究,它直接的目的在於改善實踐。上世紀50年代,行動研究開始進人美國教育科研領域,70年代在歐美各國便已成為主要的教育研究方法之一。
行動研究的特點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第一,它把“行動”與研究結合了起來,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進行研究,解決問題;第二,它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改善實踐,其研究者即研究結果的應用者;第三,它的研究場所不是研究室(所),而是實際的教育工作所在場所。
正因為行動研究是在教育工作的情境中進行的,是以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為目的的研究,所以行動研究首先強調要從經驗巾學習,即要根據理論對自己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在行動研究中,實踐者就是研究者。這有利於理論更好地和實踐結合,從而對實踐加以指導,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因此,行動研究是“為行動而研究”,是“在行動中研究”,是“由行動者(進行的)研究”。
2 合作是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核心概念
前文已提到,舉辦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目的是提高教師職前培養的水平,是促進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進而推動中小學及大學的發展。這一目的得以實現的必要前提就是大學與中小學建立合作關係,就是融教師的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為一體。因此,“合作”便關係到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成敗,“合作”是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核心概念。
為什麼要合作?第一,教育問題涉及多方面,並且這種多方面還是互相影響的,所以要進行改革,要提高教育質量,必須多方面共同合作;第二,理論與實踐不可分割,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所以教育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實踐也必須緊密聯絡,才能相互促進;第三,教師的專業素質既包括專業理論知識,又包括專業實踐能力;第四,在傳統的模式中,大學教育學院與地方中小學是完全隔離的,現實中的這種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狀況要求大學與中小學必須進行合作。
怎樣合作?一般是透過聯絡小組來進行合作的。聯絡小組的成員必須既有大學教師,也有中小學教師。由於大學和中小學的性質及其在專業發展學校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所以其成員的職能也不一樣。對中小學教師來說,第一,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實習生的教學,是與實習生進行合作以共同負責班級的教學與管理工作;第二,走進大學校園,承擔一些師資培訓的任務。對大學教師來說,第一,在專業發展學校中,他們要參與各種教師研討活動,要聽實習生的課,組織實習生進行討論,並把專業發展學校中的情況及時地反饋給大學;第二,在專業發展學校舉辦高階研討班,針對中小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間題,與中小學教師一起分析研究並提出解決的建議。
二、舉辦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意義及其制約因素
1.舉辦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意義
(1)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能促進在職教師的專業發展
前文中我們說,中小學教師在聯絡小組中的主要職責是指導實習生的教學。中小學教師要指導實習生的教學,首先必須對自己已有的教學經驗進行反思和總結,只有這樣才可能更好地指導實習生。另外,由於這時是中小學教師與實習生的合作,所以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理念也必然要受到實習生的挑戰,這也促使中小學教師要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加以反思。其次,聯絡小組中的中小學教師還可以進人大學校園,即或被聘為大學的兼職教師,或選修大學的相關課程,或參與大學教師的課題研究,這些無疑都有利於他們的專業發展。最後,聯絡小組中的大學教師一學年中可以有一半左右的時間在實習生所在實習學校工作,在這期間,他們可以採用各種形式與中小學教師就中小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這樣,過去只作為實踐者的中小學教師,現在就既是實踐者還是研究者,無疑也會促進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
(2)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能促進中小學與大學之間的合作
透過前文對“合作”必要性和途徑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確有利於改變過去由於性質和地位不同而帶來的那種大學與中小學之間互相輕視、互不往來的狀況,從而促進他們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對於雙方都是有益的。
在中小學這一方,它可以促進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中小學帶來新氣象。美國有實踐表明,參加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專案的學生,其學業成績要高於未參加該專案學校的學生,特別是在語文、數學等科目上。前文已述,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有助於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的專業素質提高後當然也會促進其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大學這一方,第一,它能拓寬大學教師研究的領域。由於與中小學有合作關係,所以大學教師可以進人中小學,可以與中小學教師一起研究他們雙方都感興趣的問題。這有利於大學教師瞭解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瞭解中小學教師的實際需要,並以這些問題為中心,與中小學教師共同進行研究,從而使大學教師的理論向實踐轉化。第二,將中小學教師作為兼職教師聘進大學校園,有利於在大學就讀的“未來的教師”瞭解中小學的教學實踐,從而使他們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維方式,有利於他們根據未來工作的需要,努力學習,提高能力。
(3)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有利於大學組織學生進行實習
在傳統的教師教育中,實習生往往只需在實習學校上幾堂課就可以了。但在教師專業發展學校中,實習生的實習時間長達一年左右,實習的範圍也不只是聽課、上課,而是要作為學校的正式成員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另外,在這種實習的過程中,實習生既可以得到中小學教師在教學實踐經驗上的指導,又可以得到大學教師在教育教學理論上的`指導,從而使他們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這些,無疑都有助於實習生在教育教學理論和實際教學能力上的提高。實踐表明,在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實習比傳統的實習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使學生了解中小學的需要,因而也能更快地使學生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
2.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發展的制約因素
(1)大學與中小學之間的某種程度上的矛盾
第一,傳統觀念上的地位的不平等。
舉辦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要求大學與中小學之間是夥伴關係,要求雙方的地位必須是平等的,否則合作就必然面臨困難。但實際上雙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原因主要在於大學對教師所需知識的理解還主要是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這樣,如果只看這兩種知識,當然中小學教師就無法與大學教師相比。但如果從實踐性知識看,則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就沒有可比性了。通俗地講就是,在一般情況下,中小學教師不會有大學教師那麼多的學問,但許多大學教師基本上也無法上好一堂中小學的課。 第二,雙方的目標不同。
目標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大學及其教師主要關注的是實習生對專業技能掌握的程度,而中小學及其教師則主要關心他們的學乍學習的狀況及學校的聲譽。這種目標上的不陽極可能導致雙方合作上的失敗
第三,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問的距離。
大學與中小學之間的合作,一定意義上也就是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問的ff動。但足,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問H前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學教師希望大學教師能解決他們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甚至希望大學教師直接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但事實上,大學教師滿足不了中小學教師的這種要求。在大學教師中,許多人只是對某問題有觀點,並目這種觀點也往往只足他們自己的觀點,至於具體怎麼做,實際上他們也是沒有任何經驗可言的。另一方面,大學教師也很難看到中小學教師能按照自己的理論去做。其昧因足:首先,中小學教師首先要依據的是他們所處的情境;其次,中小學教師在閱讀大學教師的理論時.不可能將他們頭腦裡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等全部除太,他們也必定是帶著他們的“成見”來理解大學教師的理論的。正因為如此,合作的雙方之問就極易產生這樣的誤解:大學教師認為中小學教師是用經驗指導實踐.缺乏先進理論作為指導;而中小學教師則認為大學教師的理滄是“空中樓閣”。
(2)中小學教師在參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參與音的個體性。
所謂參與者的個體性,足指中小學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只足他們自己的選擇,而與學校的整體關係不大。這種情況隨之產生出以下的問題:首先,學校很難形成某種環境,即一種有利於教師之間就某些問題進行較為廣泛的討論,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J使那些對教學不夠積極的教師改變他們的態度的環境。其次,更為主要的是,由於參與蕾的個體性,這就使他們的討論只能侷限在一個小群體之中,從而造成使需要進行的整個學校範圍的變革被忽視的狀況。
第二,對參與者的當前教學質量的影響。
參與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進而促進他們的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要參與的中小學教師就必然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比如對大學實習生的指導,對基地的管理,充當大學與罄地之間的聯絡人,等等。但巾小學教師首先是自己的學生的教師,而一個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當他承擔了比以前更多的職責時,這種新增加的職責就必然會影響到他們的本職工作,也就是會影響到他當前的教育教學。
三、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對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啟示
1.它啟示我們,我們的教師教育的觀念要改變
(1)應改變過去那種將教師教育分割成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兩塊的思維方式,樹立教師教育一體化的觀念這能使大學的教師和學生走進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去,同時也能使中小學教師重返大學而走進理論。
(2)應改變過去那種大學與中小學之間不平等的觀念
這種觀念的改變,主要是要認識到,中小學教師專業的特性主要不在於其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而在於其實踐性知識,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之間應是平等的關係。
(3)應改變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的觀念
在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這個問題上,我們要認識到,許多教育理論只是這種理淪的持有者對於某些問題的自已的較為系統的思考而已,它不於自然科學的理論。自然科學的理論是以客觀為依據的,而教育實踐巾的許多方面則是以人的精神為物件的。教育實踐還是人人之間的互動,而技術性的實踐的物件則是被動的物,技術性的實踐是人對物的征服或控制因此,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問應該是一種互相理解的關係,教育理論的主體“最多隻能是教育實踐的‘前’義者’,而非‘指導者’;最好的也只能是教育實踐主體的‘夥伴’而非他們的‘導師’。
2.它啟示我們,我們的教師教育模式要改變
(1)應改革現行的教師職前培養的模式
首先,作為人職前應掌握相當多的實踐性知識的重要途徑,實習在教師職前培養中是至關重要的。但實習並是簡單地在幾周的時間內看一看觀摩課或實習者親自上幾堂課,而應該足在一個較長的時問內實習生作為實習學校中的正式一一員全面地參與該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實踐。其次,過去師範生在學校學習時,以理論知識的學習為主,但缺乏把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大學應聘請一些優秀的中小學教師作為自己的兼職教師,這樣有利於學生形成理論聯絡實際的思維習慣。
(2)應改革現行的教師職後培訓的模式
應改變過去教師在職培訓就是請大學教師開講座的做法,將反思性教學與行動研究的理念和做法用於教師的職後教育。中小學教師在對大學實習生作指導時,他們自己也必然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而在大學教師進行問題研究時,他們也就將行動研究融入了這種研究之中,因而這應該說是順理成章的。
(3)應改革大學與中小學之間合作的方式
過去的合作側重於合作開展課題研究。在一些研究中,大學需要中小學配合來進行實踐的驗證,中小學則需要大學協助以對自己的實踐進行理論的提升或抽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專業發展對任何一方來說都不是其關注的重點。較好的合作應該足將重點放在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上,合作開展課題研究只是途徑之一。
另外,過去的合作多建立在教師自願的基礎之上,帶有相當的隨意性,中小學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也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應該建立相應的制度,這種制度應既能充分調動中小學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又能使雙方的合作常規化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