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西部山區農村基礎教育高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 西部山區 農村基礎教育 教師教育 教育課程 教學改革
[論文摘要] 本文對面向西部山區農村基礎教育改革教師教育課程的意義、歷史及現狀、實踐探索以及期望目標進行綜合研究,提出構建高師院校教育課程理論教學與西部山區農村基礎教育實際整合化的新型教學模式理念。
1 課題研究的意義
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中國面向新世紀的重大戰略。西部大開發的關鍵是人才資源的開發和積聚。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和積聚的基礎,基礎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農村特別是山區農村基礎教育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範為本。建設高質量的中小學教師隊伍是西部山區農村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保證。在新世紀初2001年5月《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要完善以現有師範院校為主體的教師教育體系,加強師範院校的學科建設,支援西部地區師範院校的建設。“制定適應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需要的師資培訓規格與課程計劃,探索新的培養模式,加強教學實踐環節,增強師範畢業生的教育教學與終生髮展能力。”我國西部的高師院校,這裡主要是指西部12個省(市、區)的地方師範學院(包括師範類為主的學院)和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是我國高等師範教育的重要組成分,2003年我國西部的地方高師院校有53所,佔西部高師院校數的81.53%,全國高師院校數的27.46%;2003年廣西的地方高師院校有8所,佔廣西高師院校數的80%①。列舉這些數字,說明西部的地方高師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師教育更重要地是體現在新世紀它對西部大開發的作用上,即主要為西部山區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以培養合格的中小學教師為主要目標。教育學、心理學等主幹教育課程是我國高師院校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十分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直接影響著數十萬師範生的職前培養和數十萬中小學校長、教師的在職培訓、提高”②,對實現高師教育的培養目標,提高教師教育的教學質量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本課題立足於廣西山區農村特別是河池貧困山區基礎教育的實際,進行高師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期望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有所突破和建樹。
2 課題研究的歷史及現狀
從中國農村教育研究的歷史看,20世紀20、30年代的“鄉村教育運動”,提出過多種農村教育的理論和模式,如陶行知的“鄉村教育”理論,晏陽初的“平民教育”理論,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雷沛鴻的“民眾教育”理論等。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如在我國一些地區開始探索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新路子,現在已構建起農村“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的農村教育新模式。一些專家、學者在農村教育理論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討,如南京師範大學教科所、教育系編的《農村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編的《農村教育經濟學講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餘永德主編的《農村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員的《新世紀農村教育走向何處》(《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談松華研究員的《農村教育:現狀、困難與對策》(《教育學》中國人大復刊2003年第5期)等。在國外,當代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重視農村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如菲律賓、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積極開展農村社群教育研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並實施“亞太地區教育革新為農村服務計劃”等。
然而,從總體上看,當前在我國對農村教育的研究,還未引起真正的重視。著名教育家顧明遠深刻地指出:“要重視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我有一種感覺,今天談教育改革,講教育現代化,總是著眼於發達地區……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教育需要什麼,如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似乎還很少有人研究。中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現代化是不可想象的。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教育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③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地方高師的教育課程教學,普遍存在著嚴重脫離農村基礎教育實際的問題。例如,教材問題,20世紀90年代初教育學家睢文龍指出:“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大頭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我們師專培養的學生,今後主要去發展農村初中教育。可師專教育學教材對適應農村教育需要的問題,反映也很不夠。”④這一突出的問題,至今在地方高師教育課程教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特別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區農村基礎教育實際,構建高師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改革教育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問題的研究與實踐尤為匱乏。
3 課題研究的實踐探索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們圍繞師專的培養目標,注重聯絡山區農村基礎教育實際講授教育學科理論;探索教育課程實踐性教學模式,在經常性教育見習和教師角色模擬教學的教學改革過程中,試圖結合山區農村基礎教育的實際進行,如組織師範生去鄉村初中開展教育見習和教育調查活動,以培養學生熱愛和獻身山區教育事業的教師職業感情及品質。這方面在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中,我們做了相關的探討,黃白等的“教育學科進行教師角色摸擬教學研究”⑤、“經常性教育見習研究”⑥,羅之勇的“少數民族地區師專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開發與西部高師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學教學改革研究”⑧,謝春豔的“山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這些研究中,我們注重結合山區農村基礎教育的實際,總結教育課程教學的改革經驗。在教育學教材改革方面,黃白等主編的《新編教育學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編了“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內容,反映了山區農村教育的實際。關注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如黃白的“農村中小學生輟學問題的教育社會學研究”⑩。
本課題在2002年立項之後,為了使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更具針對性,首先,我們對山區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及教育課程教育問題進行調查研究。調查物件主要是河池地區各縣市教育行政部門及鄉鎮初中和小學校長、教師等。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區農村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素質;二是當前山區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存在的問題;三是應採取什麼措施提高山區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素質;四是師範院校如何加強和改進教育課程教學,進行教師教育,培養適應山區農村基礎教育需要的教師。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設計並實施了面向山區農村基礎教育實際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改革方案。
其次,參編出版課題教學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現代教育學》(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該書由宋書文教授主編,本課題負責人黃白為副主編之一,課題組成員謝春豔參編。該書凸現了現代的“大教育”觀,其內容從宏觀教育到微觀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環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構建面向21世紀教育學教材體系。它既體現了教育學的基本原理,闡明瞭教育的基本規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質教育、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動態和發展趨勢,並突出教育實踐訓練的內容。二是《現代心理學》(專著性教材,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書文教授為主任委員,本課題負責人黃白為副主任委員之一,課題組成員謝春豔參著。該書在整體結構上打破了以往單純以普通心理學的理論體系為主線編寫教材的慣例,整合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健康學等有關理論和內容,力求反映現代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我國著名心理學家、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部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彭聃齡為該書作了序言,他評價說:“本書是高等師範院校心理學教材建設的一項創新的研究成果。”這兩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級師範生中使用,增強了教育課程教學面向西部山區農村基礎教育實際,進行教師教育和培養師資的適應性。
4 課題研究的期望目標
本課題圍繞新世紀地方高師院校的教師教育目標,面向西部山區農村基礎教育實際,進行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提高教育學科的教學質量和師範生的教育素質。教學改革的目標是:(1)適應培養西部山區農村基礎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學教師,構建高師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體系;(2)根據西部山區農村基礎教育實際,改革高師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3)探索麵向西部山區農村基礎教育實際的高師教育課程教學模式,使其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學性、創新性、前瞻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對同類師範院校教育課程的教學改革具有借鑑作用和推廣價值。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解決地方高師院校教育課程理論教學脫離西部山區農村基礎教育實際的突出問題,打破封閉式的教育學科課堂教學,從而構建高師院校教育學科課堂理論教學與西部山區農村基礎教育實際整合化的新型教學模式。本課題完成的關鍵是處理好教育課程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問題。根據西部山區農村基礎教育的實際,在師範生學好學科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加強教育課程教學,進行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培養師範生適應基礎教育特別是山區農村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教師教育素質。加強常規教學手段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最佳化教育課程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創新素質,適應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需要。
註釋:
①根據國家教育部公佈的“2003年具有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普通高等學校名單”做的統計,《中國教育報》2003年5月8日.
②國家教委師範司教材處編:《教育學改革論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頁.
③顧明遠:《世紀的回顧與展望———中國教育的發展前景和任務》,《中國教育學刊》,2001年第1期,第2頁.
④睢文龍:《師專教育學教材編寫的反思》,《教育學改革論文集》(國家教委師範司教材處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頁.
⑤黃白:《教育學科進行教師角色模擬教學的實踐與探索》,《課程·教材·教法》(全國教育類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頁;2001年11月在南京·國家教育部師範教育司主辦的“基礎教育改革與教師教育國際研討會”上作交流並在圓桌會議上作主題發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朱小蔓教授等主編的《新世紀教師教育的專業化走向》一書,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頁.
⑥黃白等:《經常性教育見習的嘗試》,《高等教育》(中國人大復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頁;《談師專經常性教育見習》,《河池師專學報》,1990年第4期,第93-96頁.
⑦羅之勇:《對少數民族地區師專教育改革的思考》,《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年專輯,第128-129頁;《西部大開發與高師教育》,《河池師專學報》,2001年第3期,第68-70頁.
⑧唐毓首:《師專心理學教學改革探討》,《河池師專學報》,2001年第4期,第57-59頁.
⑨謝春豔等:《河池地區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調查研究》,《河池師專學報》,2001年第4期,第92-95.
⑩黃白:《農村中小學生輟學問題的教育社會學思考》,《河池師專學報》,1997年第4期,第57-62頁,收入《全國報刊索引》(哲社版),1998年第5期,第1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