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如何培養學生的簡便計算能力論文

如何培養學生的簡便計算能力論文

如何培養學生的簡便計算能力論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質量。計算的教學是支撐小學數學教學的最基本框架,佔據著小學數學一半的教學時間。《新課標》指出簡便演算法的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掌握簡便運算的方法,是提高學生運算速度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必須重視簡便運算思維靈活性的學習,正確理解簡便運算的涵義,合理的進行簡便計算,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思維空間得到更好的發展。

  小學四年級數學中簡便運算方法比較多,要達到簡便運算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靈活運用加法、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的分配律、減法的性質、除法的性質。還要掌握一些特殊的資料的變化規律才能提高運算速度,並能更好地培養學生靈活性。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簡便計算能力呢下面我談談自已的拙見。

  一、平時增強“化整”、“湊整”的訓練,為學好簡便演算法作準備。

  我們的數學教育目標不僅要強調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而且要更加關注學生的數學意識、數學思想的培養。學生簡便意識的培養,最佳化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應靠平時的日積月累。所以在簡便計算的教學中,我們還要提前滲透學生“變整化”、“湊整化”的數學簡算思想。在教學簡便方法之前我就經常讓學生做加數中含有整十、整百的加法口算題,讓學生明白這樣的題目很好算又容易做得正確。也把25×4=100、125×8=1000這兩個特殊的化整算式牢牢記住。如在教學75+168+25、245+180+20+155這種型別的算式時就需要用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把加數中能湊成整十或整百的數字湊在一起。這樣算起來就會更加簡便。所以我在平時總會抽出一些時間對學生進行一些湊整的訓練。

  我們是這樣訓練的:老師先說一個兩位數如?33?然後讓學生快速的說出能與它湊成一百的'兩位數來是67。透過這樣的反覆訓練後,我和同學總結出能湊成整百的兩位數的特徵:個位數湊成十,十位數湊成九,這樣的兩位數就能湊成一百。這樣的湊整訓練始終貫穿於整個簡便演算法的教學中。由於滲透了“湊整”數學思想,那麼學生面對以後其它的一些計算問題時就站得更高、思路更廣,對“簡便計算”也就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掌握。在滲透這些數學思想的同時,我們特別要訓練提高學生對一些“特殊值”的敏感度。如果我們能對這些數字加以重點研究,訓練學生基本的運算,就能形成一種思維定勢,以後看到這些敏感的數字就能立即想到可以運用簡便方法進行計算。

  二、理解運算定律和運算性質是學習簡便計算的前提。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也是判斷和推理的起點。只有概念明確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及合乎邏輯的推理,有些計算的錯誤是由於學生對數學中某一概念不清引起來。如在計算?36×99=36×100—1=3600—1=3599很明顯就是由於算理不明,概念不理解的原因造成的。36×99表示99個36相加?簡算的過程中,把它看成36×100表示的是100個36相加,也就是增加了“一個36”而不是一個“1”。有的學生由於沒有真正理解加、減、乘、除的算理而且計算熟練程度不夠,往往就會弄巧成拙。教學時應該重視基礎知識,必須使學生理解與掌握各種與運算有關的概念、性質、公式、算律等,弄清它們的來龍去脈及各種應用,常出些與它們有關的正誤辨析,正用逆用的系列練習,使學生有著紮實的基礎,保證運算的準確性。有的學生實在對概念和運算定律不能夠理解的,我就自己編了一些即簡明扼要又順口的句子來幫助學生來理解。如?

  568-47-153=568-(47+153)=568-200;359-(159+230)=359-159-123

  1600÷25÷4=1600÷(25×4);350÷(7×2)=350÷7÷2=50÷2

  在教學第一種減法的運算性質型別的題時,我就讓學生觀察這道題連續減兩次不簡便?而兩位減數能湊成一百,我們不如把它們合起來一次減掉。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一句,減兩次不簡便,不如把兩個數“和”起來減一次。相反在遇到一個數減去兩個數的和,我們也可以說,和起來減一次不簡便;不如分開減兩次。同樣在教學第二種除法的性質時,我們也可以總結出,除兩次不簡便不如把?兩個數的乘起來除一次。乘起來除一次不簡便不如分開除兩次。

  三、培養學習興趣是學習簡便計算的動力

  興趣是孩子各種創造力、求知慾的原動力。只要孩子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就會無止境的追求,去實踐去發展。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也有所體會,凡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的學生,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求知願望強烈,數學素質會得到較快發展。因此數學教學必須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入手。使學生由機械被動學習轉變為創造、主動學習。簡便計算的教學也是一樣的道理。只要讓學生對簡便計算產生興趣他們應付主動去鑽研學習。那麼怎樣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我是這樣做的,如在教學75+168+25這型別的題目時我就會對學生說請大家觀察下這道題中的哪兩個加數是能湊成整百的好朋友?請大家找出來。這時大家聽到找朋友就會很感興趣的用湊成整百數的這個特徵來找出這對好朋友來。這樣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就能完成簡便計算。還有就是在簡便計算教學中,教學背景要力求生活化,使學生感到這些問題是自己平常所接觸到的一個生活場景。學生的解決方案是否是最佳方案,是否是最簡便的方案,帶著這個疑問學生的興趣就被激發了,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如教學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時,可以出現這樣的生活背景:學校購買校服,每件上衣56元,每條褲子44元。我們班33人,一共需要多少元?面對這樣的一個問題,有的學生可能會先算出一套校服的價錢,然後再乘33,算式是?(56+44)×33?也有的學生可能會分別算出上衣和褲子各需要的錢,再合起來算出一共需要的錢?算式是56×33+44×33。顯然,這兒的簡便計算源自學生獨立判斷後的一種自我選擇是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經過觀察、分析、比較後自行悟出的,產生於他們自己的解題需要。如果每一個運算規律,都是學生透過探索研究得出來的,學生的頭腦中就會留下深深的烙印,也不需要老師過多地強調什麼樣的題目要簡便計算。因為學生只有在強烈的求知慾望驅動下學習、研究的問題,才是他們自己真正想要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把學到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創設趣味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簡便計算的魅力和樂趣,使學生樂學。如在教學中我設計過“和計算器比速度”的一個環節。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125×32×25,老師則用簡便方法計算直接喊出結果,然後揭示結果:(125×8)×(4×25)=100000。讓學生體驗到了神奇和快樂,從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四、用良好的運算習慣來提高簡便運算的能力

  運算是一項很嚴謹、強加於、要求準確無誤的工作。一定要有良好的習慣才能很好的完成。具體的方法如下:?

  強化訓練,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審題是解題的基礎。只有認真審題、看清楚要求、看清楚資料和符號,分清運算順序才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嚴格要求,養成書寫規範的習慣。書寫是不認真?格式是否規範?直接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否端正,也直接影響到運算的正確性。所以一定要培養學生書寫工整,格式規範的習慣。養成用草稿紙習慣。小學生的記憶能力是有限的,利用草稿紙,可以幫助學生記錄一些資料,計算一些較大數的運算迅速,不會造成思維斷點。教師要求學生在做題過程中隨時利用好草稿紙。

  總之,培養簡便運算能力就要在運算的正確性、簡捷性、合理性、靈活性等方面下功夫。教師平時應嚴格要求學生,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與熟練掌握各種與運算有關的概念、性質、公式、定理、法則、算律要求學生記住一些必要的和常用的資料,訓練出熟練的技能技巧,善於應用數學思想方法解題的能力。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特別是頑強的毅力,精益求精的態度。簡便運算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要與其它能力的培養相結合,要與解決實際問題相聯絡,只有從全方位考慮,才能使簡便運算能力達到理想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