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促進幼兒全面發展論文

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促進幼兒全面發展論文

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促進幼兒全面發展論文

  【摘要】 新《綱要》中較多的使用了“體驗”“感受”“喜歡”“樂意”等詞語,這既突出了對幼兒情感、態度、興趣等方面發展 的重視,也體現了發揮幼兒主體作用的理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孩子的興趣,首先是老師教育孩子的第一課。有了興趣孩子才會積極關注,主動思考,並自覺採取行動。因此對於老師來說,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想方設法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培養向上的積極性,是一項重要的工作。《綱要》第五部分“評價”中又指出:“應尊重兒童,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理解兒童內在感受和表現,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即要了解兒童的現有發展水平,更應注重兒童的發展潛能,注重兒童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

  【關鍵詞】 興趣鼓勵引導尊重

  1鼓勵孩子多動手

  1.1在我們周圍的生活中,經常會看到有些孩子喜歡拆這拆那,碰到這種情況,老師首先不應立即加以制止,這是一種積極的探索願望,老師要加以引導,要向孩子說明哪些東西可以拆,哪些東西不能拆;同時要給孩子提供一些可拆裝的東西,孩子在動手的過程中,引導他思考為什麼,進一步激發他的學習興趣。除了讓孩子拆裝一些東西外,還可以讓孩子動手進行一些小製作,如運用橡皮泥製作麵條等、紙張製作一些飛機等,這些活動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大有收益的。

  1.2在孩子玩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有意識的給孩子更多的環境刺激,讓孩子在遊戲中藉助玩具表現活動內容,反映孩子的情感和意願。如:一根小棍子,可以啟發孩子想出多種多樣的玩法,如當金箍棒、當釣魚竿、船槳等等。這樣一物多用,既激發了孩子玩的興趣,也開闊了孩子的思路,發展了創造性思維。另外,老師還可以用廢舊材料和孩子一起自制玩具。如:用廢布料做的小娃娃,用各種紙盒做的汽車、家用電器等等。孩子透過製作的整個過程發展了注意力、動手能力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同時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和美的感受。

  1.3興趣是學習知識的最大動力,一個孩子如果對一種活動感興趣,毫無疑問,他一定會學的主動、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如果像是一個孩子對某一門課程產生興趣,老師應充分調動孩子的求知慾望,使孩子從“要我學”的狀態轉變為“我要學”。很多時候,幼兒的探索慾望受到了我們的限制。幼兒時期,是一個好奇、好問的時期,他們會問一些探索性的問題。如:“太陽是從哪兒升起來的?”“為什麼會有白天黑夜?”等等,因為他們對這些事物感興趣,所以問的也多。面對孩子千奇百怪的問題,有的老師則會顯得不耐煩。然而,這些問題恰恰是求知的萌芽。孩子愛提問是受好奇心的驅使,是興趣愛好的標誌,也是其智力活躍的行為特徵。老師應以十分認真的態度關注孩子的提問,並耐心啟發、解答、保護孩子的這種求知和探索精神,幫助他們解決“為什麼”,認識“是什麼”,並從孩子的發問中,仔細揣摩孩子的興趣方向,發現孩子的愛好。

  2擴充套件視野,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如果沒有機會接觸世界上各種奇妙的事物,他們很難對外界產生興趣,父母也就可能很難找出孩子的興趣。因此,父母應該創造機會擴充套件孩子的視野。

  2.1當發現孩子遇上了一些令他雙眼發光的事物時,這種興趣就值得培養,父母應該鼓勵他們去探索,而不是因為某些原因去迴避這些問題,或者轉移話題,這樣似乎剝奪了幼兒好奇的權利。當他們感興趣、好奇的時候權利受到了限制,以至於失去了興趣。其實在生活中,老師應該對孩子多進行鼓勵,在他們對一件事物很認真時,在他們取得了一點點兒的小進步時,我們應該多給他們一些鼓勵和認可。

  2.2有很多小孩子,在剛剛進入幼兒園小班時,在吃午飯時,都不會自己進餐,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跑到你面前告訴你“老師,今天是我自己吃完飯的。”這時老師的反映應該是很高興,然後給予這個小孩肯定和鼓勵的眼神和話語,那麼我相信,在接下去的時間裡,這個小孩將會越來越能幹;因為他的努力,他的進步,得到了認可;恰恰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在生活中,不管做什麼事情,經常被老師所忽視,對他的進步視而不見,那麼這一孩子將對這些事物失去興趣,對自己失去信心。也許在日後的生活學習中,提不起那種興致,慢慢的學習落後於其他的孩子。

  3引導孩子,找到自信

  興趣是一個人經常趨向於認識、掌握事物力求於某種活動,並且有積極的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連心理的情緒色彩都失去了,那麼還怎能看見美麗的事物呢?孩子的內心世界很童真,很單純;其實只要一個眼神,一個小小的動作,一句簡短的話語,就可以培養起他們做一些事情的態度與看法。他們就願意試著去改變,他們便開始對某件事物產生興趣,從而進行摸索。

  新《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綱要》中的這一精神以及關於社會教育的具體內容和要求,有助於我們反思當前的'規則教育。規則教育從屬於社會教育,是社會教育中關於培養幼兒良好習慣、合作意識、初步的責任感和幫助幼兒“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方面的教育。

  4尊重孩子,聆聽孩子的內心世界

  很多家長常常把孩子在暑假期間報名參加很多的所謂興趣班。可是他們根本就沒有想過孩子是否喜歡這樣的興趣班。他們只是認為,孩子學的越多,那麼就越能跟得上社會、不會落後於他人。他們往往忽視了“興趣班,興趣班,‘興趣’的所在”他們在報名的同時忽視了孩子們的意見,往往沒有去尊重孩子們的思想。

  4.1其實孩子們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想去接觸的事物,在這個時候,老師和家長就應該去聆聽他們的內心世界,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少家長把“興趣”和“愛好”兩個概念等同起來,發現孩子愛好某一事物時,就認為他對其產生了興趣。

  4.2所謂的愛好並不一定就是興趣。其實在這兩個概念中,“愛好”的範圍很廣,所含感性因素偏多,而興趣是人們對某一事物高層次的需求。就比如有些幼兒喜歡看電視,這隻能說他愛好看電視,而非興趣。所以,老師培養孩子的興趣要多樣化,但不能太濫,要讓孩子專心致志地集中到一兩門主要興趣上,而把其他的興趣作為一般愛好就行。老師和家長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把它們區分開來,才能有效地對孩子興趣加以引導和培養。

  4.3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老師也許常常會依據新的兒童觀告訴自己:幼兒是主動學習者。但是,當幼兒表現出“退縮”“萎靡”或者情緒和行為“失控”時,老師又不得不這樣說服自己:“幼兒是不成熟的,不夠懂事”的學習者;或乾脆按照心理治療來安慰自己;老師往往不能解釋:為什麼同樣的幼兒在另外一些集體教學活動中又表現出“進取”“熱情”或“專注”的狀態呢?實際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和靜止的,而是受環境和興趣的影響變化發展的。在讓他們聽《兩隻老虎》中,他們還模仿著老虎的動作和叫聲,雖然他們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是在他們的動作、表情中完全能感受到他們對音樂性質的理解和表現。當然,音樂的選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兒,老師的參與性也很重要。

  有一次在遊戲時間,我讓幼兒聽一首鋼琴曲,幼兒在剛聽到鋼琴曲時表現出了好奇,但沒過一會兒就表現出了不感興趣,因此只顧做自己的事,對音樂置之不理。可見,音樂的選材必要貼近幼兒生活,能讓幼兒有切身的體驗,他們才能對音樂產生表現的慾望。所謂的適應性規則的教育應該充分體現《綱要》總則中指出的“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的特點”“關注個體差異”這兩個原則,做到“可變”與“不變”的和諧統一。

  4.4信任孩子,為孩子自豪。在一次實習當中,執教老師提了一個有點難度的問題,一時沒人敢舉手回答。活動現場很安靜,老師有點緊張,她試問:哪個小朋友能回答這個問題?答錯了也沒關係。勇敢的舉起手好嗎?"在老師的鼓勵下,一個小女孩膽怯的舉起手來,但是這位老師並沒有馬上讓她回答,而是又說了一遍:“哪個小朋友願意回答這個問題?”小女孩著急了,把手舉的更高,老師只好讓她回答了。可是小女孩回答得結結巴巴,老師聽的心不在焉,沒等小女孩說完就迫不及待地請另一個並未舉手的孩子回答。小女孩坐下後明顯覺得很不開心,很是失落。後來,老師又提了幾個簡單的問題,孩子們都踴躍回答,氣氛非常活躍,只有那個原先舉手的小女孩像做錯了事一樣始終低著頭,再也沒舉過手。我想:如果在小女孩回答問題後,這位老師能針對她的回答作適當點評,對她的勇敢精神給予表揚,那麼小女孩後面的表現肯定會不一樣。如果老師能更細心一點,體會到小女孩那一刻的感覺;幫助她獲得成功感,那麼她對學習必定會更加充滿信心。遺憾的是,老師沒有那麼做。

  在幼兒園階段,培養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比讓孩子掌握知識更重要。老師不應以讓孩子說出標準的答案和目標,而應重視孩子是否積極思考,勇於表達;當孩子勇敢地舉起小手時,老師們一定要給予關注和鼓勵,呵護和支援,因為這往往是培養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好時機。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2給教師的建議

  3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