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環境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教學模式探索論文
論文摘要:社會發展需要創新人才,高校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透過對當前本科院校人才培養中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的改革措施。激發了環境專業教師的教學熱情,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論文關鍵詞:環境專業;創新成才;教學模式
一、環境工程專業創新人才的需要
現階段我國突出的環境問題是汙染物排放量大、環境質量差,亟待需要透過工程措施進行解決,迫切需要大批次的環境工程人才。“十二五”期間,中國環境保護累計投入超過5億元人民幣,節能環保領域的潛能巨大。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工業企業不斷髮展壯大,自然環境受到了嚴峻的壓力和挑戰。一方面,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給各類企業發展提供優良的平臺,各級政府為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積極進行招商引資,開辦工廠和公司,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由於大量開辦工廠和公司,必然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水、氣、土壤等),使得人民的健康遭到威脅。因此,環境保護產業是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我國環境保護方面的人才嚴重缺乏,尤其缺乏在生產領域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環保應用型創新人才。環境保護人才培養的好壞將成為我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研究行之有效的環保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教學模式是本科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當前面臨的緊迫任務。
二、現在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動手能力差
當前教學中實踐環節的設計基本屬於知識的驗證和重複,缺乏試驗技術、設計和方法等訓練,缺乏獨立從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培養。因而,很難形成創新研究試驗能力。與“985”和“211”等國家重點大學相比,本科院校中教學經費的緊缺,長期形成試驗裝置少、學生多的現象。課程所開的實驗中不少實驗只能是一兩個人能夠做,其他在旁邊看的情況。在重要一個教學環節——實習環節中,實習基本屬於參觀活動,學生學習的目的性不明確,實習單位沒有熱情接待,學生很難對現實的生產過程和工作實踐有深入瞭解。在課程設計等環節中,大多數情況屬於積木式拼湊和模仿。這些主要的教學實踐環節很難培養出有創新動手能力的人才。
2.思維能力差
在課堂的教學環節中,普遍存在重視知識傳授、輕視學生智力發展的現象。認為教學過程就是按照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基本知識、技能進行講授。把知識看成一成不變的僵化的真理。認為知識學好了,智力自然會發展,創新能力也隨之具備,沒有必要刻意追求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整個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知識不斷堆積的過程,形成了課堂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習普遍以模仿、重複練習和背誦記憶為學習方法,使得課堂教學過程既毫無興趣,索然無味,又磨滅了學生個性發展的潛能。這種教學模式使得教學過程缺乏對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引導,缺乏在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中有積極作用的啟發式和互動式等良好的教學方法的利用。根本不顧及或少有顧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也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形成了滿足完成考試和獲得標準答案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長期得不到有效挖掘和培養。
3.教師的培養存在問題
在精英教育轉化為大眾化教育的今天,本科院校中一般定位為教學型的學校,承擔著培養大眾化應用型社會人才的教育任務。這類學校通常招生量很大,主體為本科生教育,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很大。廣大的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是學校教學的主體承擔者,被繁重的教學任務捆綁住自己的手腳,嚴重妨礙著自己業務水平的提高。不少教師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成為了依賴書本的教書匠,耽誤自己,耽誤學生。另外,這類本科院校科研平臺較差,科研投入也少,申請各類政府的科研經費也極其困難;還有,各級科研專案的評審專家和學者也多數是重點院校的教授,從心裡就看不起本科院校,同時,也不相信這類學校的能力,因此,專案基本上都被各類重點大學拿到。本科院校只能艱難度日,或者給重點高校打工。沒有科研專案,許多教師的科研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教師沒有科研經費的支援,沒有很好的科研業績,橫向的專案也很難獲得,教師服務社會的能力也很難獲得提高。呈現出教師科研能力越差越得不到專案,越得不到專案教師能力越差的一個惡性迴圈。這種情況,嚴重製約著教師自身的培養和發展,也制約了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
4.考核評價存在問題
在本科院校中對學生和教師的評價也存在著問題。一方面,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中存在嚴重的問題。課程考核在大多數本科院校中,以最終考卷的分數為評定依據,只要能夠考出60分就認定合格;在各類推優、評先進等榮譽活動中,也常以分數作為主要參考;甚至在特困生的推薦中也以分數高低為主要參考。在各類教學活動中,一切以分數為追求目標,必然促使學生用盡腦力追求分數,背書本、啃書本的死記硬背現象普遍,無法實現當前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另一方面,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也存在問題。在本科院校中,師生比例很高,一般都在1:25或更高,教師教學工作量太大,每天被課程圍得團團轉,疲於上課;管理部門評價教學效果,一般都以班級的最終成績為依據,考查班級的及格率、分數的正態分佈情況;課堂的一些講課形式也有具體要求,先講什麼,再講什麼,怎樣的互動等要整齊劃一,要規範等;在科研考核上,也多以數量考核為主,原創性、創新性的成果很難出現。教師的時間基本上在忙於上課,忙於寫一些文章,難於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難於培養出有活力、有個性、有創新思維的教師,嚴重製約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培養模式的改革措施
以上分析的是本科院校教學方面存在的通病,下面就筆者在環境工程專業本科教學工作中的一些改革情況進行分析說明,以期與同行探討。
1.課程形式上的改革
筆者以“固體廢棄物處理”課程為研究物件進行了課程的'設計。“固體廢棄物處理”是環境工程專業課,與社會實踐聯絡密切,緊隨我國環保事業的發展而不斷髮展的課程。在課程設計上主要包括課堂講授、社會調查兩個部分。課堂講授:每章開始都要介紹當前國內外情況和我國對固體廢棄物處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規;結合書本內容,加入當前發展的技術和裝置情況,僅以書本為參考(PPT或視屏形式);每次課設計討論題(1~2個),進行課堂討論交流或演講(10~20分鐘);設計一套固體廢棄物處理的工藝流程圖,並進行講解說明。
社會調查方面:佈置任務(固體廢棄物處理的大作業)調查城市固體廢棄物(垃圾)處理處置的全過程,包括:源頭、收集、運輸、中轉站、回收處理、資源利用、最終處置等環節;分組和分割槽域,把所在城市按照區域劃片進行;撰寫調查報告和完成一篇文獻綜述;設計出自己思考後的最優工藝流程圖或裝置引數;自己設計完成固體廢棄物成分分析和理化指標的分析實驗,以報告形式提交。
本課程最終的成績主要以社會調查為主(60%),課堂講授為次(40%)。透過實踐,同學對這樣的教學改革感覺很好,積極性很高,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師培養模式的改革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隊伍的創新素質是關鍵。首先,在人才引進上要把好關。引進在環保企業有較長經歷的一線工程師(5年以上為宜),形式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兼職的。如果是兼職的,學校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配一名教師做輔助工作。其次,內部加強培養。本科院校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缺乏工程實踐經驗,講課中難以對接實際情況。對這些教師要尋找條件與企業接洽,進行工程實踐培訓。在選擇企業方面,主要以中小型企業為物件,這些企業對技術的開發有迫切需求,容易接受教師實踐。
我們制訂教師實踐規則,主要是給企業提供服務,不要以收入多少為目的,如:垃圾電廠的教師實踐中,教師可以給廠家提供垃圾成分分析等實驗工作服務,企業就容易接受教師的實踐培訓。同時,教師培訓時間不能太短,一般以1年為宜。學校院系領導也要積極開拓環保市場,與企業對接,解決企業難題,為企業服務;同時,為教師搭建產學研的平臺,我係在江蘇宜興市與多家環保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提供了教師實踐能力的訓練機會。透過不斷的社會服務使得教師的培訓進入一個良性的軌道,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環境氛圍。
3.考核評價方式
院系在評價體系上要大膽改革,促進創新人才培養環境的形成。仍然以“固體廢棄物處理”課程為研究物件,對課程的考核進行有益的改革。首先,在分數的形成上分出幾個構成部分:課堂講授(40%)和社會實踐(60%)。在課堂講授中,期末一卷考核所佔比例大幅降低(佔20%),補充平時成績的權重(80%)。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表現(60%)、平時測驗(一個章節一次)(20%)、課後作業(20%)。其中,課堂表現主要包括: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必考慮對錯)、課堂演講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課堂提出問題的新穎性等環節。課後作業完成的情況,重點考核學生對環保專業相關問題解決的思路和邏輯能力的體現情況。其次,在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優劣時,以改革後成績為依據,包容學生的個性,重點在於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方面。另外,在教師考核方面形成了較好的機制。
首先,不盲目擴大招生,基本上環境工程的各個專業都穩定在一個班的學生數。同時,積極引進高層次的人才,以全國“211”或“985”高校的博士為物件,大力引進人才,降低師生比例(逐步趨近1:16);院裡領導要有包容心,允許有個性的教師存在,既然引進就相信其知識的能力,給其正確引導和提供幫助;在科研考核上,不以數量為指標,以目標和程序為考核,院裡學術委員會每年以科研的程序為考核內容,只要與所定目標吻合就透過,重點在研究能力和創新方面的思維和表現。在職稱評審方面也可以過程材料為考核內容。為教師營造敢於創新、肯於創新、利於創新的考核機制和環境。
只有大膽的改革才能形成學校良好的創新氛圍,才能不斷出現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員工,也才能不斷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本科人才,才能不辜負社會賦予高校的使命。
四、總結
本科院校經過擴招後都面臨如何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的難題。以社會賦予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的歷史使命為己任,堅持培養人才的改革,努力探索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的改革之路,是當前高校培養人才與社會需求的當務之急。學校各個專業都要積極探索培養創新人才的改革措施和辦法,才能很好地服務社會,滿足社會發展之所需,高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