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普及論文
第1篇:民辦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探討
心理健康對於大學生而言,是個人綜合素質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是一個大學生的基本要求。然而由於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在辦學模式、辦學理念和管理方法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且民辦高校還處於探索發展階段,以及民辦高校間出現的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民辦高校大學生與普通高校大學生間存在著顯著差異。因此,有效的民辦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的理念與方法的探討是很有必要的。
1民辦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民辦高校大學生作為區別於普通高校大學生的群體,受來自社會、家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民辦高校新生心理問題比較突出,應引起重視。歸納起來,主要是以下問題:
1.1高考失利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
民辦高校的本科生錄取線一般會低於公辦院校同一批次的本科錄取線,上了本科線的學生一般會選擇公辦院校就讀,而民辦院校就讀的部分學生一般是高考失利,而又想讀本科的。其中形成了強烈的落差,從而容易形成不滿和失落心理,導致心理失衡。再加上,社會輿論及家長對於民辦高校的認可度不高。因此,民辦高校大一新生對於自己的身份比較敏感,非常在意周圍人群對於他們的評價及認可,甚至有的學生認為在民辦高校就讀是一種恥辱。
1.2就業形勢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
由於民辦高校辦學時間較短,社會認可度較低,與公辦高校間存在一定差距。民辦高校大學生承受著比公辦高校學生更沉重的學業、經濟、社會認同等方面的壓力,並且近年來,社會媒體對於大學生就業等新聞的報道。因此部分民辦高校大一新生過早擔心自己畢業以後的就業問題,對於前途及生活缺乏一定的信心。
1.3學習、生活環境的改變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
從中學到大學,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都發生了變化,使大學生難以適應高校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在民辦高校,相當部分學生家庭經濟情況比較優越,且多為獨生子女,普遍缺乏挫折教育,嬌生慣養,比較自我。因此民辦高校的部分大一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有意志力薄弱、學習沒有目標,人際關係較為敏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等。
2廣東培正學院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途徑
本文作者對廣東培正學院調查研究發現,學院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主要以對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建立“三預”聯動機制,並建立心理健康中心、系部、班級、宿舍“四位一體”的工作模式為主。
2.1進行新生心理普查,建立“三預”聯動機制
學院對大一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本著科學的態度,透過科學的測量手段,對學生進行摸底排查,及時發現問題學生並給予指導和幫助。
“三預”聯動機制即是指:(1)早期預警。利用新生心理普查資料,掌握學生心理動態,對疑似問題學生給予指導和幫助,做好跟蹤記錄。(2)中期監控,必要時干預。以心理健康中心為主負責學院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處理突發事件。(3)後期跟蹤。對已確定康復同學進行重點跟蹤,關注其日常表現,及時彙報。
2.2建立以心理健康中心、系部、班級、宿舍“四位一體”的工作模式
透過“四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可以使學院的規章制度從學院到院系再到班級最後到宿舍的層層深入,使心理危機預防工作落到實處,及時發現異常情況並及時干預。
2.2.1宿舍
充分發揮宿舍長的職能,透過多種方式加強宿舍成員間的溝通與交流,及時發現宿舍成員的異常情況,立即通知輔導員。
2.2.2班級
充分發揮各班長、心理委員等班委的職能,策劃不同主題形式的班級活動,關心同學,廣泛聯絡同學,加強班級同學間的交流與溝通,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立即通知輔導員。
2.2.3院(系)
各院系建立二級心理輔導站,透過開展講座、培訓等形式的活動,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並定期對各系班級的心理委員等班委進行培訓,提高班委的心理素質與心理觀察技巧,對各班級的主題活動進行監督及評分。另外,二級心理輔導站透過心理委員上交的心理健康狀況班級登記表及時瞭解及掌握本系各班級的情況,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對異常的情況立即通知輔導站指導老師,對學生進行及時的干預。
2.2.4心理健康中心
心理健康中心每年對大一進行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對有問題的學生提供及時的心理輔導。另外,心理健康中心對全校師生開放,為全校師生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
3加強民辦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及方法
3.1充分發揮心理健康中心的指導作用,並加強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心理知識培訓
各系二級心理輔導站、心理協會開展的活動豐富了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但也有其自身的侷限性與不足。
首先,廣東培正學院涉及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有心理健康中心、各院系二級心理輔導站、心理協會。心理協會是掛靠在心理健康中心下的,社團的相關活動也是在心理健康中心的指導下進行。各院系二級輔導站則是在院學生會的管理之下,心理健康中心只是對各院系二級輔導站的活動進行統籌,並以發文形式兼顧各系二級心理輔導站。各院系二級心理輔導站的活動具有自主性,但須以通訊稿的形式反饋給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中心會定期對輔導站進行評優。
根據對心理健康中心、各院系二級心理輔導站、心理協會的調查採訪中發現,心理協會大部分活動都是以自願報名為原則,影響力較小。因此社團對於開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方面存在侷限性;現階段心理健康中心應加強對於二級輔導站的指導作用。採訪中的大多數二級輔導站希望心理健康中心可以給其指明一個大方向,即希望心理健康中心透過研究新生普查後得出的結果指導輔導站的工作,使其也能瞭解學生之間出現的心理問題,以便於確定活動策劃的方向,從而使得活動能夠貼合新生實際,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其次,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及動物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其對運用者的心理學知識儲備及素質要求比較嚴格。學院也將心理協會劃分於專業學術類社團之中。本文作者透過對各系二級心理輔導站、心理協會的採訪中發現,其中大部分同學所學專業並非心理學方向,缺乏相關的知識背景或存在相關心理知識儲存不足的問題。這都會對二級心理輔導站及心理協會所開展的工作產生侷限性。因此,各院系二級心理輔導站、心理協會應加強其內部人員的心理知識培訓。透過定期邀請老師講學、激勵內部人員自主學習等方式為提高內部人員的心理素質及心理知識儲備提供持續的、強有力的培訓保障。
3.2以多元化的方式定期培訓班級心理委員,提高其心理素質
心理委員是班級幹部中不可缺少的一員,也是“四位一體”的工作模式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他們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與普及和對班級同學心理狀況變化動態的觀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也要求心理委員必須知道與瞭解心理知識,懂得一些心理觀察技巧。因此,學院應強制性要求定期對大一各班級的心理委員進行講座培訓。
學院各班級確定心理委員後,各院系的二級心理輔導站會多次通知及安排各班級的心理委員去參加其院系組織的心理講座。但講座的培訓方式是單向度的資訊傳遞,參加講座的同學只需要理解和接受老師所傳遞的資訊。在對各系二級心理輔導站的採訪中發現,部分同學是被動聽講座的,對於老師所傳遞的資訊缺乏動機和興趣,因此同學們不能把所學知識融入到自己的實踐中,從而產生“聽起來蠻有道理,可就是不知道到底怎麼做”之類的問題。另外,雖然每次講座都是要求每個班級的心理委員或班幹部出席,但由於在大學,特別是在大一期間,同學們的上課時間都是比較零散,很難統一一個活動時間讓每個同學都可以參加,所以講座式的培訓也是有其侷限性的。因此,建議在講座中穿插一些參與式的小活動,實現資訊的雙向傳遞,提高參與者的熱情,使同學們適應並喜愛培訓課堂,欣然獲得和應用理論知識。
另外,伴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已經成為了高校大學生必不可少的學習及娛樂工具之一,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加強對網路的監管和利用,充分發揮網路的優勢。在對於心理委員的培訓中,學院也可以充分發揮網路的優勢,將心理知識上傳至網路,讓學生自行查閱。打破傳統講座培訓上時間衝突的侷限。
3.3提升學院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的一線工作者,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學院輔導員是與學生們接觸最緊密的管理人員,並且學生對於輔導員的接受度也遠遠高於其他任課教師。因此提升學院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是有利於學院新生心理健康事業的發展。
目前,對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從輔導員或其他工作者的個人工作經驗的主觀總結。然而學院從輔導員及學生這兩方面對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進行實際的調查研究,可以更好的總結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的經驗教訓,開展更多令師生滿意且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活動。
輔導員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談話,並且談話地點一般都在辦公室進行。但是辦公室裡人員流動較大,往往會破壞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談話氛圍,不能達到輔導員對學生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因此學院應該為輔導員提供場所的保障,配置一個談話屋,以供師生更好的交流。除了面對面的交流,輔導員也可以透過QQ、郵箱等網路工具和學生在網上匿名交流。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隱蔽性,有利於學生將其心中所想真實的告知輔導員。
4結語
對於民辦高校新生而言,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緩解心理壓力、發現和解決心理問題,從而達到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已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不僅僅是民辦高校的艱難任務,學生本身也是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自我突破。整個教育界乃至全社會應給與民辦高校更大的寬容,運用集體的力量,找到有效的新生心理教育途徑,促進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第2篇:團體活動在高職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團體活動作為高等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方式,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本文就高等職業院校新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從團體活動特點出發,探索適用於高等職業院校新生團體活動的教育方式,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種新的嘗試。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以實踐為主體、以能力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模式,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來說,進入職業院校學習的學生,普遍存在適應不良、人際關係障礙、自信心不足、目標不明確等問題,因此,在高職新生中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非常有必要。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團體活動,作為一種新穎、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日漸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載體。
目前,各高職院校團體活動的理論體系和操作模式還在不斷探討和摸索中,反映在開展團體活動的物件、內容、形式、設計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教師對團體活動的實施過程,影響團體活動在高等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果。
一、高等職業院校新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高職新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由於本身性格、年齡特點及初到一個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在角色轉換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適應不良。剛進入高職院校的新生,由於學習、生活環境、人際關係的改變,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不適感,如孤獨、空虛、焦慮等。並且,如今的高職新生,在中學階段基本上是走讀,在家受父母萬般寵愛,獨立生活能力差,進入高校後,要與來自不同家庭、社會背景,有不同生活習慣的同學集體生活,容易出現生活上的不適應。
2.人際關係障礙。這些新生大多來自五湖四海,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習慣、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加上“90後”新生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個性鮮明,缺乏有效的溝通技巧和經驗,在與同學交往時,難免出現人際衝突和矛盾。部分學生或因過分自傲或自卑,在人際交往中出現牴觸或恐懼等心理。
3.學習困難和考試焦慮。由於高職院校的學習方式、管理模式、課程設定、考核方式等與高中階段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學業成績普遍不佳,學習習慣不好,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因此他們容易出現學習困難、曠課違紀等情況。另外,由於高職院校普遍採取學分制,考試不及格,使學生備感壓力,出現焦慮、沮喪心理,對學習更加沒有信心,破罐子破摔,導致惡性迴圈。
4.理想信念缺失。高職新生剛剛經歷緊張的高考,心理上有一種鬆懈感,再加上對所學專業不瞭解,不明確未來的就業方向,他們大多處於目標模糊、動力不足、角色定位不準、理想信念缺失的狀態。部分學生因上大學後出現心理落差或人際關係不良,整天沉迷於網路遊戲和社交軟體,空虛迷茫,精神萎靡,虛度光陰,更別說進行合理的學業、職業生涯規劃了。
4.5.情感障礙。高職新生的年齡一般為18~20歲,正值青春期,生理的快速發展使他們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渴望愛情。但由於心理發展的滯後性,尚未形成健康、成熟的愛情觀,缺乏愛的能力,性心理認識上存有偏差,不能妥善處理戀愛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和衝突,因暗戀、失戀及戀愛過程中的爭吵而產生的問題比比皆是。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團體活動特點
長期以來,心理健康教育干預不夠深入,無針對性,形式單調不易吸引學生等,一度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尷尬境地。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要想獲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激發他們自我心理發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團體活動正好滿足這一條件。團體活動是指在團體帶領者的指導或幫助下,由團體成員部分或全部參與,為引發成員互動與成長而設計的討論、遊戲等活動。在團體活動中,成員可透過各種途徑交流資訊,探索個人價值,共享資源和經驗,在安全、信任的氛圍中嘗試模仿或改變行為,共同解決問題。團體活動具有活動性、體驗性、主體性、高參與性等特點。
1.活動性。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團體活動的最大特點是改變單向說理教育和直接灌輸方式,透過精心設計的活動或遊戲,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在活動中感悟和體驗。豐富多彩的團體活動形式,能充分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發掘他們的內部潛能,使不良情緒在活動中得到釋放。常見的心理問題或困擾,也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得到緩解。
2.體驗性。團體活動注重成員的體驗式參與過程。團體成員透過團體中的觀察、學習、體驗和探索,不斷增強自我認識,調整情緒,改變觀念、態度和行為,發展良好的適應能力。團體中的人際互動,也會使學生在親身體驗和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最佳化心理品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主體性。研究發現,團體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團體活動強調團體成員的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讓學生在討論、互動、交流、體驗中增進自我認識,增強自我調整、自我教育的能力,激發內在發展需求。
4.高參與性。團體活動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生動有趣,能吸引大部分學生參與其中。另外,團體活動重在團體成員間的互動、討論與交流,體驗性和實踐性很強,應用範圍廣,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學生心理素質。
三、高職新生中開展團體活動的途徑
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團體活動已初見成效。研究指出,團體活動對促進職業院校學生環境適應、人際交往技能及健全人格品質等方面有顯著效果。就高職新生來說,開展團體活動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針對新生集中開展團體活動。根據高職院校新生特點,應分階段分主題集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團體活動。例如,可在新生入學教育時,集中開展有關環境適應的團體心理活動,減輕學生的不適症狀,幫助他們順利完成角色轉變和適應環境。在軍訓期間,開展抗挫折能力的團體活動,在完成國防教育的同時,增進抗壓能力和心理素質。在新生心理普查後,根據普查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集中解決不同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根據新生正處於青春後期的特點,可在第二學期,分別針對男生和女生開展性健康教育的團體輔導活動。還可根據新生自我認識不全的特點,有計劃地設計相關團體活動,幫助新生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悅納自我。
2.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貫穿團體活動。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實施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塊主陣地。目前,在大多數的高等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作為必修課程,會在大一新生中開設,而傳統的授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職業院校學生的需求。因此,將團體活動貫穿於各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顯得非常必要。透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分組活動、團體遊戲、總結分享等方式,既可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也可體現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各式各樣的團體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輕鬆活躍的氛圍中,促進學生思考,獲得啟發。這種教學方式,既可保證教學效果,又深受學生歡迎。
3.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團體拓展活動。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主要以班級管理為主,人員相對固定,每個班的人數一般在40人左右,平時集體活動和上課大多以單個班級為單位,成為一個自然團體,很適合做團體活動。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體活動,目的是塑造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增強團體凝聚力。可根據不同班級的人際交往特點,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設計相關團體活動,連續多次進行。班級拓展活動可在室內和室外舉行,在室內適宜開展小型團體活動,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內更有利於團體成員間凝聚力的形成,但缺點是空間較小,不利於活動的開展。室外團體活動突破空間和班級的限制,趣味性和新鮮感更濃一些,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缺點是增加管理和安全等問題。在團體活動中,可儘量多地為學生創造在集體中表現自我的機會,增進對班級同學的認識,使他們在親身體驗活動的過程中觀察、學習、領悟,最終改善班級人際互動模式,增強集體榮譽感、歸屬感和團隊凝聚力。
4.開展主題鮮明的團體輔導活動。國內外的研究表明,無論基於何種理論流派的團體輔導活動,在促進新生環境適應、改善學生焦慮和抑鬱、促進人格發展、提升學生自信心等方面,都有顯著效果。隨著高校團體輔導活動的發展,團體輔導形式由單一的矯治性輔導逐漸過渡為集預防、最佳化和發展的多元化輔導。研究指出,團體心理輔導集中個體諮詢和一般社會團體的許多“治療性因素”。團體本身的特性,使團體心理輔導有著獨特的促進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內在機制。在團體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多向的,能量是互動的,學生透過與同伴的互動、討論、交流、自我體驗等增強自我調適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