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高校心理學教師的個人成長論文

高校心理學教師的個人成長論文

高校心理學教師的個人成長論文

  高校心理學教師擔負著給學生講授基本的心理學理論與心理保健方法,指導大學生維護心理健康,協助他們解決一些心理困惑的重要職責。心理學教師的職業素養、心理品質、知識儲備與工作經驗,直接影響到本校心理學教育工作開展的情況。心理學教師除了不斷學習心理學各方面的專業知識與前沿理論,還應關注個人成長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突破自身存在的心理發展侷限,滿足本職工作對自身提出的新要求,提高心理學教育的授課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予學生更多正面、積極的引導。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大學生自我瞭解、自我保健的需求也不斷提高。我國各高校已陸續開設了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人際交往、情緒管理、戀愛心理、心理影片賞析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有關的各門課程。這一系列課程的開設,提高了大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普及了心理學知識;同時也幫助一些學生解決了成長中的困惑和煩惱,培養了同學們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了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在挖掘大學生的個人潛能、完善其自我人格、促進在校大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發展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人作為西安培華學院的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一直不懈探索如何能更好地講授這門課。我認為,資訊化與知識經濟的時代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挑戰決定了作為一名高校心理學教師永遠不能停下進取的腳步,應始終將自身的成長看作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本文即結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體情況,探討高校心理學教師個人成長的重要內容與主要途徑。

  一、高校心理學教師個人成長的重要內容

  (一)提升自身職業倫理水平。職業倫理,也稱職業道德,指人們在職業活動領域中的一切道德關係與道德現象。職業倫理是心理學教師個人發展與教學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心理學教師的職業倫理水平在其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是一個不斷髮展成長的過程。心理學教師的職業倫理水平越高,其對自身的價值觀、自我概念等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高校心理學教師職業倫理水平的提升是影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

  (二)關注“自我概念”的`完善與自我覺察能力的提高。“自我概念”指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包括對自己身份的界定、能力的認識以及理想的設計等。每個人的行為、人際關係、對環境的適應都受到自我概念的影響。心理學教師的自我概念關係到所培養學生的成長。心理學教師的自我探究與洞察是影響教學產生積極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一名優秀心理學教師的自我概念中,對自己有比一般人更高的自我覺察,對自己更清楚、肯定,知道個人的長處,也能正確面對自己的短處。心理學教師需要不斷地思考:為什麼要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那些迷茫困惑的大學生,除了講授心理學知識外,還能給他們提供些什麼幫助?如何在不斷的反思與自我剖析的前提下保持良好的工作效能。

  (三)探尋自己的生命哲學觀。生命哲學觀是指自己對生命、人性、世界、生活的價值與個人生活態度等問題的一些基本態度與看法。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一個重點問題就是覺察自己的價值觀是如何影響到本職工作的。在教學過程中,心理學教師必須對自己的價值觀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也可以與同學們公開討論自己的價值觀,但不可以將此強加給學生,盡力保持“價值中立”的立場。在自我世界觀與價值觀的探討中,心理學教師也要積極主動地澄清個人關於不同社會焦點問題的態度,因為這對個人及學生都會產生影響。“人們的世界觀各不相同,甚至相去甚遠。”[1]在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心理學教師應注意保持健康積極的價值觀。每種心理學理論都建立於其對人性的假設上,每個人也都有個人的人性假設。只有個人的人性觀與心理學理論的人性觀相互一致,心理學教師才能真正有效地透過講解這種理論來幫助學生。

  (四)探討對於人生中有可能經歷的一些重大問題的態度。心理學教師對人生中的重大問題,如生與死、情與愛、現實與理想、性別角色與身份認同等要有積極探索的態度與明確的認識。對於這些重大問題的體驗與領悟,是成為一個成熟心理學教師的重要條件。豐富的閱歷與長期的沉澱對於一名心理學教師的個人成長大有裨益。但是,這些經驗的取得,並不能夠完全藉助於心理科學的理論與實踐,心理學教師還要重視並學會在生活中學習,並透過哲學、文學、藝術等多種渠道去體悟和品味生命的價值,去領略教育工作的意義和境界。

  (五)面對並解決自我生命中的“未完成事件”。“未完成事件”指個人生命中在記憶與情感上沒有處理好的事情,如令自己感到嗔恨、抱怨、苦惱、憤怒與煩躁的事件。這種事件常常浮現於意識或潛意識之中,並會被不自覺地帶入現實生活,影響個人對現實生活的感知與態度。未完成事件往往會持續存在,直到自己願意並能夠平靜地面對、接納、解決並放下它。如果心理學教師自己的心靈創傷未能療愈或內心衝突尚未解決,在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的時候,很可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例如,可能會不由自主地逃避問題,妨礙心理學教師與學生之間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也可能因為自己的原因對學生過度關心或漠視;或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生顯而易見的失誤,影響教學質量。此時,心理學教師必須深入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面對、梳理並解決自己的“未完成事件”。

  二、高校心理學教師個人成長的主要途徑

  (一)將教學實踐反饋於自我以促進心理學教師的個人成長。高校心理學教師應透過教學實踐不斷總結經驗,使個人的業務能力逐漸走向成熟,做一名反思型的實踐者。心理學教師可以透過自我分析促進個人探索與自我反思,也可以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藉此來分析自己的教學工作。透過這樣的分析,捫心自問,找出並領會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自己內在的真實狀態,自己為什麼會產生某些感覺?為什麼要那樣去表達? 在實踐中首先要勇於面對自己、面對生命,正視自己可能存在的困擾,並及時處理,以避免將困擾帶進教學工作中,對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或被學生所傷害,和學生們共同學習、成長。正如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說:“在工作的過程中,雖然有很多挑戰,但總體來說我是愉快的,特別是看到自己的成長和來訪學生的成長。” [2]

  (二)透過組織或參加心理學成長小組促進個人成長。高校心理學教師往往有機會接受學校組織的專業培訓,培訓過程中形成的學習集體或者其他高校的心理學教師同行,都可以組成個人成長小組。透過小組成員間的廣泛交流、彼此分析與大量有關教學工作的討論促進小組內每個心理學教師的成長。

  (三)參加專業心理督導是心理學教師個人成長的有效方式。如果心理學教師僅僅透過自我努力不能很好地完成個人成長與發展,那麼就需要更專業的心理督導師的指導和持續性的專業教育。定期、專業的督導體制,不僅有利於心理學教師的個人成長,也能有力地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在接受督導的過程中,督導師會鼓勵並指導心理學教師進行自覺、系統的自我反思,從而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心理學教師自己接受督導的經驗可以提高他的覺察能力,使他對工作中可能會忽視的問題保持敏感。同時,在接受督導的過程中的個人體驗會讓心理學教師對學生的理解更深刻,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能更好地為學生著想。

  (四)透過接受專業培訓來提升自己。心理學的理論體系是較為龐雜的,流派眾多。作為一名高校心理學教師,要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深入分析大學生心理困擾的多樣性,原因的複雜性,從而有的放矢地參加相應的專業培訓。

  (五)心理學教師應透過終身學習來提高自己的理論造詣。心理學與哲學、社會學、教育學、醫學、人類學、比較文化學等相關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名高校的心理學教師有必要對與自己教學工作相關的其它學科進行一些學習與瞭解,研究不同歷史條件下與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問題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在摸索中形成自己完善的專業理論體系與獨特的教學藝術,適應社會發展與大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關乎大學生的生命品質、身心健康的重要工作,這一工作性質本身要求心理學教師要不斷加強自助,關注自我提升。在高校心理學教師持續性的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完成個人成長的目標。其中,心理學教師自身在生命哲學意義層面的成長是尤為重要的,這種提升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教學效果與學生的人格發展。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