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術的定位與反思論文
摘要:為了促使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發揮它本身的優勢,轉變教學方式,推動教育的發展,實現教育的變革,文章首先分析了當今教育技術的研究現狀,再次提出教育技術的正確定位,姓“教”而不是姓“技”,並對教育技術的現狀進行了反思,提出反對“工具理性”,提倡“以人為本”。
關鍵詞:教育技術;工具理性;以人為本;教育變革
教育技術的初衷是針對學生、利用技術、促進教學、實現最最佳化,只不過在這條道路上,走得越來越遠,越來越寬。由於教育技術本身沒有強大的理論基礎支撐,所以,在一開始,我國的教育技術就在跟隨國外學者研究的步伐,不斷摸索探究,直到今天,對於教育技術,學者們仍然有很多困惑,甚至有部分學者仍舊糾結於教育技術名稱的變化。在這樣的境況下,難免會走很多的彎路。既然教育技術所處的是教育領域,面對的是廣大的學生群體,就應該在“教”的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如何教、如何使用每一種技術,怎樣發揮每個媒體的優勢,受眾體學生的接收情況、適應情況又是怎樣等,都需要每一個研究教育技術的人去考慮,而不是一味地追逐熱潮,熱衷於現代新的技術,急切將新技術應用於教學中,不考慮應用效果。其實,有很多所謂過時的技術(如PPT),還沒有發揮其真正的教學價值,就被當今的“網際網路+”的潮流淹沒。不可否認的是,新技術確實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功能,更有利於教學,但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教師和學生需不需要,能不能主動接受,符合教學規律與否,能不能在教學中引起強烈反響,是不是實現了人與技術的和諧發展等。技術的更新一代比一代快,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應該從教育技術的本質出發,以最佳化教學過程為目的,將技術為人所用。
一、教育技術的正確定位
教育技術學是教育學的二級學科,歸屬於教育範疇,研究的是與教育相關的諸多問題,姓“教”而不是姓“技”,主要遵循教育的規律,實現教育過程的最最佳化。教育技術同樣也本著教育的理念,遵循教育中“以人為本”的原則。教育技術強調將技術有效地應用於教育當中,解決教育中出現的問題,轉變教育方式,最佳化教育過程,促進教育變革。正如南國農先生所言:“辦電教必須使用裝置,但電教姓教,以人為本,機是為人所用,為人服務的。電化教育追求的不是教育機械化,而是教育的最最佳化。”[1]可見,教育技術定位於“教”,所有技術都必須以最佳化教育為目的去應用,不能只注重技術的高超,研究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前景,更重要的是以教育為核心,以人為主體,讓技術滿足於人的需求,而人具有選擇合適的工具去達到教育目的的主動地位。站在教育的高度,滿足人的需求,技術才能發揮它本身的優勢,才能推動教育的發展。教育技術領域的熱點名詞日益更新,技術發展的速度讓人讚歎,在這個技術無處不在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學者熱衷於將新的技術引入到教學當中,而且存在一種偏見,就是隻要把技術應用於教學當中,就會潛移默化地發揮著它的作用,促進教學的開展。所以,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術的產出中,即開發出新的技術,或者是研究新技術適用於教學的可能性。事實上,很多技術的發明都是為社會所服務的,然後才慢慢轉向學校的教學中,研究教育技術的學者應該明白它的本質所在。教育及時既然定位在“教”上,那麼,我們就應該遵循“教”的規律,考慮使用技術產生的效果的合理性,其是否達到了預先所設想的目標。要知道技術最終是為人服務的,只有人對技術本身有了更深的認識,才知道在教育上如何選擇合適的技術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二、反對“工具理性”,提倡“以人為本”
“工具理性”強調手段及其目的的協調,它是一種只限於對工具而非目的領域的理性,它只追求工具的效率,它的價值由對人和自然的操縱與控制的效率來衡量,而對目的的.合理性並不在乎[2]。也就是說,人們把技術當作一種實體工具,一種為達到目的而實施的手段,只注重使用與否,對於如何使用、怎樣使用所達到的目的具有合理性從來不予考慮。這是一種錯誤的判斷。在這種錯誤的判斷下,把技術直接應用到教育當中,不會體現技術應有的價值,對教育也不會產生重大影響。何為技術?它是一種物質與非物質的結合體,既包含了機器、技術硬體等物質,也包含了組織方法與技巧等非物質。我們只有在深刻理解技術的內涵的前提下,才能夠把握每一種技術的特性與價值,準確地分析出它們在課堂中的有效性和適用性,從而在真正意義上促進教育教學的開展。技術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傳遞資訊的速度、效率、安全上,它還改變著人類的思想、生活環境,最終影響著人類的行為方式。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推動著教育的變革和世界的發展。可想而知,處理好人與技術的關係顯得尤為重要。“喬布斯之問”是我們所有人的疑問,究其根本,在於大多數教師還沒有弄清教育技術的本質,停留在“工具理性”階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矛盾衝突。在這樣的境況下,教師盲目跟從,學生被迫接受,這無疑是一個死迴圈。在教育領域應更多關注如何使用技術,而不是使用了什麼技術,關注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這兩者根據最終預期達到的目的,選擇合適的技術,採用合理的方式,更快更有效地實現自己的目的。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教育領域使用技術,才能實現技術本身的價值。“以人為本”強調的是人的主體地位,注重主體在技術活動中的主觀能動作用。技術應用到教育教學當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一項新技術的產生勢必會被考慮是否可以應用到教學當中,並開始嘗試實踐,但是由於缺乏一定的理論基礎,未考慮教師與學生的接受能力,導致教師在領導的監督下濫用技術,比如,教師將書本內容搬到PPT上,透過手控翻頁PPT為學生講解內容,使得學生一知半解,沒有發揮PPT本身所擁有的優勢。這樣失敗的教學案例主要是因為沒有站在教師和學生的需求上選擇合適的技術,使得人被技術所控制、束縛,使得人被動去接受技術、適應技術。而需要注意的是,技術是為人所用的,技術的使用與否取決於人,人會藉助技術滿足自己的需要,讓技術去適應人,人與技術的關係要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所以,我們需要在使用技術時本著“為人為本”的原則,選擇合適的技術為人所用,滿足人們的需求,達到預期的效果,體現技術的價值。
三、結語
教育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技術在教育領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不可否認,大多數學校,尤其是偏遠地區,在教育者的教學理念中仍存在著這樣的觀點:不使用任何新技術,傳統教學用具仍然可以實現教育教學目標,仍然可以教出高成績的學生。所以,技術的優勢沒有那麼顯而易見,被很多傳統的思想所隱蔽。在技術不斷更新的時代,首先,我們應該轉變教師的觀念,讓他們感受到技術的魅力所在。目前,追求高成績注重結果的問題尤為嚴重,家長、教師、學生對於過程性的學習沒有過多的要求和期望,學生依賴於教師的講授,但是,社會需要創新型人才,教育教學的目的不再是掌握更多的知識。教師和家長需要更新自己的觀念,藉助技術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天地。其次,需要更多的學者去引導、幫助教師和學生學會運用技術,一起走進充滿技術的課堂,掌握數字化的學習方式。最後,新的技術需要資金支援,需要專業人員去實地操作演示,但我國很多學校的實施裝置、資金狀況是無法實現的。筆者認為,技術的支援或多或少會促進教學的開展,只是需要我們的學者去摸索它特有的性質,結合教學規律,慢慢探索、研究,或許一個小小的突破就會在這一領域掀起巨大波瀾。
參考文獻:
[1]南國農.80年代以後中國電化教育的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0(12):3-6.
[2]李芒.對教育技術“工具理性”的批判[J].教育研究,2008(5):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