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科學教案彙編六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道物質混合後效能可能會發生變化,也可能不發生變化。
2.透過分析混合物的特徵使學生掌握一些分離方法,並將這些方法靈活應用於實際生活當中。
重 點:材料不同,分離的方法就不同。讓學生體會到分離混合物時一定要注意觀察混合物的性質,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集思廣益,想出更多分離辦法
難 點:材料不同,分離的方法就不同。讓學生體會到分離混合物時一定要注意觀察混合物的性質,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集思廣益,想出更多分離辦法
教 具:粳米、麵粉、鐵屑、木屑、磁鐵、水、盛水的容器、篩子、盒子、簸箕、餐巾紙或過濾紙、黑墨水、綠墨水、滴管、噴壺等
方 法:
教學過程:
一、我們每天製造著許多混合物,但同時也需要把有些混合物分開。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分離混合物(板書課題)
二、分離混合物——粳米和麵粉
1.出示麵粉盒,將一粒粳米放入麵粉盒內,提問:你怎樣將它們分開
2.學生操作(也許學生會用撿的方法)
3.將幾粒粳米放入麵粉盒裡,提問:你怎樣將它們分開
4.抓一把粳米放入麵粉盒內,使麵粉和粳米充分混合,提問:這時你應該怎樣將它們分開
5.學生思考、交流
6.嘗試操作 傾斜裝有混合物的盒子,反覆敲打盒底;用篩子篩;用簸箕簸……看能不能把它們分開
三、分離混合物——鐵屑和木屑
1.出示鐵屑和木屑混合物
2.討論:我們能找到多少種方法把鐵屑和木屑分開
3.分組實驗、記錄分離的過程和方法
4.小組彙報交流:
四、小結
有些物質混合後仍然保持原來的性質和狀態,如木屑和鐵屑;有些物質混合後發生了變化,如鹽和水混合成為鹽水。這節課透過分離粳米和麵粉的混合物、鐵屑和木屑的混合物,同學們都掌握了一些分離混合物的方法。其實,根據混合物的性質不同,分離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此外,還有一種分離墨水的方法現在已用在中藥研究中,用來把草藥中有治療功效的成分分離出來。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的:
1在不同路面上,幼兒透過實踐測量感知汽車的速度。
2讓幼兒初步學會圖表統計法。
3透過此次活動,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
活動準備:
1玩具小汽車5輛,沙子路、地毯路、玻璃路各5條,底板5塊.
2記錄表10張,兩種不同顏色的長條紙條各15條,小籃子10個,剪刀5把,大型積木若干.
3錄音機1臺,磁帶1盒,藍貓頭飾1個。
4黑板2塊,大夾子4個,卡通貼紙若干張.
活動過程:
一 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帶領幼兒進入活動場地,與幼兒相互問好.
2藍貓突然出現與幼兒見面,提問引出課題.
藍貓:“哈,哈,大家好!你們知道我是誰嗎?(藍貓)對,我就是大名鼎鼎的藍貓,你們喜歡我嗎?(喜歡)我聽說塘廈中心幼兒園的小朋友個個都很聰明, 今天我就要來考考你們,看看你們是不是真的都很聰明.請小朋友們聽清楚我的問題:汽車在沙子路、地毯路和玻璃路上開,哪條路上開得最快呢?”
二 引導幼兒探索在不同路面上感知汽車速度的方法
1引導幼兒觀察鋪路的材料。
教:“剛才藍貓說了有哪三條路呀?”
幼:“一條是沙子路;一條是地毯路;還有一條是玻璃路.”
教:“那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藍貓為我們準備了一些什麼材料.”
2教師一一介紹藍貓為幼兒準備的材料,並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的材料開展討論測量的方法.(幼兒自由發言)
3根據幼兒的討論,教師請幼兒自由組合三人一組第一次動手操作,教師觀察幼兒在操作中所存在的問題.
4教師小結
教:“小朋友,現在你們都做完了測試,我想請幾個小朋友來告訴老師,哪條路汽車能開得最快?”(請個別幼兒根據自己小組圖表的答案發言)。教師提出第一次幼兒操作中所存在的問題,請測量得比較好的一組幼兒來示範.
5幼兒根據教師的小結進行第二次動手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6教師小結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教:小朋友,到底走哪條路才是最快的呢? 幼:玻璃路。
教:對,玻璃路是最快的。因為玻璃做的路面很光滑,所以汽車在玻璃路上開得最快。但是,小朋友也要注意了,玻璃路很滑,小朋友若是在上面行走是很容易摔倒的。而且,玻璃是很容易碎的,因此玻璃路並不時很安全。所以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道路,多是用水泥鋪的,這樣人走在上面就不那麼容易摔倒。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把答案告訴藍貓吧!
三 結束部分
幼兒大聲喊藍貓,藍貓出現並問幼兒:“小朋友,哪條路汽車走得最快呀?”
幼兒:“你走玻璃路回去只最快的,但是玻璃路很滑,開車時要注意安全啊!”
藍貓:“中心幼兒園的小朋友真的很聰明啊,那我也有獎品送給大家.(給每位幼兒發一張美麗的貼紙)小朋友,你們想不想和我一起出去做遊戲呢?(想)”
藍貓帶領幼兒已開車的形式離開活動場地.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的第5課。學生透過前面四課的學習,探究了構成物體的材料、重量、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感受到在水中的物體有浮力存在。從本課開始,學生著重研究浮力問題,分析物體沉浮的秘密。第5、6兩課將引導學生從浮力和重力的的關係,解釋物體沉浮的原因。本課主要是學習用實驗探究浮在水面的物體、上浮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測量方法;分析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課探究下沉物體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經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有關,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膠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於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資料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感受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並會測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每小組)】:
小水槽(借用物體沉浮套件中的水槽,並在其外壁貼上容積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膠塊3塊、彈簧秤、細線、滑輪(可借用簡單機械實驗盒中的滑輪)、小竹棒(長度略短於水槽的寬度)、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請同學們用手把泡沫塑膠塊壓入水中,注意體驗手的感覺。
2、根據學生彙報,板書:像泡沫塑膠塊這樣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會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課題)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線繫著的泡沫塑膠塊:同學們已經學過用彈簧秤測物體的重力,請測一測泡沫塑膠塊的重量,並把資料記錄下來。
2、此時的泡沫塑膠塊一共受到幾個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畫下來嗎?
(學生試畫泡沫塑膠塊的受力圖,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讓泡沫塑膠塊靜止在水面時,它的重量會相同嗎?
4、測量泡沫塑膠塊靜止在水中的重力。質疑:是重力等於零嗎?
5、解釋:泡沫塑膠塊靜止浮在水面上時,重力並沒有消失,而是與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時,浮力=重力。(貼圖示板畫)
三、測量上浮物體在水裡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膠塊壓入水中,注意體驗手的不同感覺。
2.為什麼把泡沫塑膠塊按入水裡突然鬆開手它就會快速上浮?(浮力遠遠大於重力)
3、當我們用手把泡沫塑膠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有變化嗎?既然浮力遠遠大於重力,那麼,它受到的浮力等於什麼?能用彈簧秤測出來嗎?
4、看課本第13頁的示意圖,小組討論:“浮力=重力+壓力
科學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初步認識瞭解藝術與科學完美結合的美。
2、能力目標:透過觀察與分析,培養學生綜合探索的能力。
3、情感目標:能夠從生活中汲取美,認識感受科學、藝術對生活的影響。
二、重點:
探究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事例。
三、難點:
啟發學生善於從科學的不同視角發現美、欣賞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四、教學準備:
絡搜尋查詢有關藝術和科學相結合的事例與資料。
五、教學程式:
(一)探究學習:
1、在科學中發現藝術美
(1)課件展示太空星雲圖片。
①圖片中的景象像什麼?(眼睛)
②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造型、色彩)
③在平日裡我們用肉眼能看到這麼美的景象嗎?(天文望遠鏡)
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才使我們在遙遠太空中發現了藝術的美景(板書出示:在科學中發現藝術的美)。
④你們還想再看一些這樣的美麗的星雲嗎,下面我們就用美術的眼光來欣賞,這些美麗壯觀的景象。(多幅星雲圖片欣賞)
⑤你能不能用美術語言,說說看到這些圖片後的感受。
(2):是科學拓寬了人們藝術欣賞的新視野,為藝術的創作插上科學的翅膀。(出示課題)
下面我們進一步來感受一下藝術與科學結合的美。
2、用藝術表現科學。
(1)展示《下樓梯的女人》。
①我們一起來欣賞法國著名畫家杜尚的油畫作品《下樓梯的女人》。給你什麼特別的感覺?這種現象你在哪裡見過嗎?(一個人在下樓梯,而且好像是連續的動作畫在了一起)
②點擊出示:用數碼相機拍攝合成的擊劍運動連續動作圖片,與《下》對比觀察:這張照片是用數碼相機選用連拍功能後合成的,是不是和這幅作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呢?
③:通常的繪畫是在平面上表現一個靜止的瞬間影像,而杜尚正是看到了高速攝影機拍出的連動畫面才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用獨特的藝術創作表現了全新的科學技術。這幅作品打破了貫常的表現形式和侷限,進行了新的有意義的嘗試。
(2)欣賞修拉作品《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①另外一位畫家則是研究並運用了光學原理來作畫。請欣賞法國畫家修拉的“點彩畫”。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畫家是怎樣運用小色點來排列作畫的。
②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展示細節圖)
③:畫家作畫時沒有將各種顏色混合在一起,而是將需要調和的小圓色點按照一定的規律並列排點在畫布上,利用光學原理和人眼對環境色的自我調和功能而達到色彩的自然調和效果。是科學的發展激發了人們藝術創作的新靈感,用藝術去表現科學的新技術。
3、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
(1)飛簷與斗拱:
①展示世博館圖片:世博會期間館的奇特造型每天都吸引了上萬觀眾排隊參觀,你認為它的造型奇特在哪?(上寬下窄)有沒有什麼想問的問題?(為什麼要選用這樣的造型?設計師受到什麼啟發?下面的面積這麼小,為什麼能托住上面那麼寬大的頂部?)
②請大家小組內交流一下,並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參與、指導。
③:館的屋簷設計靈感源於我國古建築的傳統造型“飛簷”,其中的木架結構“斗拱”這一科學技術實現了人們對建築造型美的設計創想。
④下面我們來看一段影片:斗拱。
⑤展示各種斗拱的結構圖片。
⑥欣賞“浙江寧波保國寺”的建築圖片。(造型宏偉別緻的飛簷不僅給人以建築藝術美的享受,更可以有效地減少雨水對屋身牆面的浸蝕。那麼這麼大而重的飛簷是用什麼方法支撐起來的呢?)
(2):藝術與科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一直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藝術不斷激發著人們創造的想象和靈感,科學則為藝術的創新表現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援
透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首先感受攝影的藝術美,在欣賞的同時思考探究藝術創作背後的科技支援
(二)科學藝術考察活動。
1、每組桌面上有一些同學們課前在互聯上搜索查詢到的,在我們的生活中藝術與科學結合的作品,請各組進行探究考察活動,並填寫好圖下面所提出的問題:
(1)它的藝術美體現在哪?
(2)它的科學性體現在哪?
3、各小組進行考察活動。
(1)鑽石藝術。
(2)桌布藝術。
(3)電腦繪畫藝術。
(4)橋樑建築藝術(趙州橋)
(三)交流彙報。
小組代表彙報本組考察結果,其餘同學補充。
(四)拓展。
1、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課所學:
(1)在科學中發現藝術。
(2)用藝術表現科學。
(3)藝術與科學的結合。
2、課堂小檢測。
3、拓展:(圖片欣賞)
(1)梵高《向日葵》(這是誰的作品?)
(2)二氧化矽奈米顆粒(圖片裡是什麼?)
(3)奈米材料圖片欣賞。
4、:從古至今,人類從未間斷過以藝術和科學結合的形式來進行發明與創造,所以在生活中可以發現許多不同時代的具有藝術與科學實用價值的物品。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發展情況。
科學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課是工具和機械單元第2課,在前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麼是簡單機械。從課本開始,學生將透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槓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槓桿,並透過實驗研究發現槓桿省力與費力的規律。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槓桿。從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槓桿,與今天的課堂對接起來,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進入學習狀態。透過分析生活中常見的槓桿,如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上的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分析出槓桿的特徵,從而讓學生能夠那麼右邊又應該在什麼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槓桿尺平衡呢?
認識一些生活生產中的槓桿。
第二部分:研究槓桿的秘密。
這部分內容是本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透過槓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槓桿是省力還是費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關,如果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小於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則槓桿是省力的; 如果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大於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則槓桿是費力的;並讓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資料的重要性,發展利用資料來說明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槓桿現象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屢見不鮮了,但孩子很少對其進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書籍或電視上對槓桿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這種理解並不清晰,他們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經驗而不是科學認識。本課的教學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槓桿類工具。並透過讓學生親自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認識槓桿這類簡單機械可按省力情況分成三類:省力的槓桿、費力的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槓桿。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槓桿有三個主要位置: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槓桿有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三種。
過程與方法
1.利用槓桿尺的模型做實驗,研究槓桿的省力、費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情況。
2.學會正確收集實驗資料,透過正確收集實驗資料和結果的分析與分類,得出科學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科學實驗中收集資料的重要意義。
2.養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學學習習慣,並且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認識槓桿的作用,透過對槓桿尺的研究,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
瞭解槓桿的簡單原理,利用得到的實驗資料解釋生活中的.槓桿問題。
教學突破
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透過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自感知,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是透過簡單的說教和講授給學生。本著以科學課標的精神指導科學教學的原則,遵循課標中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論,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可以對教材內容做適當處理。在學生探究時,教師有扶有放,在教學活動中將講解與指導相結合。在學生分組實驗之前,老師先和一名同學合作完成實驗,目的是讓學生看清實驗步驟,明白實驗的注意點。在師生合作完成示範實驗之後,引領學生分組合作,經歷這麼一個科學探究過程——多次實驗、收集資料、初步結論、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教學準備
教師:木棍、大石塊、撬棍撬石頭圖片等。
學生:簡單機械盒、支架、槓桿尺、鉤碼盒、槓桿尺的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複習機械和簡單機械。
2.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一個學生上來也搬不動)
哎,總得想個辦法呀!能不能用我們學習的簡單機械來幫我們完成這件事呢?用什麼工具呢?
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鬆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槓桿。
板書:槓桿
二、新課探究
活動一:認識槓桿。
什麼是槓桿?
1、出示撬棍撬石頭圖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槓桿”。
2、示範用槓桿撬講臺。
3、結合撬棍撬起講臺和教材內容,分析槓桿各個部分的名稱和定義。
槓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槓桿,使槓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槓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槓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第四頁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麼位置。
5、學生畫三個點,老師巡視指導。
6、小組交流,最後全班交流,找出三個點的正確位置。
7、分辨槓桿
觀察第4 、5頁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槓桿,哪些不是槓桿?並說明理由(分別找出三個點)
8、學生透過逐一的觀察分析,說出哪些是槓桿,哪些不是槓桿,並簡單說明理由。
9、集體交流,最後老師總結同學們的回答,給出正確答案。
活動二:研究槓桿的秘密。
1、剛才我們用槓桿輕鬆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槓桿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師對槓桿尺的構造和使用方法進行介紹。
3、教師提問:如果我在槓桿尺的左邊第六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槓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槓桿尺的右邊什麼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還有其他方法嗎 ?
4、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六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麼掛?那麼右邊又應該在什麼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槓桿尺平衡呢?
5、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並且把資料記錄在第6頁的“槓桿尺的記錄表”內。
6、學生動手實驗,並按要求記錄資料。
完成實驗之後再把實驗資料進行統計,填寫: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7、學生對所得的資料進行觀察和分析,然後回答表格下面的問題。
(1)在什麼情況下,槓桿省力?
(2)在什麼情況下,槓桿費力?
(3)在什麼情況下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8、學生分析資料,說出大體意思,但表達不夠簡潔和完整。
9、師生一起對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的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即
槓桿的規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於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槓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於阻力點的距離,則槓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於阻力點的距離,則槓桿是費力的。
三、拓展活動
1、思考: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資料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2、學生思考,各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驟。
3、老師引導發現:左邊鉤碼個數×左邊格子數=右邊鉤碼個數×右邊格子數。
四、課堂小結
教師: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總結。
教師補充完整:1. 槓桿的三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槓桿的規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於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槓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於阻力點的距離,則槓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於阻力點的距離,則槓桿是費力的。
3.發現槓桿尺:左邊鉤碼個數×左邊格子數=右邊鉤碼個數×右邊格子數。
五、課堂練習
課後作業
閱讀資料庫“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問題。
阿基米德說:“只要給我一個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板書設計
2.槓桿的科學
活動一:認識槓桿
槓桿的三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活動二:研究槓桿的秘密
槓桿的規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於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槓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於阻力點的距離,則槓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於阻力點的距離,則槓桿是費力的。
發現槓桿尺:左邊鉤碼個數×左邊格數=右邊鉤碼個數×右邊格數。
教學反思
優點:在匯入的時候,特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整堂課學生的注意力都比較集中。在突破難點的時候,透過“左邊鉤碼個數×左邊格子數=右邊鉤碼個數×右邊格子數”的方法,使學生突然就明白了,這種“一點選破”的感覺很開心。
不足:學生做實驗不能在我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所以在分析與歸納時不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做準確的表達。
改進: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要把時間安排好,把時間留給學生,做到教師的引導作用。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學習區分自己和同伴的左右,並知道自己的方向變了,左右邊的事物也發生了變化。
2.透過活動,學習用“左”“右”等詞正確表述方向。
3.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發展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
活動重點:
學習區分左右,發展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
活動難點:
知道自己的方向變了左右邊的事物也發生了變化。
活動準備:
1.兔、羊、貓圖片個一張,數字卡片人手一份,圖形卡片人手一份字卡“左、中、右”各一個。
2.玩具米奇一個,機器貓一個,小狗一隻。
3.幼兒用書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以提問形式匯入課題
1. 上一次,醫生阿姨為了小朋友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來給小朋友打預防針了,回憶一下是打在哪隻手上的?知道是什麼手嗎?
2.引導幼兒區別左手、右手。
a.吃飯時左手幹什麼?右手幹什麼?
b.寫數字時用哪隻手?
3.練習區別左右手
聽老師的指令,聽到左手舉左手,聽到右手舉右手。
二、引導幼兒以自身為中心區別左右
1.引導幼兒區別左右空間
從左右手引到左邊和右邊,然後從自身出發讓幼兒知道自己的身上有(左腳、左肩、------右腳、右肩------)
2.透過遊戲區別左右空間方位
a。“找一找”師說左手就舉左手------
b.“看一看”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說“我左邊是誰,右邊是誰”
三、猜測老師的左右手
師以不同的方向舉起左右手------讓幼兒猜。
四、初步學會以客體為中心區別左右
1.出示動物圖片兔、羊、貓讓幼兒說出誰在左邊誰在右邊。同時出示“左中右”字卡讓幼兒認識。
2.出示玩具米奇在中間,機器貓在左邊,小狗在右邊請幼兒說說。然後再變換順序說。
五、幼兒操作活動
1.幼兒用書上的相關內容。
2.聽老師指令運算元字卡片和圖形卡片。
六、活動評價
活動延伸:
在數學角投放一些操作材料讓幼兒透過擺放來感知左右。
在課間活動和體育活動時引導幼兒做向左、向右轉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