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課件設計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課件設計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課件設計

  篇一:我用篩子分一分

  一、活動題目

  我用篩子分一分

  二、活動目標

  1.幼兒透過觀察和擺弄,萌發好問、樂於嘗試的積極情感。

  2.在操作過程中學會尋找不同的方法,在反覆嘗試實踐後得出結論。

  3.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三、適用物件

  4~5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麵粉、小米、大米、綠豆、各種孔眼大小不同的篩子、鐵盤、紙盒。

  五、活動過程

  引人:“我幫阿姨想辦法”。

  阿姨家的小弟弟把許多糧食都混在了一起。我們一起想辦法幫助阿姨把混在一起的各種糧食分開來。

  探究的問題:怎樣把麵粉、小米、大米、綠豆分出來?

  幼兒討論。

  (1)用手撿,太慢了。

  (2)用有眼兒的小篩晃一晃就分出來了。

  做一做。

  根據篩子孔的大小不同,給篩子編號1~4號。

  (1)把四種糧食放在l號篩子裡,先分出麵粉,再用2號篩子分出小米,最後用3號篩子分出大米和綠豆。

  (2)把四種糧食放在2號篩子裡,分別分出小米和麵粉,大米和綠豆,用1號篩子分出小米和麵,用3號篩子分出大米和綠豆。

  (3)把四種糧食放在4號篩子裡失敗,放在3號篩子裡分出綠豆,再用1號篩子分出麵粉,最後2號篩子分出大米和小米。

  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說一說我的發現。

  (1)我用1號篩子分,麵粉漏出來了,大米小米和綠豆留在篩子裡;再用2號篩子分,小米分出來了,大米和綠豆還留在篩子裡;把大米和綠豆放在3號篩子上試一試,大米漏下來了,綠豆留在上面,我全都分出來了。

  (2)我用2號篩子分,小米和麵粉漏下去了,大米和綠豆留在篩子裡;再用l號篩子分,小米留在篩子上,麵粉漏下去了;再用3號篩子分大米和綠豆,大米漏下去了,剩下的是綠豆,我都分出來了。

  (3)我用4號篩子分,全漏下去了;再用3號篩子試一試,麵粉、小米和大米全漏下去了,綠豆分出來了,放在盤子裡;再用1號篩子試一試,麵粉篩出來了,剩下大米和小米;最後用2號篩子試一試,小米漏下去了,大米留在篩子上,我全都分出來了。

  六、注意事項

  1.教師在活動前親自實驗,知道哪種篩子能篩出哪種糧食,並在每種篩子上做標記。每位幼兒手中都有一套篩子,如果材料有限,可兩人一組。

  2.教師要準備足夠量的盒子、盤子等,幼兒在用篩子進行分離時,下面要用一個大的紙盒接著(如襯衣盒),然後倒在盤中,盤子最少有4個,分別裝麵粉、小米、大米、綠豆。如篩子較小要把混合物分幾次進行分離。

  3.篩子的代用品最好邊緣有沿,這樣幼兒篩選時,混合物不易落到外面。如紗窗四周要釘有木條,這樣較硬,拿著方便。

  七、拓展思路

  沙子和食鹽混合物的分離。

  1.混合物中加入水,直到鹽全部溶化。

  2.混合液在自制過濾器(毛巾、紙)上進行過濾,使沙子和溶化在水中的鹽分開。

  3.將過濾後的混合液加熱蒸發,得到結晶的鹽。

  八、背景資料

  篩子一種用以分離粗細顆粒的裝置,主要部分是由金屬(或其他材料)絲(條和棒)編成的網或有很多小孔的金屬板,網身和孔的大小有一定的標準。混合物就是沒有一定比例摻和在一起的多種物質,彼此各保留著原有的化學性質。一般可利用各種物理方法將混合物所含的物質分開。

  九、參考資料

  《科學真有趣》(p122~p135) 少年兒童出版社

  活動點評

  該活動是怎樣選擇不同的篩子將混在一起的顆粒大小不同的糧食分開。題目的確定和內容的選擇符合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研究的題目具體,問題的提出貼近生活,阿姨家的小弟弟把各種不同的糧食混在一起了,怎樣幫助他呢?這樣把探究的問題很自然地提出來,引起幼兒急於提出解決方案,激發幼兒樂於助人的情感。活動目標確定適中、實際,透過幼兒探究活動,達到了設計的目標。

  從活動過程上看,教師選用了不同材料的篩子做代用品,便於幼兒挑選、使用。活動過程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由幼兒自己選擇不同的篩子,用幾種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並做了真實的記錄。

  建議:在探究過程中可增加解決問題的難度,即規定時間組織幼兒討論,怎樣以最快的時間完成要探究的問題,教師可用開放的語言提示幼兒。用比賽和遊戲的方式結尾,使探究活動達到高潮,幼兒在遊戲中完成了活動目標。

  篇二:紙杯變變變

  設計思路:區域工作時我班大部分孩子被紙杯吸引,他們把紙杯變成機器人,又把紙杯變成很多東西,我看到孩子們對紙杯變化那麼感興趣。所以設計這節活動,讓孩子透過自己的想象進一步探索紙杯的變化。

  教學目標:

  1、透過想象探索用各種方式或使用各種輔助材料是紙杯變化。

  2、發展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過程:

  1、用紙杯接一杯水喝,問:我剛才幹什麼了?用什麼喝的水?

  2、紙杯除了喝水還能幹什麼呢?

  3、幼兒操作,教師引導。

  4、評析。

  5、教師總結:“生活中有很多可變的東西,只要我們愛動腦子,一定會讓更多可變得垃圾變得有用。

  中班科學活動――會“走”的盒子

  一、活動題目

  會“走”的盒子

  二、活動目標

  1.幼兒透過製作會“走”的盒子,懂得廢舊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兒透過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彈性,學會簡單製作玩具的技能。

  3.幼兒透過實驗記錄,加深對實驗過程的理解,養成關心科學、好奇、好問,樂於

  嘗試的好習慣。

  三、適用物件

  4~5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紙盒、繩子、曲別針、錄音機、酸奶盒。

  五、活動過程

  引入:幼兒模仿各種小動物隨意地走入教室。教師提問小動物是怎樣走路的。幼兒討論各種各樣動物行走的樣子。

  教師出示一個會“走”的紙盒,提問:這個紙盒怎麼會自己“走”呢?看一看,紙盒裡有什麼秘密?

  (1)紙盒裡有橡筋。

  (2)紙盒裡還有橡皮泥和曲別針。

  做會“走”的紙盒。

  選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間,捏成一個小圓球,圓球表面要光滑。將帶有橡皮泥的橡筋兩端,分別穿入紙杯口兩邊的小孔裡,分別用曲別針固定橡筋。用手轉動橡皮泥將橡筋擰緊,放在地上,紙盒就會“走”起來了。

  想一想,說一說。

  (1)橡筋擰緊了,一鬆紙盒就走了。

  (2)橡筋有彈性。

  (3)像我的彈弓一樣,一拉就將橡皮泥彈走了。

  篇三:小流星

  設計意圖

  在晴朗的'夜空,孩子們會看見許多行星。在他們的眼裡,星星是有生命的,因為他們發現星星總在不斷地眨眼睛。他們偶爾也會發現一顆流星從天邊劃過,留下長長的一道印痕。這些星星想幹什麼呢?此活動旨在讓孩子們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拓展孩子們的想象空間。

  活動目標

  1、 瞭解有關流星、隕石的指示,理解故事內容。

  2、 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3、 提高角色表演的能力。

  活動準備

  1、 觀察夜空的流星。

  2、 收集隕石的圖片。

  3、 故事掛圖、配樂故事。

  過程建議

  1、 回憶對夜空及流星的觀察,說說自己對夜空的想象。

  2、 聽配樂故事,瞭解故事內容。

  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 看圖聽故事,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小星星為什麼想去地球?月亮婆婆和白雲姐姐為什麼不讓他去?小星星是怎樣做的?小星星到了地球上,他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遇到了什麼?

  4、 聽故事,學習故事中的詞、句。

  月亮婆婆說,地球是個怎樣的地方?

  小星星想到地球上去生活,月亮婆婆是怎樣說的?

  小星星對白雲姐姐說了什麼?白雲姐姐又是怎麼說的呢?

  5、 表演故事。

  延伸提示

  1、 繪畫:小流星和他的朋友們。

  2、 繪畫:神秘的夜空。

  資料庫:

  小流星

  一顆小星星,坐在銀河邊,聽月亮婆婆講故事。月亮婆婆說:“離我們很遠的地方,有一個地球,那兒長著美麗的花草,生活著許多可愛的動物。清晨,小鳥的歌聲喚醒黎明,鮮花在田野上開放……..”

  小星星聽得入了迷,他對月亮婆婆說:“月亮婆婆,我想到地球上去生活。”月亮婆婆聽了,笑眯眯地說:“傻孩子,地球離我們這兒太遠了,你飛到地球上去,會摔得粉身碎骨的!”

  夜深了,小星星迴到家裡,他怎麼也睡不著,總想著美麗的地球。

  第二天,他去找白雲姐姐:“白雲姐姐,我想飛到地球上去,去看看那兒美麗的森林、金色的田野、萬紫千紅的鮮花……”白雲姐姐說:“傻弟弟,你千萬不能去呀,你會在與空氣的摩擦中燒成灰,而且再也飛不回來了呀!”

  小星星聽了白雲姐姐的話,不再提去地球的事了。但是,他一直在做著到地球區的美夢。一天,他終於下定了決心,離開了天空,朝著美麗的地球飛去。

  小星星飛呀飛,一會兒,他覺得渾身火辣辣的難受,自己真的和空氣摩擦而燃燒起來了。他忍受著疼痛繼續往前飛,飛呀飛,他的身體漸漸變小了,最後終於飛到了地球上,變成了一塊灰石頭。

  他張開眼睛望著美麗的田野,聽著小鳥兒歡快的鳴叫,好高興呀。一會兒,一群歡樂的小鹿、小羊、小猴和小刺蝟朝他走來。小星星高興地說:“我是小星星,我們交朋友吧!”

  小星星和動物們一起唱歌跳舞,快樂極了。從此,動物們有多了一個小夥伴,大夥親熱地叫他“天上下來的小流星”。

  篇四:找月亮

  有益的學習經驗:

  1.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角色的對話。

  2.知道水中倒映的現象。

  3.豐富詞彙:“倒影”。

  準備:

  大水盆,盆裡盛有清水。準備一些小豬紙偶。

  活動與指導:

  1.分散活動“看倒影”。準備一些較大的水盆,盆裡盛有清水,讓幼兒看水中的倒影: “我們在鏡子裡能看到自己,我們在水面上看一看是怎樣的?”讓幼兒分散活動,在水面上看倒影,看一看水中有自己,看一看水中有同伴,看一看水中倒映出物品(幼兒拿著物品)。

  活動後進行談話:“在水面上看到了什麼?”知道這是倒影,水面上能映出倒影。

  2.出示一個紙月亮,引起聽故事的興趣: “月亮在哪裡?月亮什麼時侯出來?”“月亮出來了會不會有倒影呢?在哪裡有倒影呢?請聽故事‘找月亮”’。

  教師講故事,第一遍講完後提示幼兒:“再聽的時侯要記住小豬在什麼地方看到了地上的月亮?”

  出示小豬紙偶,教師操縱紙偶講第二遍故事。

  3.講故事進行提問,邊問答邊教幼兒學說故事中角色的說話。

  “開始,豬老大對豬老二說了什麼?”

  “第一個發現月亮的小豬是怎樣說的?”

  “第二個發現月亮的小豬是怎樣說的?”

  “後來發現月亮的小豬是怎樣說的?”

  讓幼兒互相看一看眼睛中的映像。

  4.談話:“想一想,還可以在地上找到哪裡的月亮?”聯絡幼兒的生活經驗進行擴散。

  5.教師操縱紙偶,以小豬的口吻對幼兒說:“喜歡聽我的故事嗎?我帶著你們再講一遍,要把我的故事記下來講給爸爸媽媽聽。”帶領幼兒講一遍故事。

  “我是愛動腦筋喜歡發現的小豬,你們是不是也喜歡發現呀,今天晚上你們也去在地上找月亮,看看能在地上找到幾個月亮。”

  鼓勵幼兒晚上回家找月亮,第二天組織談話:“我在哪裡找到了月亮?我用什麼辦法映出了月亮?”

  讓幼兒講述各自的探索與發現。

  附故事:

  找月亮

  有一天晚上,小豬老大和豬老二在一起,小豬老大說:“聽說月亮不只天上有,地上也有呢!”老二說:“真的?那我們和朋友一起去找找看。”老大說“好!”

  他倆請來了一群小豬,四處去尋找。走到山泉邊,一隻小豬高興地叫起來:“哇,山泉裡有一個月亮!”另一個小豬又說:“哇,露珠裡有一個月亮!”另一隻小豬喊:“哇,玻璃窗上也有一個月亮!”它們還看到水桶裡有一個月亮,鏡子裡有一個月亮,水潭裡有一個月亮,望遠鏡裡也有一個月亮┄月亮又大又小,多得數不清。一隻小豬意外地發現,每頭小豬的每隻眼睛裡都有一個小月亮呢!

  小豬們帶著自己找到的月亮,高高興興回家去。

  篇五:圓外有7個小朋友

  有益的學習經驗:

  區別裡外,增加空間知識。

  準備:

  1.1個菜盤,7個茶杯。

  2.紙盒1個,裡面裝一個玩具小狗。

  3.地上畫圓圈、梯形各一個。

  活動與指導:

  1.出示紙盒,把盒蓋開啟,拿起盒子使幼兒能看到裡面的小狗,啟發幼兒說出小狗在盒子裡,把小狗拿出來,放在紙盒的旁邊,啟發幼兒說出小狗在盒子外面。告訴幼兒紙盒裡也叫紙盒內。幼兒跟著說:小狗在盒子(外)面。

  2.出示盤子和杯子,盤子裡擺4個杯子,盤子外面擺3個杯子,讓幼兒說出盤子裡外各有幾個杯子。

  3.指地上的圓圈,向幼兒解釋,圓把地面分成三部分:圓內、圓外和圓上。請5、6、7個幼兒分別站到圓內、圓外和圓上,讓幼兒說出圓內、圓外和圓上各有幾個人。注意說出裡外。按口令,幼兒站到梯形內、梯形外和邊上。讓幼兒說出梯形內、梯形外和邊上各有幾個人。

  4.關上房門,引導幼兒說出我們在房子裡面玩,讓3個幼兒站到外面,啟發幼兒說出房子外面有3個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