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初二上冊地理課件教案

初二上冊地理課件教案

初二上冊地理課件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二上冊地理課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上冊地理課件教案 篇1

  (一)疆域和行政區劃

  1.位置

  我國的半球位置:東半球和北半球。

  我國的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國的經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我國東西跨越經度60度多,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東9區)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東5區)時差4小時多。

  我國位置的優越性:

  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大部分位於北溫帶,小部分在熱帶,熱量豐富,南北相差近50個緯度,致使我國南北氣候差異大,為我國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陸位置:我國東臨太平洋,使東部地區深受海洋的影響,降水較多,有利於農業生產,還有利於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事業。又由於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於發展海上交通,與各國交往。西靠亞歐大陸,陸上交通便利,現已開闢了橫貫東西的亞歐大陸橋,可直接與各國直接往來。

  2.遼闊的疆域

  我國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我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多),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E),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N)多,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

  東西跨度大,當東部烏蘇里江已經撒滿陽光的時候,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還是滿天星斗的黑夜,兩地存在著晨昏差異

  南北跨度大,當海南島進入春耕季節時,黑龍江還是一片冰天雪地。存在著季節差異。

  3.疆界和鄰國

  我國陸上疆界兩萬多千米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東鄰朝鮮,北面是俄羅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接界。南接越南、寮國、緬甸。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瓊州海峽為我國內海。沿海分佈有臺灣島(最大島)、海南島、舟山群島(最大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度尼西亞六個國家。

  4.行政區劃

  我國現在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二)人口和民族

  1.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我國約有12.95億人口(2000年),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22%(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的分佈是大致以黑河-騰衝為界,東南多,西北少。

  2.華僑與華人

  我國的有3000多萬華僑和華人分佈世界各地。僑胞原籍以廣東、福建兩省最多,這兩省許多地方一向以僑鄉著稱。

  3.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因此,推行計劃生育仍然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控制人口速度,提高人口素質,仍然是加速實現四化的當務之急。

  4.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全國共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約佔全國人口的92%。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統稱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500多萬。人口在400萬以上的還有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漢族分佈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總之各民族的分佈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三)地形

  1、我國的地形特徵

  我國地形複雜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地形齊備,山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階梯狀分佈。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第一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以西與第一階梯之間為第二級階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間,主要為高原和盆地。第二階梯以東,海平面以上的陸面為第三級階梯,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為丘陵和平原。

  複雜多樣的地形,形成了複雜多樣的氣候;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的特點,有利於溼潤空氣深人內陸,供給大量水汽;使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級階梯流人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脈分佈

  東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為天山-陰山-燕山;崑崙山-秦嶺;喜馬拉雅山脈-南嶺。東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從西而東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臺灣山脈。

  南北走向的2條:賀蘭山、橫斷山。西北-東南走向的有3條:阿爾泰山、祁連山和小興安嶺。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點和分佈: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點是高峻多山,雪山連綿,冰川廣佈,湖泊眾多,草原遼闊,水源充足。內蒙古高原在我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和甘、寧、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其特點:地面開闊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黃土高原位於海拔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蓋著疏鬆的黃土層,是世界上黃士分佈最廣闊、最深厚的地區;水上流失嚴重,千溝萬壑。雲貴高原岩溶地形廣佈,山嶺起伏,崎嶇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佈及特點:四川盆地位於四川東部,因廣佈紫色砂頁岩,有紅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稱,是我國地勢最低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呈環狀分佈,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典型的內陸高原盆地。

  三大平原的分佈和特點:東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稱,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國第二大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勢低平,河網密佈,湖泊眾多。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暖溫帶)、東南丘陵(亞熱帶)等。

  (四)氣候

  1.氣溫和溫度帶

  我國屬季風性氣候區,冬夏氣溫分佈差異很大。氣溫分佈特點為: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50OC。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鎮,夏季最熱地地方是吐魯番(火州),重慶、武漢、南京號稱我國“三大火爐”。

  活動積溫和生長期:我國各地的活動積溫,一般來說,由南向北逐漸降低。作物能夠成熟的次數也減少,生長期也變短。

  2.降水和乾溼地區(東西乾溼差異)

  年降水量的分佈特點及其成因:降水量的地區分佈:分佈極不均勻,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臺灣的火燒寮,最少的地方則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成因:我國東南臨海,西北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夏季能帶來大量降水的夏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和路途越來越遠的制約,影響程度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

  降水的季節變化我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國大多數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夏秋季節)。這個時期的降水量一般要佔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區來看,南方雨季開始早而結束晚(雨季長,河流汛期長),北方雨季開始晚而結束早(雨季短,河流汛期短)。

  成因:我國降水量的這種時間變化特徵,是與季風因鋒面移動產生的雨帶推移現象分不開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溼氣流與南下的冷空氣在南嶺一帶相遇,雨帶在此徘徊,華南雨季開始;六月份,雨帶隨鋒面推移到長江流域,並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約擺動一個月左,陰雨連綿,此時正值梅子黃熟時節,稱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季節;七、八月份,雨帶隨鋒面推進到華北、東北等地,我國北方降水量顯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大,雨帶隨鋒面迅速撤回到長江以南,加上有颱風雨配合,此時華南雨水仍較多。

  我國乾溼地區的劃分;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係,我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可劃分為四類乾溼地區。

  3.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

  氣候型別多種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是我國氣候兩大主要特徵。季風氣候的特徵是:冬季吹偏北風,寒冷乾燥;夏季吹偏南風,溫暖溼潤。

  季風和季風的形成:季風是指隨季節變化而風向相反的風。海陸(熱力)差異是形成我國季風的主要原因。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習慣上把我國境內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稱季風區;把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稱非季風區。其界線大致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以東以南的地區為季風區。

  4.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有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氣溫主要受緯度位置的影響,南北差異大;降水主要受海陸位置(季風)的影響,東西差異大;地形,指地勢高低和山脈走向的影響,地形多種多樣使我國氣候複雜多樣。

  5.氣候的優缺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我國氣候的主要優點是:複雜多樣的氣候,有利於多種植物和農作物的生長,為我國提供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我國季風氣候區廣大,雨熱同期對農作物、樹木、牧草的生長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溫,擴大了喜溫作物生長的北界,我國是水稻生長北界最北的國家。我國氣候的主要缺點是:受季風強度的影響,各地降水的年際變化很大,易產生水旱災害;寒潮、霜凍和颱風引起的災害性天氣,危害農作物的收成。

  (五)河流與湖泊

  1.外流區和內流區

  直接或間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稱為外流區。最終不流入海洋,流入內陸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叫內流河。內流河的流域稱為內流區。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徵: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徵差別明顯:南方外流河流量大,水位季節變化較小,汛期較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北方除黑龍江等少數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節變化大,汛期較短,含沙量大。其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長,植物較茂盛,河流的泥沙含量少,冬季氣溫在0OC以上。北方正好相反。

  主要內流河及其水文特徵:我國內流河主要分佈在西北部,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內流河。高山冰雪融水是內流河的主要水源,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徵與季節密切相關。

  2.長江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正源是沱沱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西南側,全長6300千米,流經青、川、渝、藏、滇、鄂、湘、贛、皖、蘇、滬等11個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從格拉丹東雪峰至湖北宜昌為長江上游,峽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是其水文特徵,聞名的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就位於長江上游;從宜昌到江西湖口為中游,這一段長江河道彎曲,湖泊多,支流多;從湖口以下到長江口為下游,這一段支流少,江闊水深,河段受海潮的影響,水位定時漲落。長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西航運大動脈,長江航線具有運量大。投資省、成本低等優點,長江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素有“黃金水道”之稱。

  3.黃河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發源於西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陝、豫、魯等9個省、自治區(青四甘寧內蒙古,直下陝晉拐豫魯),注入渤海,從巴顏喀拉山的北麓至內蒙古河口鎮為上游,上游的青海段,河水清澈,水流緩慢;青海省東部的甘肅段,峽谷多,水變渾,水量增大;青銅峽以東的定蒙段,水流平穩,水量變少。從河口鎮到河南盂津為中游,先後接納了汾、渭等數十條支流,水深流急,含沙量大;孟津以下為下游,流經平原,河寬水緩,泥沙沉積成為“地上河”。每年秋末和冬初,黃河的上游和下游(低緯流向高緯段)常有冰壩阻塞水流的凌汛現象,解放前幾乎年年因凌訊決堤而氾濫成災。治黃的關鍵是泥沙問題。

  4.湖泊

  我國的湖泊眾多,天然湖泊有2000多個,主要的淡水湖有:江西的鄱陽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蘇的太湖和洪澤湖、安徽的巢湖。位於青海省的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鹹水湖。位於西藏中部的納木錯是我國第二大咸水湖,也是我國最高的湖泊。

  (六)我國的資源

  1.我國自然資源的總特徵是:總量大,人均不足

  2.土地資源:土地資源的利用型別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前三者屬於農業用地,後者為非農業用地。我國國土遼闊,土地資源總量豐富,且利用型別齊全,為全面發展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我國人均耕地量少,各類土地利用型別所佔比例也不合理(耕地林地比重小,難利用的土地多,後備土地不足);土地利用過程不盡合理,破壞土地資源的現象比較嚴重;土地分佈不均勻(耕地主要分佈在東部溼潤半溼潤的平原地區,林地分佈在東部溼潤的山區,草地分佈在西部半乾旱的內陸地區)。因此,“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每年的6月25日,是我國土地日

  3.水資源:我國水資源總量世界第6位,人均僅為世界的`1/4。且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勻(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夏秋多,冬春少)制約的水資源的可利用性。解決水資源問題一方面興修水庫,另一方面跨流域調水(南水北調工程必須掌握)以解決時空分佈不均是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在水資源的利用過程中,節約用水,防治水汙染勢在必行。

  (七)中國的經濟發展

  逐步發展的交通運輸交通是發展經濟的先行官。

  1.主要鐵路幹線隨著2006年7月1日青藏的開通,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了鐵路。南北幹線主要有:京哈一京廣線;京滬線、京九線;焦柳線、寶成一成昆線。東西幹線有濱洲-濱綏線,京秦一京包一京蘭線,隴海一蘭新線,滬杭一浙贛一湘黔一貴昆線,正在建設中的南疆鐵路將使隴海——蘭新線延長到我國最西部邊疆城市喀什市,是我國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

  2.認識一些交通運輸樞紐如北京、鄭州等城市,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

  3.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我國農業的發展存在著東西部、南北方的地區差異:西部地區主要發展畜牧業,東部地區主要發展種植業:

  地區耕地型別作物熟制主要農作物,秦嶺-淮河以北旱地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小麥、花生、甜菜和棉花秦嶺-淮河以南水田一年兩到三熟水稻、油菜、甘蔗和棉花。

  農業的發展要注意因地制宜,除了要考慮當地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以外,社會經濟條件也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農業發展方針:首先,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是頭等大事;其次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再次,運用農業科技,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的農業。從區域規劃上看,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要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中部地區建立高產高效的農產品基地,西部則要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

  4.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我國工業分佈不均勻,多沿交通線(鐵路線——京哈、京廣、哈大等、公路線、河流——長江、海邊(遼中南、京金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分佈。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開發地帶(上游水能,中下游煤和石油),現在我國各地區正在經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初二上冊地理課件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遼闊的疆域》是八年級第一章的內容,它是中國地理的基礎章節。僅從教材內容看,它既是學習中國地理的起點,又是聯絡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橋樑。就本節課而言是學生認識中國位置特點的延續和深入。教材透過大量的讀圖活動讓學生獨立獲取知識,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對學生今後的學習,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我國瀕臨的海洋、領海、內海、島嶼、半島及鄰國,知道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2、能力目標

  透過閱讀,查詢地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讀圖用圖能力;透過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中國遼闊的疆域及優越的地理位置,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難點和重點

  1、重點:要求學生理解我國地理位置及優越性是本節的重點。

  2、難點:要求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和課後活動是本節的難點。(沒有難以理解的知識,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難點)

  二、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圖”中查詢我國陸上疆界找出14個鄰國,沿我國海上疆界找出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2、討論比較法:在學習我國的優越時,設定課本P3的活動,對比我國與俄羅斯等國位置的比較,從而使學生對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地圖,記憶地理事物空間分佈方法。

  2、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3、開展謎語活動,活躍課堂氣氛。

  四、新課講述:

  匯入:用謎語匯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藍色星球浮太空,一隻雄雞在其中,南北兩分它在北,東西二分它居東,頭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陸。”謎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現象(中國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優越

  1、半球位置

  我國位於北半球、東半球。

  2、緯度位置

  我國領土,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沒有寒帶。

  3、海陸位置

  我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活動:評價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1、與俄羅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國的緯度位置有什麼不同?所說我國緯度位置的優越性。(圖)

  答:中國大部分在中緯度,溫帶面積廣大,有少部分在熱帶,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2、與蒙古、日本相比,我國的海陸位置有什麼不同?說說我國海陸位置的優越性。(圖)

  答:我國疆域遼闊,海陸兼備。東臨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帶來豐沛的降水,使我國東部氣候溼潤,又有利於海上的對外交往。

  (二)、國土遼闊

  1、國土:是指主權國家管轄下的領土、領海和領空的總稱,通常涉及領土和領海。

  (附圖)我國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東經135°),那裡是祖國每天最先迎接太陽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約在凌晨2點20分。

  我國最西端:新疆烏恰縣帕米爾高原上(東經73°),過國境線不遠處是塔吉克的喀拉湖。

  我國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緯4°)這裡是一個隱沒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點距離海面還有17.5米。我國漁民歷來在這裡捕撈作業,海軍與科學考察船經常在這裡巡行和調查。

  我國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北緯53°)夏至日白晝長達17小時,東至日白晝短至7小時,是全國白晝最長與最短的地方,有“北極村”之稱。

  2、中國的陸地領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羅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國的疆域綿長: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4個。

  4、東臨“四海一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分佈著臺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和南海諸島。

  活動:

  1、閱讀世界政治地圖,按逆時針方向沿我國陸上疆界找出14個鄰國,沿我國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寮國→越南)

  (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3、閱讀下圖,說說我國東西端的晨昏差異和南北的季節差異,並解釋原因。

  (三)補充:我國的領海與內海

  領海

  1、領海是指毗連某一國家海岸的水域,這個國家對這些水域實行專有管轄權。世界所有國家領海寬度都是由各國自行確定的,從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國確定領海寬度為12海里,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許可,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

  2、我國瀕臨的海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臺灣島以東的太平洋海域。

  3、我國領海及內水的面積為37萬平方千米,管轄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海洋大國之一。

  4、我國有美麗多樣的海洋環境,有富饒多樣的海洋資源。(參看教材上的閱讀材料)

  自然地理學上:內海是伸入大陸內部的海,面積不大,僅有狹窄的水道與大洋或邊緣海相通(如渤海)。

  內海

  政治地理學上:內海是指國家內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領海基線以內的海域,以及為陸地所包圍但是入口較狹的海灣和通向海洋的海峽(瓊州海峽是政治地理上的內海)。

  初二上冊地理課件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1、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

  課標六大理念之一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而地形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絡緊密,讓學生感受身邊的地理是我們教學的重要任務。

  2、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

  地勢西高東低。

  呈階梯狀分佈,三級階梯的自然分界線。

  地勢對河流、氣候的影響。

  3、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後教材的邏輯關係。

  本節內容,體現了地形作為自然環境基礎的重要地位,對於中國的氣候、河流以及中國的經濟都有重要的影響。所以本節放在了講述中國自然地理的各章節之首,本節還與世界地理的關於地形分類、分佈和形成的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絡。

  4、本節核心內容的功能和價值。

  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這是我國地理最顯著的特點之一,也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因為地形是組成地理環境的重要因素,它既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和地質作用的制約,同時又嚴重影響著別的因素,因此,認識我國的地形特徵,將為學習以後各章節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情分析

  1、本節課的教學,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分層設色地圖引入,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參照圖例,利用教材上的“沿32ON線中國地勢剖面圖”抓住圖中顏色與高度的關係這一線索,啟發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認識並總結出我國的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佈。

  2、八年級學生已具備了讀圖的能力,對世界的地形有所瞭解,在次基礎上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中國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從而得出中國地勢的特點及階梯間的分界線。

  3、本節學生的認知障礙點是對“沿32ON線中國地形剖面圖”的理解。教學時,先讓學生理解“剖面圖”,舉例說明,把一根蘿蔔豎著放,沿蘿蔔的中部剖開,同學們看到的形狀就是一根蘿蔔的剖面圖,地形的剖面圖也是如此。透過舉例,讓學生理解從中國的地形剖面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的地形是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

  教學目標

  1、運用分層設色地圖和地形剖面圖,總結出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的特徵,以及階梯間分界線的山脈名稱,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2、利用分層設色地圖和地形剖面圖,學會讀圖、分析,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資訊,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分佈規律,聯絡實際歸納我國地勢對其他因素的影響。

  3、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我國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的基本特徵。難點是利用“地形剖面圖”和“中國地形圖”指導學生總結出這些特徵。

  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

  播放《水滸傳》的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匯入本課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知識情感教育,把人文感情融合在地形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採用多媒體觀看“中國地形圖”(分層設色圖)和“地形剖面圖”,讓學生在地圖上直觀地看,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高度,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的特點。

  3、明確三級階梯的界限。

  看圖討論問題並分組歸納:三級階梯的高度分別是多少?每一階梯分別以什麼地形為主?三級階梯分別以什麼山為界?

  再觀看提前準備的景觀圖: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及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景觀圖片,讓學生對三級階梯內部的地形有一個形象的認識。

  4、對我國的地勢特點進行評價,完成教材P23的活動題。

  初二上冊地理課件教案 篇4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課堂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1)教學大綱和課標要求

  本節課在學生上完大洲和大洋後進行,前一節為本節課的部分內容做了基礎。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本節課的內容是海陸變遷的原因、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說,重點在於學生透過閱讀板塊分佈圖,瞭解六大板塊的分佈,並能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透過閱讀世界火山地震帶分佈圖,能夠說出.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透過學生學習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2)學生在以往同樣的課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海陸變遷中地殼運動是學生在這部分學習的一個難點,六大板塊的分佈,各大洲在六大板塊中的位置,以及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學生比較難掌握。

  (3)心理學與教育學上的有關思想以及相關理論

  教學要符合“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認知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根據“逐漸分化”的原則,學生首先應該學習最一般的概念,然後根據具體細節對它們逐漸加以分化。這種呈現教學內容的順序,不僅與人類認知內容的自然順序相一致,而且也是與人類認知結構中表徵、組織和貯存知識的方式相吻合。適合學生認知結構的組織特點,有效保證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教學背景分析

  學生已經進行了一年的地理學習,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個認識,海陸變遷有部分知識學生了解,但並不系統,學生對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學說基本都是一知半解,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學生分析起來會存在一定的問題。這部分知識必須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原有的認知能力出發,因為原有的認知結構是學生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在自己頭腦裡已經形成的知識經驗系統,按照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對某一知識內容的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的能力。

  教學背景分析

  1.學生情況

  本節內容抽象,初二學生空間想象力不夠,對本節內容的理解較為困難,學生希望探索山脈起源等因素,因此學生比較喜歡學習這部分內容,初二學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識基礎,可以為學生分析問題提供一定的依據,但知識面不廣成為分析問題的限制因素,為了解決這個限制因素,我給學生引發了分析材料,學生從所給材料中分析此問題是否是海陸變遷,以及原因。

  2.教學方式

  啟發式教學

  3.教學手段

  本節課主要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其中大陸漂移示意圖、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示意圖、以及火山地震帶分佈與板塊構造分佈圖對比分析等,能比較鮮明的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能在學生頭腦中建立基本的概念。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使課堂具有直觀性和生動性,可以給學生感性的認識,透過演示使學生實現感性到理性的轉化,達到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計算機多媒體課件可以提供一些模似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

  4.技術準備

  本節課主要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內容框架)

  1.透過學生列舉海陸變遷的事例,以及對海陸變遷原因的分析,瞭解海陸是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的,使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透過學生講述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故事,記憶聆聽教師補充大陸漂移說的基本內容,學生觀看計算機然見模擬“大陸漂移”,使學生對大陸漂移說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並使學生認識到獲得成功是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的。

  3.透過閱讀板塊分佈圖,瞭解六大板塊的分佈,並能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透過閱讀世界火山地震帶分佈圖,能夠說出.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透過學生學習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