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小學科學雨的形成課件

小學科學雨的形成課件

小學科學雨的形成課件

  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經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介面設計等環節,而加以製作的課程軟體。它與課程內容有著直接聯絡。所謂多媒體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教學設計,並以多種媒體的表現方式和超文字結構製作而成的課程軟體。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小學科學雨的形成課件,希望有所幫助!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同學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同學運用本單元所學知識、能力,嘗試探究“雨是怎樣形成的?”協助同學再次感知物質狀態的變化,尤其是水三態之間迴圈往復的變化,透過實踐發現這種變化是可逆的過程。從中初步體驗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並體會到科學技術的運用可以影響雨的形成,改善乾燥的環境。

  重點:發明條件,理解凝結的概念,使同學儘可能獨立的探究雨的成因。

  難點:選擇不同的方式和資料進行實驗研究驗證結論。

  二、教學目標

  1、探究目標

  引導同學回想生活中一些有趣現象,提出現象成因的假設;能選擇不同的方法和資料研究、設計、驗證自身的假設是否正確。

  2、知識目標

  能用自身的話說明什麼叫凝結。並利用這個概念來解釋雨的形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活動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同學細緻觀察的習慣,動手的能力以和合作意識。使同學對自然現象發生興趣,從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三、教法學法

  談話法、講解法、演示法、實驗法、討論法、情景教學法。觀察法、嘗試法、小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四、教學手段

  教學中充沛地利用幻燈、投影、多媒體等各種電化教學手段,使籠統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最佳化教學環境,拓寬教師和同學的思路,從而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作用。鼓勵同學親自動手實驗,提高同學的動手和動腦的能力,體驗實踐出真知的快樂!

  五、教學過程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酒精燈、同樣大小的杯子、玻璃片、試管夾、熱水、冷水、鐵絲網、三角架、燒瓶、橡膠塞、玻璃管、鐵架臺、鋁盤、冰塊、塑膠膜、量杯。

  (一)、情景引入,匯入新課。(出示幻燈片)

  教師請同學觀看影片晶瑩的水滴,使同學對荷葉上滾動水滴發生興趣,從而很快的融入課堂。

  (二)、走進生活,感知新知。提出假設,解釋現象。

  教師請同學說說與影片相似的生活中的水滴現象。同學可能會說出許多例子,(出示幻燈片,觀看生活中常見的水滴圖片)然後提出問題,既然生活中有這麼多的現象,你知道這些神奇的小水滴是怎麼來的嗎?先讓同學猜想小水珠是從哪裡來的?然後,再猜想小水珠在什麼情況下形成的?這樣一環緊扣一環,在老師的引導下,讓他們的猜想由隨意性趨向科學性。在這兒教師不急於告訴同學猜想結果是否正確,而是引導同學用實驗驗證他們的猜想結果。

  (三)、實踐驗證,得出結論。

  同學利用“活動一”的實驗來探究論證自身的假設。(出示幻燈片註明實驗方法,同學分組實驗,強調使用酒精燈時注意平安)。

  設計這一環節同學運用前面已有的知識和實驗操作的能力和經驗,使同學的主體作用得以發揮,加強合作意識,培養學習興趣與發明性思維。在實驗過程中教師適時的參與到活動中去。加以引導、指導、提示。最後實驗完成後,小組派代表彙報實驗結果、交流,教師加以總結,得出凝結的概念。(出示幻燈片)

  板書:雨的形成

  水蒸氣——遇冷——小水珠(凝結)

  (四)、制定計劃,獨立實驗

  引導同學得出雨也是一種凝結過程。提供資料,讓同學自由選取所需的資料制定計劃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獨立完成實驗,模擬雨的形成。

  1、在做實驗之前,我們先要制定一個計劃,這是一份計劃書,(展臺展示課本上的計劃書)請同學們分組,一起來設計實驗計劃,實施實驗。

  2、展示資料:有酒精燈、鐵絲網、三角架、燒瓶、橡膠塞、玻璃管、鐵架臺、鋁盤、冰塊,熱水、塑膠膜、量杯。

  3、分組按計劃選取資料開展探究活動。(教師適時加以引導,以上資料可以組裝成兩個不同的降雨實驗裝置,得出相同的實驗結果。)

  4、分組彙報、交流、相互評價。

  5、教師小結實驗情況。

  6、在自然界中雨是怎樣形成的?(展示雨的形成動畫)

  7、出示幻燈片,水的迴圈圖。說明水是可逆的。

  這一環節目的,增強教師主導作用,同學主體地位。讓同學們在討論、交流實踐感受到合作探究的快樂,以和勝利的喜悅。從而培養同學嚴謹的科學態度,促進同學發明性思維的發展。同時藉助彙報實驗結果,鍛鍊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採用多媒體課件以和動畫,用於顯示水蒸氣的變化過程,使籠統的知識具體化,體現學科的整合性。

  (五)知識拓展,開闊思維。

  1、明白了雨的成因,如何讓雨更好的為人類服務?

  2、根據課後圖畫完成童話故事《小水滴旅行記》。(作業)

  這個環節的佈置,引發同學繼續探究的興趣,讓同學發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為人類造福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