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景觀改造工程設計論文範本

景觀改造工程設計論文

景觀改造工程設計論文範本

  1工程設計原則

  (1)生態優先———注重生態保護,以生態、環境為先,綠化環境的創造及維護為根本,生態的功能總體體現;(2)注重文化、水文化設計———著重挖掘專案當地的歷史文化,將歷史文化與現代氣息相結合,既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底蘊,又在打造水岸合一的同時兼具現代氣息;(3)整體化設計、以人為本———景觀帶、水體與整個規劃區的整體化塑造,堅持以人為本,城市與自然共存的原則,努力創造能滿足市民日常文化活動、休閒娛樂、遊憩需求的各類空間,營造宜人的濱水環境。(4)低碳環保———發展低碳經濟、開展低碳城市建設、全面實現低碳生活,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利用水生植物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5)植物景觀遵循因地制宜、生態、藝術、彩色、經濟性原則。

  2總體設計

  2.1總平面圖

  紅線範圍:北岸總面積約102510m2,南岸總面積約156000m2,紅線範圍總面積約:258510m2,由於紅線面積從市政道路中心線開始,並且包含了現有的一些民居,因此實際景觀面積為北岸約:69000m2,南岸約124000m2,總景觀面積大約:193000m2。

  2.2空間構架分析圖

  本案分為“一線、兩帶”。一線(濱河綠線)———盪漾在沙溪河上,欣賞兩岸綠意盎然的濱河風景,觀賞兩岸亮麗建築的魅力倒影。兩帶(北帶、南帶)———北帶(沙縣古韻)———展現歷史足跡的傳承、重見、再塑。南帶(沙縣風采)———展現新城的迎新、創新、發展。

  2.3景觀序列分析圖

  本案濱河景觀從北岸到南岸逆時針方向有序地展開景觀序列,起景:疊石金影,透過北岸東頭的金鐘塔敲響沉睡的虯龍,奏起新景觀的優美樂曲。前景:禪茶回香、虹橋飛渡、石階晴闌、月下汲古、蓮花石汀、閩道懷古。主景:閩眺望霞。序景—礌石遺韻、滾木聲聲、殘垣飛渡。主景:驚濤拍浪。序景:石碑古韻、先賢集萃、四賢之階。轉折:龍飛鳳翔。主景:虯龍飛天。序景:凝霞秋色、倚欄俯綠、風舞康龍。轉折:眺煙影翠。高潮:波光豔影。轉折:蘆香步道、綠茵飛臺。結景:尾舞龍音。創造有主有次的景觀結構,產生有起有落、有高吭有低迥的賞景意趣,形成一個富有韻律與節奏的景觀遊覽路線。

  3景觀分割槽設計

  3.1一線

  “一線”景觀主要展示在沙溪河道上看兩岸的岸線景觀,盪漾在沙溪河上,欣賞兩岸綠意盎然、層次豐富的臺地式濱河風景,觀賞兩岸整改過地亮麗建築的魅力倒影。

  3.2二帶

  3.2.1北帶。北帶景觀主要展示沙縣過去的歷史人文、歷史痕跡,透過這些景觀展現,讓人們更瞭解過去的沙縣,增強人們的認知感、認同感。景觀分為經貿文化區、閩學文化區、軍事文化區、先賢文化區。

  3.2.2南帶。南帶景觀主要展示沙縣未來城市發展的面貌,透過景觀表達沙縣迎接新的歷史、創造新的明天,鞏固新的成果,煥發新的面貌的決心。沙縣橫跨沙溪,相傳古時沙溪流經沙縣城關河段,有一條“虯”。即“無角龍”,故此河段又稱虯江,沙縣縣城亦稱虯城。本案南段緊鄰虯江西路,因此南岸採用虯龍造型打造景觀形態,景觀分為虯龍迎新區、虯龍創新區、虯龍立新區、虯龍煥新區。

  4綠化設計

  植物配置總的原則遵循適地適樹,並充分考慮與周圍建築風格及河道相吻合,兼顧多樣性和季節性、進行多層次、多品種搭配,分別組合成特色各異的群落。整體上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力求在色彩變化和空間組織上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1配置原則

  (1)以鄉土樹種為主,尊重自然。(2)因地制宜,選擇合適離地條件生長的植物。(3)合理佈局,整體最佳化,選擇具有生態去汙功能的植物,利於河道汙染治理。(4)種類多樣,遠近結合。

  4.2設計目的

  美化、彩化、香化、淨化。四季有花、四季常綠、春花秋葉。以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為主,下植耐蔭常綠開花灌木,水邊點綴可起到淨化水系的水生植物,營造濃郁的帶狀景觀,如香樟、大葉女貞、雪松、廣玉蘭、山茶、金桂、銀桂、石楠、榕樹、乳源木蓮、中東海藻、蒲葵、樂東擬單性木蘭、福建含笑、光葉白蘭花、紅豆杉、柳杉、苦楝、無患子、楓香、銀杏、櫸樹、朴樹、白玉蘭、紫玉蘭、紫薇、木槿等植物為主。

  4.3配置方式

  透過孤植、對植、叢植、群植的方式進行多樣化植物配置。

  4.4植物群落規劃

  根據不同的區域特點,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如休閒芳草群落、休閒觀賞群落、密林群落、水土保持林群落、熱帶雨林群落、水生植物群落、生態島。

  4.5設計構思

  設計將本地塊分為3個區域,分別以綠、紅、黃植物景觀為主題。結合綠化樹種的多樣性,常綠和落葉喬木的對比特徵和豐富的季相變化,以大喬木、小喬木、灌木、低矮灌木、草皮、水生植物六個豎向層次全方位的反映自然生態特徵,春天鮮花爛漫,夏天濃蔭匝地,秋天丹桂飄香,層林盡染,冬天綠意盎然、寒梅傲雪,整個綠化配置與河道構成一幅亮麗的風景。綠色系綠地:配合人行道種植高大、濃蔭的行道樹。考慮腳踏車道的功能性,錯落有致的行道樹種植,形成時而林下濃蔭時而開闊視野的景觀感受。以主景樹與高大喬木為主,配以觀葉、觀花植物,結合觀景挑臺、景觀平臺、廣場等從功能性出發,做到植物配置保證四季有景觀。紅色系綠地:考慮到遊步道的慢生活節奏,在觀葉、觀花基礎上,增加觀果植物,留出部分草坪區域,吸引人流駐足,享受大自然。考慮到20年一遇水位線,植物選擇以深根性喬木及亞喬木為主,基調樹種周圍種植以觀葉及觀花為主的樹種。黃色系綠地:以親水性好的喬木和草地及水生植物為主,即保證景觀效果,又不影響洩洪。

  5專項設計

  5.1河道及駁岸設計

  5.1.1河道現狀:本專案河道承擔洩洪及航道的功能,兩側現有駁岸較陡,灘塗面積較大。

  5.1.2河道設計目標:營造“親水、生態、自然”的濱水空間。

  5.1.3河道設計原則:平面上,以河道控制線為基礎,遵循自然彎曲的原則,順應河道演變規律,綜合考慮景觀佈局、洩洪、排澇、周邊用地規劃、橋樑及各類構築物控制點,因勢利導,適當改善河道整治線。斷面上,根據水文資料,確定枯水位,常水位,洪水位及河道寬度,從有利於植被生長、地方管理養護、防止水土流失、景觀開展面等方面選擇適宜的岸坡及岸坡斜度。

  5.1.4護岸整治:多采用景石疊砌、砌石+木樁、卵石鋪面等自然緩坡式入水岸。在用地受限、或因景觀需要而設定各類硬質砌石駁岸時,透過牆頂置石、綠化覆蓋來改善硬質硬質護岸的景觀效果,透過頂板外挑、親水臺階、親水平臺的設定來增強硬質駁岸的親水性。

  5.1.5駁岸規劃:濱水空間是水體與陸地的交織面,是自然元素最為密集,自然過程最為豐富的地域,也是人們親近河水、親近自然的首選之地。因此濱水空間的人類活動和城市干擾非常劇烈,是人類活動與自然過程共同作用最為強烈的地帶之一。護岸設計的質量,對濱水空間效果的影響巨大。

  5.1.6駁岸設計原則:生態性:塑造人與自然、人與生物、生物與生物、人與水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安全性:打造城市防洪洩洪安全通道,使濱水人居得到安全保障;景觀性:滿足視覺上審美要求,在人群使用頻率大的地方強化景觀效果;經濟性:在保證最大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前提下較少的經濟投入。

  5.1.7護岸形式:護岸一般可分為硬質駁坎和柔性護岸(生態護岸)。硬質駁坎主要有漿砌或幹砌塊石、預製混凝土塊體、現澆混凝土、澆注瀝青、及鉸鏈混凝土沉排等形式。硬質駁坎作為技術較為成熟的設計方法,廣泛應用於河道整治當中。柔性護岸有一定的抗干擾和自我修復能力,運用其本身的能力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柔性護岸的設計的根本思路。不同於硬質駁岸慣用的人工結構和形式來取代自然的方法,而是用自然的結構和形式來順應自然的過程。

  5.2停車場設計根據現場及考察情況,結合當地實際需要,設定了北岸170個小車位,15個大車位,南岸174個小車位,1020個腳踏車停車位,滿足周圍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停放。停車場地隱於綠化之中,採用生態停車場的方式,更加融於環境之中。

  6設計相關及其他

  6.1設計難點與重點

  由於本次濱河位於城區,周邊居民、車輛較多,因此工程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大,由此專案產生及涉及的土方工程、駁岸工程、環境保護等就變得尤為重要。

  6.1.1土方工程:河道邊需要動土,開挖實施過程中透過合理的場地設計,將部分挖方工程產生的土方運於就近周邊場地的景觀造型之中,從而減少對周邊的影響,起到減少投資、保護環境及節能的效果。

  6.1.2駁岸工程:沙溪河承載著洩洪的功能,因此在設計中充分考慮洩洪元素。現場已有部分場地進行下層駁岸維護,設計根據實際工程情況,分別採用漿砌塊石、以及自然式駁岸等多種形式,階梯式的駁岸設計。砌塊石牆體採用重力式結構,自然式則採用松木樁維護入水為主要結構。最上層採用格賓擋牆,中層採用漿砌石塊,下層近水面處,採用自然式駁岸及松木樁結合的形式進行。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駁岸工程施工量較大,因此設計過程中儘量結合工程現場,將可利用的駁岸利用起來,並要求施工時應儘量避免雨季施工。

  6.1.3環境保護:由於專案位於城區,且距離道路及居民、市場較近,因此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施工過程中對周邊造成的噪音、粉塵的影響,將硬質景觀主要設定在河道內側。道路邊側以綠化為主。

  6.2設計問題與建議

  6.2.1腳踏車健身綠道的設計。腳踏車健身綠道的建設將極大的提高濱河景觀綠地利用率,由於現場景觀開展面較窄,因此透過多層次駁坎,即減少土石方,又可擴大景觀面,設計將綠道控制在20年一遇的洪水位高層上,保證車行的安全。

  6.2.2原北岸大型停車場的處理。原北岸大型停車場地處較低位置,傍晚後,由於水位上漲,停車場不能使用,因此進行了調整,透過增加土石方的辦法改為兩個高層停車場,上層停車場小車位87個,大車位15個,標高滿足50年一遇洪水位標高,可全天24小時停車。下層停車場為臨時停車場,小車位50個,標高滿足104.6m,比常水位高2.6m,漲水時不能停車。

  6.2.3三中腳踏車位的設定。西大橋南側白天是三中腳踏車停車位,晚上是大排檔,對該場地影響較大,根據要求該區必須解決1000個三中腳踏車停車位,考慮到腳踏車的使用情況,一半設定在現有場地高度上,前面以綠化帶進行圍合,保證廣場的乾淨整潔,廣場上採用樹陣廣場形式,方便人們納涼聊天。腳踏車位不夠的部分透過原有斜坡駁岸進行改造,將駁坎做成垂直駁岸方式,用挖方填方的方式做第2層平臺,這樣白天可放置三種腳踏車,晚上可供人們跳健身舞。

  6.2.4盲文的設定。縱多設計中,只考慮市政的盲道設計,未將盲文設計作為考慮範圍,設計應以人為本,因此在設計中處處需要為人服務而考慮,建議可在欄杆扶手、座椅靠背等多處設定盲文,以便盲人在此也能行動自如,也能更好地體驗沙縣的發展和關懷。

  6.2.5景觀面的拓寬處理。現場景觀面較多處非常狹窄,設計考慮建議做挑平臺的形式拓展景觀面,另外多層次的景觀駁岸也是拓展景觀面的一中方法。透過平面的拉伸與立面的多層設計方式來打造多元化的景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