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以語文老師是學生的領路人為題論文

以語文老師是學生的領路人為題論文

以語文老師是學生的領路人為題論文

  週三上午,聽了二年級一位老師的課《識字3》,這是一篇識字課文,類似三字經,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這篇課文內容不多,才只48個字,但容量非常大,祖國的山川大地,黃河洶湧澎湃,長江一瀉千里,珠峰高聳入雲,臺灣隔海相望,祖國渴望統一,小朋友應該努力學習,興我中華。知識面相當廣,需要很多的課外知識,才能加深理解課文。對於一個才讀了一年小學的二年級學生來說,難度不淺。因為是第一課時,老師把目標只停留在學習生字上。

  上課時,老師先出示地圖,讓學生說說這是什麼?然後揭示課題,讓學生自由朗讀。但學生卻選擇齊讀。老師也沒及時矯正。我想,學生的基礎不同,讀書的速度肯定有差異,這樣齊讀,對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講,豈不是有點南郭先生的味道,起不到預習應有的效果,雖然是低段年級,我想也應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能大家起鬨式地喊讀,看起來很熱鬧,其實收效不大。

  在學生齊讀後,老師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生字,問學生:你是怎樣記住生字的?在學生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老師做了啟發,問學生記字形有哪幾種方法。學生回答:換偏旁,加偏旁,減偏旁,形近字在此基礎上,老師又問學生:你是用什麼方法記住了哪一個字?學生踴躍發言,根據剛才記字的方法,生搬硬套地說出了自己記字的方法。

  記字固然要告訴學生記憶的方法。但不能苛求學生用這樣的模式去生搬硬套。這樣做會框住學生的思維。這一步,我想老師不妨讓學生透過編兒歌的形式來幫助學生記憶。如學習聳字,是不是可以說兩個小人立在大耳朵上;一個鳥字能否說是大鳥住在小山上。/youer/透過教師啟發,讓學生自己來編兒歌,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助於學生記憶生字,同時還體現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機結合。教體現的是教師對學生學的主導作用,表現為提出學習的目標、要求,指導學習的方法等。這種主導作用只有透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才能實現。生字詞的學習透過學生喜歡的方法來學習,讓他們自主的學習,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整堂課的教學,我認為安排朗讀的時間似乎少了點。這樣一篇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美文,不妨透過反覆朗讀來感悟文字。但嚴老師只是讓學生自由反覆朗讀,讓學生自己感悟,老師還告訴學生要讀出自豪感。我想:對於一個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透過這樣盲目地反覆朗讀,自己去感悟文字意思是不是有點為難學生了,也許他們還不知道什麼叫自豪感呢!對於小學低段年級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但他們的模仿能力特強。讓學生自己瞎摸索,還不如老師自己示範一下,讓學找感覺這樣既節省了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也給學生領了路,掌握了朗讀的基調。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自豪感,也許效果會更好些。

  值得提醒的是,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該具有紮實的語文功底基,如朗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書寫能力以及感悟文字的能力。我們知道,語文課本身就是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語言的魅力。像這是樣子一篇文質優美的'文章,應該讓學生透過反覆朗讀來感悟文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加上閱讀材料本身內涵的開放性,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學生興趣盎然地賞讀。當然不同的學生,對文字解讀是不同的,對文字的感悟也是不同的,由於讀得真切,心有所思,這時他們便會萌生傾吐、與人交流的充動,他們渴望自己的感悟體驗得到同學的認可。如讀文中我神州,稱華夏,山川美,可入畫。這幾句話時,老師可以啟發學生:山川美,山有哪些山呢?川是河流的意思,那麼又有哪些河呢?讓學生說說你知道祖國有哪些山,哪些河?並且應恰倒好處地利用文字插圖,圖文結合,把學生帶來的圖片和山川美結合起來學。透過不斷地朗讀,感悟、理解課文。這樣效果會根號感好些。不知道這淺顯的觀點是否站得住腳,朱老師是否也認同我這不夠成熟的建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