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關於小學科學教學的論文

小學科學教學的論文

關於小學科學教學的論文

  摘要:小學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學實踐證明,實驗設計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教學

  的成功與失敗,好的實驗設計思想有利於學生有效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於義務教材內容的完成。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發現有些實驗存在著一些不足,需教學一線的教師應地制宜適時改進。

  關鍵詞:實驗設計改進

  “我看見了,但我可能忘記了;我聽到了,就可能記住了;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小學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透過親身參加實驗獲得知識是搞好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關鍵。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實驗是課堂教學的基石。但隨著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推進,科學課堂教學發生鉅變的今天,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如:學生配套實驗包先天不足不可操作;實驗設計複雜難以實施;實驗抽象難以直觀等等。對於這些現象,一

  線的教師就須應地制宜適時改進。教學實踐證明,實驗設計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教學的成功與失敗。現就對科學教學中的一些實驗設計改進談談個人的體會。

  一、化先天不足為後天完善

  一切科學都來自實踐,都是從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中總結髮展起來的,小學科學也不例外。現如今配套的學生實驗材料包卻存在著一些先天不足,學生實驗時缺乏可操作性,那結果就是浪費教師學生的精力和寶貴的時間,更可怕的是挫傷學生的科學探究積極性。

  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熱》單元第6課《熱是怎樣傳遞的》有二個活動:熱在金屬條中的傳遞;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透過實驗讓學生感知熱是怎樣傳遞的.,明白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

  課文中的實驗(見圖)要求在一段鐵絲上每隔一定距離用蠟粘上一根火柴,將鐵絲固定在鐵架臺上,火柴都向下懸掛,用酒精燈給鐵絲的一段加熱。觀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來?課文的要求是用蠟粘,課前我讓學生進行嘗試,學生化了不少的時間,可一上課學生向我抱怨的卻很多都說粘不牢,成功的寥寥無幾,上來展示時顫顫抖抖的又掉落了幾根。那麼簡單的實驗為什麼會不成功呢?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

  找問題:通過了解又自己親身實驗終於明白了是怎麼回事。雖然日常生活中我們都知道蠟燭燃燒時流下的蠟會在桌上凝固。由於蠟先要熔化成液體,然後滴在鐵絲上,再往上粘火柴。但蠟的凝固時間快(指冬天,夏天正好相反),且熔化後粘性不大,所以很難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

  改進:改蠟為修腳踏車用的軸承油—“黃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想了一想,什麼東西粘性大呢?平時腳踏車經常修,只見修車師傅往軸承裡抹“黃油”,有時自己也嘗試過,這“黃油”能把鋼珠粘住,對,這東西可能行!就趕忙跑到校門口修腳踏車的攤上要了一些交給學生去嘗試,經過一番忙碌,教室裡響起了陣陣歡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