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創新教學的論文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新課標的實施,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當前人才培養的目標。從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以及作業佈置三個環節,論述了小學語文教師的創新教學以及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創新教學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能力是衡量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指標。但創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應從小加以引導和培養。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的一門主要課程,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語文教學的內在需求。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創新,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綜合素質過硬的優秀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注重以生為本,做好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要有層次性。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教師要學會尊重差異。面對班級裡幾十個理解能力、學習能力不盡相同的學生,制定統一的教學目標顯然不夠合理。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具有層次性的教學目標。
2.立足教材,加強課內外聯絡。教材是教學的根本依據,離開教材的教學設計,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水之源,所以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依託教材。居高方能臨下,深入才能淺出,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充分整合各項資源,建立與學生日常生活及課外活動的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
3.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一個優秀的教學設計必定建立在深入瞭解學生的基礎上。小學生以感性思維為主,邏輯思維能力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教學設計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選擇最優方案。超越學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設計,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給學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二、創設開放式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1.鼓勵學生質疑。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發現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創新的前提。人類社會也正是在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以發展的。長期的"一言堂"教學方式使學生喪失了質疑的能力,不會問也不敢問,被動接受無疑會造成課堂一潭死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的,具有創新活力的。"教師要允許學生質疑、鼓勵學生質疑,保護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教師學會放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當前資訊爆炸的時代,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比教會學生某個知識點重要得多。新課程改革一直非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要學會放手、敢於放手,充分相信學生,把探索的權利交還學生。如,閱讀課文可以交給學生自學,以小組討論等形式開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其團體合作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當然,放手不是放任自流,要把自主探究學習落到實處,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
三、最佳化作業設計,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1.作業內容要有差異性。傳統作業佈置採取一刀切方式,全班幾十個學生面對內容相同、標準相同的作業。但因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客觀差異,這樣的作業不可避免會造成有的學生"不夠吃",有的學生"吃不下",遏制了部分學生的能力發展,也給另一部分學生造成了沉重的課業負擔。《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教師在佈置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具有層次性、差異性的作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發揮自身的才智和特長,享受作業完成的過程,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2.作業形式要具多樣性。傳統的家庭作業大多以聽、說、讀、寫的形式完成,注重知識獲取,卻忽略了綜合素質的培養。家庭作業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更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內化。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單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的創新意識是不夠的,更需要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在安排作業時,不僅要考慮內容的豐富,還要兼顧形式的多樣。在鞏固型作業的基礎上,適當安排實踐性作業,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社會活動,在實踐中磨鍊意志,擦出思維的火花。
3.作業評價秉承多元性。不同的作業內容、作業形式,自然要建立多元的評價標準。傳統的以分數、等級為標準的評價體系已不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也不利於學生的健康發展。多元的評價方式必須要打破單一、僵化的評價標準,不僅重視知識學習,還要看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整合各方,綜合考量。
充分發揮學校的育人功能,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終身、個性化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內涵。自覺更新教學理念,不斷完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