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95後大學生就業論文

95後大學生就業論文

95後大學生就業論文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牽動著無數人的心,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95後大學生就業論文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95後大學生就業論文一

  [摘要]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的急劇增加,農村勞動力的解放,以及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不可迴避的重要疑難問題。基於以跟進式教育理念為參照,分析和探討了目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並結合跟進式教育理念及一線學生工作經驗,針對目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結合“95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從政府、高校和個人層面提出了應對措施,培養措施的提出兼顧了大學生職業素質、知識結構和創新創業能力等的培養。

  [關鍵詞]跟進式教育;“95後”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就業路徑

  跟進式教育理念是面對21世紀新形勢和新變化提出的全新概念,其確立了教育跟進、管理跟進、服務跟進和活動跟進四位一體的工作體系,其主要具有主動性、針對性、全面性、互動性、時效性及可持續性等特點。跟進式教育作為一種工作模式,它不是空洞的理論,凝結著多年辦學實踐不斷探索、創新和總結的心血。跟進式教育理念的提出對於指導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極強的時代感,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關鍵是及時跟進、主動跟進社會發展,生命源泉是在教育觀念、方式方法及制度、機制方面不斷創新,最後,達到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的[1-2]。從2014年9月份開始,“95後”成為了大學報到的主力軍,根據《走進95後新生代社交行為報告》指出,“95後”學生主要具有更主動,更渴望被稱讚,更敢言,不自私,不另類,不從眾,不跟風,渴望獨立,與父母拉開距離等特點[3-4]。對於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我們,面對這樣一群學生,不得不認清這樣一個事實,“95後”學生更加有個性,過多的個性化生活必然帶來對大學所學專業和課程的弱化。這就提醒我們要從低年級開始重視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建國以來,根據經濟發展形勢、人口數量變化以及科學技術發展變化等情況,中國的就業制度經歷了五大演變過程,分別是統包統配就業制度、雙軌制就業制度、再就業工程為核心的就業制度、積極就業政策制度以及十八大提出的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制度[5]。充足的就業機會是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的大前提或者是基礎,但是在就業新老問題交匯,國內外多重挑戰交織的情況下,要保證就業數量和質量,是我國面臨的新的就業目標。因此,作為高校一線學生工作者,我們要在跟進式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對高校大學生的就業現狀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在釐清現狀的同時,積極採取相應的措施,從現在開始,努力使大學生向著高質量就業目標邁進。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

  (一)大學畢業生變為普通老百姓而非天之驕子,就業市場變為買方市場而非賣方市場

  我國1999年開始推行大學擴招政策,2002年擴招後第一屆畢業生為133萬人左右,相隔12年,2015年的畢業生將達到749萬人左右。面對大學畢業生的迅速攀升,面對人才培養結構、模式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脫節,面對就業供需結構的矛盾以及大學生就業地域趨向集中、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等原因,造成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6]。另外,目前的大眾化教育,已經使就業市場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勞動力供給市場多於需求市場,且受國際金融危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許多企業因為資金鍊短缺而紛紛破產倒閉。過去的2013年被稱為歷史上大學生最難就業年,經過2年的沉澱,目前,2015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仍然不容樂觀,就業問題凸顯。

  (二)就業形式多樣性,就業結構變為以第三產業為主導,而非第一、第二產業

  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經驗證明,越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在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就越趨於下降,在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就越趨於平穩,反倒是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勞動者的收入日益增加,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馬斯洛需要理論也表明,人在滿足了衣食住行之後,會增加對其它方面的消費,從而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7]。因其職業性決定了其具有用人範圍廣、用人數量多等特點,所以,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有利於推動就業。且據研究表明,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就越大。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已經決定了第三產業是就業的主導。

  (三)大學新生就業能力需求現狀

  “跟進式教育”是基於商業活動理論和組織行為學理論之上,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科學獲知提供人本服務的全新教育模式。它遵循學生成長和教育規律,能做到以發展的眼光使學生各項工作和成長變化互動共進,最後,起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本研究團隊對常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332名2014級新生實施了問卷,發放問卷332份,回收有效問卷330份,(有效率99.39%),其中男生275人,女生55人。探索他們除了對所學專業知識以外,對就業競爭力提升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出現的困惑,旨在做到教育以人為本,有針對性的做好學生服務工作。多數2014級新生希望學校能在職業素質拓展訓練、求職技能輔導及提供就業資訊方面給予指導和支援,學生希望能透過網路媒介或者相關就業輔導手冊暨線上線下全方位瞭解就業資訊和狀態,並能透過各項訓練、實踐及技能輔導來提升自身的就業競爭力。以上問卷資料可以反映出學生對四年後的就業保持了積極向上的態度,想在學校多得到就業能力的提高;其次,也反映了目前嚴峻就業形勢給大學新生帶來的就業壓力。

  二、跟進式教育理念下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意義

  (一)有利於大學生就業率提高

  大學生的就業相對是高水平、高平臺就業,因此,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就被看的特別重。大學生就業能力反映的不僅是大學生自我價值的認知,也反映了一個高校的整體培養水平,同時也將間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在跟進式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對學生的素質技能、實踐能力、知識結構及就業觀念等方面進行全面提升,將大幅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就業能力,促進大學生就業率的提高。

  (二)有利於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推進

  職業生涯規劃最早於20世紀初在美國興起。我國職業生涯規劃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才將職業生涯規劃引入大學,經過將近20年的發展,職業生涯規劃基本覆蓋了所有國內高校。但是受傳統就業觀念的束縛和社會價值取向的誤導,以及職業生涯教育實施時間短、手段形式單一等原因,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透過就業現狀分析及就業能力提升措施的實施,能讓高校更加註重落實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規劃未來,選擇職業,也能讓學生樹立目標,找到奮發前進的動力。

  (三)有利於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推進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首要任務和永恆的主題。人才培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人為本,高校要實現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更需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跟進式教育理念形成的理論基礎,要不斷的根據大學生的需求,結合高校自身實際,不斷推進實施跟進式教育的建議,這樣才能在當前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穩步前進。

  三、基於就業現狀實施跟進式教育的建議

  為了滿足大學新生的'合理要求,幫助大學新生實現提升就業競爭力以及推動大學生更高質量就業,作者透過大量的文獻調研及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主要從跟進國家、高校和學生三個層面提出推動大學生更高質量就業的具體措施。

  (一)跟進國家,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相配套專業結構,利用好國家就業政策,為學生高質量就業提供服務

  專業的設定必須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要設立國家層面及學校層面的專業預警機制。國家層面主要做好宏觀調控,把握好專業及就業整體情況,能及時鎖定併發布紅、黃、綠專業。最底層的監測及調控都落在院校身上,所以,學校層面的專業預警機制是具體執行層,要負責對本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跟蹤,對發現的問題要進行分析,並能根據分析結果採取措施,對專業方向、培養方案做出調整或者減少招生量[8]。國家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提出了許多鼓勵政策,比如國務院4月份剛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23號);緊隨其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又印發了關於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人社部發[2015]42號)等,為了能更好的促進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必須吃透政策,利用好國家政策。

  (二)跟進高校,重視校院兩級指導體系建設,加強就業指導部門的職能落實,滿足學生就業指導需求

  美國SCANS總結出了高校畢業生的35項基本能力,主要是理解與交流能力、科學思維能力、管理能力、應用分析能力及動手能力。而服務他人能力和有效的口頭溝通能力、針對性寫作能力、談判技巧、新產品構思能力、電腦程式設計能力又是基本能力中的核心能力[9]。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高校在制定具體的培養方案時,要把學生的各項能力培養納入其中,要為就業打下基礎。自主創業是學生就業的最佳方式,也是帶動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途徑,政府和高校要在組織相關科技競賽中把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滲透進去,要完善院校兩級創新創業指導體系,建立專門的創新創業指導老師團隊,更要加強創新創業學科的建設,在豐富創新創業理論知識的同時,更加註重實踐環節。目前,在全民創新,大眾創業的社會思潮氛圍影響下,大學生也受到影響。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年年增長,2012屆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體創業比例為2%,而到2015屆,將達到6.3%。高校要利用好國家各級政府提供的資源和政策,結合自身的特色,開展學生創新創業引導工作。也可以借鑑國外的發展模式,比如美國的基於草根創新專案的概念驗證中心組織模式,韓國的“全國大學生創業同友會”和“創業風險會”,英國的“小工廠計劃”“小工程公司”等[10]。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是學校人才培養的最後重要環節。目前,由於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匱乏且素質參差不齊,單純地追求就業率及不關注就業質量等多種原因,造成目前高校就業指導部門的職能行使並不能很好的滿足學生[11-12]。因此,為了能讓學生繼續做就業中的“天子驕子”,高校一方面要重視對學生能力和專業知識的培養;另一方面,要建立院校兩級與企業產學研聯動體系,利用社會及企業資源,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實現資源的最大最佳化。

  (三)跟進新生的綜合素質發展、跟進新生的就業期望及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是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或第二課堂中,學生不僅要注重知識結構的積累,要將人文主義素養與科學主義素養相結合,要將專業課的學習與通識課的學習相結合,更應該注重加強職業素質拓展訓練,積極地參加社會實踐或者掛職鍛鍊,多向求職成功人士汲取經驗。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受社會上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影響,大學生找工作的標準容易陷入工資福利待遇的高低來評判,因此,需要開展就業心理輔導等活動,引導學生更加重視職業發展空間,勇於到基層去鍛鍊。

  參考文獻:

  [1]薛健飛,浦玉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規化轉換研究——以對“跟進式教育”理念的剖析為例[J].河南社會科學,2014,22(2):101-104.

  [2]浦玉忠,韋洪濤.基於大學新生的需求實施跟進式教育[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7(4):15-19.

  [3]陳向凡.基於“95後”大學生特點的輔導員工作新思路探究[J].文教資料,2014(24):97-98.

  作者:唐龍 王彩芳 徐寅 李懷徵 單位:常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95後大學生就業論文二

  2017年高校畢業生將達795萬,比去年多30萬。然而,即使還剩不到兩個月就要離開校園,即使現在是校園招聘會的密集期,但大學應屆畢業生並沒有太焦慮、煩躁和迷茫。據HR反映,省內畢業生太戀家,緊盯著大企業。其實,這都是“慢就業”心態的表現。

  對於這批“95後”,他們的擇業觀之所以改變,是因為:家裡沒經濟負擔,也就不急著賺錢養家;個性和自信心增強,故而敢想敢試;注重生活品質,所以更關心工作條件和待遇。這些變化加在一塊兒,讓畢業生面對用人單位有了更多議價權。

  事實上,勞動者在職場中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一些法定的福利待遇不能真正得到落實,比如不敢請帶薪假,不敢拒絕加班……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有關部門下發過不少檔案,開展過不少行動,效果卻很有限。說到底,在與用人單位的博弈中,如果勞動者缺乏實際的議價權,多少檔案和行動都很難改變這樣的局面。

  如今,大學生們面對用人單位的底氣,卻讓我們看到了改變這個“生態環境”的希望。正如,當越來越多的農民工留鄉就業,城市裡的企業為緩解用工荒就得開出更高的工資;當高校畢業生開始不慌不忙地“挑剔”崗位,入職以後有所不滿也很可能選擇離開,用人單位也需要提升崗位的競爭力才能留住人。

  “大企業”意味著相對成熟的企業制度和文化,“本省”意味著探親休假回家更便利,社交等方面的生活成本較低,假如有條件在家門口從容就業,何必捨近求遠?所以“戀家”也算出於理性考量。正因為如此,招聘方想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就得讓崗位擁有比“大企業”、“本省”更吸引人的地方。

  大學生擇業普遍地“挑剔”了,用人單位也會普遍地更加為員工們著想,一些暫時看來“過於理想”的勞動者權益相關法規和倡議,才有望步入現實;勞動力市場的生態環境改變了,社會、生活也會隨之改變。

  “慢就業”≠不就業

  選擇“慢就業”,或因就業形勢的影響,或因青年一代就業觀念的變化。如果是自己選擇,其實並不用過多緊張,但是,也應儘早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才能讓未來的發展之路更加順暢。

  就業壓力大,心裡想法多——

  “慢就業”成因多,無需過於緊張

  “慢就業”與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緊密相連。與70後、80後不同,90後大學生群體對於生活有更多想法,他們讀書時,往往承載著一個家庭的全部夢想,從小到大,“壓力山大”。如今,他們大學畢業了,願意拿出一段時間自我調整一下,這都是正常的。現在很多畢業生在上學期間沒有做好職業規劃,畢業後,在自我調整中逐步完善職業目標,並無不可。

  事實上,現在是大資料時代,新興崗位不斷出現,就業概念也有所變化。沒在“單位”上班的畢業生,很多都是“靈活就業”、自主創業,比如網路寫手、空間設計師、圖書美編等。在一定程度上講,這些“靈活就業”、自主創業人員,也是“慢就業”人群,與許多“穩定”就業人群相比,他們的收入水平並不低。

  增加閱歷,不打無準備之仗——

  “慢”更要充電,才能應對挑戰

  “錢花了可以再賺,孩子趁著年輕多出去看看,去經歷一些人和事,對於未來的影響可能更積極。”這是很多“95後”家長的想法。

  其實,“慢就業”不是一件壞事,如果充分利用這個緩衝期,增長個人見識,培養起正確的“三觀”,有利於在今後的工作中成為贏家。

  大學生在校所學技能有限,就業後不要期望馬上就有產出,更重要的是發展潛力。如今,企業急缺的是那些具有自主意識、創新能力強的員工,而這類人需要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

  做好規劃,合理調整預期——

  積極面對“慢”,讓未來更順暢

  專家表示,對於“慢就業”群體,人社部門也應給予幫助和引導。在畢業生選擇休息和調整的時間段內,及時提供相應的就業資訊和社保支援,讓他們在休息調整的過程中能夠持續關注相關就業情況,做到心中有數,避免從“慢就業”轉為“難就業”、“不就業”。

  另外,家長也要轉變觀念,注重從孩子的自身條件出發,與孩子一起商量選擇合適的工作,“不要過分溺愛孩子,導致他們‘高不成、低不就’。”專家表示。

  同樣,幫助大學畢業生充分就業,學校方面也責任重大。大學生對於所學專業大概在什麼領域容易就業、收益如何、在崗位上做一些什麼工作等都不清楚。這就需要學校加強引導,透過網站、宣講會或是發放手冊等形式,引導學生理性判斷就業形勢,淡化職場和學校之間的角色轉換。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今後新就業崗位可能會大量集中在新興產業、服務行業、小微企業和基層單位。加強就業指導,引導畢業生合理調整就業期望,顯得尤為迫切。

  大學生就業“待定族”:慢就業,還是啃老族?

  眼下,隨著社會寬容度越來越高,大學應屆畢業生選擇“間隔年就業”無可厚非,年輕人嘛,他們想得開、見識廣、眼界高、想法也多,利用一段時間去想清楚自己想做什麼,也不必大驚小怪。畢竟十多年的學海生涯,很多人不僅身心俱疲,且不曾知道生活的樂趣,歇一歇,去調整身心,可以理解。

  但是,在這些“慢就業群體”中,發現他們中透過“慢”中找到就業靈感的人只佔少數,而更多人則是在延遲就業中逐漸陷入迷惘和困頓,“慢就業”處理不好,就成了“新型啃老族”。

  據調查,許多人選擇“待業”,基礎就是因為“家裡不缺那點錢”!顯然,絕大多數所謂的“慢就業一族”,其實就是“啃老族”的代名詞,所謂的“釋放個性”“自我意識增強”實質取決於家人的財富。

  在美國,很少聽到“啃老”的說法,因為要徵收鉅額的遺產稅,通常高達50%,年輕人不可能依靠父母“慢就業”。而在英國等歐洲國家,遺產稅稅率高達80%,同時又徵收高額的房產稅,更不可能出現“不就業、寧做房東”的“啃老族”。

  國外大學生剛畢業時也有“間隔年”的情況,尤其是部分經濟比較發達地區和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畢業生,通常先做一段時間義工或者旅行,但值得注意的是,這與我國當前的“慢就業”現象不同,別人靠的仍然是自己的能力,而在當下中國,“慢就業”人群中,躲避吃苦、依靠父母是主流。

  大學畢業生是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已經到了應該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的年齡,如果把“慢就業”當作逃避競爭、不敢直面社會壓力的藉口,那就值得警惕了。

  就業,慢些無所謂,但是,啃老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