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的研究論文
心理諮詢的目的是透過共同的討論找出引起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問題的癥結,進而尋求擺脫困境解決問題的條件和對策。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心理諮詢師的研究論文,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心理諮詢師的研究論文(一)
摘 要:
現代化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豐富、文化觀念的更新、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思想文化的激盪,加劇了現代人的心理困惑與心理問題,心理諮詢逐漸發展成為一門與職業指導、技術測量、心理治療相接軌的一門新興科學。這項科學被廣泛應用於各級各類學校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基於此,本文將具體圍繞心理諮詢在學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做相關總結,以期促進心理諮詢的進一步發展成熟。
關鍵詞:
心理諮詢;學校工作;發展現狀;重要性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進、經濟的迅猛發展、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的更新,使人們陷入了眾多的心理問題當中,心理諮詢是解決當前心理問題的主要途徑,目前也被廣泛應用於學校工作中,用來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下面本文將具體來分析心理諮詢在學校工作中的重要性,主要從心理諮詢的內涵及其在學校工作中的發展現狀、心理諮詢在學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兩個方面來展開介紹,以期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心理諮詢的內涵及其在學校工作中的發展現狀
(一)心理諮詢的內涵
所謂心理諮詢,是指運用心理學上的相關理論和技術,根據諮詢者在學習、生活、工作、疾病、康復等方面遇到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藉助語言、文字等媒介,對諮詢者進行幫助、啟發、誘導的一種情感、心理疏通方法,是促進諮詢者人格不斷完善及潛能充分發揮的一種心理幫助過程。開展心理諮詢過程的主要依據是心理學上的相關理論和技術,採取的方式是回答問題、解釋疑惑、商量討論、提供建議等,心理諮詢的結果是使諮詢者在認知、情感、態度、思維方式等方面發生某些認知性的變化,最終幫助諮詢者形成自立自強的健康狀態。
(二)心理諮詢在學校工作中的發展現狀
心理諮詢在中國起步較晚,心理諮詢在學校工作中的運用時間較短,存在著如下四個突出問題。一是對學校心理諮詢的重視程度不夠,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校對心理諮詢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專門機構負責,沒有獨立的諮詢場所,諮詢者資質不夠格等。另一方面是開設的心理諮詢室形同虛設,沒有充分發揮心理諮詢的作用。二是對學校心理諮詢的認識存在誤區。心理諮詢按其本質來說著眼於人的發展和人的潛能的實現,並不僅僅侷限於心理治療,只針對於少數有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學生。但是,目前絕大多數學校對於心理諮詢的認知僅僅侷限在心理問題發生時的`心理調節作用,從而阻礙了心理諮詢的積極作用的發揮。三是學校心理諮詢人員的專業素質較低,他們沒有開展過正規的培養和訓練,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心理學專業知識,很多學校往往是安排班主任或者德育教師兼任心理諮詢師角色,專業水平不夠。四是學校心理諮詢的方法和形式存在不足,主要是諮詢者的被動求助,嚴重阻礙心理諮詢工作的進展。
二、心理諮詢在學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對學校道德建設工作的落實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心理諮詢雖然與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著很多明顯的不同,但是,按其本質目的來說,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健康發展,所以,開展積極有效的心理諮詢有助於學校德育目標的實現。心理諮詢往往能夠在很多方面彌補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可以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幫助學生減輕心理負擔、轉變消極心理、緩和人際衝突、促進自我人格的完善和發展。
(二)心理諮詢對學校智育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智育包括三個基本方面:知識、技能、智力。這三個均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美國曾有心理學家指出:心理衛生與學習的成功是密切相關的。很多實踐經驗也證明,消極的情緒體驗與低效智力之間存在著一種非常複雜的因果關係,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在不良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成績往往不如人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引導我們在重視智育的時候也要同樣重視心理諮詢,這是實現成功智育的一個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三)心理諮詢對於身心健康具有積極影響
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不可或缺、相互影響的方面,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身心統一”。身體健康和生理健康二者是相互影響、緊密相連的,一方面,身體健康影響生理健康,如果身體出現某些疾病、缺陷,人的情緒往往是低落、憂慮、焦躁、絕望等等。另一方面,生理健康會會影響身體健康,長期處於某種消極情緒體驗中的人往往極易生病,出現某些健康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疾病的直接原因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因素既能致病,也能防病、治病。
結語:
心理諮詢是社會文明發展的產物,是學校工作的需要,更是個人健康發展、全面成才的需要。心理諮詢的作用不僅僅侷限在疏導某些個別學生,而更應該充分發揮其在促進個體人格完善、激發潛能的作用。透過上述本文的論述,筆者重點分析了心理諮詢的內涵及其在學校工作中的發展現狀、心理諮詢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這兩個方面的內容,以期能夠廓清人們對心理諮詢的認識,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價值。
心理諮詢師的研究論文(二)
摘要:
本文介紹的是一例因家庭教育疏忽導致孩子產生不良的情緒和行為的案例報告。求助者趙某是一名五年級的男孩,因父母外出打工,導致孩子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父母對其上學期間不正確的情緒和行為沒有及時採取正確的引導,而是用簡單、粗暴的打罵方式來解決問題。導致求助者形成情緒暴躁,品行不良、學習成績糟糕的現狀。透過對求助者個性心理特徵和情緒、行為問題的特點的分析,並對其同學和老師進行了訪問調查,進一步瞭解求助者的實際情況和目前所處的狀態,在與求助者進行協商後,確定諮詢方案,採用了陽性強化法和零反應區別強化法對其進行干預,經過3次諮詢,求助者情緒和行為有一定的好轉,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取得了比較好的諮詢效果。
關鍵字:
一般心理問題 陽性強化法 零反應區別強化法
一、來訪者一般情況
(一)人口學資料:趙某,男性,12歲,光榮街學校 五年級,體態偏瘦。
(二)個人成長史:求助者從小到大與父母的關係緊張,父母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和習慣唯一的教育方式就是打和罵。到了五年級父親由於外出打工,他的母親愛打麻將,是個教育方式簡單的人,輕則拳打腳踢,重則是木棍。致使趙某在學校的表現是:學習不認真,成績在班級倒數第一,脾氣暴躁,與同學話不投機就是拳腳相加。隨著孩子青春早期的獨立意識的增強,最終出現行為心理障礙問題。因此,師生關係緊張,與父母關係緊張,學習成績下降。家長無奈,徵得他的同意前來諮詢。
(三)精神狀態:感知覺尚可,思維邏輯正常,對父母和老師有牴觸情緒,情感表達言行一致。(四)身體狀態:近期無重大疾病,無軀體異常感覺。(五)社會功能狀態:能按時上學、放學,但不願完成作業,與同學關係緊張,存在交往困難。
(六)心理測驗結果:
1、90項症狀清單(SCL—90 )結果顯示:總分175分,陽性專案37項。其中出現異常的因子分如下:人際關係敏感4.0、焦慮2.3、敵對4.2、偏執2.5。
2、兒童行為量表(CBCL)結果顯示:社會能力——社交活動2.8<3.5分;學校情況1.7<2.0分;行為問題——交往不良22>14分;敵意性15>10分;不成熟7>5分;違紀11>8分。
二、主訴與個人陳述:
(一)來訪者要求諮詢的問題:對學習失去興趣,成績不佳,與父母、老師,同學關係緊張,時間近一個多月。
(二)個人陳述:他從小就覺得父母對自己不好,與父母親的關係不夠親密,經常被罵,如果他犯了錯,父親更是不分青紅皂白就是一頓暴打,即使是不小心的也是同樣對待。有一次,他看到別的同學穿的衣服都是乾乾淨淨的,而自己的衣服確是髒兮兮的,就想自己學著洗衣服,同時也給父母減輕負擔,可是不小心把水弄撒了,父親剛好回來,不由分說就是一耳光,他暗自哭了一小時,當時覺得父親根本不愛他,對他只有打罵。到了五年級時,爸爸外出打工,不總在家,由母親帶著自己生活,感覺有時母親比父親更暴躁,下手更狠,如果口頭上稍有頂撞,等來的就是更猛烈的一頓暴打。比如他有次放學回家口渴,又發現沒有湯喝,就請求媽媽煮一碗湯,可是媽媽理都不理,只顧自己打麻將,當時他覺得整個世界都拋棄了他,沒有一個人可以讓他覺得到是會愛他的。所以在學校裡他也是這樣看待同學和老師,誰如果對他不好,他的反應方式就是武力解決。雖然有時他也想改變,可是他知道沒有一個人會相信他會變好,所以到現在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三、諮詢師觀察及他人反映:
(一)諮詢師觀察:來訪者談吐自然,表情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但講到傷心動情時會激動,甚至流下眼淚。 (二)家長反映:在家不服從管理,並且脾氣暴躁。 (三)老師反映:在校不願學習,對老師經常頂撞,對同學動手動腳,家長到校告狀,要求嚴歷處理。
四、評估與診斷
(一)綜合分析所收集的臨床資料,對心理、生理及社會功能狀態進行評估:
1、精神狀態:情緒易激動,一提到父母或有關老師和同學,就會產生反感情緒。
2、學習與交往狀態:不注意聽講,不完成作業,學習成績下降,與父母、老師違抗,與同學交往困難。
3、驗證資料:透過打電話與老師聯絡,證明母親和患者的陳述基本屬實,提供的臨床資料真實可靠。
(二)診斷依據:
1、根據張某的臨床資料,綜合其他相關因素,家族中無精神病史,本人無重大疾病史,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自知力,有主動求醫行為。根據精神活動正常與異常的三原則判斷:趙某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內容上與客觀環境保持一致,符合統一性原則;各種心理過程之間協調一致;其個性相對穩定,沒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可排除趙某有重性精神病。趙某的心理問題屬於心理諮詢的正常範圍,是屬於學生行為障礙中的一種,
2、對照症狀學標準: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家庭的長久打罵導致趙某的暴躁性格。他把父母教育方式遷移到學校,用同樣方法對待同學,加上老師對其不夠關心,使不良情緒和行為的形成。
(三)根據以上依據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
(四)鑑別診斷:
1、與精神病相鑑別:根據病與非病三原則,該求助者知情意相統一,對症狀有自知力,有主動求醫行為,無典型意義的特異行為,無邏輯思維混亂,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症狀,因此根據病與非病三原則來判斷,該求助者可以排除精神病。
2、與嚴重心理問題相鑑別:嚴重心理問題的反應強度強烈,反應已經泛化,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病程大於2個月。而該求助者的心理問題並不嚴重,反應僅一個多月,內容反應只對有關的人員,尚未泛化,情緒反應可以理解,沒有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所以排除嚴重心理問題。
3、與品行障礙相鑑別:有某種持續的具有異常攻擊性或反抗性的行為模式,如過分好鬥或霸道、偷竊、殘忍、故意破壞、反覆撒謊、逃學或離家出走。上述行為存在6個月以上,才考慮本診斷。而該求助者出現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基本屬於正常範圍,嚴重程度遠未達到。故可以排除品行障礙。
(五)心理問題產生原因分析:
(1)生物因素:處於青春早期的“心理動盪時期”
(2)社會因素:由於家庭教育方式簡單粗暴,老師對孩子缺少關注,使孩子的心情長期受壓抑,致使造成這種不良行為。因此,治療的著眼點是探尋並糾正導致不良行為和情緒的觀念的認知過程,由於求助者年齡還小,適用於陽性強化法。
五、諮詢目標的制定
根據諮詢目標有效性的七項原則,與趙某共同協商達成口頭協議,初步確定:
1、具體目標與近期目標 (1)減少趙某的暴躁情緒遭逢和不良行為發生的次數。 (2)培養趙某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2、最終目標與長期目標:促進趙某心理健康和發展,充分實現他的潛能,達到品行完善。
六、諮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諮詢方法和適用原理:
諮詢主要方法:陽性強化法 零反應區別強化法
陽性強化法的原理是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種行為,必須對其施加獎勵,如果要消除某種行為,就得設法給予懲罰,以陽性強化為主,及時獎勵正常行為,漠視或淡化異常行為。零反應區別強化法是指在一規定時間內若不需要的行為(即要消除的行為)不發生,就給予強化。比如,如果我們規定某兒童在階段時間內,開始20分鐘,不準大聲說話,就給獎勵,最後45分鐘內都不準大聲說話,就按做到的程度給予相應的獎勵。針對來訪者產生行為問題的原因,除指導其父母改變過去的不當教育方式外,鑑於心理發育尚不成熟,故適於採用以上兩種方法。
(二)諮詢師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責任:
(1)遵守職業道德,遵守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
(2)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
(3)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並說明保密例外。
權利:
(1)有權瞭解與求助者心理問題有關的個人資料;
(2)本著對求助者負責的態度,有權提出轉介或終止諮詢。
義務:
(1)向求助者介紹自己的受訓背景,出示執業資格等相關證件;
(2)遵守諮詢機構的有關規定;
(3)遵守和執行商定好的諮詢方面的內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求助者。
(三)心理諮詢時間和收費
諮詢時間:每週一次,每次50分種。
收費:學校接待學生諮詢、心理測驗不收費。
七、諮詢過程
諮詢階段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建立諮詢關係、收集相關資訊、進行心理診斷、制定實施方案階段;
2.心理幫助階段;
3.結束與鞏固階段。
具體諮詢過程:
第一次: 2013年4月5日
目的:
(1)瞭解基本情況;
(2)注意同求助者的共情,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
(3)確定主要問題;
(4)探尋改變意願;
(5)進行諮詢分析。
方法:攝入性會談 心理測驗
過程:
(1)填寫諮詢登記表,詢問基本情況;介紹諮詢中的有關事項與規則;
(2)向求助者瞭解其成長過程中的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
(2)進行心理測驗;
(3)確定諮詢目標;
(4)與來訪者交談,收集臨床資料,探尋來訪者的心理矛盾及改變意願;
(5)對來訪者的心理歷程進行簡要的回顧;
(6)作出初步問題分析,讓來訪者瞭解“為什麼會這樣”;
(7)透過與母親及求助者協商,準備運用陽性強化法和零反應區別強化法對求助者的對立違抗行為進行矯治;
(8)佈置諮詢作業:記錄“行為心理障礙”發生的頻度。
第二次諮詢:2013年4月12日
目的:
(1)加深諮詢關係,進一步收集資料;
(2)透過談話,改善來訪者的不良認知。
(3)採用陽性強化法,由母親與老師詳細觀察和記錄孩子產生不良的情緒和行為,透過諮詢作業使用消退和強化技術,形成良性行為和認知。同時,透過諮詢作業實施“零反應區別強化法”,對求助者在規定時間內“對立違抗行為”若不發生,即給予強化。
方法:談話法、陽性強化法、零反應區別強化法、行為契約法。
過程:
(1)諮詢師與來訪者透過交談、啟發與引導,幫助求助者認識到他的不良認知,並進行改變。使求助者正確的認識現狀,認識到他的這些不良的情緒和行為給自己帶來的不良後果,並提供一些與老師、同學和家長建立良好關係的方法和策略。
(2)在這次諮詢中,透過與求助者協商,並取得其母親與老師的配合,詳細觀察和記錄孩子不良的情緒和行為發生的頻度、程度和後果。
由母親和班主任對求助者的對立違抗行為與感覺進行整理記錄。
(3)佈置諮詢作業:在諮詢結束後,首先要取得有關人員的配合,特別是在學校要做好與班主任的配合。首先,運用消退療法,家長和老師對求助者的逆反行為不予理睬,暗地裡密切注意觀察,期待其行為的轉變,當行為出現轉機的時候要立即給以口頭表揚。其次,取得家長和班主任的支援,運用零反應區別強化法,與求助者簽訂契約:求助者在學校學習,每節課內20分鐘內無對抗老師及干擾的行為發生,由老師在全班點名表揚,併發給小紅花1朵,如果45分鐘內不發生上述行為,則發給小紅花2朵。在家裡,45分鐘內如果不與父母頂撞、不亂摔東西,獎勵觀看《喜洋洋與灰太狼》動畫片30分鐘;如果三天內在學校、在家裡無上述行為,則家長獎勵50元以內求助者想要的物質獎勵。最後,要求母子二人在家裡對每天的行為和想法的改變做交流並由母親協助記錄。
第三次諮詢:20xx年4月19日
目的:
(1) 鞏固諮詢效果;
(2) 對前幾次諮詢進行總結;
(3)結束諮詢。
方法:談話法
過程:
(1)反饋作業:建立了較為良好的師生的關係,增強來訪者的學習和交際信心。母親對來訪者的一系列改變非常滿意。
(2)對前幾次諮詢進行總結,與求助者討論今後努力的方向,鞏固已習得的良好行為,同時向求助者說明過去對他實施的那些獎勵,都是為了改變其不良行為的,現在求助者各方面的表現都在向好的方向轉變,就不再對其實施金錢獎勵,這一點求助者表示贊成,但是提出自己以前喜歡畫畫,可母親不讓畫,希望母親不要干涉他畫畫。經過這次事件,母親思想上開明瞭許多,她相信孩子能處理好學習與畫畫的關係。孩子則表示他會管理好自己,爭取學習畫畫兩不誤。
(3)基本結束諮詢。同來訪者共同討論,詳細制定自己未來的學習生活目標計劃。
八、諮詢效果評估
1、求助者對諮詢效果的自我評價:
一個月後電話隨訪,求助者自述現在覺得上學很開心,因為老師指派班長與他結成幫學對子,探討學習問題,還交到了幾個要好的朋友。目前他對自己充滿信心,相信自己還能再考90分來證明自己。
2、求助者社會生活適應狀況改變的客觀現實:現在在學校很開心,與老師同學關係得到改善,學習效率提高。在家裡與父母關係融洽。
3、他人評價:老師反映,求助者現在學習很用功,作業寫得也比較乾淨,課堂上也能專心聽講,基本能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沒有發生與老師對抗行為。
4、諮詢師評價
透過電話回訪,發現諮詢已達到目的,改善了求助者的不良的情緒和行為的發生,能主動協調好與同學的關係,尊重老師,與母親的關係也融洽起來,諮詢過程完整有條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