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作文教學中學生的情感培養探討的論文

作文教學中學生的情感培養探討的論文

作文教學中學生的情感培養探討的論文

  【摘 要】分析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情感的原因,提出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情感的三條途徑。

  【關鍵詞】作文教學 情感 運用

  情感培養在作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師能調整好學生的情感狀態,往往能大大改善作文教學效果。情感是教育的靈魂,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作文教學的藝術更多的不在於知識的傳授,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下自然地寫作。以“情”馭文,以“情”蓄勢,以“情”雕文,最終達到文情並茂。

  一、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情感的原因

  (一)感情是寫作的源頭活水

  現在很多學生怕寫作文,原因是目前我們的作文教學是封閉式的,作文內容與生活脫節,重課內輕課外,加上許多教師不讓學生的情感自由馳騁,逼他們寫千篇一律的應試作文。教師逼作,學生憋寫,學生主觀上沒有作文的積極情感,作文就會成為折磨人的苦差役,學生則會消極應付,生編硬造。這樣是不可能寫出好文章的。文以傳情,文以載道。文章是一個人對社會、對生活、對自然的情感體驗或者理性認知。要寫好文章,情感是基礎。蘇轍說過: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此“氣”,就是醞釀在心的情感和理趣。清朝王夫之也說:落筆之先,意匠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就是說,文章沒有技巧,而要靠個人內心的意趣。世上真能寫文章的人,都是有了長期的情感積蓄,促使其非說非寫不可,一旦為某種契機觸發了情感,就產生了強烈的寫作慾望,並滿懷情感地進行寫作,不能自止。長期以來,在作文教學中,作文材料的貧乏單一,臉譜化、公式化、情感的蒼白和空白化,一直是困擾作文教學的一個歷史沉痾。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應該把引導學生思想積澱、情感體驗作為作文教學的重點,培養學生如何把自己真實的情感和感悟表達出來,鼓勵學生說出自己想說的、要說的、非說不可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個性化語言,將假話、空話、套話拒之門外。引導學生如何去感悟人情、人性、感悟做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善良、孝心、正義感,正確的美醜、善惡、是非觀。

  筆者有一次給學生布置主題為“我的好朋友”的作文,一開始,筆者從確定中心、選擇材料、使用語言等方面做了詳細的指導,但到落筆時,學生仍然覺得沒什麼可寫的,交作文者寥寥;後來,筆者順應學生的心理,要求把好朋友在學校中的表現向他們的家長彙報。學生都覺得這樣的作文有意思,激發了向家長彙報的激情。這樣一來,學生都覺得有許多要說的話,產生“情動而辭發”的效果,寫出來的文章言之有物,情真意切。

  (二)感情對寫作活動起到催化作用

  有情才有文,情動而辭發。著名作家巴金說他自己“不是為了當作家才寫小說,是過去的生活逼著我拿起筆來”,情感是寫作的原動力。所謂“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在寫作活動中,情感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優秀的作品莫不是“鬱於中而洩於外”,“為情而造文”,為情感促動而寫成。作文,應該是真情實感的流露,我手寫我心,將自己的所看、所感、所說、所做、所想表達出來。情感是作文的催化劑,它影響著人的認知,激發推動著人的認識活動向縱深發展,豐富了人的認識內容。帶著情感去認識事物,就能使被認識的事物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神奇,化無情為有情,化無生命為有生命。如果沒有思想和情感做基礎,在描述事物時缺乏人的情感,對所寫的景物沒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深刻情感體驗,作文就會平淡、枯燥、無味,那作文教學只能是空中樓閣、無緣之木。()而只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能夠觀察、活躍思維及大膽想象,進行發散性的思考,學生作文,才有成功感和創造欲,精神就振奮,就心靈手巧,面對作文題目,就能自覺地集中注意,精心思考,敞開心扉,尋找材料,挖掘儲備,選擇那些恨得要死或愛得要命的人、事、景、物來寫,有時甚至可以達到酣暢淋漓、飛流直下的境地。一位教師曾佈置學生寫以“幸福”為主題的文章,有個男生非常喜歡足球,就選擇了我國足球隊在出線的一剎那來寫,那時刻他感到無比幸福。全文一氣呵成,感情充沛真摯,言之達意,條理清晰,不失為一篇好文章。由此可見,學生寫作情緒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情感的途徑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認真研究學生的作文心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是十分必要的。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造力的源泉。那麼怎樣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呢?途徑有三:

  (一)立足生活,引進活水

  生活之水永遠是鮮活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的思想、觀點、情感及一切材料都來自現實生活。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生活既體驗”,這是學生帶著他自己的思想、心靈和生命經驗對自我、對生活、對自然、對世界的叩問和發現,而不是在教師指導、規定或暗示下的所謂“觀察生活”。《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沒有這種真切體驗,作為一切作文精神底色的真情實感就無從談起。作文是學生生活經驗、知識基礎、思想感情、閱讀水平、智力技能的綜合反映。學生的思想經歷、人生經歷、生活空間都非常有限,如果不從多個層面去開拓學生的視野空間,就硬逼著他們去寫許多話題,這也許會扭曲學生的心靈,不符合實際,甚至會出現假話、空話、套話、大話等現象,學生作文水平不會真正提高。他們參加實際活動,就有東西可寫,寫出的文章就有特色。指導學生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材料去作文,抓住最感興趣的某項活動場面及人物在活動中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等,留心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這樣,學生在有了切身體會的基礎上,頭腦中儲備的表象豐富了,寫作時才能得心應手。開拓學生的視野,方式和途徑有很多,比如報紙、雜誌、政治、自然、社會、影視、新聞節目、小小說、讀者、故事會等,也可以是引導學生的視野去觸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真誠與虛偽的人性體驗,心與心的碰撞,做人的道理;也可以是帶領學生走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花草蟲魚,走進集貿市場,看商販巧舌如簧地推銷產品,看不同人的菜籃子;欣賞歌曲,感悟意境;留心身邊的熱點、大事等。總之,即是要把學生的視野伸向不同的時空、不同的層面,為他們提供豐富多彩的廣闊的認識天地,讓他們真切地感受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領悟美的情趣,觸發作文情感,寫作才有話可說,情趣才能有所依附,立意才能深遠,才能敞開心扉,表現出不可遏止的創作欲。

  (二)激發興趣,以情激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指導學生作文的關鍵就是要激發興趣,觸發情感,“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興趣是一種內在力量,它促使學生萌發強烈的求知慾,從內心產生一種自我追求,向著認定的目標前進。如果學生能從厭惡作文轉變為喜歡作文,那作文教學任務就完成一大半了。教師一旦激發和培養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情,就會自覺地寫,刻苦地練,寫作時才會文思敏捷,一氣呵成,從而促進寫作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採用以情生情的方法,創設情感氛圍,激發興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產生“我要寫”的慾望。一位教師在佈置作文《我的父親》之前,先讓學生展開討論,自由說說自己的父親。學生身處其中漸漸進入由討論造成的氣氛中,對父親的記憶和情感也積聚到心頭,成為不可不說的話語,情緒高漲,情動而辭發,產生“我要寫”的慾望。另外,在討論中,學生會接收到更多的資訊,一方面激發了寫作的靈感,另一方面使得情感的積累更多更深刻。正如蘇聯教育家贊科夫所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作文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詞語”。

  (三)創設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努力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效果

  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作文課上,教師滔滔不絕地講,下面學生懨懨欲睡,等到動筆時,學生還是不懂怎樣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臉惘然,無從下筆。這樣的作文指導是徒勞的,沒有感情的作文指導是蒼白無力的。當教師傳遞出的是冷漠鄙視的情感時,學生會拒絕接受他傳遞的知識;當教師表現出關愛、信任的態度時,學生會欣然接受並努力記住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情感的融洽為作文提供輕鬆愉快的環境,讓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師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學生就願意將自己的真實想法透過作文向教師表露,教師也應真誠地給予回應。教師指導作文必須做到耐心、熱情、細緻、周到,讓學生產生親切感,在評改過程中,教師應抓住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對立意新、選材精、結構完整、構思巧妙、情感真實等加以肯定,從而達到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效果。青少年學生自尊心很強,喜歡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師的首肯,鼓勵適當,能使他們增強信心,提高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注意發現每個學生習作中的點滴優點,特別是對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抓住他們的“閃光點”,給予鼓勵,這將會大大增強學生作文的興趣與進取心。對學生作文中的不足之處,教師不應迴避,而應實事求是地指出,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言語中肯,態度和藹。既要讓學生認識到習作中的不足,又要保護好他們寫作的積極性,避免挫傷學生的自信心。

  總而言之,作文教學閃耀著情感的光彩,教師的情感是聯結作者和學生感情的紐帶和橋樑,只有具有豐富情感的教師,自己胸中燃起一團火,才能點燃全班學生那一片火,才能產生一種感染力、輻射力,拓寬學生的情感體驗渠道,挖掘深藏於心的寫作資源,才會催生文情並茂的佳作,作文教學也因情感的滲透和誘發而獲得不朽的生命。

  【參考文獻】

  [1]白金聲。怎樣當老師 怎樣教語文——語文教學長短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2]孫春城。給語文教師的101條建議[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