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論文分析同伴關係的中介作用

論文分析同伴關係的中介作用

論文分析同伴關係的中介作用

  一、問題提出

  由於城市強大的吸附作用,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的勢頭在很長時間內一直銳不可當。其子女或留守在農村成為留守兒童,或隨父母進城成為城市流動兒童,成為當前大家廣為關注的物件。20xx年的經濟危機、產業升級轉移使我國的人口出現新的變化趨勢,一些長期在外地務工的農民工開始從城市回到農村或家鄉。

  20xx 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支援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支援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意見的最終落地將會進一步促進農民工的踴躍返鄉。同時,城市流動兒童因在流入地升學( 主要指升入公辦初中或公辦高中) 面臨各種限制,且在短期內難以解決,而不得不返鄉就讀。學生返鄉是剛剛產生的新現象,而城市流動兒童與留守兒童出現較早。相對而言,返鄉學生數量較少,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所謂返鄉學生,即以前隨進城務工的父母在外地( 城市) 生活、讀書,後來回到家鄉( 或農村) 學校讀書的中小學生。

  二、研究方法

  採用張敏根據郭伯良編制的兒童同伴關係不此可見,兒童的心理適應水平與其同伴關係質量關係密切。還有一些研究證實同伴關係在個體外源性因素與自身發展之間具有中介作用。依此可以推斷,同伴關係可能在教師支援和心理適應之間起中介效應。但是,當前並沒有實證研究支援這一中介作用機制。如果教師支援和同伴關係有助於兒童的心理適應,那麼返鄉學生要避免心理上不適應,則需要良好的教師支援和同伴關係作為個體保護性因素。不過,返鄉學生的教師支援、同伴關係質量和心理適應狀況如何,仍需更多的實證調查加以描述。基於此,本研究立足返鄉初中生教師支援、同伴關係和心理適應的現狀,考察三者的關係,重點探索同伴關係的中介作用。

  三、討論

  許多研究表明,社會支援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個體所獲得的社會支援對其積極適應和個人發展有顯著影響,主要作用表現在它對心理健康的增進和維護。學生返鄉之後,父母在外務工或再次外出導致了他們與父母的.實際分離,因此教師是滿足其心理發展的重要資源。在生存環境和學習環境的轉換中,父母支援的相對缺失,使得返鄉學生更需要教師的支援。

  如果教師支援能夠快速補位,則會促進返鄉學生的心理適應: 一是教師為返鄉學生提供直接的學習指導,可以有效緩解返鄉學生因為學業受阻而造成的學習焦慮,還可以避免因學習成績落後被大家輕視; 二是教師情感支援可促進返鄉學生的身心發展,國外研究顯示這種作用不僅表現為可以幫助改善學生厭學情緒和輟學行為,還有利於改善師生關係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無疑有助於他們返鄉後的心理適應;三是教師支援返鄉學生參加發展能力的活動( 例如各種競技活動、班團活動) ,將激發他們的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加速他們融入當地生活的步伐,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他們被集體孤立。事實上,社會支援來源的存在僅僅是一種潛在的支援,返鄉學生要使其變成現實的支援,以更好地適應當地生活,關鍵還在其能積極參與和主動獲取社會支援,尤其爭取教師的實際支援。

  四、研究結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返鄉初中生的同伴關係和心理適應差於非返鄉初中生,其獲得的教師支援也略低於非返鄉初中生。返鄉初中生的教師支援、同伴關係與心理適應之間的關係密切,並且返鄉初中生同伴關係在教師支援與心理適應之間具有中介作用。這提示我們,改善返鄉初中生的教師支援和同伴關係對他們的心理適應具有明顯的增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