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項羽失敗的原因
誰都曾讀過這樣悲壯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誰都聽說過這樣悽美的故事——“八千子弟同漢歸,不負君恩是虞姬。”誰都熟悉這樣一個名字——西楚霸王項羽。
他一生指揮作戰七十多次,從未失敗,唯獨垓下之戰成為生命的絕唱。他坦然於漢軍之前,無畏生死,盡顯英雄本色。在亂世群雄中他脫穎而出,成為西楚霸王。最後卻在楚漢相爭中輸給了“老粗”劉邦。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真如項羽所說,是“天亡我”?
常言道:“事出有因”。顯然,劉邦能成為最後的贏家絕非偶然;而項羽之所以會成為悲劇英雄,也絕非偶然。無論心計、謀略、用人方面等,劉邦都顯得比項羽技高一籌。
首先,在用人方面:項羽的疑心重。他對人都不太信任,凡事都要親力親為。打天下基本都是自己單槍匹馬。因此他身邊的謀士將領一個個都離他而去,例如幫劉邦打下半壁江山的韓信,陳平,都是因為在項羽那裡得不到重用,才轉而投靠劉邦的麾下。最後只剩下一個范增。然而疑心讓他最後連范增也失去了。相反,在用人方面,劉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因此相對於項羽的人才凋零,劉邦麾下人才濟濟。在與部下酒宴慶功分析自己最終得天下時,劉邦說:“朝堂上定好計謀,就能指揮千里之外的軍隊打勝戰,在這方面我不如張良;鎮守後方,安撫百姓,保證前方軍隊的糧食供養,在這方面我不如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這方面我不如韓信。他們三人都是出類拔萃的英雄豪傑,我能信任他們,放手讓他們施展自己的才能,這就是我奪取天下的原因。項羽只有一個謀士范增,又不能信用他,這就是他被我打敗的原因。”
其次,在戰略和謀略方面:
(一)章邯帶了二十餘萬大軍去投靠項羽,結果項羽擔心秦軍不聽指揮下令趁夜把秦軍二十餘萬人活埋於新安城內,寒了天下欲降將士之心。率兵西進,屠戮咸陽,殺秦王子嬰,燒秦朝王宮。而劉邦進入關中就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久受暴政苦難的百姓立刻毫不猶豫的統統倒向劉邦那一邊。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顯然在人心收攏方面,項羽遠遠比不上劉邦。
(二)曹無傷向他告劉邦的密,項羽卻將他暴露出來,劉邦一回去就把曹無傷給斬了。這樣一來,誰還敢去跟他告密?而劉邦卻禮待向他告密的項伯還秘密結為親家,讓項伯死心塌地的做他的內應。
(三)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范增勸項羽趁機殺了劉邦,以絕後患。他卻優柔寡斷,縱虎歸山放龍人海。而劉邦羽翼豐滿後趁勝追擊,毫不給項羽喘息的機會,將他圍困在垓下。
(四)投奔項羽的`將士之所以會跟著項羽南征北戰,拋頭顱灑熱血,圖的無非是封妻廕子,光宗耀祖。項羽分封時卻把其他的諸侯分在壞的地方,自己的群臣分在好地方。導致他們的心中不平,狼煙再起。而劉邦則深諳“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道理,每次打完戰就賞賜手下讓他們心甘情願的為自己賣命。因此項羽從四十萬大軍縮減到後來垓下的八百餘,而劉邦的軍隊日益壯大。
(五)項羽目光淺短,只想衣錦還鄉。而劉邦的目標卻是天下。
最後,胸襟肚量方面:
項羽肚量小。手下勸項羽說,關中是個稱霸的好地方,有地利天險。而項羽卻一心想回江東,還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於是手下就諷刺他“沐猴而冠”。他一怒之下就把那個手下扔進大鍋裡煮了。而劉邦卻能從善如流,虛心聽取手下謀士的建議。他接納酈食其,聽取陸賈的意見,以文治國,到後來的親自去拜祭孔子。這些都足見其心之寬。
在我看來,項羽是個英雄,他是個驍勇的將軍,是個無畏的戰士,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但他卻不能成為萬人之上,凌立於天地的統治者。他缺乏作為一個統治者應該具備的特質。關鍵時刻的冷血冷靜,當機立斷。過人的謀略與用人之道。虛若懷谷的胸襟,因為他要容的是天下!天地萬物都是辯證統一,一分為二的。他的性格放在了戰場上,反而成了揚短避長,而不是揚長避短。再者,治國之道,需一文一武,一張一弛。而他卻一味的崇尚武力。“馬上得天下,寧可以馬上治乎?”這顯然是行不通的。所以,在與劉邦的對弈中,項羽註定了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