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高校音樂欣賞課程與大學生素質教育論文(精選8篇)

高校音樂欣賞課程與大學生素質教育論文

高校音樂欣賞課程與大學生素質教育論文(精選8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校音樂欣賞課程與大學生素質教育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校音樂欣賞課程與大學生素質教育論文 篇1

  一、音樂欣賞課程與素質教育

  為了貫徹大學生素質教育方針,推動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設定和教學工作步入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教育部印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指出公共藝術課程是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設立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對於提高審美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共藝術課程與高等學校其他公共課程同樣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目前,音樂教育已經成為高校開展藝術教育的主要載體,公共藝術課程已成為高校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欣賞課程則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課程,是高校大學生提高綜合素養的重要平臺,其地位和重要性毋庸置疑。

  同時,音樂欣賞課更是被納入到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中,其中包含《藝術導論》《音樂鑑賞》《美術鑑賞》《影視鑑賞》《戲劇鑑賞》《舞蹈鑑賞》《書法鑑賞》《戲曲鑑賞》。音樂欣賞課程正逐漸成為許多大學生學習的必修課,他們透過學習音樂欣賞課程提高道德水準、審美水平、智力層次,形成青年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二、音樂欣賞課程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當代社會,大學生的生活或多或少與音樂存在著聯絡。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專業音樂藝術工作者。透過提升大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力,形成由低及高的感知、體驗、理解、聯想的價值品評階段。音樂欣賞課程作為音樂教育的核心課程,是高校開展美育和德育教學的重要途徑。在普及了音樂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音樂教育透過對優秀藝術作品的欣賞和評價,提高了大學生內在的審美修養境界和藝術鑑賞能力。

  1.音樂欣賞課程是培育大學生良好道德情操的載體

  音樂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聲音符號,用以表達人的所思所想。音樂是有目的、有內涵的,其中隱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懷,對於社會也具有一定教化功能和娛樂功能。《樂記》說:先王之為樂也,以治也,善則行象德矣。古代的先王制樂,其目的就在於治理國家,是治國的一種方法。近代學者梁啟超也說: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這些都說明音樂作為感性的藝術形式傳播著理性的社會道德,在培養人的內在道德修養、精神品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當前,大學生要透過學習樂理知識,瞭解樂譜的淵源,在品鑑樂曲的同時,理解音樂背後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從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提升人格和品質。如廣為流傳的古箏曲《蘇武思鄉》,樂曲取材於漢朝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19載,但始終堅定不屈、忠漢不移的典故。

  樂曲一開始採取了深沉、抑鬱的旋律和緩慢的節奏,使人彷彿看到在冰天雪地的北國,兩鬢斑白、額頭佈滿皺紋的暮年蘇武手執羊鞭艱難地放牧在北海邊的情景,同時也表現了蘇武遠離中原,困居他鄉的苦悶心情;接著曲調漸趨明朗、激昂,表達出蘇武對漢朝壯麗山河的懷念,以及決心排除萬難返回中原的堅強意願;樂曲結束時,多次出現用蒼勁有力的扣指奏出的低沉憤懣的音調,表現出蘇武對匈奴統治者的憤怒反抗和忠於漢朝的崇高民族氣節。整個音樂對激發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具有示範意義。

  2.音樂欣賞課程是健全大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路徑

  柏拉圖說過:音樂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受過這種良好的音樂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和自然事物的醜陋,很正確地加以厭棄但是一看到美的東西,他就會讚賞它們,很快地把它們吸收到心靈裡。音樂欣賞是一種高層次的審美活動。音樂家在自然、社會、人的心靈與情感世界中發現美,便進行創造和表現。欣賞者則對音樂家的審美創造進行欣賞、理解、感悟,欣賞其中的絕響,理解其中的樂動,感悟其中的韻律。

  音樂欣賞是培養大學生良好審美能力的途徑之一。大學生在欣賞音樂的時候,透過對美妙的音色、優雅的旋律、律動的節奏、豐富的和聲、清晰的結構,獲得美好的審美感受,從而感受到美的內容、美的情緒。情緒是音樂欣賞中最為靈動的心理因素,所以大學生聆聽《好日子》的時候,就會感覺到生活是那麼美好,一定好好珍惜;合唱《團結就是力量》的時候,內心會激昂,熱血會澎湃,振奮整個精氣神;吟唱《雨花石》的時候,會感到時間的恆遠、歲月的滄桑和事物的堅貞;演奏《二泉映月》的時候,彷彿又穿越時空隧道去體驗往事的悲傷,感受人生之無常。這種透過聲音感受的藝術審美過程可以大大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從而形成感受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再自覺生成正確的審美認知能力和審美價值取向。

  3.音樂欣賞課程是打造大學生健康身心的有效手段

  從生理學的角度看,音樂可以鍛鍊提高人體機能、人的體質。經常練習聲樂,如同在做口腔體操,使面部肌肉經常運動,鍛鍊呼吸功能,增強肺活量。練習管絃樂器時,可以鍛鍊身體的平衡性、敏銳性。視唱練耳的訓練,可以使學生視聽覺的感知能力、反應能力更加敏銳、協調。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音樂和其他學科有明顯的差別,無論聲樂、器樂,都是一種技術性很強的勞動,需要長時間的艱苦磨練,同時由於要求的精準度比較高,要想較好地完成演奏,必須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持久的耐心和機敏輕巧的細心。

  從管理學的角度看,音樂還可培養人的團結協作精神。因為音樂是一種需要精誠合作來完成的藝術,合唱重唱齊唱,合奏重奏齊奏,只有協調一致,才能成就一個精美的藝術品。即使是獨唱、獨奏這樣的形式,也要伴以和諧的伴奏或伴唱來完成。音樂作為交流的一種特殊方式,聲波頻率會引起體腔反應,聲壓可刺激大腦皮層,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實現心靈上的和諧。大學生在高校期間正處於青春期,心理壓力大,情緒不穩定,易產生急躁、衝動等心理健康問題。為此,音樂欣賞課程應因勢利導,引導在校大學生傾聽經典劇目。

  三、高校開設音樂欣賞課程的思考建議

  音樂欣賞課程正逐步成為高校公共課程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方面,音樂欣賞已經成為高校學生最喜愛的課程之一。結合時代氣息,高校將特色的音樂文化融入到音樂欣賞課程之中,開設音樂欣賞課程已成為提高大學生的音樂藝術修養的重要方法。但是,高校音樂欣賞課程的設定與內容也存在相應的問題,例如,高校開設的音樂欣賞課程設定單一,上課形式單一,內容模式單一,缺乏創新、創意。大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後缺乏持續學習的興趣,效果並不是十分理想,掌握的音樂知識和具有的音樂素養依然較少。針對音樂欣賞課程在高校中的發展現狀,筆者認為,高校在開設音樂欣賞課程時可以在形式和內容上發展創新,實現音樂素質教育方式的多元化。

  首先,設定不同的音樂場景,讓大學生放下聽不懂的包袱,引領大學生走進音樂殿堂。由於音樂藝術的基本材料音響沒有造型性和語義性,所以許多大學生感覺音樂難以欣賞,尤其是嚴肅音樂。比如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在課堂教學上要求大學生閉上眼睛,開啟耳朵,去感受不同的曲風,或舒展的、或安神的、或愉悅的、或激動的、或澎湃的,讓大學生沉浸在曼妙的音樂氛圍中。

  與此同時,在播放的過程中解釋不同音色、節奏、旋律的特點,使大學生欣賞音樂的同時瞭解到不同的音樂形式及各種樂器的器質。這樣的音樂欣賞課程不僅使欣賞音樂過程生動鮮活,潛移默化,更讓大學生的身心得到無限放鬆,享受超乎聽覺和情緒之外的東西,讓音樂去啟用青年的生活閱歷與人生感悟。

  其次,可以結合地域特色,將當地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音樂融入到音樂欣賞課程中,增強大學生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比如贛南採茶樂,屬於閩粵贛客家民系地方音樂,唱腔屬於曲牌體。

  以茶腔和燈腔為主,兼有路腔和雜調,俗稱三腔一調,伴奏均為民間樂器,主要有勾筒(二胡類)、嗩吶、鑼、鼓、鈸和笛子等。像贛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將當地的音樂文化融入進高校音樂欣賞課堂中,既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開設了音樂校本課程,又結合健身陽光體育活動,讓採茶樂的內涵、曲目、表演形式充滿趣味性,編排了獨具一格的採茶韻律操,達到健與美的完美結合,使大學生透過對客家人的音樂文化的演習,自覺地增強對地方音樂文化的認同和傳承,從而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音樂修養水平。

  最後,高校開設音樂欣賞課程,既是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必要手段,更是營造和諧校園文化的重要切入點。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校風校貌的直接體現,是高校集體意識和歷史積澱的集中表現;是高校精神的紐帶,是吸引和團結師生的精神磁場。

  要善於將音樂欣賞課程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促進校園文化繁榮發展。因為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具有一定約束力和規範作用,透過良好的環境、氛圍、活動,可以激發他們的群體意識和團隊精神,建立起團結、友善、互助的集體氛圍。同時也可藉助校園文化來豐富音樂欣賞的課堂,透過組織大學生參與校園音樂文化活動,將課堂直接對接舞臺,讓大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音樂的魅力,並在音樂表演中欣賞音樂魅力,在音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愉悅。

  總之,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音樂欣賞課程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起著重要調節作用。音樂欣賞課程要從培養大學生興趣著手,挖掘創意原動力、鍛鍊表達能力,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發展。高校可以結合體操、舞蹈、武術等運動專案開展音樂欣賞教育,也是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塑造學校形象的必要手段。音樂可以讓當代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心靈愉悅和精神慰藉,還可以引起大學生心理和生理的反應,對穩定情緒有特殊的醫療功效。

  高校音樂欣賞課程與大學生素質教育論文 篇2

  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文化水平在不斷的提高,呈現出對文化的多層次追求,世界各國掀起多元文化的高潮,在這場風暴的衝擊下,音樂文化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音樂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體現了人類文化和文明的發展程度。眾所周知,音樂文化的發展離不開音樂教育的傳承,高校音樂教育對未來的民族音樂的多元化傳承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把國外的音樂文化融入本土,是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在傳承和推廣的基礎上,培養出大量民族音樂文化的愛好者,提升對民族音樂的情感,加強民族的團結力。

  關鍵詞:

  多元文化;高校;音樂教育;民族音樂;傳承發展

  我國對音樂教育進行了大量的教育改革,使得音樂教育管理方面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也在不斷地完善教學管理。不斷擴大辦學規模,各個高校的重要管理方式成了院系管理方式。雖然制度不斷完善,但是很可惜,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弊端。由於近十多年來我國以經濟的快速發展作為引領社會的核心,使得經濟管理對教育管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負面影響就是把經濟管理中的績效管理單向地、毫無理解地運用於教育管理當中。老師的教、課本知識和單方面的學科知識由於受傳統的教育觀念的影響被高校音樂教育普遍重視,而輕視了學生的學、實際操作能力和學科之間整體的知識的把握。其中具體體現在:一是學生足夠寬的知識面,而知識的深度不夠;二是學生的還有待提高的實際操作能力,對社會的適應性;三是學生之間的水平差別較大,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待提高。另外,最重要的還是教育與管理脫節的問題。

  杜威是美國的哲學家和教育學家,他在20世紀初提出提出“多元文化”。隨著在世界多元化發展的局勢下,人們把視線轉向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勢不可擋的成為當前新的發展物件。在多元化和民族化並存的新形勢下,基於共同發展的原則。在這樣的背景下,在這裡提出的看法是民族音樂的傳承與未來和高校音樂教育的關係。

  一、增強民族音樂的人才教育觀念

  我們大家都知道,民族音樂教育的開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師資力量的影響,結合目前我國各部分割槽域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情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族都有自己的傳統音樂文化,然而各個民族發展的進度和方向是不同的,結合各個地區的實際狀況,必須要構建起原生態音樂文化,所有高校都應該加大對這個目標任務的重視力度,所培養出來的音樂人才也應該是建立在當地音樂文化特色的基礎上的,結合本地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需要進行人才培養工作,保證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再進行知識的充實。高校應當把我國的傳統文化作為教學的支點,單純的單科改革已適應不了現狀,讓傳統的教學目的和方法得到徹底的轉變,從源頭上改進課程設定,教學評價等專案,是民族音樂文化的地位在音樂教育中得到充分提高。

  二、有效的統一民族音樂教育和音樂教育

  近些年來,我國經濟水平和科學技術都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文化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基於這樣的大環境,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更新和延續成為高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目的,教育學生熱愛自己民族的音樂文化,使它能夠持續高效地傳承下來。在以多元化屬為背景的社會音樂教育形勢下,人們看高校音樂教育的系統性和綜合性受到條件的限制,衡量高校音樂教育的尺度也受到影響。高校的音樂教育改革應以學生為本、以人文作為主題、把音樂作為教育的重點內容、從頭開始以不同的層次,多個方面,在各地高校大範圍開展傳統音樂文化教育,促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音樂的價值觀有一個正確的評判,從而激發出學生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熱愛之情。每個地區的傳統民族音樂都是不一樣的,都有著各自的特色和呈現方式,表達感情的音樂方式也不盡相同,喜怒哀樂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是,有了多元化的音樂情形大不一樣,世界民族音樂的融合,不但豐富性了音樂本身,而且形成多樣化的世界民族音樂,例如,《梁祝》是我國非常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這一協奏曲的核心題材是我國的越劇文化,我國傳統的戲曲表演是其所採用的主要方法,然後由世界聞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俞麗娜進行演奏,音樂效果更上一層樓,他在這首曲子的演奏中,利用小提琴和二胡的演奏技巧,融合了中華傳統民族音樂所具備的音樂語言,是這首曲子更加圓滿動聽。這就是說,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的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不僅能夠駕馭我國傳統樂器,外國的樂器也十分容易契合。由於現在傳媒普遍化程度,不管是農村還是城鎮,都有著傳統音樂文化的滲透,逐漸消融化解,得到良性的發展,得以“潤物細無聲”,提升大眾的欣品味,提高了中華傳統民族音樂的品質,這對於我國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能夠激發出我國人民潛在的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從而使得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得以傳承。

  三、對外來音樂加以借鑑

  對於音樂教育來說,與其他的文化課程教育並沒有多大的不同,都是人類社會文明一種非常寶貴的財富,他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他們彼此相互支撐,相互通融。高校的音樂教育應當把人生價值觀和思想觀念跟音樂教育活動密切聯絡起來,和教學過程相結合,使傳統民族文化、音樂教育文化都滲透到音樂教育理念中。這些都說明了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最基本的策略,在傳播民族音樂文化中起著墊腳石的作用。高校音樂教育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選擇最有利於促進音樂發展的教學模式,最大程度上保證民族音樂能夠得以發揚光大,這只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方面是,為了保證民族音樂文化的高純度,和民族音樂教育相結合,是他人的音樂文化在這裡得以改正,同時得到一些回饋資訊。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創新,它是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的首腦部分,從根本上來說,多元文化的背景給了創新民族音樂的契機,借鑑的外來音樂豐富了民族音樂的內涵。教師在民族音樂創新過程中,藉助多元文化的背景,這樣能夠促使傳統音樂文化的不斷髮揚廣大和源遠流長,在自身內涵得到豐富的同時,也使得傳統音樂文化更加符合現代世界的發展潮流,得到感化人的效果,實現教育人的目標,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激勵和鼓舞人精神,提供文化建設,給予精神支撐,促進社會穩定發展。說到這裡,大家可以看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音樂教育對各民族音樂之間的貫通和相互借鑑有著積極的正面影響,對培養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音樂人才有獨到的作用,對加深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有不可多得的益處。以上可見,傳承和發展是多元文化時代高校音樂教育內容的重中之重,明顯的民族特點可以是生活充滿樂趣,特具情趣的音樂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鬥志,昂揚的鬥志激勵他們向藝術的最高峰前進。受日益開放的大環境影響,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佔有相對的地位,根本是在保護的基礎上大力弘揚和持續發展,目前,以我國的文化為特徵,建立民族音樂教育的系統,對民族音樂的發揚光大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曉靜.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教育,2011(7):86-86.

  [2]任佔忠.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中對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科技,2014(10):212-212.

  [3]李光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等學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4(S2):269-270.

  高校音樂欣賞課程與大學生素質教育論文 篇3

  一、趣味遊戲展開策略

  1.聲音遊戲展開策略。即模擬活動中即將運用到的生活化材料的聲響。如中班打擊樂活動《熊出沒》,教師運用厚的塑膠盆以及簸箕與鋼絲球摩擦分別表現熊二走路時的“咚咚咚”以及光頭強電鋸砍樹時的長音“哧———”,因此在活動的開始部分,教師透過引導幼兒用聲音模仿熊二走路及光頭強砍樹時的聲響,讓幼兒能夠快速地進入角色扮演的氛圍中,透過聲音的模仿感受不同角色帶來的不同體驗與感受,為生活化材料的樂器演奏做好鋪墊。

  2.肢體遊戲展開策略。即透過簡單的身體律動感受生活化材料的演奏方法。如大班打擊樂活動《竹竿舞》,活動開始部分,教師引導幼兒用簡單的手部律動“開、合,開、合,開、開、合、開”來體會跳竹竿舞的節奏以及敲打竹竿的基本動作及節奏。運用在活動的開始部分,這樣的方法簡單明瞭,並且愉悅的氛圍貫穿活動始終,幼兒充分感受到竹竿舞的熱情。

  3.情境氛圍展開策略。即簡單的故事及語言的引導。如小班活動《有趣的舞會》中,教師簡單地創設蜜蜂與小兔子舉行舞會的故事情景,並在情境中用聲音模仿蜜蜂的“嗡嗡聲”及小兔跳舞時的“叮叮聲”為運用塑膠袋及玻璃瓶進行打擊樂演奏創設良好氛圍。又如中班活動《植物保衛戰》中,教師透過創設種子發芽的情景並模仿“西瓜”投手和“豌豆”投手的投彈動作及投彈時的輕與重,為用不同的方式讓圓凳發出輕與重的聲響開了個好頭。

  二、形象圖譜推進策略

  它分為兩個部分,即預設的圖譜及活動中隨機新增的圖譜。徐卓婭說:“圖譜,就是用最明白最簡單的圖畫形式來表現音樂的一種方法。因此,運用生活化打擊樂材料進行打擊樂教學的圖譜的製作就更為靈活並且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考驗。如在大班活動《大中國》中,教師預設了一份節奏圖譜,但是在活動的過程中,由於幼兒的自由發揮及探索,不斷地找來了教室裡他們覺得適合的(教師預設之外)可以運用到活動中的生活化材料。這時候,教師為了更形象地分配角色,隨機在圖譜中簡潔形象的畫出幼兒手中的不同材料,並根據幼兒的經驗做出標識進行角色分配,有效地指導幼兒探索及創造性的演奏,推進活動的繼續進行。

  三、探索創作延伸策略

  分為“探索”與“創作”兩方面。《指南》指出“珍視幼兒生活和遊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透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傳統打擊樂器的演奏方法已具有相對固定的模式,而生活化材料更具探索及創作的意義,幼兒能在探索過程中不斷髮現與創新生活化材料的演奏方法及不同的演奏方法產生的不同音效。“探索”即透過嘗試操作,探索同種生活化材料不同聲響。如中班活動《植物保衛戰》中,教師利用幼兒園裡幼兒的塑膠圓凳給予幼兒探索及嘗試的空間,思考“豌豆”及“西瓜”投手投彈時會發出怎樣不同的音效,鼓勵幼兒探索用什麼不同的方法使圓凳發出不同的音響,與“豌豆”及“西瓜”投手投彈的音響相匹配。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不斷地探索,嘗試,透過敲擊、刮奏等不同的方式使圓凳發出不同的聲響,形象地表現“豌豆”與“西瓜”投彈的聲音。我們的教師在組織生活化材料打擊樂教學活動時,為了讓幼兒獲得美好的音樂感受與體驗,並根據活動的需要,把趣味遊戲展開策略、形象圖譜推進策略、探索創作延伸策略以及指揮策略互相交織,穿插在一起綜合使用,它們在實際教學中沒有絕對的分界線。最後必須說明的是,以上幾種教學策略是我們的教師在生活化材料打擊樂教學的實踐中探索出來的一些積極經驗,我們鼓勵廣大的教師能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索出更多積極經驗。

  高校音樂欣賞課程與大學生素質教育論文 篇4

  一、學習內容多元化

  內容的選擇上實現多元化。以往的幼兒園音樂教學內容受教材及價值觀的限制,內容單一,侷限在中國文化特色範圍內。多元化音樂教學主張從選材上體現出放眼世界的觀念。讓我們的孩子在音樂課上也接觸到許多外國的民歌,透過學習各國各民族的音樂為孩子初步建立世界的概念。因此,在每個年齡段的學習內容上都應該適當選擇一些外國的音樂。

  二、學習手段多元化

  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是變化大,速度快,甚至可以用“日新月異”來概括,對於不同年齡的幼兒,他們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需要也不一樣。因此,幼兒對音樂學習的感知力、表現方法也不同。因此我們就應該為幼兒提供不同的學習手段以滿足他們身心發展的需求。

  (一)小班音樂遊戲化

  遊戲是3~4歲幼兒的主導活動。由於這個時期幼兒想象活動非常活躍,因而他們的遊戲也非常有趣,他們可以給任何一樣東西加上他們所想象的象徵性意義,例如,一片樹葉在過家家時可以當作盤子,在買東西時可以當錢用;一塊木片,一會兒當火車,一會兒當手上槍,一會兒又當木頭人。每一種遊戲都有孩於自命的意義,任何一個遊戲裡都藏有開啟孩子心靈大門的鑰匙。這個時期幼兒遊戲的另一個特點是共同遊戲,他們不再像1~2歲幼兒那樣各玩各的。其次,3-4歲階段是規則和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因此將遊戲化作為小班的音樂學習手段,會更適宜他們的學習特點,並且更能保護幼兒敏感期身心得到良好發展。

  (二)中班音樂律動化

  與小班幼兒相比,中班幼兒非常好動,手腳靈活。動作進一步發展,活動能力增強,喜歡跑、跳、攀、鑽等各種活動。肌肉的靈活性及用眼的協調性增強。他們需要透過感覺、知覺以及各種活動來探索世界,建立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和概念。這個階段應該讓讓孩子多運動。其次,4-5歲階段是器官協調、感覺與運動整合的敏感期,動作開始萌芽。所以說,音樂律動化會更適宜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並會更有效促進幼兒動作發展。

  (三)大班音樂節奏化

  5-6歲幼兒手指小肌肉快速發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運用手指活動,他們能長時間專注地探索物體的多種操作可能。他們的合作意識在逐漸增強,具有審美傾向。其次,5-6歲階段是精確感覺、精細運動開始發展的敏感期。以上特點說明大班幼兒正是節奏樂學習的良好時期。節奏樂學習能有效促進幼兒手指精細動作發展。同時更注重幼兒合作習慣的養成。

  三、學習形式多元化

  以往的音樂活動形式只侷限在唱歌、律動、欣賞、音樂遊戲。而隨著教學資源的不斷豐富,學習形式也呈現出了花樣翻新的特點。例如:玩奏樂器、唱遊活動、音樂體驗等等活動都比較受孩子喜歡。因此,在音樂學習方面老師要做到融會貫通,讓幼兒在不同形式的音樂活動中體驗音樂。

  四、學習量的多元觀

  多元化的教學觀在學習量上提出了突破性的創新。就是對每個年齡段孩子的學習總量不做限定,而是根據各年齡段孩子學習目標和手段的不同,以及孩子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做隨時調整。小班音樂活動主要目的是讓幼兒以遊戲化的學習手段來體驗音樂帶給自己快樂的情緒,掌握技能不作為主要關注點。所以就要有大量的豐富的音樂讓幼兒充分體驗。中班音樂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透過身體的動作來體驗表現不同的音樂,幼兒在這一個年齡段正是好動、動作開始萌芽的階段。因此要有一定量的內容讓他們學習。大班音樂活動的目的是在敲敲打打的打擊樂中體驗音樂、表現音樂。打擊樂在表現音樂方面要求幼兒動作更精細化。因此,在學習量的定位上要實現精而少。

  五、學習方法多元化

  教學方法多元化是指每一種音樂形式的具體教學方法實現多元化。例如:小班唱歌遊戲化傳統的教法是先學會歌曲再遊戲。但是多元化教法就開發出三種方法:前遊戲、貫穿始終的遊戲、後遊戲。中班歌表演的教學方法可以是情境創設法、角色扮演法、創編綜合法、唱跳奏聯合表演法等。學習方法的多元化會使課堂變得更加豐富,能夠活躍孩子們的思維,對培養幼兒的創造性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六、評價內容和方式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評價模式是實現音樂教學多元化的保證。評價內容也直接關係到幼兒的發展觀。在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人才觀早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我們對孩子的評價不只侷限在專業素質能力(學會了幾首歌,會跳幾個舞)還要關注非專業素質能力(合作、耐心、創造性等等)的發展。另外,在評價孩子的方式上,也不能用測評、逐一考核的方法來評定孩子。而要把日常學習活動中觀察到的孩子的表現作為評價孩子的依據。例如:大班節奏樂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而合作性只有在學習活動中才能發現。另外,小班幼兒的音樂感受力也只有在他們感興趣的遊戲中才能顯示出來。所以,老師只有透過細心的觀察才能真正發現孩子的進步。也能感知自己教學的效果。

  高校音樂欣賞課程與大學生素質教育論文 篇5

  一、激發幼兒對音樂的情趣

  (一)抓住幼兒的心理特點,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透過音樂教學活動可以使幼兒樹立集體意識、合作精神,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音樂內在的節奏、韻律,以及音樂遊戲等都會給幼兒帶來一種輕鬆、愉快的感受,他們在寬鬆的教學氛圍中,會形成自律、自己激勵的良好習慣。同時,在音樂活動中,幼兒能感受到集體合作的樂趣,學會了和他人的交往、合作,學會了尊重他人、欣賞他人、理解他人。培養幼兒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對提高音樂教學效果有很大的作用,那麼,如何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呢?

  1.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

  活潑好動是幼兒的天性,他們缺乏自己控制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運用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等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感官,讓他們去感受音樂、理解音樂、欣賞音樂。

  2.利用音樂教學語,激發學生的情趣

  音樂教學語就是音樂活動中一些點綴性的語言,比如,在開展音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播放一首歡快的音樂,使幼兒動起來,表示音樂活動馬上開始了。這樣的教學方式既符合音樂教學的特點,也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如運用節奏語可以讓幼兒感受到音樂的速度和力度,從而培養了幼兒的節奏感;運用手勢語,可以起到無聲勝有聲的作用,有效的指揮能夠啟迪幼兒的情感,使他們與教師產生情感共鳴;運用體態語,就是教師透過一些動作讓幼兒感受到教師的情感。比如,教師洋溢歡欣的笑臉,可以讓幼兒熱情高漲,精力倍增;教師親切的眼神,可以把幼兒帶入一個溫柔的意境中去。

  3.為幼兒提供自己表達和表現的機會

  只有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幼兒主體作用的發揮,沒有為他們提供自主發揮的學習氛圍,只注重技巧訓練,忽視了興趣的培養。比如,在學習律動時,基本上是教師示範、學生練習,一遍一遍的機械重複,幼兒漸漸失去了練習的興趣,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其實,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只要滿足幼兒的表現慾望,給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究和創新,就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加強節奏練習,激發幼兒對音樂的情趣

  幼兒比較喜歡節奏感強的音樂,因此,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透過做各種動作來進行節奏訓練,還可以為幼兒準備一些打擊樂器,讓他們透過親自嘗試感受節奏性活動的美感。此外,教師可以在活動室內佈置音樂角,鼓勵幼兒去了解節奏樂器,探索和敲打節奏,熟悉樂器的特點,進而辨別各種樂器的效能。教師要多和幼兒溝通,瞭解他們喜歡什麼樣的樂器,鼓勵他們多練習、多感受,從而培養幼兒對音樂節奏的感受力和興趣。

  (三)緊密聯絡生活實際,開拓幼兒的視野,提高他們唱歌的興趣

  生活是創作幼兒歌曲的源泉,它反映了幼兒的生活。在音樂教學中,讓幼兒瞭解和歌曲內容有關的知識,不但可以拓寬幼兒的視野,還能使他們更好地理解音樂內容,深刻地感受歌曲內容所表現的情感,增強幼兒對歌曲的理解力。多種教學方式的有機結合,相互滲透,調動了幼兒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二、提高語言能力是開展音樂教育的保障

  音樂和語言是息息相關的,有著密切的聯絡,一首優美動聽的歌曲其實就是一首兒歌;一首活潑、詼諧的音樂好像在述說著一個個美麗的傳說。音樂教學不但可以提高幼兒的音樂素養,還能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其中,語言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是開展音樂教學的保障,因此,教師應該把語言滲透到音樂教學中。首先,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要注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幼兒每聽完一首歌曲之後,教師要鼓勵他們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以及對作品的理解,為幼兒的語言表達提供機會,滿足他們善於表現的心理,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其次,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處理好語言和音樂的關係,如在學習歌曲《小樹葉》的時候,可以組織一個語言活動,教師扮演秋風,學生就是一片一片的小樹葉,秋風一吹,小樹葉就到處飄散。然後,教師就可以問問孩子們:“小樹葉離開媽媽以後,會飄向哪裡?”學生們興趣盎然,暢所欲言,這個活動讓幼兒在學到歌曲的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再次,教師要把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滲透到音樂教學中去,如讓幼兒欣賞二胡曲《賽馬》,感受到了節日氣氛的歡快和熱烈,然後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和音樂自編故事,並在全班交流幼兒可以藉助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編出有趣的小故事,使他們對音樂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不但享受到了學習的樂趣,還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總之,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不能只限於課堂教學,還應該滲透到生活中去,教師也要為幼兒創造多種環境,讓幼兒的生活、學習、遊戲等都有音樂相伴,美化幼兒的生活,薰陶幼兒的心靈。讓我們共同努力,一起探討如何讓音樂進入幼兒的心靈,帶給幼兒快樂,讓他們真正享受音樂的快樂。

  高校音樂欣賞課程與大學生素質教育論文 篇6

  一、當前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的現狀

  (一)系統性有餘,靈活性不足

  幼兒園的音樂教材內容,一般都是按照幼兒的認知能力與認知結構由淺入深編排,有一定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但是,由於我國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幼兒們在生活環境、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等方便都存著很大不同,若再加上分科教學,就會導致各科知識的單列進行,音樂教學活動內容缺乏本地色彩的教材滲入,使幼兒的音樂活動脫離幼兒生活的實際性,缺乏了生機。

  (二)活動模式程式化

  “三步曲”模式的學習活動結構,是一種傳統的,也是對一般的知識學習有一定作用的教學方式,但是對於實踐性很強的音樂活動來說,侷限性較為明顯。因為音樂活動需要幼兒自己親自參加藝術實踐,透過唱歌、跳舞、欣賞音樂、打擊樂器、即興表演、遊戲等活動從中獲得美的感受、美的表現和各種音樂形象的創造,從而形成對音樂藝術的感知力、理解力、審美力和創造力。而所有這些能力的獲得,需要在幼兒園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進行,透過幼兒自身的不斷實踐而獲得。從當前“三步曲”的教學效果來看,在音樂活動的教學中,幼兒被動接受學習的時間太多,主動感知與參與體驗的機會太少,一成不變的程式化活動模式不利於幼兒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調動。

  (三)強調知識的傳授,忽略能力的培養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視幼兒教育,他認為幼兒教育是人生的基礎教育,提倡要發揮我國古代“教兒嬰孩”的優良傳統。在他看來,兒童6歲以前的教育將為一個人打下人格、智力、體格的基礎,並且這個基礎一旦奠定,便不易改變,故馬虎不得。若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後只須順著他繼長增高的培養上去,自然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麼,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幼兒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既不能突出智力培養輕視全面發展,更不能忽視對幼兒文化素質的培養。在當前的應試教育大環境下,幼兒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無論是在教育觀念上,還是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些針對應試教育的痕跡。相當一部分教師與家長比較重視讓幼兒學習專門的知識與技能,過分的強調“學以致用”。但是在實際上,幼兒的學習包括了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他們總能在日常的生活和遊戲中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不經意的就會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為下一步的小學教育打下良好基礎。音樂教學就是提高幼兒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多幼兒園教師根據教材照搬照抄的教授一定數量的歌曲和舞蹈,知識的傳授過多,導致了幼兒音樂能力的提高不足。結果就是幼兒只能唱老師教過的歌曲,只會跳老師教過的舞蹈,別的內容一概不會,音樂能力偏低,更談不上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培養。其實,每個幼兒都具備一定的音樂天賦,只不過是天賦的高低不同而已。豐富的音樂教學活動能夠使這種天賦得以保留並且向好的方面繼續發展下去,狹隘的教育則有可能扼殺幼兒的這種天賦。

  二、當前幼兒園音樂教學存在問題探析

  目前,幼兒園音樂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已在較大範圍內開展起來,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人們對幼兒園音樂教學的相關問題還沒有達成共識,使幼兒園音樂教學在實施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究其原因:

  (一)教材質量水平不一,教學內容與幼兒年齡發展不一致

  幼兒音樂教學活動內容的選擇是開展好音樂活動的前提,幼兒音樂感受能力與創造能力的培養都要以音樂自身的審美與韻律為根本出發點,活動內容要按照幼兒園教育標準,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風俗、不同性格的幼兒展開,善於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當前情況下,很多幼兒園的音樂教材良莠不齊,標準不統一,由其教學內容與活動目的脫節,教學內容不能符合幼兒年齡的發展,不注重教學規律的總結,更是沒有形成品牌教材。

  (二)教學活動的遊戲性和藝術性不夠

  2013年3月教育部發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修訂稿)》明確規定:幼兒園的教育“以遊戲活動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但是很多情況下,幼教老師們在音樂活動中,只注重知識的傳輸,不能夠將教學內容遊戲化,因此在教學手段上欠缺靈活性,教學效果一般;或者反之,過分強調遊戲性,整個活動內容組織過於鬆散,無法有效駕馭教學。教學活動的遊戲性與藝術性,是一門需要長期探索的藝術,幼教教師要努力的探索,不斷地總結,將內容張弛有度的的逐步開展。人們在探索新的幼兒音樂教育活動方式的過程中,受到太多因素的干擾,運用干預和輔助性的手段過多且不恰當,這樣以來就妨礙了幼兒在感知方面的培養。幼兒音樂感知能力是她們進行音樂審美活動的基礎,直接影響著她們對音樂教學內容的接受與體驗。科學地協調音樂教育活動的遊戲性和藝術性是今後需要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

  (三)音樂教育內容中非音樂性內容比重大

  在當前全國上下的幼兒園課程體系改革中,加強幼兒音樂課堂教學活動的綜合性和創新性,這是可以肯定的一個方向,也是很有必要的一種舉措。但是在此環節中,有很多的老師們又走向了極端,音樂教學內容程式化,老是追求高大上的活動主題,忽略幼兒個體的接受能力與審美規律,使得音樂課不像音樂課,更像是語文課、數學課的混合體。

  (四)對創新性的理解不夠,沒有從根源上查詢原因

  現在的一切教學,創新點、創新性都是要重點強調的內容。但是從音樂與創造力之間的關係來看,音樂教育是提高審美能力的手段,我們的學前音樂課堂是否真正的尊重幼兒心理發展和自身審美規律呢?這些主要存在於幼教教師個人的綜合素質。現在,很多幼教教師都畢業於專業的師範院校,掌握的理論較為全面,個人綜合素養比較高,這是讓人欣慰的地方。但是幼教教師也普遍存在這年輕化的趨勢,生活閱歷比較淺,更是缺乏對幼兒長期的觀察與總結,因此在涉及課堂教學內容上不免存在著一些冒進思想。一味的追求創新,時尚有餘,融合度欠缺。導致音樂課堂創新性難易真正的體現出來。

  三、提高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實效性的主要措施

  音樂教育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主要透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幼兒們的創造力,促進孩子們的全面發展。要想真正組織音樂教學活動,幼教教師都要不斷地學習,及時交流與反思,善於發現問題,更要與時俱進,合理大膽的進行改革。

  (一)善於用鼓勵的方式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到音樂活動中

  傳統的學前音樂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形式是有一些小朋友當演員,一些小朋友當觀眾,教師旁邊指導。這樣,天賦好、表現慾望強烈的小朋友們上臺參與的機會就多,而那些相對比較羞澀、不善於出風頭的小朋友們就不太敢上臺表演,長此以往這一些小朋友們不僅喪失了學習音樂知識與音樂表演的機會,而且還有可能產生自卑感,越來越不願意參與音樂課堂活動,甚至嚴重牴觸。教師們應該讓音樂活動成為每一名幼兒的表達自己、表現自信的手段,根據幼兒個體的特徵積極鼓勵並引導他們參與到活動中去,從而透過音樂課堂,讓幼兒樹立強大的自信心,感受到音樂美。因此在幼兒音樂課堂活動中,要循序漸進,儘可能使音樂教育也個性化,尊重每一個個體,使他們都能按照其各自的節奏與步調去發展。在幼兒音樂活動中,儘可能給他們提供自己展示的機會,讓他們透過擔任小指揮、領舞、伴奏等形式,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都能滿足自己表現的需要,並且更好的樹立其自信心。

  (二)遵循幼兒的探索發展規律,鼓勵他們出奇出新

  學齡前幼兒的特點非常顯著,年齡小,好奇心強,耐力差,容易從眾。針對這些特點,音樂教學活動內容的設計就不能過於繁瑣,因為他們不可能長時間在看不到進步的情境中去探索。由此,幼教教師們應該有目的的去創設教學環境,縮短教學過程,突出教學方法,來充分的調動孩子們的好奇心與學習積極性。幼兒的成長非常迅速,長大幾個月就會有明顯的個性變化,因此在音樂課堂活動的組織中,教師們要根據孩子們的年齡與興趣點,積極的組織教學。儘管有時孩子們所關注的並非是我們的教學重點,教師們也要耐心的為孩子們講解,積極地引導,鼓勵孩子們的原創表演,讓孩子們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三)對創新能力的再理解

  在學前音樂教學活動中,絕對不能只強調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是應當透過掌握一定的音樂表演技巧,去適時的引導幼兒去創造音樂美。如音樂的音符可以採用作畫的形式,教師引導孩子們畫出小樓梯,體驗上行旋律與下行旋律的特點,除此之外還可以再引導孩子們想象出其他的表現方式,是要能自圓其說就是好的創新。教師們一定要根據不同年齡幼兒的實際能力,來定義創新的概念,來發展創新的形式,來培養幼兒創新的意識。總之,學前幼兒音樂教育應以幼兒為音樂活動設計的主體,以遊戲為手段,讓幼兒去體驗和感悟,激發幼兒的創造性。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要緊緊圍繞“以兒童發展為本,促進每一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這一根本目的去開展,才能真正體現其價值,使幼兒園的音樂教學活動回到本真狀態。

  高校音樂欣賞課程與大學生素質教育論文 篇7

  【摘要】

  兒童是家長的最珍貴的寶貝,也是國家民族的未來希望,必須提升對兒童的'關注和關懷。在幼兒教育中,需要幼兒教師將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認知能力作為教學出發點,開展靈活多樣、易於幼兒接受的教學措施。在學前教育開展音樂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潛力,培養良好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透過對學前教育中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展開分析,希望能夠為教學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鑑。

  【關鍵詞】

  學前教育;音樂教育;重要性

  前言

  現階段,幼兒音樂教學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於提升幼兒德智體美綜合能力的培養和發展,起到決定性影響。學前教育正處於奠定學習基礎的主要時期,對於幼兒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考慮到幼兒天性好玩好動,所以音樂教師可以針對幼兒的特性、同時合理安排課程,使幼兒能夠在音樂中感受到快樂,放鬆心態。

  一、學前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一)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同小學教育不同的是,幼兒教育主要是讓幼兒可以根據感知來展開學習。所以,不管是開展品德行為、思想意識教育,還是認知理解、知識技能等教育,均需要幼兒具備相匹配的感知能力。而透過開展音樂教學,可以有效培養和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和感知能力。學前音樂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一些與幼兒生活息息先關、比較熟悉的動畫片歌曲和兒歌,此類音樂作品不僅節奏簡單、旋律優美,並且很多都是對一個故事進行描述,非常具有畫面感[2]。音樂教師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可以真實的還原音樂作品的內容,極大程度的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比如說《數鴨子》兒歌,利用多媒體技術生動活潑的展示出音樂內容,一個個歡樂的畫面浮現在幼兒眼前,刺激了幼兒的視覺感受,透過兒歌不僅學會數學知識,還愉悅了心情。透過開展音樂教育,對於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具有深遠影響,對音樂作品中的藝術美進行感受,體驗到美的感覺,從而可以對一些事物的美與醜、是與非進行辨別,學會認知事物。

  (二)有助於對幼兒進行積極的情感教育

  對於兒童音樂作品來講,必須具備健康活動、積極向上等特點。利用音樂開展激勵情感的教育,通常都會比直接說教更加具有效果。比如說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主題曲,幼兒可以聯想到動畫內容,從而透過對兒歌的學習,不由自主的模仿動畫中羊兒們的團結和勇敢、友愛與合作等精神,促進了幼兒能力的提升。此外,音樂作品中的節奏可以促使幼兒展開相應的身體動作,可以培養幼兒的肢體表達和情感表達能力,對於幼兒日後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幼兒能夠透過音樂得到情感的平衡,進而實現情緒的表達,豐富幼兒的心理世界;且幼兒在接受音樂教育時,能夠增強自身的集體榮譽感,在教師進行音樂教育的過程中與教師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得幼兒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認知並提高集體榮譽感[3]。

  (三)對幼兒生活教育起到輔助作用

  在學前教育中,幼兒的生活教育屬於重要組成部分,生活教育主要有孝道教育、人際交往教育、以及生活習慣、行為準則教育等等。生活教育對於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影響,同時關係到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音樂教育是展開生活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比如說《好媽媽》兒歌,唱出了幼兒如何表達最媽媽的尊敬和愛意,一些被溺愛的幼兒在學習此歌曲之後,都會模仿歌曲的內容作出尊敬和愛護媽媽的一些行為,透過此種行為,可以看出幼兒學會了如何尊敬父母,如何關心關愛家人。透過學前音樂教育,能夠促進幼兒在音樂方面的智力發展,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進而幫助幼兒提高記憶力,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所以說,音樂教育可以有效的為生活教育起到輔助作用。

  二、提高音樂教學水平的具體方式

  (一)重視學前教育師資隊伍的建立

  一方面,音樂教師自身教學能力,對於課堂教學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能力較差的音樂教師,無法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從而也就無法利用伴奏或者形態來影響幼兒學習。所以,音樂教師必須積極學習相關知識,不斷充實自己,加強對各種教學方法的研究,從而能夠在教學課堂上,熟練運用各種樂器來渲染課堂氣氛,帶動幼兒積極投入了學習中,從而使音樂教學更加具有樂趣[4]。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一名善良、負責、樂觀、意志堅強、自信心強、自控能力好、具有上進心,且能夠合理調節自身情緒、適應工作壓力的幼兒教師,更容易被學校、家長以及幼兒所接受,且也更易獲得幼兒們的喜愛和尊敬。因此幼兒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職業道德以及心理素質,並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善於發現並利用更多的途徑引導幼兒接受音樂薰陶,用心培養社會的下一代。

  (二)改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

  在如今的幼兒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師教學理念較為落後的現象,從而致使幼兒教育效果無法令人滿意。所以當前主要任務就是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師應當改變以往的“一言堂”的教學局面,避免出現學生被動的接收知識,提升對幼兒的課堂主體地位,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溝通,使幼兒成為課堂學習的探索者和主動者。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需要保證課堂更加具有趣味性、活潑性,使幼兒能夠在興趣中進行音樂活動,在音樂課堂中感受到快樂,不僅僅是學會一首歌曲,一支舞蹈,更是需要鍛鍊和提升幼兒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5]。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數字化教學逐漸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將音樂教育與數字化教學相結合,不僅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與感染力,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幼兒在音樂方面的感悟和理解,音樂教育效果明顯提升;且幼兒園可以讓幼兒們參與學校音樂節目的製作,或是為幼兒們拍攝一些校園足跡、兒時風采等主體的音樂紀錄片,讓幼兒們能夠在親身參與的情況下,感受音樂教育的魅力,擁有更為獨立而健全的人格。

  (三)合理設定音樂課程

  學前教育不能較多的開展數學或者文字課程,不利於幼兒綜合能力的培養。但是也不能全面的安排唱歌和跳舞課程。所以,還需要針對幼兒的不同生長時期和年齡特點進行考慮,合理穿插音樂教學,比如說上午幼兒精神飽滿,在一節課程感覺有所疲勞之後,可以安排一節音樂課程,以此讓幼兒充分活動起來。不僅可以環節幼兒的精神疲勞,還可以使幼兒進行肢體鍛鍊。比如,將音樂課程安排成第二課堂。第二課堂作為一種富有情趣,寓教於樂,生動活動以及能夠直接表達幼兒生活和感情的一種教學形式,能夠在延續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發揮幼兒的個性特長。將音樂教育融入第二課堂,能夠讓幼兒突破課程教學的侷限性的基礎上,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此外,也可以在進行課外活動時,對幼兒進行舞蹈、樂器、唱歌等方面的興趣培養和訓練,滿足幼兒在音樂藝術方面的需求,更好的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三、總結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我國在學校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越來越多,而學前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系中重要的基石,越來越受到國家、社會以及家長們的關注,尤其是學前教育中的音樂教育。但是,因為我國教育教學還處於不斷改革的時期,學前教育尤其是音樂教育方面的發展還不是很完善,這就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教書育人的同時,與教育部門攜手促進學前教育的改革,為學前教育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在學前教育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生長特性,從而開展多樣豐富的教學模式,以此激發和培養幼兒良好的音樂感覺,從而積極參與到音樂學習中。音樂教學可以讓幼兒放鬆心情,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和記憶力,同時可以開發幼兒的智力,對於幼兒的身心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胡芬.發揮音樂元素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重要性[J].新課程下,2013,(3):116-116.

  [2]王成英.關於學前教育中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探討[J].讀寫算(教研版),2015,5(20):148-148.

  [3]王麗新.基於幼兒教師音樂素養提升的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整合的探索[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6):286-288.

  [4]林紅.學前教育音樂課程多維內涵構建的思考與探索[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01):117-120.

  [5]蒙廷慧.略談學前教育中的音樂教學的重要性[J].未來英才,2015,(11):12-12.

  高校音樂欣賞課程與大學生素質教育論文 篇8

  摘要:

  音樂課是一門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幫助學生陶冶情操的課程,音樂課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幫助學生豐富學習生活,讓學生的審美情趣在音樂的陶冶中得以昇華,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是構成音樂課堂的重要因素。本文對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互動意識的培養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初中音樂教學;互動意識;培養;策略

  音樂教育是初中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初中生處於青春期,漸漸開始產生自己的思想觀念,有叛逆心理,音樂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的魅力,更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念,用音樂來引導學生更好的成長,所以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培養學生的互動意識,可以充分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效率,在互動中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讓音樂課成為有趣的、受歡迎的課程。

  1提高課堂趣味,創造互動前提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步入初中之後更是面臨中考的壓力,在學習上往往一股腦的把勁頭都用在主科和自己較薄弱的學科上,而並不注重音樂課,課堂上往往身在曹營心在漢,做其他學科的習題已經是普遍現象,但是音樂課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必須受到學生們的重視,而初中生處於青春期發育階段,對很多事物是抱有質疑的態度,教師的許多千篇一律的互動並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失去對於音樂課的興趣,那麼互動就顯得更不可能,所以讓課堂變得有趣,學生感興趣了,這才是師生互動的前提。首先,從課堂匯入開始就要精心設計,讓匯入變得生動有趣,比如播放一些當前學生們愛看的電視劇的主題曲,或者從一些有趣的音樂小影片開始,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目光,比如在學習有關於和聲這一部分的知識時,如果簡單的從和聲的基礎知識開始匯入,不免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教師可以先準備好一首要學習的和聲的音訊或者影片,讓學生先感受到和聲的奇妙魅力,問學生覺得和聲好不好聽,在得到肯定回答之後,詢問學生信不信經過這一堂課的學習,班上的同學也可以唱出這樣的效果,學生的求知慾被激發,一定很想知道在學習之後大家能不能唱出那樣的效果,並且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也就會更加投入,教師的互動也就變得輕鬆容易。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增強教學趣味,增強老師與同學,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還以上文的和聲教學為例,傳統的教學就是把學生分為不同的組,一個組學習一個音,最後大家一起和聲,這樣的教學不免有些呆板,在互動時,學生被分為不同的組之後是會產生一種被需要的感覺,教師可以隨機進行組配,比如在大家學習完自己的音之後,開始引導學生,可以第一組和第二組唱,第二組和第四組唱,第三組第四組在唱的時候要求第一組加進來,這樣隨機的進行演唱一方面增強學生內心的緊迫感,在課堂生集中精神不懈怠,同時完成教師的要求之後也會有成就感,在互動中,教師的加入也可以讓互動變得更為有層次,比如,教師在每個小組裡選出兩個人,在每三個小組學生進行和聲演唱的時候代替另外一個組的學生進行演唱,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也讓課堂變得更為生動,這樣充滿變化的教學讓學生更為感興趣,自然也更能夠投入到課堂活動中。

  2營造愉悅氛圍,促進個性發展

  在教學課堂上,學生的互動意識與課堂的氣氛有很大程度的聯絡,如果在一個沉悶、毫無生氣的課堂中,學生連話都不願意說,更不用說在課堂上進行互動了,所以營造一個愉悅寬鬆的課堂氛圍也是十分重要的。音樂欣賞並沒有特定的規律和答案,學生根據自己內心的感受去欣賞音樂才是最終的標準,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允許學生說出自己對於音樂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照搬課本,讓學生有教科書式的感想,這樣會束縛學生的感知能力,也讓課堂變得侷促狹小,並不能夠容納學生的感受,學生說著口不對心的感想,在課堂學習中也就更不會付出真正的思考,所以,要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在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時,詢問學生為什麼會有這些感受,是自己的生活經歷還是聯想到了自己看過的某一本書或者是某部電影,把音樂和學生的生活聯絡起來,組織學生自由討論,發表意見,讓課堂變得熱烈,鼓勵學生敢於說出自己的見解,也能夠學會去接納別人的意見,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要讓學生們明確音樂是具有主觀性的,不同的人聽了同一首曲子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不過音樂也是有自身的特點的,比如,大家看奧運會頒獎儀式時,看到中國國旗升起,聽到中國國歌時,大家心裡都會產生自豪感,這是由於大家愛國的心都是一樣的,立場相同,感受自然也就一樣,讓音樂課堂變成學生們展現自己的天地,讓學生的個性不被束縛,在快樂中成長。

  3進行充分備課,調動學生情緒

  許多音樂教師的備課不乏程式化、模式化,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方面的體現是很模糊的,甚至有的音樂教師的備課直接從教參上照搬,缺乏創造性。不同的學生群體之間是具有差異性的,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瞭解自己所教的學生群體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備課,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自己情感的投入,才能夠把音樂所傳遞的真實情感傳遞給學生,才有可能做到調動學生的情感,例如在教授《走進歌樂山》這一首曲子時,教師上課的情緒就不能是平平淡淡的,《走進歌樂山》的大背景是重慶歌樂山上為取得全中國勝利而犧牲的烈士們,此時教師的情緒應該充滿著激情,鬥志昂揚,只有教師本身的情緒融入歌曲中才能把學生帶動起來。

  4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注重學生互動意識的培養能夠有效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得到美的教育和情操的陶冶,推動學生個性的發展,幫助學生完善人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李晶.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師生互動問題的探討[D].上海師範大學2012.

  [2]王莉萍.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技資訊(科學教研)2014.

  作者:劉璐單位:江蘇省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