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小學數學教案模板6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位似圖形的定義與性質.
2.複習橡皮筋放大圖形的方法.
3.解釋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原理.
(二)能力訓練要求
1.瞭解圖形的位似.
2.能用橡皮筋放出相 同形狀的圖形,體會其中的道理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透過有趣的圖形變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讓學生感受圖形變換的奧妙,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
● 教學重點
1.位似圖形的定義.
2.用橡皮筋放大圖形 的原理.
●教學難點
體會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原理,培養轉換思想.
●教學方法
觀察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在仔細觀察的 基礎上,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體會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數學道理,使學生操作與 思考相結合.
●教具準備
若干個橡皮筋.
投影片兩張:
第一張:
第二張:●教學過程
Ⅰ.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放投影片4.9.1 A)請同學們觀察一組圖片,思考下列問題:
1.它們是相似圖形嗎?
2.圖形 位置間有什麼關係?你能尋找出一些規律嗎?
[生]它們的形狀相同,大小不一,是相似圖形.
圖形上各組對應點所在直線都經過鏡頭中心P點,A、B是一對對應點,連結後並延長過點P.這組圖與相似圖形比較,多了一些特徵.
[師]這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Ⅱ.講授新課
大家剛才觀察到的一組特殊的相似圖形,我們叫它位似圖形,那麼什麼叫位似圖形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135頁定義,仔細理解位似圖形的要求.
定義講解:
1.兩圖形相似
2.每組對應點所在直線都經過同一點.
同時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兩個圖形才叫做位似圖形.兩條件缺一不可.此時,把這個點叫做位似中心.這時的相似比叫做位似比.
鞏固定義做一做.
[師](放投影片4.9.1 B)
下面有三組圖形,請同學們觀察,並實際操作一下,看它們是否是位似圖形.老師請一位同學板演.
圖4-52
板演結果:
圖4-53
[生]透過測量發現,三組圖形的對應邊各成比例,所以它們分別是相似圖形.但連結後發現:(1)、(3 )圖形的每組對應點所在直線交於一點.如圖O、P,(2)卻沒有這個特徵,這說明(1)中的兩個圖形與(3)中的兩個圖形都是位似圖形,但(2)中的兩個圖形只是相似圖形而不是位似圖形.( 1)、(3)的位似中心分別是O、P.
[師]這位同學很具有科學態度,他能準確應用定義解決問題.請大家在圖(1)中任取一對對應點,度量這兩個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它們的比與位似比有關係嗎?
[生]它們的比等於位似比.
[師]很好,在(3)中再試一試.
[生]在(3)中發現也有這個特徵.
[另一生 ]老師,這可以用我們學過的相似三角形定理來證明.
[師]這就更圓滿了,於是我們 可以得出位似圖形有如下性質:
位似圖形上任意 一對對應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之比等於位似比.
請同學們回憶我們本章第3節學過的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方法,敘述作法,並思考放大前後兩個圖形的關係為什麼是位似.
我們嘗試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方法將一個正方形放大,使得放大後的圖形與原圖形的位似比是3.
將兩個長短比例為1∶2的橡皮筋系在一起,在選定正方形外取一足點P,將系在一起的短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P點,把一支鉛筆固定在長橡皮筋的另一端, 拉動鉛筆,使兩個橡皮筋的結點沿正方形ABCD的邊緣運動,當結點在正方形ABCD上運動一週時,鉛筆就畫出了一個新的正方形ABCD,它們形狀相同,相似比為3.如圖4-54所示.
圖4-54
透過連結圖中各對應點連線,發現它們交於一點P,所以用橡皮筋放大後的圖形與原圖形是位似圖形.
Ⅲ.隨堂練習
按如下方法可以將△ABC的三邊縮小為原來的 :
如圖4-55任取一點O,連線AO、BO、CO,並取它們的中點 D、E、F.△DEF的三邊就是△ABC相應三邊的 (實際上,△ABC與△DEF是位似圖形)
圖4- 55
1.任意畫一個三角形,用上面方法親自試一試.
2.如果在射線AO、BO、CO上分別取點D、E、F,使DO=2OA,EO=2OB,FO=2OC,那麼結果又會 怎樣?
(答案如圖4-56所示)
圖4-56
Ⅳ.課時小結
1.透過觀察與操作,理解位似圖形的兩個條件缺一不可.瞭解位似圖形的性質.
2.能用位似圖形定義解釋前面學過的橡皮筋放大原理.做到溫故知新,學以致用.
Ⅴ.課後作業
課本習題4.12
預習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後半節.
答案 1:∵△OCD與△OAB是位似圖形.
△OCD∽△OAB 且兩三角形各對應點連線交於一點O,於是得OCD=OAB.
∵OCD與OAB是同位角.
AB∥CD.
答案2:放大前後的圖形是位似圖形.用位似圖形的定義去驗證說明.
Ⅵ. 活動與探究
老師提供一張同學們比較喜歡的漫畫人頭像.請同學們將這張圖放大一張,再縮小一張,對比 一下自己的傑作,看像不像.
意圖: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鍛鍊各器官的協調性 和對科學認真負責的態度.
完成後可做一次展評,讓學生欣賞自己的傑作,陶冶審美情操,盡情享受勞動所得的喜悅.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板書設計
4.9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一)
一、位似圖形定義
1.兩圖形相似.
2.每組對應點所在直線都經過同一點.
二、用橡皮筋放大正方形
三、隨堂練習(學生板演)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師出示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十冊16頁的例1:服裝小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襯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師:怎麼列式?
生1:21.45÷15。
師:我們會計算2145÷15,那麼21.45÷15怎麼算出它的結果呢?先獨立思考,試做一下,然後在小組內討論吧!
教師巡視,參與小組討論。
師:哪個小組派個代表來向全班同學彙報:
組1:我們組是把21.45米化成2145釐米,算式就改寫成2145÷15,變成了整數除法,結果是143釐米,再把143釐米化成1.43米。
師:有道理!還有不同的做法嗎?
組2:我們小組認為,因為2145÷15=143,現在被除數是21.45,也就是縮小了100倍,而除數不變,那麼商也縮小了100倍,所以商也應縮小100倍,正確的結果是1.43。
組3:我們小組是列豎式計算出來的。接著把做的豎式放在展示臺上展示。
師:各小組都想出了辦法,把21.45÷15的結果算出來了。現在老師要提一個問題:哪個小組想的辦法更好?今後都能使用。小組繼續討論。
組4:組3想的辦法更好,沒有侷限性,碰到類似的算式都可以用這樣的豎式計算。
師:大家同意嗎?
(學生齊答:同意。)
師:好,那麼大家一起來觀察這個豎式。哪位同學要提出什麼問題?
生2:商的小數點是怎麼來的?
生3:商的小數點是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生2:商的小數點為什麼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師: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生4:因為商的最高位在個位上,而小數點應該在個位的後面,所以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生5:如果商的小數點不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商就不是1.43,商不是1.43,那麼驗算的話,商和除數相乘就得不到被除數。
生6:除到被除數的個位時還餘下6,這時要跟被除數十分位上的4合起來一起除以15,合起來的數是64個十分之一,所以得到的商是4個十分之一,那麼4應該寫在十分位上,商的小數點自然就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師:說的太精彩了!(學生自發地給以掌聲鼓勵)
師:現在請同學用自己的話向同桌說說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方法。
……
反思:
1、自主探究,小組討論。教師出示例題後,就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討論,找到解決的方法,這種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經歷探究的過程,有利於方法的掌握和法則的總結。在小組內每個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能聽取到別人的意見得到一些啟發,也能給別人以提示,最後能在小組內達成一致意見。
2、小組彙報,增加見識。因為在一個小組裡形成了一種意見的定勢,而透過小組彙報,班級裡就會出現不同的見解、思路和方法。這樣,讓同學大開了眼界,知道解決一個相同的問題,有不同的方案。最後還讓學生討論哪種方案更具代表性和科學性。這樣,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開闊性不僅得到了培養,而且,學生對“最最佳化”的意識進一步得到了提高和鞏固。
3、問題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貴與疑。當學生提出問題後,教師不急於回答,馬上把問題拋給學生,這樣,大膽、充分地相信學生的智慧和能力,給學生以極大的'信心。結果,學生果不負教師的期望,一一做了回答。並說得十分精彩。
4、教師是紅娘,不是第三者。令人欣喜的是,在這個片段裡能聽到學生的追問。並且,其他學生,不等教師開口就情不自禁地回答起來。這樣的情景是老師最喜歡看到的。出現這樣的情景與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分不開的。
5、變替蝶破繭,為咬繭自出。有意義的學習並非簡單的被動接受過程,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自主探索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學生總是在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中獲得親身的體驗,可以說,學生參與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越主動充分,所獲得的體驗就越深刻、豐富,這樣,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發展就提供了“動力源”,真正實現了“教是為了不教”。
總之,整個片段教學下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的情緒很飽滿,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但也感覺到有遺憾的地方,致使有的學生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比如:教師沒有進一步引導、講解和舉例,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組1:我們組是把21.45米化成2145釐米,結果算式就寫成了2145÷15,結果是143釐米,再把143釐米化成1.43米。”這個方案的不足;當組2說出:我們小組認為,因為2145÷15=143,現在被除數是21.45,也就是縮小了100倍,而除數不變,那麼商也縮小了100倍,所以商應縮小100倍,得到1.43。”這個方案時,沒有讓組2的同學充分說出這樣做的道理或理由。其實,這個方案就是把被除數看作整數,根據整數除以整數的方法算出商,然後再根據被除數縮小多少倍,除數不變,商也縮小多少倍的規律得到商是1.43。實際上也就是要在商143裡點上小數點,追問學生商的小數點該點在哪?這樣做了話的話就能和組3同學的方案整合到一起了。可惜,當時老師沒有按上面的做法去做。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學習畫垂線,認識點到垂線的距離。(課文第66頁的例2、練習十一中的地3、4的相應小題,第5、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明確垂線的重要性質,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間的距離垂線最短。學會用三角板準確的畫垂。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3、透過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畫垂線的過程,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4、透過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會用三角板準確的畫垂線。
教學難點:準確的畫出垂線。使學生明確垂線的重要性質,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間的距離垂線最短。
教具準備:三角板、直尺。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回憶一下,你記得什麼叫垂直嗎?
2、看我們的數學書,每兩條邊都是怎樣的?怎樣用三角板畫垂線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畫垂線。
板書課題:畫垂線
二、探究新知
1、過直線上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三角板上有一個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來畫垂線。
1)先畫一條直線。
2)把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與這條直線重合,沿著另一條直角邊畫出的直線就是前一條直線的垂線(直角頂點是垂足)。
強調:讓三角板的直角頂點落在給定的這點上;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畫線前讓三角尺的另一條直角邊透過這個已知點。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畫線。當要求直線透過其一點時,要考慮到筆畫的粗細度,三角板的邊與已知點之間可稍留一些空隙。
2.教師講解示範後,學生自己動手嘗試著畫一個,然後互相交流一下。
1)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垂線,該怎麼畫呢?
學生動手嘗試,小組內交流。
2)直線外一點A與直線上任意一點連線起來,可以畫出很多條線段。
學生獨立的畫出幾條線段,其中包括一條垂線。
小組內研究交流:這幾條線段在長度上有什麼特點?
小結: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垂直線段最短,它的長度叫做這點到直線的距離。
三、鞏固練習
1、68頁4題畫一畫。
2、69頁5題。我們在測定跳遠成績時,怎樣測量比較準確呢?為什麼?
3、69頁6題怎樣修路最近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個量角器畫一條直線的垂線嗎?
四、課堂小結:透過學習畫垂線,你有什麼體會?
五、作業:練習畫垂線。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42頁例9、例10和“練一練’’,第45頁練習七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認識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能用列舉的方法求100以內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能透過直觀圖理解兩個數的因數及公因數之間的關係。
2.使學生藉助直觀認識公因數,理解公因數的特徵;透過列舉探索求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體會方法的合理和多樣;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能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發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學生主動參加思考和探索活動,感受學習的收穫,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教學難點:
理解求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鋪墊準備
1.直觀演示,作好鋪墊。
出示邊長6釐米和邊長5釐米的兩個正方形。
提問:觀察這兩個正方形,哪一個能正好分成邊長都是2釐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課。
談話:根據上面我們看到的,如果一個長度是原來邊長的因數,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現在就利用這樣的認識,學習與因數有密切聯絡的新內容,認識新知識,學會新方法。
二、學習新知
1.認識公因數。
(1)出示例9,瞭解題意。
啟發:觀察正方形紙片的邊長和長方形的長、寬,哪種紙片能把長方形正好鋪滿,哪種不能正好鋪滿?先在小組討論,說說你的理由。
交流:哪種紙片能把長方形正好鋪滿,哪種不能?你是怎樣想的?
結合交流進行演示,引導觀察用正方形紙片鋪的結果,理解邊長6是長方形兩邊12和18的因數,能正好鋪滿;(板書:12÷6=2 18÷6=3)邊長4是12的因數,但不是18的因數,就不能正好鋪滿。(板書:12÷4=3 18÷4=4......2)
(2)啟發:想一想,還有哪些邊長是整釐米數的正方形,也能把這個長方形正好鋪滿?為什麼?先獨立思考,再和同桌說一說,並說說你的理由。
交流:還有哪些邊長整釐米數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鋪滿?你是怎樣想的? 你發現正方形邊長的釐米數符合什麼條件,就能把這個長方形正好鋪滿?
(3)引導:現在你發現,哪些數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
指出:大家發現,1、2、3、6這幾個數,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數,我們稱它們是1 2和18的公因數。(板書)
追問:4是1 2和18的公因數嗎?為什麼不是?
2.求公因數。
(1)出示問題。
引導:我們已經知道,兩個數公有的因數,是它們的公因數。那如果已知兩個數,你能不能找出它們所有的公因數呢?接著看一個問題。
出示例10,讓學生明確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數,並找出其中最大的一個。
(2)探索方法。
引導:先想想怎樣的數是8和12的公因數;再想怎樣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數。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們的公因數,並找出最大的一個。
學生思考、嘗試,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你是怎樣找8和12的公因數和最大的公因數的?
結合交流,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書過程)
① 分別找出8和12的因數,再找公因數,並確定最大的一個。
②先找出8的因數,再從8的因數里找1 2的因數,並確定最大的一個。 提問:為什麼可以這樣找8和12的公因數?
③先找1 2的因數,再從1 2的因數里找8的因數,並確定最大的一個。 追問:這種方法是怎樣想的?
小結
3.用集合圖表示公因數。
出示兩個圈:8的因數 12的因數(圖略) 讓學生分別說出8和12的因數,教師板書。
引導:如果要在圖裡既看出8的因數和12的因數,又能把公有的因數寫在共同的部分,這兩個圈怎樣合併到一起比較合適?小組裡討論討論。
4.回顧內容。
提問:回顧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哪些內容?(板書課題) 什麼是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三、鞏固深化
1.做“練一練”第1題。
2.做“練一練”第2題。
3.做練習七第1題。
學生練習,指名板演。檢查板演過程,說明最大公因數;有錯訂正。
4.做練習七第2題。 讓學生直接寫出得數。
提問:能根據算式說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嗎?
四、小結收穫
提問:今天這節課你收穫了什麼?在學習過程中你還有哪些體會?<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
設計思路:
克和千克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學時 ,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結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物品的機會,透過猜、掂、比、稱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並讓學生在估測中不斷修正自己的估測結果,在課前調查與課後實踐中充分體現了數學的應用性。
教具準備:
1.一架天平;2、電腦,多媒體課件;3、將全班分成6個小組,每組準備一臺盤秤,6個2分硬幣,一些蘋果,一些雞蛋,2袋鹽,6個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學過程:
一、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
1.教師拿一包糖和一包鹽,讓學生肉眼觀察並判斷哪個重。
2.讓學生親自動手掂一掂判斷哪個重。
3.啟發學生說出要知道糖和鹽的準確重量有兩種辦法:一是用秤稱,二是看包裝袋上淨含量。
4.讓學生彙報課前調查多種物品淨含量情況。
5.揭示並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二、認識秤: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2.課件展示並介紹生活中常見的秤。
3.介紹盤秤的使用辦法。
4.讓學生稱出一個蘋果和一本數學課本的重量,初步學會認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讓學生稱出1千克的蘋果和1千克的鹽。
2.提出問題,使學生知道因為蘋果的大小不一樣,因此每組稱得的1千克的蘋果的個數也不一樣,而1千克的鹽都是2袋的道理。
3.讓學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讓學生互抱對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問題,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發現比較輕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盤秤稱不出來,引出天平。
2.課件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稱的物品。
3.教師拿天平演示稱2分硬幣的方法。
4.讓學生每人把一個2分硬幣掂一掂,並在小組內談感受。
5.讓學生透過掂、比、稱, 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為後面的鞏固練習提供豐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間的關係:
1.談話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課件,鞏固練習,強化學生對“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課堂練習。
1.我會連。(西瓜、泡麵、 駝鳥蛋、2分硬幣的重量)
2.我會判斷。
3.找錯誤。
七、遊戲:
1.老師發給每組一樣物品,讓他們在組內先估測該物品重量,再統一意見,然後實際稱量,最後修正自己估測與實測的誤差。
2.老師總結估測的方法是要找一個參照物。
八、佈置作業,延深課外。
1.讓學生稱出1千克雞蛋。
2.讓學生提出問題:1000克雞蛋大約多少個,500克(1斤)雞蛋大約多少個。
3.佈置課後實踐作業。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6~97頁,練習十八第5~14題。
教學目標:
1、透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一個數除以小數的計算方法,能真確計算。
2、使學生在練習中感受商的一些變化規律,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除法計算的實用價值,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教學過程:
一、基礎訓練
1、完成第5題。
集體口答,說說0.1÷0.05、0÷0.24的思考過程。
2、完成第6題。
獨立完成,比一比每組中的三道算式和結果,說說有什麼發現?
引起商的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3、完成第7題。
獨立計算,按要求比較。
什麼情況下,商比被除數小?什麼情況下,商比被除數大?
4、完成第8題。
你根據什麼判斷的?
二、提高訓練
1、獨立完成第(1)題的計算。
你還能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嗎?怎麼解決呢?
2、完成第10題。
先計算每組中的兩題,再比價,說說有什麼發現?
哪一道題計算比較簡便?
3、完成第11題。
每一題應該先算哪一步呢?
運算順序是怎樣的?和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相同嗎?
4、完成第12題。
你怎樣理解“層高”的意思的?
你是怎樣想的?怎樣列式呢?
每一步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加1?
獨立完成計算。
5、完成第13題。
你能列表整理條件和問題嗎?
白色奶油 5.6 ?克
彩色奶油 2.5克 100克
在小組中列表整理並交流方法。
6、完成第14題。
你準備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
還有其它的方法嗎?
三、課堂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練習,同學們的計算又有了進步,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
發現了小數除法中的規律,並且能把這些規律應用在計算上,在後面的學習中,還要多思考,多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