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說> 有關師說說課稿10篇

師說說課稿

有關師說說課稿10篇

  隨著線上社交網路的爆炸式增長,越來越多人熱衷於在網上釋出說說,用以記錄每天的生活,寫作和思考。什麼樣的說說才受網友歡迎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師說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師說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師說》是第一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論說文,是高中生入學最早學習的文章。課文不僅文言現象比較典型,而且具有較強的思想性,課本即範例,學習教材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能將知識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因而指導學生學好本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文中韓愈批評“恥學於師”計程車大夫,提倡重新樹立尊師重教的風氣。在知識積累和思想知道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 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中對學生“具有初步文學鑑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瞭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積累“師、傳、道、受”等12個常用文言實詞和“之、其”這兩個常用的虛詞;兩個通假字;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常見的文言句式。

  2、 基本能力目標:掌握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培養文言文的記誦能力。

  3、 德育目標: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針對本篇文言現象比較典型,且本篇為教材規定背誦篇目,我將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文言文法及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為:理解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法的選擇是要看物件的,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根據本課的教材特點及相應的教學目標,結合高一學生的基礎實際,這篇課文我安排兩個課時,採用以下方法教學:

  1、誦讀法: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歸納法: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

  3。、點撥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五、 說教學過程

  1、匯入及解題

  以韓愈的介紹匯入,一方面帶入情境,一方面是對文學常識的積累。

  “ 一提起唐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是他,力舉復興“古文”的大旗,一反六朝以來浮靡文風的影響,以自己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為唐代散文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韓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明人更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初中,我們學過他的一篇文章《馬說》,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揮得無餘,富有現實意義。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他的一篇著名的論說文——《師說》。”

  結合課下注釋和以前學過的《馬說》,讓學生了解“說”這種文體是一種議論文體。

  2、誦讀文章,整體把握

  透過誦讀文章來整體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和結構。在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將不懂的地方標註圈劃,以便之後重點解決。 誦讀的方法可以多樣化,先教師示範朗誦,正字音,明句讀。然後讓學生齊讀,再找學生個讀。在學生讀的時候,對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反覆的誦讀可以讓學生跟更熟悉文字,基本感知文章思路,培養高一學生誦讀鑑賞的學習習慣。

  3、疏通文意,解決文言知識點

  因為這是高一學生剛開始接觸的文言文課文,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對其中的一段或一部分做重點分析講解。透過老師的指導,引導學生學習著自主解決文言文閱讀中的問題。具體可以將誦讀和討論相結合:

  ① 一學生示範朗讀,其餘學生看註釋疏通文意,對不明確的地方同學之間相互討論。

  ②學生質疑,教師點拔,師生互動

  ③師生歸納重點詞語、句式

  ④課內鞏固練習 四、說教法

  透過誦讀、談論、歸納,讓學生嘗試自主學習文言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關注學生討論的情況,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4、借讀文字,深層分析

  長期以來,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詞的理解上,而忽視了新教材所選篇目,不僅在文言知識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內容上也具有啟發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韓愈就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文學主張,那麼,我們在學習經典文章的時候,也要重視對其他豐富的思想性和科學的哲理性的探究。

  本篇在不僅在寫法上,而且在思想內容上,頗有值得借鑑的地方,據此,引導學生理解本篇的構思,是有助於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的。

  思考討論:

  問題1:作為議論文體,本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問題2:就從師這個論題,作者是如何論證的?

  讓學生以自然段為單位,分組討論,找出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透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總結和分析文字的能力。

  明確:文章從“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聖人無常師”這三個點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的。在闡

  述過程中,作者運用了遞進法、舉例法、引用、正反對照等論證方法。

  在解決這個思考問題的時候,要提示學生一定要關注文字,任何結論都是從文字中得來的。這樣一方面讓學生對文字進行更進一步的解讀和分析,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5、總結課文、佈置作業:

  (1)字詞強化訓練:佈置相關的解釋多義詞練習

  此練習的設計,是為著學生能將知識合理地向課外延伸,實現知識的遷移

  (2)寫作訓練:

  由於本課不僅有較強的知識性,而且還有較好的思想性,是比較典範的議論文。可以結合學生理解的實際,進行

  寫作訓練。而且,對本文思想內容的探究,也正體現了本課教學目標中德育目標的設計意圖。

  啟發學生思考:

  作者論述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他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明確指出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這個觀點無疑具有積極意義。韓愈突破教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職責侷限,將其擴大到“傳道”、“解惑”,這在當時也是了不起的進步。

  關於從師學習的途徑,也就是擇師的標準,韓愈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

  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並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些思想閃耀著民主、進步的光芒,針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第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師道觀念。 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發展的餘地。

  學習本篇後,以“談教師的作用”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字數600字左右。

師說說課稿 篇2

  韓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明人更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初中,我們學過他的一篇文章《馬說》,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揮得無餘,富有現實意義。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他的一篇著名的論說文——《師說》。

  一、說教材

  1.教材的特點及在本單元的地位

  《師說》是韓愈針砭時弊的代表之作。本篇是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語文》教材第三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不僅文言現象比較典型,而且具有較強的思想性,課本即範例,學習教材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能將知識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因而指導學生學好本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要求中對學生“掌握古論文的論證方法和基本知識點”的要求及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A.基礎知識目標

  瞭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積累“師、傳、道、受”等常用文言實詞和“之、其”這兩個常用的虛詞;兩個通假字;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常見的文言句式。

  B.基本能力目標

  掌握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培養文言文的記誦能力。

  C.德育目標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針對本篇文言現象比較典型,且本篇為教材規定背誦篇目,我將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文言文法及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為:理解本文的論證方法

  二、說教法

  教法的選擇是要看物件的,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根據本課的教材特點及相應的教學目標,結合所教學生的基礎實際,我採用以下方法教學:

  1.教師範讀,學生誦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介紹歸納整理相關知識點的方法,點撥詞句,幫助學生學會積累文言詞語。

  3.針對現實中不尊師重道的現象展開討論,幫助學生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

  三、說學法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存在著一種不好的現象,就是,教師搞“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接受。對文言文學習,學生無所謂主動觀念,對文言文學習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學,不願意學。文言文學習停留在一種教師單邊進行的層面上。本著:“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的指導思想。我制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運用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B.參照註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C.指導學生正確的誦讀,指導學生運用意義記誦法,理解性的記憶,實現誦讀與背誦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首先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

  其次採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預習。印發資料,包括作家作品、寫作背景、文體介紹,讓學生對本篇有一定的瞭解。

  第二、分解重點、難點。本課擬分三課時進行。

  第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內容確立課型。

  第一課時:串講和點撥,以誦讀和字詞積累為主;

  第二課時:討論和分析,歸納文言詞語用法,理解本篇的寫法;

  第三課時:閱讀鑑賞,熟讀成誦,擴充套件閱讀,學會知識的遷移。

  為加大課堂容量和訓練密度,藉助微機等輔助教學手段。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背景介紹(略)

  二、齊讀第1自然段:(力求背誦)

  重要詞句分析,如古今意義,通假字、名詞的意動用法等;

  三、竄講。

  四、根據課文內容討論:(有些人認為不靠老師、自學成才也是有的,那就是天才,天才是不用老師的。)

  ————明確,天才也不是“生而知之”的,他也需要有人教他說話、寫字等等,教他們的父母和他請教的那些人都是他的老師,連他自學用的課本、材料都是前人總結出來的經驗成果,嚴格說來也是他的老師。

  凡是某一方面對我們有啟發、有幫助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身邊的人都有其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我們對身邊的老師們也應尊重,互相尊重。

  五、佈置作業,整理文學常識、第一段字詞;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課所學,檢查作業完成情況:

  二、自由朗讀第2、3、4自然段,竄講,提問,釋疑答疑:

  重點句子解釋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賓語前置的標誌)

  ②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斷句,“非……也”構成否定判斷)

  ③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巫醫樂師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看不起他們,現在士大夫之類的智慧竟然不如他們,難道不是很值得奇怪的嗎?)

  ④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聽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

  ⑤餘嘉其能行古道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

  四、討論、歸納本課特殊的文言現象:

  此部分為突破重點之環節,在上節課佈置作業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以板書示出。加深學生印象,並透過此法引導學生學會自己發現並歸納文言現象,最終學會自主學習。這就是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透過前面的學習,達成了本課教學目標中的基礎知識目標,那麼,如何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其他幾個目標呢?根據本課的特點,我又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以期達成基本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五、討論、解讀課文:(學生活動為主)

  (1)思考本文是立論文還是駁論文?

  明確:是立論文。並透過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來論證。說理性很強。

  結合課文內容、結合現實中的例子展開討論,明確老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如“吉林油田高中數學獲獎的學生對其老師的態度”。認為老師應該謝謝他,沒有他老師也不會成名。讓學生評價。

  -————明確:這位學生完全否定了教師在學生成材過程中的作用。應清楚的看待這個問題一方面,不能否定學生的主觀作用,他的個人天賦、個人努力;另一方面,不能否定教師的作用,也不能誇大教師的作用。

  六、總結課文、佈置作業:

  1.字詞強化訓練:佈置相關的解釋多義詞練習

  (此練習的設計,是為著學生能將知識合理地向課外延伸,實現知識的遷移)

  2.寫作訓練:

  (由於本課不僅有較強的知識性,而且還有較好的思想性,可以結合學生理解的實際,進行寫作訓練。而且,對本文思想內容的探究,也正體現了本課教學目標中德育目標的設計意圖。)

  啟發學生思考:

  作者論述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他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明確指出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個觀點無疑具有積極意義。韓愈突破教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職責侷限,將其擴大到“傳道”、“解惑”,這在當時也是了不起的進步。

  關於從師學習的途徑,也就是擇師的標準,韓愈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並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些思想閃耀著民主、進步的光芒,針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第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師道觀念。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發展的餘地。

  學習本篇後,以“談教師的作用”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字數600字左右。

  第三課時背誦指導、擴充套件閱讀(略)

師說說課稿 篇3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七課的內容。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位置與運動》單元中第4課時的內容,本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初步瞭解運動的形式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運動的狀態。在學生學會如何用參照物確定被研究物體的位置後,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幫助學生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對運動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學會利用相對運動的道理解釋生活中的運動或靜止現象。

  學情分析

  透過前3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理解參照物,學會用參照物確定被研究物體的位置,所以本節課內容學生應該比較容易理解。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特點,本節課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舉例說明物體的位置和運動需要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能意識到對一些物體狀態的描述是相對的。

  2、科學探究目標:能利用參照物判斷某一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生願意對物體"運動和靜止"的問題進行探究。能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判斷實際生活環境中物體的運動情況,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如何選擇參照物判斷物體的動與靜

  教法學法:我將教學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在每個教學環節中會有具體的體現。

  設計理念:

  科學課主要是培養學生勤於鑽研、持之以恆、合作學習的情感態度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探究、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創造性地感受、鑑賞科學知識。所以,本節課我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從學生的生活入手,激起認知矛盾,引起學生的探究慾望,然後透過"盪鞦韆"活動,讓學生明確如何判斷運動與靜止,最後透過具體的例子,引導他們充分分析,討論有關"相對運動"的問題,從而對運動的認識進一步提升,明白物體的運動狀態是相對而言的,並能對這一知識解釋生活中的運動或靜止現象。

  依據這一思路,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環節: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本課開始時,我就提出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同學們,你們平時都坐過汽車吧?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坐在行駛的汽車裡觀賞車外的景物,會出現什麼現象?"學生聽到這個問題後,注意力馬上被調動起來,藉助自己的生活經驗,回憶起坐車時的體驗——"坐在車裡看見地面上原來不動的房屋和樹木都往後走","實際上是車在地面上行駛"等。這時我又提問"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運動著的世界之《動與靜》,從而引出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讓他們積極投入到思考解決問題中去。)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後,用課件出示"盪鞦韆"活動 ,此時我會藉助課件提出問題:"小明和小立同時坐在一個鞦韆上盪鞦韆,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並動腦筋想一想,鞦韆上的小明是運動還是靜止的?如果你是小立,會感覺小明是運動還是靜止的?如果你是旁觀者小方,會感覺小明是運動還是靜止的?"學生就此問題展開討論。

  接下來的環節是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由於選擇的參照物不同,得出的答案就會不同,我會抓住這一點及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並一定要說明理由,即以什麼為參照物來判斷的,被判斷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的關係。

  當然,必要時我也會做適當的補充,還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模擬演示,讓學生分別從鞦韆上的同學、地面上的同學的角度去觀察小明的運動情況。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作出判斷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方法—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有變化,就是運動的;沒變化就是靜止的,動與靜是相對的。

  (設計意圖:在本節課中,我不只是讓學生知道最後的結論,而是想讓學生透過觀察,交流,總結提升,最終獲得如何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真正體現科學探究活動的價值。在教學中我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他們暢所欲言,適時對他們做一下引導,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呢?所以接下來我安排的是:

  三、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這時我播放多媒體自動扶梯上、公共汽車上、旋轉餐廳裡戴帽子同學的運動情況,以及在湖中划船的運動情況,讓學生透過分析歸納得出結論參照物不同結果也不同,.

  (設計意圖: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各個方面得到發展這才算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透過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問題,使學生的理論認識得到提升,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四、歸納總結

  得出結論說一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透過交流使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進一步明確如何去正確選擇參照物判斷物體的動與靜,進一步提升對物體運動的認識,更好地去解決實際問題。)五、課外拓展活動讓學生在課下認真觀察電扇各部件的運動情況,並記錄下來,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收穫。

  (設計意圖:這是從課內向課外的一個延伸,讓學生用科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讓他們體會到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進一步提高他們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最後本節課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的音樂聲中結束。

  (設計意圖:藉助一首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歌曲既滲透靜與動的相對性,又讓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一節課,使學生能回味無窮。課雖至,意猶在。)板書設計動與靜

  有變化———運動

  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 相對的沒變化———靜止(設計意圖: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板書時,我力爭做到簡潔明瞭,突出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透過板書,對探究的結論一目瞭然,)那麼以上就是我設想的<.<動與靜》的教學思路,我想在講授時,加上教師的靈活調控,一定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

師說說課稿 篇4

  一、學習課標析教材

  由北師大編寫的一年級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採用主體單元的編排方式,從學生的認識規律、身心發展特點和生活實際出發,確定了十七個主題單元。《冬天是個魔術師》是第十六組中以“冬天”為主題的一篇課文。作者揉情於景,借景抒情,以生動活潑的兒童語言描寫了冬天中動物冬眠、下雪、湖面結冰、人們穿上冬裝等特點。文中充滿兒童情趣,是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好教材。

  根據教材特點和本班實際情況,我運用課改理念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識記15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景物特點,感情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培養自學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能識記15個生字,並結合課文說出冬天裡的景物特點。

  本課的教學時間我擬用二課時,這是第一課時。

  二、把握課標議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讀書為主線的原則,調動學生的求知慾,使其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1、情境教學法

  小學生由於年齡較小,注意力不集中,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直觀形象的情境教學能使學生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障礙,獲得感性知識,激發學習興趣。上課伊始,我藉助課件展示了一個迷人的冬景:雪中的野果更加紅豔奪目、奇特瑰麗的哈爾濱冰雕、大雪覆蓋著挺拔的紅松、銀裝素裹的大地,人們在盡情地滑雪。學生在優美的音樂、美麗的畫面中領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學習興趣盎然。

  2、合作學習法

  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有利於師生、生生間情感溝通和資訊交流,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主動地獲取新知。

  如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時,各學習小組討論:冬天這位魔術師會變什麼?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分組討論,並選出一名彙報員彙報學習成果,其他同學加以補充,我只作適當的點撥啟導。透過合作學習,變傳授為自學、變講為導,調動了學生課堂主體參與率,形成民主、和諧的探究氛圍。

  3、扶放教學法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發展學生思維。教學時,我透過“扶”讓學生掌握知識和學法,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在“放”中瞭解學情,做到“以學定教”。

  如教學課文第一自然段時,我有意讓學生弄清學習方法:“反覆讀文——理解內容——啟發談話——感情朗讀”。並用這個學法自學課文第二至四自然段。學生運用第一自然段的學法,很容易讀懂課文其他內容。這樣做,激活了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既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又培養了學習能力,在“學會”的同時又“會學”。

  三、培養能力談學法

  這節課的教學,我藉助知識載體,向學生傳遞方法、策略等資訊。透過紮實訓練,逐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1、學會自主求知

  只有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才能保證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性,真正實現自主學習。如學習課文時,我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邊讀邊畫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通課文,然後在小組內互讀、評讀,最後舉行挑戰讀、比賽讀等形式鞏固所學知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求知慾強,自主參與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學會交流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讓學生樹立表達的自信心,引導他們積極參加討論,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逐步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如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問學生:“你喜歡冬天嗎?為什麼?”各學習小組熱烈討論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有的說:“冬天的景色很美麗,小朋友們可以在外面堆雪人、打雪仗。”有的說:“冬天一到,我可以製作冰花。”在學生髮表自己見解的同時,也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

師說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能用輕鬆愉快的聲音準確地演唱歌曲《理髮師》。

  2、能主動地參與到在表演的過程中,並從中體會勞動帶來的樂趣。

  3、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感受音的強弱變化,並能在歌曲中正確的演唱。

  教學重點:用輕鬆愉快的聲音準確地演唱歌曲並適當的表演

  教學難點:感受音的強弱變化

  教學內容:表演並演唱歌曲《理髮師》

  教學流程

  師生活動

  教學設計

  一、謎語匯入

  謎語:手

  二、聆聽

  1、初聽,老爺爺在做什麼?出示課題

  2、教師範唱,剪髮時都發出了哪些聲音?都是什麼發出的?用動作模仿出來。

  3、再次聆聽,教師表演

  4、學生動作模仿:當音樂中出現這些聲音時用動作模仿出來。

  5、讀歌詞,感受歌曲節奏及音的強弱。

  三、學唱歌曲

  1、隨音樂模唱歌曲旋律

  2、解決歌曲中的字音及”哎”字的情緒。

  3、完整演唱歌曲

  4再次完整演唱注意聲音的控制

  5、表演唱,用聲音和動作表現出老爺爺此時的心情

  四、音樂實踐活動

  1、個人表演

  2、師生合作表演

  3、生生合作表演

  4、小結

  五、總結

師說說課稿 篇6

  指導思想:

  設計這一課時,我依據課標中強調的關於閱讀和寫作方面的理念為指導思想,以教材為例,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和從整體—部分—整體的理念,以讀為本,讀寫結合,引導學生感悟主旨。

  教材和學情分析:

  《果敢的判斷》是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初步把握的主要內容,透過揣摩語言,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的基本意義。

  這篇課文透過記敘小澤征爾參加歐洲指揮家決賽時,不附和音樂界權威,果敢指出樂譜錯誤而奪魁的事,讚揚了他不畏權威、堅持真理的優秀品質。

  課文理性較強,作為本單元的開篇,如何用好這篇課文教學生揣摩語言,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為後幾篇課文的學習奠定基礎,顯得尤為重要。

  學情分析:

  經過前一段的學習,學生已初步掌握一些學習記敘文的方法,但由於學生家庭環境的影響,平時課外閱讀少,語文知識儲備少,語文學習還常需要老師引領。

  本文對於小澤征爾的複雜心理及判斷過程沒有具體描寫,學生對主人公作出果敢判斷的具體情境缺乏體驗,因此學生不易體會其果敢、自信、勇於挑戰權威的品格,對於他高超的音樂才能、對藝術的嚴謹態度‘更不能深刻領悟,所以想要突破難點就需要老師幫學生“搭臺階”。

  基於以上因素,本課設計以邊讀邊思考為基礎,以品詞悟句為核心,以想象體驗為切入點,力求課內外讀寫結合,用好“課文”這個例子,提高學生理解感悟、運用語言的能力。

  依據以上分析,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透過聯絡上下文、小組討論,瞭解小澤征爾在歐洲指揮家決賽中,果敢地指出樂譜錯誤,獲得桂冠的事情。(教學重點)。

  2.透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隨文練筆,感受小澤征爾的果斷與勇敢,懂得遇到問題時,要相信自己,敢於做出正確的判斷。)

  教學難點是瞭解小澤征爾“考慮再三”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以及他為什麼能做出果敢的判斷。

  圍繞著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流程圖),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其中第三個環節是突破重難點的具體方法。

  回顧問題,繼續解疑。

  揭示課題,切入題眼。

  精讀感悟,體會主旨。

  小結全文,提升情感。

  拓展閱讀,豐富練筆。

  第一環節:回顧問題,繼續解疑。

  板書齊讀課題後,回顧上節課教學中‘有意遺留的四個問題,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逐個解決。

  【這樣設計,是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學習,既是教給學生‘閱讀課文的方法,又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

  第二環節:揭示課題,切入題眼。

  先揭示課題:“果敢”什麼意思?結合學生回答,板書:果斷、勇敢。這時學生就能認識到課題可以理解為“果斷、勇敢的判斷”。

  再順學而導,切入題眼,問學生“這‘果敢的判斷’是什麼?”,教師依據學生回答“不!一定是樂譜錯了!”,板書出判斷語句,使學生心中的問題有了明確的答案。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順學而導,力求以課文為例,教給學生“抓題眼、理思路、逐步解決問題”的閱讀方法。】

  此時進入精讀感悟、體會主旨的環節: (大標題)

  這一環節為了解答學生心中的疑問,感悟小澤征爾的果斷與勇敢,我分三步’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感知人物,體會主旨: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瞭解背景,體會人物“勇敢”。

  由於學生沒有這種情境體驗,因此我抓住第二自然段的描寫,透過以下過程幫學生體會小澤征爾在緊張氣氛下的“勇敢”:

  (1、默讀自學,瞭解背景:)先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堂)

  (2、交流彙報,感受情景:)再交流彙報,出示學生畫出的課文內容(課堂)引導學生:比賽現場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情況,結合詞語或句子談談你的想法。

  預設:如果學生談感受不到位時,可引導學生抓住“前三名、最後一個” 等詞語感受小澤征爾所面臨的壓力非常大;抓住“世界一流、國際水平、大師”等詞語感受比賽的權威性和賽場緊張的氣氛。

  (3、指導朗讀,想象場面:)透過剛剛的抓詞語感悟,學生有了緊張的情感體驗,這時,情緒急於迸發出來。教師再說“你能用朗讀表達出這次比賽的高層次和緊張的氣氛嗎?”學生有了剛剛抓詞語感悟的方法,又有了前面的情感積累,自然也就讀得有感情了。

  【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一篇學生大略能夠讀懂”,因此本環節留給學生自主閱讀的空間,以自學提示為導向,以學生品詞品句、想象體驗為手段,感受賽場緊張氣氛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充分感悟小澤征爾的勇敢,對人物形象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

  對事件背景的充分感知,又為學習第三自然段做了鋪墊。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揣摩想法,感悟“果斷、勇敢”

  在這一環節,我採用了以下策略突破本課的難點: (1、2、3、4)

  1、比較閱讀,瞭解“判斷”過程:

  面對突發情況,小澤征爾是怎麼做的?

  “考慮再三”是什麼意思?換成“考慮很久”行不行?為什麼?

  透過找出詞義上的區別,引導學生髮現“再三”是指考慮的內容 “一次又一次”,“很久”是指考慮的時間長。聯絡上文就知道現場情況不容他考慮那麼久,必須馬上做出判斷,所以不能用“很久”,從而體會到小澤征爾的果斷。

  2、合作探討,體會人物內心:

  我這樣引導學生:邊默讀邊思考,小澤征爾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可能考慮什麼呢?經過獨立思考與小組的合作探討,學生可能考慮到如下幾點:(出示:樂隊演奏錯了;樂譜錯了;“我”指揮錯了)

  此時,重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板書,教給學生採用排除的思維方法,(:重奏;一定;堅信自己)體會小澤征爾“考慮再三”的內容與過程,瞭解他為什麼堅定地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

  3、啟發想象,感受賽場氣氛:

  就在他“考慮再三”時,會場上的氣氛又如何?大家會有什麼反應?

  透過這一提問啟發學生對賽場氣氛的想象,學生可能會一下子說出評委的反應。這時再利用教師評價語的導向性’巧妙引導孩子從觀眾、演奏者等不同角度思考。最後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朗讀,進入情境,感受賽場氣氛。

  4、三次引讀,體會勇敢自信:

  (1)透過以上的品讀感悟,學生對干擾小澤征爾進行判斷的外在因素有了直接感知,更深一步地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此時教師再巧妙’運用導語渲染氣氛,進行三次引讀(讀出引讀內容)

  (2)在教師對人物形象高度概括的引讀語中,學生對小澤征爾不畏權威、堅持真理的品質有了更深的認識,情感體驗達到高潮,每一次的讀的語氣都會更加堅定。最後教師提問“此時,你看到了怎樣的小澤征爾?”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提煉出小澤征爾勇敢果斷的人物形象。

  【在突破課文難點的環節中,教師利用比較閱讀的策略讓學生髮現主人公“考慮再三”的時間緊迫,利用合作探討和教給學生“排除思維法”讓學生明確主人公“考慮再三”的內容有條理,利用啟發想象引導學生從觀眾、評委、演奏者的不同角度體驗主人公所面臨的壓力非常大,從這三方面,學生對小澤征爾堅持真理、勇敢果斷的品質就有了初步的理性認識。】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感受用心,明確奪冠原因。

  在這一環節中,首先以讀代講,感受評委用心。

  然後,圍繞著“這種素質”是什麼?透過抓重點語句練表達的方式,再次明確奪冠原因,體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隨後,利用影片資料感受國際一流指揮家的風度,豐富學生對小澤征爾形象的感性認識。

  最後,透過與另外兩名選手比較,再次突出小澤征爾的果斷與勇敢,從而深化主題。

  透過前面三個步驟的精讀感悟,(出示:一、二、三)學生在揣摩語言的過程中,從多個角度感受到人物的品質,對課前所提的問題也有了相應的答案,此時就需要回到整體,對全文有整體感知,昇華學生的對人物認識:(出示:四、小結全文,提升情感。)

  透過整體讀文,感受小澤征爾人物形象。繼而又從不同角度談感受,在說的基礎上寫想法,進行讀寫結合,這不僅是對全文的總結,同時也是對文字情感上的提升,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寫,體會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作業的設計,目的是拓展閱讀,豐富練筆。(大標題)

  (作業)教師推薦閱讀施雪鈞寫的《小澤征爾的堅持》,使得小澤征爾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更豐滿、更立體,這一環節還豐富了課堂的隨文練筆,使學生練筆的內容更鮮活,興趣更持久,使學生有話想寫,有話要寫。

師說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著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課文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一寫長廊的景色: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然後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部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二寫萬壽山的景色:先寫從山腳下抬頭看到的佛香閣和排雲殿的壯觀景象,再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景色;三寫昆明湖的景色:分別介紹了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與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的讚美之情。

  我計劃安排兩課時進行本文的教學。下面就第二課時的教學來談談自己的設想。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和能力目標:1、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2、透過對詞句的理解,讀懂課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1、在老師的引導下能自學課文的相關段落。2、學習作者的寫景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學會欣賞頤和園的美景,受到美的薰陶。2、感受頤和園的景色和課文中優美的語言,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三、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頤和園的優美景色,受到情感薰陶。教學難點是:理清文章的順序,學習作者的寫景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實際,本節課採用情境教學的教學方法,採用以讀促悟、小組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五、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閱讀教學必須樹立大語文觀,開啟課堂教學的大門,讓學生主動地靈活多樣地豐富知識。所以,課前我讓學生透過翻閱課外書籍,網上查詢,請教家長等多種渠道,蒐集並整理頤和園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在課堂上交流。接著,我讓學生欣賞了一段影像資料。(學生在直觀的畫面中初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匯入:同學們,今天,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去頤和園細細遊賞。

  (二)整體感知

  待風光片放映完畢之後,我順勢利導,進入整體感知的教學。為了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我讓學生再次欣賞課文朗讀,接著問學生:頤和園給作者留下怎樣的印象?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答案,教師相機板書:美麗的大公園。緊接著,我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作者遊覽了哪些景點。學生彙報時,教師課件演示頤和園遊覽圖,並相應地板書各個景點,使學生明確作者的遊覽順序。

  (三)自主探究

  《頤和園》這篇課文著重描寫了長廊、萬壽山和昆明湖。教學時,我讓學生自讀第三自然段,透過讀、說、議、寫、畫等多種手段,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交流

  長廊部分,先讓學生說說長廊的特點,緊接著課件出示圖片。引導學生欣賞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以及上面五彩的畫面,讓學生感受到了長廊的精緻美觀。這樣,就在感知的基礎上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最後,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再次體會長廊的精緻美觀。

  同樣,萬壽山部分,先讓學生自由說說萬壽山的特點,接著引導學生欣賞圖片,直觀地感受佛香閣和排雲殿的高大和輝煌。另外,讓學生抓住“金碧輝煌”等描寫景物顏色的詞語,體會古色古香的美;抓住“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等句子體會昆明湖的靜和綠;抓住“隱隱約約”這個詞語體會那種朦朧美。最後,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次感受萬壽山那氣勢磅礴的美。

  在學習昆明湖部分時,先引導學生看圖,再次感受昆明湖的靜和綠。接著引出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橋,學生在觀察中結合課文內容描繪十七孔橋的特點,再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十七孔橋那“姿態不一”的美。

  “小導遊”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在小組開展導遊活動中加深理解,在讀文中體會意境,掀起學習的高潮,從而落實了教學目標,突破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五)家庭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抄文中的好詞佳句。

  1.學習《頤和園》的寫法,寫一次遊覽活動。

  六、說板書設計

  為了使板書設計真正達到教學的輔助作用,讓學生能一目瞭然地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我設計的板書可謂簡潔明瞭。

  10 頤和園

  長廊 萬壽山 昆明湖

  美麗的大公園

  七、說特色:

  1、情境的預設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頤和園景物的特點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八、不足之處

  1. 讀的還是少,只為了分析課文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十七孔橋小獅子可愛和多。我只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忽視了段落間的讀,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後對文字進行了重組,利用師生合作讀來再次進入文字,雖然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區域性重點朗讀再到師引讀再次整體讀,但總的來說還很不到位,離語文以讀為主,讀中感悟還有一段距離。今後逐步改正。

  2.課堂氣氛不活躍,今後要多設計一些激趣的方法。

  3.讀中學寫做得不夠,本節課沒有讓學生當堂練筆。

師說說課稿 篇8

  【說教材】

  1.本課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真正的英雄》是初中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第五單元的課文,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它透過里根總統對在太空梭升空過程中七位宇航員的犧牲的沉痛追悼,表現了人類的偉大的探索精神,表現出我們對未知領域的頑強探索。這種精神,讓每個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讓他們為之深深觸動。同時,從里根總統所表現出的深沉的情感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人類相親相愛的美德。文章對學生能起到薰陶感染的作用,能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2.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加強對課文的朗讀,感受其中思想感情。 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類的偉大,科技的進步。 3.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培養勇於探險的勇氣。

  重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類的偉大,科技的進步。

  難點:太空梭和載人宇宙飛船的知識

  學情分析:初一的學生感性思維活躍,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對這篇具有震撼人心作用的演講詞,教師要給予學生朗讀方法的指導,使他們能夠從字裡行間緊緊抓住文章的內涵。在朗讀時既讀出真情,又讀出雄渾的氣勢。

  【說教法】

  1、朗讀法:反覆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討論與點撥結合法: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給以必要的點撥,如課文中對七位宇航員身世的回憶及人們對宇航員的哀悼花的筆墨較多,太空梭失事花的筆墨較少。要學習這種詳略得當的寫法。

  【說學法】

  當今時代是人類知識和資訊迅猛發展的時代,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已不再是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讓他們學會學習。古人也曾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使學生掌握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達到不教”的目標的方法。

  本節課讓學生主動參與,相互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共同發展,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並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節

  2. 朗讀法: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3. 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指導學生重點難點的突破

  【說教學過程】

  1、理解、積累“陰霾、迫不及待、孜孜不倦、鍥而不捨、夢寐以求”等詞語。

  2、瞭解悼詞的寫法,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內容。

  3、朗讀課文,領會悼詞的感情脈絡,體味文章豐富強烈的感情。

  4、品味關鍵語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欣賞和理解能力。

  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要求將語文課堂與生活、寫作聯絡起來,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寫作的能力。再聯絡本文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熱情參與,團結協作解決問題,並且適當插入寫作練習。具體做法如下:

  1. 情景設定法:充分發揮多媒體創設情境,使學生融於課文之中,體驗里根總統當時內心的激盪——對死難者的無限哀悼,對未來毫無畏懼的探索。

  2. 朗讀法:透過反覆朗讀,帶著感情的朗讀,理解這篇演講詞的精髓。

師說說課稿 篇9

  教育為本,質量為魂,教育質量是學校工作的生命線。學校工作以教育為中心,課堂教學是關鍵。看似平常,並不平常的課堂教學,蘊含著眾多的教學規律。教與學,講與練,主導與主體,學知識與學做人,學知識與提高能力,全面要求與因材施教等這都是在課堂教學中引出,在課堂教學中展開,又在課堂教學中執行。它以何種形式來組合,又以何種形式來最佳化就可能帶來不同的教學效果。那麼,怎樣抓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聽評課是一種最直接、最具體、最經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和手段。聽評課是教師互相學習、切磋教藝、研究教學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業務部門特別是學校領導瞭解教師的教學情況的方法之一。下面擬就怎樣做好聽課前的準備、聽課中的觀察和記錄、怎樣進行課堂教學質量的分析、怎樣評價課堂教學等方面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聽評課的功能

  聽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研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牛鼻子,抓住了這個牛鼻子就能促進整個教學改革向前發展。

  聽評課具有以下功能:

  1、教研科研功能

  怎樣去認識教學規律呢?聽評課是捷徑。透過聽評課就能幫助教師認識規律,掌握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方法。

  聽評課既是教研活動,又是科研活動。它在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它既是一個驗證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也是一個實踐操作、昇華為理論的過程。在聽評課中可以學習吸收大量的教學理論、經驗和先進的教改資訊,在執教中去運用。也可把自己的經驗總結概括形成理論。如此迴圈反覆,教師的教學業務素質必然會有很大的提高。

  聽評課也是教育同行進行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研究、教學經驗交流的一種好形式。一位哲學家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以後還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以後,每個人就是兩個思想。"所以,教師之間開展聽評課活動,就能達到交流教學經驗、切磋教藝的目的。

  2、激勵發展功能

  通常就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來說,可能有兩條路可走(從相對意義來說)。一條是磨道式的迴圈,是走一條自我封閉的教學發展道路;一條是拉扯式上升,採取的是對外開放,對內改造的策略,是教學能力發展的道路。

  聽評課對開闊教師的視野,激勵他們上進,發展他們的教學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教學診斷功能

  聽評課就有"臨床指導"的性質。為了查清教師教學質量一直很差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去聽課,在評課時,對課做出綜合分析。分析過程中,在肯定優點的基礎上,重點分析問題。要對教師鑽研教材、處理教材、瞭解學生、選擇教法、教學程式的設計諸方面做一透視,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最後提出具體改進的意見。這是一個"診──斷──治"的過程。

  4、溝通協調功能

  從廣泛的意義上講,聽評課活動是人際間的群體活動。它具有協調角色、溝通意見、融洽感情的功能。對教師而言,可藉以挖掘潛力、激勵進取、培養良好的教學風氣;對學生來說,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穩定教學秩序。同時,也具有協調領導與教師之間的關係,融洽師生之間的感情的作用。

  透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聽評課具有多功能性,是最直接、最具體,因而也是最有效地研究課堂教學的一種方法和手段。

  二、怎樣去聽課,教師聽課應該按下面三個步驟來進行

  (一)課前要有一定的準備工作。

  俗話說,留心天下皆學問。教師要想聽課真正學點東西,就必須做一個聽課的有心人。要有心,聽課就要做點準備工作。打算聽誰的課,應該事先問問他教什麼內容,把課本找來預習一下,看看課文寫的是什麼,是怎樣寫的,有沒有難點、疑點;同時自己設想一下,假如讓我教這樣的課文,準備怎樣去教,以便聽課時有個對比。如果聽課不做準備,匆忙走進教室,懵立懵懂地聽,不理解教學者的意圖,不熟悉教材,就不會有較大的收穫。

  教師去參加教研活動聽公開課也要做準備。由於大多數教師平常埋頭教學工作,對某些教學理論,學術研究知之甚少,因此去聽較高一點的公開課會有一些不適應。這就需要在參加教研活動之前,千方百計去了解與鑽研一下與之相關的學術理論,或向人求救,或者重溫自己所積累的資料。這樣能拓寬視野,縮短與學術的差距,這樣聽公開課就會收穫更大一些。

  (二)聽課要認真觀察和記錄

  教師聽課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還要有虛懷若谷的態度。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聽,還要看,要仔細捕捉講課者的語言和表情,記下他每個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

  教師要一邊聽,一邊觀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學,二者兼顧。看教者對教材的鑽研,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教學法的設計,教學基本功的展示。看學生的學,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習參與的情緒,學習的習慣。總而言之要看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有時教師聽課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註釋課堂上的每個方面。根據授課者的特點和習慣培養做跟蹤式的動態分析;對一般的研究課,就著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達成度;對於名家的課,宜著重領略其教學風格及其相應的學術思想在課堂的體現。聽課應詳盡記錄課堂的教學過程,也記下自己的主觀感受和零星評析。

  (三)聽課後要思考和整理

  俗話說,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師聽完課後不能一聽了之。應對課堂實況過幾片電影,應進行反覆的琢磨。思考的辦法有很多,或翻翻聽課記錄,或與執教者交談,或將幾節"互相牽連"的課做番比較,或寫一篇"聽課心得",或乾脆將他人執教的內容拿到自己班上試試等。

  在分析總結他人課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每個教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教法。聽課的老師就要善於進行比較,研究、準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在分析他人課時,聽課者還要注意分析執教者的課外工夫,看老師的教學基本功底和課前備課情況。這種情況對自己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三、教師如何分析評課

  (一)從教學目的上分析

  目標是人做事的內在動因,目標越具體明確,做事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定和達成,是衡量課好壞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課首先要分析教學目標。

  首先,從教學目標制定來看,要看是否全面、具體、適宜。全面指能從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幾個方面來確定;具體指知識目標要有量化要求,體現學科特點;適宜指確定的教學目標,能以大綱為指導,體現年段、年級、單元教材的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

  其次,從目標達成來看,要看教學目標是不是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是否都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要看課堂上是否儘快地接觸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是否的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是否能得到鞏固和強化。

  (二)、從處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評析老師一節課上的好與壞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還要看教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我們在評析教師一節課時,既要看教師知識教授的準確科學,更要注意分析教師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三)、從教學程式上分析

  教學目標要在教學程式中完成,教學目標能不能實現要看教師教學程式的設計和運作。緣此,評課就必須要對教學程式作出評析。教學程式評析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A. 看教學思路設計

  工作要有思路,寫文章要有思路,上課同樣要有思路,這就是教學思路。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它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來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學措施怎樣編排組合,怎樣銜接過度,怎樣安排祥略,怎樣安排講練等。

  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思路設計是多種多樣的。為此,評課者評教學思路,一是要看教學思路設計符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不符合學生實際;二是要看教學思路的設計是不是有一定的獨創性,超凡脫俗給學生以新鮮感;三是看教學路的層次,脈絡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思路實際運作的效果。我們平時聽課看到有些老師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個程度就是教學思路不清,或教學思路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和學生實際造成的。所以評課,必須注重對教學思路的評價

  B. 看課堂結構安排

  教學思路與課堂結構既有區別又有聯絡,教學思路側重教材處理,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縱向教學脈絡,而課堂結構側重教法設計,反映教學橫向的層次和環節。它是指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各部分的確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絡,順序和時間分配。課堂結構也稱為教學環節或步驟。課堂結構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課堂效果。可見課堂結構設計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節好課的結構是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度自然,時間分配合理,密度適中,效率高。

  計算授課者的教學時間設計,能較好的瞭解授課者的授課重點、結構安排授課時間設計包括:

  1、計算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看教學環節時間分配與銜接是否恰當。看看有無前松後緊(前面時間安排多,內容鬆散,後面時間少,內容密度大)或前緊後松現象(前面時間短,教學密度大,後面時間多,內容鬆散)看講與練時間搭配是否合理等。

  2、計算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看是否與教學目的和要求一致,有無教師佔用時間過多,學生活動時間過少的現象。

  3、計算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和集體時間的分配。看學生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無集體活動過多,學生個人自學、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時間太少的現象。

  4、計算非教學時間,看教師在課堂上有無脫離教學內容,做別的事情,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的現象。

  (四)、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評析教師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擇和運用是評課的又一內容。什麼是教學方法?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目的、任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總稱。但它不是教師孤立單一的活動方式,它包括教師"教"的活動方式,還包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 "學"的方式,是"教"的方法與"學"的方法的統一。評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包括以下幾個主要內容。

  A. 看是不是量體裁衣,優選活用

  我們知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是一種複雜多變的系統工程,不可能有一種固定不變的萬能方法。一種好的教學方法總是相對而言的,他總是因課程,因學生,因教師自身特點而相應變化的。也就是說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量體裁衣,靈活運用。

  B. 看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方法最忌單調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會令人生厭。教學活動的複雜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所以評課教師既看教師是否能夠面向實際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同時還要看教師能否在教學方法多樣性上下一番工夫,使課堂教學超凡脫俗,常教常新,富有藝術性。

  C. 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評析教師的教學方法既要評常規,還要看改革與創新。()尤其是評析一些素質好的骨幹教師的課。既要評常規,更要看改革與創新。要看課堂上的思維訓練的設計,要看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看主體活動的發揮,要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要看教學藝術風格的形成等。

  現代化教育呼喚現代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陳舊單一教學手段應該成為歷史。看教師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還要看教師適時、適當用了投影儀、錄音機、計算機、電視機、電影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當前在教學方法的問題上還存在"四個一"現象,這應該在聽課評課中得到解決。這"四個一"是:

  1、一講到底滿堂灌。不給學生自讀、討論、思考交流時間,教師"講""灌"包打天下。

  2、一練到底,滿堂練。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教師備課找題單,上課甩題單,講解對答案,怪不得學生說:"不是灌就是串,要不就是滿堂練。"

  3、一看走到底,滿堂看。有的教師上課便叫學生看書,沒有指導,沒有提示,沒有具體要求,沒有檢查,沒有反饋。名為"自學式",實為自由試"

  .4、一問到底,滿堂問。有的教師把"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而提的問題,缺少精心設計,提問走形式。

  (五)、從教師教學基本功上分析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評析課還要看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通常,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看板書:好的板書,首先,設計科學合理,依綱扣本。其次,言簡意駭,有藝術性,再次,條理性強,字跡工整美觀,板畫嫻熟。

  2、看教態: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表達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聲音+7%的言詞。教師課堂上的教態應該是明朗、活潑、莊重,富有感染力。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態度熱情,熱愛學生,師生感情交融。

  3、看語言:教學也是一種語言藝術。教師的語言有時關係到一節課的成敗。教師的課堂語言,首先,要準確清楚,說普通話,精當簡練,生動形象有啟發性。其次,教學語言的語調要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

  4、看操作:看教師運用教具,操作投影儀、錄音機、微機等的熟練程度

  (六)、從教學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說:"分析一節課,既要分析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學結果方面。"經濟工作要講效益,課堂教學也要講效果。看課堂教學效果是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課堂效果評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效率高,學生思想活躍,氣氛熱烈。二是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操目標達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鐘,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積極性高,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學生負擔合理。

  課堂效果的評析,有時也可以藉助測試手段。即當上完課,評課者提出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當場測試,而後透過統計分析來對課堂效果做出評價。

  綜合分析還包括從教師教學個性上分析,從教學思想上分析等。整體評析法的具體操作,不一定一開始就從6個方面逐一分析評價,而要對所聽的課先理出個頭緒來。怎樣理:第一步,從整體入手,粗粗的看一看,全課的教學過程是怎麼安排的,有幾個大的教學步驟。第二步,又整體到部分,逐步分析各個教學步驟,要分別理出上面的6個內容。第三步,從部分到整體,將各個教學步驟理出的內容彙總起來。然後再按照一定的順序,從全課的角度逐個分析評價。

師說說課稿 篇10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要說的是經久不衰的散文名篇《師說》的教學分析及其設計。高中語文的新課標強調學生應在“積累·整合”“感受·鑑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同時要注重對學生應用、審美和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據此,我從語文課程和學生的特點出發設計了以下教學方案。

  一、教材和學情

  (一)關於教材:本課出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的自讀篇目。本單元所選的文言文都是古代的議論性散文。本課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中唐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的力作,是唐宋散文中的名篇,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透過這篇自讀課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唐宋散文的風貌,更能使學生進一步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欣賞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文言文自讀能力。

  (二)關於學情: 雖然經過初中和高一上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閱讀能力也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針對以上情況,我確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如下

  二、教學目標

  (一)根據新課標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的學生對於文言文的知識還在積累階段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一定量的誦讀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1。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2。透過自學,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實詞有“師”“傳”“從”“道”、虛詞有“之”“其”“而”“乎”“所以”等。能夠區別古今異義詞語以及一詞多義現象,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3。提高文言文的朗讀能力,培養文言文的記誦能力。掌握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2)過程與方法:

  本課遵循情境匯入—朗讀吟誦—質疑—文字探究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學習,讓學生認識從師的意義和能者為師的道理,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在當今這個社會,學生更應該養成尊師重道的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依據課標要求,我確定本文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 重點:1指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語文課標指出,要讓學生“透過閱讀與思考,領悟其豐富的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於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

  2鑑賞分析本文的說理方式和方法

  ? 難點: 本文是議論散文,文中的對比論證方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值得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借鑑,因此,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為了更好的解決教學的重難點,完成本文的既定教學目標,下面我將從教法和學法上作出簡單闡述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教法的選擇是要看物件的,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根據本課的教材特點及相應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基礎實際,我採用以下方法教學:

  ①點撥法

  所謂“點”就是點選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此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主要點撥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樣準確理解一詞多義的幾種方法,透過比較,溫故知新,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歸納法

  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這樣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例如《師說》第一課時講解重要實、虛詞,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傳”“師”“道”等實詞義項及“之”“其”“所以”等虛詞用法。

  (二)學法

  ①誦讀法

  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誦讀法成功的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觸控到言語主體的情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老師應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察語氣,逐步讀出“情味”來,揣摩文意。因此,範讀、多讀尤為重要。

  ②圈點法

  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清代學者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於領會,而句讀無訛。”因此,我將從兩方面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註。

  ③質疑法

  這是打破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讓學生透過自讀、自解和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讀課文,學會向學生向老師質疑。特別是課文字詞的疏通翻譯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組織學生合作探究。

  ④練習法

  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得當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

  五、說教學程式

  (一)總體設計

  透過以上分析,我確立了整體教學思路,透過誦讀把握全文;透過質疑師生互動;透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路化;透過課堂練習鞏固知識,強化記憶。

  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師說》一文教學安排為三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誦讀以及理清思路掌握一些難懂實詞虛詞和句子

  第二課時主要進一步瞭解文章結構層次,體味本文的語言特色

  第二課時則主要學習文中的正反對比論證方法以及體悟文章所蘊含的道理

  (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1。匯入及解題 (5分鐘)

  我將以展示圖片的方式匯入,以這種直觀的方式匯入,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再者,學生齊讀註釋1,補充作者相關事蹟以及文學常識。

  2。整體把握 (12分鐘)

  (1)教師配樂示範朗誦

  (2)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

  (3)學生自由朗讀

  (4)全班齊讀

  (5)理清全文思路 (板書)

  3。分析理解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交流評議(21分鐘)

  (1) 教師範讀

  (2) 理解並歸納涉及的古今異義詞語以及詞語活用。

  例如, 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所以 古:用來??的 憑藉 今:因果關係連詞吾師道也

  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之 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4總結 (5分鐘)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5。佈置作業 (2分鐘)

  抄寫文中重要字詞和句子

  (三)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1、透過抽查背誦及檢查翻譯來複習上節課所學。(8分鐘)

  2、用第一課時一樣的方法對第三四自然段進行學習(12分鐘)

  (1)找一名學生示範朗讀,並講解對本段的字詞積累,疏通文意。

  (2)由學生補充積累到的字詞並質疑,教師點拔,師生互動。

  (3)師生歸納重點詞語、句式。

  3、體會語言:整散結合 頂真手法 (13分鐘)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亦遠也,而恥學於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聖益聖,愚亦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聖益聖,愚亦愚"和"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4、拓展延伸 (9分鐘)

  【問題設計】雖然文章說,這篇文章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可是讀到這裡我們還會只是這樣看嗎?他還是寫給誰看的呢?

  【點撥】這個問題可以從韓愈《師說》一文當時的現實意義及長遠影響來談,學生可以展開思維,拓展想象空間

  5、作業佈置 (3分鐘)

  讓學生課外蒐集名人從師的故事,當做作文素材

  (四)第三課時設計

  1、複習上課所學,檢查作業完成情況(5分鐘)

  2、教師設問:(17分鐘)

  透過教師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正反對比論證以及文章所蘊含的道理

  (1)課文的第二段是用對比手法來寫的。說說這一段用了幾組正反對比的事實論據,這樣對比有怎樣的論證作用。

  ——在對比中得出結論:師道之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從批判反面

  現象中闡明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2)試談論作者的觀點在當時有哪些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什麼借鑑作用。作者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試就這一觀點談談自己的認識。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師的職責。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作用。第三段闡述師道、師生關係,以能者為師,也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比較容易接受,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

  3、交流評議(9分鐘)

  提出一個思考題讓學生討論,問題是前面學過的《勸學》和今天學習的《師說》都是和學習有關的論說文,說明古人很注重學習的問題。那麼今天我們的課堂上“學者”與“師”應該是一種什麼關係呢?大家討論一下。設這個問題,一是讓學生將所學道理運用到實際的思考中,二是促進師生間相互學習以及良好師生關係的發展。

  4、總結課文,佈置作業 (4分鐘)

  總結: 文章以“古之學者必有師”為中心論點,批評了當時不重視師道的不良風氣,以嫻熟的藝術技巧,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階層的愚頑與可笑。 作業佈置在精,能夠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得到運用。因此,本課作業佈置如下: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寫一篇小論文

  五。說板書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板書是一堂課的精髓,為了能讓學生更直觀的解讀本文,我設計了以下板書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檢視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