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山東省幼兒園大班活動教材第五主題《房子大觀》中的次主題二里的教學活動四《走小路》,這節教學活動,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幼兒園大班的學習內容--排序。排序這部分知識幼兒已經學習過,在這基礎上再繼續學習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徵進行排序,教材要求讓幼兒透過觀察、操作進行自主發現其規律特徵。

  2、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對教材要求的瞭解,我擬定了這節課的活動目標為:

  (1)能按兩種以上規律進行排序。

  (2)能夠自創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規律進行排序。

  3、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我認為本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能夠按兩種以上規律進行排序。而教學難點是讓幼兒自創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規律進行排序。

  二、說教法和學法

  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準備。遵循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本節課採用瞭如下教法和學法:

  1、情景引入法:

  課堂上透過生動的談話、創設情境等,使幼兒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

  2、觀察法:

  活動中透過安排幼兒觀察兩種範例,引導幼兒發現兩種簡單的排序規律,建構知識系統。

  3、自主探索法:

  幼兒在認知的基礎上,透過提供學習材料,讓幼兒進行動手操作,體驗和探究按兩種規律特徵進行排序的過程。

  三、說教學流程

  本節教學內容我準備從以下幾個環節來完成:

  1、聽音樂師幼互動,激發幼兒的興趣。

  2、出示小貓,師幼談話激發幼兒排序的興趣。

  (1)引導幼兒按一定規律打扮小貓。

  (2)引導幼兒觀察在我們周圍有哪些按一定規律擺放的的物體。

  3、引導幼兒自創規律排序。

  (1)教師創設情景:小貓蓋了一座新房子,它想請小朋友幫它鋪幾條有規律的小路,請小朋友們想一想幫它鋪一條什麼樣的小路即有規律,又好看呢?

  (2)幼兒自創規律鋪小路,教師巡迴指導。

  4、活動延伸

  讓幼兒用實物,按一定的規律排序。

  四、教學效果預測

  本節課利用創設情境的形式匯入,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一定會十分活躍。而且我根據幼兒的學習基礎起點,先讓幼兒觀察兩種簡單的排序規律,然後讓幼兒尋找其中的規律,順著幼兒的“學”來“導”,在“導”中讓幼兒探究,完成未排完的圖形,建立知識表象使幼兒得到啟迪,悟到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相信課堂能夠真正成為幼兒學習的舞臺,讓幼兒在玩中、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的知識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課中再透過“鋪小路”,讓幼兒全身心投入到動手操作中,在動手操作中探求,體驗和鞏固,一定會加深幼兒對排序的認識,同時又培養了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幼兒的思維,內化了所學的知識,還培養了幼兒創新的能力。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2

  一、設計意圖及教材分析:

  全球資源日益減少,環境保護也日顯緊迫,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而我們的孩子生活無憂,社會環保意識淡泊,經常做出亂摘花草,隨意攀登樹木等行為,這些看似毫不在意的事情,卻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而《綱要》中也明確指出:教育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的環保意識。所以對幼兒進行認識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樹,在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觸,但幼兒對樹的認識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幼兒進一步去理解樹和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植樹造林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益處。因此,對“樹”的深層次的探究已是一個迫不及待的工作了。故而,我為大班幼兒設計了一堂社會環保課----《植樹造林》。

  二、活動目標:

  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目標,分別對幼兒知識、情感、能力方面進行積極的引導。

  1、知道樹木是人類、動物的好朋友,瞭解綠化的好處,初步產生環保意識。

  2、激發幼兒熱愛和親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透過看看、說說、聽聽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判斷能力。 我把活動目標一做為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三、活動準備:

  活動材料應有利於引發、支援幼兒的遊戲和各種探索活動,為了能讓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提供條件,我為活動作了以下準備。

  1、各種樹的照片

  2、多媒體課件(山洪爆發、沙塵暴來襲、小動物搬家)

  3、植樹工具、小樹

  四,說教學法:

  主要有以下幾種:一、講解法,活動開始部分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的在集體面前闡述自己的知識,能很好的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表現能力。實物、多媒體的運用也更能形象直觀的幫助幼兒理解同伴的講解內容,能使幼兒更清楚觀察和交流,使幼兒產生學習的興趣。二、情景體驗法:另外,我運用了多媒體,讓幼兒從反面深刻地體驗到植樹造林讓人們受益非淺,迫壞自然生態環境是不對的。三、動手操作法:在幼兒的思維達到最高潮時,讓幼兒親自動手種植小樹苗也是幼兒情感的一種宣洩,為本次活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五、教學流程

  本次活動我把它分成三個部分,但這三個部分卻是有機的聯絡在一起的,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一)、活動開始部分

  1、活動前我將收集到的照片、圖片把教室佈置成一個博覽會,一開始由我帶領幼兒參觀並作簡單的講解,並提問:你認識哪些樹?是怎麼樣的?它們長在哪裡?目的在於在幼兒好奇心的驅動下儲存大量的感性表象,可以讓幼兒在自己的

  發展水平上、在不同層次上思考,同時幼兒在相互討論、相互交流中積累知識經驗,體現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2、介紹樹,幼兒觀察後請幼兒將自己認識的樹的圖片、照片拿過來放到實物投影儀上,請幼兒講解自己的知識,和同伴分享經驗,發展了幼兒的表闡述能力,提供給幼兒大膽表現的機會。其餘幼兒在透過耐心傾聽同伴的講解直接獲取資訊,在和同伴的知識碰撞的同時積累經驗。

  (二)、第二部分,觀看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的運用的優勢在於視聽結合,聲圖並茂,把教師難以講解說清、無法直接感知的、抽象難懂的知識,生動的告訴幼兒,更聚說服力。幼兒從感知到理解,多媒體的運用恰倒好處,並自然合理地突破本次活動的難點,突出重點。

  1、播放沙塵暴侵襲的片段,畫面中人們頭裹紗巾在風沙中艱難地行走、司機因看不清道路發生車禍、交通堵塞

  2、播放山洪爆發,水土流失,家離失所的場面,同齡兒童因此失學。

  3、小動物搬家

  透過觀看,幼兒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鳴,加上教師適當的提問,更加有助於幼兒的知識經驗的彙總。“為什麼小動物會搬家?”“為什麼會山洪爆發?”這些問題的巧妙安排都使幼兒想到:因為沒有樹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三)、討論

  抓住這一思維我立即展開了下一個環節的教學,發展幼兒的擴散性思維,遷移幼兒新獲得的知識經驗。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拋向幼兒:“你認為植樹造林有什麼用呢?”透過集體商討、小組討論、個別提問、教師巡迴指導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的知識在這裡作一個大彙總,也是對本次活動的檢查,在討論的同時發展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和間接獲取資訊的能力。然後教師以簡筆畫的形式快速的勾勒出幼兒的想法:防塵防沙、固土、淨化空氣、減少噪音、治理汙水美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等。最後讓幼兒判斷一組圖片:亂砍伐樹木、攀登樹木、在樹枝上懸掛物品、搖晃樹木、給小樹苗澆水、拔草、鬆土,為小樹苗加上防護攔等讓幼兒正確的判斷這些行為的真偽,發展幼兒判斷是非的能力。

  六、活動延伸:

  根據幼兒愛玩愛動的特點,我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利用課後延伸時間帶領幼兒到園內的種植園地去植樹,藉機還可以滲透3月12日是植樹節。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本次活動,此時,也真正的體現了教育的延續性、實效性,形成良好的社會主人翁意識,為幼兒的一生髮展作好了準備。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3

  設計意圖:

  隨著春天的來臨,花成了幼兒關注的焦點,大家談論著字跡喜歡的花,瞭解著花的特殊作用與有趣的寓意,我帶著孩子們一起認識各種各樣的花,觀察花的特徵,認識花蕊與花瓣,花枝和花葉。

  為了讓幼兒進一步個性化的表達對花的情感,提升對生活中美的追求與嚮往,我設計了這節手工與繪畫相結合的美術教學活動。

  活動中我利用音樂引起幼兒興趣,用ppt認識各種花,最後利用一張摺紙的示意圖讓幼兒觀察學習,學會折向日葵的方法,最後利用大幅的卷畫呈現幼兒的作品,再讓幼兒透過合作進行添畫。

  活動目標:

  1、能運用折、剪、畫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製作,體驗成功的快樂。

  2、透過觀察討論等方法,學會觀察示意圖,嘗試用這一方法創作。

  3、體驗合作與創造的樂趣,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1、摺紙示意圖。

  2、大幅卷畫背景。

  3、人手一份操作紙,彩筆,膠水。

  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分五個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觀看春景圖,瞭解春天的特徵在這一部分,我找一些關於春天的景色圖,讓幼兒觀察。瞭解春天的特徵,並說一說最喜歡春天裡的什麼?為第二環節做好鋪墊。

  第二部分,觀看ppt,瞭解花的特徵第二環節我利用一段非常美的過渡語,很自然的引出今天的主題,花兒朵朵,讓孩子們來講講花的特徵與組成,讓幼兒對花的組成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第三部分,出示示意圖,學習摺疊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今天學習的重點與難點,需要和小朋友一起觀察示意圖,來學習折向日葵的方法。在觀察示意圖時我提了六個小問題來幫助幼兒,學會觀察,學會摺疊。

  (1)圖一告訴我們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2)做好圖一,圖二又是什麼意思?

  (3)圖三上出現了幾個字,是什麼意思?

  (4)圖四的角落上有虛線是什麼意思?

  (5)圖五中有把小剪刀,需要小朋友剪,你覺得應該剪在那裡?誰來試一試?

  (6)最後誰來試一試把他變成一朵向日葵孩子們學會了摺疊,然後就是利用小朋友已有的知識對背景進行新增,花草樹木藍天小鳥,都是小朋友已經畫過的,在這裡進行一次全面的練習。

  第四部分,幼兒操作,添畫春天的背景這一環節主要是幼兒的操作,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在幼兒操作時,我改變傳統的個人作畫方法,利用長卷畫的方法,讓幼兒把作品進行貼上,並一起在長卷畫上合作添畫,即改變了作畫方式,又能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第五部分,評價作品,展示春天的花園在幼兒的作品進行展示後,讓幼兒來說一說,現在的花園是什麼樣的?你能用一個成語來說說嘛?最後利用一個音樂遊戲《蝴蝶找花》自然結束本次教學活動。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4

  一、說教材:

  設計意圖:每天晨間鍛鍊,是孩子們一日生活中最喜歡的環節之一,經過一段時間有意識地觀察,發現孩子在自由選材料結伴玩的過程中,雖然他們友好合作,大膽嘗試,想出了各種各樣的玩法,例:單腳跳、雙腳跳、平衡等。但是,助跑跨跳幾乎沒有小朋友想出來嘗試過。《指南》中也指出要鼓勵幼兒進行跑跳、鑽跑、攀登、投擲、拍球等活動。根據上述情況,針對大班幼兒健康教育的目標,設計了《小鹿搬家》這個活動,透過讓每個孩子親身扮演小鹿角色來練習跳的能力、透過經編筒與嗎,木板的組合拼搭成障礙物,使跳躍的難度逐步提高,並相處不同的跳躍方式,讓孩子們在趣味的活動中輕鬆自然的讓孩子們學習助跑跨跳。

  二、說目標: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他們動作發展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初步讓幼兒學會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合適的障礙物,嘗試助跑、跨跳過30釐米以上的障礙物。

  2.鼓勵幼兒能互相合作地用經編筒拼搭出各種高低不同的障礙物。

  3.逐步鍛鍊幼兒的彈跳能力及培養勇於嘗試的精神。

  三、說活動重點與難點的確定:

  從活動目標和幼兒動作發展的實際出發,我把本次活動的重點預設為:幼兒學會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合適的障礙物,嘗試助跑、跨跳過30釐米以上的障礙物。難點預設為:逐步鍛鍊幼兒的彈跳能力及培養勇於嘗試的精神。

  四、說活動準備:

  利用本地廢舊材料經編筒(長、短)、木板

  五、說教法: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將主要採用:觀摩示範法、合作探索法、語言激勵法來組織教學活動。另外,我打算向幼兒採用:遊戲法、練習法、競賽法、發現法、合作法等學習方法,讓幼兒在玩一玩、說一說、看一看的輕鬆愉悅的氣氛中掌握學習的重難點。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5

  一、說設計意圖

  普洱民族文化多元豐富,是雲南的獨有民族之一,而我所實習的幼兒園就在普洱西盟自治縣,每年4月16-18日普洱西盟縣自治縣都舉辦木鼓節。合理地利用身邊的教育資源,挖掘本地的優秀民族文化藝術,將其融合到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豐富幼兒的認知,從而使幼兒逐漸對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我所在實習幼兒園一直嘗試研究的園本科研課題內容。“木鼓舞”是從人民祭祀、生活、生產勞動中演變出來的,是普洱西盟文化中一塊瑰寶,咚咚的木鼓聲和不時的高吭歌聲、歡呼聲,伴著充滿激情的舞蹈,強烈地表現了人民純樸的鄉土情感和執著追求的民族精神。舞蹈節奏強烈有力,聲響渾厚高亢,非常熱烈而具有感染力,能激發孩子參與舞蹈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從最具特色的木鼓舞第三段“敲木鼓”中提煉出適合大班幼兒學習的內容,試圖透過與“敲木鼓”的接觸,讓孩子在熱烈、歡快的氛圍中,感受木鼓舞的藝術魅力。

  二、說活動的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因此,整個活動都是在以幼兒前期對民俗風情、木鼓舞的產生背景以及表現風格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根據《新綱要》強調指出“應支援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以及本班幼兒實際情況,我從認知、情感、能力方面設計了適宜的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感受木鼓舞中相互配合,合作舞蹈的快樂,進而產生對身邊民族文化的喜愛之情。

  2、技能目標:初步學習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鼓勵幼兒大膽運用肢體動作表現敲木鼓,嘗試舞蹈創編。

  3、知識目標:複習運用舞蹈以甩手、走步和跺腳為主的基本舞步。

  三、說活動重點和難點

  活動重點:學習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

  活動難點:能結合節奏譜,準確的進行敲打併有所創新。

  四、說活動準備定下目標後,我做了如下的精心準備:

  1、經驗準備:

  ①已觀看了影像《西盟佤山》,初步瞭解西盟人民的生活習俗,瞭解木鼓的作用。

  ②已學會舞蹈以甩手、走步和跺腳為主的基本舞步。

  2、物質方面

  ①和幼兒人數相當的自制小型木鼓與鼓槌;

  ②音樂《阿佤人民唱新歌》、《加林賽》;

  ③圖譜一張;

  ④牛頭貼畫若干

  五、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新《綱要》中提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運用了直觀、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在活動中以激發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為幼兒搭建了一個自我表現,自我創新的舞臺,讓孩子們透過發現、欣賞、探索、創新,從而獲得成就感。在潛移默化中使幼兒的節奏感、樂感、表演及自由創編能力相應得到培養和提高,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舞蹈藝術的憧憬和熱愛!本次活動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如下:

  1、示範法:是根據舞蹈的難易,幼兒接受水平及教學階段目的的不同,我採用完整示範和區域性示範。示範前對幼兒提出要求,引導幼兒有目的地觀察、模仿。

  2、練習法:是指幼兒親身參加到舞蹈藝術創編活動中來的一種基本方法,它是幼兒學習舞蹈的基本知識技能,陶冶情感、性格的基本途徑。在教師指導過程中主要採用了基本動作、難點動作、分樂句和完整串排練習方法。在幼兒練習、掌握的過程中,我採用了分組、分角色、單獨練習方法。

  (二)學法教學中,根據大班幼兒愛動、愛表現的心理特徵,我以幼兒為主體,以活動為主線,以生活為源頭,創設了多種感受、表現的形式和渠道,讓幼兒自主探究與學習,發展自己的綜合潛能。藉助木鼓,音樂、課件等手段,引導幼兒參與、模仿、表演,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活動,主動學習。

  六、說活動流程

  好的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積極引導孩子們去探索,去嘗試,讓他們在活動中真正的動起來、跳起來,全身心投入學習過程中,為達到本節課的預期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一)活動匯入把孩子帶入一種特定的學習環境中,讓幼兒在接近真實的環境中感受輕鬆、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能使他們在愉快的情緒中主動學習。所以我在《阿佤人民唱新歌》的音樂聲中,帶幼兒跳著基本的舞步進入“村寨”(活動室)這樣的形式匯入課題。

  (二)、教師示範,幼兒學習基本動作

  ⑴、首先請幼兒欣賞活動室裡擺放的小型木鼓。

  這裡我採用的是啟發提問法,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幼兒積極思維,大膽的想象。我運用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將看到的、想到的具體事物用語言描述出來或動作表現出來。之後我用簡潔的語言,引出學習內容,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2)、教師演示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講清跳木鼓舞的要求:敲的時候注意握著鼓槌的中間,不能傷到旁邊的小朋友;二是在敲木鼓的過程中可加上雙膝彈動;三是在起始部分新增歡呼聲“喔呵|喔呵|”表示歡慶,最後結束時新增“喔呵”,動作均為雙手持鼓槌兩側上舉。教師喊口令,練習兩次。這個環節我根據木鼓典型敲打法的難易,大班幼兒接受水平及教學階段目的的不同,我採用完整示範法。示範前我對幼兒提出要求,引導幼兒有目的地觀察、模仿,突出了本次活動的重點“學習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

  (3)、請幼兒取出鼓槌,站到木鼓前跟著老師學習敲木鼓。

  (4)、請幼兒六人一組自由組合,分組練習。

  (5)、鼓勵幼兒進行新的創編,給予幼兒牛頭貼畫獎勵,帶領幼兒一起嘗試表演。這個環節我用的是有針性的別指導法,運用這對於能力較強的幼兒,我從動作美感,自主創編、大膽表現等方面進行個別指導,然後請他個別示範,達到“以強帶弱”、“互相學習”的目的;對於能力稍差的幼兒,我從動作規範、完整連貫等方面給於個別指導,縮小了全班幼兒學習舞蹈的水平差距,增強幼兒對學習舞蹈的積極性。對本次活動的難點“準確的進行敲打併有所創新”得於突破。

  (6)、最後播放《敲木鼓》音樂,師幼共同表演木鼓舞:幼兒帶著喜悅的心情,加大動作幅度和力度,新增一些表現激情的動作敲木鼓,教師在幼兒的鼓點聲中跳起木鼓舞中女角的舞蹈動作,進一步豐富幼兒對木鼓舞的藝術認知。下面我給大家展示幾個舞蹈片段。

  七、說拓展延伸

  將小型木鼓、鼓槌和相關道具投放在活動區角“阿瓦部落”,鼓勵幼兒嘗試木鼓的其他玩法。幼兒的興趣未盡,這樣的設計可以引領幼兒繼續學習木鼓舞,為新的藝術活動生成奠定基礎。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幼兒數學邏輯思維訓練簡單的說可以包含了數、量、圖形與空間、邏輯與關係四大領域。數以及數與數間的邏輯關係是事物各種屬性關係在人腦中引起的綜合反映,複雜且不易理解。,而我今天要說的相鄰數對於6到7歲的幼兒尚沒有在其大腦中形成這一概念,而與其接近的鄰居關係卻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的要求,我設計了這堂《10以內的相鄰數》的教學活動,希望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和積極參與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知識。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物件。”為此,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本活動中採用情景引入法,操作法、遊戲法、等教學方法;提問方式也將採用個別提問、和集體提問等多種提問方式。讓幼兒在聽聽、說說、玩玩的過程中融入學習,獲得知識和經驗。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的說課還很粗糙,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三、說目標: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的要求和”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原則,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數學邏輯思維訓練的實際發展水平,制定了以下目標:

  1、用情景匯入形式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情感)

  2、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10以內各數的相鄰數。(認知)

  3、理解並能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認知)

  4、發展幼兒的比較的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能力)

  四、說重難點

  活動重點:瞭解數的簡單關係,知道中心數比相鄰兩數多1和少1。

  活動難點:用語言清楚完整地表述出相鄰數的含義。

  五、說教學程式

  為了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參與活動,我採用由易到難、環環相扣的方法組織本次活動

  六、說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

  2:教學圖卡組(數字卡若干)

  3:房子圖十副七、說過程1、開始部分:透過情景讓幼兒找身邊的朋友,初步理解”鄰居“關係2、基本部分:

  (1)”興趣是幼兒學習最好的老師“,透過遊戲請幼兒幫數字搬家,並提問讓幼兒找找他們的鄰居,實現從具體的物到抽象的數的轉換,告訴並幫助幼兒相鄰數的定義

  (2)幼兒自主探索10以內各數的相鄰數(部分幼兒上前操作,集體驗證),進一步推理說出10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3)複習10以內數的形成,”ⅹ添1就是ⅹ,ⅹ比ⅹ少1“為後面理解10以內相鄰數(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打下基礎。

  (4)幼兒操作,總結評價幼兒操作的結果,理解並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

  (5)拓展部分為相鄰數找共同的鄰居。

  3、結束部分:遊戲中鞏固對相鄰數的認識八、教學反思結合生活中的鄰居關係,把相鄰數的概念滲透在其中,讓抽象的數的邏輯概念在具體的事物中理解。實現從具體的物到抽象的數的轉換,以情節性的引導方式來激發幼兒進行主動探索,感知和形成相鄰數的概念。接著,讓孩子比較各組相鄰數的規律,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中間的數字比前面的數多1,比後面的數少1這一規律。再者,以操作練習”找相鄰數“,驗證幼兒掌握學習內容的同時也以個別指導的方式幫助個別幼兒理解相鄰數的概念。最後,進行擴充套件讓孩子找出相鄰的鄰居。整個活動遵循了幼兒學習數學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的循序漸進的規律。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7

  活動目標:

  1、增進看圖說故事的語文能力。

  2、學習分類製作「我的洞洞發現小書」。

  教學資源︰

  1、故事時間:「哪裡有洞?」、AVCD;「洞在哪裡?」學習單。

  2、錄音機;紙張、剪刀、打洞機、雙孔整理夾。

  活動過程︰

  1、翻開故事時間「哪裡有洞?」【附】頁面,老師先不說出故事,請一位幼兒嘗試看圖,說一說這一頁哪裡有洞?接著再換另一位,翻開第二頁看圖說故事,說一說這一頁哪裡有洞?以此類推說完故事。

  2、老師說故事時間「哪裡有洞」,看看剛剛幼兒是不是說對了?

  3、請每位幼兒反覆看看故事中出現了哪些洞?如果要把這些洞分類,可以怎麼分呢?(如:用的、吃的、住的、不同行業等)並依幼兒提出的分類記錄下來。

  4、老師將材料放在科學角,讓幼兒自由取用製作「我的洞洞發現小書」:

  —依洞的類別分別放置一紙張,在紙的上面畫出類別,如:吃的、玩具、身體、樂器…、、等洞。

  —請幼兒依類別畫下「哪裡有洞」的觀察,並可運用剪刀或打洞機表現各式洞。

  —隨著課程的進行增加幼兒的發現,最後再以雙孔整理夾,夾起來或綁成一冊書。

  —為封面、封底畫上插圖。

  5、舉辦「我的洞洞發現小書」展,歡迎其它的幼兒來參觀。

  延伸活動︰

  配合小袋鼠:「這是什麼洞?」學習單,讓幼兒畫出心中的洞,再和大家分享。

  活動評量:

  1、會看圖說故事。

  2、會學習分類製作「我的洞洞發現小書」。

  【附】故事大意

  哪裡有「洞」?

  我的小豬撲滿有「洞」。

  牙齒蛀了一個「洞」,好痛喲!

  啪!褲子破了一個「洞」。

  好朋友不理我,我的心破了一個「洞」。

  鏘!窗戶破了一個「洞」。

  球進「洞」了。

  馬路上的坑「洞」趕快補好。

  在黑黑的「洞」裡工作,要小心!

  空空的「洞」,變出小白兔。

  從嘴巴的「洞」看進去,就知道是不是生病了。

  高高低低的「洞」,可以吹出好聽的音樂。

  還有哪裡有「洞」?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8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滿著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風”這一自然現象來說,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從能來到戶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現象。現在正值春天,是孩子們探索風的好季節。我們江南春天的天氣,就如娃娃的臉說變就變。白天的氣溫很高,到了晚上卻會突然颳起大風來,氣溫也驟降。在幼兒園,會聽到大班孩子們在議論:我看見迎春花的花瓣被風吹到了地上;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清潔工人又要重新打掃了;今天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從孩子的話中,發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就讓大班孩子圍繞“風”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風的奧秘”的活動。

  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且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培養幼兒對現象能進行客觀描述,以事實為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於客觀事實,而不是教師的頭腦之中。

  說目標:

  考慮幼兒對風的已有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制訂了以下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發現風的大小、探究和判斷風的方向,並嘗試製造風。

  2、初步瞭解風的利與弊,引導幼兒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3、在活動中能和同伴能協調配合,會在合作中互相學習。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1)幼兒每日記錄天氣預報,並著重關注風的內容;

  (2)根據風力的不同,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和體驗用圖畫的形式進行記錄。

  (3)請家長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關於“風”的資料和知識。

  2、物質材料的準備:

  (1)每組一塊分類板

  (2)吹風機、扇子、墊板、打氣筒、紙板、書、氣球、風車、雞毛、棉花、小紙船等

  (3)“笑”與“生氣”的臉譜圖各一張。

  3、環境資源的準備:

  選擇有微風的天氣。

  設計思路:

  教師在幼兒探索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關於風,幼兒無法真正瞭解它的形成,但是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來證明風的存在,透過實驗來證明風的大小、判斷風的方向,甚至可以嘗試著用常見的工具製造風,使孩子真正接觸自然,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在這個活動中,遵循幼兒自主探索的原則,設定開放性的問題,透過幼兒自主地收集資訊(書、網路、實驗或詢問家長),讓幼兒在動眼看、動嘴說、、動耳聽、動手做、動腦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擴充套件有關“風”的經驗,並自己想辦法來解決一些問題,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習得方法。

  活動過程:

  一、自然匯入,激發興趣

  師:過幾天我們就要去出遊了,我知道大家都和關心天氣情況。那麼,誰來向大家來介紹一下這兩天的天氣情況呢?

  師:“偏北風2—3級”,我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你怎麼知道有風?

  我的提問可能會使孩子回憶以往的經驗會說“國旗、樹葉……”這時孩子的討論中對風的感受肯定還不充分,適時地帶孩子到戶外去感受風的存在,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風來的時候自然界有著各種奇妙的變化:花瓣迎風飛舞,池中的水會泛起波紋,彩旗會迎風招展。

  二、感受發現風力

  師:你們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

  幼兒歸類、集體檢查。

  在對微風進行探索的基礎上,激發了孩子關注風力變化的積極性。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後的探索活動,在中級風、大風到來時,讓他們自發地到戶外去感受,然後將自己的體驗與發現用圖畫、表格的形式記錄並分類。

  師:風有風級,不同的風級表示風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斷風向

  師:天氣預報說今天是北風,這是什麼意思?

  “用什麼方法判斷?”用這樣的話題引發孩子的小組討論,然後到戶外活動,引導孩子用他們的方法證明風來的方向。如:觀察旗杆上的國旗飄動;讓孩子將羽毛、塑膠球放在操場中間,讓它們隨風滾動……讓孩子透過活動,真正明白“風真的從北邊來”。

  瞭解風是有方向的這一特徵後,鼓勵孩子想辦法把“風向”記錄下來。就方法讓孩子展開討論:可以標漢字,也可以標箭頭,記錄不求精確,只要初步學習使用科學的記錄方式。

  四、嘗試製造風的方法

  師:(拿出風車)這些風車在活動室能玩嗎?

  孩子們肯定會疑惑地說“怎麼玩,沒有風!”我就一句話燃燒孩子製造風的熱情:“沒有風不可以製造點兒風啊?”怎樣製造風呢?帶著這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尋找材料,如吹風機、電風扇、扇子、氣球打氣筒……孩子們可以用紙板、扇子扇,把氣球吹鼓後撒氣……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嘗試製造風。雖然他們沒有真正看到風的形成過程,但是我想這些生動有趣的探索活動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將具有深遠意義。

  活動延伸:

  師: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制造了風,那你們喜歡風嗎?為什麼?

  課後透過孩子自己不斷地收集資訊與資料,讓孩子逐步發現風能幫人類做許多事情,利用風可以發電、傳播種子等等,但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我想,瞭解風的利與弊有助於孩子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9

  一、教材內容的選擇

  《綱要》中指出,要教育幼兒愛清潔,講衛生,注意保持個人和生活場所的整潔和衛生,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進行安全、營養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秋季正是感冒的多發季節,設計這一課讓幼兒懂得怎樣預防感冒,瞭解預防感冒的基本小知識,同時希望幼兒學習之後,更懂得講衛生,愛清潔與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多鍛鍊身體,有一個健康強健的身體,所以我選擇了這節教學內容。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我設計的這節課的活動目標主要有三個:

  1。讓幼兒認識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2。認識保持健康的方法。

  3。培養幼兒健康的生活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活動重點:讓幼兒懂得健身小常識。

  活動難點:怎樣使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並保持良好

  的生活習慣以及預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四、教法、學法

  這一課我主要採用引導法、啟發提問法、討論法、互動法、情景教學法來讓幼兒掌握預防感冒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主要起一個引導作用。另外,這一課呢,對幼兒來說,有點枯燥,於是為了提高幼兒的興趣我又設計了健康對與錯遊戲環節。

  要求幼兒採用討論法、表演法、互動法來學習這一課,在這一課中要注意突出孩子的主體地位,教師引導孩子在活動中積極討論、發言、總結,以真正掌握健身的方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活動準備:

  歌曲《健身娃娃》,多媒體課件,對與錯的圖片卡各一張,"健康小先鋒"的稱號牌。

  活動過程設計了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教師放音樂健身娃娃,讓幼兒知道身體好與生病後的感受。

  第二個環節是教師出示圖片並引導幼兒說出可以讓身體保持健康的方法。

  第三個環節是教師引導幼兒進行健康知識對與錯的遊戲。評選出"健康小先鋒"。鞏固健康方法。

  第四個環節是老師總結教師帶領幼兒再次跳起健身操,並進行活動延伸讓幼兒把學到的知識帶回家。

  這節課為了激起幼兒興趣,我還特意製作了多媒體,運用了健身操,採用了判斷遊戲,讓幼兒動眼、動口、動腦、動手相結合。

  教學特點:整節課強調遊戲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在輕鬆快樂的遊戲中認識,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學。

  在教學時我儘量掌握好宏觀調控,調整控制好教學節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時間。根據學生的實際反應和接受能力及時調整。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分析與做法,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和老師點評指正!

  六、教學反思:

  此次活動圓滿結束!活動前我為幼兒創設了寬鬆自由的活動氛圍,讓幼兒在寬鬆自由的氛圍中輕鬆獲得鍛鍊與提高。活動過程中,幼兒表現的積極主動,都能用較完整的語言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並能主動與同伴交流。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0

  一、設計意圖

  幼兒在生活中,經常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標誌。而且會詢問這個標誌是什麼意思?那個標誌代表什麼?幼兒的這種興趣及好奇。正是我們向幼兒介紹社會,以及社會生活的一個突破口。常用的標誌活動採取了多種多樣的形式,讓幼兒透過找一找,認一認,畫一畫等了解標誌的外形及含義,從而發展幼兒的想想力、創造力,本次活動綜合了社會、藝術、語言等領域的內容,運用了多種手段,從而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難點是: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意。

  二、活動目標

  透過教材內容和設計意圖,吸取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為滿足幼兒認知,能力,情感的需要,按照《綱要》涉及的五大領域教育目標,確定本次教學目標為:

  1、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興,認識常用的標誌,引導幼兒用完整、流暢的語言講述對各種標誌理解的含義。

  2、在認識常用標誌的基礎上,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合作創造,設計標誌。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三、活動準備: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兒知識經驗準備;請家長帶領幼兒到公共場所及其他地方找各種標誌,並想辦法透過查詢、查資料等辦法理解標誌的意圖。(可透過照圖片、圖示、網上等辦法收集各種圖示)。

  2、教具、學具準備:為體現學具、教具是幼兒學習的教科書,在本次活動中,要求幼兒,家長,教師共同收集常用標誌的資料作補充。同時為幼兒提供各色彩紙、彩筆筆等製作用品等。教具的提供主要有:各種標誌的卡片,有代表性的錄影片斷,如:禁令標誌:禁止通行、禁止進入、禁止鳴喇叭、禁止停車、、警告標誌:注意危險、交叉路口、鐵路道口、、軍人的標誌、

  電視臺得標誌等

  3、心理環境準備:為幼兒在自然的環境下學習,在幼兒園牆壁上設定一塊展覽版,把幼兒找到的標誌拿到幼兒園放在展覽版上進行展示。

  四、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總體設計思路:以《新綱要》為指導,借鑑建構主義理論和多元智慧理論及做中學思想。從“尋找標誌――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意――標誌小遊戲――討論設計圖示――製作圖示――”五大塊,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感知到體驗到創造,使原有的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絡。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從中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創造力。

  各環節的具體教法、學法及時間分配如下:

  第一環節:帶來幼兒觀看展覽版,“請小朋友看看展覽版上都是什麼”?將幼兒引到“標誌的世界”。目的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該活動中來,此環節在1分鐘以內。

  第二環節:運用多種感官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義,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相互談發現。這部分是重點,需8鐘左右。

  建構主義理論提示我們,在教學中,要幫助孩子利用情景、協商對話等環境要素,發揮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為此,我讓孩子在“標誌”情景中,與標誌零距離接觸,透過看、摸、聽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義。“你認識哪些標誌?它有什麼含義?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教師、幼兒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形成合作學習機制。

  第三個環節:標誌小遊戲,加強對標誌認識的環節,需4左右分鐘,教師準備各種標誌的圖片,讓幼兒快速認出是什麼標誌?是什麼意思,看看誰的反應快。這環節是難點。

  在遊戲中幼兒對常見標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並保持了濃厚的持續探究的願望,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

  第四個環節:過渡環節,需1分鐘,討論設計圖示,請幼兒想一想,我們幼兒園什麼地方需要掛上標誌?設計什麼樣的標誌?同時把幼兒引到坐位上。

  一、活動內容的選擇

  本次活動根據大班多元智慧創意主題活動《冬日暖洋洋》中真溫暖主題生成,在冬季選擇這樣一個活動,我覺得選材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季節特點。

  二、具體活動目標的確定

  冬天裡,圍巾是每天都能用到的,每個小朋友都有圍巾,但是一般孩子都是家長代勞,所以確立目標1:嘗試打圍巾結;另外,圍巾除了保暖外,還有打扮自己的作用,為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所以確立目標2:樂於用多種方法系圍巾,打扮自己;由於幼兒嘗試動手打圍巾結,所以必須人手一條圍巾,四十多條圍巾,很好的教育機會,所以確立目標3:觀察各種各樣的圍巾,這也是對幼兒觀察能力的一種培養。

  三、教材分析及幼兒分析

  本次活動是一個綜合活動,它涉及到了藝術領域、語言領域、科學領域三個方面,對於我們這個地區來講,圍巾在冬季比較常見,但是圍巾也包括冬季的保暖圍巾和秋冬的防風沙、打扮自己的紗巾,幼兒自備了各種各樣的圍巾進行系圍巾和觀察圍巾,教材的選擇適合大班幼兒的水平及特點。基於我班幼兒喜歡動手操作,所以這一活動很適合我班的幼兒。

  四、重點和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觀察不同形狀的圍巾。透過與同伴選的圍巾的對比觀察,教師的細心引導一步一步得以突破。活動的難點在於嘗試打圍巾結,用多種方法系圍巾,教師首先請小朋友想想

  媽媽平常怎樣系圍巾或媽媽怎樣給你係圍巾,再動手試一試,請個別幼兒展示圍巾的系法,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並引導幼兒可以大膽想象,設計出自己認為更漂亮的圍巾系法,從而突破難點。

  五、準備工作

  根據活動的需要,在活動前發動了幼兒園和本班的幼兒帶了各種各樣的圍巾並展覽在班級前面,保證人手一條還有剩餘,便於幼兒選擇,為活動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準備。在幼兒用多種方法系圍巾時,我為幼兒準備了關於圍巾系法的幻燈片及舒緩的音樂作為背景。我還選擇了比較有活力的音樂作為圍巾展示的音樂,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了鼓勵幼兒的展示,我還準備了造型獎、表演獎、設計獎的獎狀,為了烘托頒獎時的熱烈氣氛,特意配了頒獎的音樂。

  六、過程及相關策略

  開始由班級前面展示的圍巾,直接引出舉辦圍巾展覽會,請幼兒參加。選擇自己滿意的圍巾進行觀察、與同伴的圍巾進行對比,幼兒透過對比就會發現圍巾的花紋、形狀、顏色、質地、款式、厚薄等方面的不同,既然有這麼多的圍巾,就給幼兒一個表述自己喜愛的機會說一說自己喜歡什麼樣的圍巾及其原因,幼兒有說到暖和的,自然引到,圍巾的用途,幼兒有說到打扮自己,自然匯入到幼兒練習打圍巾結,並請個別幼兒向大家展示打圍巾結的方法,再鼓勵幼兒用多種方法系圍巾打扮自己,幼兒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用各種方法把圍巾系在頭上、脖子上、腰上等,為了使每一名幼兒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我設計了一個圍巾展示的表演,請每一名幼兒都做小模特進行表演,並對幼兒進行了分組,我也融入到幼兒中間去進行表演,激發幼兒的興趣。為了對小朋友的表演進行肯定,我還準備了造型獎、表演獎、設計獎的最佳獎和優秀獎的獎狀,以幼兒提名,老師記錄的形式進行,為了保護幼兒的參與積極性,還我準備了小組獎的獎狀,使獎勵既突出了個別,又面向了全體,最後利用幼兒園老師來聽課的寶貴機會,邀請園長為獲獎幼兒頒獎。

  七、活動反思

  從整體來講,我覺得本次活動有一些優點或閃光之處:

  1、從幼兒身邊選材,離幼兒生活很近,符合季節特點。

  2、我為活動做了充分的準備,在活動前發動了幼兒園和本班的幼兒帶了各種各樣的圍巾並展覽在班級前面,保證人手一條還有剩餘,便於幼兒選擇,為活動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準備。在幼兒用多種方法系圍巾時,我為幼兒準備了關於圍巾系法的幻燈片及舒緩的音樂作為背景。我還選擇了比較有活力的音樂作為圍巾展示的音樂,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了鼓勵幼兒的展示,我還準備了造型獎、表演獎、設計獎的單項獎的獎狀,為了保護幼兒的參與積極性,還我準備了小組獎的獎狀,使獎勵既突出了個別,又面向了全體,為了烘托頒獎時的熱烈氣氛,特意配了頒獎的音樂。

  3、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參與得比較積極,很開心,所以我認為他們很喜歡這次活動。整個活動的環節設計,層層深入,教師對活動也很投入,融入到幼兒中間去了,活動目標還是完成得很好。

  4、我覺得利用幼兒園老師來聽課的寶貴機會,邀請園長為獲獎幼兒頒獎很好,這樣幼兒覺得自己被重視,“園長給我頒獎了”有自豪感。

  5、大多數的幼兒都願意動手系圍巾,並且想象力、創造力很豐富。

  6、在圍巾展示表演的時候,整個活動掀起了一個高潮,幼兒願意表現自己,敢於表現自己,大部分幼兒的音樂表現力都很好。

  但是,對於本次活動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1、幼兒表達得不夠積極,原因:在觀察各種各樣的圍巾時,是不是先請幼兒到前面看一看、摸一摸,然後不拿圍巾回座位更利於幼兒的觀察,或者直接在座位上看?幼兒把圍巾取回去之後,大多數幼兒都是把自己的圍巾和身邊的小朋友進行比較,這樣有侷限性,本來很明顯的不同之處,需要老師的引導才能發現,而且有圍巾在手裡,他們更關注的是手裡的圍巾本身而不是表達發現。

  2、在說圍巾有什麼用的時候,教師有些拖,在張碩研說好看的時候,我就應該及時總結收住,圍巾還可以打扮自己,匯入到下一個環節,不必非說出毛線織的圍巾是保暖,紗巾可以擋風。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1

  一、說內容

  選擇的依據《綱要》中明確指出:“讓幼兒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樂趣”。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腳步、小棍、繩子等)作為量具,僅侷限於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準工具的測量。

  活動內容源於幼兒的實際生活,在平時的區角活動中,我們會經常在數學活動角里投放很多不同的材料,小棍子、繩子、尺子、吸管、鉛筆等,經常看到幼兒在東量量,西測測的,好像對於這些測量的活動很感興趣。另外,讓幼兒用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來測量,這樣對於幼兒來說會是很有趣的,幼兒可以在整個活動中都透過不停的身體運動,不停的遊戲,來感受測量的樂趣。幼兒自己探索,自己嘗試,這樣幼兒可以學到很多、很好的學習方法,也有利於他們以後終生的發展。因此就產生了今天的這個活動內容。

  二、說活動目標的確定

  1、嘗試用身體的各個部位進行測量,並進行簡單的記錄,體驗測量活動的樂趣。

  2、知道測量結果與測量工具的關係。

  3、學習與同伴那之間相互協商、尊重他人的意見,共同解決問題,體驗與同伴協作的快樂。

  活動的重點:探索,學習各種不同的測量方法。

  活動的難點:將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

  三、說活動的準備

  (一)知識準備

  1、區角活動:教師和幼兒發現大量可以用來測量的工具。

  2、觀察活動:幼兒會使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記錄表格。

  (二)物質材料的準備

  1、事先準備好場地。

  2、筆、紙、記錄表等

  四、說教法、學法。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的知識建構必須由兒童透過自己的操作活動去完成。根據這一理念,我從幼兒最感興趣的操作活動入手,讓幼兒透過實驗、遊戲、記錄去積極主動的獲得對測量的直接經驗,透過記錄、分享、交流的形式,讓幼兒不斷的積累學習經驗,並且透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發現和建構數學知識。

  幼兒自主探索活動,必須由幼兒親身經歷,是他人無法替代的,所以在活動中給幼兒留有較大的自主活動的空間和時間,活動步驟不宜太細太死,讓他們充分體驗,才能有助於幼兒獲得直接經驗,吸引幼兒,使他們更投入自由進行探索,在分享的過程中,進行自主交流與表達,使他們的零星的經驗得以提升與發展,從而形成測量的基本知識,理解測量結果與工具之間的關係。

  整個活動主要用了探索操作法。根據幼兒愛動、愛問、好學的特點,讓幼兒自己透過動手、動腦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僅是作為複習、鞏固知識的手段,更應成為幼兒探索知識、尋求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的有效方法,這種學習方法符合幼兒思維發展規律,因為探索未知,僅用理解與記憶是不行的,必須進行主動地分析、綜合、比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測量的方法和結果,有利於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五、說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設定懸念,引起幼兒的興趣師: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去森林小屋玩,可是,我們去之前啊,要幫助老師先解決一個問題,我們要來測量一下從這裡到小屋有多遠,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幼兒自由討論,想出各種測量的方法。這時老師再提出問題。

  師:可是,今天老師沒帶任何的測量工具,我們只能用我們自己的身體來測量,該怎麼量呢?

  (設計意圖:幼兒天生就有好強的求知慾,透過教師創設情境,讓幼兒發現問題,激發幼兒主動的參與活動過程,探索發現問題的興趣。)

  (二)討論與探究:分別尋找測量的方法,並進行講述。

  1、幼兒自由探索測量的方法,在幼兒探究時,教師巡迴觀察、指導,適時引導幼兒發現用自己的.身體,尋找各種不同的測量方法。

  2、並讓幼兒進行演示。

  (三)幼兒尋找合作測量的方法。

  幼兒透過自己尋找測量方法以後,再透過和別人合作,可以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助於幼兒在以後的學習中可以主動去和別人合作。

  (幼兒的認知結構主要強調直覺思維,教學中與其指示幼兒如何做,不如讓幼兒自己試著做,邊做邊想,兒童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以探究活動為中介的,兒童獨立摸索,看起來是“浪費”了時間,實際上恰恰贏得了時間,這種探究最有現實意義。探究性遊戲活動的教育目的要求教師更多的關注幼兒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四)引導幼兒把測量或者合作測量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

  幼兒將活動的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可也是幼兒最缺少的。幼兒在測量以後用怎樣的方式將自己的測量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的難點。

  (五)記錄、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師:我發現許多小朋友想出了許多測量方法,請小朋友把你的記錄表拿過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朋友的測量結果吧,(請幼兒介紹測量方法及結果)還有和小朋友不一樣的嗎?你來介紹一下吧,(幼兒發現結果不同)討論;為什麼小朋友的測量結果不一樣呢?再次測量,引導幼兒發現、探究產生差異的原因。

  (將幼兒交流的多種經驗納入到自己的經驗中來,再次驗證,從而使幼兒的能力與知識得到潛移默化的鞏固與吸收。)小結:在測量時我們使用的測量方法不一樣,所以測量出來的結果不一樣。

  (幼兒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限,在探索中往往會出現許多的錯誤,作為教師要允許幼兒出現錯誤,透過給幼兒創設一個寬鬆的、自由的環境,鼓勵他們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透過積極參加討論、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糾正錯誤,讓幼兒的經驗進一步得到提高)

  (六)集體合作測量幼兒利用集體的力量再尋找不同的測量方法,幼兒再次用遊戲的形式來進行測量,整個活動都在遊戲中展開,幼兒充滿了樂趣。

  (七)說活動延伸區角活動:嘗試使用各種不同的物體作為測量的工具再去進行測量。

  六、說特色:

  1、操作性強。在教學中,幼兒對操作、用自己的身體部位當作測量工具,探究很感興趣,透過操作──遊戲體會了探究的過程和快樂。在活動中,孩子在探究的同時,提高了幼兒的觀察力,動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聽覺。

  2、活動設計遊戲化。孩子特別喜歡遊戲,因為在遊戲中可以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沒有絲毫的壓力。對於個別能力弱的孩子,老師採用集體與個別輔導的形式,並在活動中給他們提供機會,讓能力弱的孩子不會為此而產生畏懼的心理;對於幼兒的新觀點新發現,我總是鼓勵和尊重幼兒的觀點,並共同分享。

  3、整個活動設計,來源於幼兒日常生活中的一個興趣點,活動中,孩子們始終處於自主積極的狀態。活動層次清楚,過渡自然,透過個別量、小組合作量、集體量,使幼兒在與活動材料、教師和同伴的互動中獲得相關經驗,真正體現了師幼互動、生生互動、物我交融互動。

  我們的這個活動主要體現了《綱要》的以下精神:

  1、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注重教育的機智性、趣味性。

  2、將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了幼兒情感、能力的發展。

  3、充分利用了教師和同伴這一重要教育資源,使幼兒獲得的知識經驗更加具體、全面。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2

  孩子是認知的主體,但作為大班的幼兒,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為主並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其意識、能力還不是很強,尚處於探索的狀態。下面為大家分享了大班關於左右的說課稿,希望對老師有幫助!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數學《區別左右》,它是繼中班數學《區別上下前後》又一個空間概念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教,來展開我今天的說課。

  一、說活動內容:

  科學活動內容的選擇,既要以幼兒的生活經驗、實際需要、發展能力為基礎,又要根據《綱要》對科學領域目標的要求,即“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透過這兩個教育理論的支撐使我強烈地感到:“數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授,而是注重情感態度的培養和提高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班幼兒對空間方位感知經驗不一樣,為了更好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內容的設計上儘可能考慮到寓教於樂,讓幼兒在積極的遊戲活動中體驗數學的樂趣。

  二、說活動目標:

  《綱要》中提出“數學教育必須要讓幼兒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由此可見生活化、遊戲化已經成為構建數學課程最基本的原則。針對本班幼兒的學習情況我將從幼兒的認知、情感、能力的發展需要,擬訂了以下三個目標:

  1、以自身為中心區分自己身體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邊和右邊。

  2、知道站的方向變了,左邊和右邊的方向也會變。

  3、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說活動的重難點:

  大班幼兒的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為主並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其意識、能力還不是很強。因而本次活動的重點我確立為:發展幼兒空間方位的知覺和判斷力; 活動難點為知道站的方向變了,左邊和右邊的方向也會變。

  四、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教學成功與否的有力保障。因此本次活動我有場地準備和實物準備

  1、場地佈置:在活動室的左右掛上一些東西;

  2、實物準備:紅綠帶子43條。

  五、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屬於空間概念教學,對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比較難理解,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本次活動我採用了引導法、激趣法、賞識激勵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根據教學方法的運用本節課將使用如下學法讓幼兒達到學習目的:

  1、觀察法:讓幼兒透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

  2、遊戲法: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它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歡愉的氣氛中參與、體驗、感受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因此,活動中我儘可能地將學習的內容轉化為遊戲的形式,如在活動中我就採用與幼兒玩肢體遊戲進行引入,讓幼兒在遊戲中不知不覺中有了“左”、“右”的空間概念經驗。

  3、多通道參與法: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透過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幼兒分清左右。

  六、說活動過程:

  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把此次活動分為教學三部曲。即開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

  (一)開始部分:謎語匯入

  教師出示謎語:“一棵小樹五個杈,不長樹葉不開花,能算會寫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引導幼兒說出謎底:手。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一開始,我就為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透過猜謎引出主題,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二)基本部分。(分四個環節完成)

  環節一分四步:第一步找出左右手 ;第二步說出左右手能幹的事;第三步師幼互動遊戲我說你做;第四步幼幼互動將動物進行左右擺放。

  【我從左右手入手,引導孩子知道左右手並說出右手會幫我們做很多事,如:寫字、畫畫、拿筷子、提東西等,對左右手的掌握概念會比較容易,以此實現活動目標一,為下一環節認識身體上的左右部位做好鋪墊,】

  環節二、區別身體其他左右部位。

  環節三、感知空間方位的左邊和右邊 。

  (以上三個環節的設計都為我的教學重點體現給予了極大的保障。)

  環節四:知道站的方向變了,左邊和右邊的方向也會變。

  1、幼兒改變方位後再說說自己的兩邊各有什麼?

  2、相對站立,觀察幼兒同時伸出左右手時出現的現象。

  【設計意圖: 讓數學來源於生活,最後又迴歸於生活。以此來實現我的目標二同時突破本次教學難點。】

  (三)結束部分。

  請男孩子站到老師的右手邊,女孩子站到老師的左手邊。跟隨音樂走出教室。【結束部分其實也是一個檢測部分,檢測幼兒對本節課的認知水平。同時做到學以致用。】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3

  一、活動來源:

  為了充分利用我園的現有資源,發揮其最大的教育價值,我們在日常教育活動中十分注意孩子們對各種事物的興趣點及其所表現出來的動作行為。幼兒園體育室內有有一些皮球,孩子們對這些皮球很有興趣,時常摸一摸,拍一拍,於是皮球便開始了各種各樣的玩法,不同的年齡也就創造了不同的奇思妙想,孩子的自創的一些方法,也就產生了一系列的活動。根據中班孩子活潑、好動,對事物充滿好奇,樂意遵守體育活動的規則和要求,初步嘗試與同伴合作遊戲,有一定的運動意識和能力,但注意力不太穩定的心理特點和運動能力的基礎設計了一系列玩皮球的活動。本次《接送寶寶回家》就是根據孩子皮球跳來跳去所產生的一個活動。

  二、設計意圖:

  新《綱要》在幼兒健康領域的目標中明確提出:要讓幼兒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要求我們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幼兒能夠熟練掌握助跑跨跳的動作,因此本次活動選用皮球作為主要教學用具,以遊戲方式來發展幼兒的跳躍能力。

  本活動主要是充分利用我園現有活動資源,創設活動情景,利用遊戲的方式組織孩子進行體育活動鍛鍊,活動中我們注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和能力基礎,尊重孩子的能力差異和動作發展的不同層次。透過活動中難度的不同實現不同發展目標,使每個孩子都能夠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發展,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感覺

  三、目標分析

  1、學習在一定的距離間相互滾球、接球。

  2、會與同伴合作完成胯下傳球的遊戲,體驗合作遊戲的樂趣。

  四、活動過程:

  一、隨音樂《去郊遊》進入活動場地。

  二、聽音樂《健康快樂動起來》做熱身活動。

  播放音樂,練習走、跑、跳等動作,活動身體的各部分關節,為遊戲做好準備。

  三、兩人一組,學習滾球、接球。

  (1)教師用遊戲的口吻,引起幼兒玩球的興趣。

  師:我們中班的小朋友都非常熱愛運動,所以,今天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皮球,一會兒,就讓我們和皮球一起運動起來吧。

  (2)教師示意幼兒安靜,做聽聲音的樣子,引出四位動物寶寶。

  師:小朋友,老師聽到有說話的聲音,讓我來聽聽是誰?原來是小狗、熊貓、小猴、小兔四位動物球寶寶,它們聽說小朋友要和球一起來運動,所以它們也起來要和我們一起來玩了。

  (3)啟發幼兒嘗試練習滾球、接球。

  師:剛才四位動物球寶寶對老師說,它們最喜歡玩滾來滾去的遊戲了,今天,它們想和小朋友一起來玩這個遊戲呢。

  啟發幼兒嘗試練習,在幼兒練習的基礎上,老師與一名幼兒示範。

  (4)兩人一組,練習相互將球滾向對方,教師隨時鼓勵能力強的幼兒擴大滾球間距。

  五、遊戲:接送寶寶。

  (1)師:四位動物球寶寶上幼兒園的時間到了,小朋友們來給它們做爸爸媽媽來送它們上幼兒園吧。暗示小朋友送寶寶時動作要輕柔準確,體會媽媽愛護寶寶的情感。

  (2)啟發幼兒探索“爸爸媽媽”們怎樣有秩序地排隊送寶寶上“幼兒園”,並探索出送寶寶的方法。

  引導幼兒分成四組,排成四隊,間距合適。聽到口令後,幼兒雙腿分開,由排頭開始,依次將球從雙腿間滾向下一位幼兒,比比哪隊動物寶寶最先安全到達“幼兒園”。

  (3)以“球寶寶放學回家”再次玩遊戲。

  六、隨音樂《親親豬豬寶貝》帶領幼兒做放鬆活動。

  七、帶領動物球寶寶參觀幼兒園。

  八、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遊戲《接送寶寶》是主題《了不起的我》中的一個教學內容,這個活動,主要是讓幼兒學習在一定的距離間相互滾球、接球,會與同伴合作完成胯下傳球的遊戲;體驗合作遊戲的樂趣。在本次活動中,為了引起幼兒的興趣,我用四個“動物球寶寶”貫穿了活動的整個過程,從“動物球寶寶”喜歡玩“滾來滾去”的遊戲,到接送“寶寶”上幼兒園,由於“動物球寶寶”的貫穿,也提高了幼兒的活動積極性。

  活動結果預測:

  預計活動的目標基本實現,活動中孩子的平均心率約在130-140次/分,練習密度在40--45%。基本達到預計的認知目標和動作技能目標。活動中,孩子是精神是放鬆的,情緒是愉悅的,參與活動的意識是主動的,參與活動的難度可選擇的,每個人都能夠在自身的原有能力上得到發展,同時在生理心理上有一種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受,從而激發他們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體育活動,為“終身體育”打下紮實的基礎。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

  在區角活動中中我們常常發現孩子們對拼圖遊戲很感興趣,對這些玩具他們常常會愛不釋手,有時候遇到塊數比較多的複雜的拼圖他們還會幾個人一起合作著拼。而且拼圖遊戲在小班開始就有所接觸,到了大班孩子的拼圖經驗相對比較豐富,對他們來說拼圖是個有挑戰性的一項智力遊戲。但是我發現孩子在自主遊戲的過程中興趣指向比較濃,卻缺乏一種學習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如何把“拼圖遊戲”作為教育的一個載體,把孩子們的學習變的更有方向和目標,並在遊戲中能幫助幼兒提煉經驗,拓寬思路呢?今天的這個數學活動就是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新綱要強調: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在這兒教師的作用是發現幼兒的興趣點並根據他們的興趣來創設探究的條件和空間。

  2、分析教材:

  拼圖是一項綜合的思維和協調能力訓練,對孩子來說有不少的益處。其一在拼圖遊戲中可以讓幼兒瞭解“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可以讓孩子知道許多的“部分”能拼湊出一個“整體”,以及“一個”整體“是由”許多部分“所組成的。其二培養幼兒平面組合的概念─積木是立體的組合,而拼圖是一種平面組合的概念。其三培養幼兒的耐心和專注力,並且從觀察與判斷中學習分類。最重要的一點是能培養幼兒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及策略--玩拼圖能學習推理思考能力,因為小朋友會經由嘗試不同的選擇,到決定正確的一片放下去,也就是經過假設、判斷到選擇的過程,讓他學習運用邏輯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我就選擇了這個活動教材。

  《創意》活動主要是透過拼組各種幾何圖形來激發幼兒的拼圖興趣,發展空間知覺能力,培養幼兒多維思考問題的習慣。在活動中教師可以以遊戲的形式鼓勵幼兒嘗試多種的拼圖方法,並引導他們記錄自己操作的結果,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同時這也對孩子能力的肯定和讚揚。並且在,操作環節中教師幫助幼兒提升經驗,訓練孩子多向思維,拓寬孩子思考問題的空間,集中了幼兒學習的方向性,使他們的活動從興趣主導的遊戲過度到了目標明確的學習活動。當然遊戲化的活動環節也讓孩子玩得輕鬆,學的愉快。

  3、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幼兒學習數學的領域目標為依據。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嘗試運用不同幾何圖形拼圖拼出各種圖案,並能在記錄單上記錄拼出的多種組合方法。

  (2)、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進行多種組合,尋求多種答案。

  (3)、感受拼圖遊戲奇妙之處,在操作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嘗試運用不同組合形式的圖形圖案,並能在活動中學習統計作品中各種形狀與數量的方法,記錄在記錄單上。活動的難點是:在操作活動中鼓勵幼兒根據一種卡片與其他卡片的多種組合來進行多元化的操作,支援幼兒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尋求多種答案。

  4、操作材料

  教具:各種顏色的彩紙,各種幾何圖形,幾何圖形拼擺的機器人,幼兒用書十月份冊。

  有顏色的幾何圖形片是為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高他們操作的興趣。而拼圖卡片上的編碼則是為了方便幼兒記錄,縮短記錄的時間,給幼兒創設充足的動手操作和思考空間;也可以幫助幼兒複習和鞏固序數概念。同種編碼的卡片有重複也是為了給幼兒的操作提供更多變化的空間,使他們的操作結果能更加豐富。記錄紙的設計從節約能源的目標出發簡單方便;考慮常態教學的效果儘量不要配班老師幫忙;同時節省展示空間。

  二.說教法

  1、言語激發孩子。用”你真棒!“”爭做智慧大王“”你真象個小學生“等語言來激發出孩子做事的積極性。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理解孩子的語氣,肯定孩子的成績,繼而提出新的要求。讓幼兒和老師互相在活動中成為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從而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樹立自信心,從而突出本次活動趣味性的特點。

  2、物質獎勵,貼紅星。

  3、遊戲主導活動。”遊戲是幼兒重要活動方式之一“,我深深地感覺到遊戲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朋友“,在成人看來是非常枯燥的事情,只要賦予它遊戲的色彩,孩子們就會很感興趣,會給孩子帶來快樂的體驗。寓教於學遊戲教學形式,使孩子樂意參加活動,並在多元、刺激的智力操作活動中得到快樂獲得滿足。從而為”下一次“打好基礎。

  4、承上啟下的提問激發思考。我的每次提問都是為下個環節做準備的,常常是前個問題的提出能在下個環節中得到展現或揭開謎底。使幼兒充滿驚喜和期待,回答問題、發表見解的聲音更響亮,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更踴躍,思維更活躍。

  三、說學法

  突出同伴引領。每次操作都邀請幼兒示範或小結,使幼兒聽到的是來自同伴的一種聲音。他的經驗和思維都會受到同伴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積極主動的,而不是強硬灌輸的。這樣就更方便並引導幼兒去深入思考,開闊思維,引發再次操作的的慾望。

  四.說教學程式

  一、觀察、比較各種幾何圖形。

  1、我先出示幾種幾何圖形拼圖,引導幼兒觀察並說出各種拼圖卡是否相同,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目的在於讓幼兒在觀察比較的過程中瞭解這些拼圖卡的特徵(一樣:形狀、大小;不一樣:數量、顏色、編號、組合形式)併為幼兒思考如何運用拼圖卡的特徵來組合成圖形來鋪墊經驗。

  2、引導個別幼兒運用圖形重疊的方法證明一下。科學領域的知識明顯地具有”情景化、過程化、活動化、經驗化“的特點。根據大班幼兒的現有的經驗他們自然會想到運用圖形重疊的方法來證明,以事實作為判斷事物的依據,符合新《綱要》中數學教育的新目標和教育價值的要求。

  二、幼兒操作活動,嘗試拼出圖形並記錄結果。

  1、教師出示示範記錄單,請個別幼兒操作教師記錄。因為每塊拼圖卡都標有編碼,在這兒我直接引出記錄即能方便幼兒學習記錄的方法,避免環節上的重複,又能提醒幼兒操作一次就記錄一次,培養他們做事的條理性和效益性。

  2、透過幼兒個別操作示範引出拼圖特點--平面多方位的旋轉,開闊了幼兒的思維,有一次歸納和提升了幼兒拼圖經驗。

  3、教師引導幼兒思考並討論:我們能不能用3塊或4塊甚至更多的卡片一起來拼這個圖案。相比較前一次的操作這一次是有要求的。請幼兒示範時即能拓展幼兒的發散性思維,還可以再次強調操作記錄的注意事項。

  4、比一比誰拼出來的答案多。以往操作活動中我發現經常有很難收攏的現象,所以今天我以”比一比“和貼五角星的方法來激勵孩子自覺上交記錄單,使環節之間儘量緊湊,時間也不會浪費。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在培養幼兒做事幹脆、不拖拉的習慣,樹立時間觀念,向小學生活靠近。

  三、發現一張卡片與其他卡片的多種組合形式,激發幼兒二次操作的興趣。

  透過說一說、比一比發現問題並激發幼兒的二次操作,這兒是整個活動的高潮也是活動的重難點。杜威說過: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兒童的本能衝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我正是抓住幼兒的這個特點、啟發他們進行再次操作,幫助幼兒經驗提升。並且在操作前的示範中我交代了記錄的另一種方法,使幼兒的操作有條不紊的、有目的地進行,而不再是無序的。操作結束後的同伴交流、相互分享經驗也是同伴引領學習的過程,同時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的也得到培養,使活動的重難點得以解決。

  四、感知各種圖形的轉換關係,再次提升經驗。

  在活動鼓勵幼兒繼續操作在拼圖遊戲發現其他更有趣的現象。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冬天在哪裡》是來源於幼兒生活的教材。一年四季,交替變換,孩子在春夏秋冬的迴圈往復中漸漸地長大,他們感受著周圍生活環境及自然變化的規律,新綱要提出:“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探索的物件”。《冬天在哪裡》是以幼兒身邊的事物,用一種孩子能積極參與的尋找方式,來讓幼兒瞭解自然界的變化,進一步加深並感知冬天的特徵。

  二、說本班幼兒的特點

  大班幼兒探究慾望強,生活經驗越來越豐富,他們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及成人進行溝通和交流,並樂意表達自己對某一現象的認識和情感。本班幼兒思維活躍,且語言表達能力較強,他們平時關注身邊環境的變化,每天輪流做值日生記錄天氣與氣溫,孩子們對冬天有一定的認識基礎,因此在我班開展《冬天在哪裡》這一活動,幼兒能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活動中,孩子們將對冬天的感性認識進一步加深和提高。

  三、說活動的重點、難點

  重點:感知冬天的主要特點,體驗發現的樂趣

  難點:對感知的內容用流暢的語言表達,並學習用概括性的語言對冬天的景象進行初步總結,在活動中利用圖片,散文和有趣的遊戲透過視覺、聽覺的衝擊和享受,來開發幼兒思維,促進幼兒拓展詞彙,從而突破活動的重難點部分。

  四、說活動目標

  新綱要中明確提出:“教育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因此目標應注意全面性,它包括情感、態度、能力、技能等方面,促進幼兒主動和諧發展,本活動中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學會尋找並感知冬天的主要特徵,初步體驗觀察發現的樂趣。

  2、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觀察到的冬景,並初步學習對某一事物和現象進行總結。用畫筆描繪自己認識的冬天。

  3、培養幼兒不怕寒冷,戰勝困難的優良品質

  目標一滲透了認知和情感內容,使孩子願意並積極地投入到教師組織的活動中去。目標二是能力目標,這裡鼓勵幼兒大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習對某一事物用語言描述並概括的能力。發揮想象,發展幼兒繪畫技能。目標三是社會性目標,培養幼兒一種優良的品質。

  五、活動準備

  平時,我要求孩子在來園的路上,或者休息日去公園玩時,觀察路邊的樹,花園裡的花草有什麼變化,人們的服飾、平時的生活隨著季節的變化又有哪些變化,給孩子一些冬天的初步認識,為本次活動作好鋪墊。

  1、入冬後,鼓勵幼兒觀察自然界的變化(包括自然風景、人們的服飾等)

  2、有關冬天裡人們的生活圖片;

  3、課件:散文《冬天》

  4、紙、筆等作畫工具

  六、說教法

  (一)、談話法

  以平等地進行交談的方式開展活動,既可以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拉近教師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久而久之,便可以形成一種寬鬆的語言氛圍。我認為,談話法是一種直接且能有效把握幼兒心理的方法。

  (二)、欣賞法

  利用課件,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冬天,生動的圖片加上優美的音樂,使孩子得到視覺上的衝擊和聽覺上的享受,藉助圖片和課件,拓展了幼兒的原有經驗,豐富了孩子的語言。

  (三)、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兒感興趣的形式,他們可以把自己的想象,以及對事物的理解透過材料充分表現出來,進行自我意識的實現,也是幼兒與同伴交流、合作的平臺。

  七、說教學過程

  (一)、引題

  以提問“現在是什麼季節?”引題,引導幼兒回憶自己在來幼兒園的路途中觀察到的冬天的景象。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對冬天的認識。(馬路兩旁的樹葉都落了,有些樹幹用草包起來保暖,人們穿棉衣,戴帽子、手套、口罩、圍巾等;北風呼呼吹,吹在臉上身上感覺到冷等等)

  (二)、尋找冬天

  1、組織孩子在幼兒園裡找冬天,老師說:冬天也把秘密悄悄地藏在幼兒園裡了,你找到了嗎?師生共同在幼兒園裡尋找冬天裡的變化,並說出發現:小草枯黃了;落葉樹的葉子都掉了,光禿禿的;太陽光沒有照射到的地方冷;小朋友們都穿上了棉衣等等。

  2、在冬天裡,人們的生活有什麼變化?結合圖片,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鼓勵幼兒用流暢的語言進行表述。(比如:人們取暖,鍛鍊等,教育幼兒不怕寒冷,培養幼兒戰勝困難的優良品質)

  (三)、欣賞課件:散文《冬天》

  1、透過課件的展示,讓幼兒身臨其境,優美的文字和音樂,不僅能讓幼兒加深對冬天的感受,還能激發其觀察的興趣。

  2、學習用概括性的語言對冬天的景象進行總結。

  (四)、幼兒操作活動

  幼兒操作活動可作為活動的延伸部分。幼兒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也是充分體現其主體地位的活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