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部編版三年級下小學語文說課稿:《古詩三首》

部編版三年級下小學語文說課稿:《古詩》

部編版三年級下小學語文說課稿:《古詩三首》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部編版三年級下小學語文說課稿:《古詩三首》,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說教材。

  本課有三首古詩。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詩中作者透過“爆竹聲”、“屠蘇酒”“換桃符”以及開始送暖的春風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繪,展現了人們在春節的歡快情景和永珍更新的情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佈新的意思。這首詩是透過新年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感。《清明》一詩中作者杜牧描寫的是中國傳統節日清明時節的景象,借春雨綿綿寄託了作者對逝去親人的惆悵感傷無限哀思。這是一首敘事詩,寓情於景,同時這也是一首七言絕句,語言十分簡潔,通俗易懂,音韻和諧。《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王維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二、說學情

  這是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這三首詩有些孩子早已熟讀成誦,所以在讀準字音上無須多費工夫,關鍵是讓孩子去體會詩所描繪的意境美,去初步領會詩文所蘊涵的哲理。若要三年級的學生單憑詩句來領會詩文的意境是有困難的,所以我將詩歌的意境美與詮釋圖片等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插圖來展現美,聯絡生活實際發現美,進而動情地表達美。

  三、說教學目標

  1、認識“屠、蘇”等7個生字,會寫“符、欲”等11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默寫《清明》。

  3、理解重點字、詞、句的意思,感受古詩的語言美,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

  四、說教法

  1、運用情境教學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學習,運用多媒體,動用多種感官,進入到詩人描繪的情境中,體會詩句的意境美。2、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教會學生學習,寓學法指導於教學的.全過程。

  3、堅持“讀悟結合、讀寫互動”的教學理念。以讀為主線,在讀中理解詩意,感悟文化,體會詩情,並朗讀出古詩不同的味兒;以寫為訓練,把“寫”擠進課堂,豐滿文字,豐厚文化。

  五、說教學過程

  《元日》

  (一)理解“元”字,匯入解題。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元:第一,開始。旦:字形告訴我們是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曆一月一日。)

  2、匯入解題: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就叫《元日》。題目意思是農曆正月初一,就是我們現在的春節。如果你用這個題目來寫作文,你會寫什麼?(寫春節做什麼,寫出春節的快樂。)

  (二)朗讀背誦,理解詩句。

  1、背誦古詩:短短的4句28個字,能背下來嗎?

  2、理解字詞:哪些字詞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詞的意思還不懂?(“一歲除”、“入屠蘇”、“瞳瞳日”可能要引導學生理解)

  3、說說句意:能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嗎?(只要學生理解,說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實。)

  在爆竹聲中,除去了舊的一年,迎來了新的一年。春風送了溫暖,人們歡快地喝著屠蘇酒。旭日的光輝普照千門萬戶。人們總是把新桃符換去舊桃符。

  4、感情朗讀:

  (1)讀出節奏味:古詩朗讀講究節奏、重音,一般七言絕句朗讀的停頓、重音有規律,停在第四字後,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們來試試,讀出節奏和重音。

  (2)讀出歡快味:這首詩的基調是歡快,要讀出歡快味,把歡快味讀到你的臉上。

  (三)讀寫互動,感受文化,體會詩境。

  1、過渡圈畫:春節,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節日文化。從詩句中就能知道春節做些什麼,請圈畫出有關詞語。(放爆竹、喝屠蘇、換桃符)

  2、感受文化:能說說這樣做的起源、目的,以及發展到現在的表現形式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概括板書)

  小結:春節,是一個祈求平安的節日,是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一個充滿濃濃文化味的節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詩句呈現了一幅歡樂祥和的節日畫面,讀讀詩句,看看插圖,想想生活,用你的筆來具體描述其中一個畫面。(引導學生先說後寫,靈動生成。以下是學生交流寫話情況的預設)

  畫面示例:親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紛紛端起酒杯敬酒祝賀,這個說祝你身體健康、閤家歡樂,那個說祝你事業興旺、恭喜發財。真是人人妙語連珠,個個喜氣洋洋。

  4、感情朗讀:現在要讀出文化味,應該讀好哪些詞語?(爆竹、屠蘇、新桃、舊符)讀時可以搖頭晃腦,把文化味讀到你的頭上。

  (四)拓展探究,走進詩人,體會詩情。

  1、簡介詩人,體會感情

  (1)過渡激疑:我們理解了古詩,感受到了春節的歡樂氣氛,春節的永珍更新,春節的文化傳統。難道王安石就是為了告訴我們這些嗎?這還要聯絡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來體會。

  (2)簡單介紹詩人。

  2、體會詩情:這首詩就是在王安石變法之初寫的,是為了表達自己變法成功的喜悅和自信。

  (1)詩句中處處都能看出來,我們先來關注一些重點詞語。(教師可以先示範,再由學生交流)

  (2)有了這些新的發現,我們可以把每句詩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來說說。

  3、感情朗讀:現在我們應該讀出詩人的自信味,要讀好哪些詞語?(爆竹、春風、瞳瞳日、新桃)讀時可以加上動作,把自信味讀到你的手上。

  《清明》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教師:播放課件(課文配套光碟中的圖片+民樂《春天》)教師朗讀《清明》。並請學生評價這首詩哪些字詞用得好。

  學生:欣賞圖片、音樂及教師朗讀,思考並回答問題。

  教師:小結,多媒體展示課文對本詩的評價。

  “紛紛”(“紛紛”一詞正是《清明》絕句中的“詩眼”,那麼何謂“詩眼”?)

  比較:紛紛之雪──大

  紛紛之雨──細

  揭示了詩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較: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

  夏雨:“如傾如注”

  秋雨:“淅淅瀝瀝”

  小結:揭示了春雨獨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襲了開放的花朵,春雨迷濛,像煙霧般籠罩著柳樹。“紛紛”體現的正是這樣一個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透過對“紛紛”這個詞語的品味,領會了詩歌所描繪的“景”:春雨的特點與境界。“紛紛”還形容了行人的心情,悽迷紛亂的心情,由何而來。

  “行人”“斷魂”:

  透過品味這兩個詞語,作者體會了詩歌的“情”:清明時節,應當是家人團聚,悼念已逝親人之際,可自己卻孤身行路,不免觸景傷懷,又加上細雨紛紛,更增加了愁緒。

  小結:透過品味“紛紛”“行人”和“斷魂”,我們體會了詩歌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

  揭示了“遙”的妙處:不遠不近的距離,包含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引起無窮想

  “杏花村”

  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增加了詩歌美感,引起無限想象。 小結:詩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透過對這兩個詞語的品味,我們發現詩歌言已盡而意未完,它留給我們一個廣闊的想象餘地。

  學生齊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魄。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二)展示資訊,引發思考。

  學生:各小組演示課件,彙報收集整理後的材料。其他學生記錄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觀點。

  教師:總結評價,簡要概括。

  (三)分組活動,構圖繪畫。

  學生:分四個小組活動討論,根據自己的想象,給《清明》這首詩配一幅插圖。並透過投影儀展示

  教師:做適當的優劣點評。

  (四)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