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全等三角形複習課說課稿(通用6篇)

全等三角形複習課說課稿

全等三角形複習課說課稿(通用6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全等三角形複習課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全等三角形複習課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材第十一章的教學內容。本章是在學過了線段、角、相交線、平行線以及三角形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七年級教材中的一些簡單的說理內容之後來學習的,透過本章的學習,可以豐富和加深學生對已學圖形的認識,同時為學習其它圖形知識打好基礎。

  根據課程標準,確定本節課的目標為:

  1、知道什麼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對應的元素;

  2、能用符號正確地表示兩個三角形全等;

  3、能熟練地找出兩個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

  4、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並能用其解決簡單的問題要求學生會確定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及對全等三角形性質的理解;

  5、透過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對應美,激發熱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透過文字閱讀與圖形閱讀,構建數學知識,體驗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勇於創新,多方位審視問題的創造技巧。

  二、說教法

  本節課以學生練習為主,教室歸納總結為輔的教學方法。教師一邊用幻燈片演示講解,一邊讓學生動手、動腦,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機融合各種教法於一體,做到步步有序,環環相扣,不斷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教學生觀察、歸納的方法

  為了適應學生的認識思維發展水平,有序的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得出結論,讓學生透過觀察——認識——實踐——再認識,完成認識上的飛躍。

  2、透過設疑,啟發學生思考

  根據練習情況設疑引導,重在讓學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展開學生的思維。

  三、說學法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難於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教師要做到教法與指導學習的學法有機統一。透過幻燈片演示,學生用學具操作體會,最終完成學習過程,達到教學目標。

  1、看聽結合,形成表象。看教師演示,聽教師講解,形成表象。

  2、手腦結合,自主探究,學生為主體,充分使用學具,動手操作體會全等三角形。

  四、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是:首先,展示教師製作的一些圖案,引導學生讀圖,激發學生興趣,從圖中去發現有形狀與大小完全相同的圖形。然後教師安排學生自己動手隨意去做兩個形狀與大小相同的圖形,透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直觀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其次,透過閱讀法讓學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後,教師隨即演示一個三角形經平移,翻折,旋轉後構成的兩個三角形全等。透過教具演示讓學生體會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的概念,並以找朋友的形式練習時指出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加強對對應元素的熟練程度。此時給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對應頂點,寫在對應的位置,然後再給出用全等符號表示全等三角形練習,加強對知識的鞏固,再給出練習判斷哪一種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確,透過對圖形及文字語言的綜合閱讀,由此去理解“對應頂點寫在對應的位置上”的含義。再次,讓學生闡述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並透過練習來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並滲透符號語言推理。最後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知道了什麼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學會了用全等符號表示全等三角形,會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內容為全等三角形,是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的內容。它是繼線段、角、相交線與平行線及三角形有關知識之後出現的,透過對本節的學習,可以豐富、加深學生對已知圖形的認識,同時為後面學習全等三角形的條件、等腰三角形與軸對稱作好鋪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根據大綱要求及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制定了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會用平移、旋轉、翻折等方法判定兩個圖形是否全等;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關概念,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確地找出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

  (3)能熟練地說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並會運用。

  (二)能力目標:

  (1)透過全等三角形有關概念的學習,提高學生數學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透過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3)透過學生練習,提高學生幾何證題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透過各種真實、貼近生活的素材和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培養學生勇於創新,多方位審視問題的創造技巧。

  3.教學重點:

  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判定及其應用。

  4.教學難點:

  (1)能在全等三角形的變換中準確找到對應邊、對應角。

  解決方法:利用動畫的形式讓學生直觀的識別具體的圖形和知識點從而突出和掌握重點。在對應邊、對應角的識別查詢中運用動畫的展示,使學生能直觀認識該知識點,化難為易,從而突破該難點。

  (2)判定條件的對應性及順序性。

  二、教學方法

  本節課以學生練習,老師點撥歸納等教學方法。教師一邊用多媒體演示講解,一邊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動手、動腦,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引導學生尋找題目的隱含條件,啟發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論證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設疑,創設問題情景,搭建參與平臺,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肯定成績,及時表揚,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全等三角形複習課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選自《幼兒園教育教學安排意見》小班內容,認識三角形是幼兒幾何形體教育的內容之一,幼兒的幾何形體教育使幼兒數學教育的重點內容。幼兒學習一些幾何形體的簡單知識能幫助他們對客觀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體做出辨別和區分。發展它們的空間知覺能力和初步的空間想象力從而為小學學習幾何形體做些準備。小班幼兒在他們充分獲得對圓形的感知和確認後,再讓他們認識三角形的特徵,這對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比較能力和空間概念具有重要意義。認識三角形是在認識圓形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就為比較圓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識基礎,有利於幼兒對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就是三角形的特徵。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教幼兒知道三角形的名稱和主要特徵,知道三角形由3條邊、3個角。

  2、教幼兒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見的實物進行比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體。

  3、發展幼兒觀察力、空間想象力,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確定目標的依據:小班上學期雖然還沒有進行數的形成教學,但在日常活動中已經滲透了許多數的概念教育,因此,透過數形結合認識三角形的特徵幼兒有一定的基礎。3歲幼兒經常會把幾何形體理解為他們所熟悉的實物,因此,教幼兒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見的實物進行比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體有利於發展幼兒對應能力。

  圍繞教學目標根據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三角形的特徵,幼兒認知幾何形體對圖形的知覺屬於空間知覺的範疇,從幼兒感知

  三角形的形狀到表達需要完成配對——指認——圖形的特徵,因此,三角形的特徵定為本節課的重點。

  三角形的特徵同時也是本節課的難點。三角形的特徵有三條邊、三個角。但是,對於還沒學過一一對應點數的幼兒來說還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徵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方法

  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掌握知識,充分發揮教與學的互動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將採用遊戲法和啟發探索法,體現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的師生雙邊活動。

  遊戲法:在計算教學中運用遊戲法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幫助幼兒輕鬆愉快地理解知識,因此,在本節課中,無論是新知的學習,還是複習鞏固我都採用遊戲的形式,如在課的開始,教師以遊戲的口吻介紹兩個圖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在複習鞏固三角形特徵時,設計了遊戲給圖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圖、拼拼三角形使幼兒進一步鞏固了三角形的特徵,又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啟發探索法:這一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依靠幼兒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啟發幼兒去探索並獲得新知。其最大的特點是激發幼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本節課認識三角形的特徵時,我採用這一方法先出示一個圓形娃娃,再出示一個三角形娃娃,啟發幼兒比較三角形和圓形的不同,在幼兒的觀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邊,透過親自數一數、試一試,讓幼兒明確有三個角的圖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點兒扎手。

  本節課採用的教具:

  ⑴圓形、三角形娃娃各一個,用於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⑵圖形拼圖一幅⑶每桌一盤各類幾何圖形及冰糕棍若干。

  選取教具的依據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認知特點。

  三、學法指導

  1、複習內容的確定:三角形的特徵有三條邊、三個角。幼兒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徵,就必須透過數一數來掌握,因此,3的數數的掌握直接影響到幼兒學習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將3的數數定為學習內容。採用幼兒比較喜歡的體態動作(拍手、拍肩、拍褪)進行,幼兒比較感興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

  2、引導幼兒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學習新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為了便於幼兒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徵,請幼兒透過觀察圓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樣?透過親自數一數、摸一摸來感知三角形的特徵。幼兒從觀察、判斷到表述是幼兒利用舊知獲取新知,主動學習的過程。

  3、在操作、遊戲中發展幼兒的空間想象力,在複習鞏固三角形特徵時,採取了遊戲《給圖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兒在遊戲時,就需要將頭腦中三角形的特徵的輪廓體現出來,需要幼兒將想象、圖形小棒聯絡在一起,進一步發展了幼兒的空間想象力,同時幼兒聯想生活中的實物與三角形想象的物體將圖形與實物相聯絡,從而發展幼兒的空間想象力。

  4、數形結合,時幼兒在掌握特徵的同時,加深幼兒對3的認識,在學習三角形特徵時讓幼兒數數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在看拼圖找三角形的遊戲中,讓幼兒數數蝴蝶的翅膀、樹身、房頂個由幾個三角形拼成,在數形結合中既鞏固

  了新知,又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

  四、教學程式

  為了小學過程中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我準備分以下幾個步驟完成教學任務:

  1、複習3的數數

  設計這一環節的的是為了在下步學習三角形特徵時幼兒能更好地學習掌握,能準確感知圖形特徵這一環節,採用體態動作一集體複習的形式進行。

  2、學習三角形特徵: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所在,我準備分以下幾步完成,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⑴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圓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兒每人一三角形,透過自己數一數,試一試,感知圖形特徵,並充分讓幼兒表述,得出圖形的特徵。

  ⑵引導幼兒觀察幾個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透過驗證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條邊、三個角,有三條邊、三個角的圖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師小結三角形特徵,使幼兒獲得的知識完整化。

  3、複習鞏固三角形的特徵。在幼兒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徵的基礎上只有透過各種形式的練習才能得以鞏固,準備分三步完成這一環節。

  ⑴給圖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兒排除干擾從眾多幾何圖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圖拼圖找三角形:

  圖形拼圖能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透過讓幼兒觀察:

  這些拼影象什麼?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幾個三角形?

  ⑶周圍環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東西:幼兒透過自己的聯想尋找發展幼兒的空間想象能力,進一步鞏固了三角形的特徵。

  五、延伸活動:

  幼兒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導幼兒拼完後講一講你拼得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用了幾根冰糕棒?

  全等三角形複習課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三角形》。下面就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一、對單元主題的認識

  “三角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內容,屬於第二學段“空間與圖形”領域。學生透過第一學段以及四年級上冊對空間與圖形內容的學習,對三角形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能夠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單元的教學是要在上述內容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我認為本冊對三角形認識的教學目標與第一學段課標中所規定的“獲得對簡單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有所不同,落實目標的策略也應有所不同,應“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三角形。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在落實“瞭解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等內容的具體目標時,不僅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而且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判斷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能力。

  二、單元結構分析及教學目標的定位

  下面我就以知識樹的形式,將本單元的內容結構及各知識點的教學目標向大家做以介紹(幻燈片演示說明):這一單元包括兩個知識塊:三角形的認識和圖形的拼組。三角形的認識分為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類、三角形內角和三方面內容,也是本單元的重點教學內容。三角形的特性這一內容要求學生掌握三個知識點:

  一是結合生活情境和具體的操作活動,使學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徵,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及底和高的含義,學會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是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應用;

  三是創設具體的問題情景,使學生在積極的探索活動中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三角形的分類這一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在給三角形分類的探索活動中,學會根據角和邊的特點將三角形類,能夠發現和認識這些三角形的特點並能夠辨認和區別它們。三角形內角和這部分內容主要是透過一系列的實驗、操作活動,讓學生推理歸納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在系統學習了三角形的知識後,教材安排了“圖形的拼組”內容。它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用三角形拼四邊形,目的是透過拼、擺、畫等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徵及三角形與四邊形的聯絡與區別,感受數學的轉化思想。另一個內容是用三角形拼組圖案,目的是讓學生在圖形的拼組、設計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探索能力。

  三、教學策略的選擇

  為了突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選擇和運用了運用如下教學策略:

  (一)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強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中我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豐富多彩的與現實生活聯絡緊密的情境和動手實驗活動,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數學知識。例如:對三角形穩定性的教學,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直觀圖,讓學生聯絡生活思考:“哪兒有三角形?它們有什麼作用?”然後讓學生親自做一個實驗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不僅是認識幾何形體特徵的需要,而且有助於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對於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價值。

  (二)重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取知識。

  “數學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數學活動的過程”,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是在活動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教學時,我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出發,給予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這主要體現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給出結論,而是提供豐富的動手實踐的素材,設計思考性較強的問題,讓他們透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抽象出幾何圖形、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對圖形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例如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三角形的內角和、三角形與四邊形的聯絡等,均是讓學生在操作、探索中發現、形成結論。

  (三)促進教學中的數學交流。

  教學中我重視為學生創設交流的情境,提供“數學對話”的機會,鼓勵學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如教學“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時,出示情境圖後提出問題:“從小明家到學校有幾條路?哪條路最近呢?為什麼?”引導學生思考、交流。由於學生還未正式學習三角形邊的關係知識,因此在交流時,要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談看法,用自己的話來描述,教師不要作過多的評論,以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著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實驗、探究。探究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討論“第(2)、(3)組紙條為什麼擺不成三角形?”然後請學生交流自己在探究中的發現,形成結論。最後用自己的發現解釋引入中的問題“為什麼小明上學走中間這條路最近”。這樣的交流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不斷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

  (四)注重教具、學具和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加強教學的直觀性。

  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特徵還是圖形的特徵、性質,對於小學生來說,都比較抽象。要解決數學的抽象性與小學生形象性思維之間的矛盾,就要加強教學的直觀性。而本單元三角形所具有的鮮明的直觀性為各種教學手段的運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教學時我本著切合實際,易操作而有實效的原則,利用各種教具、學具和現代教學技術,使學生認識和探索圖形的過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空間觀念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全等三角形複習課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認識三角形》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上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角,初步認識了三角形,但對三角形的三邊關係未曾探索,本課將引導學生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係,理解任意二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教材給我們提供2個例子,例題1提供場景圖讓學生觀察,並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聯絡日常生活說說還在哪裡看到三角形。透過找和說喚起學生對三角形初步認識的回憶,從整體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題2讓學生任意選三根小棒圍一個三角形,在此活動基礎上我增加了讓學生找出第三邊的長度範圍,這樣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第三邊的長度是有一定範圍的,更容易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最後教材還安排"想想做做",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所以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從形的方面加深對周圍事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可以在動手操作、探索規律等方面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學習其他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積累知識經驗。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這一教學內容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與作用,以及新課標的要求"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結合教材,根據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知道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2.能判斷三條線段的長度能否組成三角形。

  過程與方法:

  1.在學生探索三角形三邊規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

  2.在學生探索發現規律後,培養學生自主總結得出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鼓勵學生探索發現,培養學生小問題大鑽研的精神。

  2、在數學中很注重結論的嚴謹性,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三、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四、說教法學法

  在教法上採用實驗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並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動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多媒體課件及時驗證結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髮展為本,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在學法指導上,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他們主動探索。借鑑杜威"做中學"的思想,將學生分成5人學習小組,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猜想、質疑、驗證、探究、測量、實踐操作、問題解決等過程中,經歷想一想,猜一猜,畫一畫,比一比等活動,努力營造協作互動、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將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得以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師:孩子們,春天到來了,陽光明媚,春暖花開,如果能到郊外去玩玩兒,那該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經來到了公園門口?仔細看看,這幅圖上有那些圖中哪些物體形狀是三角形的?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三角形的?

  師:既然生活中有這麼多三角形。那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書課題:認識三角形)[點評:既然生活中有這麼多三角形。會很快激起學生想研究三角形的慾望,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

  二、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徵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並找出三角形的特徵

  師:三角形是我們的朋友,它為我們日常生活、建築業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看,這些實物圖和標誌牌上都有三角形,(課件出示例1的圖的三角形),請仔細觀察,思考這些三角形有什麼的共同特徵。再說說什麼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形(讓學生充分觀察,自己總結出特徵)歸納: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頂點,三個角。對照圖形,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說看,什麼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呢?引導學生得出: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板書)2、畫三角形並理解三角形的特點

  師:請在練習本上畫一個你喜歡的三角形,畫好後,和你的同桌說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3、辨一辨並得出判斷三角形的條件

  師: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畫的三角形,畫得怎樣?

  師小結: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條線段,其次看這三條線段是不是圍攏了。

  (2)操作:第53頁課堂活動第1,2題,按要求在本子上畫出三角形,並相互檢查。

  (3)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練習十第1題

  [點評:學生對三角形並不陌生,早在一年級認識圖形時就初步認識了,只不過沒有對三角形的特徵進行認識,所以這一環節的重點是在觀察中概括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以及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什麼樣的圖形是三角形。]

  三、感知三角形的特性

  (1)師:生活中我們看到了很多物體的形狀都是三角形的,如:電線杆架、房架等等。為什麼要設計為三角形而不設計為其它的圖形呢?還有我們來看小兔家和小狗家的籬笆,誰的更好呢?

  請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麼特性呢?我們來做個實驗吧。

  (2)師:這是同樣的木條,用同樣的方法,做成的四邊形和三角形,請兩個小朋友上來拉一拉,你有什麼發現?

  生:四邊形輕輕一拉,形狀和大小都變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後,發現形狀和大小都不變。

  (3)師小結:說明三角形比較牢固,具有較好的穩定性。

  (4)舉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這個特性嗎?

  (5)師:瞭解了三角形的穩定性,我想請孩子們來幫幫我。師演示可搖晃的長方形,請小朋友想一想怎樣才能把這個四邊形固定下來呢?

  [點評:這一環節重在讓學生透過拉一拉的實踐性的比較活動,去感受三角形與四邊形在穩定性方面的差別,從而理解生活中很多建築做成三角形形狀的理由,不是要讓學生記住三角形不容易變形這個結論。]

  四、鞏固練習

  1.練習第54頁第4題。

  五、課堂總結

  教師: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認識?

  全等三角形複習課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下冊第40至43頁的內容及相關練習題。

  2.教材簡析

  “三角形分類”是新課程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的認識,能夠在物體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學習了角的知識,認識了常見的角,為學生學習三角形的特徵從角和邊的不同角度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做好了有力的知識支撐。三角形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習其他多邊形積累了知識經驗,為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年齡特點,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透過學習活動,發現三角形和邊的特徵會給三角形的分類,理解並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徵。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自我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根據《三角形分類》這一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本課設計的“觀察、操作、比較、小組討論”等教學環節都是為了使學生能根據角的特點給三角形分類,因此這是教學重點。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年齡特點,如何引導學生歸納出各種三角形的特徵,這是學生掌握本課知識的一個質的飛躍。因而,“能理解並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徵”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5.教學準備

  三角板、多媒體課件、學生用表格等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以直觀教學為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多種方法,結合教材,讓學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的自主探索過程中發揮學生相互之間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動腦、動手、動口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在教學中,首先把握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利用教材6個三角形組成的圖案,讓學生說說自己對三角形的認識,引出課題“三角形的分類”。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交流,尋找三角形分類的方法,最後讓學生說說自己歸類的依據,歸納出各種三角形的特徵,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由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引入課題,即為學生接受新知識做好鋪墊,也讓學生明確學習內容直奔放主題。

  (二)動手操作,探討三角形分類方法

  1.根據角的特點,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把學習變成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我設計瞭如下環節:

  (1)學生先是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獨立探索分類。(事先給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學袋:一張表格)

  ①學生根據表格對這個三角形進行觀察,再填表。填完表格,再對錶格中的資料進行觀察,就能容易地進行分類。

  ②把分類的結果填在表中。

  小組交流

  學生在小組內分別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說說自己的分類依據。

  (3)展示學生代表作品,學生互評。

  (4)師小結歸納(邊把分類依據板書出來)

  (5)鼓勵學生給自己分類的三角形取個名字。

  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學習的主人,體驗勞動成果的喜悅心情,增強學習的信心。

  (6)引導學生對三類的三角形進行比較,得出相同點:每個三角形至少有兩個銳角。

  (三)指導完成課堂活動及練習十一第1至3題。主要目的是鞏固複習更好引領後進生掌握按角對三角形分類。

  (四)全課總結

  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體現了新課標評價的多樣性,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發展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意在突出重點,解決知識難點,有學生分類的作品展示,有教師板書的知識點。教學內容一目瞭然,也便於學生觀察、比較。

  (六)作業設計。

  目的加強鞏固,能更好的掌握本課知識點。

  全等三角形複習課說課稿 篇6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全等三角形》,內容選自滬科版數學教材八年級(上)第十四章第一節。

  我設計的說課共分四個方面:

  一、教材的分析與處理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從本課開始,將向學生重點滲透圖形變換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初步掌握推理論證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教材透過一個思考活動,使學生體會將一個三角形進行變換後形成的新圖形與原圖形是全等形。我將此內容進行了加深和拓展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全等三角形的相關概念,性質,能夠準確地辨認全等三角形中的對應元素,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過程與方法:經歷圖形的平移,翻折,旋轉等變換的過程,體會探索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合作交流,增強團隊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全等三角形相關概念,性質及全等三角形對應元素的尋找。

  難點:能夠準確地辨認全等三角形中的對應元素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本節課主要採用探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

  教學手段: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效率。

  三,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一激情引趣

  拼圖遊戲:

  透過動手拼圖,學生能夠發現這幾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從而得到全等形的定義。此環節的設計,利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展開數學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環節二實踐感悟

  活動一

  開啟你手中的材料袋,找出其中的全等形,並說明理由。要求同桌合作完成學生親身體驗兩個圖形完全重合的過程,能夠發現①與⑩,②與⑥,⑦與⒁⑿與⒀分別能夠完全重合,而對於④與⑥,⑧與⒀教師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驗證,透過再次驗證,能夠發現④與⑥,⑧與⒀是分別不能完全重合。

  透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更加明確了全等形的判別條件,培養了學生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

  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全等三角形,從而引出課題。

  並透過觀察兩個三角形的變換過程,瞭解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並由教師介紹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進一步提出:這兩個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和對應角分別存在怎樣的數量關係呢

  由此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質,接著由師生共同得出全等三角形性質的符號語言:

  ∵△ABC≌△DEF

  ∴AB=DE,BC=EF,AC=DF

  ∠A=∠D,∠B=∠E,∠C=∠F

  此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在做中發現,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決,使學生經歷,感受,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動手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環節三探究說理

  活動二

  利用兩個全等三角形學具,先保持完全重合狀態,再使一個三角形不動,將另一個三角形進行平移,翻折,旋轉,探究以下圖形的形成過程。

  要求四人為一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進行。

  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小組中,與學生交流,瞭解學生的探究程序並給予適當點撥。

  各個小組在黑板上演示圖形的形成過程。

  有以下幾種:

  個別學生髮現第三個圖形有另一種形成過程,此時教師尊重學生的富有個性的學習表現,及時捕捉問題的癥結所在,進行巧妙地引導,鼓勵,問疑,由此教學變得更加生動與鮮活,獲得了更大的教學生成效果學生在彙報的過程中,展示不同的形成過程。接著用微機再現圖形形成的過程,並使學生了解利用兩個全等三角形學具還可以形成一些其他的圖形,拓拓寬學生的視野,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與作用,並從中體會到數學的美,這樣設計,學生能夠體驗和感悟圖形之間的聯絡和運動變換的過程中所體現的美,併為尋找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作好準備,接著利用這幾組圖形尋找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並體會尋找對應元素的方法。

  學生從運動變化的角度發現:

  重合的邊是對應邊,重合的角是對應角。例:

  也會從邊,角的特點來找:

  如:全等三角形中例:

  有公共邊的,公共邊是對應邊;

  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對應角;

  有對頂角的,對頂角是對應角。

  一對最長(短)的邊是對應邊;

  一對最大(小)的角是對應角。

  對應邊所夾的角是對應角;

  對應角所對的邊是對應邊。

  無論從哪個角度,教師都對學生的成果給與充分的肯定,為將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使學生對全等三角形對應元素的方法進行分類和總結,從而得到特殊圖形尋找對應元素的方法。

  此難點的突破,力求發揮自主學習的優越性,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在生生互動氛圍中使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得到發展。

  環節四應用拓展

  為了使學生能夠結合基本圖形,靈活地運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我設計了一組不同層次的習題,力爭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1、△ABC≌△ADC,AB和AD,BC和DC是對應邊,則______。(填數量關係)

  2、△ABC≌△EDC,B和D,A和E是對應點,則_____。(填數量關係)

  3、△ABC≌△EFD,∠ACB和∠EDF是對應角,AB與EF是對應邊,則圖中相等的邊有_______。

  學生能夠敘述發現的結論,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體會到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性質是證明角相等,線段相等的主要途徑,透過以上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抓住問題的實質,從而達到鞏固雙基,舉一反三的目的。

  環節五體驗收穫

  此環節採用師生互動,共同反思,總結,補充的方式進行。小結如下:

  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探索流程圖

  環節六拓展延伸

  為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理念,佈置了研究性作業,利用兩個全等三角形,進行平移,翻折,旋轉,結合得到特殊位置的圖形,嘗試尋找對應元素。

  四、教法特點以及預期效果分析

  1、教法特點

  本節課採用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輔之以其它教學法,在探索新知過程中設計兩個實踐活動,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想,驗證,推理,交流等數學活動,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完善已有的認知體系。

  2、預期效果分析

  在學生體會全等形的定義時,學生可能說的不夠準確,對於這些說法,教師不急於評價,而是用具有啟發性的語言進行引導,由學生相互訂正,補充得出: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在學生表述全等三角形對應元素的尋找方法時,可能有表達的不是很準確的地方,此時由學生相互補充,完善,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考慮到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學生的要求不要過高,要充分地尊重學生,增強學生探究的慾望,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臺;在學生彙報圖形形成的過程中,對於複雜圖形的形成過程,學生可能有表達不準或理解有誤的地方,此時透過生生質疑的方式加以解決,如果學生解決不了,此時我將利用微機或教具演示來消除學生的各種思維障礙。

  本節課為學生提供觀察,嘗試,探索和發現的機會,從而形成學生主動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