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質碳的化學性質說課稿 初中化學說課比賽講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單質碳的化學性質說課稿 初中化學說課比賽講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單質碳的化學性質》這節課的設計和處理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課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學習了氧氣和水兩種自然界常見的物質之後,我們學習單質碳的化學性質是一種順理成章的安排。透過學習單質碳的化學性質,為後面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和金屬的冶煉做了很好的鋪墊。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認識世界感受世界的能力。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著我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我們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2、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知道碳的化學性質,能準確描述有關實驗現象,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能運用碳的化學性質分析解釋有關現象和問題。
⑵過程與方法透過對碳的化學性質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物質的多樣性學會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⑶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能力、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和環境的責任感。
3、重點和難點
重點:碳的化學性質。難點: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二、學情分析:
1、學情調查九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了合作交流、分析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教材中學生已經獲得了不少有關碳的知識,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所以學習起來相對簡單易於接受。
2、教法和學法: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所以根據學生認知特點,採用問題引導探究策略:透過設計一些與生活聯絡緊密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主動參與課堂,在體驗和感受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教學流程
我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以“碳的化學性質”為中心,結合我校的四步教學法將整堂課設計成四個環節。即:創設情境→探求新知→拓展應用→反思提升
環節一:創設情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節課透過學生表演自編小品引入新課。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開始學習。
環節二:探求新知
碳的穩定性:首先利用圖片設定問題引發思考,引入常溫下碳具有穩定性,並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項進一步加深對這一性質的理解。我們把學生帶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明確了化學與生活的緊密關係,當然透過這幾幅古代字畫也能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碳的可燃性:緊接著追問如果溫度升高碳的化學性質是否會改變呢?順利過渡到第二個化學性質碳的可燃性。並結合生活中吃燒烤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例和學生一起探究氧氣不足生成一氧化碳帶來的危害。並結合硫在空氣中和氧氣中燃燒現象的.不同,探究為什麼碳和氧氣反應有時生成二氧化碳、有時卻生成一氧化碳。得出相同的反應物由於條件不同,現象不同產物也不同的結論。讓學生體會到化學來源於生活併為生活而服務的深刻道理。
碳的還原性:碳的還原性是本課的難點,不但還原性難理解而且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也不好做。這個實驗本身是演示實驗,它不屬於初中化學學生必做的八個實驗中任何一個,所以我們沒有設計為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做演示實驗一方面避免了學生實驗的危險性,另一方面有一定的示範作用,也規範了學生的實驗操作。我們用酒精噴燈代替酒精燈用時短現象明顯,有利於實驗結束後有充分的時間分析實驗從而引出還原性這一概念。還原性這一新的概念學生剛開始接觸理解不透徹,只抓住要點點到為止,我們不再進行擴充套件。因為以後還會學到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所以僅以鍊鐵為例簡單說明即可。
環節三:拓展應用
有個成語叫“學以致用”所以根據本課題知識點我們設計了幾個有梯度的習題對碳的化學性質加以鞏固和理解,並適當延伸為下一課題的學習做鋪墊。
環節四:反思提升
在這一階段利用本課最後幾分鐘開展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研討,對本節內容進行總結歸納。並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化學,結合本課內容倡導低碳生活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和環境的責任感。
四、板書設計
板書採用框架式呈現給大家,這樣設計既清晰又簡潔,使學生能夠一目瞭然的同時,又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們團隊對這節課的設計和處理,不足之處敬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