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實用的小學語文說課稿模板(通用15篇)

小學語文說課稿

實用的小學語文說課稿模板(通用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凡卡》這篇小說由俄國著名作家契珂夫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珂夫在父親的雜貨店裡,親眼目睹了父親對小學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學徒的命運。

  《凡卡》這篇課文透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本文表達上的特點有兩個方面,一是由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起來,互相輝映。一是採用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本學期提出了兩項閱讀的新要求,一是體會的思想感情,二是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透過前幾組課文的學習,學生已有了一定基礎,本組課文應該進行較為綜合的練習,而《凡卡》則是難得的例文。由於在第一課時中已經完成了初讀感知、整體建構、略讀“回憶”和學習生字的教學目標,因此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凡卡悲慘的生活遭遇,體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初步領悟所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凡卡》一文篇幅較長,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複雜,要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必須突出重點和難點,本文內容很豐富,其中反映主旨的核心內容是凡卡寫的信,而信中最能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慘和內心痛苦的是第8、10、15自然段,因此,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透過第八、十、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慘和內心的痛苦。

  本文的表達方法比較獨特,學生初次接觸,學生領悟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本文的教學難點確定為:初步領悟所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問題情境教學法,直奔重點,引導感悟。

  學法:質疑、探究、感悟、朗讀四結合學習法。

  三、說教學程式

  (一)複習匯入,初設疑問:

  匯入新課,從複習課文內容入手,回顧《凡卡》一文的寫作特點,並在學生把握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追問:凡卡的生活悲慘在哪兒?凡卡的生活為什麼這樣悲慘?然後引導學生就以這兩個大問題為統帥,進行探究、討論和交流。由於課始有了目標,學習就有了方向,問題由學生自己提出來,探討也就有了熱情。

  (二)讀信悟情,解答疑問

  由於課文篇幅比較長,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複雜,要提高教學效率,必須突出重點,因此我要求學生快速讀信,找出內容最重要、感情最強烈的段落。接著直奔最重要的部分,指導學生精讀第八自然段,採取自讀和交流討論的方式,弄清凡卡在哪些方面受到怎樣的虐待,設身處地地體驗凡卡內心難以忍受的痛苦,在此基礎上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接著讓學生以同樣的方法學習第10、第15自然段,並鼓勵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大膽提問,透過討論探究解決問題,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凡卡的不幸,養成邊讀邊思、讀中存疑的良好讀書習慣。到此,學生解決了課始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然後解決第二個問題:凡卡的生活為什麼這樣悲慘呢?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及課外查閱到的資料談談,使學生認識到凡卡不幸的命運不是偶然的,而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必然結果。最後,讓學生把信的全部內容有感情地讀一讀,讀到回憶處,停下來想一想凡卡的“快樂”生活,在學生有所感觸的情況下,教師質疑:這篇小說一半寫苦,一半寫甜,這是不是有矛盾?引導學生討論,領悟作者寫凡卡回憶鄉下生活的“快樂”,更襯托出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

  (三)再問再議,拓展練筆:

  小說最後寫了凡卡寄信和做夢,暗示凡卡希望回到爺爺身邊只能是一個甜蜜的夢而已。我要求學生自由讀20、21兩個自然段,提出問題與同學討論。並重點討論問題:凡卡寫的這封信,他爺爺能收到嗎?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引導學生聯絡“地址不詳”,認識到他爺爺不能收到信。然後我讓學生進一步討論:就算凡卡的爺爺能收到信,他能把凡卡帶回去嗎?在此基礎上,播放最後一節課文錄音,讓學生領悟:對於凡卡來說,回到爺爺身邊只能是一個甜蜜的夢而已。最後,讓學生任選一題做課後擴充套件練習:

  1、課文在凡卡睡熟並做著甜蜜的夢的地方結束了。但夢總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2、讀了課文,你可能有很多話想對凡卡說。先說一說,再寫下來。這樣,會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思想感情的體會得到深化。

  四、說板書和作業

  板書:加上題目只有十個字,簡明扼要地將凡卡現實生活的悲慘與回憶中生活的快樂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深入體會小說的思想感情和小說表達上的特點。

  作業:本文語言生動、形象,情真意切。有描寫人物外貌的,有描寫景物的,也有抒發思想感情的。這些精彩的語句、段落都有積累的價值。因此,我讓學生自主選擇,把他們喜歡的詞句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強,寓意深刻,講的是國王御廚裡的兩個罐子的故事。鐵罐自以為堅硬,看不起陶罐,經常奚落它。而陶罐卻不與它計較,埋在土裡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而鐵罐卻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待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理解課文說明的道理,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二是繼續學習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童話故事三年級的孩子已經接觸了不少,他們想讀、樂學,但要理解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卻有一定的難度。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及教材特點和本班學生實際,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會認10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驕傲、傲慢、謙虛”等詞語。

  2、能積累描寫表現陶罐、鐵罐神態和動作的詞句,積累語言。

  3、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中讀懂課文內容,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既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

  二、說教法

  1、指導觀察法

  遵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發揮文中插圖的作用,以圖帶文、圖文並茂,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對課文的學習。

  2、表演教學法

  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表演讀,旨在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投入課文所設定的情境中。

  3、鼓勵欣賞法

  教師及時的點評,甚至學生之間的互評,都是以鼓勵、欣賞為主,主要是激勵學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滿足他們希望得到讚許,體會成功的心理特點,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增強朗讀的信心。

  三、說學法

  1、合作學習法

  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注重討論、交流、合作、體會。讓學生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能聯想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

  2、美讀訓練法

  以“看”“聽”“說”“讀”“悟”為主要訓練方式,把“讀”的訓練貫穿在整個教學中,透過師與生、生與生面對面地提高、思考、討論、交流、體會、練讀逐步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具體的閱讀實踐中得到鍛鍊。

  四、說教學過程:

  (一)看圖談話,激趣匯入

  師:同學們喜歡讀童話故事嗎?說說你讀了哪些童話故事?(學生自由發言)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童話故事(隨機課顯:陶罐和鐵罐的圖片)你認識他們嗎?在學生叫出他們的名字後出示課題,引導學生換偏旁識記“陶”。(童話故事對於三年級的學生而言極有吸引力,讓生‘說說你讀了哪些童話故事’?更能激起學生不吐不快之感,我想此時孩子們的興趣已被激發,再加上看了立體的、鮮活的圖片,孩子們會迫不及待想接觸文字,想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此時,我丟擲一句: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去讀讀第6課就明白了,就這樣我巧妙地把孩子引入自主閱讀狀態,這樣就進入了第二個環節。

  (二)讀通課文

  讀通課文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在這一環節,我主要給足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閱讀文字。在閱讀中,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並運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識記生字詞。學生是帶著自己的經驗與感受與文字對話,對文字的解讀帶有很強的個性化,因此我讓學生讀通課文後說說“你讀懂了什麼?”這裡,我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在點評中,我做以下的點撥,以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1、在學生髮言中,注意讓學生讀好文中人物的對話

  2、對字詞有不明白之處,可讓學生之間相互幫忙,充分利用學生自己的資源。

  (三)抓住對話,深究“人物”的內心活動

  這一環節是教學的重點,有了前面的鋪墊,我首先出示詞語(驕傲、傲慢、謙虛、輕蔑、惱怒、寬容、不再理會)在學生齊讀後進行分類,隨機板書。

  然後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字,讀讀課文,找找、畫畫從哪些語句看出鐵罐的傲慢、驕傲,陶罐的謙虛、寬容?在學生彙報交流中,我主要做了以下點撥引導:

  1、理解一些詞語的意思,如“奚落”,我先讓學生說說“奚落”的意思,然後引導學生聯絡生活說說你曾在什麼情況下奚落過誰?或你曾受過誰的奚落?

  2、用指名讀、師生合作讀、評議讀、賽讀、加動作表演讀等多種方法讀好人物的對話,重點指導讀好以下幾個句子:

  (1)“我確實不敢碰你,但並不是懦弱。”陶罐爭辯說,“我們生來就是盛東西的,並不是來互相碰撞的。說到盛東西,我不見得比你差。再說……”

  (2)“住嘴!”鐵罐惱怒了,“你怎麼敢和我相提並論?你等著吧,要不了幾天,你就會破成碎片,我卻永遠在這裡,什麼也不怕。”

  此環節,我引導學生多種方式讀課文,學生在一次又一次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走進了人物的內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質,也潛意識領悟了故事的道理。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領略了祖國語言的精妙。學生不僅積累了語言,還提高了思維能力,自主能力。此時,學生已取得獲得知識的快樂,也更加關注了陶罐和鐵罐的命運,於是我以“陶罐和鐵罐的最終命運到底如何?”這一問題過渡到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即默讀課文10————17小節內容,重點抓住人們對陶罐讚賞的語言及陶罐說的話,感悟陶罐的品質。

  (四)延伸文字

  我說:“如果此時陶罐與鐵罐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對誰說句什麼話?學了課文你想對自己或身邊的誰說句什麼?”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話題寫寫。(這樣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在寫話中明白了道理,突破了難點,同時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還提高了學生寫作的能力。)

  (五)佈置作業,讀寫結合

  我說:“如果陶罐和鐵罐再次相遇,他們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故事呢?”請你也來當一回童話大師,寫一寫這個故事,寫完後讀給爸媽聽,讓他們給你打打分。(這個作業為指導學生寫作指明方向,長期這樣訓練,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得以提高)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稱讚》這課是一篇新教材,是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小刺蝟和小獾相處得多麼融洽,多麼富有人情味兒!看來只要是發自內的稱讚,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我們都希望受到別人的稱讚,得到別人的肯定。我們經常也有這樣的感覺,加班加點地拼命工作,能得到領導的一句表揚或者同事的一句稱讚,也就滿足了。

  老師對學生,何嘗不是這樣呢?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何等神聖啊!當學生獲得成功或者取得進步的時候,不要說稱讚,就是一個笑容,一個眼神,一次親切的撫摸,也許都能讓學生的心中湧起一陣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本組課文訓練的主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認識10個生字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透過朗讀,瞭解課文內容,體會相互稱讚帶來的快樂。

  3、情感目標:教育學生要學著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難點:知道小刺蝟是怎樣發現小獾的優點,從而學習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

  【教法與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們採用了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形成學生質疑問難,自主合作學習的局面。

  【教學流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談話匯入。

  好奇是小學生的天性,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開始,我根據兒童的特點,讓學生認識“刺蝟”、“小獾”,有機地把學生帶進喜聞樂見的生活中,看看互相鼓勵與稱讚會有什麼神奇的作用,這樣匯入符合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遊戲激趣、鞏固識字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課上通過了摘蘋果、開火車等遊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鞏固了生字詞。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

  (三)讀文理解、感悟道理

  語文新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本課教學安排了充分的讀,透過自讀,範讀、齊讀、分角色讀,從整體上體會課文的情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讀,具體感受課文中的真情。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蝟為什麼還要稱讚他呢?對這個問題,我抓住幾個句子進行感悟。“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認真。”(這句話肯定別人的認真態度);“你真能幹,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這句肯定別人的點滴進步);再如,稱讚別人有什麼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對這個問題,我抓住下面的句子進行感悟:“在我有點兒洩氣的時候,是你稱讚了我,讓我有了自信。”這句話培植了自信。小刺蝟和小獾的對話彬彬有禮,富有真情,我們抓住角色對話為訓練重點,取用了分角色讀、表演讀,切身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用內心的情感朗讀課文,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和表演能力,達到了品讀感悟的臺階,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薰陶。

  (四)拓展文字、延伸課堂

  透過質疑引導學生知識延伸,讓學生想想:假如小刺蝟一開始不是稱讚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這個質疑,能又一次激發學生的思惟,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做到圖文結合,形象直觀,條理清晰,便於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4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第五冊的的課文,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裡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裡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為了充分體現出教學主體性,最佳化課堂結構,我設計並嘗試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介紹說課的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冀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下冊24課《陶罐和鐵罐》,是第五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

  二、教材解讀:

  文字解讀:《陶罐和鐵罐》講的是國王御廚裡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而陶罐卻在鐵罐無禮的奚落和嘲諷中表現得尤為寬容與剋制。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透過本篇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上要懂得取長補短,互相學習,無論什麼時候部不能驕傲自大,必須謙虛謹慎,同時明白人各有所長,能正確對待別人的長處,和睦相處,共同為集體,為社會作出貢獻。文章特色:從課文的插圖、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中都能讓我們感受到鐵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謙虛。課文中新詞較多,如“奚落、懦弱、輕蔑、相提並論”等,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讀對話,感悟寓意。此外,對話部分應該是本篇課文的最明顯的特色也是教學的重點,特別是透過對鐵罐和陶罐神情和語言的描寫,把一個驕傲者和一個謙虛者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是讓學生進行感情朗讀和表演的好材料。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它們是:陶、謙、辯、惱、恥、逝、殿、掘、樸、素。會寫14個生字,它們是:陶、謙、虛、嘴、惱、怒、吵、感、荒、捧、樸、素、值、受。理解“奚落、謙虛、惱怒、懦弱、輕蔑、相提並論、爭辯、和睦相處、羞恥、流逝、樸素”等詞義。

  2.抓住關鍵詞句,學習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分角色朗讀課文。

  3、瞭解寓意: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會認10個生字,它們是:陶、謙、辯、惱、恥、逝、殿、掘、樸、素。會寫14個生字,它們是:陶、謙、虛、嘴、惱、怒、吵、感、荒、捧、樸、素、值、受。理解“奚落、謙虛、惱怒、懦弱、輕蔑、相提並論、爭辯、和睦相處、羞恥、樸素”等詞義。

  2.抓住關鍵詞句,學習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分角色朗讀課文。教學難點:瞭解寓意: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四、設計理念:

  1、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進行識字教學,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

  2、“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為此,要讓學生充分的讀書,在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薰陶和感染,獲得獨特體驗和思想啟迪;要給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感悟語言、積思語言、運用語言,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3、注重語言的積累、運用,透過多種渠道,搭建語文實踐平臺,讓學生積累語言,豐富語言的庫存,讓學生在運用中發展語言。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習作指導,這次習作主要是圍繞父母的愛這個主題進行的,其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本單元學習的寫作方法,來體現父母的愛,以小見大,對學生進行感恩的教育。

  二、說教學目標:

  1.明確寫作範圍,開闊寫作思路,引導學生從文字中提煉寫作方法。

  2.激發學生興趣,找尋來自父母的不同的愛,在生活中挖掘寫作素材。

  3.昇華學生情感,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完成習作。

  三、說教法:

  本節課我採用了談話法,小組合作學習,歌曲昇華情感的方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

  同學們,老師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給予你生命的人是誰?那麼父母都為我們做了些什麼呢?父母為我們奉獻了一切,而他們自己卻默默承受著生活的艱辛,這怎能不叫人讚歎呢?下面就讓我們在閆維文的一首《母親》中體會母愛,昇華親情吧!我想每一個做兒女的人,聽了這首歌都會有所憶,有所思,有所想,心中都會激起對父母的無限感激之情。今天就讓我們以“父母的愛”為話題,進行一次習作。

  2、習作內容要求

  小黑板出示習作內容及要求。指生讀問:怎樣寫才能表達真情實感,體現父母的愛呢?(板書:真情實感)

  從本組四篇課文提煉寫作方法

  在我們第六單元學過的四篇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慈母情深》《“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學會看病》)中,哪幾篇寫了父愛?哪幾篇寫了母愛?每篇課文都寫了什麼樣的父愛和母愛?作者是怎樣體現父母的愛的?

  生彙報

  我們也可以運用這些描寫來寫這次習作,老師這有一些精彩的片段,想欣賞嗎?

  生欣賞片段

  過渡: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充溢著濃濃的父母愛,父母的愛是慈祥的笑容,是親切的話語,是嚴格的要求,是熱情的鼓勵。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講一講生活中父母對你的愛,也可以藉助機會,與父母說說心裡話,還可以給父母提建議。(要求:說父母愛的同學要講清楚父母對你愛的一件事;說心裡話的同學希望你敞開心扉,提建議的同學要把意思表達明白,語句要連貫。)

  小組說,派代表發言(其他同學給評價)

  過渡:聽了剛才同學們的發言,老師知道同學們把父母對你的愛銘記在心裡,並且知恩圖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把你們剛才所說得寫下來就是一篇篇佳作,寫好這次習作不僅激勵著你,而且感動他人。

  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寫好?

  總結全課: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師總結:這節課,同學們的`收穫很大,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老師沒有可送給你們的,就送給你們幾句名言警句吧,我們一起讀讀。課下把作文完成,老師希望你們把這些名言警句恰當地用到你的作文中

  最後讓我們在崔京浩的一首《父親》中結束這節課吧!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文從小艇的樣子、船伕的駕駛技術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等幾個方面,介紹了水城威尼斯獨特的交通狀況和特有的風土人情。

  本單元閱讀訓練重點是“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給課文分段”,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會本課11個生字,能讀準多音字“譁”,理解39個新詞;聯絡上下文說出“操縱自如、沉寂、靜寂、籠罩”等詞語的意思;結合課文第4題理解疑難句子的意思。

  2.技能目標:初步學會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給課文分段的方法。

  3.情感目標:瞭解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感受威尼斯的風土人情。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緊密結合,在同一數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由於本課是第七單元閱讀訓練重點“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給課文分段”的首篇課文,要著重訓練學生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給課文分段,所以我把“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給課文分段”作為教學本課的重點。

  《威尼斯的小艇》介紹了威尼斯這個水城獨特的交通狀況和異國的風土人情,這對小學四年級學生來講是比較陌生的。而課文最後幾句話又描寫了威尼斯夜晚的景色,這與小艇的作用有什麼關係呢?學生很難理解。故我把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理解課文最後幾句為什麼要寫威尼斯夜晚的景色,這與小艇的作用有什麼關係”。

  二、說教法

  教為學服務,這是當前把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講讀課文,在其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充分發揮教師的潛能。所以我採用了“學——議——練”的教學模式,所謂“學”就是自學,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學;“議”就是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透過讀課文提出問題,並儘可能自己解決疑問,讓學生透過自身的實踐——動腦、動口、動手,獲得新知;“練”就是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三、說學法

  因為教為學服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讓學生運用讀讀、劃劃、議議等學習方法。這樣透過動腦、動口、動手等方式,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提高自學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教學過程,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揭示課題,激發求知慾

  一上課,揭示課題,齊讀後問:本文是寫“威尼斯”還是“小艇”?這樣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接著介紹了威尼斯的情景,豐富了學生課外知識,有助於理解課文內容。

  (二)定向自學,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首先讓學生認真聽老師有表情地朗讀課文,要求找出一個多音字,並邊聽邊思考:本文主要介紹了什麼?在初步瞭解課文的大致內容後,教師出示自學題:

  (1)劃出帶生字的詞語讀一讀,記住字形,利用字典理解其意思。

  (2)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小艇、操縱自如、簇擁、譁笑、沉寂、靜寂、矗立、籠罩。

  (3)輕聲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關於小艇的哪幾個內容?

  在完成教學目標1時,我認為,對於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能力的訓練,應一步步在課堂上進行為好,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這樣既提高了學生查閱工具書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

  透過第一次定向自學,學生已掃除了閱讀課文的障礙,這時有必要初步瞭解文章的完整形象,為深入理解課文提供條件。

  接著進行第二次定向自學,小黑板出示自學問題:

  (1)默讀本單元的“學習提示”,思考本單元閱讀訓練重點是什麼,並劃出有關詞句。

  (2)默讀課文,結合“學習提示”思考課文是分幾個方面寫威尼斯的小艇?並給課文劃分段落。

  心理學表明,強烈的目標意識是成功的關鍵,閱讀之前目標明確與否效果大不一樣,無目的讀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讀的效果的1/3。閱讀課文前必須使學生明確為什麼而讀,要思考什麼問題,完成什麼任務,能幫助學生納入正確的學習軌道。這就是設計這幾個問題的意圖所在。

  “按課文的幾個方面給課文分段”是本單元本課的訓練重點,在完成問題時要進行分段方法的訓練。我採用了討論方式,讓學生自說、同桌說、四人小組說等形式,使人人都參與,人人都落實。

  (三)學習課文,質疑問難

  閱讀並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應成為主動的探索過程。為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和本課的特點,指導學生把對“學習提示”的學習與對課文的學習多次緊密地結合起來,自己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理解課文,訓練新的分段方法的效率。

  講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時,先讓學生劃出本段的中心句。接著讓學生把中心句與本單元學習提示中“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進行比較,有什麼不同。然後說說為什麼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板書:交通工具)這樣使學生既有了對事物的整體概念,又設定了懸念,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然後,根據問題,逐層理解課文。

  1.威尼斯的小艇是什麼樣子的?讓學生四人為一組進行自學第二自然段,用“____”劃出描寫小艇外形的詞。用“~~~”劃出比喻句,並思考把什麼比作什麼;提出本段中不懂的問題,儘量四人討論解決。第二自然段採用了三個比喻句,使語言表達更生動、形象,所以我把比喻句作為本段的語言文字訓練點,進行說話訓練。同時,結合插圖及板畫,進行看圖說話,發展學生的言語思維。

  2.坐在船艙裡的感覺又如何呢?用此句匯入第3自然段的學習。反覆朗讀本段後,讓學生說說如果自己坐在這種船艙裡看書、觀光,會有什麼樣的感覺?讓學生展開想象,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至此,再齊讀二、三自然段,總結、概括這一段的意思。

  3.船伕是怎樣駕駛小艇的?用這一問題將學生引入下一段的學習。這裡,放手讓學生去自學,在自學前先讓學生總結出學習方法,讓學生用“讀讀、劃劃、議議、想想”的方法自學課文。這樣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自己去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4.課文第四部分著重講了“小艇在威尼斯起了什麼作用”這個問題。這部分分兩個自然段來描寫,於是我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這一段為什麼要分兩個自然段?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然後,採用引讀的方法,進行朗讀訓練。再作小結過渡到下一自然段的學習:這一自然段寫了威尼斯的男女老少白天生活、工作離不開小艇。那麼,夜裡呢?

  在學習第6自然段時,我用小黑板出示了兩個思考題:

  ①這一自然段寫的是威尼斯城從哪一種場面到哪一種場面的變化?

  ②課文最後幾句為什麼要寫威尼斯夜晚的景色?這與小艇的作用有什麼關係?

  然後根據這兩個問題進行自學之後展開討論:

  a.寫出了從熱鬧到靜寂的情景。靜寂表現在哪裡?是什麼原因迫使威尼斯沉沉入睡了?

  b.假如小艇不停,威尼斯又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這樣變繁為簡,化難為易,一步一步,環環緊扣,突破難點就不成問題了。

  (四)總結全文,深化重點。

  學習了全文之後,再次要求學生聯絡“學習提示”深入朗讀課文,質疑問難,提出問題。透過質疑問難,師生共同總結,明確本課的學習方法:

  (1)狀物的文章常用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分段的方法;

  (2)運用這種方法分段的步驟是:先理解課文描述了事物的哪幾個方面;接著按幾個方面將自然段進行歸併,給課文分段;最後看看每部分是怎樣記敘事物的某一方面。從內容與語言形式結合上加深理解。總結是深化知識的重要環節,必不可少,這樣有助於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鞏固。

  五、說板書

  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再加上孩子們對威尼斯這個水城獨特的交通狀況及風土人情比較陌生的實際情況,我邊分析課文邊直觀形象的板書,這樣可以使學生一目瞭然地知道威尼斯的小艇的特點及重要性。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7

  今日我說課的資料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7冊的課文《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學習課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說說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本事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本事。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學重點

  經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四、教具準備

  課件、彩色筆、畫紙

  五、教法和學法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開發全腦為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管形式,在藝術的薰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相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到達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匯入

  巧妙的開場白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教師經過生動的多媒體課再現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學生情感,然後教師就問:你們明白在這一大片綠油油的葉子裡面藏著什麼這樣設定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小學生是經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僅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資料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如;

  (1)畫一畫

  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並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瞭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先讓學生以自我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裡,不好的地方應當怎樣改。最終引導學生欣賞課件,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經過看課件、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並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3)用“如果……就”的句式說說你的發現。

  (三)總結全文,指導學法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當具備的素質。所以,本節課採用問題來總結課文:學習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文字,延伸課堂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當是課外閱讀的開始。佈置的作業是:以《我發現的秘密》寫片段。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雨後的森林》是一年級實驗班教材第4課,在語文課本的60。61頁,雨後的森林是一幅色彩豔麗的圖畫,雨後的森林是一首清涼精美的兒歌。

  二、說教學目標

  我制定了4個教學目標:

  ①會認本課生字

  ②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③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

  ④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從而樹立環保意識。

  三、說重難點:

  本課的重難點是:

  ①瞭解雨後森林的樣子

  ②感受大自然的美麗。

  四、說教法:

  因為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難集中,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了多種遊戲形式,寓教於樂;因為低年級的學生應多訓練他們的朗讀能力,低年級的課堂應是一個書聲琅琅的課堂,因此,在講解課文是,我採取了講為輔,讀為主的形式。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達到本課的教學要求,我是這樣實施我的教學的:

  首先,激發興趣,引入新課:親愛的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到樂園一樣的學校中游覽了一番,這節課老師帶大家到美麗的大自然去採摘知識的果實吧!只有認識這些漢字寶寶,我們才能到達,然後出示蘋果形狀的的字卡,採取了開火車讀,指名讀,男女生互讀的形式複習鞏固上節課的生字,採得了知識的果實,我們就去大森林吧!

  接著,我範讀了課文,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瞭解內容,標畫生字,在這一環節中,我把書上要求會認的字寫在花朵形狀的卡紙上,它們的拼音寫在綠草形狀的卡紙上,不僅提高了學生識字的興趣,也給黑板上整體圖案增添了幾分色彩。

  然後,理解課文,課文的前兩句我指導學生體會雨後的心情如何,從而引導他們用愉快輕鬆的語氣來朗讀這兩句,緊接著組織討論:

  ①想想雨後的森林有什麼?

  ②作者是指名介紹它們的?

  在講解這個環節中,以貼圖畫的形式展示這四句話,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並加以有趣生動的動作,幫助學生記憶課文;接下來,拓展思考:雨後的森林裡或草地上還有什麼?要相信孩子,因為孩子的眼睛折射出的畫面,比詩更豐富,更美麗更多彩;最後,理解課文最後兩句話,重點強調要讀出自豪與讚美的語氣。

  在講解課文結束後,讓學生試背課文,男女生比賽背。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9

  一、說班級情況

  本班有35名學生,其中女生15人。大部分學生能借助拼音讀準字音,也能自主運用一些識字方法來記憶字形。在閱讀方面,多數學生能做到讀準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標點停頓。一直以來,我在課堂上創設情境,努力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也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現在班上有很多學生都很喜歡語文課,尤其有幾個女生寫的字特別漂亮。

  二、說教材

  《春筍》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以春筍為描寫物件,介紹了春筍的相關形態和生長特點等等。課文只有短短的76個字,但語言生動、活潑,情趣盎然,語言簡潔、明快、節奏感強,非常適合低年級孩子的朗讀。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對本年段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我們班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考慮,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4個新部首,認識綠線格里的7箇中只識不寫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知道春筍具有衝破重重障礙,不斷向上生長,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年級教學重點的是識字寫字,而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讓他們初步明白春筍具有衝破重重障礙,不斷向上生長的個性特點是教學的難點。

  五、教學課時安排

  我打算用兩課時的時間來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的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部分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下面我就重點來說一說我第二課時的教學計劃。

  這一課時我打算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複習匯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

  2、細讀課文,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魅力;3、學習生字,激發學生識字寫字的興趣。

  第一環節:複習匯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

  我打算利用一下課文中的筍娃娃圖,利用課件在筍娃娃的圖上出示上節課所學生字,一方面複習鞏固上節課所學的漢字,另一方面也悄悄地將學生帶入課文所設計的情境之中。

  第二環節:細讀課文,感悟課文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

  在這一環節中我先用語言描述,“春姑娘帶來了和風、細雨,還帶來了雷聲,你聽,轟――轟――那一聲春雷,喚醒了誰啊?”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接著就出示第一句話讓學生讀一讀,對於“喚醒”這個詞,也許有的學生並不理解,我可以這樣引導:當你想睡懶覺時,媽媽會這樣說:“小懶蟲,別睡懶覺了,要遲到了,快起床!”這就叫:喚醒。用生活中的例子,學生馬上明白了。接著,可以播放春雷聲,引導學生想象:你聽,春雷爺爺好象在對春筍說什麼,春筍就醒來了?學生透過說話練習,充分理解了“喚醒”這個詞語。然後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了這句話。新課標強調了語文課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在這裡我還設計一個拓展練習,“這一聲春雷,還喚醒了誰呢?”利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說一說,讓學生聯絡已有的生活經驗,舉一反三,展開想象的翅膀。

  對於第二句的教學,我是這樣想的,這句話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小春筍衝破重重障礙,破土而出所付出的努力,低年級的的孩子不可能理解得這麼到位。我先讓學生自己讀這句話,找找哪幾個詞寫出了春筍正在生長,當學生找出這幾個詞語之後,可引導他們做出 “衝破”“掀翻” “冒”等動作。透過自己的動作演示來理解重點詞語、感悟情感,這種生動形象的形式適合低年級的孩子,這也是我們教給孩子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更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真可謂一舉兩得。在此基礎上再讓他們進行朗讀,在朗讀中進行適當的評價引導學生讀出情感。

  第一自然段讀完之後,我以問題“一個一個的筍娃娃從地裡冒出來了,它們長什麼樣呢?”以疑帶讀,出示第一句,這是一個比喻句,是本課教學中的一個知識點,而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形象直觀思維占主導地位,因此我準備帶上剝去外衣的春筍,讓學生觀察並一層層地,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筍娃娃身上“嫩生生”的模樣,並和小娃娃的進行比較,讓學生感受到春筍的可愛。

  課文的最後兩句採用對偶的句式,向讀者呈現出春筍正節節拔高,騰騰直上的畫面。在教學時我打算先用語言描述,讓學生體驗到春筍娃娃快樂的心情。最後抓住“又”和“再”等詞語的理解,引導學生透過一聲高過一聲的朗讀,形象而直觀地感受春筍正節節拔高,騰騰直上。在這裡我還將補充春筍破土而出,長成竹子的影片,讓學生從直觀上感受竹子出生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再採用男女生賽讀,分小組賽讀,齊讀等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春筍不斷向上的生長特點,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最後進入本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生字教學。新課標對低年段學生的識字、寫字提出瞭如下要求: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因此教學本課生字,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先將 “笑”、“節”、“再”這幾個生字出示在課件中的筍娃娃上,讓學生說說“你已經會認會寫哪個字了?”然後讓學生做小老師提醒大家在書寫時要注意的地方,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提高識字興趣。“再”除了識記字形外,還需要在字意上再作強調,告訴學生“再”表示“再一次,不是第一次”的意思,然後出示一個選詞填空題,來區別“在”與“再”(1)我( )家裡看書。(2)歡迎你( )來我家玩。最後空出3到5分鐘時間讓學生當堂在田字格中書寫這幾個漢字,我在行間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並及時糾正他們的書寫姿勢。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是賈平凹。課文主要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小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多於白描而極少雕刻,筆調親切、溫馨、自然。文章既寫了“我們”做風箏和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束無拘的快活,也寫了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如可觸控。

  本文敘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清楚明瞭。在細緻的心理描寫中表現童趣,是這篇課文的一大特色,孩子們心理變化隨著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而開放式的文章結尾,意味深長,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風箏》這篇課文位於第三單元,此單元的主題為“心中的秋天”。編排意圖有以下幾點:

  1、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裡做風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並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為語文園地裡的口語交際訓練“秋天裡的快樂”作一些鋪墊;

  2、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我們”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

  3、積累課文中的生動詞語。

  二、說學情

  三年級第一學期是低年級向中年級過渡的階段,是閱讀能力形成的一個轉型期,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與認知能力,但是由於學生的年齡侷限性,對於閱讀理解的深刻程度還有所欠缺,對於透過人物的神態、動作體會內心活動有一定的難度。文中描寫的事物貼近學生的生活,是學生喜歡閱讀的文字。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品讀描寫人物的心情的詞句,喚起孩子的生活經驗,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風箏》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1.能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憧憬、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等詞語的意思,並嘗試運用。

  2.透過學生自能學習課文內容,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初步體會“我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的不同心情,讀出“我們”情感的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為了較好地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結合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我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的不同心情,讀出“我們”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透過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

  五、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本著樹立以“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的思想,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課教學中我透過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法、品詞析句法等方法引導學生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同時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力求達到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二)學法

  古人主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感受人物心情;透過有感情的朗讀的方法感悟文字,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逐漸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六、說教學流程

  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透過教學實踐來完成,本課我預設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學習生字,初讀課文,感知文章結構,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感悟課文,體會“我們” “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說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的教學。

  (一)課前談話,複習引入

  1.出示圖片,讓學生進入情境,問喜歡放風箏嗎?放過風箏嗎?怎麼放的?(設計理念:既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勾起他們美好的回憶,再次感受

  放風箏給他們帶來的樂趣。讓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基礎上構建知識,培養學生在面對新知時,能主動尋找其現實背景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複習,加深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誰來說說課文圍繞“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這句話主要講了哪幾件事?(板書:做、放、找)(設計理念:回顧上節課的學習內容,既是檢測他們對上節課學習的知識掌握情況,又是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細讀探究,體悟情感

  課文主要講了“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敘述層次清晰,結構一目瞭然。透過這三部分內容,讓學生體會文中孩子的心情起伏變化。在教學時,力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再有感情朗讀體會他們的心情。同時,力求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1.出示自讀提示,學生自己讀,自己找,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習慣。

  2.同桌交流,試圖讓學生互相補充,加深認識。

  3.交流探討。

  伴隨著學生的發言,課件以次出示了文中的6個表達心情的重點句子(設計理念:《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一環節運用試讀、指名讀、齊讀的朗讀方式,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在讀中體會孩子們不斷變化的心情,體會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在讀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中間重點設計了三次想象,兩個重點疑問,試圖開啟學生思維,聯絡生活實際,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孩子們的心情,深入地體會孩子們思想情感,並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很好的訓練。

  (三)總結回顧,朗讀全文

  1.總結。

  2.朗讀全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再次走進文中,感受他們童年的美好時光。(設計理念: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是字、詞、句、段圍繞一個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構成的有機整體。根據從整體——部分——整體的閱讀心理特點,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也應引導學生先對文章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再對各部分作具體分析,最後再回到整體上進行綜合歸納,從而達到對整篇文章內容的準確感知和深入理解。)

  3.作業設計:

  讓學生回顧自己生活中的快樂瞬間寫下來。積累描寫心情的詞語。(設計理念:為了體現“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理念,我設計瞭如下作業:這一環節既培養了孩子主動積累語言的好習慣,又為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和習作做好準備,實現了“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

  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1

  教材簡介:

  《天窗》是文學大師茅盾以自己30年代的童年生活為題材而寫的一篇散文。主要寫了一個小孩子藉助他家的那一方天窗,觀看屋子外面的世界,並由此產生了無窮無盡的遐想,表達了孩子們對大自然奧秘的嚮往與追求,表現了其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內容通俗易懂,文筆生動而流暢,情感舒緩而真摯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

  結合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感悟“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引導學生認識“藉、霸”兩個生字;會寫“藉、蝙、蝠、霸、宙”5個生字;理解“慰藉、蝙蝠、惡霸、宇宙、猛厲、掃蕩、奇幻”等詞語。

  3、會用“也許…也許…也許”寫一句話。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透過讀、思、議、討論等多種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喚起學生與課文的共鳴。

  難點:理解8、9自然段中難懂的句子,進而體會“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說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品詞品讀法和想象描述法。

  1、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採用品詞品讀法,引導學生感知理解詞語,品味詞語的準確、生動,並透過反覆的朗讀訓練,積累好詞,培養語感。

  2、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學生想象思維活躍的學習心理,採用了“想象描述法”,憑藉課文的語言文字創設情境、想象情境,讓學生披文入境,品詞品讀,並進行寫作訓練。

  說學法: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運用“讀讀、想想、議議”的學習方法,透過朗讀課文,品詞析句、展開聯想等多種途徑,訓練語言表達、思維、朗讀的能力,積累規範語言,體味作品的語言美。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教學準備:

  生字詞卡;教學掛圖;寫有難懂句子的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設疑激趣

  1、今天,我們學習第二26課《天窗》。(板書課題並齊讀課題)

  2、師:看到課題你們有什麼想問的嗎?(預設:學生可能會問“什麼是天窗?)

  3、下面就請同學們帶著“什麼是天窗?”這個問題讀課文。

  4、學生帶著“什麼是天窗”的疑問讀課文。(學生可說說課文的描述:“在房頂開一個小方洞,裝一塊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說一說自己見到過的天窗。)

  5、天窗雖小,卻給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讓孩子們的童年充滿想象,下面讓我們一起去體驗天窗的魅力。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1、同桌互讀課文,注意生字詞的讀音,互相糾錯正音,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指名學生分自然段讀課文,檢查初讀和預習情況。

  3、出示生字詞,指名學生認讀。

  4、自讀課文,思考:天窗給鄉下的孩子帶來了什麼?用書上的一句話來概括。

  學生讀,讀後交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5、齊讀全文。

  三、細讀課文,深入體會

  1、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文章的那些部分觸動了你的心靈,反覆閱讀,體會為什麼說天窗使孩子們唯一的慰藉?

  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邊記錄。

  2、引導學生抓住給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詞、句、段落交流讀後感受。從而進一步理解課文。

  “慰藉”安慰。也就是當孩子被大人喚回屋裡,告別了疾風暴雨中的玩耍,告別了月光下草叢中的嬉戲,天窗成了惟一的心靈寄託,惟一的自我安慰。

  進而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孩子被喚回時的失落,(也可以結合自己類似的經歷體會孩子們當時的心情)又從天窗中想象出無窮的情形、故事,從而找回了失去的快樂。

  過程中要結合有感情的朗讀。如從“到屋裡來呀!”一句中體會大人的命令、不可違抗的氣勢。從“被關在了地洞似的屋裡。”體會孩子當時的無奈。

  在失落和無奈中,天窗給孩子們帶來了一片光明,撫慰了孩子們的心靈。從而理解為什麼說天窗使孩子們唯一的慰藉。

  3、感情朗讀自己感觸最深的段落。

  四、拓展積累

  1、教師啟發提問:“在你無奈的時候,什麼是你的慰藉?”

  讓學生談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許是讀書?看電視?也許是擺弄什麼小玩具?

  2、把自己的經歷像作者這樣記錄下來,為我們的童年增添一筆美好的回憶。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玲玲的畫》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教材的主題是“要正確看待問題,善於思考”。《玲玲的畫》講的是玲玲收拾畫筆時不小心把第二天參評的畫弄髒了,在爸爸的啟發下,她開動腦筋,在弄髒的地方畫了一隻小花狗,巧妙地掩蓋了汙漬,第二天她的畫在評獎會上得了一等獎的事。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對於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

  本文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因此教學中我牢牢抓住這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充分讀書,在讀中體會情感,感悟語言,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重點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從中受到啟發,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會認8個生字,會寫“腦筋”這個詞語。

  2、過程與方法目標:體會人物的心情,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其中,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和表情,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是教學的重點,理解爸爸說的話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學難點。

  三、教學策略

  (一)抓主線,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淺顯,沒有詩情畫意的語言,該如何下手?考慮再三,我決定以玲玲的情感變化:滿意(畫好作品)——著急(弄髒作品)——更滿意(畫更漂亮)為本文的主要線索展開教學。在匯入新課後,讓學生聽課文錄音,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再透過三幅畫,理清玲玲從“滿意”到“哭了起來”再到“更滿意”的情感變化。從而形成了“心情變化為主線”,“以畫為輔助”的兩條線索。這兩條主線相互交錯,相輔相成,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雲見日般明瞭了。

  (二)抓朗讀,讀中體會,悟中朗讀。

  《大綱》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在教學過程中,我緊跟“讀(走進文字)——多形式地悟(理解文字)——再帶著感受讀(表現文字)”這一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努力落實以讀為本的原則。首先保證閱讀的時間,從整部分朗讀,到重點句子的研讀,給學生充分的感悟時間。其次,在朗讀形式上,採用自讀、範讀、指名讀、齊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讀文的興趣。我始終牢牢抓住那條情感主線,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玲玲情感的變化,緊緊抓住玲玲的情感變化讓學生深度感悟文字的語言,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例如在玲玲畫好了畫,滿意地端詳自己的畫時,就引導學生表演,並在表演中去體會玲玲的“滿意”;在爸爸問玲玲“怎麼了,孩子”時,就做了引讀處理,讓全班同學也一起問問玲玲;在玲玲哭了起來時,就指導學生想想,哭著說話時該怎麼說,從而讀出玲玲著急、傷心的語氣;在指導讀第8自然段時,引導學生從“滿意地笑了”感悟到玲玲高興的心情,從而讀出玲玲想出辦法把“壞事”變成“好事”後的“滿意”心情。

  “從讀中來,到讀中去”讓學生從讀中去體驗,從讀中去換位思考,從讀中體會人物的情感,學生就從讀中得到了心靈的意會,體驗在讀中就得到了昇華,理解從讀中得到了加深,情感在讀中也得到了薰陶。

  (三)抓拓展,聯絡生活,重視交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本節課中,在理解端詳一詞時,我讓學生聯絡生活想象、表演,這樣,將學生的親身感受引入課堂,使學生理解的更加深刻。再如:在生活中,同學們遇到過這樣的事嗎?你是否像玲玲一樣動腦筋思考,將壞事變成好事呢?根據學生的不同生活經歷和獨特的感受,讓學生自由交流,將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入課堂。

  四、教學反思

  教學始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整個教學過程暴露出了一些缺點和不足。如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是過於嚴重,牽引的痕跡比較明顯,需要進一步改變教學方式。課堂評價語言也比較蒼白,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情緒,使他們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課堂評價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如何進行合理、有效的評價將成為我今後教學工作不斷努力、探索的方向。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3

  一、 緊扣教材說使用:

  課文《窮人》是北京課改版十二冊,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俄國文學泰斗列夫·託樂斯泰的一篇小說。本單元課文都是敘事寫人的,塑造的這些人物都向我們展示了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情誼,都閃爍著至善至真的人性光輝。三篇文章在塑造人物上各顯其能,有的側重在典型材料的選擇上,有的側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刻畫上,《窮人》則側重環境、心裡的描寫。所以,理解、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固然重要,學習、體會寫人的方法,並在習作中學習運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課文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讓人深受感動,本課除了題目全文沒有一個“窮”字,但“窮”到什麼地步,我們卻能在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讚頌窮人富於同情,熱心助人的美德,課文中沒有一句直接讚美的話,然而窮人的高尚品質卻被表現得感人肺腑。收養孤兒,本來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養孤兒這件事安排在一個五個孩子的家庭裡,生活已經十分艱難的窮人桑娜家裡,這就更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兩個孤兒以後,作者細緻地描寫了她緊張,擔憂,甚至後悔矛盾的複雜心理活動,儘管一家生活十分艱難,收養兩個孤兒,無異於給他們極為沉重的生活雪上加霜。文中桑娜夫婦沒有說一句豪言壯語,然而他們那種善良,淳樸的美好心靈,卻深深地感染著讀者。因而,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從桑娜夫婦的思想和言行中感受窮人的美好心靈。教學難點:理解桑娜矛盾的內心,感悟桑娜夫妻的心靈之美。

  教學目標是:情感與價值觀目標:讀出自己的理解,說出自己的思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沙皇統治下俄國漁民的悲慘生活,感受到桑娜與漁夫善良、寧願可以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高尚品質。過程與方法的目標:

  1、從文字讀進去,想開去。

  2、感受、交流桑娜的內心世界。知識與技能目標:1理解文中的重點字、詞、句。

  3、學習作者是怎樣用樸實的語言表達出真情實感。

  二、針對學生現狀說學情

  六年級學生對事物的判斷已經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但學生出現了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明思想難的現象。由於本課與學生實際太遠,我們的學生都被幸福和富裕包裹著,沒有“窮”的感受和認識。理解起來,相對困難一些。

  三、結合學情說教與學的最佳化

  (一)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將這三者之間的對話落到實處?對於高年級閱讀教學,感悟品味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課中,我準備抓住桑娜內心活動的變化這條情感線索,採用啟發質疑、以讀促悟、層層深入的方法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內涵。

  (二)說學法:

  學生走進文字,親近文字,在直接、整體的觸控語言中,有所感悟,並在“悟”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時,充分挖掘文字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品味文字,體會作者表達的精妙以及語言蘊含的內在情感,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導學生從文字讀進去,想開去,用“心理視線”的方法讀書,領悟語言文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智力受到啟迪,並受到美的薰陶。以此實現學生與文字深層次的對話。我主要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採用“自讀自悟、品讀關鍵詞句、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以“既立足於文字,又超越文字”的閱讀教學的理念為指導。 以“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來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一)讀題激疑

  上課伊始,我在學生目光的注視下在黑板上鄭重地寫下“窮人” 兩個字,然後,我問學生:“看到‘窮人’兩個字,你的腦海裡能浮現出什麼樣的形象?”學生描述自己印象中的“窮人”形象。學生可能會說到“賣火柴的小女孩”,可能會說到“三毛”……然後匯入:“今天我們來學習被稱為‘俄國文學泰斗’的列夫·託勽斯泰的作品《窮人》,這位文學巨匠會給我們講述一個有關窮人的什麼故事?會和你想的一樣嗎?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樣設計的目的之一,是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著力體現自主與探究式學習,增強學生讀書的目的性。目的之二是為了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後,我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並找出課文哪些自然段是講這個意思,旨在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直奔文章重點,同時使學生學習全文時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二)深層研讀。

  對課文重點部分的學習,我主要設計了幾個問題。由於文章篇幅較長,為了實現長文短教,擬用抓重點詞句的方法分析理解 ,以點帶面的導讀法,幫助學生讀懂全文。第一個大問題是:大師就是大師,全文除了題目外,沒有一個窮字,但“窮”到什麼程度,我們卻能真切的感受,讀讀課文,你發現了嗎?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部分內容。這一問題的設計旨在落實課標充分尊重學生自主的要求,促使學生從自讀中獲得感悟。在交流這一問題的時候,對重點段的朗讀要注意指導,充分診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強調讀出自己的感受。落實新課程標準“尊重學生學習中的獨特感受”的要求。指導學生由讀不好到讀好的過程是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統一的要求。在課文其他幾處朗讀體驗中,同樣要貫穿這一指導思想。

  第二大問題是就這部分內容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感興趣的問題。此題設計的意圖是使閱讀更加自主,體現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標理念下我們大力提倡學生在自讀中邊讀邊悟,在自悟中理解,做到能悟則悟,不能悟則生疑,能生疑則質疑,能質疑則解疑。這一環節正是基於前面自讀自悟的前提下產生的,是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進行的。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老師扮演了孩子們戰勝困難的鼓勵者、討論探究的合作著者及孩子發表獨特見解的支持者這一應有的角色。在這一環節中

  (1)抓住桑娜內心的矛盾心理,引導學生揣摸人物的內心,讓學生透過讀走進人物內心世界感悟到漁夫、桑娜淳樸、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心靈。

  (2)抓住“熬”字,昇華情感。抓住“嗯”這個字不同的讀法,揣摸漁夫矛盾的心理。對這部分的學習,是從學生出發,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以交流的策略替代傳統的學生應答,使設計具有彈性,旨在適應課堂教學現場生成的特點。

  (三)深化主題。

  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漁夫和妻子桑娜收養了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以後的日子將是何等的難熬,相信此刻同學們的心中都充滿了無限的憂慮。請大家開啟想象的翅膀,續寫‘桑娜拉開了帳子’以後……”這樣結束課文,意在喚起學生的共鳴,給學生留下一個思維空間,既發揮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寫作能力。

  (四)簡介作者

  匯入時的作者簡介是教師“灌”給學生的,學生印象不深。而此時的瞭解是在對作者產生無限敬佩之情之後的“甘泉”,是學生的需要。

  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是學生學習、使用的一個工具,如何發揮教材的最大功效,使學生最大限度獲益,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標。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4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可貴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學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第六冊第五單元中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以課堂教學程序為線索,以師生對話交流為主要形式,以孩子們情緒變化為描寫的主要內容:由興奮、快樂到沉默,又從沉默漸漸回到熱鬧。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培養語感,同時為本單元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生動描寫的方法,抄寫自己喜歡詞語、句子。

  3、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孩子們的情緒變化,懂得關心別人。

  難點:理解、體會為什麼說這種沉默是可貴的。

  二、說學情

  1、我們班共有45個孩子,他們大都是獨生子女,家裡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等好幾個長輩都圍著自己轉,孩子們在那麼多人的關注下似乎已經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不太會去關愛父母,回報別人。而《可貴的沉默》的教學會讓我們班的孩子從文中學生的改變受到啟發,進而也學會關心父母,回報別人的教育。

  2、學習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生動描寫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重難點,更好地把握課文,提高其閱讀能力。它還是學生以後讀文章、寫作文的一個扶手,是日後學習其他方法的臺階。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學時我先以故事《媽媽的禮物》開頭,引導學生體會母愛的偉大,再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四、說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故事匯入——質疑導向——探究體驗——學習昇華——拓展延伸。

  1、(故事匯入)老師配樂講述《媽媽的禮物》,聽後讓學生說說聽了這個故事有什麼感受?引導學生感受到父母對兒女那種深沉、無私的愛,便於引入學習《可貴的沉默》這篇也是跟爸爸媽媽的愛有關的文章。

  2、(質疑導向)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由於文章題目發人深省,所以出示題目後,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提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這時學生會提出:“為什麼說沉默是可貴的?誰沉默?在什麼情況下沉默?沉默之後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象。”我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概括為三個方面:

  熱鬧——沉默——熱鬧

  3、(探究體驗)確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後,就為理解和探究作好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探究定向後,我用信任而又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反覆讀文,透過比較課本上的兩幅圖有什麼不同,學生透過自己說、找文中句子讀一讀等方式明白了教室的氣氛為什麼由“熱鬧——沉默——熱鬧”發生變化。

  當然,學生在在自主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難免有些片面,這時,我會讓學生合作探究,互相提升。

  在合作探究中透過一個問題:“不說話不代表孩子們此時不在思考,想像一下他們在想什麼?如果是你,你會想些什麼?說話練習:教室裡寂然無聲,沒有人舉手,沒有人說話。我沉默著,心裡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破教學難點: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在沉默中孩子們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愛而沒想到回報;在沉默中,思索應該怎樣回報父母的愛;在沉默中,孩子們懂得了接受愛的同時還要回報愛的道理。

  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後,問題基本明朗化,我根據學生的學習彙報相機板書,並及時出示下列重點句子:

  (1)我想去尋找蘊藏在他們心靈演深處的,他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的極為珍貴的道理。

  (2)他們的可愛恰恰在那滿臉犯了錯誤似的神色之中。

  (3)像獲得赦免一樣,那一雙躲閃的目光又從四面八方慢慢地回來了。

  (4)教室裡又熱鬧起來,只是與沉默前的熱鬧已經不一樣了。

  (5)這一片沉默給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一向覺得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比如:用歡快、高興、得意的語調讀孩子們興奮地感受父母的愛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語氣讀孩子們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興奮的語調讀孩子們回報父母的愛的自然段。

  4、(學習昇華)引導學生讀最後一個自然段,並結合自身進行現身說法。教學時,我從兩個方面引導:

  (1)孩子們在沉默後行動上發生了什麼變化?

  (2)“這一片沉默給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指誰,老師獲得的享受是什麼?

  5、(拓展延伸)學生學習的目的是從課文聯想到自己,使自己各方面表現更好,所以我提出一個問題:“課文中的孩子會回報父母的愛了,那我們小朋友們呢?你會回報父母的愛了嗎?快跟你的夥伴們討論一下,說說以後你打算怎麼樣回報父母的愛?”以此強化學生知道回報父母的愛,對關心他的人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五、說板書設計及說明

  17、可貴的沉默

  熱鬧 沉默 熱鬧

  無價 偉大 無私

  愛

  (快樂) ( 慚愧 ) (享受)

  感受 思索 回報

  設計說明:

  1、課題“可貴的沉默”置於板書的最上面,讓人一看一目瞭然。而一個大大的愛心顏色鮮紅,在板書的正中間,特別醒目,一看就知道愛的重要,明確這是愛的教育。

  2、以愛為中心,縱向思維,用箭頭指示法,讓學生在熱鬧中感受愛的快樂,在思索愛的沉默中懂得慚愧,在再次的熱鬧中享受學生回報愛所帶來的感動。以愛為中心,橫向思維,讓我們知道為什麼學生的情緒會有熱鬧、沉默再熱鬧的變化,從而進一步體會學生感受愛、思索愛和回報愛的這個可喜的變化過程。

  3、最後讓學生在愛的回味中感悟愛的無價無私和偉大以及回報父母愛的重要,加深理解課文內容。

  六、說教學預計

  1、相信透過學習課文,班上的孩子們能受到啟發,感悟到父母的愛是那麼無價、無私和偉大,我們也應該學會關心父母,感恩典別人的對我們的愛。

  2、學生透過自主、合作、探究,學會了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生動描寫這種方法,對以後讀文章、寫作文時有一定的幫助。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5

  一、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建築師萊伊恩恪守自己為人的原則,不被外界壓力所服,堅持自己的科學設計,並想出妙計對付市政府檢驗的故事。文章第1、2節概要寫出了萊伊恩運用工程學原理設計出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撐市政府大樓,遭到權威人士的反對;後來他想出了一個既堅持自己的原則,有不會“惹惱”官員的辦法,在大廳裡只增加四根柱子,但不與天花板接觸。第3節敘述了三百年後,人們在修繕時,發現了這個“秘密”。最後一節寫了作者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作為一名建築師,萊伊恩並不是最出色的。但作為一個人,他無疑是非常偉大的,他能始終恪守自己的原則,哪怕是遭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想辦法抵達勝利。”這是文章的難點,學生不容易理解。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能在閱讀過程中獨立認識本課生字;讀準字音:悖、恪。理解“恪守”“有悖”。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而言,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識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生字新詞的教學應該抓重點,而不是面面俱到。結合閱讀教學,讓學生自主識記生字。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讀準:悖、恪。“恪守”“有悖”這兩個詞語比較生僻,讓學生查字典先理解“悖、恪”,然後再理解詞語。“旨”在閱讀中理解。

  目標二:能讀懂課文,知道文中“秘密”的含義;理解“固執”、“弄虛作假”在文中的含義。

  “秘密”含義隱含在課文的描述中,學生透過閱讀就能知道,因此在讓學生初步朗讀課文後,結合板書,說說文中“秘密”含義,整體感知課文;“固執”、“弄虛作假”的理解在閱讀中理解。

  目標三:透過朗讀感悟課文中心,知道萊伊恩的秘密,懂得一個人,要始終恪守自己的原則,哪怕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設法抵達勝利。

  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最後一節,

  三、說教學設計

  1、引發閱讀期待,激起學生“閱讀”文字的慾望。

  “閱讀期待”,是指學生在閱讀文字之前就已存在的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是透過懸念的製造,情境的創設,激起學生體驗的慾望,探究的慾望,它是體驗的引信,是探究的前奏。課開始,透過老師的敘述,引出“大廳裡隱藏著什麼秘密?”這一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激起學生“閱讀”文字的慾望。

  2、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創設質疑、解疑的空間,把課堂充分還給學生。

  “學貴有疑”,問題是思維的搖籃,問題是創造的基礎。課文的最後一節寫了作者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這是文章的難點,學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對萊伊恩的評價,並讓學生提出問題,試圖從學生的問題著手,從他們的內心需求出發,共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3、立足主體,選準切入點,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感悟文字。

  選擇瞭解決文章理解難點的切入點在學習理解課文最後一節時,我著重抓住“固執、弄虛作假”這兩個詞語作為切入點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體驗文字。

  在理解過程中,設定情境,促進學生角色遷移,體驗人物內心活動。如:“在建築行業裡最有威望、地位的權威人士說只用一根柱子支撐天花板太危險,要求萊伊恩再多加幾根柱子。他們和萊伊恩之間會有怎樣的對話?”“面對來自權威人士和市政官員的阻力,萊伊恩非常苦惱。”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感悟人物當時心理,實現學生與文字的對話。

  4、發揮想象

  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在動態的語言實踐過程中,掌握語言運用的規範,感受、體驗優秀作品的語言魅力。語言實踐:當一回解說員,向前來參觀這個大廳的人們,講講萊伊恩的“秘密”,既對課文內容又一次進行回顧,又讓學生多了一次動腦動筆的機會。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