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必備】說課稿集錦5篇

說課稿

【必備】說課稿集錦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說課稿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嘗試變化圖形組合的方法表現動物新圖象的外部特徵。

  2、在想象創造各種圖象中體驗有體貌地招呼同伴的快樂。

  活動準備

  教具:背景圖、可操作的長頸鹿

  幼兒作畫工具、五角星

  活動過程

  設計思路

  一、猜一猜匯入活動:

  (邊在紙的中央

  畫一個大的橢圓,在紙的一角畫一個小的橢圓,邊介紹)在草地中央住著一個大蛋,在草地角落住著一個小蛋,大蛋非常想念小蛋,就從前門接一根電話線打電話給小蛋說:“小蛋,你好!”小蛋也非常想念大蛋,就從後門接一根電話線給大蛋說:“大蛋,你你好!”原來大蛋和小蛋都不是蛋,猜猜它是什麼動物?

  (幼兒猜猜它是什麼動物。)

  一、 討論演示:

  1、長頸鹿的頭上還缺什麼?(教師按幼兒的提示逐一添畫眼睛、耳朵、鼻子等)啟發幼兒討論長頸鹿的脖子上有什麼,有幾條怎麼樣的腿及怎麼樣的尾巴(脖子後面有棕毛、有四條細細長長的腿、細細的尾巴)

  2、(逐一演示長頸鹿動態,引導想象)

  一天,長頸鹿在草地上散步,它一轉身,抬頭看見了小鳥,就看著小鳥輕輕地說:“小鳥,你早!”小鳥開心的怎麼了呢?(幼:小鳥就快樂地唱起了歌。。。。。)

  它又遇見了大樹,就對大樹輕輕地說:“大樹,你早!”大樹怎麼了?長頸鹿一低頭碰見了小花,就對小花說什麼?小花會怎麼表示?

  3、森林裡的朋友們都知道來了一個會打招呼的長頸鹿,都想和它做朋友。想想還有哪些朋友想和有禮貌的長頸鹿做朋友?

  今天請小朋友們來當會打招呼的長頸鹿好嗎?快把大蛋和小蛋變出來,一起去找更多的好朋友。

  二、 幼兒創作:

  森林裡有個大蛋它旁邊有個小蛋,它們在打電話,變、變、變出一個長頸鹿。(教師採取模仿幼兒創編圖象的方法進行續編,進一步引導想象)

  四、貼上星星:

  “這裡有這麼多有禮貌的長頸鹿,我要好好地獎勵你們。我把星星送給你們打扮長頸鹿的皮毛。”

  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小星星放在活動室周圍,幼兒去取星星進行貼上。(走路輕、不爭搶。)

  環節一:

  設計大蛋與小蛋打招呼的情景介紹長頸鹿的基本結構,使枯燥的演示變的有趣,使技能成為情景的一個部分,讓幼兒充滿想象的情景。從中也滲透了禮貌教育。

  第二環節:

  1、給幼兒運用自己的能力進行補充完善的機會。

  ,中班藝術活動——長頸鹿打招呼(教案及說課稿)

  2、從演示中幼兒感受長頸鹿的動態表現及禮貌教育。

  3、問題的層層推進,給了幼兒更多的想象空間。

  第三環節:

  採取模仿幼兒創編圖象的方法進行續編,進一步引導想象,給幼兒

  哦中班藝術活動——長頸鹿打招呼(教案及說課稿)更大的自己創造圖象的空間。

  第四環節:

  進一步引導幼兒體驗學習禮貌行為的快樂。

  幼兒美術教育最富有意義的就是發掘幼兒的創造潛能。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應把發揮幼兒的創造性放在首位,不偏重知識技能的傳授,應儘量為幼兒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地表現自己獨特的思想感情。但是,離開了知識技能作中介,幼兒的思想感情就不可能有大膽的表現,獨特的創造,就象任何人不可能運用他所不熟悉的語言去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一樣,所以,我們一直就在研究探討怎樣處理技能與創造的關係。其實這兩者是不矛盾也不對立的,今天我的這個活動就是一堂技能與創造想結合的美術活動。

  示範體現創造性。

  在活動的第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大蛋和小蛋打招呼的情景來介紹長頸鹿的基本結構,使原來枯燥的演示變成有趣的畫謎,那

  幼兒帶進了充滿想象的情景,使技能成為情景的一個部分。我在畫完大蛋和小蛋後說:“仔細看一看,是什麼動物。”幼兒就從有長脖子的動物中去找,一下子就發現了長頸鹿,產生了參與畫長頸鹿的願望。在補充長頸鹿的特徵時也是如此,問幼兒長頸鹿還漏了什麼,把幼兒推到臺前,給了幼兒充分表現的機會,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幼兒只要可能知道的都讓幼兒自己來表達表現)在第二環節中以故事情景的形式。讓幼兒透過觀察,老師的提問,“大蛋和小蛋的位置有什麼變化呀?”讓幼兒自己發現長頸鹿的動態,透過簡單的演示與提問,讓幼兒自己發現長頸鹿的不同動態,而不是教師生硬地教幼兒畫什麼動態的長頸鹿。在這一環節中,也是根據幼兒個體差異定的,幼兒能力強的可畫不同動態的長頸鹿。

  在啟發幼兒想象有禮貌的長頸鹿還會和誰打招呼?以此創造出豐富的畫面。這一創造性環節是建立在幼兒原有的知識技能水平上的,是對原有知識技能的再現。

  當然,我們的幼兒美術教育並不是單純的教給幼兒繪畫的技能,而是努力體現美術的中介作用。透過美術活動使幼兒的心靈和畫面一樣美麗和豐富。所以本次 活動還滲透了語言的創造性及社會領域中的禮貌教育。讓幼兒在想象創造各種圖象中體驗有禮貌地招呼同伴的快樂,使無價的感情力量融合到各種教育領域中來。我們認為這樣的教育才是有價值的。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萬有引力定律是宇宙這章的第一節,是本章的核心,是17世紀自然科學最偉大的成果之一,它為研究天體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徹底使人們對宇宙的探索從被動描述走向主動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圓周運動,下啟衛星的運動。掌握好本節課,對前面知識的加深理解,後面問題的順利解決,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學習萬有引力定律需要以牛頓運動定律和勻速圓周運動知識為基礎。

  二、學情分析及處理對策:

  透過創設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透過讓學生自己蒐集資料介紹科學家探索宇宙的歷史,引出開普勒三大定律,引導學生髮現問題,並鼓勵學生猜想是什麼力提供了天體運動所需的向心力。結合牛頓的猜想,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鼓勵學生大膽推廣,提出萬有引力的概念。然後提供給學生一些資料和已知的定律,讓學生探究推導萬有引力的表示式。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可以增強他們的信心。最後概況總結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和適用條件等,並適當介紹卡文迪許扭秤實驗。整個過程希望培養學生“大膽假設,合理推廣,小心求證”的科學品質,培養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像科學家一樣去探究,進而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三、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萬有引力的概念和萬有引力定律。方法是:透過介紹太陽系行星的運動,引導學生思考行星運動所需要的力,讓學生對此進行猜想,透過強調牛頓歸納出所有有質量物體之間都存在萬有引力的思考過程,加深對定律的理解。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萬有引力定律發現過程中用到的科學方法。透過引導學生對觀測到的資料進行定量的分析,在已經發現的物理規律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常規方法。

  四、教法:

  閱讀思考、猜想假設、分析推理、事實驗證、總結歸納、討論交流、練習鞏固等。

  在設計本節教學知識目標時定位並不高,只要求學生知道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表示式和適用條件,知道卡文迪許實驗的巧妙構思,學會直接運用萬有引力定律進行計算。而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學生透過運用網路搜尋、組織資訊以及交流表達,認識學科間的相互滲透。透過探究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經歷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得出結論等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透過探究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認識建立物理模型、合理簡化、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等研究物理規律的方法。體會宇宙的奧秘,以牛頓的重大發現為載體瞭解科學發展史,感悟科學先驅的探索精神,樹立正確的宇宙觀和科學觀。透過發現萬有引力和驗證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體驗科學研究的長期性、連續性和艱苦性。這樣設計教學目標也是為了落實新課標提出的“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這一義務教育階段物理教育培養目標。

  根據以上的教學目標,在設計教學過程時,選擇了以學生課題研究小組為單位選擇課題,共同研究、交流合作的學習模式。研究課題設定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作了擴充套件,補充了一些新的內容。由於學生剛開始嘗試這種學習方式會遇到困難,我們對學生準備過程給予了較嚴密的監控和實施指導。我們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也是對師生互動學習的一種嘗試。

  五、教學程式設計: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作為教師,不應該只關心學生學習的成果,更應該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要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在過程中給學生以情感的震撼,在過程中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在過程中獲得科學研究的能力。高二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同時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往往不滿足於課本的知識介紹,本課中的介紹知識完全可以透過學生的自學完成。透過自主、合作學習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

  第一環節,透過創設宇宙的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根據開普勒三大定律,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第二環節,鼓勵學生猜想是什麼力提供了天體運動所需的向心力,並結合牛頓的猜想,提出萬有引力的概念。

  第三環節,引導學生重現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得出萬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過程。

  第四環節,概況總結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表示式、適用條件和特性。

  第五環節,介紹卡文迪許扭秤實驗,用Flash模擬扭秤實驗,介紹萬有引力定律的一些應用。

  本節課在課前將學生分組,做一定的課前準備,讓學生自己蒐集第谷、開普勒、牛頓和卡文迪許四位科學家的生平事蹟和對科學做出的貢獻。在引入新課階段,教師首先創設情境,播放影片,對宇宙、“勇氣號”和“嫦娥一號”等進行大致的介紹,並讓學生代表上臺展示課前準備的科學家的事蹟,透過對古人研究過程的回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準備的成果,由學生介紹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傳說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學生的課外活動與課內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展開猜想,互相交流,並與科學家的猜想作對比,增強他們的信心。再對牛頓的猜想的分析,並將此猜想進一步大膽推廣,認為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透過組織學生分析、討論萬有引力與哪些因素有關,讓學生學會建立物理模型,進行合理簡化,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等研究物理規律的一般方法,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介紹卡文迪許扭秤實驗和演示相應的Flash動畫,驗證萬有引力定律,以此來培養學生大膽假設,合理推廣,小心求證的科學品質。

說課稿 篇3

  《橋》說課稿

  預設:找到了,是一座窄窄的木橋。

  6.引導:橋是一座窄窄的橋,人是一百多號人,水已沒到了腰部,如果人們毫無秩序地搶著過橋,會造成什麼後果?

  預設:(橋毀人亡)。

  7.引導:然而慘劇有沒有發生?(沒有)是誰扭轉了局面?是誰挽救了大家的性命?

  指名回答: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五、品讀語句,體會人物品質。

  1.出示,提問:年邁的老支書沒有因為驚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樣做的?怎麼說的呢?請讀課文找出最讓你感動的地方讀一讀。

  (1)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面臨危機時,老漢的神情是怎樣的?(沉著鎮靜)誰能讀出老漢的沉著鎮靜和威嚴來?

  (2)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

  指導朗讀。

  (3)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裡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A.找出描寫老漢動作的詞。(衝、揪、吼)

  B.你從這些動詞看出老漢當時的心情怎樣?

  C.你能用生氣的語氣讀出來嗎?

  問:從“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這句話看出老漢怎樣的神情與品質?

  你從這些語句中感受到老漢是個怎樣的人?

  六、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領悟了《橋》這篇課文中洪水的兇猛和無情,更加體會到了老支書把生的希望留給百姓,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偉大人格。

  七、思維拓展。

  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對老漢說些什麼?或者你想用怎樣的語言去讚美老漢?

  附:板書設計:

  1 6 橋

  洪水 兇猛 無情

  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

  老漢(老支書) 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5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課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是現代著名作家牛漢的一首代表詩歌。“十年動亂”期間。詩人牛漢正在湖北咸寧文化部幹校勞動改造(“文革”中,被關入“牛棚”,從事強制性勞動)。一次,他去桂林,在動物園裡見到了一隻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這隻老虎的形象強烈地觸動了詩人的情思,回到幹校後,他就寫下了這首《華南虎》。這首詩具有濃厚的象徵色彩。詩人以華南虎為象徵,表現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渴望。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段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要求是:欣賞文學作品,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 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品味作品中負有表現力的語言。

  由於學生在七年級已經接觸了現代詩歌,對詩歌的學習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我這樣確定這堂課的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1、誦讀品味詩歌,鑑賞詩歌形象,在朗讀中感悟老虎不羈、不屈的形象。

  2、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及感情,欣賞品味關鍵語句。

  能力目標:1、感受詩歌中濃厚的象徵色彩,理解其象徵意義。

  2、培養學生透過鑑別關鍵語句,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及感情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透過詩歌學習,鼓勵學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抓住關鍵語句,理解詩歌的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揣摩品味詩歌語言。

  二、說教法學法

  教師本人應該透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於本課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和內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進入課文情景,體會作者思想的一條最有效的途徑。我將朗讀作為貫穿始終的教學手段,採用自由讀、聽讀、默讀、齊讀等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課文,品味語言,獲得啟示。

  2、自主合作探究法。

  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思考題知道學生自讀,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討論交流,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解決閱讀中的疑難問題,享受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3、讀寫結合法

  新課標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對文字的獨特感受,做到讀寫結合,使學生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想象情景、匯入新課

  出示圖片和“老虎 籠子 帶血的趾爪 夢”四個詞語

  請用一段話描述這幅畫面,用上提示的四個詞。

  導課是教師譜寫優美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我播放一段影片,讓學生用一段話描繪影片內容,要求用上出示的幾個詞語。這個設計,直觀形象地把學生迅速帶入了課文描寫的情景中,奠定了悲憤的情感基調。同時,關鍵詞的出示既降低了學生說話的難度,又引出了本課的內容,可謂一箭雙鵰。

  (二)朗讀詩歌,把握情感

  1、學生自由朗讀。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詩,邊讀邊思考:詩中的華南虎有著怎樣的遭遇?

  2、聽課文錄音。學生閉上眼睛欣賞,想象華南虎的形象。

  談感受:我覺得這是一隻 的華南虎。我是從“ ”看出來的。

  此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學生在自由朗讀和聽讀中對文章內容和情感有初步的感知。

  (三)自主學習,理解主旨

  <一>形象探究:

  1、華南虎具有什麼樣的個性特點?試從文中找出有關詩句加以說明。(在文中圈點批註)

  2、對這樣一隻極富個性的華南虎,“觀眾”和“我”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把握華南虎的形象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礎,設計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在課文中提取資訊,並加以提煉概括,可以培養學生提取資訊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時瞭解“我”和“觀眾” 對 華南虎的態度是一種對比,準確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

  <二>、理解主旨:

  1、瞭解象徵手法

  2、瞭解寫作背景

  3、理解主旨:

  以上三個步驟的'設計,遵循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讓學生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理解詩歌的象徵意義,教師適時指導,學生對主旨的把握就做到了水到渠成。

  (四)研讀賞析,合作探究

  1、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學生以四人一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2、交流探討

  3、學生有感情誦讀最後一段,再次感受華南虎的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本環節把時間交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輕鬆和諧的氣氛中進行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獲得獨特的體驗,享受成功的樂趣。而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傾聽者,在師生交流中扮演著朋友的角色。

  (五)以讀促寫,獲取啟示

  同學們,學了這首詩,你想對華南虎說點什麼呢?請用“華南虎,我想對你說”為開頭,寫一段話。

  本環節的設計,意在透過寫的形式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是對課文內容的一個鞏固,更是一個提升。學生既能領會人生的哲理,學習作者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也能聯絡自己的實際,賦予它時代意義,懂得在充滿誘惑的現代社會不屈服、不迷失。這正是學生學習本文需要達到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五、說板書

  一篇優秀的課堂板書,可以顯示文章的結構骨架,給學生留下清晰的印象,收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我的板書簡潔而清晰,較好地體現了文章的結構,突出了文章的重點。

  繪“虎”:形→ 神 粗讀——形象(象徵) 詩歌 學“虎”研讀——觀眾、鐵籠、我(對比) 不屈困境 渴望自由 品讀——主旨 說“虎”——關愛動物,善待生命

說課稿 篇5

  一、文字理解,重、難點確定。

  《囚綠記》是普高語文必修2第一單元第3課。這一單元是學習寫景狀物散文,本篇是自讀課文。

  本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經歷,描述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態和真摯心願,含蓄的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徵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本文的意思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敘事層面,表現了作者對綠枝條的無比喜愛,一個是象徵層面,即本文的深層寓意。前者意思淺顯,學生透過閱讀可以理解,後者比較含蓄,學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如下3點,並把其中第2點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瞭解作者囚綠、放綠的原因,體會作者對綠無比摯愛的感情;

  2、理解作者筆下“綠枝條”的性格特徵及其象徵意義(重點和難點);

  3、學習本文對綠枝條的生動和擬人化的描寫並運用於寫作。

  二、學情分析,教、學法選擇。

  本文篇幅不長,且文字不深,學生基本能讀懂,所以本文的教學時間擬定為一課時。雖為自讀課文,但職業中學學生基礎較差,學習習慣不好,自主閱讀和鑽研能力較弱,因此本篇課文的教學採取圈點法、討論法、點撥法。即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透過閱讀圈點,透過互動討論,透過老師的點撥解疑一步步讀懂課文。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引領學生去讀書,去理解,去思考,這些問題層層推進,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參與,讓學生探究,讓學生合作,真正意義上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只作為教學的參與者,引領者,只要是學生能理解的地方,充分讓學生去閱讀;學生能讀懂的地方,老師絕不多費唇舌;學生能得出結論的地方,老師絕不越俎代庖。

  三、教學構想,過程簡述。

  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重點是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是課文閱讀理解的準備階段,包括新課匯入、作者簡介、教師範讀課文和正音辨形。特別是教師範讀,讓學生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感情,這就為第二階段課文的深入閱讀理解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第二階段包括“初步感知,理解大意”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兩個步驟。

  “初步感知,理解大意”這一步意在讀懂文面意思,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比較淺顯,只要學生認真讀書都能回答,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帶著問題思考,扣住問題討論。我設計的7個問題,有的可以直接從課文中尋找答案,有的則要在對課文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概括、歸納、整合。問題有深有淺,難度有大有小,答案有簡有繁。

  “深入探究,把握主旨”這一步則是解決教學的重點難點,這裡涉及到課文的深層意蘊,學生理解有難度,教師在透過問題引領學生探討的基礎上,還要適時啟發、點撥,因為教學時間有限,讓學生漫無邊際的討論,可能難以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會使教學過程不完整。至於本文的寫作特點的教學視時間而定,有時間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沒有時間用小黑板出示一下,讓學生了解就行,如果時間不夠,甚至可以不講。

  第三階段是“延伸練習,鞏固提高”。練習安排在課外,目的是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讀寫的結合,這是課內外的結合,這是課文學習的遷移、延伸、拓展,要求學生將學過的寫作技巧運用於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寫作時重在借鑑,要摒棄寫作的隨意性,要注意調動情感和想象,要運用擬人化手法,要寫出景物的特點,要寫出景物的精神和韻致;不僅要狀其形還要繪其神。

  四、以綱帶目,設計板書。

  教學板書的設計既要完整,又要突出重點;既要有內容的針對性,又要有視覺上的觀賞性。基本要求是簡潔明瞭,體現文章主要內容;力避繁雜、面面俱到。

  我在設計本文的板書時,以第一問概括課文內容的“五綠“(即尋綠、觀綠、囚綠、放綠、懷綠)作為主線,又以“囚綠”為重點,反映作者對“綠“的態度、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力爭做到簡潔而不繁複,直觀而不費解,勻稱而不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