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初中物理《槓槓》的說課稿

初中物理《槓槓》的說課稿

初中物理《槓槓》的說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槓槓》的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槓槓》的說課稿1

  物理來源於生活,最終也應該回歸生活。對於孩子們來說,槓桿是一種全新的概念,或許他們會在生活中經常接觸槓桿,但是他們卻從來沒有意識到那就是槓桿的原理,更不用說有關槓桿的支點、動力阻力等專有名詞及其關係。所有這些,都決定了我們應該透過例項給學生一定的思維探究過程,讓他們自己意識到槓桿的這些特點。在學生已經瞭解卻不知如何確切的描述的時候,再由教師進行啟迪引導,這樣的教學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為將物理知識迴歸生活做鋪墊。

  對於槓桿這一課的教學,我的思路如下:

  一、例項引導(生活中的物理知識)

  首先以壓桿井為例。因為生活在農村,所有學生都用壓桿井抽過水。我會提出問題:壓桿井是怎樣工作的呢?

  在同學們踴躍描述的時候,我會提示他們思考:

  問題1.在壓水的時候,壓桿的運動有什麼規律?對,有個不動點。這個點支撐著壓桿,讓它不會下落。能不能給這個點起個名字呢?

  問題2.我們雙手拿著壓桿的一頭,給壓桿了一個作用力,如果你是科學家,應該怎麼命名?

  問題3.壓桿的另一頭提著水桶,給了壓桿一個阻礙運動的作用力,你認為應該命名為什麼?

  同學積極討論發言後,提出槓桿的概念並引入支點、動力和阻力的概念。(情境再現,既引發了學生對童年美好回憶的嚮往,又將他們的思維不斷的發散。把他們想象成科學家,提高了孩子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探究平衡(物理中的生活常識)

  鼓勵同學們積極思考生活中的類似壓桿井的槓桿應用的例項。在眾多的例項中,以蹺蹺板為模型來探究槓桿平衡的條件。

  給每個小組分發一個蹺蹺板模型和一些砝碼。支點可以隨意移動。首先讓同學們自己探索槓桿的平衡。(培養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思維的發散能力)只要平衡了,讓他們自己研究一下動力和阻力與支點之間的距離關係,大膽猜想結論。然後分小組互相研討發言,由教師做引導點評。順勢引入動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

  學生此時信心十足,感覺問題到這裡已經將槓桿的原理弄清楚了。我會順勢引導他們思考:

  問題:動力臂和阻力臂是力到支點的長度還是到支點作用線的距離?

  (在孩子們細心飽滿的情況下,他們會更加積極的表現自己的才能,激發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於是拿出彈簧測力計分發給每個小組。提示他們研究斜拉和直拉所測得的平衡資料的關係,順理成章的的出了槓桿平衡的條件。再將槓桿用示意圖加以展示,使原本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

  三、探討總結

  學生提出在實驗操作過程的出現的問題和心中的疑問,全體同學進行答疑。由我做點評和進行具體準確的補充解答。最後對本節的內容作整體的總結。(讓學生回答他們自己的疑問,不但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還會增強他們學習的凝聚力,積極性更加高漲)

  四、拓展延伸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夠撬動地球!”思考一下,他敢這樣說的根據是什麼(引發學生思考,將他們的思維不斷的發散)

  物理來源於生活,更要回歸生活,服務生活。透過本節課槓桿的學習,既將槓桿平衡的物理知識形象的呈現出來,而且學生在探究實驗中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初中物理《槓槓》的說課稿2

  課前的準備我主要是考慮了兩點,一個是教材的分析,一個是學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本課講的是九年義務教育滬科版8年級物理第九章第一節第一課時內容,本節是五、六兩章力學知識的延續,也是學習滑輪、滑輪組及功等知識的基礎,是力學的重點內容。日常生活中的槓桿現象學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並沒有詳細分析槓桿的基本概念,而是將重點放在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得出槓桿的平衡條件上。所以,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經歷槓桿平衡條件的探究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方法尤為重要。

  本節的編寫特點是,突出地體現了教與學在方式方法上多樣化的基本教育理念。

  (1)列舉日常生活、生產勞動中的一些事例,結合圖示的方式呈現課程標準與內容標準

  槓桿及有關槓桿的幾個概念,透過課本圖9—1和圖9—2展示出一些學生熟悉的器具,讓學生 透過檢視想想這些器具的使用,從中發現它們的共同特徵,進而建立槓桿的概念,認識力臂的意義,明確這些器具在使用過程中支點、動力臂、阻力臂的位置,最終達到能根據實際需要正確選擇和使用槓桿的目的。

  (2)用完成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的方式呈現課程標準與內容標準

  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課本透過“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交流與合作、評估”等科學探究的幾個主要環節引導學生操作,並得出結論。

  總之,本節較充分地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等基本理念。

  2、 教學目標

  3、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什麼是槓桿;瞭解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概念;知道槓桿平衡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過程,歸納得出槓桿平衡條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學生之間合作學習能力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探究物理規律的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4、教學重點:探究槓桿平衡條件。

  5、教學難點:力臂的確定,設計探究槓桿平衡的方案。

  二、學情分析

  1. 知識準備

  學生透過有關力的知識的學習,對力的知識、物體運動與力的關係、平衡概念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已學會了天平的調節,這些都為學習本節做好了鋪墊。

  2. 學生現狀

  8年級學生經過半年的物理學習,物理觀察、實驗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維是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

  學生對槓桿的認識是感性的,但這些認識可能膚淺、片面,甚至錯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們積極地去觀察、討論、猜想、探究,從中歸納出槓桿的特徵及平衡條件。探究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變化。教師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學生主動探究,闡述觀點、明辨是非,做自己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用具:

  1. 學生自帶的工具(提前分配):剪刀、開瓶器、木棍等。

  2. 分組實驗器材(教師準備):核桃夾、槓桿、鉤碼、鐵架臺、刻度尺等。

  3. 演示實驗器材(輔助):多媒體教學課件等。

  初中物理自能高效新授課的教學模式

  教學流程:

  1.情景導學

  操作要領:

  教師用靈活的方式、方法創設與本節內容有關的物理情景,例如用小實驗、小故事、生活中典型的事例等,給學生提供充足的素材,以多種多樣的形式,營造出與物理知識相關的學習氛圍,啟動學生思維,喚醒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激勵他們能主動地提出問題(探究目標),從而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從而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認識過程。

  注意事項:

  提出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讓學生感到探究的必要,給學生提供的素材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絡越密切越容易引起學生探究的慾望。這就要求此環節中應用的事例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符合學生年齡,應該簡短且具有吸引力。倘若太長、太複雜,勢必會降低學生探究興趣,浪費學習時間。此環節既可以用在引入課題,也可應用在課堂中每個小問題的引入。

  2.自主探究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自主學習環節,該環節提倡用學案導學的方法,學生依據目標和學習提綱進行自主學習,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學生要扣住教材,閱讀課本,查閱資料,動手實驗等,並做好自學筆記,發現疑難點做好標記,待小組合作探究時提出解決,要獨立完成。導學問題呈現的方式可多樣,除學案外,多媒體、黑板、小黑板等都可以。

  注意事項:

  該環節需要教師將所學的內容以問題形式呈現,導學案編寫的質量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學案設定的問題要貼合學生思維,有一定的啟發性、層次性,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較好的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透過自主學習,不僅要讓學生有所收穫,關鍵是要找出疑難和困惑,教師更要善於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或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以便在下面的環節中有的放矢的加以解決。學生的“收穫”既包括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收穫,還要有過程與方法方面的收穫,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具備豐富的情感,積極上進的態度和高尚的人生價值觀。

  3.合作探究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組內同伴互助、全面實施“兵教兵”、“兵幫兵”、“兵促兵”、“兵制兵”的合作學習環節,學生們自主學習解決不了的問題、拿不準的問題均可以提交小組研討。組內研討有同座位兩人的小小組研討,也有前後左右的大小組研討,研討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可以請求外援,進行組與組之間的交流。

  此時要充分發揮組長或尖子生的強勢智慧,讓他們當好小老師。在合作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碰撞,迸發創新火花,發展創新思維,增強合作意識,實現自身價值,獲得自我激勵。

  注意事項:

  這個環節中,人的因素起到決定性作用,成功的關鍵在於要給尖子生們灌輸“教會別人也就是強化自己”的雙贏思想;要給暫時不會的學生強化“不完成學習任務誓不罷休”的信心和決心。學生還要做好下一步展示交流的準備。要有目標,有秩序,有方法,避免出現局外人和軸心人現象。

  4.展示交流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各組交流展示學習成果、集中解決學習困難的環節,也是一堂課的重頭戲。目的就是透過學生展示,彙報學習成果,暴露學習問題,進一步明確答案、梳理知識、強化重點、規範做題、熟練技能、質疑解難,解決小組研討不會的問題,並以此滿足學生強烈的表現欲,營造積極的學習氣氛,強化學習動機,樹立學習自信,體驗學習成功,這也是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源泉。這一環節教師不僅要做課堂的主持人、組織者、點撥者、指導者,還要注意該講的一定要講。要注重對學生展示的評價,透過語言、掌聲、老師評價、學生相互評價,促進學生自信心的逐步提高、學習的不斷深化、團隊精神的不斷強化、課堂效益的不斷增強。教師要特別注意,展示是小組的展示,個人展示也是代表小組;評價是對小組的整體評價,評價個人也是評價小組。

  注意事項:

  這一環節給學生提供進行展示和交流舞臺的時間和舞臺,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觀點、方法和成果,充分地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這也是多維互動、相互啟迪、思維碰撞、成果共享的過程。主要透過各種各樣的展示活動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這一環節的主角是學生,也是一節課的重頭戲。這一環節能否進行的徹底、有效,教師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課前和課中要準備好高質量的引發學生思維的問題,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並且要做參與者,適時進行引導、調控和激勵,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顯現學生的“相異構想”。

  4.應用提高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學以致用、舉一反三、鞏固舊知和能力、生成新知和能力的環節。教師要在課堂研討的基礎上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整合,形成框架,並透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對學生進行鞏固性訓練,進行知識的運用,特別是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決生活、社會中遇到的有關問題,達到生活問題物理化,物理問題生活化,從而實現物理課程“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在知識的應用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物理知識的好處,使他們體驗學習後獲得的成功,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總結解題規律、方法和思路及涉及的知識點,掌握學習的方法。

  注意事項:

  所選練習應緊扣本節知識內容,難度適度,符合臨沂市中考要求,最好是選取近幾年臨沂市中考物理試題及本節與生活結合較緊密的題目。

  在這一節中,我在教法與學法上是這樣想的:

  四、教法與學法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合幾種槓桿的圖示和例項透過積極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觀點和態度來觀察、感知和探索,主動地學習,大膽地猜想,並透過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制定實驗計劃)去探究,從而得到槓桿概念及其平衡條件。講述槓桿、

  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內涵,易於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概念,採用觀察法和探究法,之後加以練習鞏固。學習槓桿原理時,用小組合作探究式課堂教學法引導發現規律能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總之,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儘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程式:

  五、教學程式

  1、知識補充

  平衡狀態,點到線的距離做法

  2、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模式中的情景導學環節

  想辦法敲核桃---由此匯入新課,板書課題。

  3、實驗探究,認識槓桿------包括了模式中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和應用提高環節,這幾個環節並不是一味的一字鋪開,而是不斷交叉,不斷進行學練結合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槓桿(如開瓶器、扳手剪刀、天平、核桃夾等)。

  提問:槓桿有什麼共同特徵?(板書:1.認識槓桿)

  學生活動1:實驗探究槓桿的共同特徵

  讓學生觀察自帶的工具(槓桿),並透過討論,說出它們的應用和共同特徵。 學生歸納展示槓桿的三個特徵:(1)硬棒;(2)轉軸;(3)繞軸轉動。並得到槓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物理學中叫做槓桿。

  回答:在現實生活中,你還能舉出哪些槓桿的例項呢?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現實生活中的另一些槓桿(如撬棒、羊角錘、鑷子、等)。

  練習,加深認識

  學生活動2:認識槓桿的幾個概念。

  學生閱讀課本中的有關內容,認識槓桿上的幾個概念。

  槓桿中的概念:支點(O)、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並指導學生畫力臂。

  課堂練習:找出所給槓桿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及阻力臂。

  3.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為了使探究過程有序地進行,可將整個活動劃分為如下五個環節:

  (1)教師提出問題:

  (2)假設與猜想:學生透過討論提出猜想,分組彙報,教師將它們板書在黑板上。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學生利用所給的實驗器材,自行設計實驗方案。

  (4)進行實驗並收集資料:分工進行實驗操作,設計表格並進行記錄。(教師巡迴檢查指導,出現問題及時指出。)

  (5) 分析、判斷,討論交流和評估:透過討論,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猜想,同時學生彙報實驗結果。為了使資料真實有效,教師隨機抽出3個小組,每組取出一組資料,填寫到實驗記錄表格中,讓學生對錶中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依次排除錯誤的猜想,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6)練習

  4、達標檢測

  5、總結新課,提出問題

  6、佈置作業,留空提問。

  初中物理《槓槓》的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槓桿》是初中物理八年級第十二章第一節課。教材第七八章章分別介紹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從新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了這個問題,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充套件,也是後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本節課內容包括:什麼是槓桿?槓桿的五要素,研究槓桿的平衡條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並畫出力臂,實驗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槓桿是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機械。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剪刀、指甲刀、夾子、筷子等物體,但僅僅是會使用,沒有深入地研究這些物體的特點。教材首先透過生活中用撬棍撬石頭,讓學生尋找槓桿的特徵,引導他們用科學抽象的方法建立槓桿的概念,使學生對槓桿有初步的認識,再結合相關圖片熟悉槓桿的幾個名詞。然後透過探究實驗,讓學生尋找槓桿平衡時,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之間的關係,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物理新課標》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特徵,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和技能目標:

  (1)認識槓桿,能從常見的工具中辨認出槓桿。

  (2)知道有關槓桿的一些名詞術語,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認識什麼是槓桿的過程中,透過教師演示生活中常見的槓桿,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槓桿的概念,培養學生觀察、歸納的能力;

  (2)在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時,透過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並進行分組實驗的方法,使學生獲得比較全面的探究活動的體驗;

  (3)透過探究槓桿平衡條件,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實驗資料之間的規律來對實驗進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展示我國古代的桔槔建築等成果,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在探究“槓桿平衡條件”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在探究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意識;

  (4)通過了解槓桿的應用密切聯絡實際,增強物理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其中教學重點是

  (1)知道什麼是槓桿,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

  (2)讓學生經歷一次探究槓桿平衡條件全過程,並體會實驗探究在物理學習中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是

  (1)怎樣找到槓桿的力臂;對力臂的認識和理解比較抽象,因此是本節內容的難點。

  (2)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探究槓桿平衡條件過程中對資料的分析得出結果。

  三.學情分析:

  在以前學習中,學生學習了力學基本知識以及力在生活中的應用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力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一些簡單機械及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把實驗和結論緊密結合起來,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學習槓桿的應用及變形槓桿打下了基礎。。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接觸了一些探究過程,可以說對於實驗探究,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初二學生知識有限,思路不夠寬,對於問題還不能深入考慮。因此,對於本節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實驗,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難度很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選擇適當的思維起點,讓學生充分參與物理的教學過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維習慣。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說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創設問題情境、誘導學習動機、感知教材

  以《史記》中有關咸陽宮的記載引入,簡單的介紹咸陽宮的規模,引發學生思考在當時的條件下,我們的祖先是怎樣建設這樣龐大的工程,由此讓學生想到是運用的機械(工具),此時教師出示在中國古代生產生活中用的桔槔及戰爭攻城中運用的投石機,瞭解自古以來勞動人民就懂得機械,使人類文明不斷地進步,然後透過男女生捏粉筆頭比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對接下來的新課學習充滿期待。

  (二)新課學習

  1、認識槓桿

  (1)槓桿的概念:

  透過觀察一組圖片,結合生活中使用這些工具的體驗,引導學生說說這些工具的共同點,抽象出槓桿的定義。這種處理方式體現了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的理念,同時也符合的思維由具體到抽象的發展過程。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槓桿應用的例項,這樣的處理方式有助於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於保護和培養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並切實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是有趣有用的

  (2)槓桿的五要素

  在觀看動畫過程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了解與槓桿有關的幾個名詞。分別是槓桿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和阻力臂。在瞭解過程中透過看圖讓學生會找出一根槓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

  ⒊學習畫動力臂和阻力臂

  利用多媒體模擬畫動力臂和阻力臂的過程,教會學生作圖。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是本節的難點,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採用的是直觀教學示範畫圖的方法,讓學生學會畫動力臂和阻力臂。在這裡一定要強調學生正確規範的掌握畫力臂的方法。

  2、探究槓桿的平衡的條件

  (1)什麼是槓桿的平衡

  引導學生從物體的平衡來理解什麼是槓桿的平衡。

  (2)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① 提出問題:透過生活中我們玩的蹺蹺板為例說說如果蹺蹺板要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時候,什麼方法最有效? 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提出問題:槓桿要平衡,動

  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要滿足什麼關係?

  ②、 學生猜想與假設

  請同學們結合生活中常見的槓桿例項進行猜想。他們的想法可能不盡相同,但他們一定都認為槓桿平衡會跟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等因素有關,對學生的猜想及時予以鼓勵。並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設計實驗表格並制定計劃設計實驗。

  ③、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要得到確切地結論,不能只憑猜想,還必須透過實驗來研究,這樣我們就設計實驗討論如何去測量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教師介紹實驗器材。 ④、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教師巡迴指導學生操作實驗,學生透過動手操作,把測得的實驗資料(即動力F1、阻力F2、動力臂L1、阻力臂L2)填入自己設計的表格中,並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

  ⑤、 分析實驗資料與驗證猜想

  各個小組對本組的實驗資料進行分析,可以看到當F1·L1與F2·L2相等或近似相等時,槓桿就處於平衡狀態,這就得出了槓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 ⑥、 評估、交流與合作

  學生交流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如沒有豎直向上拉彈簧測力計,會怎樣?掛鉤碼後,還能否調節槓桿平衡?實驗為什麼多次進行?還可以回顧實驗有什麼不妥之處,可以怎樣改進等等。實驗結束後,每個小組把實驗過程和結果寫成實驗報告,並在班上報告實驗結果,進行討論與交流(由於時間關係,可以安排在課後交流)。

  五、說教學方法:

  對於槓桿的概念,我透過讓學生觀察,親自體驗,結合自己的感受,來自己觀察、思考,抽象概括出這些工具的共同點,從而得出槓桿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分析、探究槓桿平衡條件是這節課的重點,按照研究自然科學的一般步驟, 即一:發現和明確要解決的問題;二:實驗收集資料和資料;三:分析、研究這些資料和資料;四:發現規律性,得出結論。我採用“從引導提出問題---利用撬書包的活動實際體驗---作出你自己的猜想和假設---小組合作設計和完成實驗---分析資料間的規律並得出結論”的程式來組織教學,這樣,讓學生參與和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了探究能力。

  另外,還儘量營造出和諧、自然的課堂氛圍,真正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注重教學評價在課堂中的作用。

  六、說學法:

  本節課學生可以採取觀察歸納法、實驗探究法、發現學習法及討論法等學習本節內容。觀察歸納法主要用於槓桿概念的建立,實驗探究法用於探究槓桿平衡條件,討論法是學習討論試驗結果,發現學習法是發現生活中的槓桿及學習其內容。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內容的特徵,引導學生如何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如何去觀察實驗,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讓學生成為反現規律的“發現者”,課堂的主人翁。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透過鼓勵、表揚等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透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絡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說課,不足指出敬請各位專家、老師們多多指正,謝謝!

  初中物理《槓槓》的說課稿4

  我說課的內容是《槓桿》,人教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八年級物理第12章第1 節。下面我分六部分來談談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學部分的最後一章,涉及前面所學的力和功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一方面,要從力的角度認識簡單機械;另一方面‘還要從功的角度認識簡單機械。

  《槓桿》是十二章第一節內容。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充套件,也是後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即便是在科學知識的考察中,也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考點,因此在教材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透過本節課的學習,繼續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於生活,服務與社會。這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觀念。

  第二部分.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槓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觀看幻燈片,瞭解槓桿的作用。透過探究,掌握槓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

  重點: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力臂的畫法,用實驗讓學生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第三部分:教學方法和手段

  本節課主要運用的教學法,包括髮現法、講練法、探究、合作等。並採用多媒體互動教學,教師將下載相關素材、選擇合適的練習題製作成幻燈片,以備教學使用。

  第四部分:學情分析

  思維分析 : 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們已經掌握了一些探究過程,可以說對於實驗探究學

  生們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初二的學生思路不夠寬闊,對於一些問題還不能深入考慮。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知識儲備 : 在本節課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中的一些概念和規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力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一些簡單的機械的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

  第五部分 教法學法

  物理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轉變學生物理學習方式,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方式的轉變。我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輔以多媒體手段,採用著重於學生探索研究的啟發式教學方法,結合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在課堂結構上,我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 ①創設情境—引入槓桿②解剖槓桿—展現新知③變式訓練—鞏固新知④課堂實驗—得出結論⑤交流討論—自主探究五個層次的學法,它們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第六部分:教學程式設計

  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教學程式分五個環節:

  ⑴.創設情境 引入課題

  透過兩個跨越歷史長河的機械變遷,向學生展示機械歷史發展的歷程,反應人類對機械的不斷探索,這對於槓桿概念的引入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重要意義。

  ⑵.解剖槓桿—展現新知

  在此基礎上,可以結合生活例項,如………..為學生創設一個熟悉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總結這些工具的共同特徵,即槓桿的本質特徵。

  這個教學片段從一些較複雜的例項中抽象出槓桿的物理模型,這對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領悟物理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透過圖片來認識槓桿。如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時候,他們就利用槓桿來搬動巨大的石塊。透過圖片讓學生透過觀察蹺蹺板、船漿、抽水機、撬棒等提出物理問題:槓桿是什麼?能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直接告訴同學:他們都是槓桿,讓同學們觀察並討論它們在工作中的特點,教師與對話的方式與學生交流,歸納出槓桿的概念。這種發現學習法, 有助於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於保護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在同學掌

  握了槓桿的概念後,進入問題教學。要進一步瞭解槓桿,提出要掌握槓桿的五要素。讓學生仔細觀察撬棒撬石頭的事例。介紹什麼是支點、動力、阻力。力臂是本節課的重點。透過多媒體演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這個例子很簡單,但具有典型的示範意義,我覺得應該充分運用這個例子,教會學生如何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物理模型,藉此讓學生掌握槓桿的五要素。

  (3)變式訓練—鞏固新知

  學生練習,教師監控,予於指導。透過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槓桿的理解,並鍛鍊了學生認知事物的能力。透過練習1:撬棒撬石頭的槓桿五要素圖。練習2:蹺蹺板的示意圖。

  (4)課堂實驗 增強體驗

  用秤桿稱說稱平了,過渡到槓桿的平衡。

  以上兩個教學片段的設定是為下面的學生分組實驗做好鋪墊。這類認識上的問題,僅靠講解很難達到要求,需要提供適當的實踐體驗機會。

  為了讓學生真正經歷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實驗過程,可以引導學生透過觀察發現動力與動力臂的長短可能有關,動力臂越長動力好像越小等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學生獲得的實驗資料得出二者是反比例關係,等等。這樣就會使學生的猜想符合邏輯、有理、有據,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維習慣。

  本環節是教學的難點,會用到本節課一半的時間。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探究活動。問題:槓桿的平衡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老師正確引導,讓學生猜想到可能與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有關。接下來讓學生設計並完成實驗探究活動:槓桿的平衡條件

  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槓桿沒調平衡?始終讓動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力臂與刻度尺並不完全重合?不管學生出現了哪些問題,教師應該合理引導、指導,對於沒有設計完成實驗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教師監控部分學生的實驗資料進行分析:可以對資料加減乘除,找規律。最後歸納結論:F1×L1=F2×L2。

  (5)接下來是交流討論,討論實驗時的兩個問題。

  最後,總結反思 提高認識

  本節課過程過於平淡,學生的實驗速度緩慢,導致時間不夠,本來讓學生找規律的,結

  果老師匆匆忙忙的找出規律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交流與討論的兩個問題只好佈置給學生課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