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通用17篇)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通用17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我選擇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第一課時億以內數的認識。

  2、教材地位與作用: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數的讀寫認,而本單元則是在以前學習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億以內的數的讀寫並瞭解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這一單元是在小學階段對整數學習的最後一課。對以後學生在學習中接觸大數,並計算大數奠定了知識基礎,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數目。

  3、教材的編排特點:

  a.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感受大數,產生學習需要。

  b.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主探索。

  本節課的學習,不僅是學生對數認識的一次擴充套件,也進一步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透過學習,能加強學生對資料實際意義的理解,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身邊一些資料的意義,這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一般具有接觸面廣、獨立性增強、善於觀察和發現、樂於動手操作等特點,而且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系統的學習過萬以內的整數。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我會做一些課前準備,一是準備了《億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課件;二是準備計數器、遊戲卡片等教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使學生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係。

  (2).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學習較大數的必要性,使學生體會較大數的實際意義,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和善於合作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1、學會讀、寫億以內的數;

  2、掌握億內數的數位順序表,瞭解十進位制計數法。

  3、認識數級個級、萬級、億級,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億以內的數。

  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與寫法。

  難點:1、讀寫數位較大的數目。

  2、理解“十進位制”計數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方法方面,我會緊密聯絡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於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字,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後,透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於數位、數級,十進關係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學法:學生主體參與;動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學遊戲

  五、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數學教學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應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得新知識能力,培養學生敢於自主學習、嘗試新知的研究學習。小學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為其獨立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可能。為此,在教學“延伸性、遷移性知識”時,我直接讓學生自己自主嘗試、積極探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透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發現和總結,給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時間,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發展。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學前準備:口答:一千里面有10個百,一萬里面有10個千;口述萬以內的數位順序。(個位 十位 百位 千位 萬位)

  2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你們會讀這些數嗎? 瞧,這些數比以前學習的萬以內的數更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更大的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請學生拿出計數器,一千一千地數,當數到10個一千時問: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多少? (一萬)強調:千位上的10個珠子怎麼辦?

  2、請學生10個10個地數,當數到10個一萬時問:是多少?利用計數器問:怎麼表示10個一萬?

  3、照這樣繼續數下去。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10個一千萬是多少?。 師:一、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計數單位。 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是什麼關係?(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即十進關係)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線與角》第一課時“線的認識”。

  2、教材分析:直線、線段與射線是一組比較抽象的圖形,學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難。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動,主要讓學生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直線、線段與射線,然後透過“認一認”活動,體會到它們都是“直直的”,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三個圖形的特徵。接著,組織學生對直線、線段與射線進行比較,讓學生體會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絡。最後透過“試一試”、“量一量”、“看一看”等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三種圖形特徵的印象。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藉助現實情景認識線段、射線、直線。

  (2)會用字母正確讀出線段、射線與直線。

  情感目標: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感受數學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標:在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4、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區分線段、射線與直線。

  難點:理解直線與射線的含義。

  二、教法、學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學生操作為主,輔以談話啟發、引導發現、講練結合等方法的最佳化組合,有效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學習、探索,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在教學中運用了“創設情境——操作活動——建立模型(這節課主要是建立線的模型)——實踐應用”的模式呈現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在學法上,選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透過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積累經驗,注重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行觀察——思考——想象——交流,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三種線的理性認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首先與學生談話:同學們,你們發現生活中哪裡有線?讓學生暢所欲言。然後引出課題:線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有直的,有彎的,數學中同樣也有直的線和彎的線,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直直的線。板書“線的認識”。

  (二)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直線、線段和射線。

  播放課件出示學生熟悉的孫悟空圖片,讓學生說說孫悟空手裡的寶貝是什麼?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代表金箍棒,再在它的兩端分別點一個點,表示金箍棒的兩頭,從而認識線段,並介紹端點,線段有兩個端點。接著追問學生,金箍棒有什麼本領?並及時透過動態的演示,把金箍棒的一頭放在地上,讓它向另一個方向延伸,從而認識射線。再在黑板上畫一條線表示金箍棒,一端點上端點,讓它向上變長,讓學生體會它可以變得無限長,我們是畫不完的,所以只畫出它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然後讓學

  生繼續想象,如果把金箍棒橫著拿在手中,它可以向什麼方向延伸?讓學生試著到黑板上畫這樣的線,並認識直線。這樣,藉助金箍棒的神奇變化,使學生形象地感知三種線的特徵,並加深了對“無限延伸”的理解。

  接著,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事物,如一扇門、射燈、斑馬線、鐵路等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圖形的特徵,從而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進一步區分三種線,

  在這個環節中我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用課件向學生出示表格,讓他們明確這三種線的特點:端點、延伸情況、與直線的聯絡。我先提出小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為一小組共同商討,把商量好的結果填寫在表中。學生在交流活動中找出三種線的聯絡與區別,透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到交流活動中來,進一步加深他們對這三種線特點的理解,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四)三種線的讀法

  在教學用字母表示直線,射線和線段時,由於前面學生對這幾種線的特徵以及端點的概念比較明確了,再讓學生用字母表示,包括射線為什麼只能從有端點的一端讀起,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理解。

  本環節我先對線段的讀法作以示範,然後射線和直線的讀法讓學生自己嘗試,並說說為什麼射線要從有端點的一端讀起。培養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提高課堂效果。

  (五)實踐運用,強化理解。

  讓學生自己試一試,過一點能畫多少直線,過兩點呢?

  看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許多條路,哪一條最短,要求學生獨立。

  另外,增加了一些練習,如判斷題:

  (1)直線AB長30cm。()

  (2)線段的一端能無限延長。()

  (3)線段CD長5cm。()

  (4)射線的兩端能無限延長。()

  透過練習,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線段、射線、直線的特點,這些內容更有助於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

  本節課的總體設計是讓學生在觀察生活的基礎上,抽象出三種數學圖形,深刻感悟數學來源於生活;在探究其特徵的過程中,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使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拓展;在判斷正誤的練習中,三種平面圖形的特徵更進一步紮根於學生的頭腦中,昇華成認知;在“試一試”、“量一量”活動中,讓學生把認識用於解決問題,最終形成技能。整堂課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興趣盎然,既富有挑戰性,又較易達到目標,這樣設計,較高地達成了本課的知識、技能、情感三維目標。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透過有趣的探索活動,使學生鞏固計算器的使用方法。

  2、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體會探索的方法。

  3、透過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感悟數學知識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靈活性。

  教學重點:

  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探索數學規律的方法。

  教學難點:

  發現、歸納算式的特點。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計算器

  教學方法:

  引導發現法,自主探究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教師: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我們已經學了許多算式,在這些算式中,同學們有沒有發現一些有趣的算式呢?(有)

  那誰能舉一個例子呢?

  (學生舉例:1+2+3+......+20=21×10=210。)

  今天我們將透過闖關的形式去探索、發現有趣算式的規律,同學們有沒有信心闖關。(有)

  二、探究新知

  (一)奇妙的寶塔

  1、教師出示一組算式:1×1= 11×11= 111×111= ,

  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計算器快速計算出它們的得數。

  (學生動手計算,快速寫出算式的得數。)

  2、誰願意公佈一下你的答案?

  (學生公佈答案,教師板書:1×1=1,11×11=121,111×111=12321。)

  3、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三道算式,你發現了什麼?這三道算式有什麼特點? (我發現這三道算式都是由1組成的。我發現下面的算式中的每個乘數都比上一

  個算式的每個乘數多了一個數字1。比如:第一個是1×1=,下一個就是11×11=……)

  老師:你們真是善於觀察的好孩子!在這三道算式中,第一道是一位數和一位數相乘;第二道是兩位數和兩位數相乘;第三道是三位數和三位數相乘。

  4、仔細比較觀察這三個算式的答案有什麼特點?它們與算式的兩個乘數又有什麼關係?誰能用自己的話把你的發現表述出來。

  (我發現答案裡都有1,最高位和最低位都是1。我發現積是以中間數字對稱的,而且乘數是三位數,積中間最大的數就是3,如果因數是四位數,積中間最大的數就是 4。我發現兩個乘數的和的位數比積的位數多一個。我發現一個乘數有幾個數字1,就從1排到數字幾,然後再接著倒排到1。)

  教師:你們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有這麼多的發現。

  5、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在這三道算式中,透過觀察積與乘數中1的個數,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個乘數中數字1的個數有幾個,積就從1起按順序寫到幾,再反順序寫到1。例如:算式111×111=,乘數111中有3個1,所以及就從1起按順序寫到3,再反順序寫到1,所以積就為12321。

  6、現在同學們能根據我們發現的積的規律直接寫出第一個問號代表的得數嗎? (能)

  7、誰願意彙報你的答案?你是怎樣得到這個結果的?

  (1234321,乘數111中有4個1,所以積就從1起按順序寫到4,再反順序寫到1 。)

  8、到底對不對,我們還需要用計算器進行驗證一下。

  (學生用計算器進行驗證)

  9、透過驗證,我們的答案是正確的。誰能說一說第二個問號代表的得數? (123454321)

  10、同學們同意他的答案嗎?(同意)

  同學們真棒,恭喜同學們順利闖過第一關。

  (二)奇怪的142857

  1、有了勝利的果實,同學們是不是有更大的信心來迎接我們的第二關呢?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第二關將會是什麼?(播放課件)

  2、142857奇怪在哪裡呢?請同學們先用計算器計算142857分別乘1、2、3、4。 (學生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3、誰願意彙報一下你的答案?

  (學生彙報,教師板書:142857×1=142857,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 ,142857×4=571428。)

  4、仔細觀察這些算式積的特點,你發現了什麼呢?

  (我發現這些算式的積總是由“1、4、2、8、5、7”這6個數字組成的。這些數字總是迴圈排列的。)

  5、同學們說得非常好,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觀察142857×3=428571,積的最高位為什麼不是3呢?

  (因為最高位後面是4,3乘4等於12,要向前一位進一,所以最高位是4不是3。)

  6、那誰能說說要想確定積是多少,我們應該先確定誰?

  (要先確定最高位。)

  7、請同學們再認真觀察積得最高位確定後,怎樣寫出後面的數呢?

  (按1,4,2,8,5,7的順序迴圈排列。)

  8、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規律:透過觀察、探索我們發現這些算式的積都是由“1、4、2、8、5、 7” 這6個數字組成的,要確定積到底是多少,可以先確定最高位,最高位是幾,就從幾開始按數字原來的順序依次迴圈出現。

  9、我們發現了這些算式的秘密,你能直接寫出142857乘5、乘6的得數嗎?試著寫寫看。

  (學生獨立寫出得數,進行彙報:714285,857142。)

  10、你是怎樣寫出這個得數的?

  (142857乘5的積先確定最高位是7,然後從7開始按數字原來的順序依次迴圈出現所以積就是714285。142857乘6的積先確定最高位是8,然後從8開始按數字原來的順序依次迴圈出現所以積就是857142。)

  11、結果對不對呢?我們還需要用計算器驗證一下。

  (學生用計算器進行驗證。)

  12、看到同學們興趣這麼濃厚,老師有一個問題想問你們。142857×7的積還有這個特點嗎?

  (不具備這個特點,因為4乘7等於28,要向前一位進2,2加7等於9,而這6個數裡沒有9,所以它就不符合這個規律了。)

  13、你們同意他的觀點嗎?用計算器驗證一下,我們理解的對嗎?

  (學生用計算器進行驗證。)

  14、請同學們繼續想一想142857乘8、乘9的積有這個特點嗎?

  (不具備這個特點。)

  同學們真不錯,恭喜你們已過了兩關,有沒有信心走下去,去探索更多的秘密。(有)那讓迎接我們一起迎接第三關的挑戰吧!(出示課件)

  (三)神奇的9

  1、這一關是神奇的9,先請同學們用計算器算出教師出示的三道算式。(學生彙報,教師板書:9×9=81,99×99=9801,999×999=998001。)

  2、仔細觀察這三道算式,你能發現它們的特點嗎?

  (我發現這一關的算式與第一關的算式很相似,只是把1換成了9。)

  3、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算式的得數,想一想積有什麼特點?

  (積是由8、9、0、1這四個數字組成的。積的位數等於兩個乘數位數之和。後一個算式的積比前一個算式的積是在8的前面多了一個9,在1的前面多了一個0。積中的9和0的個數比其中一個乘數中9的個數少一個。)

  4、同學們說得真好,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規律:我們可以把積從中間分成兩部分來看,前半部分的數比一個乘數少1,後半部分有多個0和一個1組成,0的個數和9的個數相同。

  5、現在請同學們根據發現的積的特點,猜想一下,9999×9999的積會是多少? (學生一起回答:99980001。)

  6、用計算器驗證一下你們的猜想正確嗎?(學生驗證)

  7、你們的猜想完全正確,誰能說一說你的想法?

  (乘數是9999,積的前半部分應是9998,後半部分就是由0,0,0,1組成的。)

  8、說得真不錯,現在同學們能直接寫出99999×99999的積了嗎?(能)寫寫看。(9999800001)

  同學們一路過關斬將,表現得非常好。很快我們就來到了第四關——尋找神秘的數。(播放課件)

  (四)尋找神秘的數

  1、這一關比前面三關難度要大,有信心闖過這一關嗎?(有)如果想要闖過這一關,關鍵是把闖關規則看明白。請同學們翻到書的43頁,教師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闖關規則,其他同學認真聽,看看需要我們怎麼做?

  (學生閱讀闖關規則。)

  2、你認為在這個規則當中,有些什麼要求?

  (學生分析要求)

  3、現在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四個數字,同桌合作,按要求做一做,看哪一組最先找到這個神秘的數。大家開始吧!

  (學生同桌探究。)

  4、誰能說說你找到的這個神秘的數是多少?(6174)

  5、同學們同意他找的這個神秘的數嗎?(同意)

  6、說說你找到這個神秘數的過程吧。(學生講解探究過程。)

  老師:同學們真是太棒、太聰明瞭,四關都被你們順利闖過。

  三、課堂小結

  今天的數學課我們一起探索了算式的規律,同學們的收穫多嗎?談談你都收穫了什麼?(學生暢所欲言)

  結束語

  今天的數學課,我們透過對有趣的算式進行探索,發現了許多有趣的規律,同學們的表現都不錯。我相信,只要大家平時善於動腦,認真思考,努力學習,勇於創新,你們一定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有更出色得表現。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4

  課程標準:

  1.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絡,運用數學的思維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從現實生活或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學目標:

  1、學生透過小組合作,能夠用自己的話說出什麼是速度、時間與路程,知道速度的單位,會正確讀寫速度單位。

  2、學生透過自主探究,構建速度×時間=路程的數學模型,理解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

  3、運用速度,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係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熟悉和掌握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對速度,速度單位的熟悉和掌握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具備了除數是整十數除法的計算能力,能獨立解答求每分鐘行多少米的應用題,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經歷過路程、時間與速度,能模糊地感覺到它們之間可能存在一定關係,這些知識、能力及經驗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建構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模型,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

  教學策略:

  1)助學單先行,以學定教,教師的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學生對這個課題已經知道多少、存在哪些障礙?如何做能協助學生輕鬆、有效的實現目標?這些是我進行教學方法設計的出發點與著力點。

  2)體現“五主一輔”原則。本節課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訓練為主線,以教材素材為主載,以學生情感的昇華為主旨,以趣味性的故事情節和多媒體資源的聲像圖為輔的原則,創設問題情境,啟迪學生的抽象思維,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的發展,最後達到建模。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師:同學們,你和你的家人從網上買過東西嗎?

  師:那你們知道我們買過的東西是怎樣交到我們的手裡的嗎?

  師:其實快遞也是物流,關於物流,老師這裡有一段影片,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學生觀看影片)

  師:正是因為物流中心有著這麼多的作用,所以每天那都是車來車往,你看摩托車、大貨車,小貨車都在趕著往物理中心送貨呢。

  師:你發現了那些數學資訊?

  師:根據這兩條資訊你能提出一個什麼數學問題?

  生1:車站與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師:經過觀察,咱們發現並提出了數學問題,下面咱們就分析和解決問題。

  二、活動促思

  1.探究速度時間與路程

  師:同學們,這是助學單的第一個問題,先請大家回憶一下,你昨天是怎麼想的?現在請大家在組內交流你的想法。

  師:哪個小組願意交流一下你們的想法?

  學生小組展示,並且進行互動

  師:同學們討論的非常熱烈,剛才大家提到一個非常關鍵的幾個詞(板書速度、時間、路程),請大家結合例項想一想什麼是速度?什麼是路程?

  同學們緊互動交流。

  總結:這樣我們把每分鐘、每小時等等這樣的時間可以叫做單位時間 單位時間行駛的米數或千米數就可以叫做(速度)

  師:那速度單位應該怎麼寫呢?哪位同學願意當小老師給大家講一講?

  學生講解

  師:學會了嗎?那老師可要考考大家。

  課件出示:李老師騎腳踏車走了9千米,這裡的9千米表示的是李老師騎腳踏車的速度。

  師:看來表示速度的時候,一定要表示清楚那個單位時間行駛的速度

  課件出示:劉翔的速度是9米/秒,蝸牛的速度是9米/時,兩個速度相等

  師:哪裡錯了?

  師:我們如果讓劉翔和蝸牛比賽,滴答一聲誰出去了?誰還在後面慢慢的爬呀?

  2.探究三者之間的關係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了速度、時間和路程,想一想老師接下來會提問什麼問題?

  學生猜測

  師:沒錯,我們開始解決助學單的第三個問題,結合例項說一說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現在先想一想,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一下。

  學生互動交流

  師:同學們經過互動交流,我們理清了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速度×時間=路程 路程÷時間=速度、路程÷速度=時間,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師:現在請同桌兩人再互相說一說。

  三、拓展延趣

  師:看大家學的這麼認真,老師獎勵大家去玩一個闖關遊戲,看誰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可是可愛的熊大熊二被光頭強綁架了,你們願意參與營救活動嗎?

  四、鞏固練習

  1、第一關:先說說路程、速度、時間的關係再填寫下表(課本100頁的1)

  師:這是三種交通工具的形式情況,仔細觀察,解決第一個你打算用到了什麼關係式?

  生:因為路程÷時間=速度,所以用30÷2=15

  師:第二個有關摩托車的,你能解決嗎?第三個呢?

  師:恭喜大家順利闖過第一關,下面進入第二關

  2、第二關:甲地離乙地有240千米,一輛汽車的行駛速度是60千米/時,從甲地到乙地行駛了4小時,

  (1)60×4=240米

  (2)240÷4=60千米/時

  (3)240÷60=4小時

  師:請問第一個表示什麼意思?第二個?第三個?

  師:同學們真厲害,這兩道題都沒難住大家,接下來我們接受更大的挑戰,請看

  3、第三關:平均每小時可以做紙花25朵,3小時可以做紙花多少朵?

  生:25×3=75朵

  師:說說你的想法

  師:每小時做得朵數×時間=一共的朵數

  小明打作文,平均每分鐘打100個字,5分鐘可以打完,他的作文有多少個字?

  生:100×5=500 (個)

  師:你能像上個題一樣說說這個題的關係式嗎?

  生:每分鐘打的字數×時間=一共打字個數

  師:恭喜同學們成功營救出熊大熊二,老師為你們點贊。

  師:仔細觀察剛才解決的這兩個問題,然後回憶下剛上課時我們解決的這個問題,你發現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絡?

  師:老師等等你,仔細考慮一下

  師:在數學上能用聯絡的眼光看待問題,這對我們的數學學習非常的重要。

  師:這麼多不同的數學問題,都可以歸結到一個關係式上。希望你帶著發現的眼睛繼續去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五、總結回顧

  師:這節課馬上要結束了,回一下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師:同學們的收穫可真不少,課下請把本節課知識整理在思維導圖本上,善於總結的孩子才會有更大的進步。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5

  《角的認識》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蘇教版第七冊長八單元的第一課時,其主要內容包括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的概念。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線段、角和直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為本單元學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做準備,還為後面學習三角形的分類打下了基礎。不但可以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發展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1、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遵循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和原有的知識水平出發,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新理念,擬訂以下教學目標:線上段的基礎上,認識射線、直線,知道線段、射線和直線的聯絡與區別;認識角,知道角的大小。

  2、利用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讓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透過比較、判斷、概括等數學活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3、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體驗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和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射線和直線,知道它們的聯絡與區別以及對角的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

  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為了有效的達到教學目標,科學合理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節課計劃利用教具的直觀演示,學具的實際操作,引導學生採用小組學習的形式,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從而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基於上述設想,故設計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經驗出發,變抽象為直觀。 學生在低提級已經影片認識了線段。這節課的教學就是在認識線段的基礎上學習射線和直線,重點放在射線知識的構建上。知識不能靠傳遞,只能靠學習者在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積極的構建。新知的構建必須有效的聯絡舊知,找到新知的“生長點”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開始用一根繩子,引出線段,進一步認識線段的特點,教學射線相對比較抽象,沒有多媒體的直觀形象的演示,此時,我用學生常玩的鐳射燈,先投射到牆壁上出現一個亮點,這個亮點與燈泡之間此時是一條什麼線?接著慢慢將亮點移到了窗戶上,投射到窗外,這時射出的光線還是一條線段嗎?發揮學生想象,那個亮點已經無限的處延長了,學生透過看亮點移動,想象可以射的很遠很遠,從而發現射線的特點是隻有一個端點,無限長。再讓學生找到生活中的射線,畫射線,加深對射線的理解,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角”做好鋪墊。學習直線直接從線段的兩端無限延長,體會直線的特點,由於有了射線做基礎,學生對學習直線自然輕鬆了許多。

  二、 質疑討論,深化理解。 “學習了三種線,你還有什麼問題嗎?”讓學生提出心中的疑惑,充分的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質疑。“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在質疑時,思維處於亢奮狀態,所有學生的思維都被調動起來,給學生較大的自權和獨立性。學生提出問題,學生經過討論自己解決,教師選取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去討論。學生在討論的同時,增強了合作的意識,產生了“我要學”的慾望,產生了積極的數學情感。

  三、 民主平等,激發學習的動機。 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同主平等、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狀態下學習這樣學生學的將更會主動、積極,更富有創造力。學完三種線的聯絡與區別後,我讓學生在五秒鐘內過一點畫直線,比一比能畫多少條?從一點出發畫射線,看誰畫的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透過畫射線,從無數條中選區出其中的兩條,組成角,引入本課的重點內容教學過程,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透過找“角”、畫“角”,你還想學習角的哪些知識?不同的學生會提出不同的問題,篩選出其中有價值的兩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明確學習目標,自覺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去。

  四、 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做中感悟。 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對於“角”有關的知識,讓學生利用活動角,分組討論、交流,透過實驗、操作、觀察、交流、概括等數學活動,積極構建新知。彙報時,學會質疑,學會分享,學會反思,達成共識。根據活動角的操作,發現“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緊接著比較邊長短不同的角,先讓學生猜猜,然後驗證猜想,激起學生的認知衝突,讓學生在做中感悟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五、精心設計。逐層提高。 學數學就是要學以致用,就是要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體驗數學價值。本課計劃安排不同層次的練習,一方面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另一方面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實現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第一層次,找線段、直線、射線和角,在比較中強化對特點的理解。第二層次,判斷練習,透過辨析比較,進一步強化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層次是提高開放練習,透過數“線”、數角,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新知的能力,注重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

  我說課的主要內容結束了,相信我的教學設想,能滿足學生髮展的需要,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於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構建成新知,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謝謝!我的說課完了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6

  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平均數》,設計本課我遵循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物件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資料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用平均數表示一組資料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理論依據,我確立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學生能理解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資料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科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 難點:能根據資料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四、說學情

  由於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著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容易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五、說教法和學法:

  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儘量透過讓學生探索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創造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

  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途徑。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課件

  1、 觀看微影片,學生自主學習求一組資料的平均數的兩種不同的方法。(設計意圖)

  2、 展示ppt課件 (設計意圖)

  3、總結:

  求平均數的方法:

  (1)移多補少法

  (2)常用方法 先求總數÷份數=平均數

  整個教學設計,我根據教材特點與四年級學生實際,做了很多的預設。因為學生是具有不同知識經驗的生命個體,備課時我充分考慮不同的學生有著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會出現哪些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策略。爭取在課堂教學中,在組織學生討論、評價,讓學生在生成知識的同時,生成學習經驗,生成情感體驗,使整個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資料的分段整理》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與可能性》中第1課時的內容。本課是初步教學分段統計資料,所以例題和習題都明確了資料以及各段的數值範圍,不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分段。教材透過創設學校準備為鼓號隊員購買服裝的教學情境引出分段整理資料,使學生能想到要按身高資料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後引導學生自主分段整理資料,完成統計表,分析整理後的資料,根據分析結果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讓學生有話可說,我對教材進行了重新開發把購買鼓號隊服改為購買武術隊的服裝。圍繞購買服裝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經歷分段整理--製作統計表--分析資料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資料上整理的方法,採用多種方法,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逐步最佳化,突出畫“正”字的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分段整理資料進行統計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資料的必要性。

  2.在經歷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過程中,體驗畫“正”字法整理資料的優越性。會根據實際情況,用畫“正”字法對一組資料分段進行整理,初步學習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

  3.使學生進一步增強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發展統計思想,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與人合作的態度。

  4.結合統計,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學會資料的分段整理,難點是能對統計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做出決策。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並結合學生實際,在教學中,我靈活採用談話法、比較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經歷畫“正”字分段整理資料、完成統計表、分析統計資料的全過程。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學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據已有的經驗透過探究嘗試、合作商討、交流反思等多種學習方法,真實經歷用統計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特別是學會了分段整理的方法,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

  四、說教學過程

  1.情景匯入、激發需求:

  以學校準備為武術隊隊員購買新的服裝引入全課。在師生的交流中得出:要知道每種服裝各要購買多少套,先要知道每段身高的人數,從而引出分段整理。

  2.自主探究、學會整理:

  (1)初次嘗試:同桌合作,嘗試分段整理。此時學生的方法是多樣的,在交流中進行方法的最最佳化,提出畫“正”字法整理。

  (2)再次嘗試:同桌繼續合作,但規定整理的方法,用畫“正”字的方法整理。學生操作中教師巡視,收集資源。在資源的對比中,體會畫“正”字分段整理時的注意點,如:合計的意義,統計表中日期的填寫等,讓學生初步學會畫“正”字分段整理的方法。

  (3)回顧總結:分段整理資料-製成統計表-分析資料。

  3.聯絡例項、感受方法: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出示活動要求,讓學生自己完成統計表。

  (2)讓學生交流分段統計的結果。

  (3)分析統計結果,說說知道了什麼

  4.運用方法,解決問題:完成想想做做第2、3題。

  (1)第2題採用4人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統計,第3題是獨立完成統計。過程與第1題一樣。

  (2)介紹:你知道嗎?

  (3)出示2、3題的兩張統計表,談談自己的看法。

  透過練習,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5.全課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五、板書設計:

  資料的分段整理

  分段整理資料(畫“正”字)——製成統計表——分析資料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你們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有趣的算式》,我準備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三個部分完成說課。

  一、說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探索與發現(一)》中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會運用計算器進行一些簡單的四則運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能為以後進一步體會探索的過程和方法,發現乘法的結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礎。為了更好地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使學生在面臨各種問題時,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能夠發現其中所存在的數學現象並並運用數學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意義。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理解與內容的分析,按照新課程標準4~6學段數與代數中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 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有趣的探索活動,鞏固計算器的使用方法。

  2、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探索的過程中,體會探索的方法。

  3、 情感與態度目標:感受數學的奇妙,養成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習慣。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鼓勵學生對算式及其結果的特點進行比較,從中發現一些有趣的數學規律。

  教學難點定為:培養學生探究發現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我準備採用以下幾種教法和學法:

  1、 教學中,我將透過談話來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

  2、 觀察分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的過程。

  3、 透過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計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

  4、 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我力求突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創設有趣的情境——挖掘寶藏。這一環節的設計,可以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再根據小學生好動、好玩的特點把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成有趣的闖關遊戲活動,讓他們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透過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獲得探索規律的體驗,懂得應用規律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透過四次闖關,在每一關中經歷“計算、觀察、思考、交流、歸納”這一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探索規律。

  第一關:奇妙的寶塔。在每個同學都想一想的基礎上,透過小組議一議、全班交流、老師板書等啟發引導。

  第二關:奇怪的142857。透過計算,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提出疑問,進行討論總結出規律。

  第三關:神奇的9。透過設定“9999999×9999999=?”的難題,經歷解決問題的挫折,激發尋找新辦法的探索慾望。

  第四關:尋找神秘的數。透過“賣關子計算得到的最後結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

  好孩子,否則就不是好孩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一環節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探究與合作的學習的空間,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第三環節:聯絡生活,深化應用。讓學生學以致用,從山腳到山頂有2222222層,每一層有5555555級臺階,要走多少級臺階才能到達山頂?解決22222222×5555555=?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用學到的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等候時間》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是繼“烙餅問題”、“沏茶問題”之後再一次向學生滲透運用運籌思想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新增內容。排隊論是關於隨機服務系統的理論,其中的一項研究是怎樣使服務物件的等候時間最少的問題。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但由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排隊等候的經歷,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想就用這個學生熟悉的情境為切入口,透過演繹、例舉、觀察、分析、最佳化,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什麼是“等候時間的總和”,以及歸納出按怎樣的順序安排才會使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

  基於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二、說目標

  1.使學生透過簡單的事例,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和排隊論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有序思考以及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達成這幾個教學目標,我設計了4個板塊的內容:

  三、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教材的主題圖是呈現三艘船在碼頭卸貨的情境,但是這一情境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遙遠,再加上“排隊論”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所以我就創設了學生幾乎每天都要經歷的等候老師改作業的情境。在這一情境中,教師透過讓學生自己演繹改作業的過程,自己理解了什麼是“等待時間總和”,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新知打下基礎。在學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學生再透過填表、觀察、分析、最佳化,自己得出了按照用時從小到大的順序依次批改作業,能讓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

  2.發現規律,建立模型

  雖然在解決該作業問題時,學生已經得出了尋找最少等候時間總和的方法,但有些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可能還只浮於表面,理解得不是很透徹。這時,我就出示書上的主題圖,透過不斷改變資料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尋找最少等候時間總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在提供字母,讓學生在條件不充分的條件下自己去思考,分析,自己發現條件不足,需要增加條件。透過這樣一個提升練習,讓學生更深入地鞏固新知,並將新知符號化,這就是一個建模的過程。

  3.鞏固應用,拓展思維

  課本中的練習是解決三位學生在醫務室打針的問題。但是由於我在第二個環節已經將新知作了提升,所以在練習環節我就不再將學生的思維又重新降低一個層面去做機械重複的題目。由於學生已經對解決三個物件的等候時間總和進行提升,我就順勢提出解決四個物件的等候時間總和問題,就是最後一個大掃除問題,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個橫向的拓展。

  4.數學知識的介紹

  由於這一個單元都是運用“運籌學”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學生對華羅庚爺爺已經比較熟悉了,所以我就把這部分的知識放到最後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 說教材

  《認數》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十單元“認數”86頁至87頁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萬以內的數,並能正確讀、寫和比較萬以內的數的大小的基礎上,教學整萬數的認識。同時這一節的內容為學生繼續學習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以及億以上數的認識作了鋪墊。教材分為三段安排教學內容。第一段,教學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和“千萬”。第二段,教學整萬數的含義及讀寫。第三段,教學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確定各數位所對應的名稱。

  二、說教學目標:

  1、憑藉學生的生活和知識經驗,使學生在認識個級數的基礎上,認識萬級的數,認識記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確定各數位所對應的名稱;掌握整萬數的含義和讀、寫的方法。

  2、透過操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感受大數目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增強應用意識,提高應用能力。

  3、培養學生學習大數目的興趣和認識大數目的自信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情感。

  教學重點: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正確讀、寫整萬數。

  教學難點:瞭解整萬數的含義,感受大數目的數值。

  三、說教法和學法

  由於整萬數相對較大,不便以具體形象的實物進行操作,加上學生已經較多的認數經驗,所以我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採用藉助於直觀教具計數器,幫助學生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理解每個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並且結合多媒體,展示生活中這樣的大數目,讓學生感受整萬數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同時開展遊戲活動,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在課前我安排學生蒐集生活中的一些大數。讓學生對大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為新課的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新課匯入時,用課件出示同學們的家鄉——明光市的有關資料,讓學生透過閱讀這些有意義的資料,既感受到大數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時也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

  在學生感受了這些大數後,透過這樣的提問:“二千三百三十五、六十三萬、十九億、三千二百七十,這些數中哪些是你學過的,哪些你沒有學過。那麼你沒有學過的這些數是多少呢?怎麼寫呢?”

  學起于思,透過這樣設疑提問來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以便來引入第二環節的教學“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 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

  學生對於相鄰數位間的進率已有了初步的瞭解,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透過計數器一萬一萬地數,從一萬數到十萬,理解10個一萬是十萬;十萬十萬地數,從十萬數到一百萬,理解10個十萬是一百萬;一百萬一百萬地數,理解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透過師生共同合作、探討,認識更大的計數單位,充分體現了知識的一個逐步形成過程,使學生容易接受,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瞭解整萬數的含義,學習寫數、讀數。

  在撥數的基礎上,我再趁勝追擊,讓學生在計數器上分別撥出例題中的三個數,並讓學生充分地說說你能很快撥出這些數的方法是什麼。在學生交流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多少萬就是多少個萬,因此需要在萬級上撥出多少。再讓學生撥好後對照計數器寫一寫,讀一讀,並交流讀、寫的方法,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感悟到,寫數時只要在萬級上寫上多少,而個級上全部是用0補足。

  接著再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透過計數器上的數與所寫的數之間的對應關係,進一步鞏固寫法、讀法。

  3、認識數位順序表

  學生已經有了萬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的經驗,可以讓學生直接結合計數器,自己探索寫出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老師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我們習慣採用四位一級的分級方法,讓學生說說:從數位順序表上看,依此有哪些數級?個級有哪些數位?萬級有哪些數位?此時再出示“想想做做”第3題,請學生讀一讀,然後將每組中的兩個數進行比較,感悟萬級數的讀法與個級數的讀法類似,只要在萬級數的後面讀出“萬”字。

  三、聯絡生活、深化新知

  數學教學要善於走出“書本數學”,迴歸“生活數學”之中。整萬數究竟有多大,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也較難理解,透過讀寫生活中的大數目,不僅可以讓學生鞏固數的讀法和寫法,也初步體會到了整萬數究竟有多大。

  在“想想做做”第4題可以引導學生比較自己熟悉的教室或校園的佔地面積,從而去感受天安門廣場和頤和園實際佔地面積的大小。最後讓學生再次出示課前收集有關大數目的資訊,請學生來讀一讀,教師可以結合學生交流情況作出及時評價。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整萬數,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學數學的目的也是為生活服務的。

  四、總結歸納

  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說說你在今天的這節課中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問。使學生在交流中互相補充,共同完善,有助於知識的積累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由於本人的教學水平有限,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肯定會出現一些不足,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圓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他是曲線圖形的開始,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園的特徵,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二、說教學目標

  1、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圓的特徵,初步學會畫圓。

  2、在認識圓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享受思維的樂趣。

  教學重點: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學會畫圓。

  三、說教學設計

  1、情景中創造圓

  課的開始,創設情景:“正確答案離小胖右腳3米處”以右腳為點,3米長的範圍上去尋找,這一環節,讓學生獨立去思考,並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個點,逐步形成圓。

  2、比較中初步圓

  出示已認識的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等平面直線圖形,讓學生去比較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慢慢地引出圓是由一條圍成的平面圖形。

  3、緊緊扣住圓的特徵

  透過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邊形中的中心點到各個頂點之間的距離相等,讓學生去尋找相等距離的條數,慢慢演變成,圓的中心到圓上各點的距離處處相等,並且有無數條這一圓的本質特徵,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長,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一中同長是圓的本質特徵,這一教學重點。

  4、畫圓中感受圓

  讓學生嘗試畫圓,處處感受畫圓的困惑,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感受到畫圓的步驟,定點,定長,繞一圈,正確掌握圓的畫法。

  5、解釋生活中的圓

  汽車輪胎為什麼設計成圓的?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圓的一中同長本質特徵

  6、迴歸情景問題,延伸突破圓

  迴歸情景問題,並出示籃球與圓,讓學生比較認識到圓是平面圖形,而籃球是立體圖形,他們的共同特徵是一中同長,從而完整正確答案在以右腳為圓心,3米長為半徑的球體上,圓的認識又有以重大突破。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我說的課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觀察物體》本單元主要

  教學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我將教學第一課時觀察物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比較和想象,認識物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會從物體或幾何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進行觀察,並能正確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得到的圖形。

  2、使學生經歷觀察物體的過程,能聯絡實物或看到的形狀進行直觀思考,豐富對現實空間的認識,發展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參與觀察活動的過程中,培養樂於和同學合作交流的意願,感受學習成功的樂趣,激發對數學學習活動的積極情感和態度。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單元教學重點是:會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能根據物體的形狀選擇相應的檢視或根據檢視擺出相應的物體。教學難點是:能根據物體的形狀想象相應的檢視,根據檢視擺出相應的物體。

  四、教學具準備

  教學課件,教師準備一個投票箱,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學生準備同樣大的正方體若干個。

  五、說教學程式

  一、教學例1

  談話:看老師今天帶來的是什麼?(投票箱)同學們已經學習過觀察物體,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觀察物體的有關內容。(板書課題)

  出示投票箱,像例1的樣子放在講臺上,談話:這是一個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誰來試一試,指名到講臺前分別指一指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看來同學們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邊演示邊講解:)像投票箱這樣的物體,習慣上我們把寫有“投票箱”三個字的這一面叫做前面;和右手方向相同的這一面叫做右面;朝上的這一面叫做上面。大家一起說:這是投票箱的前面,這是……

  提問:我們認識了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請大家想一想,如果從前面觀察投票箱,看到的形狀是怎樣的?(長方形,上面寫著投票箱3個字)從右面和上面觀察呢?

  啟發:要知道同學們說得對不對,可以分別到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進行觀察,誰願意上來試一試,(觀察它的前面,你要站在哪裡?現在你看到了它的幾個面?只看它的前面,要怎麼做?現在你看到它的前面是什麼圖形?指名到講臺前示範觀察右面和上面的方法,並提醒同學需要注意的問題。如,觀察投票箱的前面,要站在投票箱的正前方,面向投票箱,使自己只看到投票箱的前面這一個面;觀察投票箱的上面,可以站到板凳上,從上往下看。)

  依次出示課本中的三幅投票箱的檢視,讓學生分別說一說是從哪一面看到的。

  小結:回憶觀察投票箱的過程,想一想觀察物體時要注意些什麼?

  二、組織練習

  1、練習六第1題

  出示洗衣機的直觀圖,提問:你能指出洗衣機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

  再問:如果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洗衣機,看到的形狀圖各是怎樣的?

  追問:你能根據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洗衣機的形狀圖想象出洗衣機的樣子嗎?

  出示電冰箱的檢視,先讓學生指出電冰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2、“練一練”第1題

  讓學生把課本放在桌子上,先指一指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同桌合作分別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並說一說看到的形狀是怎樣的。

  3、“練一練”第2題

  生活中也經常看到這樣的幾何體,出示各個面上塗有不同顏色的正方體,談話這是一個表面塗有不同顏色的正方體,你能分別指出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

  邊演示邊講解:像正方體這樣的物體,習慣上我們把朝著自己的這一面叫做前面,和自己右手方向相同的這一面叫做右面,朝上的這一面叫做上面。

  指名說一說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別是什麼顏色?

  學生同桌合作依次進行觀察,並交流。

  出示各個面上塗有不同顏色的長方體,先讓學生指一指長方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並說一說各個面的顏色。(同桌合作進行觀察,並交流。)

  4、練習六第2題

  出示各個面顏色相同的正方體(放在講臺上),談話:觀察這個正方體,你能分別指出正方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

  提問;如果從前面觀察這個正方體,看到的是什麼圖形?如果從右面和上面看呢?

  再問:你知道為什麼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都是同樣的正方形嗎?

  5、練習六第3題

  再出示一個正方體,和前面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擺放方式同課本),提問:這兩個正方體拼成的是一個什麼形狀的物體?

  談話:如果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這個長方體,看到的各是什麼圖形?請同學們拿出這樣的兩個正方體,照樣子拼一拼,再輪流進行觀察,把看到的圖形記在頭腦中。

  出示書上的兩個檢視,讓學生分別指出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狀圖。

  提問:觀察這個長方體,你有什麼發現?(從前面和上面看到的圖形完全一樣。)

  三、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和體會,要與大家一起分享。

  四、佈置家庭作業

  完成練習六第4題

  回家觀察電視機和微波爐,看看它們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別是什麼形狀。

  板書設計:

  觀察物體

  ——前面、右面、上面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垂直與平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第四單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第一課時,直線的平行與垂直是在學生認識了點和線段以及射線、直線的基礎上安排的,也是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基礎之一。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隨處可見平行與垂直的原型。學生的頭腦裡已經積累了許多表象,因此教學中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和垂直關係。本課時主要解決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問題。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依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為基礎,從學生出發,以《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為指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生活例項引入,透過猜測、動手畫線、圖形反饋使學生系統深入地掌握知識,以及運用分類、觀察、討論等方法以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從而揭示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最後加以鞏固、提高與應用。本節課的教學力求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力求體現

  1、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學習更貼近生活。

  2、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親身體驗,自主完成對知識的建構。

  3、努力創設新型的師生關係,讓學生主動參與,快樂學習,1呂傑教師適時給予鼓勵,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三、說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讓學生結合生活情境,透過自主探究活動,初步認識平行線,垂線。

  2、技能目標: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培養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真實存在,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用數學的意識。四、說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垂直的關係,認識兩線平行垂直。教學難點: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建立垂直與平行的空間觀念。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晚上,吃過晚飯小明在收拾碗筷時,不小心把兩根筷子掉在地上了,如果用兩根筷子表示兩條直線。請同學們發揮想象力猜測一下:兩根筷子落在地上可能會形成怎樣的圖形?請同學們動手畫一畫。(設計意圖:創設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新課,便於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

  (二)引導探索,感知特徵2

  1、展示各種情況首先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的作品,然後將部分同學的作品貼到黑板上,學生會出現如下情況。

  2、進行分類:

  (1)相交與否。師: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你們所想象的兩條直線畫下來會有這麼多種情況,能給他們分分類嗎?先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彙報: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分為兩類: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第二種,分為三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一類。第三種,分為四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一類,交叉成直角的一類。師:你們所說的交叉是兩條線碰到一塊了,在數學上稱為相交。

  (2)引導學生分類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分為相交和不相交兩類。這裡學生可能對兩幅圖有疑問: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透過想象直線是可以無限延伸的,同時請兩名學生動手畫一畫,把兩幅圖中的直線分別延長。學生透過觀察與想象很快明確了快要相交的一類也屬於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況,剛才在分類時有的同學把已經相交和快要相交看作不同的兩類,因此分成了三類,那分成四類的同學把交叉成直角的看成單獨的一類了,其實這也是相交。這樣同學們在交流中達成分類共識:即相交的一類,不相交的一類。(設計意圖:在積極探究過程中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學生自主探究、交流、辨析、求證過程中順其自然的發現兩條直線的兩種位置關係。)

  (三)自主探究,構建新知

  1、認識平行:

  師:這組直線會相交嗎?你是怎麼想的?有的學生認為它不會相交,有的學生覺得兩條直線是一樣寬的,有的學生則認為是不是一樣寬,必須動手量,透過用尺測量,說明兩條直線永遠不會相交,這種情況在數學上叫互相平行。(課件演示:兩條直線向兩邊無限延伸,進一步說明兩條直線向兩邊無論怎樣延伸都不可能相交。)在此基礎上揭示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質疑:同一平面是什麼意思?教師出示圖幫助學生理解,問:平行嗎?平行。接著問:這樣還平行嗎?為什麼?因為不在同一平面。練習:出示下列幾組直線,判斷哪幾組互相平行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強調: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平行時“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設計意圖:透過學生自學、質疑、解惑這樣一個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使他們的想象,情感等參與到學習中去,親身體驗,加深理解平行中同一平面,不相交的概念。)2、認識垂線

  師:我們再來看一看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況,你們發現了什麼?學生可能會回答兩條直線相交後都有四個角,我發現這四個角都是直角,我發現對著的兩個角一樣大。教師追問:你是怎麼知道他們相交後形成四個直角呢?學生說:“可以量一量。”(請一學生驗證。)教師小結:如果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垂足。(設計意圖:學生從相交後形成的角度來看,發現+,從而引導學生用工具驗證相交後成直角的現象,清晰揭示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3、揭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垂直與平行》

  (四)鞏固新知,應用提高

  1、找一找a、出示主題圖,找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學生們自主發言。

  b、在幾何圖形中找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2、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垂直與平行的現象,舉例說明平行的例子:五線譜中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4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時《角的度量》。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有:線段、直線與射線的認識,平角、周角的認識,以及用量角器量角與畫角。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後面學習畫角、角的分類的基礎。教材注重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量角的必要性,認識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徵,在自主探索中體會、總結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二、說學生

  學生對於角的有關知識已有了初步的體驗,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一部分學生對量角器有初步瞭解,但多數學生幾乎沒有用量角器測量角的體驗,量角器雖然被拿在學生的手中,但學生對它的認識是陌生的,一條條放射狀的線,不同的刻度,會使學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於怎樣用它測量角的大小,就更顯得無從下手了。而且,在實際中,學生似乎沒有度量角的需要,他們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數學知識,很少能應用到生活中。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本節課的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單位;會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標:在測量角大小的活動中,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

  情感目標:

  1、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大膽嘗試,積極表達,使學生勇於探索,敢於創新。

  2、應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學生的應用意識得到培養。

  教學重點: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角。

  教學難點:在自主探索中逐步體會、總結量角的方法。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量角,是一種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

  “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

  因此,本節課我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量角的意義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先設計了一個角的三兄弟比大小,怎樣判斷哪個角大的問題情境,即複習了二年級所學的內容,同時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進而展開新知的學習,然後設計幾個適合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量角的意義,探索、總結量角的方法,逐漸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後,在研究生活中的有關現象中,來體會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下面我分別說一說。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與學生談話,你知道怎麼比較角的大小嗎?現在有三個角的兄弟,你知道它們中那個最大嗎?

  這樣,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三個角兄弟比大小的影片,怎麼辦呢?你們能確定哪個角大嗎?

  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明確,要知道誰最大,只要看它們兩邊張開的大小就可以了,在一條邊及頂點重合的情況下,另外一條邊張的越大,所成的角越大,同時讓學生認識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我們透過移動角的方法幫助了角兄弟,但是老師帶來的除了這三個叫兄弟還有兩個角,他們也是爭論個不停,∠1說他大,∠2說他大。同學們看一看,你們猜一猜,哪個大?

  這時候出示的兩個角開口方向相對,同時大小相差不多,學生們用肉眼猜測的同時會產

  同學們的意見不一致,那麼究竟哪個角大些?具體又大多少呢?這一句追問,進一步啟用思維,學生會積極參與討論,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從而引出本課要學習的內容,《角的度量》

  在這裡運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形成抽象思維的能力。

  同時,這樣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啟用思維,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學習本節課的知識。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體會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同學們,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角的大小呢?

  在交流中,引出量角器,同時使學生產生學習用量角器量角的願望,為學習量角奠定情感的基礎。當學生有了學習的需要時,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參與學習活動。

  2、認識量角器

  請拿出準備的量角器,仔細觀察,量角器是什麼形狀的?

  這個問題使學生對量角器有了一個整體的印象

  那量角器中隱藏了很多秘密,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麼?只有認真觀察的同學才能發現!給學生幾分鐘時間觀察,然後讓學生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裡面自由交流。

  然後讓同學到黑板上指出觀察到得秘密!

  老師總結認識量角器上的中心、0°刻度線、內外圈刻度、18個大格,180個小格。老師在螢幕上指,學生說出名稱並在自己的量角器中指出。以此來鞏固記憶。

  學生拿到量角器後看到的就是這些,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看到的,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量角器,同時可以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裡,我先引導學生自由彙報,然後運用多媒體演示量角器量角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稱。幫助學生形成較完整的認識。

  同時根據同學指出的180個小格子,每一小格所對的角的大小就是1°。知道度是量角時用的單位,用符號“°”標在數字的右上角

  1°的角是怎樣規定的呢?請同學們翻開書37頁,自學鞏固中間的一段。之後合上書,自己說一說1°的含義

  一份格子所對的角是1°,那30份所對的角是多少度呢?

  請同學們伸出手,用大拇指和食指比一下30°的角有多大?60°呢?90°呢?大家知道90°的角又叫做什麼角嗎?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本單元我將從“說課標”、“說教材”、“說建議”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課標

  本單元的課程目標分為四個層次: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億以內及以上的數,掌握計數的基本方法。

  2、會改寫整萬、整億的數,會用四捨五入法省略萬或億後面的尾數。

  3、認識計算工具,掌握計數器的使用方法。

  數學思考:

  1、在生活中解釋數,用數解決問題。

  2、能歸納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遷移類推的方法。

  解決問題:

  1、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能借助計算器解決問題。

  情感與態度:

  1、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感悟知識的內在聯絡,激發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說教材

  我將透過教材的編寫特點、單元編寫特點、單元內容結構、知識的立體式整合四個方面來進行介紹。

  教材的編寫特點:

  單元編寫特點:

  單元內容結構:

  知識的立體式整合:

  三、說建議

  這裡我將其分成教學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三個方面。 教學建議:

  1、創設具體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

  2、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同時為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

  3、要培養學生收集生活中大數的習慣和能力。

  4、密切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評價建議:

  1、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能力評價、課堂表現、作用評價)

  2、情感評價(學習愛好、學習興趣、自信心)

  3、評價方式多樣化(教師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

  資源開發與利用:

  1、合理開發教材資源

  2、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學生身邊的數學、網路教學和多媒體教學。

  3、開發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

  4、開發利用課外資源與教學配套資源

  5、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成績。

  下面我將就本單元的第一課時《億以內數的認識》進行具體說課。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億以內數的認識》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節第一課時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本冊教材先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再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和寫法,在兩部分認識數的教學中安排十進位制計數法,知道數位、數級,對億以上數的認識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認識億以內的數,知道億是一個大數,掌握大數的讀法和寫法,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係。

  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讓學生透過思考、討論、操作等方式獲得探究學習的體驗,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體 會數學學習的方法。結合現實素材,使學生感受億以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情感態度: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透過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樂於探究的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億以內數的讀法

  難點:每級中間或末 尾有零的數的讀法

  二、學情分析

  心理特點:思維比較活躍,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知識結構:學習了萬以內的數,對萬以內的數有了較深的感性認識。

  三、教法學法

  教法:引導發現法、觀察實驗法

  學法:分組討論、自主探究

  教學模式:先試後導,當堂訓練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3、反饋練習,加深理解

  4、課堂小結,反思評價

  5、分層作業,鞏固提高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PPT展示2010年人口普查的人數,提供認識大數的現實背景,意在透過具體例項,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認識到學習比萬大的數的必要性。讓學生嘗試讀一讀畫面上呈現的大數。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藉助計數器數數,引出新的計數單位,形象揭示“千”“萬”“十萬”相鄰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係。

  活動一說明用數字表示數的方法,由此引出活動二的數位順序表。

  呈現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介紹“數級”,讓學生利用數位順序表說出每個數位上的數表示多少,理解“位值”意義。

  活動三是教材例2、例3的教學,例2重在讓學生體會讀數的本質就是讀出每個計數單位的個數,整萬數則可以按照個級數的讀法去讀,然後在加一個“萬”字即可,例3重在讓學生掌握含兩級的讀法,特別是含0的數的讀法是難點。讓學生嘗試讀數,集體討論並總結讀數的法則。

  (三)反饋練習,加深理解

  本環節我共設計了三組不同的練習。基礎練習考察整萬數和含兩級數的讀法,鞏固練習意在區別萬以內和萬以上數的讀法和拓展練習探索含0的數的讀法。不同層次的考察學生的掌握情況。

  【設計意圖:一是讓學生對新知識起到加深和鞏固的作用;二是注重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做到了課內向課外的延伸。】

  (四)課堂小結,反思評價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讓學生再次回顧新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本節課我透過以上四個環節的設計,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理念,我透過遊戲引入、動手操作、交流感受、互動合作和課外延伸等手段最大化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過程中獲得美的感受得到美的薰陶。

  (五)分層作業,鞏固提高

  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對本節課只是的鞏固和複習。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精簡明瞭,突出重點,體現本課時的內在聯絡,更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億以內數的讀法認識。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6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本課是上海版四年級第七冊第三單元的內容。

  2、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分數的初步認識在三年級時已有接觸過,已知道了“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比一比”、“分數的加減法”和“小探究——分數牆”三個部分,本課內容主要是學習計算分母在20以內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學生對分數理解的關鍵,本課的學習還為以後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學習打下基礎。本課“簡單的分數加減法”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分數意義、整數加減法的意義及整數加減法的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的。讓學生透過課件中的動畫操作演示,使學生理解加減法的算理,並且明白只有在分母相同的情況下,分子才能相加、相減的道理。使學生透過操作明白算理,在“動”中思、在“動”中悟。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為:理解和計算簡單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理解簡單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4、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學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前,學過了同分母、同分子的分數比大小,會透過畫一畫的方法直觀進行大小比較,對分數的認識也上升到能用比較抽象概括的語言進行推算,這些都是學習分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初步學會計算分母在20以內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並正確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嘗試、交流、猜想、驗證等思維形式,發現一些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學習過程中,透過有趣的情景激發數學學習興趣;透過“因為……所以……”推理過程的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說教法

  在本節課中,我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以遊戲環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學生學習的注意和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2、大膽嘗試讓學生自學,使全體學生處於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3、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4、在學生的反饋中,對於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的指導。

  四、說學法: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決定在教學中採取以下的學習方法:

  1、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自己歸納、總結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概括的同時,自己嘗試對分數加法的計算,並讓學生透過小組交流,將分數加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條思路。

  3、充分利用小組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增強合作學習的合作精神。

  4、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自己充當老師的角色,自己出題,學生自己解答。

  五、說教學過程

  1、為了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記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在複習中,設計了一個“拼圖遊戲”環節,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在計算回答的同時,也將分數的含義理解在學生頭腦中得到加深,為新課內容打下基礎。

  2、在新課以前,讓學生直接根據演示列出算式,然後告訴學生知道為什麼:+=,接著就揭示課題:分數的加減法。這樣可以使課題很自然地滲透到學生腦海。

  3、在教學分數加法時,我決定採取讓學生試著進行計算,並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告訴自己的小夥伴。我想透過這種方法,一定可以使學生人人動手、動腦,體現出自主探索學習的優越性。

  4、新課標指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並在具體的生活情意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因此在有1的分數加法教學中,由於有前面的基礎,我讓學生直接算出結果以後,再特別指出:“”這個分數有何特點,使學生明白實際就是一個單位:“1”可以直接等於“1”,並且讓學生說一說還有哪些等於1的分數,請學生舉例,同時使學生明白等於1的分數有無限多個。

  5、在分數減法的教學中,由於有了加法的基礎,所以我決定大膽的讓學生自學,透過學生自己的討論、探索、推理,利用小組交流的機會,將分數減法的算理記在心中。讓學生積極思考,明白為什麼要把“1”看作“”,而不看作其他分母的分數的原因。

  6、在分數加減法教學過程完成後,我準備引導學生完整的歸納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並且教師板書在黑板上,以利用學生的感覺器官,增強學生的記憶。

  7、課堂練習是一堂課的關鍵部份,所以我在學生完成了課本相應的做一做以後,鼓勵學生自己上黑板出分數加減法的題目,再請其他學生來完成,透過這個環節的練習,我想學生一定具有極強的課堂興趣。

  8、最後,我還安排了一個“摘蘋果”的遊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記、在歡快的氣氛中,將本節課的知識點刻入學生大腦。

  以上是我對這一課時的教學設想,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我以新課標為準繩,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一定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愉悅、興奮的氛圍中自然接受所學的知識內容,並讓學習內容能在實踐中得到昇華,為後面的學習分數打下基礎。我相信學生能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此節課的教學內容,基本達到教學目的。在以上教學設計中,肯定會出現許多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老師們批評指正,歡迎多提寶貴意見。非常感謝!

  《分數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盡力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找到了新知的“生長點”,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探索“為什麼這樣算”。教學時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交流討論,歸納概括,完全讓學生自主探究,使其經歷一個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儘量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同時也努力使學生保持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教學中力求儘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所有的題儘量讓學生說,一些例子讓學生舉,一些問題讓學生解答,努力使自己的角色實現轉變,做一回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欣賞者。

  從課堂實施上看,大部分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時,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探索計算方法時,讓學生重點探究“為什麼這樣算”,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使其處於欲言不能,欲罷不止的亢奮狀態。學生透過合作學習,交流想法,互相借鑑,互相學習從而達成共識。

  本課在設計簡單的分數加減法計算的例題時,根據教學內容,我並沒有拘泥於教材,而是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作為教學題材,從學生熟悉的分吃西瓜的情境出發,讓學生從中提煉出與分數有關的數學資訊,並且從這些數學資訊中,主動地提出數學問題,明確了本堂課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老師則順水推舟地引領學生去主動探索自己提出的問題。這樣的設計,改變了教師出題、學生解題的傳統做法,所有的例題和部分練習題都出自於學生之口,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解決自己提出的實際問題過程中體驗到探究與成功的樂趣,有效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練習材料的選取上我以“有效性”為前提,設計體現了“密度”和“梯度”的特點。另外又注意了開放性,關注學生思維個性化的彰顯,從而實現“差異性”。最後的拓展練習,我採取了一題多用的方法,靈活的駕馭生成性的東西將本節課推向高潮,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之間的連帶關係,又讓學生感受到“課已盡,意猶在”。

  本節課的欠缺之處是,在指導書寫算式中有1的和兩步計算的分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時,還應更具體些,學生口頭會表達,但在規範書寫上還是有困難,只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分數的加減法算式。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7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大數的認識》,我說課的流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說教材

  《大數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第七冊第一單元2-5頁的內容。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個級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高一級的數,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較大的數用個級來計數是不能滿足的,從而理解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同時也為學習億以上的數打下基礎。

  二、說學生

  四年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正處於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抓住了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在教學中,要有效引導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過程,有效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訓練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新課標指出,透過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重要的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結合教材特點及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跟心理特點,認知規律,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技能目標: 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位制關係。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

  能力目標: 理解多位數的讀法,在具體情景中能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出多位數,體會並闡述多位數讀法的規律。

  情感目標:

  1、結合實際素材,使學生感受億以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2、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我評價和善於合作的能力。

  根據本節課在本單元的地位和作用,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正確讀、寫億以內的數。

  難點:各數級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五、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採用觀察法和發現法以及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研討法,以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為主。之所以採用這種教法學法,是針對學生以前在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懂得了個級數讀法而設定的,用原有的經驗和方法來解決本課的問題。

  最後,我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設計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以及本課的教學內容步步逼進的特點,我認為本課教學應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複習舊知,先立後破

  在這一環節中先以複習舊知為基礎,先喚起學生對個級的印象,為達到這個目標,我設定了複習練習,讓學生讀萬以內的數,然後讓學生總結回顧關於萬以內數的知識,為下面學習億以內的數做好鋪墊。

  (二)設定問題,巧妙匯入

  在這一環節我設定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知道2010年我們國家發生了哪些大事?” 當學生回答“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引入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這樣設計主要是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然後順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內容。

  (三)實際操作,自主學習

  A、億以內數的認識

  1.計數單位與數位名稱:在這一環節我用計數器撥珠,一千一千地撥,一直數到九千,再撥一千,問學生: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滿“十”怎麼辦?學生根據以前的知識回答出:千位滿十向萬位進一,也就是“十個一千是一萬” 時,再問學生:一萬一萬地數,一直數到九萬,再加上一萬是多少?在此環節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撥、想、說,小組討論後,然後全班交流。主要採用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研討法,使學生認識10個一萬是十萬,認識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10個一千萬是一億。接著我又設定了這樣的問題:大家知道萬、十萬、百萬、千萬、億是什麼嗎?當學生根據以前的學習經驗回答:計數單位時,我告訴學生計數單位是要按一定順序排列的,計數單位所佔的位置就叫做數位。這一環節我主要引導學生髮現新舊知識的統一性,理解億以內數與萬以內數的聯絡,從而更容易的接受下面的知識。

  2.計數方法:透過第一環節的撥珠,我設定了這樣的問題:你發現這些計數單位之間有什麼關係嗎?要求學生在小組裡撥珠數一數,然後請學生代表在全班進行示範。由此得出: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

  3.分級方法:由於數位如何分級是一種統一規定,所以可直接告訴學生:從個位起每四個數位就是一級。個位、十位、百位、千位是個級,表示的是多少個一。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是萬級,表示的是多少個萬。億位和億位以上的數位是億級,表示的是多少個億。

  4.數的組成:課件出示13819000讓學生根據以前的學習經驗,說一說每一個數字的含義。

  5.總結:讓學生說一說所學到的新知識。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找出學生的錯誤,並加以糾正,鞏固對億以內數的認識。

  6.練一練:是課本第四頁的做一做,前三個練習是數數練習,目的讓學生熟悉剛剛接觸的新數位的知識。第四個練習是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萬以上的數,課件展示身邊的大數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現實的,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讓學生體會到身邊有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透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藉助生活經驗,學會探索解決數學問題。

  B 、億以內數的讀法

  在這一環節我由淺入深設計了三個習題,引導學生牢固掌握億以內數的讀法。 例1 課本第八頁練習一中的第二題,採用這個練習作為例1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對照,發現萬以內數與億以內數在讀法上的相似點,學會簡單的億以內數的讀法。 例2 除去舊知識的對照,讓學生能夠熟知簡單億以內數的讀法。為例3打下基礎。 總結 在例1、例2結束後,讓學生說一說怎樣讀這些億以內的數。目的是透過以上兩個例題的學習,讓學生明白億以內數的讀法:先讀萬級,再讀個級;萬級的數,要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後面加上一個“萬”字;不管每級未尾有幾個0,都不讀,其它數位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例3 板書出示90080760首先讓學生回顧在學習“億以內數的認識”這一環節的知識,讓學生說一說數位名稱,數的組成,哪些數是個級的數、哪些是萬級的數,最後引導學生讀較複雜的億以內的數。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既複習了第一環節的知識,同時學習第二環節的知識:弄清在如何讀中間有0或未尾有0的數。

  (四)加深理解,巧設習題

  例4 課本第5頁例2,進一步掌握如何讀中間有0或未尾有0的數。

  例5 透過例3、例4引導學生使用分級的方法快速讀出億以內的數。

  例6、例7 是來自身邊的大數,使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感受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例8 根據學生的好勝心強、喜歡競爭的心理特點,採用競賽的方式鞏固新知。

  (五)全課總結,鞏固新知

  小組交流,讓學生談談自己學習到了哪些知識。在這一環節裡,讓學生自己說說本節課的收穫,既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安排作業:

  1、做一個數位順序表;

  2、完成課本第9頁第4題。

  在作業中及時鞏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七、板書設計:

  為了突出本課的重點、難點,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