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通用14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鐘錶的組成部分,知道時針、分針及鐘面的數字。
2.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會看整時,並知道整時的兩種表示方法。
3.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時間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看整時
教學難點:整時時針、分針所在的位置
教學具準備:實物鍾、模型鍾,實物展示及相關多媒體課件,頭飾。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請同學們聽聽這是什麼聲音?(嘀嗒……)
再聽聽這是什麼聲音?(鬧鐘聲……)
2.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離不開鐘錶,鐘錶有著各種不同的形狀,(圓的、方的、扇形的……)鐘面上還有豐富的知識,你們想知道嗎?
二、整合問題:
1.說一說,關於鐘錶,你都知道哪些知識內容?
2.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鐘錶。
三、解決問題:
1.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學生拿出學具鍾,說說在鐘面上你都看見了什麼?
2.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同桌比一比,看鐘面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指名彙報)
3.教師點撥,解決問題
(1)時針、分針、12個數(數一數)12個大格、一些小格(秒針)
(2)師撥動按鈕,生說針是按怎樣的方向轉的?(順時針)
四、總結歸納
1.認識整時
(1)師:聽鬧鐘又響了,文文還在睡懶覺呢。(出示情境圖)
快告訴文文,現在是什麼時刻了,再睡下去,她會遲到的。
(糾正7點說成7時)
(2)師:再說說這些是什麼時刻?(出示圖片)8時、3時、6時
生觀察這些鐘面上的針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
生彙報: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3)整時的常用方法8時、3時、6時(文字表示法)
(4)整時的另一種表示法:8:00 3:00 6:00
你見過這種時間嗎?在哪見過?(電子表示法)
(5)怎樣用電子表示法記錄時間?(同桌互練)
五、拓展應用
1.找朋友(頭飾)時間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別找錯呀。
2.撥鐘錶說時間。(同桌互做)
3.過一小時是幾時?(出示圖片)生思考動手操作
六、升成創新
出示缺少時針的鐘面,分針指向12.問:這是幾時,你想讓它是幾時,怎麼辦?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20以內的退位減法”,第一課時十幾減9。
2、教材簡析:
20以內退位減法對進一步學習多位數計算和其他數學知識非常重要,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作為第一課時尤為重要,透過系統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為十幾減幾的學習構建基本的學習思路。
3、教學目標:
⑴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理解十幾減9的算理,構建20以內退位減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確計算十幾減9的題目。
⑶感受20以內退位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⑷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體驗探索與創造的快樂。
4、教學重點:
探究演算法,正確計算。
5、教學難點: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計算方法。
6、關於教法: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演算法(單一)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現一幅幅帶有活動情節的畫面,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啟用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演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並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7、關於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透過比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透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8、關於教學程式
㈠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聯絡學生生活實際選擇話題,透過節日愉快的情景與數學學科的聯絡,引出課題。
㈡探究新知,構建方法。
1、解決“賣氣球”問題。
2、解決“套圈遊戲”問題。
3、解決“賣風車,猜字謎”問題。
4、小結計算方法,選取自己喜歡的比較簡便的方法。
5、閱讀課本,質疑問難。
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透過動手實踐,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在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認為好的計算方法,自覺地構建退位減法的基本思路。
㈢課堂練習,鞏固提高。
透過由淺入深,形式各異的練習,鞏固基本的計算方法,提高計算的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的應用,同時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㈣課堂小結,激勵評價。
對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發展方面的情況作全面的總結;讓學生結合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自評、互評,發揚優點,彌補不足,不斷進步。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人教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
2.教材簡析:
《位置》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上下、前後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用兩個數表示一個物體在平面中的位置(即從兩個維度來*定物體的位置),初步滲透平面直角座標系的思想,學好這部分內容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情景中, 根據行、列*定物體的位置。
(2)結合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動一動等活動,使學生能從兩個維度來*定物體的位置。
(2)結合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根據行、列*定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能夠在具體的情景中,根據行、列來*定物體的位置。
二、說教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學生學習的注意和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這節課,我力求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出發,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探究的情境。
2.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4.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方式感受物體的位置,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5.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教學內容是豐富的、生動活潑的。數學教學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精彩紛呈的。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校、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創新,讓更多的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達到最高層次。
三、說學法:
新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3.透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
4.透過靈活、有趣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四、說教學程式:
(一)聯絡實際,匯入新課。
學生透過前面的學習,已經掌握了簡單的方位概念,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物體的位置也有了比較多的感性認識。教學中,我藉助本節課中學習環境的改變,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座位引出本節內容—位置。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首先我讓學生先說出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後讓學生在班內交流。在學生知道如何*定自己的座位後,讓學生觀察思考前後、左右同學的座位與自己座位的關係,然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從而揭示出前後同學的座位與自己是同一組,左右同學的座位與自己是同一排這一規律。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真正做好組織、引導與合作者上。學生真正感受到主人的地位,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才會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50—51頁:例5、例6、例7。
二、教材分析:
簡單的計算這節課是認識人民幣這部分的第二課時,教材在認識了人民幣單位:元、角、分它們的十進位制關係的基礎上,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教學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
三、教學目標:
1、知道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會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
2、知道物品價格的表達形式。
3、透過模擬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作用。
說學情:
人民幣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國又有給孩子“壓歲錢”的習俗,許多家長喜歡帶孩子上超市並讓他們在一定範圍自由選購自己喜歡的商品,讓許多學生較早有了錢的概念,會看價格標籤,部分學生甚至有了實際購物經驗,因此,這節課設計中儘量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力,藉助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又好又快的進行學習。
說設計思路:
1、從學生實際經驗入手, 喚醒學生的思維,把生活中的經驗轉化為知識,輕鬆突破元和角之間的換算難點。
2、創設情景,直接出示商品及價格標籤,在學生回憶平時看到的商品價格的表示方法中,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透過已經知道價格表示方法的學生來帶動其他學生學習,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3、人民幣的計算離不開購物,讓學生在模擬購物的過程中完成簡單的加法計算。透過選購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錢方法,深刻體會進率的換算,讓知識在操作中得以內化,學生學了也不易忘記。
4、教學中所設計的遊戲和購物活動,都採用2人合作方式,可以讓學生合作學習,互相帶動。
5、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學會閱讀、利用教材,同時透過完成填空回憶整理本課所學知識。
說課前準備:
一、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具圖片、卡片。
二、學具準備:學生學具袋。(內裝各種面值的模擬人民幣)
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人民幣,你能說說人民幣的單位有那些嗎?按質地可以分為哪兩類?
二、新課教學。
(一)聯絡生活,經驗轉換知識。
小凡喜歡吃奶糖,小賣部裡1角可以買1顆,今天媽媽給了小凡1元2角,小凡可以買幾顆奶糖?(課件出示相關圖片)
你是怎麼想的?(1角1顆,1元=10角,1元2角=12角,買10顆,還有2角買2顆,一共可以買12顆)
小紅的奶奶給了她一些1角的零錢,她數一數一共有12角,小紅想換成整錢,可以換成幾元幾角?(課件出示相關圖片)
你是怎樣想的呢?(10角=1元,12角=1元2角,可以換成1元2角)
同學們真聰明!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換錢,現在我們就來做個換錢遊戲。
教師指名一名學生配合先示範:生:你好!我有3元8角,想換成角票。師:當然可以,給你38角。你算算對嗎?生:1元等於10角,3元就是30角,再加上8角就是28角,對了,謝謝你。
師:你好!我想把我的26角零錢換成整錢可以嗎?生:沒問題。10角換1元,20角換2元,一共換2元6角。同座學生模仿做換錢遊戲。
(二)設境激趣,合作實踐學習。
談話過渡:學會換錢,老師帶大家一起去逛逛小朋友都喜歡的地方——東東超市
課件出示貨品圖片和價格標籤(例6),讓學生認一認,學生自由說自己認識的價格標籤,表示多少錢?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找到規律:小圓點左邊表示幾元,小圓點右邊第一位表示幾角,第二位表示幾分。現在一般情況下物品的價格都標到角。
遊戲鞏固:看看誰的反應快(完成50頁做一做)
把寫有價格的物品圖片和對應寫有幾元幾角的卡片發給不同的學生,拿物品圖片的學生先舉起來,拿對應的卡片的學生快速反應。全班一起訂正。
談話過渡:超市裡還有許多東西,課件出示物品及標價(例7,51頁及“做一做”內容)現在我們同座每2個同學為一組任意選購2件不同的物品,自己計算出應付的錢到“收銀臺”(老師處)結帳。
學生分小組購物,老師在“收銀臺”檢查每組學生的計算和拿出的錢數是否正確,對有問題的學生馬上輔導。
三、知識整理。
引導學生使用教材,複習本課學習內容。今天同學們學得真好!一節課可學了不少知識呢!同學們翻開書,看一看50頁和51頁的例5、例6和例7,你能把書上的空很快地填一填嗎?
學生看書填空後,課件出示書上50頁、51頁內容,師生一起逐空訂正,從而達到整理知識,總結全課的目的。
四、課後練習。
在家長的陪同下做一次實際購物體驗,要求自己看價格標籤,自己計算金額,自己付帳。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確定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及其換算關係;能力目標是會用小額人民幣解決簡單的購物問題;情感目標是愛護人民幣,體會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掌握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係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購物情境中進行簡單的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一年級學生一般對人民幣都有一些認識,能大致分辨出人民幣面值的大小。學生比較困難的是元、角、分之間的'關係及如何使用人民幣進行購物,如何付錢、找錢等。我根據學生的原有的認知基礎和年齡特點,在教學時突出了以下幾點:
1、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尋找知識與經驗的聯絡。
2、在教師的主導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本課的設計我將自己定位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習材料的提供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試圖讓學生髮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3、在落實雙基的基礎上滲透應用性和開放性。理解和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任何時候都是數學教學的首要任務。我在此基礎上設計學生自主購物活動,適當滲透應用性和開放性,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學法
這節課是一年級的教材,學生的年齡小,但對人民幣的有關知識並不是一片空白。因為日常生活中的買賣活動已豐富了學生對人民幣的感性認識,故在教學時,我對學生放的較開,儘量讓學生多說,力圖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這一教學理念。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時,我設計讓學生小組活動,共同參與到購物遊戲中,使學生在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首先,創設笑笑過六一買文具情境,引出本節課的主題認識人民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
在第二大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小環節:
1、認識人民幣
這裡,由於是學生上過的課,因此人民幣的分類我沒有花時間讓學生動手操作,只是口答了一下分類方法,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認識人民幣的單位。接下來透過看一看、說一說的活動讓學生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以及它們的特點。這裡在交流中豐富學生的識別方法,構建學生對人民幣多種特徵的瞭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教學中教育學生愛護人民幣,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培養。
2、認識元、角、分之間的關係
透過笑笑買文具這一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並在購物過程中讓學生更進一步理解人民幣的功能。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認識了元角分之間的關係。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第三個環節是實踐運用,拓展延伸。首先完成課本P71填一填(1)(2)小題,接下來透過模擬買水果這一購物活動,讓學生在遊戲中進一步鞏固人民幣的換算,完成教學目標。
之後,透過課件你知道嗎我又同孩子一起了解了貨幣的產生過程,使學生對貨幣有了一個更全面、更深入的瞭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繼續探究的慾望。
最後,以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總結全課,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交流傾聽的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不亂花錢的思想教育。
五、說板書設計
認識人民幣
單位: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這樣設計簡單明瞭,重點突出。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為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是在學生已學過“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學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長短的基礎上來學習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並初步認識線段。
1.2教材知識結構和內容分析
本節課主要有兩方面的知識,首先由測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然後進一步引出長度單位釐米和米。(介於同學們對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物體長度有直觀的理解,所以本節課著重點應放在藉助實際動手測量來幫助他們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引出國際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方便他們以後對測量的學習和應用)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經過一年學習,已經認識了100以內的數,學會了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整十數,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認識了圓柱、球、長方體、正方體這些立體圖形,認識了人民幣,並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統計方法。這些知識儲備和學習習慣為我們進一步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3、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知道釐米和米的進率關係。
能力目標:
能選用合適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情感目標:
1、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團結合作的習慣。
2、進一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教學重、難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量的計量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是統一長度單位以及釐米和米。本節課先由測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然後進一步引出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本節課教學的關鍵是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透過種實際操作,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釐米和米的認識。
五、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經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由於年齡較小,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應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遊戲情境、活動情境,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讓他們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識,此外還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法,實現學生的多樣化學習。
學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習中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腦,在課堂上採用多種形式的活動,讓他們在主動參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學步驟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在古代,就有了計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較。比如,拿兩條繩子比一比哪一條長,有時很不方便,人們就選取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長度作為計量的標準,把要比較的物體同身體上選定的那一部分長度來比較,這樣就產生了計量的單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據人體的一部分長度來確定的,把中指頂端一節定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張開的長度定為一尺(現在叫一紮)。裁縫在量一塊布的長度的時候,有的用腳,有的用扎。同學們看這座漂亮的房子,我們想知道它有多長,也需要來量一量。
(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現在我們來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度,有的同學選用小方塊,有的同學選用三角形紙片,有的同學選用小刀,同一本數學書,他們的測量結果卻是不一樣的,同學們總結出了這是因為選用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我們要統一長度單位。
(3)鞏固操練
選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小木塊,來測量這些擺放整齊的物品。(透過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實際測量以後,體會到測量活動中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從而引出國際同意長度單位的新知)
(4)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
(5)練習 我們統一選用小方塊來作為長度單位,測量一下這些物體的長度。用直尺測量鉛筆的長度。(設計以上兩個練習,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七、課堂小結
在練習結束後,讓學生來總結本節課有什麼收穫和感想。充分肯定學生的學習成績並提出新的要求,這能使學生有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同時又引發學生積極探索的慾望。
八、課堂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以動手實踐為主線,遵循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經歷了 “質疑—探究—釋疑”的過程。教學中不僅關注到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關注到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教學內容:
一年級第一學期 P47頁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懂得可用11—20各數的組成,計算十和幾的加法
2、智慧目標:
(1)能口述十加幾的加法的思考過程
(2)會計算十加幾的加法
(3)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意目標: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和諧、活躍的氣氛中學習
教學重點:
掌握“十加幾”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領悟“十和幾”加法的思考方法
教學關鍵:
加強直觀、理解算理、培養遷移和創新能力
教具準備:
配套投影片、自制投影片、口算卡片、小棒、音樂磁帶
教學模式:
“參與——互動”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
一、匯入階段(引發興趣,激發求知慾)
[準備]
1、師:小朋友,今天小白兔和我們一起學本領,咱們比一比,看誰本領學得好。(出示小兔子圖)
策略說明:
新課之前,得用一年級學生天真、求知慾強的好勝心理,讓小動物進課堂,即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使課堂教學進入“參與互動”狀態之中。
2、口答卡片(指名口答)
(1)1個十和3個一合成口
3個一和一個十合成口
(2)1個十和2個一合成口
2個一和一個十合成口
2個十是口
[揭題]
師:小朋友算得真棒,今天我們就用這些知識來學習新的本領。
出示課題:
策略說明:
從20以內數的合成入手,並用卡片口答的方式,喚起學生主動學習的原理,作好知識鋪墊,為進入學習創設了有利的條件。
點評: 為了減輕學生學習新授內容的負擔,老師安排了20以內數的組成。要求學生熟練口答。這樣做對提高學生的筆算能力、筆算速度起到重要作用。又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小動物進課堂,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參與意識。使全班學生在開課後迅速地和小動物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
二、探究階段(指導學法,內化知識)
[探索]
1、投影出示主題圖
(1)觀察(師邊演示邊說:一隻大白兔從左往右推來10個白方塊
一隻小白兔從右往左推來3個紅方塊
並用教棒畫一個集合圍示意)
(2)口述主題圖(要求用三句話)
生:左邊有10個白方塊,右邊有3個紅方塊,一共有幾個方塊?
(3)怎麼計算呢? 生答師板:10+3=13
問:10加3等於13,你是怎麼想的?
(1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13,所以10加3等於13)
(4)看了這幅圖,你還能列出一道加法嗎?
(師再演示主題圖,先出示3塊,再出示10塊,並用教棒畫集合圈)
生根據師的意思口述並列式:3+10=13
師:3十10等於13,你又是怎麼想的?
師:對呀!我們其實還是想:1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13,所以3+10=13,當然也可以這樣想: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
策略說明:
為了直觀、生動地掌握幾加十的計算方法,老師採用電化媒體:拉片式投影,“小兔子推方塊”變得立體形象,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主動參與學習中去。師生透過共同討論,互動進行知識遷移,獲得十加幾的計算方法。
2、投影出示三角形圖
師:請你看三角形圖,數一數,輕聲說三句話,並列出兩道加法算式。
(同桌輕聲說悄悄話,然後請一組同學彙報)
師根據生答板書:10+2=12
2+10=12
師指算式問:這兩道加法算式的答案都是12,你是怎麼想的?
(生答,師小結)對呀,這兩道題我們都可以這樣想:
1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12。
策略說明:
再次利用三角形圖直觀演示,給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透過講講、練練、想想逐步得出十加幾的計算方法,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即重視了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歸納]
師:你們看,這幾道加法算式中有一個數是一樣的,是幾?
(10)另一個數是幾?(指3、2)。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的新本領:十和幾的加法。
我們在計算時可以這樣想:十加幾或幾加十就得到十幾。
策略說明:
透過多種形式,富有童趣的練習,並用師生對口令、說悄悄話等方式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始終處於興奮狀態,促進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和運用,有利於形成技能。
點評:
教師能以學生實際出發,抓住重點,緊緊圍繞20以內數的合成,再借助於三角形圖直觀演示。做到創設情景,讓學生有話可說;因人而異,讓學生有信心地說;具體引導,讓學生知道該怎麼說,使學生學得靈活、學得紮實,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
三、運用階段(加強練習,誘發參與)
[鞏固]
1、擺小棒,說算式
師:請你跟我這樣擺。
生:我就跟你這樣擺。
師:左邊放10根小棒,右邊放5根小捧:一共有幾根小棒?
生擺://////////
生說:算式是10+5=15。
(交換位置,方法同上)
2、題組練習(投影)
10+9=口 10+8=口 10+7=口
9+10=口 8+10=口 7+10=口
先同桌說悄悄話,再一組一組彙報
3、口答卡片
10+5=口 10+6=口 0+10=口 1+1=口
4+10=口 1+10=口 10+10=口 10+1=口
策略說明:
透過各種形式、富有童趣的練習,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和運用,有利於形成技能。
[深化]
4、遊戲:美麗的大森林
(1)投影出示情景圖(美麗的大森林)
師:這是一片美麗的大森林,森林裡有四位很有智慧的樹爺爺(邊說邊出示四棵大樹)
他們要考考小朋友本領學得怎麼樣?
(2)宣佈比賽規則
請你們每個組推薦5位小朋友作代表出來比賽,比一比,哪組做得又快又對。
(3)聽音樂開始比賽。
(4)師講評,優勝組成“☆”。
10+1 7+10 8+10 5+10
9+10 10+8 1+10 9+10
10+5 3+10 10+3 10+0
2+10 10+2 10+6 4+10
6+10 0+10 10+4 10+7
5、課堂總結
(1)今天我們學了什麼新本領?(十加幾的加法)
(2)在計算時,10加幾或幾加10是十幾。
策略說明:
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在美麗的大森林裡,即學到了本領,又陶冶了情操,這是老師精心設計的“點睛”之處。使全體學生群體互動、共同參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作性思維又一次得到了培養。
點評:
最後的作業設計新穎、難易適度、具有坡度、注意選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習題,能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在美麗的大森林裡,即學到了本領,又陶冶了情操,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作性思維又一次得到了培養。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及學情
1.教材分析:“找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是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的符號感,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及數學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節課是《找規律》的第一課時,本課時讓學生探索的都是一些直觀圖形和事物的變化規律。
2.學情分析:學生對於規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礎。在學前階段就曾接受過“找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啟蒙教育。因此,學生對於學習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這部分內容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容易的。他們在生活中、學習中已經或多或少接觸到了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把它作為專項知識進行學習和研究,還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也就是說《找規律》內容是孩子初次正式接觸,怎樣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探索、領悟、創造規律,將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而又因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精力容易煥散但其又很活潑,思維很靈活。如何根據學生的年齡、個性、心理特點揚長避短地進行教學,是我教學設
計的重點。
3.教材處理:基於學情的分析,我將教材進行了嘗試性的處理,以教材中的主題圖作為本節課的第一個層次的練習,而將學生動手創造規律、展示規律、表達規律作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將教學的難度提高,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訓練學生的探究能力。
根據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4.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探索、領悟、創造的規律,並能根據規律指出下一個物體。
(2)透過說一說、畫一畫、擺一擺等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學會從多角度發現規律、創造規律。
(3)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之美,體驗數學之樂趣。
5.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到找探究規律的活動中,自主探究並發現規律。
6.教學難點:能用合理、清晰的語言闡述自己所發現的規律,學會用“重複的一組”來表達規律,並會創造規律。
二、教法與學法
1.教法:
(1)本節課從關注“教”轉向關注“學”,從而進一步轉向關注“人”的發展。為了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層次,並在與同伴交流中獲得進步。在本節課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參與數學活動,
在動態的過程中體驗規律、感悟規律、應用規律,同時獲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節課首先要讓學生能夠從事物中發現簡單的規律,然後能準確清楚的表述規律,最終運用規律解決簡單的問題。
(2)創設多元情景、發展多元智慧。根據“多元智慧”理論,每一個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發展潛能。我創設多元情景,如讀規律、演規律,聽規律,畫規律,欣賞規律等活動,發展學生的多元智慧。
2.學法:《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實踐操作法。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透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我設計了找規律圈一圈、創造規律擺一擺等操作活動,透過學生動手圈、擺、畫,親身感知、體驗事物的排列規律,逐步發展其動手、觀察及推理能力。
(2)自主探究法。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始終做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素材、創設充分學習的空間、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
(3)對比歸納法。讓學生透過觀察、對比,學會歸納總結,同時錘鍊學生表述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感知規律
2.動手操作,探究規律
3.激趣練習,應用規律
4.聯絡生活,欣賞規律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教師教學用書》第14頁有這樣一段話:
重視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直是本套教科書的重要追求。因此新修訂的四版北師大版教材把“綜合與實踐”的內容進行豐富,形成了新的“數學好玩”單元。本節課是數學好玩的第二個內容——“填數遊戲”,旨在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本課是根據數獨遊戲改編的填數遊戲,“數獨”的意思的“單獨的數字”或“只出現一次的數字”。本節課從與數學相關的遊戲中領略其中的奧妙,同時學習在做這些遊戲的過程中能認真思考,舉一反三,感受數學的樂趣,並透過數學遊戲滲透數學文化。
二、學情分析:
在一年級大班額條件下,學生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原因是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弱,缺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有的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審題能力及認真聽題的習慣。學習數學的最好辦法是做數學,玩數學遊戲,重在參與,尤其重在操作。在參與和操作的過程中,才能領會到它的意義。
(基於以上分析,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透過填數遊戲積累推理的經驗,初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在探索、嘗試、交流等活動中,體會填數遊戲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觀察、語言表達、動手和初步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歷史的源遠流長,激發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經歷填數遊戲活動,初步提高學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認真檢查的習慣,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以及學好數學的信心。
我個人認為要想實現以上教學目標,尤其是初步提高學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認真檢查的習慣單靠教材中所提供的兩個遊戲是很難達到的,本套教材編寫的一個基本目的就是用教材提供一個學習的樣例,使我們的老師能在改變自己教學方式的過程中,進一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測驗證這樣一種學習方式。
四、教學流程
於是在教學流程上做了這樣安排:
學生對帶有遊戲性質的內容比較感興趣,為了進一步激發興趣,我創設了和動物學校的動物們玩遊戲的情境。(課件)並且藉助大公雞的話:要想和我們一起遊戲可沒那麼容易,,我要先考考你們的觀察力!
出示這樣的兩組數字題板(課件)一是為了考察孩子的觀察能力,二是為了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來,而且在動物朋友大公雞的鼓勵下自然的過渡到填數闖關遊戲中,同時為孩子理解遊戲規則打下基礎。
“合作闖關”這一環節的遊戲相對比較簡單,在理解了遊戲規則後我嘗試讓孩子們同桌合作完成,並在活動中提醒孩子們檢查:每一橫行、每一豎行的數字不能重複。彙報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方法,並努力讓學生說出為什麼要先填第二個豎行或是第三個橫行的空格。然後放手讓學生同桌合作再完成一個類似的遊戲,學生體驗的成功的喜悅,同時透過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橫行或每一豎行都有3個格子,只要從只有一個空格的那一行開始填就行了。
這個遊戲環節的PPT課件,我在每一個空格都設定了“觸發器”的功能,這樣孩子們在彙報時根據自己的想法先填寫哪個數字,在螢幕上點一下即可,既便於孩子們的講解,又便於其他同學傾聽。
此時小松鼠對大家說:恭喜你們順利闖過第一關,這第二關可沒那麼容易了!
那麼在小松鼠的引導下開始第二關的遊戲。先讓學生猜遊戲規則,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遊戲規則。在遊戲時讓學生說自己為什麼先填下面的5、5、3這三個空格,目的是進一步感悟:從只有一個空格的橫行或豎行開始填數。在巡視時我發現部分孩子面對剩下的4個空格時不知道從何下手,這是本課的難點,孩子們不會是很正常的。這四個空格中的每一個都是所在橫豎兩行的交叉點,需要學生多方面思考才能準確的填出來。而且只要填對其中的一個,其它三個都迎刃而解。這時我沒有包辦代替,而是引導大家去討論剩下的格子該怎麼填。這時我把話語權放給做對的同學,請他們說說自己是怎麼想的。在這一互動環節,不是彙報的孩子站在臺前拿著自己的作品進行講解,而是利用PPT中我課前設計的“觸發器”功能,邊講解邊填寫,這樣使得幻燈片不僅可以表達孩子們的意願,傳輸他們的想法,同時也可以與班級的其他孩子互動,從而使孩子們在探索、交流的過程中體會填數遊戲的樂趣,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PPT的輔助下,彙報孩子說的很棒,但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還是不夠集中,有個別孩子沒有注意傾聽同學發言,於是我藉助課件針對四種情況中的一點進行了講解,這樣在學生的討論及老師的講解中,促進了孩子分析、推理能力的提高。最後檢查每行是否有重複的數字,初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猜測驗證這樣一種學習方式。同時透過交流使學生學會走一步看三步,培養良好的觀察能力。
之後和孩子們共同進行搶答遊戲。而這一環節的搶答遊戲則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這樣一種愉悅的氛圍中進行下一關的挑戰。
第三關:能力拓展數字增加了難度也增加了:第五豎行的兩個空格要與第二橫行和第五橫行綜合考慮才能準確填出。因為在一行當中出現了兩個交叉點,難度增加了,所以原打算和孩子們共同完成,但看到孩子們的表現,這一關我還是選擇讓學生同桌合作,讓學有餘力的孩子在思維上得到更好的鍛鍊。
在遊戲的最後由大象老師的介紹,瞭解什麼是數獨遊戲以及它的來歷,目的是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滲透數學文化,體會數學歷史的源遠流長,繼續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字迷宮是另一個遊戲,我把它設計為實踐作業,目的是讓學生在遊戲中進一步學會簡單的推理。
五、板書設計:
填數遊戲
合作闖關 更上一層樓
1 3 2
2 1 3
3 2 1
5 1 2 4 3
1 3 5 2 4
4 2 3 1 5
2 5 4 3 1
3 4 1 5 2
這兩個問題是教材中的主體問題,之所以作為板書內容,是因為透過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孩子們瞭解了數獨遊戲的填數策略及思考方法,因此這兩個問題在孩子們解決時透過到前面板演、講解,促進了孩子分析、推理能力的提高。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分與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練習8-10各數的分與合的過程。第2題用“猜”的形式鞏固對10的分與合的理解;第3題綜合了8-10各數分與合的內容,讓學生在遊戲中進一步熟悉8-10各數的分與合。第4題讓學生應用對8-10各數分與合的理解填空;第5題透過富有情趣的練習形式,啟發學生靈活應用數的分與合的知識合理作出選擇。第6題是透過填一填,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有條理思考的重要性。第7題是寫數練習。這一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礎,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透過有趣的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鞏固運用學過的知識。
2、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
3、發展學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在掌握10以內數的組成過程中,形成“分”與“合”的思想
本節課的難點:形成“分”與“合”的思想,為以後的加與減的學習打基礎。
二、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練習課是很枯燥的課型,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本課我設計了一個螞蟻旅行的故事貫穿整個練習,讓每一個練習都聯絡起來,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不會讓學生感覺枯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發現法:在分一分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發現出有次序有條理的分法,自己發現出分與合的聯絡。從而掌握一些自己整理知識的方法。
三、說學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觀察比較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習練習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觀察法:在出現實物或是畫面時讓學生用完整的語方表達出來是很好的學習方法。觀察目的確,比如怎麼樣才能又快又好的將各種可能的分法全部分到?先要觀察再思考,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2、實踐操作法: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透過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練習的時候,透過學生動手擺一擺。找一找,親身感知,鞏固數的分與合,從而小結出陣列成的規律與方法。培養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一)情境引入:
因為學生對分與合的知識已經接觸很多,所以先設計每個學生完成一個分與合的練習。這樣有競賽的情況下,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將分與合的題貼到黑板上,學生就利用這些教具進行有序的分解。再小組利用學具進行活動,完成課本第一題,組織交流,要求學生有條理地進行表達,並提醒學生從分與合這兩個角度分別說一說。
(三)玩猜一猜的遊戲:師先示範,在紙上寫上10的分解,讓學生來猜;然後小組進行活動。先由一人在紙上寫好一種分法,再讓其他同學猜。這樣既可鞏固有關數的分與合知識,又可以增強學生的練習興趣。
(四)第三題,我將它改成放風箏的遊戲。說說8-10各數的分與合。在教師示範後,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出題。
(五)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個號碼,第五題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去找朋友。練習時,可以一座房,一座房地考慮。全體學生都動起來,讓學生有興趣去參與教師所設計的活動。
(六)因為事先正好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所以第6題讓每個組的學生都來種一棵小樹。提示學生有次序地填寫。從下往上,左邊的數由大到小,右邊的數由小到大。再讓學生按順序說說各數的不同分法,幫助學生熟練掌握。
(七)寫字練習穿插在課堂中,讓學生在動中能靜一靜。
(八)小結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1
一、創設情境感悟計算方法,體現演算法多樣化
《發新書》這節課的教學是建立在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基礎上實施的,學生對於此課的重難點的認識有了很好的知識儲備。針對這個特點,楊老師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思路。首先,楊老師問:“我們班有男生19人,女生18人,每人發一本,40本夠不夠?”設計了一個與生活實際聯絡相結合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景,針對情景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新的問題,要知道40本書夠不夠,應該算出什麼?學生的解決問題的慾望被調動起來了。接著楊老師用課件出示發新書的情景過程,這一情景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很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感受其情景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已找出數學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接著讓學生思考“你能解決19+18這個問題嗎?”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探討計算方法上。學生由於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會出現多種不同演算法。先讓學生把自己的演算法在小組內交流後再全班交流。在學生感悟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不同演算法後,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體現演算法多樣化。
二、培養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數學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楊老師結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選擇資訊,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能進行解答。教材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楊老師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指導學生選擇一定的資訊,提出問題並抽象出加法算式:19+18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結果。透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交流合作,學會選擇
在教學中,透過分組活動,讓學生在互相交流中學習聽取別人的意見,並對別人的演算法進行理解,使學生的思維空間更為廣闊,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在多樣化的演算法之中,有一些是比較簡單或比較適合學生的,如:豎式計算、口算,楊老師也注重引導選擇恰當的方法。注意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擔任的是引導者的角色。如在討論演算法多樣化時,充分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只是在他們表達不清時幫助他們理清思路、說明,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四、呈現方式多樣,體現趣味性
這節課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擺小棒活動,培養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真正讓學生體會到在學中樂、樂中學。學生在激烈的比賽氣氛中,興趣盎然地、積極樂意地完成練習,這是所有老師都期望的學習場面。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體會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數學意識,發展數學思考,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合作精神。
我認為楊老師的課是一節寓教於樂的成功課,值得我自己借鑑的地方很多。
我認為,這堂課欠缺的是:楊老師在講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的豎式計算時,應注意強調滿十進一的書寫格式,及十位數相加時不要忘記加進位一。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88和89頁,《找規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找規律”在新教材中是一個獨立的單元,“找規律”作為新單元的第一課,非常重要。本單元是從形象的圖形排列規律,顏色交替規律慢慢過渡到抽象的數列規律,如果這節課沒有把握好,那麼對學生後面的繼續學習將會造成阻礙。
知識目標:學生能夠透過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知道下一個物體。
過程與方法:透過觀察主題圖,認識規律同時掌握尋找規律的方法,透過塗色,擺一擺,畫一畫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創設情境,學生能夠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感受數學的美。
教學重點:透過圖形或物體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並會知道下一個圖形或物體。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具、學具的準備
二、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思想上努力體現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教學活動中。在教學方法上,採用遊戲、直觀演示、動手操作、引導探究等教學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遊戲、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悟出找規律和創造規律的方法。
在教學設計上,注意重點內容的處理,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手段上,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了教學的效果。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找規律、創造規律的主要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由魔術匯入,在變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規律的存在。
設計意圖:透過教具的輔助,演魔術的情境,體現新課程標準情境教學的理念,意在創設一個與學生生活聯絡密切的情境,促使他們較快融入其中,並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2、課件出示主題圖──小朋友在佈置教室。
設計意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發現什麼,都是怎樣排列的,他們的擺放都是有規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順序擺放。由此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規律,也就是一種物品擺放的規律是什麼?
(二)引導探索、認識規律
設計意圖:此環節分三個層次,先出示“彩旗”,引導學生找規律;接著同時出現“燈籠”圖、彩花圖和“小朋友排隊”圖,由學生同桌討論找出規律;最後彙報說清規律。
(三)動手操作、鞏固發展
1、擺一擺,猜一猜。
2、塗一塗。
設計意圖:完成老師的任務,設計一條手鍊,這樣學生的思維就能更好地發散並創設出更多的、更復雜的規律,從而培養他們大膽創新的意識。
此環節重在體現新標準“玩中學、做中學”的新理念,以“聽會忘,看能記住,做才能學會”的教育理論為指導。
(四)聯絡生活、運用規律
1、聯絡生活找規律。(課件出示“生活中的規律”圖)
2、做規律
聽規律,做出有規律的動作等。
3、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透過按規律擺學具環節,對“規律”的感知、體驗已得到加強,已能判斷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所以此環節承上啟下,意在讓學生意識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有用的,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又體現“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符合新課標和新理念。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3
一、教材分析
《跳繩》是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第三單元的一節新授課,本課是在7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8的加減法教學的。學生基本掌握了簡單的說和算。
二、學生分析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0-10並掌握了7以內的加減法,已具備瞭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這個班的學生大部分上過學前班,數的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學生會看圖說算式。所以這節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提出相關的加減法問題的能力,組織學生交流加減法算式,體會加減法之間的關係。
三、說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並掌握“8”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讓學生能根據實際情境列出算式,並能說出算式的含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3、指導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
4.初步養成仔細觀察、主動思考、認真傾聽、大膽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
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正確計算“8”的加減法,掌握計算方法。
難點:能用“8”的加減法解決問題。
四、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採取情景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引導學生結合情景圖,鼓勵學生仔細觀察、主動思考,然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說出演算法,掌握8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五、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口算。
(二)創設情景引入。
(三)學習新知。
課件出示課本第38頁主題圖
1、仔細觀察圖,從圖中你發現了那些數學資訊?
2、提出問題並解決
(1)一共有幾個小朋友?你能列算式解決嗎?
(2)你能說一說算式中各數字的含義嗎?
(3)你是怎麼計算出來的?能給大家講講嗎?
(4)根據剛才找到的數學資訊,你還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嗎?你能說說這個算式表示什麼嗎?
(5)你能提出一個用減法解決的問題嗎?
3、師寫算式學生猜算式表示的意義。
4、“8”的組成。
學生動手操作將8個桃子分給兩隻猴子。
5、說一說。
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結合給出的算式3+5=□進行交流。
練習
1、課本練一練1、2題。
2、手指遊戲:同桌兩人進行,要求兩人的手指合起來是8個。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的表現怎麼樣?
(五)作業佈置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第三課時的內容。
2、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
《左右》是前後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後上下要困難一些。“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透過學習,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以後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教學目標
(1)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體會其相對性。
(2)在認識“左右”的過程中,培養初步的判斷能力,能夠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並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透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4、教學重點: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
5、教學難點: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二、說教法
本節課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和學習,重視讓學生親身體驗,因此,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充分挖掘現場課程資源來啟發學生進行學習,並採用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一個廣闊、自主的空間中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觀察與操作中認識和體驗左右。
1、首先,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情境,與學生交流談話,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有的兩隻手,一隻是左手,另一隻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與右,並且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慾望。
2、在學生初步感知“左右”後,以學生原有的經驗出發,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一說”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做一做”小遊戲,聽口令做動作;“擺一擺”學具等。讓學生在這些簡單而有趣的活動中辨別左右,加深對左邊和右邊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學生既感到親切而又不覺得枯燥,樂與參與學習。
3、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身邊的實際生活相聯絡,“左右”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處處可見,因此,除了認識和體驗“左右”外,還要引導學生懂得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左右”的認識,並且體驗到數學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說學法
低年級兒童好奇、好動,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應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徵,因此,學生的學習應以活動為主,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基於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左右”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不一定準確判斷的情況下,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透過說、找、做、擺、看、練的活動,逐漸加深對“左右”的位置關係的認識。
1、說。是從生活經驗入手,說左右手分別能做哪些事,這是對左右的初步認識。
2、找。是找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這是對左右的進一步瞭解。
3、做。這是聽口令做動手的小遊戲。除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加深學生區別左與右。
4、擺。透過擺學具,使學生把對左右的認識變成得心應手的知識。
5、看。這是讓學生觀察由於他們的轉動,右邊事物的不同,初步體驗左右的相對性。
6、練。達到鞏固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談話:同學們,淘氣和笑笑他們平時可喜歡玩遊戲了,你們喜歡嗎?喜歡的請舉手。你知道你舉的是哪一隻手嗎?(右手)那麼另一隻手就是(左手)。
2、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對新朋友:左右(板書)
(二)操作活動,認識左右
1、親身體驗,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來舉手發言,還可以做什麼?(拿筷子吃飯、拿筆寫字……)左手呢?(吃飯時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能幫我們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還有這樣的好朋友嗎?(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腳……)
2、小小遊戲,進一步認識左右
(1)動一動:張開你的左手搖一搖,張開你的右手搖一搖;伸出你的左手向左轉一圈,伸出你的右手向右轉一圈。
(2)聽口令做動作: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跺跺你的左腳,跺跺你的右腳,左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肩……
3、擺擺學具,辨別左右
(1)動手擺:鉛筆在最左邊;小刀在最右邊;文具盒在中間;橡皮在文具盒的左邊,鉛筆的右邊;尺子在小刀的左邊,文具盒的右邊。
(2)說一說: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尺子的左邊有什麼?右邊呢?
(3)打亂學具,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
(三)引導觀察,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1)同桌同學面對面站著,觀察左手和右手,你發現了什麼?
(2)轉動方向,觀察左邊和右邊的事物,你發現了什麼?
(3)小結:方向改變了,左邊右邊也改變了。
(四)聯絡實際,解決問題
(1)解決課本60頁“找一找”。
出示掛圖:
師:這位小朋友遇到了一個難題,你們能幫助他解決嗎?這位小朋友想到小明家玩,可他只記得上樓左拐是小明家,小明住在幾號房呢?
(2)解決“練一練”第3題。
A、師:停車場的管理員聽說你們學會了新知識,想請大家幫忙解決一個問題,看看是什麼吧。
B、出示掛圖:從右邊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輛車。
C、交流說說是怎樣想的。
(3)解決“練一練”第5題。
A、出示掛圖:想一想,他們都是靠右邊走的嗎?
B、小組討論、交流
C、到樓梯去走一走,親身體驗一下
D、小結:我們不僅僅上下樓梯時要靠右邊走,在馬路上行走時也要像這些小朋友一樣靠右邊走。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安全。
(五)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六)拓展延伸
同學們回家後,看一看你們家左右兩邊分別是誰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