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有關五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8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有關五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8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分享。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本小節在學生認識了一格代表2個單位、5個單位的縱向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透過兩個例題繼續介紹一些常見的條形統計圖:一種是橫向條形統計圖,另一種是起始格與其他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根據統計圖表進行初步的資料分析,透過分析尋找資訊,並根據這些資訊作出進一步的判斷和決策。

  學生透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對條形統計圖的結構、資料的表示方式,以及條形統計圖的作用,都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為下一階段學習折線統計圖打下堅實的基礎。

  和前幾冊教材的要求相同,我們不要求學生完整地製作條形統計圖,只要學生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完成統計圖就可以了,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知識發展水平確定本節教學目標及重點:

  (1)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條形統計圖的意義,會看條形統計圖;

  (2)初步學會製作條形統計圖;

  (3)正確分析條形統計圖,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說教學方式方法:

  要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於學生已經有了很多關於條形統計圖的知識基礎,教學時可以放手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識,透過這種學習方式,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開放性。本節課的內容簡單,發揮優生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及圖

  某商店六月一季度礦泉水銷售情況統計表(略)

  學生完成統計圖、

  (複習旨在回顧舊知調起學生知識基礎,為本節內容做好知識鋪墊)

  過渡:統計圖還可以怎樣畫?(激起學生學習慾望)

  二、直接出示教材上的橫向條形統計圖(空白)。

  學生說說這個統計圖與以前見過的統計圖有什麼不同,它的橫軸表示什麼,縱軸表示什麼,然後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知識,透過小組討論,自行完成統計圖。

  (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創意,設計出各種各樣的橫向條形統計圖。此時,學生的設計方案可能是很開放的,例如,有的學生只是把縱向條形統計圖進行90度旋轉,得到的橫向統計圖橫軸與縱軸的方向始終與規範的統計圖不一致(其實,這些“統計圖”也同樣反映這些資料的狀況,只是不夠規範而已)。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教師再出示規範的橫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完成,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最後,讓學生討論一下:如果下週要進貨,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哪種品牌的應該少進些?並說明理由。透過討論,使學生髮現資料背後隱藏的資訊,利用統計結果進行決策,體會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這部分屬於知識拓展,這也是學習本節課的根本目的所在,學到了數學知識要為我們生活所用)

  四、課後習題指導,鞏固知識,學以致用。

  課後小記:

  本節課的知識較為簡單,容易理解,學生踴躍參入學習,學習效果好,組內學習氣氛熱烈,設計出了不同形式的統計表(只是不夠完善而已)。但是在教學中對學生畫統計圖的水平估計過高,從而導致浪費太多時間,這是因為課前準備不充分造成的,如果在課前每組學生製作一份空白圖樣,將會使教學效果更加完美。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資訊窗4的內容:《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

  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求幾個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及“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透過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分數連乘法,既為學生提供練習分數乘法計算的機會,又為學生學習分數連除以及乘除混合運算作了準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並結合課標的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問題的數量關係,掌握分數連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讓學生在“用數學”活動中,學會收集、選擇和加工資訊,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在共同探討中培養合作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問題的數量關係,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難點是用分數連乘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充分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化抽象為直觀,把計算學習和解決問題有機結合,並注重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理解數量關係,是突破本課重難點的關鍵所在。

  教學方法:

  五年級學生的思維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已有了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創造性成分也比中年級有所增強。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採取數形結合的方法,藉助線段圖幫助學生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使直觀教學與抽象概括有機結合,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計算方法。基於以上認識,在本節課教學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以教材的情境設計為依託,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這幾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

  (2)“探究--研討”法:當學生提出問題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3)數形結合法: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內容比較抽象,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難度。教學中採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利用線段圖把抽象的知識與具體的圖形聯絡起來,從而有效降低教學的難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主要是透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理解概念掌握規律並形成知識和技能,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由於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分的問題中有兩個單位“1“的量,預計學生在分析問題時會把兩個單位‘1”混淆,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解題思路的教學,分析題意時讓學生反覆說每一步是把誰看作單位一在算什麼,使其在理清數量關係的前提下進行思考,達到理解掌握的目的,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

  一、回顧舊知,匯入新課

  課堂伊始,我就讓學生先做一組尋找單位“1”的練習題:

  (1)白羊的只數是黑羊的3/8。

  (2)梨重量的1/5和蘋果的重量相等。

  然後又設計了給上兩題補充一個已知條件口頭提出問並解答的練習:。

  (1)有40只黑羊,白羊只數是黑羊的3/8。……

  (2)梨重量的1/5和蘋果的重量相等,有40千克梨,………

  這節課我們就繼續利用單位“1”來解決更多的問題。

  這一環節中兩個練習題的設計,有層次有梯度的複習了有關單位“1”的知識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熟悉單位“1“,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新課匯入乾脆、利索、自然,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參與到新知的學習中去。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課本情境圖:裝一個紅沙包需要60克玉米。裝一個綠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紅沙包的3/4。裝一個黃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綠沙包的7/9。根據上面的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提問板書:

  (1)裝一個綠沙包需要多少玉米?

  (2)裝一個黃沙包需要多少玉米?然後問學生:解決這兩個問題哪一個稍複雜一些?為什麼?

  從生活情境入手匯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道理。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內容

  “檢視與投影”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數學課程標準》在每一學段要求不同。第一學段是“能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第二學段是“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第三學段是“正式學習投影和三檢視的知識。所以在本冊教材中沒有給出檢視的概念,而是採用“從不同方向觀察”的表述。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透過觀察實物,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係和形狀。

  3、透過拼搭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和推理能力。

  三、教材的編寫特點

  透過各種方式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不僅設計觀察活動,而且設計了需要學生進行想像、猜測和推理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例如,呈現從不同方位觀察一個立體圖形所得到的三個圖形,讓學生用正方體搭出相應的立體圖形。這就要求學生要根據已有的圖形的表象,不斷在頭腦中對這些表象進行組合和調整,最後再透過拼擺進行驗證,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鍛鍊。

  四、具體編排

  例1

  透過觀察小藥箱的活動,說明從不同方向觀察立體圖形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所有的面;使學生能夠辨認從正面、左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建議:

  (1)提供相應實物,讓學生站在不同的位置進行觀察,說一說自己看到的是哪幾個面。使學生體驗到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並且發現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長方體所有的面,而最多隻能看到它的三個面。

  (2)指導學生分別從正面、左側面和上面進行觀察,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方向看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

  (3)注意:①提供給學生的實物要足夠大,觀察時,視線都要垂直於被觀察物體的表面。②使學生明確,這裡所說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對於觀察者而言的。③還可以讓學生從右側面和背面觀察這個物體,描述所看到的形狀。

  例2及“做一做”

  透過讓學生觀察兩個簡單立體圖形組合的活動,學會辨認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兩個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

  前面學生學習的都是從不同方向觀察一個物體,這裡是進一步學習從不同方向觀察兩個物體的位置關係和形狀。

  教學建議:

  (1)讓學生根據頭腦中已有的從不同方向觀察這些立體圖形所得到的形狀的表象,結合這兩個物體的位置關係進行判斷。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以提供相應實物,讓學生透過觀察進行判斷。

  (2)讓學生實地進行觀察,檢驗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3)做一做呈現了從正面觀察兩個物體得到的一組圖形,讓學生判斷可能是觀察哪兩個物體的組合得到的。“根據從一個方向看到的圖形,判斷是哪兩個物體”要比“給出兩個物體,辨認從某一個方向看到的圖形”所要求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更高。教學時,可以將練習八中第2題作為基礎,引導學生先想一想這兩個立體圖形可能是什麼,並根據這兩個平面圖形的位置進行猜測,再驗證。

  例3及“做一做”

  呈現觀察4個小正方體搭成的一個簡單立體圖形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學習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立體圖形。

  教學建議:

  (1)讓學生辨認從不同方向觀察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

  (2)讓學生用4個小正方體在小組中擺出不同的立體圖形,再指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觀察。對觀察的結果進行比較,並認識到從同一角度觀察不同形狀的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也可以逐步提出要求讓學生進行拼擺,例如:用4個小正方體拼擺,先使從正面觀察這個立體圖形得到的圖形與例題中的相同(會有無數種可能);再使從左面觀察到的圖形與例題相同(也有無數種可能);最後,使從上面觀察到的圖形與例題相同(只有一種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斷提問“能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了嗎”,使學生認識到僅僅依據從一個或兩個方向看到的圖形不能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教師還可以增加小正方體的數量,進行類似的活動,但注意數量不宜過多。

  (4)做一做呈現觀察4個小正方體搭成的兩個簡單立體圖形的組合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學習辨認從不同方位觀察到的兩個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可以讓學生直接判斷,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以提供相應的實物幫助學生判斷。

  (五)教學建議

  1、準備好必要的教具和學具。

  由於本單元有大量的觀察和拼搭等活動,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套相應的學具。可以結合實際,指導學生自制學具。

  2、注意讓學生真正地、充分地進行活動和交流。

  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經歷觀察、想像、猜測、分析和推理等過程,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鍊,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因此,教師要切實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要讓所有的學生都真正地、實實在在地進行觀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讓教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和回答來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和親自思考。並應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啟發。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在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約分、通分、分數的大小比較等知識,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五年級學生已經能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並且已經初步具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據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為:

  1、知識技能目標:複習同分母分數的相加減,讓學生自主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能正確的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2、過程與方法:透過讓學生經歷探索加減法的計算過程,感受到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相加的道理,體會到數學的內在聯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遷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運用通分解決異分母分數不能直接相加減的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學生在前一個單元裡已經熟練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幾節課裡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明確了分-數單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減。因此,對學生而言,作為構成計算法則的兩個重要成分都已學過,在這節課,無非是引導學生想到“化異為同”,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來溝通新舊知識,好在學生已從“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裡學會了這一招“化異為同”所以在這節課裡要求學生再用“化異為同”來解決問題並不難。

  三、說學法

  透過學習新課標,使我明白: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基於新課標的上述理念,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

  (一)匯入

  1、複習同分母分數的相加減及其運算規則

  2、課題的引入

  (二)教學新課

  1、新授

  2、鞏固和複習

  3、課堂總結

  (三)練習

  1、做一做

  2、判斷計算是否正確並說明理由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複習同分母分數的相加減及其運算規則

  首先我給出一組題目,讓同學們回顧同分母的加減法及其運算規則,為後面傳授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起了很好的引導。(2/95/9=1/83/8=5/6–3/6=4/5–3/5=)其中還有複習了約分的知識,檢驗同學們課後的學習。

  2、課題的引入

  根據課本的知識,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用學生的慣性思維讓他們自己提出“1/43/10=”式子,這就與我們以前所學的內容不同,讓他們發現其中的問題。然後同學們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教學新課

  1、新授

  這一環節是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讓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索,提出“通分化為同分母”這個關鍵點,然後讓同學們動手做一做。

  2、鞏固和複習

  首先我在其中穿插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然後再鞏固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這其實都貫徹著“只有相同的單位才能相加”

  3、課堂總結

  讓同學自我總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法則:首先通分化為同分母,然後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

  (三)練習

  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方法後,還必須透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拓展、創新,形成技能,發展智力。

  1、做一做

  讓同學瞭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最關鍵是透過通分把異分母轉化為同分母

  2、判斷計算是否正確並說明理由

  讓學生找出解題過程中的錯誤,學生會仔細檢視每一道題的每一步,並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改正,有助於鞏固正確的解題方法。題中的錯()誤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通達改正練習,引以為戒。學生指出錯誤後,可要求完整地寫出正確的解題過程,以形成正確的概念

  五、教學效果分析

  回顧本節課的授課過程,本次對課堂評價實效性的探索還是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各教學環節都較好地體現了評價的服務性、導向性和激勵性等功能。

  複習引入環節中,在收集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階段,針對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渴求讚揚和鼓勵的心理特點,給予合理的,積極的,肯定的課堂即時評價。教師主要應用準確、巧妙、富有感染力、充滿真情的激勵性語言,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熱情地給予褒獎。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泰山小學的高崇輝老師,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比的基本性質。

  首先,我來說一說教材,我講的是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九冊63頁比的基本性質,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比和分數、比和除法的關係以及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的商不變的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根據本節課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透過自主探索、比較類推出比的基本性質,掌握化簡比的方法,並會利用比的基本性質把一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抽象概括能力。

  3、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絡,向學生進行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並將理解並掌握比的基本性質,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用比的基本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探究學習的方法,教學媒體的使用:多媒體。

  接著我來說一說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

  一、創造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上課伊始我詢問學生:“同學們喜歡喝蜂蜜水嗎?”大部分同學會說願意並會表示他們願意喝更甜一些的。這時我會適時的向學生說明其實小明同學和大家一樣也喜歡喝甜的蜂蜜水,這不小明的媽媽給小明準備了兩杯蜂蜜水,但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這下難壞了小明,聰明的同學們,你們願意幫助他嗎?電腦演示多媒體課件演示:第一杯360毫升的水,40毫升蜂蜜;第二杯180毫升的水,20毫升蜂蜜;同學們會興致盎然,想盡各種辦法幫助小明。有的同學會根據商不變的規律確定選哪杯都可以,因為360毫升的水是40毫升蜂蜜的9倍,180毫升的水是20毫升蜂蜜的9倍即360÷40=180÷20;有的同學會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確定選哪杯都可以,因為40毫升蜂蜜是36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20毫升蜂蜜是18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即40/360=20/180,學生會想盡各種辦法幫助小明解決這個問題。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每一個學生都是熱情的,都是樂於助人的,尤其是願意幫助同學解決問題,因此一聽說幫助同學,學生會產生極大的興趣興趣就是學生思維的原動力,只要有興趣,就會產生創造性的源泉。另外同學的困難又是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這有利於學生憑藉生活經驗主動探索,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同時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

  二、引導學生髮現規律,總結比的基本性質

  1、 猜想規律

  師:剛才同學們利用商不變的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幫小明解決了問題。你們還記得它們的內容各是什麼嗎?

  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合作中說出商不變的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內容。螢幕出示文字內容。

  我接著詢問在分數的基本性質裡,有哪些詞很關鍵?在商不變的性質裡,有哪些關鍵詞?缺少他們行嗎?為什麼?

  這回你們又會想到什麼呢?(比的基本性質)那麼,比的基本性質該是怎樣的呢?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探討它。

  (板書課題:比的基本性質)

  2、 實踐探究

  師:觀察除法的基本性質(手指向商不變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質應該是怎樣的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組裡說一說。

  (1)小組討論

  (2)彙報結果:學生根據討論結果發表意見。

  (3)師生共同總結比的基本性質的內容。

  (4)強調

  學習了比的基本性質,你認為哪些詞語是很重要,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點什麼?(同時、相同、0除外)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先透過學生回憶已學舊知,進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質,放飛了學生思維,讓他們自主地依據已有知識經驗,在觀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開合理的想象與多角度思考,在有理有據表達、建立在對意義求真求準的對比中生成、完善了概念。也讓學生體會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識自學新知的學習方法,進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絡與區別。然後透過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質,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領悟了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學習方法,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絡,又培養了學生初步的類比推理能力。

  三、 教學例1

  1、說明。利用商不變性質,我們可以進行除法的簡算;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我們可以把分數約分成最簡分數(板書:最簡分數)。同樣,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板書:最簡單的整數比)

  2、討論:怎麼理解“最簡單的整數比”這個概念?在小組裡議一議。

  3、指名彙報,形成共識:

  ㈠必須是一個比;㈡前項、後項必須是整數,不能是分數或小數;㈢前項與後項互質。

  4、化簡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1)14:21 (2)1/6 :2/9 (3)1。25:2

  學生板演,其餘同學各抒己見說出不同方法。

  師生共同總結整數比、分數比、小數比的化簡方法。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最簡單的整數比”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這裡摒棄了由典型的個例入手解釋“最簡單整數比”的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採用讓學生先討論、後彙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認識的方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互動交流中自發地嘗試利用已有的知識來解讀新概念。同時,教師試圖透過對較簡單的整數比的化簡,給學生一個運用性質解決具體問題的範例,為前後項是分數、小數的比的化簡作了“跳一跳,可摘到果子”式的充要鋪墊。學生在小組內部交流基礎上進行組間的合作交流,讓每個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提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合作中學生互相幫助,實現學生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往能力,使學生思維進入高潮。

  四、實踐運用

  我設計了四部分練習題。

  第一部分填空題包括3道題:

  1、3:8=(3×2):(8×□)

  2、15:10=(15÷□):(10÷5)

  3、5:3=(5×□):(3×□)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學生加深對比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尤其是最後一題使學生在填空過程中體會到可以填“除0以外的所有相同的數”,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第二部分根據比的基本性質判斷下列各題

  (1)4 :15=(4×3):(15÷3) ( )

  (2)3/5:4/7=(3/5×6):( 4/7×6) ( )

  (3)10 :15=(10÷5):(15÷3) ( )

  (4) 7 :9 =(7+5):(9+5) ( )

  第三部分應用比的基本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師:上課前老師統計了咱們班參加課外活動小組的人數,下面同學自己讀題,然後試著解決這些問題,如果遇到困難同桌之間或小組之間可商量解決。

  我們班共有學生48人,男生28人,女生20人:

  (1)請寫出我們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比,並將這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2)在課外小組活動中,我們班參加美術小組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1/4,參加科技小組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3/8,請寫出參加美術小組和科技小組的人數比,並將這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3)參加體育小組的人數是舞蹈小組的1。5倍,請寫出參加體育小組和舞蹈小組的人數比,並將這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把學生引入到現實情境中進行“再創造”

  活動有利於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使原來枯燥乏味的數學題有了“應用味”,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會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尊重學生各性,讓課堂成為學生髮揮個性的天地,成為自我賞識的樂園。

  第四部分思考題

  1:8=(1+4):(8+□) 6:10=(6-3):(10÷□)

  讓學生從實際出發,根據解決問題的條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提高了學生全面分析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的是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問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五、評價體驗

  比的基本性質,是同學們透過自己主動探索,合作研究發現的,並能根據這一性質解決實際問題,回顧我們的學習過程,誰來談談你的收穫和感受。

  這一部分是對學生學習的一種激勵評價,使學生體驗到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喜悅,激發了學習興趣,樹立學習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們老師批評指正。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教學內容:

  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現代小學數學》第八冊).

  教學目的:

  1.理解並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2.透過觀察、操作、概括、總結,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3.教育學生養成細緻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在總結、歸納“規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教學難點:

  熟練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教學用具:

  電腦輔教軟體,實物投影,填數用表,數學卡片和一個鈕釦.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出示數位順序表:

  問:(1)說出每個數所在數位,並表示多少?

  (2)看這個表,說明哪兩個數位間進率是10,或者進率是100?

  2.注意觀察(電腦演示)

  2.576<25.76<257.6

  (1)將25.76的“.”向右移一位,變成257.6.

  問:1)你看到了什麼?

  2)比較25.76與257.6的大小.

  (2)將25.76的“.”向左移一位,是2.576.

  問:1)你看到了什麼?

  2)比較25.76與2.576的大小.

  二、匯入:

  看來小數點的位置直接影響了小數的大小,那麼小數點位置的移動,會引起小數大小的怎樣的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這個問題(出示題目).

  三、新授:

  (一)下面我們以小組合作的方法研究這個問題.

  1.(每組一個學具袋一個表),請組長分工,大家一起利用學具按照表上的要求,邊擺邊填,並找出規律.

  2.反饋.

  3.說說填表的方法

  把0.6小數點向右移一位,0.6m→6m=600cm.

  把0.6小數點向右移二位,0.6m→60m=6000cm.

  把0.6小數點向右移三位,0.6m→600m=60000cm.

  4.獨立思考:將0.6m→6m,0.6m有什麼變化?

  0.6m→6m原數擴大10倍.

  0.6m→60m原數擴大100倍.

  0.6m→600m原數擴大1000倍.

  5.你怎樣看出從0.6m→6m,原數擴大了10倍?還可以怎樣想?

  ①因為6m的6在個位,0.6m的6在十分位,個位和十分位進率是10,所以原數擴大了10倍.

  ②還因為0.6m=60cm,6m=600cm,600cm是60cm的10倍.0.6m變成6m,原數擴大10倍.

  6.從0.6m→60m,擴大100倍,道理是什麼?從0.6m→600m,擴大1000倍,道理也相同.

  7.根據大家發現的,你能概括出小數點右移,原數怎樣變化?

  小數點右移一位,原數擴大10倍.

  小數點右移二位,原數擴大100倍.

  小數點右移三位,原數擴大1000倍.

  8.老師板書“右移擴”.

  (二)

  1.還有沒有不同的移動方法?

  2.反饋:

  小數點左移一位,0.6m→0.06m,0.6m縮小10倍.

  小數點左移二位,0.6m→0.006m,0.6m縮小100倍.

  小數點左移三位,0.6m→0.0006m,0.6m縮小1000倍.

  3.你怎樣看出0.6m→0.06m,縮小10倍?還可以怎樣想?

  4.同組互相說其他道理.

  5.根據大家發現,請你說說小數點左移,原數怎樣變化?

  左移一位,原數縮小10倍.

  左移二位,原數縮小100倍.

  左移三位,原數縮小1000倍.

  6.老師概括並板書“左移縮”.

  (三)

  1.根據以上發現,我們可概括出原小數點位移的規律是:

  2.小組熟讀規律.

  3.老師有一問題,請教大家.

  (1)把0.6的小數點右移一位,為什麼不寫成06?板書:06

  (06是6,沒有小數部分,0省略不寫.)

  (2)把0.6的小數點左移一位,為什麼不寫成.06?板書:.06

  (因為整數部分沒有數,要補0佔位.)

  (四)小結:透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不但發現了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而且還應記住在移動小數點時要注意添0去0的問題.

  四、鞏固練習.

  (一)選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入中:

  1.把0.09擴大100倍,小數點應向

  1.左移二位

  2.右移二位

  2.把3.72縮小100倍,小數點應向

  1.左移二位

  2.右移二位

  (二)根據箭頭指向,請說明小數點是怎樣移動的?引起原數怎樣的變化?

  (三)電腦出示練習

  1.師出生答:34.81→3.481 1.34→134

  2.師出生答:(可進行比賽遊戲)

  3.師出生答:24.056×1000÷1000=24.056

  478.32÷100×1000=4783.2

  五、小結:

  這節課大家學得不錯,下面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叫——

  小數點的悲劇

  有一著名宇航員獨自駕駛“連萌一號”在太空中作業,當他圓滿完成任務返航途中,突然飛船發生了不可解決的故障,原因是由於檢查員的疏忽點錯了重要資料的小數點.在人生最後兩個小時裡,這位勇敢的宇航員沒有悲傷,而是堅持工作著.最後他在與女兒訣別時說:“我要告訴你,我親愛的女兒,我也要告訴全世界的小朋友,一定要認真對待學習中每一個數,每一個小數點,不要再讓小數點的悲劇發生了!”“連萌一號”消失了,這場小數點的悲劇結束了,但是請同學們牢記住這位宇航員的話吧!

  下課!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三角形的面積。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材第九冊第六單元“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中的第二節。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的編排加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如求三角形的面積,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擺已學過的圖形。一方面啟發學生設法把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另一方面主動探索研究的圖形與已學過的圖形之間有什麼聯絡,從而找出面積的計算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公式告訴學生。這樣既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教材中的插圖給出了轉化的操作過程,同時滲透了旋轉和平移的思想,以便於學生理解公式的來源。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按照新課程理念,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探索並掌握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並能應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探索學習活動中,培養實踐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體會數學問題的探索性,並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成功體驗。

  三、說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發展遷移原則。運用遷移規律,引導學生在整理舊知的基礎上學習新知。

  2、加強學生動手操作。在學生拼擺實驗的基礎上,透過課件演示,採取旋轉、平移的方法,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加深學生對三角形面積公式來源的體驗和理解。

  本節課在學習方法上我側重以下幾點:

  1、學會以舊引新,掌握運用知識遷移、學法遷移進行學習的方法。

  2、操作實驗法。學生自己動手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擺出自己學過的圖形,弄清三角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係。

  3、學習討論法。在操作實驗的基礎上,討論三角形的底和高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係,從而總結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四、說教學過程

  針對上述內容的`需要,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式:

  一、激情導課

  1、師:同學們,我們來玩一個遊戲好嗎?(好)。請大家拿出信封內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聽好了,既然是遊戲當然就有遊戲規則,請想一想,如何在每個圖形上折一次,使摺痕兩邊的形狀、大小完全一樣,先思考或討論有幾種折法,再開始折,並用彩色筆畫出摺痕。

  2、小組學生代表上臺彙報操作結果。

  3、師根據彙報有選擇地在黑板上貼出以下四種折法:

  4、讓學生觀察後提問。

  師:這三個圖形分別折成了兩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什麼圖形?

  生:這三個圖形分別折成了兩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三角形。

  師:如果我們知道長方形長為30釐米,寬為20釐米,它的面積是多少?每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你是怎樣求出來的?…

  從而引導學生可以先求長方形面積,再算它的一半就可以

  那麼如果有一塊花壇形狀是這樣普通的三角形,面積怎麼計算呢?我們今天一起來研究,大家有興趣嗎?(教師板書課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拿出信封裡面的學具,從中找出兩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你能發現了什麼?同時在拼時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課件出示以下問題)

  A、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能拼出什麼圖形?

  B、拼成圖形的面積你會算嗎?

  c、拼成的圖形與原來每一個三角形有什麼聯絡?

  (學生在小組裡動手拼一拼,並相互交流以上問題)

  2、操作探索。

  (1)小組合作探索、操作。

  (2)小組交流。(學生積極踴躍的動手動腦,教師融入其中並適當給以啟發)

  3、展示交流

  師:同學們,方法找到了嗎?哪個小組上來彙報?

  生:好,我們拿的是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我們將其中的一個三角形進行旋轉,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我們發現這個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這個銳角三角形的底。高等於這個三角形的高。因為每個銳角三角形的面積等於拼成的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所以這個銳角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三、檢測導結

  解決實際問題,並進行課堂小結。

  透過分層次的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既鞏固了學生對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應用,又使學生感受到三角形面積公式的變形應用,同時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最小公倍數第一課時。是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發現、歸納的基礎上認識並建立並理解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的過程。

  2、結合學情與新課程標準對本環節的要求,分析教材編寫意圖: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更為豐富,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採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淺入深地促使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瞭解了整除、倍數、因數以及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透過寫出幾個數的倍數,找出公有的倍數,再從公有的倍數中找出最小的一個,從而引出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接著用集合圖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數,以及這兩個數公有的倍數,這一內容的學習也為今後的通分、約分學習打下的基礎,具有科學的、嚴密的邏輯性。

  (二)對教材的處理意見

  1、教材中鋪磚對於理解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比較抽象,不利於建立對概念的理解。所以把“原來鋪牆磚”的題目改為“找兩人的共同休息日”來建立概念。原因有三:首先,學生的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其次,有效的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再者,課堂中最有效的時間是前15鍾,做好這段時間的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把這一比較難理解的環節放在後面。

  2、新授課中補充生活例項,引導學生從意義的理解來,解決實際問題,透過解決問題來理解意義。理由是:數學教學應密切聯絡學生的現實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3、課堂習題進行了有明確針對性與目的性的改變。(後述)

  (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2)透過解決實際問題,初步瞭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應用,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滲透集合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教學重點

  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建立。理由是:《標準》中要求4—6年級的學生能找出10以內任意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應放在學生對數的概念的認識上。

  3、教學難點

  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生活實際問題。理由是:《標準》中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技能。但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普遍較低,所以要達到《標準》中的要求這無疑是重點中的難點。

  二、說學法

  1、學情分析

  小學生的動手欲較強,學生認識數的概念時更願意自主參與,自己發現。再者,學生個人的解題能力有限,而小組合作則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數學思維,透過交流獲得數學資訊。

  2、學法指導

  透過動手,讓學生在月曆紙的上動手找一找,圈一圈;透過動口,在概念揭示前,學生動口說一說。給學生機會說動手之後的感悟,還可以在個人表達的同時傾聽他人的說法。

  三、說教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標準》中的要求,也為了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我將本節課設計成寓教於樂的形式,將教學內容融入一環環的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的過程中。

  1、利用情境引入新課,透過月曆探索新知。

  學生在月曆上找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兩個數的倍數關係

  2、順其自然地滲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學生探索後,用自己的語言梳理新知,學生便能在環環相扣的教學程序中順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溝通二者之間的聯絡。

  3、創設問題情境,嘗試應用,方法提煉。

  結合教學內容特徵,創設富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鼓勵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啟用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解題技能。

  4、鞏固練習、不斷刺激,不斷鞏固提升。

  四、教學具準備:

  印有月曆紙、多媒體課件。

  五、具體的教學過程:

  我設計的總體理念:讓學生在自主參與的基礎上感悟、理解、應用、鞏固。將直觀演示與抽象思維相結合。我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利用學具,匯入新課(本環節為解決教學重點)

  1、學生在預先發放的月曆紙上按照老師的要求,在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數的日期。

  2、引導學生觀察所找出的日期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髮現日曆上的有特徵的數,從而引出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

  3、把生活問題提煉為數學問題,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二)、創設情境,應用知識:(本環節為解決教學難點)

  1、出示同學排隊的題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再次打通生活與數學的屏障。

  2、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方法提煉。

  (三)、練習鞏固(講清練習的層次)

  1、學會用最基本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2、用這樣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找生日。基本——拓展

  (2)鋪牆磚。用數學方法來解釋生活現象,隱含著求公因數與求公倍數的聯絡。

  (四)、課堂小結

  學生回憶整堂課所學知識。學生透過這一環節可以將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按一定的線索梳理新知,形成整體印象,便於知識的理解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