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三年級語文說課稿彙編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說課稿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把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擺在首位。在第二學段還要求“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學貴有疑”,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必然前提,能抓住要點,抓住關鍵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種能力對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課標中還強調“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語感”。因此,本節課我注重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語言積累的意識。
二、說教材
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流暢的筆觸,勾畫出甜美純淨的兒童世界。頑強活潑而且具有豐富細膩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裡雷電交作、風雨交加之後青草地上冒出的花兒時,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裡自由馳騁起來。他把未冒出地面的花兒想象成地下學校上學的孩子們,在牆角旮旯冒出來的零星小花是犯錯誤被罰站的小孩兒,大雨來時,花兒們便衣著鮮豔地衝出學校度假了,而花兒們這麼急切地生長是因為要回家找他們的媽媽。作者巧妙地從孩子的眼中敘出花兒們的活潑、可愛、美麗、向上,充滿了兒童情趣。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朗讀指導,讀出花孩子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勇敢堅強、活潑向上、童真童趣。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會寫本課生字,正確認讀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2.能力目標: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富於童真童趣的語言和豐富細膩的想象,培養學生的質疑、表達、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培養學生養成主動質疑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詩歌的內容。
2.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富於童真童趣的語言。
2.體會課文豐富細膩的想象。
三、說過程
(一)談話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的伊始透過“說說自己的學校是什麼樣的”的談話式匯入,激發學生對花兒學校的興趣。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鼓勵學生自讀課文,劃出生字詞,標出小結,進行質疑。旨在引導學生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引導學生抓住要點、抓住關鍵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種質疑能力對學生的閱讀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細讀解疑,深入理解。
引導學生透過細讀文字,解決疑問,並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情感體驗,結合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行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結合活動與練習中的“默讀課文,討論及交流”和想象塗畫的內容,體會花兒們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積極向上。
(四)品讀感悟,積累語言。
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品味,感受作者的語言風格,並積累文中的好詞、好段。力爭熟讀背誦自己喜歡的句段。
(五)拓展想象:想一想,在花兒學校裡還會發生哪些有趣的事?說一說,寫一寫,小練筆。看誰想得奇妙,寫得美妙。
(六)感悟積累:輕聲朗讀課文,再次體會課文優美的意境。熟讀課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誦下來,積累優美的詞語。
(七)課堂小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希望你們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們童真童趣的語言記錄這美麗的世界。
四、板書設計
把課文的內容用精煉、簡潔的詞語進行概括性的說明。這樣,簡單明瞭,條理性強,脈絡清晰,有助於學生理清文章線索。既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又反映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教材簡析】
《花鐘》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講觀察後的發現: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時間是不同的。並形象例舉了牽牛花等9種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說明這個發現;接著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開花時間與溫度、溼度、光照有關,與昆蟲的活動時間有關;最後擴充套件開去,談到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奇妙。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溼度、密切、關係、嬌嫩、適宜、適應、昆蟲、傳播、植物學家、陸續、大致”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讀懂課文內容,初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4、學習運用多樣的句式表達。
【教學重點】
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不同的表達句式,對一些句子嘗試換一種說法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一個意思。
【教學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匯入,激發興趣
1、板書“鍾”,你都見過什麼鍾?
2、今天給大家帶來了花鐘,想去看看嗎?課件出示:瑞士大花鐘圖片
(出示日內瓦大花鐘)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最著名的日內瓦大花鐘,
面各色鮮豔的花,爭奇鬥豔,芬芳迷人。它座落於瑞士這個“花園之國”。這個花鐘不僅美觀,而且能夠報時,今天咱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題目就叫花鐘。
文中的花鐘是什麼樣的?它是怎樣報時的呢?讓我們趕快來讀讀課文吧。
請同學們開啟書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二)、學習生字,掃除學文障礙。
1、誰願意當小老師帶領大家來讀這些詞、搶讀、開火車讀。
2、請同學們在觀察這些生字,你覺得哪個生字難寫,你是怎麼記住它的。
著重知道左右結構的字,例如:“溼、嬌”書寫時注意左窄右寬。“醒、致”左右寬窄差不多。
3、要求在字貼上每個字描兩遍。
(三)、再讀課文,學習寫作方法。
1、看來生字同學們都學會了,那誰願意來讀讀課文。其他同學一邊聽一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指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主要內容。
(課文寫了許多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花開放時間不同的原因)
2、那課文中都寫了那些花,他們都是在什麼時間開放的呢?請同學們快速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來畫一畫,讀一讀。
(1)找一找花鐘裡藏著哪些花?
(2)看圖,認識花,感知花的美麗。
一起說花的名字,相應出示花的圖片。這麼多美麗的鮮花,同學們想欣賞一下嗎?
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鮮花朵朵、爭奇鬥豔,好看,美麗等等)
(3)默讀課文,想想這些花是怎麼開放的?(出示課後題)填空
(4)你喜歡哪個句子就讀給同學聽聽,相機指導朗讀。
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為什麼喜歡這一句,做動作,指導朗讀。
豔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
為什麼喜歡?帶著表情,指導朗讀。
還有哪種花笑了?(曇花)
曇花含笑一現,從含笑一現中你知道了什麼?這麼美的頃刻間,我們多想留住它啊!指導讀。
這兩種花的笑是我們看得到的,有一種花是在心裡笑呢。(萬壽菊)齊讀。
欣然是愉快的意思?“怒”在字典中有兩種解釋,(出示解釋),你們覺得是哪一種?齊讀出花開的氣勢
睡蓮從夢中醒來指導讀。還有哪種花也是剛剛醒來?(菸草花)指導讀。
月光花舒展開自己的花瓣
請大家做一下舒展的動作誰再讀讀這句話。
6、再來讀這一段,下面讓我們一起感受這些花兒的美麗吧。師生接讀。
7、比較“凌晨四點,牽牛花開了,五點左右,薔薇開了,七點,睡蓮開了……”和書上的寫法,哪種寫法好,為什麼?
小結:同樣表達一個意思,可是呈現的語言效果卻大相徑庭,往往同一個意思是可以用同義詞或不同句式描述的。
例如說:牽牛花是從形狀、顏色上進行描述的;而“曇花、睡蓮、菸草花”是著眼於開放的時間;“月光花”是從姿態上進行敘述的,這些花它們各有各的長相,各有各的姿態,各有各的性情,從多種角度進行的描寫,會受到意想不到的語言效果。
(四)、課外延伸,培養寫作能力。
1、同學們看這段話最後,還有一個特殊的標點,是什麼號?他告訴我們
什麼?
你們在課下蒐集了哪些花開放的時間呢?請你們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並試著用書上的語言來形容一下。看哪一組的語言最美。
可以仿照書中第一段來寫。
第二課時
一、回憶引導生疑
1.複習第1自然段,引導生疑:出示各種花開放的時間,引導學生回憶誦讀課文第1自然段。
為什麼這些植物開花的時間會不同?植物學家進行了研究,有什麼發現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請默讀第二段,想一想:你讀懂了什麼?聯絡課文,你能猜測“夜來香為什麼在晚上八點左右開放”嗎?為什麼大多數花在白天開放?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聰明的植物學家把不同時間開放的花,種在一起,把花圃修的像鐘面一樣,就是我們看到的花鐘。(出示)
2、比較句子:“我看到什麼花開了,就知道是幾點了”這句話對嗎?文中用語言怎麼敘述的?
課件出現句子:齊讀“你只要看看什麼花剛剛開放,,就知道大致是幾點鐘”
兩組句子有什麼不同?“剛剛”可以去掉嗎?為什麼?“大致”還可以換成什麼詞?
3、是啊,作者用詞非常準確,這個看似用來表達模糊意思的詞語,實際反映了客觀事物真實的狀況,反映了科學家遵循客觀事實的態度,文中還有幾個這樣的詞語,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找一找。
課件出現詞語:大概,左右,往往,有……的危險
4、體會朗讀第三段。
四、再讀全文,總結拓展
1、再一次有感情朗讀全文,找出你喜歡的好詞佳句
2、師總結:作者之所以能寫出這麼精彩的文章,是他留心觀察,不斷探索的結果。我們也要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好習慣,發現探索美麗的大自然。
五、作業:
1、觀察一種事物,把觀察發現記錄下來。
2、自己動手製作一個“花鐘”(在鐘面上寫上花朵的名字)。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石榴》是蘇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五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以季節變化為線索,按照抽枝、長葉、開花和結果的順序描寫了棗莊石榴園的石榴成熟的過程,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深深的喜愛。
課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我”的家鄉有馳名中外的石榴園;第二自然段寫在春天和夏天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的景象,重點寫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態;第三自然段寫在秋天石榴成熟的過程,重點寫了石榴熟透後的形態;第四自然段寫石榴子兒的形狀與味道,表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
本課文筆優美,語言生動形象,記述條理清楚,是學生學習語言和習作的範例。
[說教學目標]
1.能讀懂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石榴深深的喜愛之情。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讀描寫石榴的句子,初步理解擬人化的寫法。
4 感知課文內容,瞭解石榴生長過程
[說教學重點、難點]
1.本課的重點是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讀中瞭解石榴的生長過程及特點。
2.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難點。另外,學以致用,在讀懂本文的基礎上,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運用本文的寫法,寫一種水果,也是本文教學中的難點。
[說教學過程]
一、 複習匯入,夯實基礎。
1、課前板書課題:石榴
2、瞭解學生生字詞掌握的情況。按一定的順序出示本課的詞語和短語,要求學生認讀。
二 說教法、學法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把讀、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透過不同要求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思,在讀中悟。
三、 分段教學,逐步感悟。
(一)學習第二小節。
1、出示課件,要求學生說說看到了什麼?引出石榴的葉子。(嫩綠、鬱鬱蔥蔥)
2、要求學生說說在這樣的葉子中又看到了什麼?引出石榴的花。(火紅、多、像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指導朗讀。
(二)學習第三小節。
1、隨著季節的變化,教師很自然地引出石榴果。又由它的變化過程引導學生關注石榴成熟過程中顏色的變化。主要是掌握幾個關聯詞的運用:先……逐漸……最後……。這裡教師要加強用詞的指導和朗讀的指導。
2、引導學生說說成熟了的石榴是什麼樣子,讓他們試著用關聯詞“有的……有的……”練習說話。突出描寫的方法是擬人的修辭手法。
(三)學習第四小節。
1、透過聽讀想象,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麼?讀讀書中是如何寫的?瑪瑙、紅白相間、晶瑩透亮都是對石榴子兒的描寫。
2、讓學生說說石榴的滋味。(酸溜溜、甜津津)並加強朗讀的指導。
四、 總結全文,延伸教學。
五 佈置作業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驚弓之鳥》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從中反映出更羸善於思考,並能根據所見所聞作出正確分析。全文不僅用字極為準確,而且在寫法上也極有特點,那就是:小至更羸對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課文的結構安排,都是透過倒裝因果關係的句段組合來謀篇佈局的,不僅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特點,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內容。
2、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文字的以上解讀,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維目標出發,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聯絡上下文懂得“能手”、“並不”、“直”、“大吃一驚”、“孤單失群”、“驚弓之鳥”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後說的四句話之間的邏輯關係。
(3)瞭解課文內容,能從更羸善於觀察、善於分析中受到啟發。
(4)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3、說教學重難點
透過以上分析,我把理解“驚弓之鳥”的含義作為教學的重點,“讀懂更羸的話,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係”作為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選擇以下教法肯和學法:
1、啟發式教學。即精心設計問題,本節課我始終讓學生帶著“這是一隻怎樣的鳥?”“更羸是個怎樣的人”這兩個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領會。因為任何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價值的問題能啟發兒童深刻思考,並能引導他們去提出新的問題,培養他們的思維、認識能力,促進讀寫技能的發展。
2、圖解文字法。課文第五自然段中的兩個“直”含義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在教學時採用圖解文字法,用箭頭畫出大雁飛行的路線,幫助學生理解兩個“直”字的不同含義。這是引導學生把語言還原成形象的一種方式,有助於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
3、角色體驗法。在第四板塊的教學中,我給足時間讓學生進行角色朗讀,在不斷的角色體驗過程中,使學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外化,同時也能更好地體會人物身上所蘊涵的情感因素。
在教學中,我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透過讀讀、劃劃、議議,鼓勵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
三、說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為了把預設目標落到實處,我想用兩課時來完成本課教學。第一課時的主要任務是:
匯入新課,初讀課文,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第二課時的重要人物是透過研讀1-5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理解“驚弓之鳥”的含義,讀懂更羸的話,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係。
下面我著重來說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本課教學共分四個板塊:第一板塊——提出問題,匯入新課;第二板塊——研讀1-5自然段,明確這是一隻怎樣的鳥;第三板塊——研讀第9自然段,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係;第四板塊——角色朗讀,深化主題。
第一板塊——復現問題,匯入新課
在齊讀課題:驚弓之鳥後,老師引導:在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留下了兩個問題還沒有解決,是哪兩個呢呢?學生反饋,老師利用課件出示這兩個問題:1)這是一隻怎樣的鳥?2)更羸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匯入環節,提出這兩個問題,既是對第一課時學習內容的回顧,又能使學生自然地將更羸與這隻與眾不同的大雁聯絡在一起,為下文學習指名了方向。】
第二板塊——研讀1-5自然段,明確這是一隻怎樣的鳥
1、我讓學生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第一個問題“這是一隻怎樣的鳥?”在學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反饋:學生可能會說: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這是一隻孤單的大雁等等。
2、我順勢追問:你從課文的哪裡知道的?請你自由地讀課文,把這些句子找出來。
在引導學生反饋之後,課件出示句子:“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和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裡直掉下來。”
3、研讀第一句:“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
首先引導學生自由讀句,然後啟發:這個句子中的哪些詞告訴你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學生能夠很快找出是“慢慢地飛來”和“邊飛邊鳴”,我相機板書這兩個詞。最後指導朗讀,相機點評:如果學生讀得很精神,很有力時,我會說:你這隻大雁一點兒都不象受傷的樣子;如果學生讀得很到位,我會說:看來你上次一定傷得不輕。同時讓全班學著他的樣子讀。
4、研讀第二句:“和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裡直掉下來。”這個句子中的兩個“直”字,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也是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係的第一步。我是這樣突破的。
首先指名讀,課件點紅兩個“直”,提問:這兩個“直”的意思一樣嗎?用心讀讀這句話,然後用箭頭畫出大雁飛行的路線。
學生的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門的,只要能說出自己這樣畫的理由,對兩個“直”的理解比較正確,都應予以肯定。同時,我會結合學生的回答,小結板書,形成付板書。
上飛直
直往掉
邊飛邊鳴下
5、請大家把這兩句連在一起讀一讀,仔細想一想“驚弓之鳥”應該是什麼意思呢?有了這兩個句子的鋪墊,學生應該能夠明白“驚弓之鳥”的字面意思: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於是,我又進一步啟發: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有沒有遇
到類似“驚弓之鳥”這樣的事情呢?估計很多學生會有這樣的體驗:比如,有一次手被開水燙傷了,現在看到開水就害怕;有一回被小狗咬了一口,現在很怕小狗等等。最後我總結:對呀,這個“驚弓之鳥”的成語,後來就引申為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惶恐不安的樣子。
【閱讀一篇文章,在整體感悟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切入點來深入閱讀文字。這一板塊,我以“這是一隻怎樣的鳥?”作為切入點,引出對兩個重點句的研讀,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了“驚弓之鳥”的含義。既承接了題目“驚弓之鳥”,又為下文的“更羸是一個怎樣的人”埋下伏筆。用箭頭畫出大雁飛行的路線,幫助學生理解兩個“直”字的不同含義,則是典型的圖解文字的方法。這是引導學生把語言還原成形象的一種方式,有助於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
第三板塊——研讀第9自然段,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係
過渡:那天,和魏王一起出去打獵的人一定不止更羸一個,為什麼其他人都沒有發現,而更羸卻能發現這隻大雁呢?預計學生會說:因為更羸仔細觀察。(板書:仔細觀察)其實,更羸不僅仔細觀察,而且非常善於分析呢。(板書:善於分析)課文哪一自然段寫更羸非常善於分析呢?快找出來讀一讀。
1、默讀第九自然段,用 劃出更羸善於分析的句子,並引導反饋,課件出示。
這兩個句子是突破本課難點的一個突破口,我是這樣來教學的。
2、研讀句子:飛得慢,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叫得悲慘,因為它離開同伴,得不到幫助。
這個句子不難理解,因此我採用句式變換的方式,讓學生在說話訓練的過程中感受更羸善於分析的特點。
3、研讀句子:它一聽到弦響,心裡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就掉了下來。
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句子,初步感知更羸的善於分析。然後,我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組內,四個人輪流當更羸,向大家解釋自己的分析推理過程,要求用上下面的句式:“一……就……”。接著請小組派代表彙報,老師相機板書:弦響-害怕-高飛-裂開-掉下來
4、朗讀第九自然段,加深理解更羸是怎樣分析推理的。
【《心理學》告訴我們,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這兩個句子,從而感受更羸分析推理的過程,不僅能使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這樣,把能力的訓練落到了實處。】
5、聽了更羸的分析,如果你是魏王,你想對他說些什麼?
預計學生會說:更羸你真會觀察分析。
更羸,沒想到你真有這樣的本領。
更羸,聽你這麼一分析,我才知道射箭還有這麼多的學問……
【透過創設情境,使學生在理解成語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更羸高超的射箭本領、認真細緻的觀察習慣和令人折服的分析能力,抒發對更羸的讚歎之情,領悟課文的寓意。】
第四板塊——角色朗讀,深化主題
導語:更羸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他是那麼善於觀察,善於思考。這樣一個人,他在跟魏王說話時,會是怎樣的表情,怎樣的語氣呢?
1、放聲朗讀更羸的話,讀出他的特點。
指名彙報,相機點評。
2、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魏王的話,指導朗讀,讀出他的信不過,讀出他的大吃一驚。
3、分角色朗讀,加深理解。
【角色朗讀可以讓學生更加貼近人物內心,更好地體會人物身上所蘊涵的情感因素。而我將這一部分放在第四板塊,就是想以此讓更羸在學生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鮮明,讓他們得到更深的啟示。】
四、說板書設計
裂開
高飛 ↗ ∣
害怕 ↗ 直 ∣直善於觀察,善於思考
弦響 ↗ ↓
邊飛邊鳴————→ 掉了下來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驚弓之鳥》一文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更羸對事物的細緻觀察,準確分析、嚴密推理到情況的落實,從中可以發現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途徑,並能用較為清晰的思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記敘了少年牛頓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瞭解風力的故事,告訴學生科學研究有時是需要冒險的。讚揚了牛頓對科學執著探究的勇敢精神。
學情分析:
課文具體描寫了牛頓在暴風雨中的表現,學生可能對部分內容有疑問。因此,這部分內容的設計以理解描寫牛頓在暴風雨中表現的句子(第7節)為基礎,在這基礎之上,抓住語言文字質疑,力求讓學生的學習更主動、更有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10個生字,積累詞語“罕見、襲擊、氾濫、亂蓬蓬”。
2、能有感情地朗讀牛頓在暴風雨中是怎麼做的句子,並透過質疑、釋疑,瞭解他這樣做的原因。
3、瞭解牛頓在暴風雨中測量風力的實驗,體會牛頓對科學執著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學重點:
朗讀和理解牛頓在暴風雨中是怎麼做的句子。
教學難點:
能夠根據句子中的矛盾指出提出問題,理解牛頓在暴風雨中不停向上跳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激發興趣。
牛頓對於學生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可能比較陌生,教師從和學生的談話中引入,簡單介紹牛頓,使學生對牛頓有個初步的瞭解,也使他們對這個生活在360年前的人充滿興趣。激起他們學習課文的強烈願望。
二、整體感知。
在出示了課題之後,教師由課題入手。解釋暴風雨就是大風大雨之後,引導學生思考:牛頓在暴風雨中幹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文,養成邊讀邊思的習慣。在讀後讓學生嘗試著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這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根據板書加以指導,讓學生學會概括主要內容的基本方法。同時,也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的瞭解。
三、深入學文。
在初步瞭解了文章內容之後,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學文。我採用了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關鍵句子,學生的疑問來展開教學的方法。讓課堂教學不離語言文字,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抓住“罕見、特大”兩個詞語,學習課文第一小節。
課文第一小節中的兩個詞語“罕見、特大”給了我靈感,以這兩個詞語為切入口,在教學的開始,出示一組圖片,配以狂風暴雨,電閃雷鳴聲。讓學生說說: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出示: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場罕見的特大暴風雨襲擊了英國。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彷彿置身於那場罕見、特大的暴風雨中,同時理解詞語“罕見、襲擊”。找找哪些詞語寫了暴風雨是罕見的、特大的。在找到了詞語之後再來讀這句句子,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一定的語氣。
2、抓住關鍵句子,學習七、八小節。
課文的7、8小節是文章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在之前的情景鋪設之後,學生彷彿身臨其境,教師順勢直奔重點,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在默讀的同時:用 “_________”劃出寫牛頓在暴風雨中是怎麼做的句子,用“~~~~”劃出他為什麼這樣做的句子。讓學生養成靜心讀文的好習慣。在交流寫牛頓在暴風雨中怎麼做的句子時(第7小節),先讓學生弄懂這一節三句話的意思,再抓住“向著風、揹著風、測量、刻”等詞語引導學生思考“牛頓為什麼要這樣做?”,最後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真正做到“讀通、讀懂、讀出感情”。
3、抓住句子中的矛盾處提問,學習九、十小節。
抓住矛盾處質疑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又一個好方法。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什麼是“矛盾”可能不容易理解。教師可以先放手讓學生質疑,允許學生的質疑天馬行空。培養良好的質疑習慣和能力,敢問是基礎。在這是教師可以抓住媽媽在暴風雨中焦急地尋找牛頓的句子來知道學生體會當時媽媽的心情,讀出感情。然後,教師可有意識地再讀:她沒有打擾牛頓,自個兒悄悄地回家去了。讓學生思考,老師讀的句子中有什麼矛盾之處。這樣教師的引領作作用就發揮得淋漓盡致了。
四、總結全文。
透過抓關鍵詞語,找矛盾處質疑深入學文之後,教師引導學生悟道:少年牛頓是個愛鑽研的孩子。在完成了從整體,由切入口,到區域性的深入學習之後。幫助學生再由區域性回到整體,顯得尤為重要。師生互動,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輔以老師的補白,對所學文章進行梳理。為課後作業中要求學生回家將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也讓學生積累了文中的好詞好句,為今後複述課文打下了基礎。在悟道之後使學生明白牛頓之所以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和他具有愛鑽研的品質是分不開的,鼓勵學生透過課外閱讀,瞭解更多名人的故事,在閱讀的同時也要求能做到邊讀邊思,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掌聲》是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文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作者以飽蘸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於這個動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兒童純真善良,關愛別人的美好心靈生動地表現出來,讀來十分感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緊扣小英情感變化這條主線,將掌聲前,掌聲後的小英進行對比,讓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讀,去體味小英的情感變化,從而充分領悟掌聲的內涵,進而明白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及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引導學生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對課文的誦讀品味,讀懂課文內容。背誦課文最後一段。
2、過程和方法目標:以學定教,引導學生讀懂課文。 鼓勵學生運用結合語境,聯絡生活實際或查工具書等方法理解新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觀察能力和評價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透過對課文的學習,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去關愛別人,特別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正確地看待自己。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難點是透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準備安排兩課時引導學生達到預設的學習目標。
第一環節:設定情境,匯入課題課伊始,我激動地向學生宣佈:“同學們,告訴你們一個好訊息,這次**同學參加七巧板比賽榮獲縣一等獎。”至此,學生會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而後讓獲獎的學生說說此時的感受,也請鼓掌的同學說說這掌聲所包含的意思,從而很自然地引出課題——我說,今天我們學習一篇與掌聲有關的課文,看看文中的掌聲是誰送給誰的?這掌聲又有什麼意義?這樣就很自然地進入到第二環節的教學 第二環節:讀通課文
讀通課文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是給足學生時間和空間自由讀文。在彙報交流中,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多種方法識記生字,理解字詞。然後以“你讀懂了什麼?”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這一環節旨在掃除閱讀障礙,整體感知,為後續的學習蓄積情感。
第三環節:扣牢“變化”產生情感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把第4小節與第1小節比較教學。我先引導學生自由讀第4小節,透過自由讀,說說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英子?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去體會、感悟 。然後以“可是,以前的英子是這樣的嗎?”自然引入到第1小節的研讀。在學生對比閱讀後,感知到英子的開朗、快樂與憂鬱、文靜之後,我以::“是什麼使英子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這樣關鍵性的問題自然引入到下一環節的教學。第四環節:聚焦“掌聲”,感受濃濃愛意。
在感悟掌聲的內涵這部分教學中,我透過自讀重點段,談體會;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再讀重點段,指導朗讀。這樣層層深入,以讀代講,保證了讀的時間,保證了讀的形式,保持了讀的興趣。這樣的讀,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此外我還注重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透過抓描寫小英動作神態的詞,用"小英此時在想些什麼"去引導學生體會小英猶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領會同學們兩次掌聲的不同意義時,我引導孩子把課文中敘述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話,用:"如果小英此時就在我們班級裡,你想透過掌聲和目光對她說些什麼""小英聽懂了你的掌聲嗎"的等生動情境將學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終實現了學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場"。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第五環節聯絡實際,延伸情感。
以"情"延伸課堂內容,使學生感到課雖然結束了,但學習是無窮盡的。在學完課文後,我設定了讓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給予愛的掌聲的人的圖片,如"殘疾人自強不息","生活,學習中同學們互相幫助"等圖片,再啟發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要把你的愛的掌聲獻給誰,你的掌聲中想表達些什麼"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享受語文!最後的作業設計"給班級裡的一位同學或周圍的某一個人,寫一句鼓勵的話或進行一次幫助",讓學生進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透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們教師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板書: 掌聲 憂鬱—————愛—— 開朗 小英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第一、培養學生從整體把握課文的大意。
《紙的故事》的大意就是介紹了紙的發展過程,表現了民族自豪感。
首先,在第一課時中我在瞭解學生的基礎上並沒有把課文分開來讓學生理解,而是讓學生能夠完整的讀課文兩遍,至少使學生對課文能夠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為了讓學生能夠進一步把握住課文的大意,我結合課後練習3按紙發明的過程給圖畫編號這個練習,讓學生明確紙的發展過程。
其次,在第二課時,為了讓學生能掌握紙的發展過程,我按照用品、原料、特點的思路設計了紙不同的發展階段的兩份表格。這樣紙發展過程的各個要點就能夠比較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有利於他們對知識的儲存。
第二、備課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來備。
第一,根據學生能力情況,分層設定要求,有差別地對待學生。
在第一課時根據學生對於紙的知識的掌握情況預定為“A、對課文內容瞭解比較少。B、和課文差不多。C、除了課文知識另外還知道很多”三類情況,這樣在讀課文時針對這三種情況就有三種不同的要求:
A、讀通課文,劃出課文中所講的有關紙的知識,記一記。
B、自讀課文,劃出你不知道的知識。
C、自讀課文,試著從課文中找到有關紙的發展的過程。這樣有了層次的教學,在一定層度上將會提高整堂課的效率。
在第二課時,爭當講解員這個環節中,我針對班內學生的情況初步定下了三種層次:
1、根據課文句子段落來說的。
2、大部分根據課文,適當增加自己的語言,比如說加上自己對祖先的讚歎。
3、能較多地補充課外的內容或按自己的語言來說的。
這些都是希望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提高學習效率。
第二,根據學生的興趣來備課,設計教案。
在我初次備課的時候,我一門心思想得是我如何把這堂課上下來,我要做哪幾步,經過馬老師和周老師的啟發指點,我開始轉變我備課的思考方向,我們班的學生比較喜歡角色扮演的這種型別,做做小老師、噹噹小法官等等,而這篇《紙的故事》正好可以讓學生來噹噹講解員,那我就圍繞這一點備了第二課時。為了讓學生有階梯,我把課文分成“紙發明前”和“紙的發明”兩塊讓學生來學習,來講解。
“紙發明前”的內容側重的是把內容介紹清楚完整,而對於“紙的發明”的介紹,不僅要求介紹清楚完整,而且要求介紹時突出民族自豪感,就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指導。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本課是北師大版教材語文第六冊第五單元裡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山溝裡的孩子決心從書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刻苦學習的經過,他們要起早貪黑地走山路,到學校讀書。使學生透過比較體會自己優越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從而受到啟發向小朋友學習,認真刻苦讀書掌握更大的本領。這是一篇敘事性散文,它用富有感情的語句,描寫了山溝裡的孩子們起早貪黑地去上學的情景,讚頌了山溝裡的孩子們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課文結構清楚,全文共分7個自然段,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描述了山溝裡的孩子們為了上學,不怕起早貪黑,翻山越嶺。這部分內容寫出了山裡的孩子們上學的艱難和愛學習的精神,是分三個方面寫的。
第二部分6~7自然段直接抒情,讚頌了山溝裡的孩子們不怕困難為改變山溝的窮面貌而刻苦學習的精神。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以及課文的中心思想。
2、掌握課後思考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3、掌握本課的生字生詞。
教學重點:
體會山溝裡的孩子上學的艱苦,並進行比較,瞭解現在城市中孩子優越的學習環境,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時間:
2課時
二、 說教法
在教學方法上,因為學生活潑,富於想象的心理特點,根據教材的特點,我擬定以下教法:讀中感悟教學法。讓學生透過反覆朗讀從中感悟。此外還有以讀代講法,練習仿寫對應句子法等。
三、說學法
學習方法是學習活動規律的理性總結。為了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節課主要引導學生用比較法、發現法與探究法的學習方式來學習,透過學法指導讓學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觀察、思考、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 初讀課文,認識本課生字,掌握“籠罩、啟程”等詞。
2 瞭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結構。
3 學習課文,瞭解山溝裡的孩子們起早貪黑去上學的情景,感受他們學習的艱難,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
導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同學們,你們平時是怎麼上學的?想了解山溝裡的孩子,他們是怎麼上學的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山溝裡的孩子》一課,去看看山裡的孩子他們是怎麼上學的。
二、初讀課文,認識文中生字。
1 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生字,用喜歡的識字方法認識它
2 指名讀課文,檢測生字。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1 仔細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寫了那兩個方面的內容?
2 學生分段,理清結構。
3 說說分段的理由,概括段意。
4 老師小結。
四、齊讀課文,全面感受課文內容。
五、佈置作業:書寫生字詞。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本課教學,力求突出對文字內容的理解,深刻揭示文中蘊含的道理,注重語言的品味。凸顯閱讀教學“以讀悟理”、“以讀悟語”的基本特徵,引導學生在品詞、品句、品讀中感悟作者表達的妙處。
【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列文虎克玩鏡片,之後,做成放大鏡,接著,做出顯微鏡,最終發現了微生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課文語言表達準確而又生動活潑。全文貫穿一個“玩”字,字裡行間滲透著創新思維的要素,即:興趣、耐心、觀察、思考。
【學情分析】:
1、三年級的學生不大會透過細緻的閱讀文字,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事件主要內容更是困難。
2、由於年齡小、缺少社會經驗等原因,對於人物品格以及事件中蘊含的道理等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會有較大困難。
3、學生閱讀經驗、方法積累的還不多,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嘗試運用一些簡潔而有效的方法,如:查詢資料、聯絡上下文、品詞品句、邊讀邊想象等。
基於以上考慮,我們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細細品讀課文。
2.理解文中引號的用法。
3.瞭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4.寫寫自己玩中的樂趣或收穫。
【教學重點】:
瞭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從故事中受到啟發。培養學生邊玩邊想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談話匯入
1. 教師:愛玩,是你們的天性。同學們平常在玩中有什麼體會?(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喜歡的遊戲和在玩中體會,即從玩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2. 學生交流。
3. 教師匯入。玩耍常被看成是浪費時間、不務正業的行為,然而在科學史,有許多偉大的發現卻是在玩耍中產生的。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 “玩出了名堂”。(板書課題並齊讀課題)
4.針對上節課學生提出的問題。(列在黑板上)
a. 什麼是“名堂”?
b. 誰玩出了名堂?
c. 他玩的是什麼?
d. 怎麼玩的?
e.他玩出了什麼名堂?
二、由疑而入,各個擊破(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
逐段朗讀,探究發現
1. 學習第一自然段。
⑴齊讀這一段。
⑵議一議。玩耍通常被看作是浪費時間的行為,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教師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⑶ 教師:在科學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發現就是在玩中產生的。下面,我們就來進一步瞭解他喜歡玩什麼,是怎麼玩的,好嗎?
2、自學第二、三自然段。
⑴ 透過第二、三自然段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請學生彙報。
例如:列文湖克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等等。
⑵ 聯絡自己的“玩”,談談你對他的這種玩法的看法。
⑶帶著讚賞的感情朗讀第二、三自然段。
3、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⑴齊讀第四自然段。
⑵列文虎克發現了什麼名堂?從那裡可以看出來?找出並讀出來。
⑶想一想。從他玩鏡片的過程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體會列文虎克玩鏡片的特點:在做中玩,在玩中做。
⑷ 再次品讀:對這一段中的標點符號有什麼新的發現?(著重體會引號的用法) ⑸ 聯絡上下文,交流討論。理解a“小人國”、“居民”指的是什麼?
b.他究竟玩出了怎樣的大名堂?
⑹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有沒有人知道?從哪裡看出來?(指名讀,請學生帶著自豪的語氣來朗讀)
⑺“列文虎克玩放大鏡,玩出了大名堂”與“有許多偉大的發現是在玩耍中產生的”前後呼應的寫作手法。
⑻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三、 知識拓展、延伸
1、什麼是微生物?
2、舉例說說玩出了大名堂的其他科學家的名字和事例。
四、討論交流、回顧總結:
列文虎克發現的大名堂真的只是“玩”出來的嗎?他的玩和我們的玩有什麼不一樣?引導結合課文內容,體會他在玩中不忘思考、不忘觀察的品質。
玩耍常常被認為是浪費時間的行為,但在科學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發現是在玩耍中產生的。讓我們像列文虎克一樣在玩中觀察,在玩中思考,你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五:作業
課後小練筆
平時我們都愛玩,讓我們來寫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穫。(要鼓勵學生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寫出自己在玩中的樂趣和收穫)
六、板書設計
列文虎克——玩鏡片——做放大鏡——玩放大鏡——做顯微鏡——發現微生物 ( 玩中做, 做中玩, 玩中做 )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0
《小攝影師》這篇課文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關心和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為主。對於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尤其是對於到底有幾個自然段,學生還有一些困難,由於他們平時碰到的都是簡單的,這次卻出現了一封信,他們一下子難住了,不知道該不該算一段,在這點上我花了一些時間重點講解。
接下來我還從課題的攝影師和文中最後的攝影師比較切入,從而引發學生思考質疑:為什麼高爾基不願見雜誌社的攝影師,而要見小攝影師?這一核心問題,為學生讀書、質疑、釋疑提供途徑。
可是,有一點是我意想不到的,那就是在為什麼高爾基不願見雜誌社的攝影師,而要見小攝影師?這一核心問題上,學生的回答很出乎我的意外,他們會認為是因為高爾基還沒有讓小男孩拍完照所以才拒絕雜誌社的攝影師的拍照要求,在這一點上我也顯得很困惑。
在落實設計意圖上,我堅持以讀代講,邊讀邊思,希望透過學生自己讀,引發自悟,體會情感。同時在有限的40分鐘內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讀的訓練中我有意識的選擇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為重點,加以指導,從而做到以點突破,領會情感
2)《小攝影師》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攝影師》,歡迎各位給予指導。
首先我要說的是對教材的理解。對教材的理解,力求育人功能的拓展
《小攝影師》寫了高爾基欣然答應一個孩子給他拍照,最後孩子發現忘了帶膠捲,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著離開。最後,高爾基還是準備要接待那個少先隊員。
我與文字對話時,感受到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也感受到小攝影師所代表的少先隊員所具有的誠信、聰明、有禮貌的品格,兩者均應教學。
關於本課的目標設定,我想主要是力求凸現三維的融合
把本課目標預設為透過語言句子的朗讀以及有關情節的聯想訓練,感受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和男孩對高爾基的崇敬之情。
確定這個目標是符合新課標關於目標“三維性”要求,它蘊含有知識、情感、過程三方面要求,而且三者是相互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的。
整個教學過程的預設,力求做到全員的互動
全課預設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對全文步感知、學會生字新詞。在這樣基礎上學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整堂課的流程預設是這樣的:先質疑;再交流初讀課文時留給學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爾基對下一代的關懷;接著,體會小攝影師的品格;最後是透過聯想續寫,把兩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具體是這樣的:
第一環節是質疑明起點,使得課堂顯得真實、真切
課開始就向學生提問“讀了課文,你們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導學生說出讀課文後的疑難點。
預計有學生會說“小攝影師為什麼不要高爾基的膠捲呢?”、“小攝影師為什麼最後一直沒再去找高爾基拍照呢?”、“高爾基到底是忙還是不忙,偉人為什麼還要騙一個雜誌社記者呢?”
質疑是語文教學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師掌握學生真實起點一個途徑,教師的教要教在學生真正的不懂之處,這是課堂真實化、課堂以人為本的基礎。
第二步,把學生初讀的個性理解,透過交流使個性的學習內容形成大家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