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通用16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白鵝》是編排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課,本文主要是向我們描繪了一隻高傲的白鵝的形象特點,從而表達了作者對於白鵝的喜愛之情。全文共有7個自然段。共可以分為4個大段:第一段(1—2)主要描寫了白鵝高傲的姿態;第二段(3)主要描寫了白鵝的叫聲;第三段(4)主要描寫了白鵝的步態;第四段(5---7)主要描寫了白鵝的吃飯。全文結構非常清楚,條理清晰,一目瞭然。主要是圍繞著“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這句話來統領全文的。全文就是細緻刻畫白鵝的三大方面重點來描寫了它的性格特點,這句話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這篇文章的語言活潑、詼諧、準確運用了多種修辭表現手法,主要運用了對比,擬人,反語等。而反語的應用,更顯得這隻鵝雖然固執迂腐,卻率真質樸,憨態可居,文中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白鵝的喜愛。
面對這份文字,我估計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具備了聽、說、讀、寫的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種學習方法。但是這個階段的學生具體感性的思維正向抽象的思維轉變,學生對於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在教學策略方面,主要是讓學生自讀、自悟,在讀中感悟、從讀中品味。作為教者的我們只有幫助學生建構這樣的感性的語文世界,才能品味到語言的精妙之處。因而,本文最大的教學價值是訓練學生去領會語言的獨特與精妙之處,初步掌握運用多種表現手法把事物的特點寫具體細緻。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特點的分析、解讀,基於學生學習水平的估計,基於編者意圖的領會,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在知識與能力方面:認讀8字,會正確書寫12字,聯絡上下文理解“厲聲呵斥、厲聲叫器,引吭大叫、侷促不安、步調從容、大模大樣、三眼一板、一絲不苟、倘若、從容不迫、窺伺、不勝其煩”等詞語,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等朗讀課文;
目標二,在過程與方法方面:瞭解白鵝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特點寫具體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和幽默風趣。
目標三,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體會作者的喜愛之情。
對於以上的教學目標,我認為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把白鵝高傲的特點寫出來的。教學難點:從看似貶義的詞語中體會他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三、說教學理念
我確定這樣的教學目標,是帶著這樣的教學理念,力圖體現:
1、彰顯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我認為語文是由語言與文字組成的,學語習文應該成為終極目標,唯有立足於語言習得表達,才能體現學科的本位。在整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處處以語言為珍珠,用文字來串線,形成語文課堂的本質特徵。
2、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即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從感知、理解、積累、運用等語言實踐的過程中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在自足感悟的基礎上有序地展開,教師應該是學生的合作者,夥伴者,促進者。
四、說教學流程;
我帶著這樣的教學理念,為了更好、更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力求簡簡單單、紮紮實實地上好語文課,真實展開我的我的教學流程。我的教學流程有以下五大板塊。
第一板塊: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上課初始,談話引入:同學們,一說起鵝,你們會想到什麼?由學生比較熟悉的話題引入,學生可能會說,想起鵝的樣子。也可能會說想起《詠鵝》這首詩,如果有學生提到這首詩,那就大家一起背一背。
接下來,引出新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豐子愷先生寫的《白鵝》,在他筆下,這隻白鵝什麼樣子呢?好,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豐子愷先生吧。”由課題又引出對豐子愷先生的介紹。
第二板塊:初讀感知,整體把握。
在這一板塊中,我要實現2個目標。透過學生專心地初讀課文來幫助學生掃清閱讀的障礙。在學生預習自讀的基礎上,我篩選出如下重要的字詞,引導學生重點學習。
在字音方面,特別注意:頸、侍、倘若、淨角、供養不周、窺伺等字的正確讀音;
在字形方面,特別注意:頸、飲、侍、厲、餐、堂倌、窺伺、奢侈、等字的正確書寫形式;
在字義方面,特別注意:三眼一板、鄭重、厲聲、高傲、引吭大叫、侷促不安、從容不迫、不勝其煩、架子十足等字詞的意思。對於有些難於理解的字詞我主要是透過讓學生查字典、查詞語手冊和聯絡上下文在語境中的相機理解。比如文中的“高傲”的意思應該是表示: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人;極其驕傲。
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對於文章中的有些長句以及難句比較難於理解,句式比較長,因此要正確引導學生給予停頓指導。對於長句要引導學生讀通、讀順,讓學生多自由朗讀,多讀讀,練一練。
在初讀過後,應該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感知與把握。我就在課上讓學生說說這隻高傲的白鵝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或者是從文章中的哪些語句描寫中可以看出來呢?讓學生說說自己初讀的感知,引導學生正確地說出其文章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怎麼樣的文情呢?
第三板塊:圍繞主問題,品味語言。
自由朗讀課文,和大家說一說,這隻白鵝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認真讀了課文的學生,就可以找出文中的重點句“好一個高傲的動物!”。當然,如果學生沒有說出“高傲”,可以引導學生找一找文中豐子愷對這隻白鵝的印象。)
把這句話出示在螢幕上,並提問,什麼叫“高傲”?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會說,“高傲”是傲氣的意思,是看不起別人、不把別人放在眼裡的意思……
為什麼作者初次見到白鵝,就有這樣的印象呢?指讀第1自然段,從文中找到答案。學生可以抓住“伸長了脖頸”“左顧右盼”,說明白鵝初次到我家,東瞧西看,一點兒也不拘束。透過對重點的理解來體會白鵝高傲的特點。
課文在很多地方都用了明貶實褒的寫法,課文一開始這個“高傲”就是這樣一種用法,可以在這時把這個語言特點告訴給學生。初次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這隻白鵝就給作者留下了如此鮮明的印象,如果有人這樣評價你,你心裡會怎麼樣?作者竟把它喜歡的動物稱“高傲的動物”,把“高傲”這個貶義詞褒用,語言多有特色呀!一起讀一讀作者的感嘆。
作者初見這隻白鵝,就認為它是一隻高傲的動物,那麼文中圍繞這個特點還進行了怎樣的描寫呢?由這個問題引出2-5自然段,學生們小聲讀2-5自然段,這幾個自然段是圍繞哪句話寫的,請把它找出來並畫在書上。透過對“更”字的理解,說明白鵝的高傲在叫聲、步態、吃相這三方面表現得更加突出,而且還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了上文“好一個高傲的動物”,也引出了下文,讀起來非常自然。
這時,我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哪些句子表現出了白鵝的高傲呢?給大家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學生在體會這部分內容時,主要透過想象與對比感受白鵝的“高傲”,如“叫聲”這部分,讓學生想象,凡有生客進來,鵝必然厲聲叫囂,它可能在喊:。甚至籬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它可能在叫:透過想象,賦予鵝人的語言與思想,進一步感受它的特點。
在“叫聲”和“步態”這兩部分中,還有一個寫法,就是運用對比的方法,把鵝與狗、鴨進行了對比,從而突出它的厲害與傲慢,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可以透過有語氣地朗讀,來表現出白鵝的特點。
第5自然段“吃相”圍繞第一句話展開即可,透過對詞句的朗讀,以及結合課文內容想象畫面,來感受白鵝可笑的樣子,非常有特點的一面,它不僅很高傲,而且還顯得很死板,不知變通。
第6、7自然段,寫得非常生動有趣,同時很直接地表現出作者的喜愛之情,學生可以透過文字感受到。讓學生讀一讀,然後找出自己覺得最有意思的語句和大家交流,在交流過程中,體會白鵝吃飯時的特點,即必須有人在旁邊侍候,因為它雖然知道狗會常常來偷吃它的飯,但它還是不知變通地總是吃一口飯就走開去遠處喝水吃草,當飯被狗吃光,它還要責備人們對他照顧不夠。而且從這部分中,也可以再一次感受到這隻白鵝的厲害,因為狗每次想偷吃飯時,都得先“窺伺”,不敢明目張膽地來吃,而且得趁著白鵝離開時“敏捷地跑”“努力地吃”“立刻逃”,好像在抓緊時間儘量多吃點兒,生怕一會兒白鵝回來對它不客氣似的。
第四板塊:昇華情感,進行實踐。
在這個板塊當中我主要做2件事情:第一就是讓學生背誦積累,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大量去積累,理解運用,使學生明確作者的寫作特點,對於一些寫作方法可以適當運用到自己今後的習作中。第二.自己選擇摘抄描寫白鵝性格特點方面的優美的語句,仿照其寫作手法進行模擬訓練。這樣可以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積累語言,而且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更是提升其語言的品質。
第五板塊:回應目標,總結全課。
這篇文章以活潑、詼諧、準確的語言描繪了一隻高傲的白鵝形象。運用了多種修辭表現手法,主要運用了對比,擬人,反語等。而反語的應用,更顯得這隻鵝雖然固執迂腐,卻率真質樸,憨態可居,文中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白鵝的喜愛。
最後說說我的說板書設計
白鵝
叫聲:嚴肅鄭重
高傲步態:傲慢
吃相:從容不迫
喜愛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面五星紅旗》,這篇課文是人教版語文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主要講了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國留學生,為維護祖國的尊嚴,毅然拒絕了救命的麵包,麵包店的老闆為之感到,幫助他的事。本組教材的模組以“熱愛祖國”為主題,因此,在教學中應圍繞“熱愛祖國為榮”的情感線索,挖掘文字資源,讓學生透過多元的解讀來理解文字,感情文字,吸納文字,進而讓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在教學中有效生成和昇華。因此,我設計的教學目標是: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麵包店的老闆態度的變化。
2、瞭解作者運用外在的動作和表情,表達內心感受的寫作手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品詞析句、朗讀、感悟和想象,體會“我”對國旗的尊敬與熱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由於我班現有的38名學生,是上學期重新分班組合的,其中有8名是從外地後轉來的,加上有部分同學的學習方法死板,基礎太差,導致兩級分化特別嚴重。因此,我確定的重點是:透過品詞析句、朗讀、感悟、想象體會“我”對國旗的尊敬與熱愛;難點是:瞭解作者用外在的動作與表情表達內心感受的手法。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不斷對學生進行各種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二、設計理念: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4、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三、說過程:
1、創設情境,情感鋪墊。
文章本不是無情物,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曾說過:“語文脫離了感情,語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語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蘊。這樣的語文,根本就不能植根於學生的心靈世界,根本不可能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溫暖純淨的底色。”熱愛祖國是教師應在孩子的人生畫布染上的底色。那一面五星紅旗是祖國的象徵。如何讓三年級的孩子明白“五星紅旗”所蘊涵的沉甸甸的意義,對孩子理解文字中的“我”的行為有著極為重要的鋪墊作用。因此,在上課開始我就創設了“透過上節的學習,文中的哪部分內容讓你特別感動?”這個問題情境,一下子就把學生們帶入了對全文的整體性回顧之中,開始不由自主的回憶舊知。與此同時,也被文中“我”的行為感動著,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好了情感的鋪墊。
2、自主讀文,品味語言
《新課標》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提高閱讀質量,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教學中,我設計了不同的閱讀形式,組織、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上研讀文字、感悟文字。特別是理解幾處重點詞句時,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再反饋交流,然後帶著感悟讀,最後老師引領學生品讀。這樣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的情感體驗逐漸豐滿,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而語言實踐就是要帶領學生研讀文字,反覆品味,讀出文中情,品出文中味,讀出融入孩子自己情感的文字味來。在教學中,研讀“我”的處境危險時,當學生找到語句後,進一步引導學生提煉出表現“我”處境危險的關鍵詞,並透過切身的感受、老師語言描述的情境和查閱工具書隨機理解了“漆黑”、“無影無蹤”、“荒無人煙”的意思,讓學生感悟到留學生當時處境的危險。在此,讓學生想象此時留學生最渴望得到的是什麼?為下文埋好了伏筆。接著,在給予學生閱讀的空間,讓學生帶著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找出描寫“我”動作與神情的句子,並透過想象體會“我”,當時的內容感受。從而指導學生讀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來,切實地體驗到留學生對五星紅旗的真摯情感。
另外,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就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學生各抒已見,聽、說、讀、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覺得語文更有趣了。這篇文章中有看似矛盾的地方,因此,我抓住時機,在學生找到描寫老闆前後變化的語句時,讓學生前後聯絡起來,透過對比,讓學生質疑,從而引領學生帶著問題討論交流,感受到留學生對五星紅旗的摯愛,實際上是他愛國的表現,這是他寧可餓死也不用五星紅旗換麵包的原因,也是老闆態度發生變化的真正原因,切實體驗到了文章的內涵。
3、總結深化
因為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立足以生為本,以疑為線,以讀為主,以悟為目標,透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抒發對祖國的熱愛。因此,在總結深化這部分時,我採用逐層深化,透過師生互讀、音樂的渲染,把學生帶入了一個為五星紅旗自豪的情境中,醞釀了濃濃的愛國情,激發了強烈的愛國志,從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以上是我品讀課文後的淺薄認識,也是我憧憬中的理想課堂。然而在具體教學中還有許多缺陷,但我十分願意嘗試,因為反思失敗課堂也是一種成長。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井底之蛙》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十一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主題是“大”與“小”,大與小之間具有一種辯證關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本文根據《莊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改寫而成。課文講的是淺井裡的青蛙孤陋寡聞、夜郎自大和安於現狀,把自己的一個角落當作整個世界,後來認識到自己渺小的故事。這則寓言故事被用來諷刺那些見識短淺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瞭解井底之蛙由“誇耀自己”到“覺得自己很渺小”的變化過程,進而感知寓意。
2.朗讀課文,感悟語言表達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感知大海的遼闊無垠,想象東海之鱉在海中獲得的快樂,進而領悟寓意。
二、說教法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設計這一課時,讓學生透過自主地閱讀,體驗青蛙的小快樂及鱉的大快樂,由淺入深地走進文字,透過自己的體驗及獨特的感受感悟寓意。根據寓言故事的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中,以青蛙與東海之鱉的對話為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引導自由閱讀,自由表達,打好自主學習語文的基礎。
三、說學法
學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習本課時,本著新課程標準“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要求,我將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從文章題目入手,以讀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圍繞重點,輻射全篇,指導學生用“讀、說、議”等學習方法,結合比較朗讀、想象情境、直觀理解等學習方法,引領學生反覆感受文字語言,進行多向交流,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進行道德薰陶。努力拓寬學習渠道,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積極合作、勇於創新的能力,在主動參與、主動獲取的過程中,促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的最高境界。
四、說練習
積累和運用是新課標強調的又一重要內容,在這個環節中,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精心設計練習,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1)學生聽老師範讀,聽學生朗讀,在聽中感悟語言;
(2)個別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比賽讀、引讀等形式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
(3)適時地為學生創設口語交際的情景,使學生在模擬的情景中展開口語交際練習,同時不著痕跡地感悟寓意;
(4)佈置課後續寫井底之蛙的故事,延伸課文的內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說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和教材,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促學教學方法,注重看、聽、說、讀、練的教學思想,可安排兩個課時完成。下面具體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
(一)回憶寓言故事,引入新課。
由《坐井觀天》引入,“就是這隻小青蛙跳出了井底,看到了無邊無際的大海,它的思想改變了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關注這隻井底之蛙。”
(二)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滲透質疑方法。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四年級初始是訓練質疑的最佳時機,於是在課初便潛移默化地滲透。透過初讀課文,知道小青蛙開始認為自己住的環境是世界上最舒適的地方,所以誇耀自己的生活;後來聽了東海之鱉介紹大海之後,覺得外面的世界太大了,自己的井底真的不值一提,非常渺小。圍繞誇耀和渺小你能提個問題嗎?為什麼有這樣的變化?思維的發展從問題開始。在老師的調控引導下,學生將進入一個個“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討自己提出的問題,會情緒高漲,其樂無窮。
(三)巧妙運用多媒體,突破重難點。
多媒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不可低估。在《井底之蛙》中體會小青蛙的盲目自大是個難點。在學生體會小青蛙的快樂,品讀描寫快樂的語句時適時追問:“我生活在這裡真快活”中的“這裡”指哪裡?於是出示井的剖面圖,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青蛙引以為榮誇耀的就是一口小小的水井,進而自己感悟寓意,使得含有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變得深入淺出,易於理解。
(四)指導朗讀,啟發想象。
在講述東海之鱉對東海的描述時,透過看課件,談對大海的印象引導學生思考,你印象中的大海是什麼樣子的?在理解文字含義的基礎上師生交流,透過鱉對東海的描述,你對大海又有了怎樣的認識?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大海的深大海的廣大海的美,啟發學生想象,生活在廣翱無邊的大海的樂趣又將會是什麼?引出和生活在東海的大快樂相比,青蛙的井底生活只是小快樂而已,水到渠成的揭示出寓意。
(五)歸納總結,自主解疑。
在充分理解朗讀的基礎上,學生對前面環節圍繞“誇耀”和“渺小”提出的問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從而再一次很好的揭示了寓意。
六、說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為一體,本著板書為教學服務的目的!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爬山虎的腳》是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裡的一篇觀察描寫某種植物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葉爺爺在本篇課文中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來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緻地觀察身邊的事物。
二、說學生
本課的授課物件是四年級的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正好處在從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生理和心理特點變化明顯,是培養學習能力、情緒能力、意志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用本文為學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橋樑,讓學生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教材和學生特點,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在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的基礎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具有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自然保環境的意識。
四、說重點難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透過對本課詞句的理解,進一步來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課文的理解難點。要讓學生知道“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隊員一樣一腳就一腳牢地往上爬。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突破我遵循直觀性教學原則,利用實物觀察教學法進行教學。同時採用講授法、談話法、練習法、討論法等多種方法組合使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留一定時間讓學生多思考、多討論,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強調讀書是語文課最重要的活動,透過“讀——想——議——再讀”的方法學會讀書,學會合作。
六、說教學時間
2課時,今天我呈現的是第二課時。
七、說教學過程
這一課時我主要安排了四個環節:
(一)匯入新課
我是用問題設定情境匯入的: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瞭解了爬山虎的葉子,對於它的腳,你最想知道什麼?這樣設計,目的是透過質疑提出問題,來引發學生對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學習興趣。
在學生髮表意見後,對學生說:請大家默讀課文3至5自然段,邊讀邊想,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這一程式是針對本課的特點和重難點來設定的,讓學生一開始就認定目標——瞭解敘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
(二)讀文感悟
詞句訓練是整個小學階段的一個教學重點,加強詞句訓練,更是第七冊閱讀教學的重點。課標上3、4年級的閱讀要求就指出: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這部分教學中,我讓學生注意找出關鍵句詞,認真讀讀,體會,感悟。
首先是引導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這樣說的,誰願意把第三自然段讀給大家聽?其餘的同學請提起筆,畫出寫爬山虎腳的句子。在學生讀文想象後,課件出示,讓學生認一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的。用這幅圖片的目的,是為了以形象的畫面,給學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於學生記憶爬山虎的每個部位。然後讓學生再讀本段,感悟體會。
接著是討論完成第四自然段:在這一過程中,請同學們用剛才抓關鍵句、關鍵詞的辦法,在4人小組裡學習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麼往上爬的。先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在小組裡學習,我巡視指導。再讓學生彙報討論情況。第一步,根據學生的回答在螢幕上顯示出關鍵句、詞。螢幕顯示關鍵句和在關鍵詞下畫上三角形,是為了突出強調,引起學生的注意。第二步,全班齊讀關鍵句,邊讀邊想象畫面。然後讓學生觀看螢幕,這個動態畫面的演示,是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爬山虎的腳觸著牆時的一系列變化,瞭解向上爬的過程,第三步,探討它是如何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在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內容時,以自讀自悟為主,並體現綜合性學習的特點,讀讀畫畫說說。先請學生試著畫一畫,邊畫邊講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兒,是什麼樣兒的,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再課件展示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畫面。以動畫的形式,形象地突破難點,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也降低了理解難度。第四步,指導朗讀,以個別讀,齊讀等多種形式進行,注意抓住重點詞體會感悟。
最後是獨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學生自由讀,找出關鍵句、詞多讀幾遍。再讓學生說說腳的變化。然後齊讀。
(三)拓展延伸
我是這樣對學生說的:你們瞧,爬山虎的腳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麼頑強,讓我們再來細細欣賞這一牆牆爬山虎,體會它頑強的生命力。(課件展示一牆牆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樂。)出示這些圖片和播放音樂的作用是:用畫面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從而讓學生入境動情。待學生欣賞後,對他們說:孩子們,讓我們捧起課本,帶著剛才看畫面的感受,美美地讀讀課文吧。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用朗讀來感受情境,在語言文字的誦讀中去體會、去領悟。
學生讀文後,我用動情的話語創設情境: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爬山虎的腳》,瞭解到大千世界,萬物百態,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學們做有心人,留心周圍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發現世界,用你手中的筆去描繪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給同學們一次展現自己的機會,(出示課件:詩、書、畫、文)請你在“詩”、“書”、“畫”、“文”等形式中選用自己最喜歡的一種來表現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學生創作完後,利用投影儀展示得意之作,培養學生欣賞的眼光。設計這一程式的目的,是給予學生活動的時空,選擇的權利,發展的舞臺。讓他們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機遇,有更多表達情感的平臺。
(四)佈置作業
在教學結束的時候,為了加深學生對本篇課文的掌握,我佈置了兩個作業:
1、生活中,觀察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
2、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八、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手段,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抓住重點詞語,引導學生加以概括歸納。有利於學生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
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樣子:像……像……(細絲)
特點
顏色:嫩紅(灰色)
爬觸→巴→拉、貼(牢固)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學目標設計意圖
學參考中的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將心比心”這一成語的意思。
3、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修改後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文中兩處人物的語言和結尾的重點段。
2、透過課文的學習,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3、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認真聽別人發言,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設計意圖:
《將心比心》一文,透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中最為感人的是兩處人物的語言描寫。所以我將第一條教學目標改為“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文中兩處人物的語言和結尾的重點段”,這樣要求更具體,重點更明確。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將心比心”這一成語的意思。這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是很難,我覺得真正難的是感動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將心比心,而不是說起來一套,做起來一套。所以我將第二條教學目標改為“透過課文的學習,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是本課教學的一大重點。針對我們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已有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但往往只急於表達自己的看法,不善於吸收別人回答中的長處,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不善於表達自己的見解。)我將第三條教學目標改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認真聽別人發言,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教學目標落實手段
為了達成第一條目標,在教學中我主要安排了這幾個環節:
1、自由朗讀時採用難讀的地方作上記號多讀幾遍,不會的輕聲向別人請教。檢查朗讀時請學生提醒難讀之處,有重點地進行領讀。
2、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重點句,相機指導朗讀。
3、三次引讀結尾段,希望產生層層深入的效果,打動學生的心靈。
為了達成第二條目標,在教學中我主要安排了這幾個環節:
1、初讀課文時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2、品讀課文時讓學生先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動,用_______劃出,並在旁邊寫寫自己的感受。然後交流自己的感受,結合朗讀指導,進行說話訓練。
3、抓住結尾的重點段,層層深入的朗讀。
4、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更深一層感悟“將心比心”的內涵。
為了達成第三條目標,在教學中我主要安排了這幾個環節:
1、自讀課文,自己解決讀文關。
2、自己感悟文中感動之處。
3、交流時以自己站起來發言為主,老師點名發言為輔的形式進行。
三、教學困惑
困惑一
“將心比心”在字典上的解釋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替對方著想。但課文中兩個例子,(阿姨幫助奶奶開門,是希望自己的母親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母親寬容與體貼護士,是希望別人也能這樣對待她那即將當護士的女兒。)給人的感覺是他們幫助別人是希望別人也能給他們給予幫助。這與我們平常經常所說的幫助別人不求回報有一定的距離。在教學中,我們該如何處理比較恰當。
困惑二:
請學生自己站起來回答,對部分愛表現的學生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們會頻頻把握機會。但對那些平時就不願發言的同學來說,他們可能真的被課堂所遺忘了。這又該怎麼辦比較好呢?
四、教學反思:
課前,我雖然意識到應儘量避免給學生留下“幫助人求回報”這種印象,但在教學中,由於教學機智不夠,還是出現了很多遺憾。如,請學生說說生活中將心比心的事情時,有學生說自己沒錢坐車,有同學主動借錢給他。這時我追問他:“你幫助過他嗎?假如他有了困難,你會怎麼辦?”學生的回答是“他曾經幫助過我,我也會幫助他。”還是有鑽入課前所擔心的圈子之感。假如當時我能換一個追問物件,問問借錢給他的那位同學,問他為什麼會主動去幫助別人,相信對學生理解“將心比心”會更有幫助。
看來,教學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以後的教學中,吾將上下而求索!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觀潮》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透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以生動的語言展示了錢塘江大潮的雄偉與壯觀。文中洋溢著作者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上好一堂課必須瞭解學生。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富於想象,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學生生活閱歷有限,對文中描繪的雄偉景象缺乏直觀感受,需要老師提供直觀的影象幫助。
三、設計理念
遠端教育將課堂教學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方向轉變,關注學生資訊素養的形成,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感受遠端教育的魅力。
四、教學目標
依據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特擬定了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抓重點詞句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3、情感與態度:讓學生通過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使學生受到壯闊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五、教學重難點:
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能力,確定出本課的重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讀懂課文3、4自然段,體會大潮的磅礴氣勢和潮來時的壯麗景象.
難點:
1、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2、理解重點詞句。
六、教學準備:
為了上好這一堂課,我在遠端上查找了和課文有關的圖片和錄象資料,製作了多媒體課件。同時希望學生課前收集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資料
七、教學方法:
1、教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法和朗讀法進行教學。我將遠端教育資源:圖片、影像等有機地融合到多媒體課件中,透過展示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感受大自然的偉大力量,為學生提供了直觀、動態、形象的影視檔案,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為學生自瀆、自悟文章內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2、學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不只是單純的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因此,設計學法如下:
(1)讀、思、議結合。讓學生在讀中積累語言,感悟情景,入境生情,自悟自得,在讀中思考,讀中討論,讀中理解。
(2)想象品味法。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培養學生把語言文字轉化成畫面的想象力。
(3)多媒體直觀法。利用電教手段,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更好更快地把握課文重難點,從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八、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激趣匯入,引人入勝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教學也是如此,一堂課的匯入十分重要。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用潮水聲作襯托,同時用優美的語言聲情並茂地渲染課堂氣氛,勾起學生想去觀潮的強烈慾望。
(二)觀看畫面,啟發想象,學習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潮來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圖片。啟發學生結合實際展開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樣?我的意圖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透過邊看邊想,設身處地地理解人們期盼潮水早點來的焦急心情。
②課堂教學不僅在於老師的導,還在於學生的學。對於第二自然段的內容我將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後提出問題:江潮還沒有來,作者看到了什麼?學生透過讀書,能夠自己解決問題。
(三)讀中感悟,理解課文3、4自然段。
潮來時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我運用情境教學法,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悟情,學生採用看、讀、思、背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同時我利用遠教資源,適時地將聲音、影象、影片、及文字等資訊巧妙恰當地呈現,製成課件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補充學生學習的知識背景,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能使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
a、首先運用多媒體學生展示潮來時的情景: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學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中。同時,我巧設疑問,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這裡採用情景教學法將視覺手段與聽覺手段緊密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
b、如此壯觀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進行描繪的呢?我因勢利導、自然過渡,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
1、《小學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準備讓學生透過多種形式來朗讀課文,比如:自由讀,合作讀,指名讀,讀自己喜歡的詞語、語句等,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感悟,讀中自得。然後用課件出示自學提示:
(1)作者觀潮的順序是怎樣的?
(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來描寫?
我讓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共同探討、合作解決問題,存在困難的地方,我適當點撥,利用板書巧妙引導學生抓住潮水聲音變化的詞語。如:悶雷滾動—響聲越來越大—山崩地裂,潮水形態變化的詞語,如:一條白線——拉長、變粗——白色城牆——白色戰馬來理解大潮的雄偉氣勢。
2、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我將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在本課中學生也許會提出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潮水為什麼會拉長呢?我組織學生結合自己收集的資料在小組內交流,然後我用課件出示錢塘江的地理位置圖,及時點撥。這樣,學生的疑問就能得到解決。
3、為了使學生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再一次為大潮的雄壯所折服,我將引導學生背誦3.4自然段,讓學生把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內化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薰陶。
4、迴歸整體,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兩個重點段落以後,我讓學生回過頭來,整體瀏覽全文,感受觀潮的整個過程,從而整體把握全文。
(四)總結延伸,感情昇華
錢塘江大潮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我們的祖國還有象錢塘江這樣美麗的地方,於是我利用網路所提供的圖片資料向學生展示祖國大好河山的圖片,並啟發學生:我們的祖國美麗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熱愛祖國的情感,(當小導遊,向同學們介紹潮來時的壯觀景象、向大家介紹你在課前所收集的資料、朗誦寫觀潮的詩歌等)為了進一步昇華主題,有意識地把這種感情昇華到對大自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九、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部過程。板書設計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用簡筆畫的形式,形象直觀,使學生一目瞭然,能根據板書理解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從而突破本課的重點。
十、說課小結
總之,遠端教育資源深入課堂,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讓語文教學由封閉到開放,由以“書”為本到以“人”為本,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在《觀潮》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適時將遠端教育資源運用到了課堂教學中,發揮了課堂教學“三為主”的調控作用,圍繞重點,教師注重導方法、導技能,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時又滲透了思想教育,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設計思路
《春聯》這篇文章介紹了春聯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春聯“對仗及音律美”的特點,為了使學生透過學文懂得誦讀春聯,既是學習又是享受,從而使學生得到美的薰陶。我在教學過程中採取以下教學策略。
一、貼春聯,激興趣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如何開頭是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根據本課實際,我在開頭就創造了一個節日的氛圍,一曲熱鬧的《拜新年》伴著爆竹聲聲,迎面是一幅大紅春聯和一個倒帖的福字,同學們馬上被帶到了歡歡喜喜過新年的氣氛中。當大家大聲念著黑板上的春聯時,學習春聯的慾望也大大增加了,不知不覺進入了課文的學習之中。
二、讀春聯,重積累蘇教版語文注重積累,厚積累尚能博發。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和提供積累優秀語言文字的機會。春聯的內容廣泛,正是學生積累語言文字的良好素材。課文中介紹了四大類春聯內容,為了使學生既愛讀愛學,又在朗讀的過程中有所感悟,積累內化。我首先知道學習第一幅春聯“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先感知描寫的內容,再讓學生體會從哪裡能感受到春光是美好的?這樣學生一下就抓住了重點詞“芳草綠”、“杏花紅”,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的氣息,同時有加深了對春聯描寫的內容的印象。由於春聯語句短小,語言淺顯,我組織學生自學其餘4幅春聯,自讀自悟,瞭解內容,感受春聯描寫的意境。學生興趣濃,效率高,學習效果好。接著我開展一個春聯展示會的活動要求學生把自己蒐集到的春聯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出來,並讀給大家聽,告訴大家這幅春聯所描寫的內容,可以從哪些詞上看出來。因為能站在前面親自的春聯,學生積極性很高。展示的春聯內容豐富,各不相同,課堂上氣氛非常活躍。學生既是在展示自己的春聯,同時也在積累別人的春聯。從教學過程來看,由導到放,很好地培養了自主學習的精神,極富實效。
三、品春聯,拓視野作為小品文,就應該讓學生有所得。基於這一點,我把了解春聯對仗和聲律美的特點作為另一個教學重點。教學上不老生常談,仍然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感知特點,在讀中體會特點,讀出感受,讀出語感來。精選名聯是教學上的關鍵。如瞭解“對仗”,我選了顧憲成的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來說明。音節上的停頓,自然把對仗的詞語劃分開來,學生一讀就感知了對仗的特點。再如要了解春聯音律美,我精選浙江海寧觀潮亭一幅名聯——“浮雲漲,長長漲,長漲長消;朝潮落,朝朝落,朝潮朝落”——來說明。學生在品讀的過程中,不僅有理解後的高興,更有了解這些名聯背後故事的愉悅。為他們提供了閱讀的必要知識,開拓了他們今後閱讀的空間,為學生真正感受祖國語言文字打下了興趣的基礎。
二、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同學們,首先請大家欣賞一首歌、大家一定要仔細聽,想想我們在什麼時候能經常聽見它。
放錄音(恭喜恭喜)
2、誰來回答老師剛才提出的問題2(春節)
春節裡家家戶戶喜氣洋洋大門上還會張貼大紅……齊讀(春聯)
(二)精讀課文第一自然段1、春聯大家基本都見過,誰願意把自己知道的春聯告訴給大家呢?2、同學知道的春聯還真不少,那春聯的內容到底有哪幾個方面呢?下面我們一起去看課文第一自然段。板書:內容
3、輕聲朗讀第一自然段,用“——’畫出春聯,用‘“_”畫出春聯的內容。
4、誰來把你找到的描寫春聯有哪幾方面內容的句子讀一讀。教師在出示的段落中畫出
5、下面請一、二組看上面一副春聯,三、四組看下面一副春聯同桌進行討論。出示幻燈:圍繞以下問題進行討論:
(1)這副春聯講的是書上哪方面的內容
(2)從哪幾個詞中可以看出?看了這麼多的春聯後,請同學用書中的一個詞語來概括一下春聯的內容怎樣?板書:各種各樣
6、引讀:我們測覽著各種各樣的春聯,就是……出示:“我們測覽……百花園中”
7、分組朗讀。邊讀邊想:這一段是用什麼方法來寫的?指名回答,適當點撥。
(三)精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過渡:春聯不僅有各種各樣的內容,還有一些特點呢?不信我們一起看課文
第二、三自然段。
板書:特點
1、輕聲朗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在書中找出描寫春聯特點的句子。
2、瞭解對仗,試著給它對對看。板書:對仗
3、看春聯第二個特點前老師先讀一下這幾副春聯,你們聽聽老師讀的時候有什麼特點?
4、這就是抑揚頓挫。和諧悅耳。小黑板出示:抑揚頓挫和諧悅耳齊讀
5、誰能任選一副春聯讀出它這個特點。個別、集體
6、讀了這麼抑揚頓挫,和諧悅耳的春聯,使我們感到了一種聲律美。板書:聲律美
(四)精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一段講了什麼?
2、出示:開耷有益齊讀卷有兩種解釋
(1)試卷
(2)書本
清為它選擇正確的解釋。你能說說“開卷有益”是什麼意思嗎?
3、聯絡上下文說說為什麼讀讀春聯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
板書:值得一學
(五)小結
(六)佈置作業
抄寫課文中的五副春聯。當地摘抄下來。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去年的樹》是四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也是日本著名童話家新美南吉的一篇廣為流傳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悽美的友情故事:樹和鳥兒是好朋友,臨別時鳥兒承諾明年春天還要回來為樹唱歌,可是第二年春天,樹卻不見了,面對著由朋友用生命點燃的煤油燈,鳥兒唱起了去年的歌。課文語言通俗易懂,蘊涵著“信守諾言,珍惜友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文中角色鮮活感人,質樸的語言耐人尋味,平淡中有著一種深摯透明的美。
二、說教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立足於工具性,弘揚人文精神。精心預設,注重生成。努力實現用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容,簡化的教學環節,簡便的教學方法,達到真、純、實、活的教學境界;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教學理想。
我採取了“讀悟結合、品詞析句、想象補白、讀寫並行、角色體驗”等方法靈活機動地組織教學。注重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豐富精神世界,從而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做人。
三、說教學過程
具體來講體現在以下幾點:
1、在讀中品詞析句,讀通文意,讀出情感。
在教學中我採取了多種讀書方法,緊緊抓住文字語言,讀出情,品出味,悟出效,習得法,啟用思,做到讓學生語言和思維,朗讀和感悟有機結合。有自由讀、默讀、分角色讀、示範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小組展示讀、齊讀等,讀的形式多樣,讀的時間充分,讀時有層次,讀中有指導。在讀中尊重學生體驗,淡化技術指導。讓學生根據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語氣嘗試讀出自己的感受和特色。在讀中,學生較好地體會了童話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情感。從而積累了語言,深化了情感體驗。
2、抓住關鍵詞引導學生品味內化語言
本文語言直白曉暢,我抓住練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來理解語言內涵。如抓住“天天”體會幸福快樂,抓住“一定”體會難捨難分和承諾的堅定,抓住“看”體會鳥兒的內心活動和複雜的情感,這些詞語言簡意豐,推動了學生理解的深度。同時我幾次引導他們用積累的詞語來概括自己的感受,有效地實現了積累向運用的遷移,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
3、抓住悟點引導想象,填補課文空白,啟用創造思維。
童話有著它固有的特點,那就是想象。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學習課文時我抓住契機引導學生大膽想象,一是想象樹和鳥幸福生活的場景,二是引導他們想象鳥找樹所遇到的困難,最後想象鳥望著燈火時互相說著什麼,這些想象激發了學生表達的衝動,豐富了學生的情感積累,調動了他們參與的動機,拓寬了文字空間。
4、充分利用多媒體裝置創造生動而簡約的課堂
在課堂上,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裝置創設情境,營造溫情四溢的和諧氛圍,輕柔的樂曲,形象的圖片給學生帶來的是美的感受,撥動他們心靈的琴絃。
5、關注學生,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
閱讀教學是一個師生與文字多向互動對話交流的過程,在教學中我關注每一位學生,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鼓勵他們大膽自由地表達,對課文的理解注重多元,沒有以老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理解,而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醉,在沉醉中感知,在感知中昇華。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今天,感謝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的牽線搭橋,讓我們相聚在這裡,我代表全體教職員工真誠地歡迎各位老師,你們的到來,為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生機,為師生增添了一份幸福。感謝領導給予我們鍛鍊的機會,為我們搭建溝通對話的平臺,感謝老師們的認真傾聽。下面我就對這堂課的設計意圖與大家交流。
當初選擇《萬年牢》出於三點考慮。一是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沒有在這樣公開的場合上略讀課文,我需要嘗試。二是因為網上沒有發現這篇課文的課堂實錄,一些教學設計也都是非常簡單的,而我需要的是更具有原創性的教學。三是因為在閱讀教材時發現課文思路清晰,緊緊圍繞三個“萬年牢”做,而我的想法是讓我的課堂樸實一點,簡單一點。在研究的過程中才發現其實沒那麼簡單。
1、課前讓孩子們聽歌曲《冰糖葫蘆》的MTV,讓他們有一種新鮮感,繼而產生一種好感。然後圍繞冰糖葫蘆歌曲和圖片進行談話,從而進入課文。第一次試講,光讓孩子聽歌曲,然後以一幅誘人的冰糖葫蘆圖吸引孩子,透過說感受讓他們更靠近冰糖葫蘆,喜歡冰糖葫蘆,從而能夠更快地走進課文,走進“萬年牢”。可孩子們說感受時,涉及的只有一種想法,想吃糖葫蘆。我們教研組的老師認為,給孩子欣賞圖片的時間太短,他們還來不及有什麼感受。於是我們設想在聽歌曲時,同時欣賞一組糖葫蘆的圖片,這樣孩子們的想法感受可能會更豐富,可結果還是一樣。孩子的興趣點是吃。再說,這些圖片與課文的內在聯絡也不大。那天,王老師給出了主意,就用馮曉泉的MTV。
2、對三個萬年牢的理解,都是分兩步走的,第一步是就這個句子本身來理解“萬年牢”,第二步再聯絡課文作具體的理解。比如說第一個萬年牢,讀著讀著,張老師覺得很奇怪,父親為什麼給糖葫蘆起“萬年牢”這個名字,你再讀讀這個句子,能幫父親說說理由嗎?孩子們說理由的過程,就是對第一個萬年牢的理解。孩子們,父親為什麼能做出這麼好的糖葫蘆?在這裡要求學生讀書時要學會針對問題有選擇地圈圈畫畫,並且適當做一些批註。培養學生讀書時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的習慣。努力做到多種感官並用,集中精力學習。引導學生走進文字,從字裡行間,從具體的描寫中感受父親是個辦事認真、實實在在、講究商業道德的人。
3、在理解第二個萬年牢時有一個環節,讓孩子聯絡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走正道的生意人。這是我課前佈置學生蒐集瞭解的,一方面讓孩子瞭解什麼是走正道?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去挖掘生活中走正道的生意人,感受生活中的美。因為孩子看到太多的坑門拐騙的事情,如果讓他們說說身邊的生意人,他們會羅列出一大堆不正經的生意人。一直以來我都是這麼想,我不希望孩子接觸太多負面的東西。所以讓孩子觀察社會生活,總是選取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讓孩子在瞭解社會過程中,受到健康風尚的薰陶感染。當然,孩子也應該知道“醜”,只是我們的孩子畢竟小了一些,我總想首先用美去佔據孩子的心靈,從而引發他們去崇尚美,追求美。
4、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於學生的興趣與需求,把教學內容蘊涵在任務之中,學生的心理得到了滿足,得到了尊重,學生自然會非常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被調動起來了。讓孩子再現父親和老闆對話的情景,這個任務驅使孩子去閱讀,去思考,去探索,去判斷,去構思,去創造。任務驅動的過程,其實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的一個創造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再現當時的情景,學生必須認真閱讀課文,把父親做人做事的態度鉻記在心。在小練筆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旅程,徹底的人文薰陶。學生所寫的內容,是他對道德的一種判斷,是他的真實想法。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文與道同構共生,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諧統一。透過對空白點的挖掘,激發思維,主動積累,學會讀書,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讓原本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生動活潑的走入課堂共落到實處。王崧舟先生說過如何來烹調語文味十足的課,它需要哪些佐料?品詞是的,誦讀是的,練筆也是的。
5、本來在小練筆結束後,我們過渡“面對老闆的行為,認真實在的父親幹了不到一年,毅然辭去了這份相對走街串巷來講比較安逸的工作,辭去了這份有穩定收入的工作,重新踏上“提籃叫賣”的日子。孩子們,父親“提籃叫賣”意味著什麼?”有的孩子說:“意味著父親的收入得不到保障。”“意味著父親會更加辛苦,風裡來雨裡去。”
孩子們,父親走街串巷,提籃叫賣,是那麼的辛苦,“父親心裡苦嗎?”這是一種生活態度的指引。生活中誰不會碰到困難,關鍵是面對困難的態度。孔子曾經誇獎他的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也許有人會說,生活就是這樣,窮日子富日子都得過,那有什麼辦法?顏回真正令人敬佩的,並不是他能夠忍受這麼艱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態度。在所有人都以這種生活為苦,哀嘆抱怨的時候,顏回卻不改變他樂觀的態度。我們的目的不只是讓孩子瞭解父親提籃叫賣的辛苦,重要的是父親面對這些困難的態度。父親寧願過著這種清貧的日子,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他的心中自有一番樂土。這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做事的一種態度,做人的一種態度。因為時間有限,再說畢竟是一篇略讀課文,你什麼都想抓,什麼都想做,那是不可能的,要捨得放棄。於是,我們就把想要表達的內容儘可能地隱藏在老師的評價語裡,希望這樣的一種生活態度能夠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一點影子。
6、文字三次出現“萬年牢”,這三處“萬年牢”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關係。
萬年牢的產品質量贏得了生意的萬年牢,萬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誠實、守信的“萬年牢”的人品。父親如何能做出品質上乘的萬年牢?那是因為他用心做事,用心做人。我本來以為,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複,否則,就會成為陳詞濫調。我們要告訴孩子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到第三處“萬年牢”已水到渠成,無須再多言,我只讓孩子們盡情地讀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我想,一切盡在不言中。事實上,我們太理想化了。孩子,畢竟才四年級的孩子,他們還沒有完全具備這種整合的能力,他們對這三個萬年牢的理解還是一塊一塊的,需要我們引導把分散的珠子串聯起來。所以經過討論,我們對三個萬年牢又進行綜合,三個萬年牢之間有什麼聯絡?那天我在試講的時候,一個孩子說得非常精彩,做糖葫蘆做生意就是在做人。
有些老師可能會有些疑問,你的教學中哪裡體現出略讀課文,抓的點也不少,挖掘得也不淺。雖然,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麼嚴格細緻,只要求粗知大意,但並不意味著就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讀書停留在初讀階段,不加總結與反芻,讀到的東西就會成為過眼煙雲。事實上,粗知不等於淺知,粗知不等於少知。我們說,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的,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詞學句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閱讀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透過有層次的閱讀,在內容理解、情感感染與語言感悟上也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比如今天讓學生思考“父親為什麼能做出這麼好的糖葫蘆”時,我們重點抓了兩個句子,“紅果、海棠去了把兒和尾,有一點兒掉皮損傷的都要挑出來,選出上好的在陽光下晾曬。”“父親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寶盆上的光圈。”學生對字詞句進行了品讀,像“一點兒、都要、甩”等,在這個品讀的過程中,孩子們明白了父親能做出這麼好的糖葫蘆,是因為父親選料嚴,工具好,手藝精,這個品讀的過程,更是在為理解父親的認真實在做服務。因為父親的認真實在才會做出這麼好的糖葫蘆。透過重點精彩部分賞讀,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粗知”,賦予了“粗知大意”比較豐富的內涵。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0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湘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活動練習課,此內容為本課的第一課時。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部分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本課時內容主要包括區別形近字、我能填、我能讀三部分,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中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完成“萬花筒”、積累詞語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透過讀、議、做,完成語文活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學習男孩在失敗面前的勇氣和毅力。
4、教學重點:積累詞語、我能讀為本節的重點。
5、教學難點:根據圖畫引導學生進行豐富的想象為本節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為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發展,對“知識萬花筒”、積累詞語將採用引導為主的教學方法,為落實重點採用注重啟發式、討論式教法;為突破難點,我會深入淺出、由淺入深地啟發學生的思維。
三、說學法: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樂於表達,為使所學知識能較好的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的智慧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的知識將讀、議、做相結合,以活動和展示貫穿整堂課,寓學於樂。
四、教學過程:
1、教學“區別形近字”:在教學這個版塊時,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由地讀、寫、比較、區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必交給他們知識更加有長遠的意義。
2、教學“我能填”:這一板塊重在讓孩子們透過發現成語的規律,激發他們積累成語的興趣。然後透過拓展,積累更多的詞語。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積累,積累對於孩子們的寫作、閱讀理解都有重大的意義。所以,我想,語文老師應該更多地重視孩子們的積累。
3、教學“我能讀”:四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很多孩子能夠從文段中獲得一定的資訊。但是,在平時課外閱讀當中,很多孩子都是囫圇吞棗,最後雁過無痕,什麼都沒得到。所以,我想,透過老師的指導,讓孩子們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透過勾畫,標註等方法去把握課文,向孩子們滲透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理念,從而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所以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我注重讀書方法的指導。
4、課時作業。
《站起來》中作者把小男孩摔跤時的動作描寫寫得很生動,我佈置學生學一學這種寫作方法,試著寫做某件事的過程。這樣,讀寫結合,讓學生透過仿寫,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我認為,這樣對於孩子們的寫作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處。
都說語文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的設計當中還有許多不完滿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正。
謝謝大家!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遼寧師範大學營口教學區09小學教育一班24號賀鴻豔。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觀潮》。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第七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理論依據、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觀潮》是人教版第七冊第一組的一篇講讀課本,本單元共四篇課文,分別是《觀潮》、《雅魯藏布大峽山》、《鳥的天堂》、《火燒雲》都是展現大自然的神奇課文,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體會作者生動的描寫。本篇課文透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我們介紹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課文結構清晰,作者按潮來前,潮來時,超過後的順序以及大潮聲音形狀由遠及近的變化介紹了錢塘江大潮的氣勢磅礴景象,使人讀後不禁感嘆“錢塘江大潮不愧為天下奇觀”,作者介紹了觀潮人數之多,從側面表現了大潮的奇觀,選篇課文目的在於讓學生們透過課文學習感受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的奇妙感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山河之情,根據課程目標要求了四年級學生教學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識七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2、3自然段。
邊讀邊想象畫面,能聯絡上下文或結合實際來理解體會字詞的含義。
感受大自然壯觀,受大自然美麗薰陶,能把自己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結合教學目標,我計劃用2課時來完成本課教學任務,第一課時是讓同學們學會生字生詞,理解部分詞語和課文的意思,學習課文第一段。第二課時主要任務是繼續學習課文,理解作者描寫觀潮的寫作手法,真切地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今天重點講述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及教學特點,我擬定了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抓重點詞進行品味,注重語言積累。
過程和方法: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描寫方法,培養學生觀察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透過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和雄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課文所寫的“大潮來時”的內容為課文學習重點部分,讓學生學習作者是怎樣留心周圍事物和積累材料的。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表達方法,充分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領悟是突破難點關鍵。
二、說教法
採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入境界,進角色,動真心,吐真情,體會大潮來時的宏偉景象,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品味,更好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三、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為主,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運用合作交流法和自主探究法,便學生在自主能動學習過程中發現學習的樂趣。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理清順序
上節課,我們讀了《觀潮》一文,誰能說一說作者是按著什麼順序來描寫錢塘江大潮,從整體入手來把握課文的思路和觀潮的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自主讀書,感受奇觀
交流學習方法
你準備用什麼方法讀這篇文章,感悟大潮的壯觀(學說出自己喜歡的讀法,教師也說出自己的讀書方法,供學生參考)
設計意圖:以問題引導探索,讓學生對比分析,自由質疑情景而探索,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寬闊、更活躍的探究平臺,不斷專研,最終形成積極探究的心裡想法(江面平靜)學習第一自然段,理解“天下奇觀”的意思,區別“觀潮”的觀與天下奇觀的觀的不同意思
學習第二自然段,感受江面平靜,觀潮人多
江潮還沒有來,作者看到了什麼?
學生讀課文想象人們觀潮的熱鬧場面,體會作者多的手法
設計意圖:自由寬鬆的課堂氣氛才會引起學生智慧的波瀾,教師要允許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獲得自我滿足,教師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更像一位專業的主持人
(二)、品讀重點領悟奇觀
看錄影,初感奇觀
潮來時是怎樣壯觀的景象?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走進錢塘江大潮,讓我們邊看邊想你看見了什麼?引導學生進入角色,調動其情趣。(天下奇觀聲音形狀由遠及近)
感情朗讀感受奇觀,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文章字裡行進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表現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教師範讀,學生朗讀,背誦喜歡的段落)
學習結尾段,引導學生透過“漫天卷地”、“風號浪吼”,體會潮過後水勢之大的奇觀(恢復平靜(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三)、總結課文、歸納昇華
江潮景美,作者文更美,為什麼作者會寫得如此生動形象?
(四)、課外延伸,積累運用
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並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寫一處自己喜歡的風景。
五、說板書設計:
觀潮
觀潮之前江面平靜
觀潮之時(天下奇觀)聲音形狀(遠近)
觀潮之後恢復平靜
(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六、說理論依據: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與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依照本篇文章的寫作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在教學中做到“以讀代講”,“從讀而悟”,因此,我主要採用了
情景教學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的同時又滲透了思想教育。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2
各位老師:
下午好。我任教的科目是四年級語文。我今天說課的課文是四年級上冊第一課《觀潮》。我將從四個方面來進行說課:教學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反思。
一、教學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四上教材:
先來說說教材。今年的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是第一次採用部編版語文教材,我們都知道,部編版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閱讀、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因此,在整個學期的教學當中,應該儘量透過課文,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同時加大學生的古詩詞教學。
在這一冊教材中,共有八個單元。內容涉及自然奇觀、中外童話、觀察發現、神話故事、多彩生活、人間真情、愛國立志、歷史故事等。《觀潮》是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自然奇觀”,由《觀潮》《走月亮》《現代詩二首》《繁星》4篇課文和《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組成。本單元的學習要素是: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
最後的習作是:向同學推薦一個好地方,寫清楚推薦理由。因此,我們在整個單元的授課中,要在每篇文章教學中滲透寫景作文的教學,同時也要引入類似寫景文章的學習和寫景古詩詞的積累。
2.《觀潮》這篇課文: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文章。透過作者的耳聞目睹,介紹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觀。全文共有五個自然段,採用了“總—分”的寫作方法。文章從“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後”三個方面寫了錢塘江大潮這一雄奇的景色。
(二)學情分析
下面是學情分析,簡單講講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
首先,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富於想象,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但學生生活閱歷有限,對文中描繪的雄偉景象缺乏直觀感受,因此需要老師提供直觀的影象幫助。
其次,由於這一課生字詞較多,而且又是開學第一課,學生可能還不能馬上進入狀態,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我會在字詞意思的學習上多花點時間,同時也要求學在上這一課之前必須做好預習工作。包括:讀課文、認識生字、查詢字詞意思等。
(三)教學目標
結合小學課標要求、新教材特點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觀潮》這篇課文我將設計兩個課時的教學。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會寫田字格內的生字,會認綠線格內的12個生字,理解“籠罩”、“逐漸”等詞的意思。
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讀懂文章是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的順序寫作的;
3.學習第一小節的寫法,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4.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錢塘江大潮湧來之時的雄偉壯觀。
5.透過觀潮人的描寫學習,體會側面描寫的好處、嘗試運用側面描寫的方法。
(四)重點難點
重點:
1.透過學習,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2.引導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想象畫面,並透過品味重點詞句、重點語段、感受大潮湧來之時的雄偉壯觀。
難點:
邊讀邊想畫面,感受錢塘江大潮湧來之時的雄偉壯觀。
二、教學策略
(一)教法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的特殊之處就在於透過文字去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奇觀”。如何讓他們感受到呢?
1.教學中,我將使用朗讀法,即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後老師在背景音樂的襯托下進行朗誦。當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瞭解後,再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2.使用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透過影片感受真實的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
(二)學法
1.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首先,課前預習一定要學生單獨完成。其次,在上課過程中要透過多提問學生來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後,教師要有意識地鍛鍊學生的寫景的作文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教學程式
教學程式主要分為:課前預習、課程匯入、詳細教學內容、課堂小結、課後拓展、教學板書六環節。
(二)課前預習
1.初讀課文,並標出自然段預習課文。
2.再讀課文,邊讀邊把生字詞圈出來,並嘗試透過查字典解決。
3.“——”用問號劃出不明白的地方,上課注意聽。
(三)課程匯入
1.在黑板上書寫“觀潮”二字,並分別詢問學生“觀”是什麼意思,“潮”是指哪裡的潮?然後引出錢塘江大潮。
2.順勢列舉出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留下的對錢塘江大潮的讚美詩句。
比如: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蘇軾;浙江八月何如此,濤如連山噴雪來。——李白
3.本文作者是如何讚美錢塘江大潮的?文中有一句話,請學生找出來。從而引出全文主旨句:“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4.板書:天下奇觀。
5.那究竟何種景象能被稱為天下奇觀?作者又是如何來寫天下奇觀的?下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四)教學內容
1.生字詞學習。
教師指名讀,並相機正音。
2.將這些詞語放進文章的句子中,再讓學生開火車讀。
3.從這些句子中,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髮現這些句子分別是描寫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這些景象,你一定有印象深刻的畫面,指名讓學生分小節進行朗讀。
第一段學習:主要掌握寫景文開頭言簡意賅的表達方式。
4.再回到文章第一段:讀一讀、品一品第一段這樣的開頭,好嗎?好在哪裡?讓學生自己讀,同學之間交流。然後引導學生回答:這樣的開頭言簡意賅、點明中心、深入人心、讀來簡短有力。
5.引申到寫景作文:其實很多經典的寫景文章,都喜歡使用這樣的開頭。
比如:我們在三年級上冊學習的第十八課《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一句就是“西沙群島位於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國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那裡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
接下來,課文就描寫西沙群島如何風景優美、物產豐富,如何可愛。
再比如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黃果樹瀑布》,第一句就是“黃果樹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傑作。”
今後我們在寫景時,也可以用這種乾淨有力的開篇。
綜上,作者開篇點出“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接著他先寫了潮來前,再寫潮來時,最後寫潮來後。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潮水的變化。(此時板書)
第二段學習:找關鍵詞,並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
1.默讀第二段,畫出潮來前,江面是什麼樣子的?有什麼特點
2.除了寫潮來前的平靜,還寫了什麼?
3.結合第二段每一句話,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賞析。
第三、第四段學習:
1.朗讀第三、第四自然段。在朗讀前關注文中的小泡泡。引出這兩段的閱讀要關注兩點:樣子和聲音。
2.談談讀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感受。
3.利用表格,讓學生整理第三、第四段時間、地點、潮聲的變化,潮形的變化來感受潮水浪潮撲過來之快、潮聲之響、潮形之壯闊。
時間、地點潮聲的變化潮形的變化
午後一點左右,遠處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過了一會兒,東邊響聲越來越大一條白線
很快,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再近些,兩丈多高的水牆
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
4.引導學生欣賞欣賞第三、第四段所使用的修辭手法。並順勢引導學生看著表格進行背誦。
第五段學習:
1.朗讀第五自然段,提問學生還有哪些詞用得好。引導學生關注“還在”、“依舊”“好久”“已經”等詞。賞析他們的妙處。
2.呼應首段,難怪作者會寫到“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學習側面描寫——觀潮人。
1.提問學生作為天下奇觀,作者觀到的僅僅是潮嗎?還觀到了什麼?引導學生髮現文中側面描寫的句子。
2.提問學生為何需要側面描寫,從而引出側面描寫的作文。
3.再一次呼應首段,這麼多人看,就是因為“錢塘江大潮,自古以為被稱為天下奇觀。”
(五)課堂小結
1.提問學生“寫景文章應該如何讀?”從而引導學生概括出“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
2.提問學生以後如何寫寫景文,從而引導學生概括這篇文章的寫作特色:第一段開門見山、修辭手法、側面描寫。
(六)課後拓展
結合自己暑假的經歷,模仿這篇文章的寫作方式,寫一篇寫景文。
(七)教學板書
1觀潮
潮來前——平靜
天下奇觀——潮來時——洶湧澎湃
潮過後——餘波未平
四、教學反思:
1.由於不瞭解學生學情,因此,很多教學引導佈置能否順利進行。
2.學完這篇文章,練筆是個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因此要妥善安排好授課時間。
3.第一次與學生磨合,一定要抓好課前預習工作,並在課程中利用恰當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頤和園是一座依山抱水、氣象萬千的皇家園林,是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典範,它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組的第二篇課文,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寫景狀物的敘述順序具體描寫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展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總—分—總的結構,以遊覽的路線為線索,把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寫得具體生動,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本課將與《長城》和《秦兵馬俑》共同帶領我們欣賞我國的"世界遺產",對本組課文的學習將會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教學目的和要求: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材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品讀文中的好詞好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課文內容的優美。
(2)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優美的語言,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能力目標:學習課文寫景狀物的敘述順序以及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藉助課外資料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
二、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的編排和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1.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2.學習課文寫景狀物的敘述順序以及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
其中學習本課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也是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法與學法:
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雙向交流活動。現在,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已提升到了教學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讓閱讀活起來,關鍵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貫穿於教學全過程。
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打算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以提高學生的自學、閱讀能力。以學生讀、說、議、寫、畫,去代替教師單一的講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
四、說教學程式:
(一)激趣揭題: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頤和園"。根據你的經驗題目中哪個字值得注意?
2."頤"字又是什麼意思呢?看來這個字平時不常見,遇到這樣的字你一般會怎麼辦?(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3.字典上有這兩種解釋,你覺得在這"頤"字應該是哪一種解釋呢?誰想在這頤養天年?這個太后她除了在這想頤養天年她還有什麼願望?(想讓天下太和沒人反對她)你能把"頤和"二字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
(二)交流資料:
閱讀教學必須樹立大語文觀,開啟課堂教學大門,打破課內外的界限,使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讓學生主動地靈活多樣地豐富知識。本著這一原則,課前發動學生透過翻閱課外書,網上查詢,請教家長等多種渠道,收集並整理頤和園的知識、圖片資料,在課堂上交流。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讀課文,讀後說一說頤和園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這樣做旨在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並培養學生概括、感悟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進一步自主學習,去感悟頤和園的美麗景色。重點體悟"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以及"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這兩處語句的含義。
(四)瀏覽課文,明確遊覽順序:
學生瀏覽課文,畫出作者遊覽了那些景點。學生彙報時,教師相應地把各個景點的簡筆畫貼在黑板上,使學生明確作者的遊覽順序。長廊——萬壽山——昆明湖
(五)探究學習,理解內容:
課文以遊覽的路線為線索,把各個景點串聯在一起,其中著重描寫了長廊、萬壽山的佛香閣和昆明湖的十七孔橋,把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寫得具體生動,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
1、長廊的特點: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
①學生抓住"七百多米",體會句子中的數字。
②七百多米到底有多長?(樓道大概有四、五十米,有十多個這樣長的樓道連線起來,作者透過列數字來寫出長廊長的特點。)
2、萬壽山上還有——佛香閣、排雲殿。走完佛香閣,來到萬壽山作者又是怎樣看它們的,看到它們有哪些特點?(小組討論)
①作者是怎麼看的?佛香閣有什麼特點?從哪個詞語看出佛香閣非常高?(聳立)作者用詞多麼準確,難怪人們無論從頤和園的哪個角度抬頭一看那就是——佛香閣。透過一系列的問題,層層深入,體會文章用詞的準確。
3、其實在頤和園裡佔地面積最廣的是——昆明湖。
師配樂解說:
這煙波浩渺的昆明湖佔整個頤和園面積的四分之三,我們可以登上萬壽山向下看,也可以來到昆明湖畔漫步——堤岸,來到——湖心小島,走上——十七孔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物不同的特點,一定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受。你最想去哪遊賞呢?同學們就趕快找到相應的語句好好地品讀一番吧!
教學時,讓學生分小組,每組一個景點,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用賞析詞句法、結構梳理法、情境體驗法、聯想想象法、質疑問難法、朗讀體會法去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這一環節教學是在學生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交流的,交流時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見解,給學生充分的俄自由表達空間,學生在談中加深理解,在讀中體會意境。學生彙報時,教師相機在每個景點簡筆畫處板書景物特點。
師總結:頤和園這座昔日的皇家園林已經被記載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了一座人人都可以盡情遊賞的"美麗的大公園",它的美麗"說不盡"。說不盡的又豈止頤和園,學習本組課文你還可以去遊——長城、秦兵馬俑,放眼我們的祖國呢,還有故宮,放眼世界呢……孩子們,這些都是我們人類的文明啊!希望大家去細細遊賞用心體會。
(六)師生合作板書,昇華情感:
美麗大
長廊七百多米……沒有……相同
18頤和園萬壽山閃閃發光金碧輝煌
昆明湖……像……滑
美麗說不盡
文章開篇與結尾相互呼應,美麗是頤和園最顯著的特點,同時它的美又是說不盡的。板書就簡明的反映了這一特點,並且根據遊蹤列舉了各景點特色。
(七)總結全文,創新作業:
作業是對教學效果的檢測,也是檢測學生獨立個性知識習得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學生間有著個性的千差萬別,"一刀切"作業難以檢測出這一差別,還容易加重學生負擔而引起他們對作業的厭倦情緒。因而在本課作業設計中,我注意做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讓孩子饒有興致地選擇自己喜愛的作業形式去主動完成。這樣不但體現了個性,還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本課作業設計如下:
從下列幾項作業中選擇其中一項你最喜愛的作業:
1、摘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2、結合課文描寫,展開想象,畫一幅遊覽圖;
3、為頤和園或頤和園其中的一處景觀設計導遊詞;
4、仿照課文的描寫方法,寫一篇遊記。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自選作業如一道自助餐,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調動了學生自覺學習的內因,又豐富作業的內涵。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4
一、說教材和學情
《觀潮》是山水遊記的佳作,南宋文學家周密用精妙純熟的語言,形象逼真的描寫,將南宋時期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展現在讀者面前課文節選自《武林舊事》,編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這個單元所選用的篇目都是以描寫自然山水為主題的古代詩文,單元要求“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覆的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並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在七年級裡,學生已學習了近十篇文言文,還閱讀了一些課外文言短文,學生對文言知識和文言文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認識根據以上內容,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賞析文中的優美詞句,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3、瞭解錢塘潮雄偉壯觀的景象,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礎上品析課文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就是告訴我們教學方法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物件等因素進行合理的安排為此,在這堂課裡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
1、激趣匯入法
文言文的字詞句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語言習慣距離較大,學生較難讀懂,這是他們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堂課裡,我利用小學四年級的一篇同名課文,透過現代文方便理解的特點,讓學生對描寫的情景有初步的瞭解,並透過古人與今人對觀潮的熱情和看法匯入課題。
2、小組競賽法
據研究表明,大腦處於競賽狀態時的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為此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了難易結合的朗讀、譯讀、賞析和表演競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透過競賽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激發了學生的團體榮譽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競賽中主動的獲取了知識。
3、實踐鞏固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提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有助於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展現才能的活動”在這節課裡,我安排了一個“學做主持人”的環節,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來介紹錢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觀眾的反映這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極大的激發他們學語文的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多媒體輔助法
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它們的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對學習的知識就越容易理解和鞏固錢塘江大潮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遙遠,藉助多媒體可以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優美壯觀的畫境,它能帶給學生在聽覺、視覺等感官上極大的享受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學生深刻地體會散文語言文字的優美。
三、說學法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文言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他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這篇課文,我要求學生使用以下學習方法逐步地掌握課文內容:
1、藉助文下注釋、工具書排除文字障礙
文言文言簡意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閱讀時也很難一目瞭然,中學生養成閱讀註釋、查閱工具書的習慣,不僅能夠初步達到“瞭解內容”的要求,還可以為課外閱讀開拓廣闊的天地。
2、反覆誦讀,積累語言材料,培養語感
在文言文教學中,要讓學生讀通課文,理解文意,必須讓學生反覆誦讀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透過反覆的誦讀,自然而然就能積累語言材料,提高朗讀能力,形成一定的語感。
3、用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閱讀課文
即不動筆墨不讀書好的閱讀方法,能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自行閱讀、自己註解、自我圈點、自我評註,直接在閱讀材料上畫上思索的軌跡,打上認知的烙印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習慣,還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提高寫作水平。
四、說教學程式
(一)開講激趣、導語引入
首先我在螢幕上展示小學課文《觀潮》,讓學生欣賞這篇現代文會將學生與文言文的《觀潮》拉近距離,同時,也會引發他們的好奇心:相隔幾個世紀的錢塘江大潮有多大變化呢?古人和今人觀潮的熱情是不是一樣呢?然後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回顧了小學課文《觀潮》,現在我們要學習南宋文學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題目也是《觀潮》這兩篇作者不同,寫作的時間更不同,但他們所描繪的都是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讓我們來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錢塘江大潮有何異同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過渡到對新課的學習。
(二)朗讀課文,瞭解大意
朗讀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學生試讀,這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一個檢測;其次是教師範讀,這是對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最後是學生仿讀,這也是一個學習與改進的過程透過反覆地朗讀,學生可以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對課文內容也會有一個大概印象緊接著我給出一道思考題:這篇課文描繪了哪幾幅畫面?經過分析可以看出課文中的四個自然段,剛好描繪了四幅畫面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歸納成:海潮圖、演習圖、弄潮圖、觀潮圖這樣,學生對於內容就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
(三)小組合作,分析課文
我把全班分為四個小組,一個組分配一個自然段,即一幅畫面要求四小組以競賽的方式完成兩項任務:
1、找出本段的重點字詞,能夠用自己的話翻譯句子。
2、選擇你最喜歡的語句,試做簡要的賞析這兩項任務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依據他們答題的情況、小組參與面與課堂上的表現計團體得分。
這個環節是這堂課的主體部分,教學的重難點都在這裡得到解決採用小組競賽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在團體榮譽感和好勝心的驅動下,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找出文中的重點字詞和翻譯句子是一項非常簡單的任務,學生藉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就能較好完成,而賞析文中優美的語句則是一項略有難度的任務,可以提示學生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這樣就可以降低這道題的難度係數文中可圈可點的地方比較多,比如海潮圖中對潮水的描寫,運用了不少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像“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就將潮水形、色、聲、勢幾方面的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再比如觀潮圖中,描寫觀潮人群的密集,實際上是從側面襯托江潮之勢和水上表演之精彩,這些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都值得學生去揣摩和品析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要求他們並運用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為答題作好準備只要學生說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認可。
這種競賽活動不光可以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也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作為教師的我,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覺得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訓練
當兩輪緊張激烈的競賽結束,同學們極有可能意猶未盡,可以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給出一道創新題:七百多年過去了,人事已非,而錢塘海潮盛景依舊如果你是觀潮盛景的直播現場主持,請根據學完本課後印象,用自己的語言向觀眾介紹最打動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畫(這道題其實也是對課文內容的鞏固,但並不是單純的翻譯課文,而是要求學生運用豐富的想象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再創造,同是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臨場發揮能力的訓練)
為了讓學生儘快地進入角色,我在螢幕上展示錢塘潮的圖片,配上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來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優美動聽的旋律、直觀形象的畫面,加上學生精彩的解說,一定會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受到這大自然的神奇與壯美。
最後對以上的比賽作小結,計算出總成績,評出優勝組給予鼓勵,也要對錶現突出的學生加以表揚但我想,這個時候勝敗已經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個活動中,學生們積極地參與、全心地投入、收穫了知識,那麼他們都是勝利者到這裡,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上已經達到了
(五)複習鞏固、佈置作業
我再次和學生一起回顧課堂內容,梳理知識要點之後佈置作業:比較兩篇《觀潮》在內容上和語言上有何異同?我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比較閱讀,加深對內容的理解,並學習其寫作技巧由於時間的關係,這道題可以在課後完成。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5
一、說教材
《七色花》這篇課文是北師大版語文第五冊第九單元《想象和幻想》
中的一篇主體課文,它是一篇童話,寫的是小姑娘珍妮在迷路時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並用它做了七件事。主要是要教育學生要做有意義的事。
課文共有11個自然段。第1-3然段寫小女孩珍妮因迷路而哭了起來,一位老媽媽看珍妮哭得可憐,就送她一朵能幫助她做事的七色花。第4~10自然段寫珍妮用七色花瓣為自己做了許多事。第11~18自然段寫珍妮用最後一片花瓣幫助一個雙腿有病的小男孩站了起來。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讀通課文,理清課文脈絡,瞭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2.能簡單概括出珍妮用七色花做了哪七件事情,能有感情地朗讀重點段落,體會七色花的神奇。
技能目標
1.學習課文內容,透過比較,讓學生明白最後一片花瓣做的事情最有意義,因為助人乃快樂之本。
2.總結全文,運用想象和幻想,說說如果有一朵七色花,自己想實現什麼願望。模仿課文的構段方式進行仿寫。
情感價值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感悟到助人是快樂的,要做有意義的事情。感受到小女孩的天真可愛,心地善良。體會到凡事都應該為別人著想,懂得只有樂於助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教學重點:
瞭解七色花的神奇作用,知道珍妮七次用花瓣所作的事,感受用第七片花瓣幫助雙腿有病的小男孩最有意義。
教學難點:
模仿課文的構段方式,運用幻想象,引導學生寫一寫如果有一片七色花瓣想實現什麼願望。
三、說教法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從
1、重視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2、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3、發展想像,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4、注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四個方面出發,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在教法上運用電教輔助法、圖文對照法、誦讀體會法等方法幫助學生全面達到教學目標。
四、說學法
考慮到課文篇幅較長,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設計學生一邊讀,一邊根據教師的提示思考、想象。當今的新課程改革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主動參與,樂於研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所以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習慣,同時打破傳統的“串講”形式,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學生自己能讀懂的教師就不再去多講,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並且讓學生髮揮想像,並進行口語交際,而且把練習寫作集中起來,既發展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對學生的寫作進行了指導。
五、說程式
我的教學流程是:談話匯入,直接揭題——自由讀文,瞭解大意
引導講授——自主合作交流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拓展昇華,指導寫作——總結歸納提高。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6
一、說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頤和園》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10課,這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裡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課文重點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學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紹的景物較多,比較分散。同時作者對頤和園中的景物只進行概括性的描述較為抽象,學生對頤和園景物沒有感性認識,不容易理解。
二、說說教學目標。
我針對本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思想教育目標:使學生了解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增強民族自豪感。
2、基礎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的生字詞,理解詞句,會用指定的詞造句。
3、基本技能目標:按課文所記敘的遊覽順序,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根據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形象。
4、情感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培養愛美的情趣,受到美的薰陶,並能有所感悟。
三、說說教學方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生活經驗,本課選用“以讀代講,整體感知,揣摩體會”為主的教學方法。本課語言生動優美,猶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引導學生細讀、精讀、品讀,有感情地讀,再現出這一幅美麗的畫卷,受到美的薰陶,培養愛美的情趣,增強語言感受力。本節課中我充分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個性培養,注意在教學的各環節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加強"協作"。讓學生主動積極獲取知識,讓其學會,會學,真正意義上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說說我的教學特點:
充分利用網路提供的豐富的教學資源,增加學生的表象積累,拓寬學生視野教學中在教師精心製作的課件的指導下,讓學生在面對資圖片以及文字資料彷彿身臨其境,學生很容易理解"聳立""蔥綠"等詞語的含義,體會"湖面微風輕拂""昆明湖靜的像一面鏡子,綠的像一塊碧玉"的意境,這樣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五、說說學生的學習方法。
1、朗讀入手,整體感知,體會文章的美。
2、讀、看、講、寫結合,培養語言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
六、說說教學過程。
本課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查字典,重點字形的指導,初步感受頤和園的美。)
介紹頤和園,匯入新課,自讀課文,初步瞭解順序,寫字。
第二課時:以朗讀為主線,細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抓特點,按順序的觀察方法,激發情感。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層次。
本文語言生動優美,全文如一幅展開的山水畫卷,再現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教學時,為了使學生儘快地與課文產生共鳴,我利用多媒體電腦依次出現長廊、佛香閣、排雲殿、昆明湖、十七孔橋的畫面,使學生感覺到彷彿進入到美麗的頤和園中一樣。再加上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很快的就把學生帶到了美麗的頤和園中,使他們盡情地體味頤和園的美麗景色。
為了使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在學生聽示範朗讀時,要求他們畫出文中的過渡句,進行分段,這樣,就理清了課文的層次。
我之所以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採用多種手段,創設情境,使學生儘快入情入景,這樣就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的思維活躍,使他們越學越愛學。
(二)細讀課文,抓住景物特點,展開想象。
本篇課文按照“總—分—總”的結構佈局,因而課文的第二部分,是學習重點的體現。為了使學生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把握景物特點,我準備精講第二自然段,以問促讀,啟發誘導,為學生疏通學路。“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遵循這一原則,從體現素質教育,落實能力培養,滲透創新精神出發,我採用情境法、談話法,導讀法組織教學。我先請一個學生讀第二自然段,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
(1)本段重點寫什麼景物?(長廊)
(2)長廊有什麼特點?(長、美)
(3)長廊的長、美各體現在哪裡?(“長”體現在“長長的”“沒有盡頭”“700多米長”“273間”;“美”體現在“紅漆的柱子”“綠漆的欄杆”“五彩的畫”;另外“微風從右邊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也寫出了長廊的環境幽雅宜人,體現了長廊的美。)
學生找到這些詞語後,不一定理解怎樣才是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這個問題對於學生掌握本文的寫作方法,指導學生課下寫作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這時,我再次範讀本段,並利用多媒體出示長廊的畫面,給學生以直觀的感覺,再對照畫面具體分析重點詞句。然後讓學生作對比句子的練習:
如:
(1)這條長廊既長又美。
(2)這條長廊有700多米長,分成273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話,畫著人物、花草、風景、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透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很清楚地就明白了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特點來具體寫的。這樣很順利地就突破瞭如何抓景物特點來描述這一難點。使學生體會到長廊真美,頤和園真美!
“學法”被喻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為了使學生在本課的教學中也有一得,我在學習了第二自然段後讓學生總結學法,即:初讀,找景物;再讀,抓景物特點,瞭解寫法;品讀,體會感情。然後教師用這樣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第三、四自然段,待學生掌握方法後,自學第五自然段。
閱讀並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應成為主動的探索過程,為了幫助學生抓住景物特點,理解課文內容,在教學課文第三、四自然段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什麼景物?它有什麼特點?
(2)登上萬壽山,看到了什麼景物?它有什麼特點?
這兩道題的答案學生在讀了第三、四自然段就能總結出來,意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心理學表明,強烈的目標意識是導讀成功的關鍵,閱讀之前目標明確與否效果大不一樣。閱讀之前必須使學生明確為什麼而讀,要思考什麼問題,完成什麼任務。這就是設計這幾個問題的意圖所在。
問題(1)很簡單,學生能很快答出。而對於第二個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具體分析“蔥鬱”、“掩映”等詞語的意思。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掩映”一詞,我利用多媒體電腦出示相互掩映的畫面,將抽象的概念透過直觀的畫面來展現,使學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掩映”的意思就是互相遮掩相互映襯,從而體現出景物的美。文中有一個句子“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中的“滑”為什麼不用“劃”?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利用多媒體電腦出示水平如鏡的昆明湖的畫面,然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描述昆明湖的靜。學生會說“昆明湖靜得好象一面鏡子的”。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又使他們感受到昆明湖的靜。接著再讓學生想象一個東西從鏡面上滑過鏡面會有什麼變化?(無任何變化。)透過引導想象學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用“滑”字也是為了說明湖面的靜。由此可見作者用詞之奧妙。
由於在二、三、四自然段的學習中都運用了:初讀,找景物;再讀,抓景物特點;品讀,體會感情的方法。學生已掌握了這種方法,因而在第五自然段的學習中,教師就放手讓學生用這種方法進行自學,然後讓學生互相交流透過學習你知道了什麼?再抓住小學生善於表現這一特點請一個學生上臺指著多媒體畫面上的十七孔橋說說它的特點。這樣設計既利用多媒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全班學生都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之中。
(三)再讀課文,明確中心,加深體會。
為了使學生對這篇課文有深入的理解,更好的體會作者潛詞造句之奧妙,體會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具體描寫的方法,我再次利用多媒體電腦出示長廊、佛香閣、排雲殿、昆明湖、十七孔橋等優美畫面,再配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一定會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給同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後,教師鍥機追問:這麼美的頤和園和、這麼美的皇家園林是誰建造、設計的?學生答是勞動人民建造的,從而激發學生對勞動人民的熱愛、讚美之情。
(四)總結總結貴在昇華。本課的總結不僅要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還要總結作者是怎樣把景物寫具體的方法,從而突出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我是這樣總結的: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頤和園》這篇課文,作者按照遊覽順序向我們展示了長廊、佛香閣、昆明湖、十七孔橋的美,使我們感受到頤和園真美啊!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呢?就是因為作者在描寫景物時,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這一點是同學們值得學習的。今後我們在作寫景的文章時,也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順序,抓住景物的特點,這樣才能把文章寫得生動、具體,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我們將要參加秋遊,在遊玩的過程中,同學們要仔細觀察,抓住公園內幾個主要景物的特點,然後寫下來,好嗎?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思路的設定中,我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在教學中儘量把教書與育人,傳授知識與發展智慧,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有機的統一起來,從而促進教學的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