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說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科學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探究形式是多樣的,不但有實驗探究,也有理論探究。理論探究也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科學思維,都是十分重要的。新課改教材中有關宇宙地理知識大都屬於理論探究型的教材。因此在本次教研主題如何在科學探究中形成科學概念的指導下。我對《地球內部運動引起地形變化》這一教材集中做了以下幾個問題的思考。
一、這一課的理論探究中需要形成哪些科學概念
這個問題比較好回答,因為教學參考書中有明確的陳述:1、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2、火山和地震是由於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3、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地殼的運動,從而形成山脈、高原、裂谷、海溝等地形地貌。4、地球表面的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當然這課中的科學概念又何止這些。
二、確定理論探究的主題活動
理論探究雖說在某種程度上缺失了學生觀察、動手實驗活動,但卻不能流失學生的思維探究活動。因此教學中應當有學生的理論探究的主題活動。縱觀教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火山和地震。火山和地震可以成為相對獨立的主題活動。而第二部分:地球內部的運動有怎樣的主題探究活動,令我深思。慢慢的教材中的兩幅照片及文字註解走進了我的思考。教材中第一幅照片:喜馬拉雅山。文字註解:兩個大陸板塊碰撞形成雄偉的喜馬拉雅山。教材中第二幅照片:東非大裂谷。文字註解:東非大裂谷是兩大板塊拉張形成的斷裂谷。這是兩個典型事例都是用來說明地球內部的運動導致地球地表地形的緩慢變化。因此如何使這兩個典型的科學事實成為學生探究主題活動擺在了我面前。顯然這兩個典型的科學事實都與板塊學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想到這點的時候,意識到在向學生簡介大陸漂移學說之後,可以讓學生進行兩個個主題探究活動:1、探究喜馬拉雅山的形成。2、預測非洲大陸的未來。這樣整堂課也不再是單純的講授課,教學內容也更豐潤。在主題探究活動中學社思維也得到了提升。
三、如何保證理論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保證理論探究學習的有效性換句話就是指學生在理論探究學習活動中,形成了多少科學概念,形成的科學概念越多,說明理論探究學習越有效。其二,是學習過後,掌握、運用本課的科學概念程度如何,程度越高,說明學習的有效性越強。為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促成課堂教學中學生科學概念的形成、掌握、運用。
(1)、利用多媒體模擬呈現、求證理論探究的內容
要清新直觀的呈現本課的理論探究內容。多媒體課件不能不說是個好幫手。因為它直觀,有助學生理解,因為它形象,有助學生感知。因此,首先自己下載了省優質課觀摩活動中陳老師的課件。再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刪減、增添。比如,課件中兩板塊相撞隆起的影片就是自己,從地震影片中裁剪而來。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使得有些科學概念很直觀、很形象的呈現,便於學生思維形成、概念掌握。
(2)、憑藉口語創設理論探究學習的情境
提供良好的課堂探究情境,能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比如教學中讓學生探究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預測非洲大陸的未來。都是在教師一定口語創設的情境下探究學習的。有了情境,就有了探究的熱情,有了探究的熱情,思維就更積極,科學概念形成、掌握、運用也就更容易。
(3)、拓展探究領域,佈置理論探究的科考作業
“為什麼日本是個地震多發國家?”這是一個與本課在學生頭腦中所形成的科學概念密切相關的科考作業。而且學生感興趣,佈置這份作業,目的在於學生在課後的探究過程中能加深已形成的科學概念並運用這些概念解釋一些現象。